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海明威和肯尼迪
刘宓庆
把最近去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与美国总统肯尼迪相提并论,对于既了解海明威又看透了肯尼迪的人来说,一定会大惑不解。应当声明:这样作也原非他人之意,却出自美国总统自己的心裁。海明威逝世的消息传来,肯尼迪当即发表了一项声明。宣称:很少有美国人能像海明威那样给他的同胞以“巨大的影响”,“他(指海明威)……改变了文学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男男女女的思想方法”。
如果海明威当真是“改变了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男男女女的思想方法”,给了他的同胞以“巨大的影响”,那么当然应该包括肯尼迪自己。可是,实际上,人们知道,作为当代美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海明威与美帝国主义的头面人物肯尼迪简直是分道扬镳,格格不入。
两个美国人的名字都能够使人想起古巴。
海明威爱古巴。他曾经说古巴是他的故乡。他那朴素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就是献给古巴的。海明威以艺术家的沉思和立意含蓄、深远的比喻剖白了自己:他同情当时尚处在美帝国主义者劫夺奴役下的那岛国孤苦伶仃的老渔人;他歌颂了劳苦人民之间真挚的爱;他赞扬了他们在与残害人类、残害弱小生灵的凶恶势力作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量。小说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这位有民主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家对贫苦人民的一往深情。
肯尼迪这个名字也可以使人想起古巴。可是人们联想到的却只能是嗜杀成性的巴蒂斯塔残匪手中的美式武器,是中央情报局的颠复阴谋,是古巴蔗田里的火海鲜血,是来自佛罗里达为世人所不齿的七十二小时破产的冒险。当然,人们还会想到洛克菲勒和波士顿财团对拉丁美洲那鲨鱼式的掠夺。这一切,与海明威老人在古巴劳动者身上倾注的一片深情相比,是多么可耻,多么邪恶,多么残暴。
海明威也是帝国主义战争的热烈反对者。他的小说《永别了,武器》就是一本著名的反战小说。海明威以其独特的方式谴责了帝国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海明威找不到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看不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他错误地找到了一条逃避现实的出路,因而,他的主人公们也不能不变成消沉抑郁、玩世不恭的“迷惘的一代”。但是,作家终究指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对普通人民的和平生活和个人幸福的摧毁性;表达了当时人民厌恶、责难、唾弃帝国主义战争的情绪;从帝国主义强盗战争的烈火硝烟里逃亡出来的幸存者,都想说一声:“永别了,武器。”
可是,肯尼迪总统却绝不想跟武器告别。岂止如此,最近,肯尼迪又利用什么“柏林危机”,制造战争歇斯底里,采取了一系列疯狂扩军备战的新措施。这里,难道可以找出海明威老人给他的“同胞”以巨大的“影响”么?
可是这位总统却的的确确发表了一个声明:他赞扬了那个有名望的、受到美国人民尊敬的老人,那个向往和平、厌弃美国资产阶级污浊的社会政治生活宁愿定居在古巴的老人。也许,给死者抹一点圣油当真会给生者带来一点光采,从而掩饰了自己的狰狞面目来欺骗世人?!
其实,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在昔日的俄国,每当托尔斯泰的诞辰,人们都可以读到来自皇上、大臣、将军和农奴主的满纸赞扬。而托尔斯泰恰恰是他们无情的揭露者。这种丑剧,被列宁正确地称之为“令人作呕”的“官方的虚伪”。虚伪并没有什么价值,可是揭穿了虚伪却可以使人在善恶是非的对比中,进一步认清别有居心的人的本来面目。


第4版()
专栏:

年轻的老盐工
吴烟痕老盐工坐在藤椅上,手里拿着钢笔和记录本,面对着竖立着的仪表,观察仪表上标明压力的指针。远处的水泵房有如风响,近处的卤水池奔流着响声,老盐工是多么悠闲啊,难道他就坐在这里控制盐井?他的家就在不远的地方,祖祖辈辈把生命都献给了盐井,十六岁的孤儿来到井上,就在这放藤椅的地方出卖生命。像牛马沿着碾盘行走,在高耸的井架下任风打雨淋,盐工用繁重的体力,把卤水提升自三千米的地层。生活折磨着这个孤儿,他累得腰弯背驼成了弓形,脚步像老人那样晃荡,脸色像暗淡而又昏黄的油灯。他心里仿佛浸透了卤水,怎能不把吃人的社会制度憎恨!和伙伴唱起不平的歌,只望漫长的黑夜过去快到天明。救星来了!太阳照红了盐井,每一个盐工都成了盐井的主人!他突然挺起宽阔的胸膛,暗黄的脸色也像太阳一般红润。就在他曾出卖体力的地方,他操纵着的卷扬机飞旋不停,笕管是英雄盐工的手臂,从地下海里把卤水日夜提升。喷射的卤水为他歌唱,马达的欢叫仿佛是他的嗓音,卤水煮成的雪白的盐,含着他的辛劳去滋养每一个人。心头又藏着多少幻想啊,总路线的光辉照亮了他的眼睛,全盐井的职工发愤图强,大闹起自动化的技术革命。就在他开动卷扬机的地方,耸立了几千年的井架失去踪影,也听不到马达的隆隆震响,井口上竖立起的仪表是新的巨人。于是他搬来宽敞的藤椅,坐在当年如牛马劳作的地方,坐在开动过卷扬机的地方,观察喷泉般的卤水涌出了盐井。老盐工的声音越说越高,随手指向那一片井架的密林,他说:“要把那所有的井架,用我们的双手把它消失在盐井。“要使这自动化的仪表,代替卷扬机隆隆的声音;我们还有更美丽的幻想,把电气化的盐井交给后代儿孙!”


