1961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书评

闲话《花城》
秋耘
记得多年前往游广州市郊的著名风景区荔枝湾,在酒楼上看到有某诗人题的一首七绝:
夕阳只向柳梢红
小有溪林世外风
若向诗中求比似
微微清韵两司空
这首诗意境平平,格调也不甚高,但作者把荔枝湾的自然景色比况于诗中两司空的艺术风格,倒是善于品鉴的。
以自然景物来比况某一个作家或者某一种作品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倒也不乏先例,比如高尔基就说过:“我们读着安东·契呵夫的小说的时候会有这样一个印象:仿佛在一个忧郁的晚秋的日子里,空气十分明净,光秃的树木,窄小的房屋和带灰色的人都显得轮廓分明。”(见《文学写照》《安东·契呵夫》)汤惠休说谢灵运诗似出水芙蓉。皇甫湜谓韩昌黎文如长江大注。元遗山以“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来概括秦少游的诗。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更列举过许多自然景物的形象来比况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以“荒荒油云,寥寥长风”来比况雄浑的风格,以“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来比况纤穠的风格,以“绿杉野屋,落日气清”来比况沉着的风格,以“月明华屋,画桥碧阴”来比况绮丽的风格,以“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来比况清奇的风格……等等。假如要我们按照这些先例,也举出某一种自然景物来比况秦牧同志的散文的艺术特色,我不能不想到他最近出版的一本集子——《花城》,更确切点说,是“南国的花城”。
为什么我把“南国的花城”来比况秦牧同志的散文呢?首先因为它们写得美,有文采,有诗情画意,而且丰富多样。
翻开一本《花城》,我们就会感到自己真好像徜徉在南国的花城中一样,触目都是色采缤纷、光华照人的好文章——辞藻瑰丽而命意警辟,举例精妙而譬喻贴切,读起来的确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文学作品,总该有点艺术色采,特别是散文,更应当以绚丽的文采见长。我国散文艺术的传统,一贯都很注重文采之美,不但写景状物的散文讲究文采,抒情言志的散文讲究文采,就是说理论辩的散文也讲究文采。所以庄子有“辩雕万物”(用细雕的方法描写万物)的主张,韩非子有“艳乎辩说”(用艳丽的文辞来进行辩论)的说法,就连那位声称“美言不信”、力主“返朴归真”的老聃,在他自己写《道德经》的时候,又何尝不运用精妙的语言来著书立说,可见他也并不反对真正美的文采。我觉得,秦牧同志的散文是很善于继承这个优良的传统的。他的说理散文,颇有点像孟子的纵横捭阖,庄周的恣肆汪洋;他的写景散文,颇有点像柳宗元的情景交融,意境幽丽;他的知识性散文,颇有点像郦道元《水经注》的清新隽永,引人入胜;他的抒情散文,又有点像李华《吊古战场文》的情文并至,动人肺腑。自然,这并不是说,《花城》已经完全可以和这些传诵千古的名篇相媲美,以上这些说法,只不过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比拟不伦,在所难免。我无非是想说明:秦牧同志的散文大都富有文采,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文学的味道比较浓烈,和那些“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的八股文章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当然,所谓文采,并不是仅仅以滥用辞藻、贪求新奇为能事,这样的文章尽管在形式上写得漂亮,毕竟华而不实,还是缺少艺术感染力量的,如果以花来比,这只是纸做的假花,而不是有色有香的鲜花。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文采,刘彦和在《文心雕龙》中曾作过一番分析和比较,他认为,《诗经》是为情而造文,汉赋是为文而造情,为情造文者,文章精炼而写出真情,为文造情者,文章淫丽而辞藻泛滥。假如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秦牧同志的散文应当属于“为情而造文”一派,而不是属于“为文而造情”一派。细心的读者不难觉察到,这些散文的最动人心之处,就在于它们洋溢着作者热情真挚的声音,不论是写景文也好,叙事文也好,甚至说理文也好,大抵都是有感而作的,作者的笔端时常蕴借着丰富的感情,直抒胸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把读者引进“一种感情微醺的境界”,“一种像喝了醇酒似地如醉如痴的境界”,从而使他们受到情操上的陶冶。就集中诸篇而论,《古战场春晓》固然是在满腔热情地歌颂着三元里先烈们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令人荡气回肠;《社稷坛抒情》也足以使我们“发思古之幽情”,从而缅怀民族文化传统的伟大,深感到祖国统一的可贵;《在遥远的海岸上》又何尝不是在极力鼓舞着我们的爱国主义热情,给这种强烈的感情“打开一个很自然的喷火口”;就是那篇《花城》,也不仅仅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它的好处更在于情景交融,沁人心脾,抒发着浓烈的乡土情感。可以说,整本散文集也如同“南国的花城”一样,播散着醉人的芬芳,游罢归来,谁也禁不住在感情上产生一种微醺的感觉。
一切比喻总是蹩脚的,我把“南国的花城”来比况秦牧同志的散文,也只能说明它们“情文并茂”这个特点。还有必要补充一句,这文采和感情又是和作者丰富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富于辩证观点的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思想,更是这一切的核心。集中有好几篇文章,不仅能给读者以情绪上的感染,而且能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示,谈言微中,发人深省。例如在《菱角的喜剧》和《赞渔猎能手》这两篇寓言式的短文里,作者一再意味深长地讽喻我们:简单化、绝对化的思想方法把人害得好苦,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跟斗的原因。在《面包和盐》一文里,作者能近取譬地劝告我们:我们在创造上,不该安于平凡,而在生活方式和风格上,不但要安于平凡,而且要热爱平凡,以平凡自豪,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避免特殊化。假如我们好读书,又求甚解,那么,在掩卷沉思之际,难道不是很可以从这些智慧的语言中汲取到一些教益,少走一些弯路,少犯一些错误么?
然而,作者不是在存心教训人,他没有一点说教的口吻,这些道理都是通过作者对生活的深切体会和独特感受表达出来的,说来娓娓动听,如话家常,如数家珍,使读者潜移默化,有故人相晤之亲切,而无严师面诲之紧张,有灯下谈心之舒畅,而无正襟危坐之拘束。在这里,请原谅我饶舌一句,我们有些文章的作者未免太“好为人师”了。作为读者,我们都愿意受教育,可不大愿意经常受到喋喋不休的教训。
当然,这一本散文集也不是没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有个别篇章还稍嫌浮浅一些,也有个别篇章还稍嫌单薄一些,有些文章爆发着思想和感情的火花,提出了很好的见解,但可惜还未能做到鞭辟入里的程度。总的说来,酣畅淋漓有余,可是在思想的高度和深度上,则作者似乎还有作进一步努力的余地。
最后,还想顺带提一笔,这本集子的插图很多,而且大都精致可观,匠心独具,它不但情文并茂,而且图文并茂,出版者的创造性劳动是值得称道的。


