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苏联征服宇宙空间新的胜利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郭永怀
1961年8月6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二艘载人的卫星式宇宙飞船,这艘由季托夫少校所驾驶的“东方二号”在二十五小时十八分的时间内飞行了七十多万公里,几乎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来回路程,在围绕地球飞行了十七圈多以后按照批准的飞行任务在预定地区着陆。这是继加加林少校第一次上天以后,人类宇宙航行历史上又一次壮举。这充分说明了苏联科学技术的先进,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在这里我们应该向所有参加设计、制造并准备“东方二号”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工人同志们祝贺,祝贺他们为人类所创造的伟大的功绩。
这次“东方二号”的胜利飞行绝对不是东方一号飞行的重复,在发展宇宙航行方面,它同样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首先,“东方二号”的飞行至少表明:在长时间失重的情况下,人类是能够正常地生活和工作的。这次季托夫少校在空中共逗留了二十五小时十八分之久,其中除起飞降落以外,绝大部分时间处于失重的状态。在这期间他进行了各种工作,如与地面保持无线电联系,用手试验宇宙飞船上的操纵系统,进行科学探测工作,他在飞行期间照常进餐,甚至睡眠达八小时之久。实验证明:不仅季托夫少校自己感觉良好,从传感器及遥测装置所接收的信号也表明,在失重期间他的呼吸及脉搏都是很正常的,其数据为脉搏跳动每分钟八十八次,呼吸每分钟十五到十八次。
这个问题的解决的科学意义无疑是重大的,因为要使宇宙飞船进行更多的科学探测工作,甚至为了发射行星际的宇宙飞船,都要求宇宙航行员更长的处于失重状态,并保持正常的工作能力。对于失重的长时间的完全模拟,目前还办不到,而只有在卫星式宇宙飞船中进行实地的实验才能得到解决。季托夫少校的亲身试验,打开了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疑团,最终证明了人类完全可以克服对长期失重的不适应。这是宇宙航行医学的极为珍贵的科学材料。
其次,在这次季托夫少校飞行的第四圈期间,曾用一小时的时间试验了飞船上的手操纵系统,结果表明飞船上的手操纵系统性能良好。我们知道,任何空中航行工具,为了使它能够按照人的意愿改变其飞行速度、方向、飞行姿态,并保持飞行过程的稳定,都必须有一系列的操纵系统。飞行在稠密大气层内的飞机,其主要操纵过程是通过对发动机功率的调节和各种操纵面——水平舵、方向舵、襟翼等的转动来实现的,操纵面的转动使它们与迎面气流形成了不同的方向,这样操纵面上就受到大小方向不同的力,从而使飞机飞行的方向姿态发生改变,使飞机可以爬高、俯冲,并作各种滚转。这次“东方二号”飞行的近地点为一百七十八公里,远地点为二百五十七公里,在这个高度范围内空气是极度稀薄的,飞船上安装操纵面实际上不会起任何作用。在这种条件下,对宇宙飞船的操纵是如何实现的呢?我想主要是依靠一些喷气装置。这些喷气装置事实上可以看作是各种类型的喷气发动机,当它们喷出一定质量的气流时,按照牛顿第三定律,喷气装置自身也受到反作用力,这样对飞船就可以产生一定的作用力或力矩。因此,纵使没有像飞机上的那些操纵面,宇宙飞船的速度、方向、飞行姿态都可以按照我们的意愿加以改变。这次“东方二号”按照预定地区的着陆也说明了这一点。
要做到这一点,在技术上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要求设计并制造出来的喷气装置具有非常良好的调节性能,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非但不能达到操纵的目的,反而会造成飞行中的事故。
我们应该对这种试验给予很高的评价。目前由于一些技术上的困难,制造功率更大,例如总功率在几千万马力以上的发动机的组合,也许一时还办不到,因此行星际飞船的载重便受到限制。但是已经有人提出这样的方案:即先发射一系列的人造地球卫星式的“中继站”在空中运转,这些中继站可以把燃料、仪器等送到具有第一宇宙速度的行星际飞船上去;也可以用几个比较小的飞船(例如四五吨的飞船目前已经可以办到)拼成一个比较大的如几十吨的卫星式宇宙飞船。要实现上述方案,首先要解决的是宇宙飞船的速度、方向的控制问题。这也就是说,这个问题的解决为行星际宇宙航行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正如苏共中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苏联政府向全世界人民发出的呼吁书所指出的,苏联新的宇宙航行员的卓越飞行表明:人所操纵的宇宙飞船开辟通往月球、火星、金星的行星际航线的时代已经不远了!


