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禁止原子弹世界大会正式会议开幕
许多代表发言呼吁为反对美国的战争政策而斗争
新华社13日讯 东京消息:第七届禁止原子弹氢弹和争取全面裁军世界大会正式会议12日晚七时在东京台东体育馆开幕。正式会议为期三天,预定14日闭幕。
出席大会的有二十七个国家和八个国际团体的一百一十二名代表和观察员以及一万名日本代表。
体育馆挤得水泄不通。体育馆内容纳不了的数千个人聚集在体育馆的前面。
日本禁止原子弹氢弹协议会执行理事中村伊久宣布会议开幕。代表们静默一分钟,悼念在为争取和平和独立的崇高斗争中牺牲的烈士。
接着大会选出了主席团。主席团中有安井郁、平野义太郎和另外十七名日本代表以及十名其他国家的代表。其中有中国代表周培源,苏联代表茹科夫和加拿大代表文幼章。
大会一致通过一项决议,抗议日本政府拒绝朝鲜代表团进入日本。
日本禁止原子弹氢弹协议会理事长安井郁向大会作了内容和他在预备会议上所作的总报告相同的总报告。他要求与会者努力使大会成为一个团结和跃进的大会。安井郁的报告被掌声中断了许多次。
日本禁止原子弹氢弹协议会常任理事阿部行藏作了关于预备会议的报告后,外国代表相继发言。
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代表巴泽科在向正在为争取和平、民主、国家的独立发展和反对外国军事基地而斗争的日本人民致敬以后,谈到了苏联一贯执行的和平政策、苏联共产党的新的纲领草案以及苏联政府所宣布的争取全面裁军的建议。
他谴责美国及其盟国不同意全面裁军的建议,并且着重指出,目前是团结广大阶层的和平力量实现和平的时候了。
桑给巴尔代表阿卜杜勒·拉赫曼·穆罕默德说,日本人民正在坚持不渝地为反对外国侵略者而进行的斗争给他深刻的印象。他说:“日本人民不仅要求和平的敌人不再投另一个原子弹,而且还在为消除战争的根源而斗争,任何人都懂得,战争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因此,和平运动不谈到帝国主义是不可能的。”他还报告了美国对桑给巴尔人民进行剥削的情况和桑给巴尔人民成功地进行斗争的情况,当他谈到了桑给巴尔人民粉碎了美国想在桑给巴尔建立军事基地的计划时,听众报以热烈掌声。
美国代表罗伯特·穆尔代表美国国际码头与仓库工人工会在发言中指出,日本和平运动正在对全世界的和平运动,特别是美国的和平运动产生影响。
接着发言的是世界工会联合会代表苏吉里。他说,日本工人在“松川事件”阴谋案上的胜利正在鼓舞着全世界的工人,并使他们再一次认识到联合行动的重要性。
他接着说:“美帝国主义者还没有放弃备战和侵略计划。如果我们不能区别敌人和朋友,那末世界和平运动将遭受重大的损害。”
大会正在进行时,刚到达东京的来自古巴的三人代表团进入了会议厅。全场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来欢迎来自战斗的古巴的代表团。
古巴代表绍斯蒂诺·佩雷斯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登上讲台向代表们讲话。他说,不管美帝国主义用什么阴谋手段来破坏古巴革命,古巴人民一定能够战胜美帝国主义。他强调说,我们将通过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密切合作来赢得胜利。
接着,来自新岛和冲绳的日本代表分别报告了他们反对导弹基地和要求美国把占领的岛屿归还日本的斗争情况。
从与论岛出发一直走到这里的和平游行领袖中泽报告了和平游行者在他们争取和平的旅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他说,“我们相信,我们已经胜利地完成了我们的任务。我们同我们所经过的一切地方的人民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我们感谢他们对我们的欢迎。”
他强调说,“我们将继续进行斗争直到废除‘安全条约’为止。”
接着举行了救济原子弹受害者的基金的捐款仪式。中国代表团捐赠了七百五十万日元,捐赠基金的还有蒙古代表团和美国代表团。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赵朴初在交付中国人民的捐款时表示中国人民同情原子弹受害者,并且说,必须为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而斗争,以制止更大的原子灾难。
赵朴初还表示支持日本人民争取废除“安全条约”的斗争。