第8版()
专栏:艺术短简

红楼梦——文物知识
李健吾
年轻时候,你是一个“红迷”。你迷对话和情节。有两个地方,你向例跳过不读:一个是有诗词的地方,一个是有文物描写的地方。你没有那种耐烦心儿欣赏。添了几岁,你逐渐领会到诗词的境界知道和本文的联系,只有文物描写,还是难以感到兴趣。
贾政夫妇的居室,堂屋的摆设和耳房的摆设并不相同,前者给人庄严的感觉,后者给人亲切的感觉,总的印象全是大富大贵。宝玉出门是一种装扮:“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回家换了冠戴,但见“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绿撒花绫裤,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黛玉看他这样装扮,“越显得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你不妨访问一位小说作家,是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容易,还是从头到脚把这位“青年公子”装扮起来容易,便明白平日储备一些文物知识,现实感觉就会悠然而至。
孔子说起学诗的好处,最后举了一条,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贾政以儒者自命,对草木却“有趣!只是不大认识。”宝玉指出“那一种大约是茝兰,这一种大约是金葛,那一种是金?草,这一种是玉蕗藤。”不肖子说来头头是道,为父的仅仅把他喝住,便宜他了。第十七回不但介绍大观园,也把孔门读书种子奚落了一番。
曹雪芹善于写物及人。第四十一回很能说明问题。黄杨根子整刻的十个大套杯引出一段妙文,茄鲞引出另一段妙文,两个小捧盒的蒸食又引出一段妙文。贾母随后带着刘老老,和一家大小,来到妙玉修行的栊翠庵。成窑五彩小盖钟已经很够精彩了,作者再让妙玉拿出两只我们连字也不认识的奇形怪状、古色古香的杯子。尤其是那只她“常日吃茶的”绿玉斗,单单给宝玉用,简直是不止于透彻玲珑了。于是她的假清高和假干净也就见了底。
一部长篇小说没有衣饰、器玩、摆设、什物、房屋、草木、鸟兽以及山水环境的具体描写,好像人失去了落脚所在,即使故事吸人,现实感觉终归是轻飘飘的。


第8版()
专栏:文化街头

好花望多开
樊庆荣
每年,各地文艺刊物为了向孩子们祝贺“六一”国际儿童节,常在5、6月份出版的刊物上,发表好些儿童文学。不少刊物还特地为孩子们出版“专辑”。
这当然是一件大好的事情。美中不足的是:在5、6月以外的时间里,好些文艺刊物对发表儿童文学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作家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不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剧本,为数也还不多,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广大儿童的迫切需要。打个比方来说,文艺刊物在对儿童精神食粮的供应上,是“节日肚皮发胀”,平时却又“吃不饱”。这是不够正常的现象。
自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文艺刊物在这方面是做得较好的。从我有限的阅读范围来看,我认为,《山东文学》就是经常注意发表儿童文学作品的一个刊物。更远的不说,就谈最近发表的儿童小说吧,就有《有颜色的星星》、《崇高的礼物》、《小队菌肥场》、《两个红五分》等等。此外,在兰州出版的《红旗手》和在沈阳出版的《文艺红旗》,也是比较注意经常发表儿童文学的。
要经常化,固然要靠文艺刊物的编辑同志重视这件事,并做一些必要的组织工作。但尤其需要专业的和业余的儿童文学作家勤于耕耘,力争儿童文学园地的丰收。这儿,让我用茅盾同志对作家的呼吁来结束本文:
“叔叔们阿姨们呀,有千万的祖国的幼苗、我们的伟大事业的接班人拥护你们,你们是幸福的,值得自傲的。可是,千万别忘记,有越来越多的小手伸向你们,要求给予更多更新鲜的东西!”(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第8版()
专栏:

夏 (套色木刻) 戈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