第4版()
专栏:

我爱山区
许宏治
山区总是和青春连结在一起的。在那里,多少年轻的人燃烧起青春的火焰!它给人多少青春的遐想啊!
山区是美丽的,你看,那山光景色有多么动人!朝霞刚刚升起,当阳光从云彩中、从树梢上撒下千万道金丝银线的时候,云峰高处,开荒的野火已烧红了半边天。云一样的羊群,在草丛中忽隐忽现。山鹰似的牧人,高扬起长长的牧鞭。而那层层叠叠的山田,又多么像一级级直登蓝天的云梯啊!金光闪闪的稻浪在那上面翻腾着,翻腾着,永远是那么欢乐。那些漫山遍野的竹林、树海、果园,都在朝阳和晨风的轻抚中飘舞起来了。
现在,让我们来漫步山区的月夜吧。晚霞刚落,夜幕就降临了。这时,迷朦的月色已给每个角落罩上一层蓝幽幽的青纱帐了。青纱帐里,玲珑缥缈,郁郁葱葱,活像一座水晶宫殿。然而,人们却没有睡,一切都没有睡,只有那隐隐约约的蛙鸣在轻轻地哼着温柔的催眠曲。人们却用欢乐的谈笑、轻快的劳动伴送这月夜的脚步声。你看,禾堂、草坪、屋前、屋后不是到处都有人吗?他们正在打禾梏子,收获着辛勤劳动的果实;或者在高谈阔论,总结着过去,争论着未来。偶尔间,你也许会看到田野上倏地掠过一两朵夜火吧?它如同流星,如同闪电,那是照蛙人的风灯。或者,你突然地发现了,山峦远处跳跃着一团团红色的火焰,那是大地喷射出的霞彩?或是月儿跌落人间?不,原来是年轻的勘探队员、耕山队员们燃起的熊熊篝火。篝火是那样的艳丽,那样的炽烈,又那样的欢腾,使人看了不由得胸中涌起万顷波涛,久久不能平静。那些篝火不正是年轻人燃烧起来的青春的火焰吗?
我深深地爱着那些年轻人,我想认真地谈一谈他们。不过,暂时还是让我们再看看大自然的景色吧。到过山区的人就会想像得出,山区到处是崇山峻岭、悬崖陡壁,到处是飞泉瀑布、险滩激流,真称得上艰险奇丽的世界哩!大自然所能具有的一切威力,在这里似乎一下子都全显示出来了。我想,只有最勇敢、最顽强、最聪慧的人,才能征服这一切。在悬崖陡壁处,我看到过迎风屹立的青松;在万丈深峪中,我仰望过展翅翱翔的雄鹰。每当这些形象映入我的眼帘时,我就总会想起那些年轻人,那些像火焰一样的年轻人。
看吧,那个昂着头,挺着胸,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穿戴着白衣白帽而脸庞黑得像紫炭一样的年轻人,他就是我们的勘探队员。他总是带着幸福的微笑,天未亮就背起行装、测量器、三脚架漫山遍野的跑。跑呀跑呀,测量着、计算着、观察着,突然他发现了什么,他停下了,专注的眼神一下子迸发出全部青春的闪光,他狂喜了,他激动地记录着,于是他把这一切深深地铭记在心中。于是,新的奇迹出现了!他走过的地方,轰起春雷似的巨响,高峰变平地,山峪变海洋,灯河在云端闪烁,马达响在田野上;或者,沉睡的大地突然吐出亮闪闪的乌金,黑洞洞的泉眼喷射着白玉色的奶浆……想像一下吧!那是一幅多么奇妙的油画啊!那不正是用生命的火花描画出来的幸福的蓝图吗?正是这样一些平平凡凡的人,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那些勤劳纯朴、精力旺盛、热情奔放的耕山队员们,何尝不也是这样?他们起早摸黑,云里来,雾里去,长年累月和荆丛荒草、深山野岭打交道,饱经日月风霜,却终年如一日,总是那样乐观、那样充满着对未来的信念。我曾在一个耕山队里,住过了一些日子。他们的工作是很艰苦的,平均每个人要开七八亩荒田,还要经营各种各样的山货副业,还要种菜、牧畜,每天顶着星光出去,披着月色回来。然而,面对着这样艰苦的工作,你在这里却听不到半句叹息,你甚至连辛勤劳累后短暂的沉默也不会感受得到。他们有那么多欢乐的源泉,他们的笑声永远像奔腾汹涌的浪涛那样豪放。
一个劳动者用自己的双手在创造着人类的幸福,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为高贵、更为欢乐的吗?只有充满着劳动和斗争的日夜奔腾的生活,才是最有意义的,才是真正的欢乐的源泉。
写到这里,我不禁深深地为那些辛勤劳动在密云深处的人们感到幸福。我是那样深情地爱着他们,爱着美丽富饶的山区,我还有很多很多的话想说,然而,山区的可爱是永远也写不完说不尽的。