第3版()
专栏:

德国作出关于加强边界管理的决定
这个安全措施在对德和约缔结之前一直有效
新华社柏林13日电 《新德意志报》今天公布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部长会议在12日作出的关于加强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边界(包括通往西柏林的边界)的管理的决定。
决定规定,今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公民通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边界时,需要经过特别批准。在西柏林成为非军事化自由城市之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的公民前往西柏林时需要特别证明。西柏林居民访问柏林民主区时需要交验身份证。不允许西德军国主义的复仇政客和特务分子进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
决定说,对西德公民到柏林民主区访问,仍然适用原有的检查办法;其他国家公民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旅行,不适用这个新规定;西柏林和西德的交通仍然按原有规定进行,不因新决定而变更,西柏林公民通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往外国旅行也仍然按原有办法。
决定最后说,在缔结和约之前,这一保卫和平、保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特别是其首都柏林以及保证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的措施将一直有效。
报纸同时公布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内务部、交通部和大柏林市政府所制定的关于加强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边界(包括通往西柏林的边界)的管理的具体办法。这些具体办法将自公布之时起立即生效。
报纸同时还公布了华沙条约缔约国关于管理西柏林边界问题的声明。
由内务部长马隆署名的布告规定,东西柏林之间只开放十三条街道供车辆和人行交通使用。
由大柏林市长艾伯特署名的大柏林市政府的布告说,从8月12日起柏林民主区公民不得再到西柏林供职。市政府要求过去在西柏林供职的柏林民主区居民回到他们原在柏林民主区的工作岗位,或者到登记处寻找新的职业。
交通部的布告对城市铁路、地下铁路、水路和专用公共汽车的交通线路的管理办法分别做了规定。


第3版()
专栏:

朝鲜机械工业十六年来获巨大发展
现在已经建立起一个稠密的机械工业基地网
机械工业部门正向综合机械化半自动化迈进
新华社平壤13日电 本社记者报道,朝鲜北部在解放后的十六年来,已经建立起一个稠密的机械工业基地网。各道都有新设的综合机械厂,全国大小机械工厂达三百个以上。
现在朝鲜不仅能够制造各种现代化大型精密工作母机,而且能够生产整套的冶金、发电、采矿和化学工厂设备,以及汽车、拖拉机和轮船等。
同解放以前相比,朝鲜的机械工业有了飞速的发展。现在,全国的机床台数比解放前增加了一百倍以上。全国各地的各种大、中、小型工厂的大部分技术装备,都是由朝鲜机械工业自行供给的。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末期的1944年,机械制造工业产值只占整个工业产值的1.6%,到1960年就上升到21.3%。
去年8月,朝鲜劳动党中央扩大全会提出了“全面革新技术、最大限度地生产和节约”的号召后,机械工业部门大力开展了铸铁、铸钢车间综合机械化以及用压型机生产压型机、制造自动化设备等群众运动,进一步提高了机械生产工序中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比重。今年上半年,机械工业部门生产的压型机相当于去年同期的三点三倍。熙川精密机械厂正在制造的一条自动作业线,能使活塞加工工序自动化。它将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七倍。
今年春季以来,机械工业部门工人在“向第四次党代表大会献礼”的热潮中表现出了很大的劳动积极性。他们除了供应维尼龙工厂、新义州化学纤维工厂、清津化学纤维工厂等以全套现代化设备外,还试制了不少大型、精密机械。最近,龟城机床厂制成了六米大型铣齿床,熙川精密机械厂制成了新型凿岩机,熙川机床厂制成了三十八轴镗床、八米龙门刨床等。此外,各机械工厂试制的四千马力高压瓦斯压缩机、二十二万瓦级的二万千伏安大型变压器、座标镗床、曲轴切削机床等新的机械设备,已进入最后完成阶段。
朝鲜人民引为自豪的工业企业——现代化维尼龙工厂的整套设备,都是由朝鲜人民自己设计和制造的。这个工厂的一万五千多种机械设备和装置都是由各机械工业部门工人在短短五个月内生产出来。
为了保证今年增产一百万吨粮食,机械工业部门正在大力促进农业机械化,今年上半年向农村供应了相当于去年同期二点六倍的拖拉机和一点八倍的载重汽车。今年上半年,农业机械作业量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6%,其中播种提高了32%,中耕和锄草提高了330%。
随着机械工业的迅速发展,朝鲜的技术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到1960年底,机械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技术员的人数增加到1956年的三倍。
现在,朝鲜机械工业部门的工人们正在向综合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前进,同时正在为促进人民经济各部门实现机械化,使自己的国家在七年计划期间成为一个具有发达的机械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而奋斗。