第7版()
专栏:

重视和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工作中,必须实行经济核算。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的根本目的,是以最少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经济核算的这一根本目的,是由节约时间的规律所决定的。马克思说:“无论是个人,无论是社会,其发展、需求和活动的全面性,都是由节约时间来决定的”,“因此,节省时间以及在各个生产部门中有计划地分配劳动时间,就成了以集体生产为基础的首要的经济规律。”虽然节约时间的规律在各个社会都共同发生作用,不论哪种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的增长都要反映在生产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节约上。但是这一客观规律只有在“以集体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获得最充分发挥的广阔场所,能够被人们所自觉地运用。
经济核算作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工具,在它的各种活动中,不是直接以劳动时间来进行核算,而是利用各种价值形式来进行核算的。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还发生作用。因此我们领导生产,就不能不运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要求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时,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量来计算,就是说,我们利用各种价值形式如价格、成本、利润、工资等,用记账算账的方法,来严密计算每一经济活动和经营过程,计算和比较劳动耗费和生产成果,看一看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是否经济和合理,个别劳动耗费是高于还是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企业的收入是否能够弥补它的支出,经营结果是赢利还是亏损。通过经济核算,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这种仔细的考核,就会促使企业领导者和广大群众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精确地计算劳动消耗,厉行节约,做到多快好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懂得价值规律影响着生产,不研究这种作用,不善于在自己的核算中考虑这种作用,就不可能真正领导好生产。
在一切经济工作中,讲求经济效果,是企业领导人员一刻不能放松的职责。兴建一项工程,要考虑它的投资效果;生产一个产品,要考虑它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需要;在生产和建设工作中每一项措施的采取,也都要估量它的效用,总之,都得处处算账,时时算账,把账算细、算清,一家人过日子,还得有个打算,领导一个成百上千人的企业,不记账,不核算,那怎么能够领导生产?马克思说:生产“过程愈采取社会的规模,愈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簿记——当作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就愈成为必要。所以,簿记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比它对于手工业经营及自耕农经营的分散的生产,更为必要;它对于社会共同的生产,又比它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马克思所说的簿记就是指的核算,运用经济核算这一工具,全面地考核经济活动效果,把账目记得一清二楚,使生产者知道自己所从事的生产劳动到底效果如何,有无缺点,如何改进,就有利于改进生产经营管理。把经济核算单纯看做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不了解它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多快好省的进行,那是片面的。
我们往往看到有些企业有时片面地追求产值、抓产品数量、赶时间,严重忽视了产品质量和必需的产品品种,使生产不能适应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有些企业在发展生产中,只抓主机不抓辅机,使产品不能配套,或者试制新产品时不经过试验,就贸然投产,造成不应有的浪费;还有些企业,生产了多少产品是了解的,但对生产出的这些产品成本是高是低,却一问三不知,毛病出在哪里也查不出来。这种种现象,都是忽视经济核算,没有把多快好省统一起来所造成的结果。
要实行经济核算,还必须建立和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把复杂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没有必要的规章制度,就会直接影响到经济核算的实行。比如没有原始记录和统计制度,不切实掌握劳动力、设备能力、原材料的情况,就不可能订出比较积极而又落实的计划;没有劳动定额,就不能合理组织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没有成本管理,就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也无法进行同类企业和产品的分析评比。规章制度的作用,是引导人们按照一定的规范去行动,这是有秩序地组织生产所必需,也是实行经济核算所必需的。
企业的经济核算,要求反映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要求各种规章制度紧密联系地得到执行。企业每个部门、车间、小组的人员,由于他们职责不同,担负的具体任务不同,各自的需要也不同,因而在执行各种制度时,往往容易发生一些互相牵扯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也必须具体分析。其中有的是由于规章制度定得不合理造成的,需要我们充分发动群众讨论,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加以调整和改进。但是也有一些是相互间的一种制约作用,它对贯彻执行经济核算制是必要的。如果取消了这种制约,人为地把不该合并的机构合并了,不该简化的制度简化了,从表面上看起来矛盾好像是“统一”了,实际上却给生产带来不利的后果。比如,取消检验专职机构,把全部检验人员都下放到车间,生产者自己生产,又自己检验,而没有专职人员对成品的检验,实际上就取消了技术监督;把材料供应科和财务科合并了,结果是自己一只手拿钱,另一只手花钱,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财务监督。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呢?影响到产品质量的提高,影响到成本计算的精确性,从而也就削弱了以致取消了经济核算。当然,专职检验必须以群众性检验为基础,两者要紧密结合,不应该片面强调专职机构,而忽视发动群众参加质量管理;不同的企业的规模、生产条件不同,科室设置多少、规章制度如何定,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但要保证和加强经济核算则是共同的。一切规章制度,都要有利于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并使它完善化,但是执行这些规章制度灵活性过大,制度修改频繁,变成生产活动无章可循,职工无所适从,那也是不对的。
我们进行经济建设工作,经验仍然不足,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我们应该把经济核算,看作是一所学习管理经济的学校。通过它,可以提高我们经济人员组织生产、管理生产的能力,可以使我们经济人员学习和掌握各种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可以使我们经济人员去学会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规律。一个工厂的厂长,一个企业的经理,一个公社的社长、生产队长,如果不懂得经济核算,经济核算工作未做好,就不能有效地管理企业。我们一定要在这个学校中,继续认真地学习,把我们的企业办得更好,把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工作不断推向前进。(摘自《解放》1961年第九期评论:《提高对经济核算的认识》)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科学院河南分院经济研究所