第4版()
专栏:观众的话

从银幕上学科学
王汉山
科教片里没有所谓曲折的情节和惊险的特技,优秀的科学教育片却能以精确的科学性和通俗的画面把我们吸引住,使我们扩大了知识领域。
最近,看了两部科教片。先拿《土》这部片子来说,影片就不是停留在土的结构和性能的介绍上,而是告诉我们怎样去改良土壤,使瘦土变成好土,好土变得更肥。影片还指出改良土壤的第一步是调查研究,表土的深浅、厚薄,土质的疏松、板结,有机质的多少,都得调查清楚,这就启发了我们在改良土壤时要“因土制宜”。影片在介绍深耕不乱土层和土肥相融的土壤改良经验时,用了许多剖析性的画面。从事农业生产的同志,看了这样的影片可以得到许多启发和借鉴,从而根据当地的条件去改良土壤,争取农作物的丰收;同时,对于一般观众,也可以从影片中学到关于土壤的知识。
另一部《线性规划——工业材料的合理下料》,开头就开得非常好。线性规划到底是一门怎样高深的学问?影片打破了有些人对于线性规划这门科学的神秘观点:桌上放着一块布,一位老太太拿着鞋样在布上比划着。原来在这“精打细算巧安排”的日常生活中,就寓有运用线性规划的因素。接着,影片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线性规划的原理及其广泛用途。这些例子由浅入深,使观众可能感到枯燥的画面也有了吸引观众的魅力。最后,通过截取三角铁和制造罐头这两个例子,点明了主题:在工业生产上应用线性规划,可使原材料发挥它最大的效用。
这部影片因为选择的题材浅近易懂,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接触到的。这就不但使我们容易领会线性规划的涵义,更能启发我们举一反三,在当前贯彻“高质量、多品种、低消耗”的方针中,应用线性规划的原理,力争原材料的“低消耗”。
类似这样既能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又能促进生产的科教片,希望能多多和观众见面。


第4版()
专栏:文化街头

多办个人的……会
秦犁
不久以前,著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老先生曾经轰动首都的舞台,满城争说活武松;这几天,叶浅予、邵宇、黄胄、陆志庠四位美术家的速写展览也受到观众的欢迎。这些个人的演出和展览之所以受到大家重视,我想,还不仅在于他们的表演和作品是出色的,打动人心的,而更在于艺术家的个人才能、个人风格的集中的介绍,为我们竞艳争妍的百花坛增添了新的光彩。
集体本来是通过个人来表现的,没有个人就无所谓集体。对文学艺术来说,个体劳动正是它的特点。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和提高,是通过每一个作家、艺术家的辛勤耕耘来完成的。不可能设想:离开了每个具体成员的努力和创造,集体的成就能凭空地出现;也不可能设想:离开不同作家、艺术家的不同题材、体裁和风格的多样化的发展,百花齐放的进一步繁荣能够实现。如果有人认为这样做是发展个人主义,那是把个人创作和集体主义错误地对立起来了。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十分需要多办个人演出、个人演奏会、个人展览会、个人……会的最重要的原因。让不同的艺术风格大大地发扬,为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丰富的营养。就像田汉同志看盖叫天演出后写的诗句:“提高质量从何起?多看先生十字坡。”
至于观众,这种个人的……会从来是大家所期待着的。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爱好千差万别,需要在不同范围里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何况也还需要扩大眼界、增长见闻呢!


第4版()
专栏:

老玉米(中国画)         张红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