第3版()
专栏:

在借口“柏林危机”加剧欧洲紧张局势的同时
美国在远东加强军事部署进行战争威胁
新华社13日讯 纽约消息:《纽约时报》12日刊载它的特派记者罗森塔尔从东京发出的一篇报道表明,美国政府在借口“柏林危机”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剧欧洲的紧张局势的同时,在远东也不断加强军事部署,力图加剧矛头指向中国的军事挑衅和战争威胁。
这篇报道说,美国在远东的海军部队已经“加强了它们的准备状态”。美国政府“已经下令在远东采取新的措施来加强海军的准备”,“这种特别准备状态包括减少美国第七舰队上岸休假者的人数”,并且“已经下令迅速修理在各船坞进行例行检修的第七舰队船只”,以便使“这支舰队保持最大的远航力量”。报道说,此外,美国政府还“向(第七)舰队的服役期限将满的人员发出了呼吁,要求他们为延长服役期限签署。希望是:肯尼迪总统关于美国将增加武装部队人数的宣布将说服熟练的军官和海员在必要时继续服役。”
《纽约时报》这篇报道指出,美国政府采取这些军事措施,是为了要在西柏林和远东这“两条战线”上都作好行动准备。这篇报道并且认为,美国打算在远东选择的制造新的事端的地点将是台湾海峡和邻近中国的南越、老挝和朝鲜。
为了掩盖美国政府这些措施的军事挑衅性质,《纽约时报》竭力把这些措施说成是美国在远东为了对付所谓“共产党‘玩弄压力’的可能性”的“预防性措施”。它叫嚷说,美国的“假定”是,如果发生“冲突”,“冲突至少在最初将限于常规武器。至于任何地方的核进攻,它将牵涉到双方在任何地方的总的力量”。《纽约时报》这篇报道还说,“几乎在远东的任何行动都将使第七舰队陷于冲突的中心”。在发生冲突时,“现在在海军中将格里芬领导下的第七舰队将负有保持航线畅通、供应美国部队,以空军攻击敌人和运送地区部队的重大责任”。第七舰队的另一个“任务”将是把驻在冲绳岛基地的第一海军陆战队师“整个师迅速运到危险的地点”。


第3版()
专栏:

反对美帝国主义控制日本 反对把日本变成侵略基地
东京两万人盛会欢迎和平大游行队伍
据新华社13日讯 东京消息:东京工人和市民两万多人12日下午在猿江公园广场举行盛大集会,热烈欢迎当天会师东京的和平大游行各路队伍。
出席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的苏联、中国、苏丹、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和美国等各国全体代表也都参加了欢迎大会。
在全体与会者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中,和平大游行队伍分为五路进入会场。大会主席台上林立着由各地代表用接力方法运到的红旗,装饰着标志着和平意愿的由成千人一针针绣成的“千只鹤”,还有许多原子弹牺牲者的遗像。
大会在全体合唱《和平大游行之歌》的歌声中开始。
世界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佐野文一郎宣布,和平大游行胜利结束,这次游行总路程共达两万一千公里,参加人员达两千五百多万人。
日本禁止原子弹氢弹协议会理事长安井郁对大游行参加者胜利完成艰巨任务,表示祝贺和感谢。安井说,游行参加者包括日本各地各阶层的人民。新岛居民和冲绳人民的代表也参加了游行。这种情况表明,日本人民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控制日本,反对把日本变成侵略基地和核武装日本,要求把冲绳归还日本。
接着,走完共计两万多公里路程的五路游行队的二十二名队员,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主席台。他们在讲话中一致表示,通过参加这次大游行,他们亲眼看到,日本人民争取独立、和平、民主的斗争正在继续发展,并且确信这个斗争必将取得最后胜利。
冲绳人民代表名嘉真充说:这次大游行使他更加坚定了在反对冲绳核武装、迫使美国把冲绳归还日本、实现日本完全独立的斗争中取得胜利的信心。
从新岛渡海参加游行的前田赫子说,新岛居民正在为反对日本政府在新岛建立导弹基地而坚决斗争,并且决心将斗争坚持到胜利。
苏丹代表凯尔和英国代表弗雷姆林代表全体外国代表讲话,祝贺日本人民和平大游行胜利结束,祝贺日本人民争取和平的斗争获得新的发展。
大会在全体与会者齐声高唱歌曲《不许使用原子弹》的响亮歌声中结束。
在开会以前,和平大游行队伍分为五路在市内举行了和平大示威。外国代表也分为五队分别参加了示威游行。
参加西路游行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赵朴初在东京市民为西路游行队伍举行的欢迎会上讲话,强调指出和平大游行对推动日本和平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指出,和平大游行标志着为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中立而斗争的日本人民的坚强团结。任何力量都破坏不了这种团结。赵朴初说,六亿中国人民支持日本人民的斗争,正义属于日本人民,全世界人民也站在日本人民这一边,最后胜利是属于日本人民的。


第3版()
专栏:

我人大代表团到达仰光
新华社仰光13日电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郭沫若率领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应印度尼西亚合作国会的邀请前往印度尼西亚作友好访问途中,今天早晨到达这里。
前往机场欢迎代表团的有缅甸国会代表院副议长德钦山韦,代表院议员吴登貌以及其他高级官员。
中国驻缅甸大使李一氓和印度尼西亚驻缅甸大使苏斯卡也到机场迎接。


第3版()
专栏:

米高扬赴日参加苏联展览会开幕式
新华社13日讯 据塔斯社莫斯科讯: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12日离开莫斯科前往日本,参加即将在东京举行的苏联贸易—工业展览会开幕式。
随同米高扬前往的有苏联对外贸易部副部长库兹明,苏联商会主席团主席、苏联和日本友好协会理事会主席涅斯捷罗夫等人。


第3版()
专栏:

我云南农业代表团离仰光回国
新华社仰光12日电 由云南省农垦局副局长彭名川率领的中国云南省农业代表团一行十四人结束了在缅甸将近一个月的访问,今天早晨乘飞机离开这里回国。代表团是根据缅甸总理吴努今年4月访问云南期间和周恩来总理达成的协议到缅甸学习农业方法的。代表团在缅甸期间,访问了曼德勒、东枝、毛淡棉、眉苗和其他一些地区。到机场欢送代表团的有边防地区行政长官苏密上校以及其他缅甸政府官员。中国驻缅甸大使李一氓也到机场欢送。


第3版()
专栏:

我新任驻朝大使向康良煜副委员长递交国书
据新华社平壤12日电 中国新任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郝德青今天偕大使馆全体外交官员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副委员长康良煜递交了国书。递交国书时,郝德青大使和康良煜副委员长先后在颂词和答词中热烈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以鲜血凝成的友谊。
郝德青大使在颂词中热情地赞扬了朝鲜人民在以金日成同志为首的朝鲜劳动党和共和国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战线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他说,“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衷心地祝贺兄弟的朝鲜人民在执行宏伟的七年计划中、在实现自己祖国的和平统一和保卫亚洲和世界和平的斗争中取得更大的胜利。”
郝德青大使在颂词中高度颂扬了中朝两国人民以鲜血凝成的、永恒的战斗友谊。他说:“最近,金日成同志率领的朝鲜党政代表团访问我国并签订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个条约把我们两国人民的伟大的战斗友谊进一步用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了。这是中朝友好关系史上的新的光辉的里程碑。这对于全面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两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高涨和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有着重大的意义”。
康良煜副委员长致答词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并满怀信心地向社会主义胜利前进。朝鲜人民把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当作自己的成就,为此感到高兴和骄傲。”
康良煜副委员长说,朝中两国人民之间所结成的兄弟友谊,是建立在战无不胜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基础上的。不久前签订的朝中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表达了朝中两国人民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捍卫两国社会主义建设成果,为保卫亚洲和世界和平而进行坚决斗争的坚定不移的决心。同时,这一条约用牢不可破的纽带把两国人民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成为亚洲和平的可靠保证。他说,“朝鲜人民认为,朝中两国之间日益巩固和发展着的友好合作关系比任何东西都宝贵。”


第3版()
专栏:

从黑夜走向黎明
——加纳访问记
本报记者 冯之丹
加纳,在历史上曾经写下过自己灿烂的篇章。根据有记载的史料,从九世纪到十三世纪,在西非海岸就曾出现了繁荣昌盛的黑人王国——加纳王国。在阿克拉的时候,我曾在博物馆里看到芳蒂族的祖先遗留下来的铁器和陶器,以及亚山蒂族用黄金铸成的含有各种寓意的精巧玲珑的艺术品。我也曾在加纳议会厅的议长席的背后墙上看到过加纳人用木织机精心织出的大幅的“肯特”布,上面织着数百种图案。我还欣赏过东部地区埃维族的浑身肌肉猛烈颤动的狂热的舞蹈和西部地区阿汉蒂族的姑娘们表演的温文而轻快的舞姿。可以这样说,加纳的文化宝藏,远远还没有被挖掘出来。加纳有过自己的黄金时代。但是,自从十五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侵入黄金海岸以后,黑暗的夜幕降临了,加纳的大地遭到了野兽们的疯狂的蹂躏。
苦 难 的 历 程
沿着加纳的海岸,我们从阿克拉经温尼巴、角边堡到萨根蒂,一路都见到西方殖民者从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建立的奴隶碉堡。在角边堡,我们参观了其中的一个碉堡。当年曾经是荷兰人和英国人囚禁黑奴的牢狱,现在已经成为旅行社、邮局的办事处,以及供外国访问者参观的历史遗迹了。
城堡脚下,海浪像无数只吞噬岩石的巨兽一样,奔腾咆哮。上面的平台上有十六门面向大海的座炮;顶楼上的一套房间是当年殖民总督的住所,旁边一排楼房是总督府行政部门的办公室。而城堡的底层,则是几世纪以前囚禁奴隶的地方。一扇蜘蛛网密布的笨重的木门打开了。本来躲在阴暗的门角落的一群蝙蝠,唰地飞向更黑暗的深处。门外雨声淅沥,天色阴沉,一个黑人提着一盏幽暗的马灯,领着我们去摸索这漆黑的阴森的地牢。马灯在黑暗里闪烁,如洞洞鬼火,我们屏着气息,终于走进了数十米深远的洞穴,那里有几间用厚墙隔开的牢房。每间牢房仅仅不到十平方米的弹丸之地,据说要囚数十个奴隶。牢房阴暗潮湿,只是从三个几吋宽的小洞中射进了微弱的光线。石头地上,我们发现了很深的印痕,这是当时为锁住奴隶而打的木桩子所留下的。带路的加纳人对我们说,奴隶们就在这地牢内哀号,他们没有水喝,没有东西吃,许多人在这里死去了;而那些活着的被人从一扇面海的小门(现在已被封住了)推下独木小舟,再由小舟送到停泊在海洋中的大船上去。有时,风浪大作,掀翻小舟,许多奴隶还未来得及被装上大船,就已经葬身于海底了。
另一处名叫埃尔米纳的城堡,这是西方殖民者在黄金海岸建立的最早的一个碉堡,葡萄牙人建此堡于1482年。堡前有一围城壕,正门前有一吊桥。在那里的地牢内,我们还看到了当时锁住奴隶的铁链子和铁钩子等实物。地牢分成大小洞穴,大者囚女奴,小者囚男奴,以防暴动。在进入地牢前,奴隶们被集中在院子内,有一梯直通楼上的殖民官员住处。院内还有几个地道,据说是殖民者防备在奴隶暴动时逃命用的。据看守者介绍,当年曾不断爆发过奴隶们的暴动。埃尔米纳碉堡还有一间房,名为“普伦佩之室”。这是1896年亚山蒂大酋长普伦佩因反抗英国殖民者入侵失败而被囚的地方,最后从这里被解送到塞拉勒窝内,而死于流放。
当我此刻提笔回忆“黄金海岸”碉堡的见闻时,我的眼前立即展现出了这样一幅悲惨的图画:海浪在咆哮,奴隶们在呼号,他们拖着沉重的脚镣,被“西方文明”的使者们野蛮地驱上船只,像贩卖牲畜一样,从黄金海岸贩运到大洋的彼岸去。西方人贩子们贩卖黑奴的三百年血腥勾当,造成了上亿的黑非洲人口的消亡,严重地破坏了非洲的生产力和阻碍了黑非洲社会文化的发展。西方殖民者在西非海岸所犯下的累累罪行,纵使倾大西洋之水,也难以洗清!
不 能 夺 取 的 金 凳 子
但是,人民是不屈的。尽管殖民者如何吹嘘他们的“和平征服”,而终不能掩盖住血的纪录。在角边堡的省长官邸里,西方省政府的一位官员向我们叙述了沿海地区的部族反抗殖民者的斗争的故事。十九世纪末叶,芳蒂族的人民曾多次发动反对英国殖民者圈地的起义,曾经粉碎了殖民者企图强占黄金海岸土地的计划。加纳中部亚山蒂族的反抗殖民者的斗争,更是英勇不屈的。
从1807年到1901年的近一百年间,亚山蒂人民进行了八次反英战争。1807—1824年,英国殖民者曾四次从沿海地区向亚山蒂进攻,都遭到了失败。1853—1863年,英国殖民者的第五次进攻又被粉碎了。以后战争再起。至1896年,亚山蒂人民抗英战争失败。但这个民族从来没有被征服过。一直到1900年,英国总督赫逊强迫勒索作为亚山蒂的民族象征的金凳子,又引起了第八次战争。这一次亚山蒂人民包围了驻扎在加纳中部名城库玛西的英国殖民军达数月之久,如果没有沿海英国殖民军的增援,库玛西的英军是不可能解围的。1901年,英国占领了亚山蒂和北部领土,但仍不能得到金凳子。爱国的亚山蒂人把它藏了起来。1921年一个挖路工人无意中发现了这只金凳的秘密,但是亚山蒂人立即通知英国殖民当局,假如他们要夺走金凳,就要再度引起战争。英国殖民者只得被迫同意将金凳留了下来。