讨论价值规律对现阶段生产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经济研究所,最近组织河南省部分经济理论工作者和教师,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经验,讨论了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的作用问题。
大家一致认为,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应该很好地认识和运用它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大家认为,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在社会必要劳动消耗量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各企业在生产各种商品时,必须通过价值形式认真计算和比较个别劳动消耗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消耗量的差别。全民所有制的企业生产的某些内部调拨的生产资料,为了要进行经济核算,也同样有必要通过价值形式计算和比较这种差别。这样,价值规律在客观上就督促各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品的消耗,以保证本单位的生产获得较多的盈利。显然,正视和利用价值规律的这种作用,对于发展生产,保证完成国家计划,增加企业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规律对于各部门的生产,对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间的分配,是否起调节作用呢?会上有几种不同的意见。
有的同志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规律,凡是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就对生产起调节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规律虽然受到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制约,但是除了国营企业内部调拨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以外,在所有其他商品生产中,包括国营企业当作商品所生产的生活资料及某些生产资料。价值规律都起着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
大多数同志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决不能笼统地说凡是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就一定起调节作用。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中,生产什么及生产多少,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在这里,价值规律一般不起调节作用,否则就不能说明为什么我们不优先发展盈利较多的轻工业,而能够优先发展重工业了。
对于价值规律对集体所有制的生产所起的作用问题,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对于集体所有制的商品生产部分,价值规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调节作用,它决定或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不同商品生产上的分配。这是因为集体所有制要自负盈亏,它在生产商品时最主要的出发点只能是本集体的利益。在现行价格条件下,何种商品生产更有利,它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愿意多生产它;何种商品生产不利,就少生产或不生产。在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员生活还不富裕的条件下尤其是这样。因此,国家根据社会需要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制定集体所有制的各种农产品的收购计划时,必须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的这种调节作用,规定恰当的比价;否则国家收购计划就有完不成的危险。另一种意见认为,就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来说,在调节其生产什么及生产多少的问题上,总的看来有三种因素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地共同起着作用。即:第一,本集体成员们自身的生活需要。由于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是人人少不了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村人民公社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在安排自己的生产计划时,总要首先考虑社员们自身对各种农产品的需要。在生产力水平较低、自给性生产的比重较大、商品率较低时,这一因素的作用就更大。在这种条件下,不从发展生产入手,而单靠提高对其自身需要的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不能达到增加这种农产品的商品性生产的目的。同时,当农产品价格偏低时,商品性生产的发展就会受到压抑,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既可能在各种商品性生产之间引起重新分配,也可能由商品性生产向自给性生产转移,降低商品率,增加自给性生产的比重。第二,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的国家计划,对于某些重要的农产品,例如国家列入一类和二类物资的农产品,也起着一定的调节生产的作用。这种作用在收购价格和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相违背时,会受到有时是很大的冲击或限制。但是,不能因此就否认国家计划的这种作用。忽视了这一点,片面夸大价值规律的作用,也是不妥当的。第三,价值规律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它表现在某种农产品的价格和成本比较起来更有利时,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就会更乐意多生产它;在相反条件下,就不乐意生产它而愿意多生产别的商品或自给性产品。价值规律对于第三类物资的生产的这种调节作用尤其显著,对一、二类物资的生产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当一、二类物资之间比价很不合理,生产其中某些商品特别有利而生产其中另一些商品特别不利时,这种调节作用就会更明显地表现出来。如果国家计划和价格政策合理,考虑了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就可以和国家计划一致,被用来作为实现国家计划的有力工具;反之,它则会自发地冲击和破坏国家计划。这样,以上三个因素就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地共同对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起着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的大小,是和生产发展水平、国家统购的物资范围和各种有关商品的比价情况有直接联系,因此需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社员家庭副业生产,大家认为价值规律有更为显著的调节作用。但是,由于社员家庭副业生产在劳动时间、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等方面都受着相当大的限制,并且由于它的某些产品如粮食、棉花等,不能在市场上自由出售,所以价值规律的这种调节作用,从大的范围看,也是受着限制的,它和集体化以前的个体经济有着很大的不同。
(定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