这是著名的金凳子的故事。在库玛西医院的院子里,迄今仍有着一棵约百米高的枯老的树,树梢上垂着藤萝,她像一个老妪弯曲着腰背,在向人们讲述着那古老年代的往事。相传就是在这棵树生长着的地方,金凳子从天上掉了下来,留给了亚山蒂人。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这是人民为自己传统的珍宝所流传着的生动的故事。
独立门——团结和斗争的象征
加纳人民初期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斗争过去了,接着的是从自发到现代的有组织的政治斗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爆发过农民拒售可可的斗争。库玛西中央试验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在那个时候,英国殖民公司有着收购加纳可可的专利权。殖民者直接下乡,收购可可,他们在乡镇上,只要见到农民背着可可走过,就可以叫他停下来,卖给那些贪婪的商人。这位加纳朋友说:开始时,英国商人给一袋可可的价钱是一英镑,后来降到四先令,最低甚至到二先令六便士。实际上哪里谈得上是公平交易!而是实实在在的骗拐和劫盗。这样就不能不逼得加纳的可可农民自发地起来为生存而斗争。
战后年代,是加纳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1947年,恩克鲁玛总统从国外回到加纳,领导人民进行斗争。后来成立了人民大会党。1948年,加纳人民的怒火熊熊地燃烧起来了。加纳全国展开了抵制英货运动。2月28日爆发了加纳退伍军人反英大示威。战后加纳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它成为民族独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工人的人数剧增,从战前的十余万人发展到1953年的二十二万多人;现在已增加到三十五万人了。1949年下半年到1950年上半年,加纳的工人运动达到了最高峰。不到一年时间,加纳全国爆发了五十四次较大规模的罢工斗争,参加者累计达四万人。1950年1月7日,全国工人为响应恩克鲁玛和人民大会党关于“积极行动”的号召,举行总罢工。这次罢工遭到殖民当局又一次残暴的镇压,可是却给了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在加纳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的情况下,战后英国殖民者四次被迫修改“宪法”,于是,加纳从“半自治”、“自治”,一直到现在成为独立的共和国。
今天,我们到加纳去访问,在阿克拉首先要瞻仰“二月二十八日路”上横跨着的巍峨雄壮的独立门,独立门上刻着“自由与正义”的字样。在加纳的时候,给我们驾驶汽车的两个司机都是退伍军人。他们对我叙述了“二·二八”大血案。当时,数百个退伍军人举行大示威,要求英国殖民当局履行它在战时对加纳士兵所许下的诺言。但队伍行进至十字路口,即今议会大厦附近,殖民当局大屠杀的阴谋早就部署好了。殖民军警向手无寸铁的和平示威者射击,许多人倒在了血泊里。这两个司机是二·二八事件的目击者和参加者,他们绝不能忘记这笔血债。事发后,全加纳群情激愤,工人、学生和店员都卷入了大示威;群众捣毁了英国店铺,阿克拉和全国各大城镇燃起了一片反对英帝国主义的烈火。这血的日子、血的纪录,永远铭刻在加纳人民的心中。如今,独立门巍然屹立,它将永远成为加纳人民团结和斗争的象征。
三天吗?殖民老爷们失算了
人民永远是决定性的因素。胜利是属于人民的。在恩克鲁玛总统的自传中曾记载了这样一段插话。这是意味深长的。1949年,英国殖民官员萨洛韦把恩克鲁玛博士传去了,并且对他说:
“我的朋友,记住我的话:在三天以内,这里的人民将会使你失望的——他们决不会坚持进行下去的。”
但是,历史事实证明,英国殖民者对于加纳人民的意志和力量都估计错误了。加纳人民不仅坚持要求自治,而且进而要求独立;他们不是坚持三天,而是一直坚持下去。现在,在取得了独立地位之后,加纳人民又再接再厉,正在为自己祖国的美好未来而进行着新的战斗了。(附图片)
图为纪念加纳独立而建立的独立门,横跨阿克拉的“二月二十八日路”,1948年英帝国主义者为了镇压加纳人民的反帝斗争,曾在这里进行大屠杀。
新华社记者 孟宪全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