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既多种晚秋又扩大冬种
邵庄大队合理安排种植面积
本报讯 据新华日报消息:江苏灌云县杨集公社邵庄大队干部和社员反复讨论,解决了扩大晚秋面积和留好秋播茬口的矛盾,既要争取今年晚秋增产,又要争取明年夏熟多收。
邵庄大队夏季受涝。为了弥补受灾损失,大队提出了“中秋损失晚秋补,多种晚秋保总产”的要求。但是,全大队夏种以后的空茬地只有三百亩,要扩种只能在一千三百多亩玉米田里打主意。生产队长们讨论这个问题时,一部分人主张在受灾的玉米田里间种绿豆,将原来计划种绿豆的夏茬田扩种大豆和山芋;一部分人反对这种意见。七队队长潘华银说:“玉米田间种绿豆,我一怕土质薄,难保明年夏熟增产;二怕绿豆收得晚,三麦不能及时种上,宁愿今年秋季少收,也不能让明年夏季减产。”大队副队长邵长仪却说:“我在第八生产队担任队长的时候,年年玉米间种绿豆,每亩可收一百斤,这样的茬子种麦,来年还可收一百五十斤,比不种绿豆的玉米田只少收五十斤。多收一百斤好?还是多收五十斤好呢?我看还是间种绿豆合算。”生产队长们的意见一时得不到统一,大队就要求大家回去开社员大会商量。社员们提出了许多更好的办法。十一生产队的老农董学勤,在认真地听了两方面的意见以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今年少收不行,明年少收也不行,玉米田间种绿豆,茬口是不好,不过事在人为,多积些肥,多上点粪,明年麦子照样多收;秋种的时候,只要劳力安排适当,抓得紧一些,播种也不会太晚。这样不是既能保证今年多收,明年也能增产了吗?”还有的社员提出了更积极的办法,主张目前加强晚秋作物田间管理,争取大豆、山芋、胡萝卜、绿豆长得更好一些,使单位产量打破原订计划,还可以改一部分绿豆作绿肥,直接用作秋播基肥。这样,部分间种绿豆的玉米田,茬口就比原来更好了。这两种意见大家都认为合理。
意见统一以后,各队根据自己的情况,逐块落实了茬口。东部的六个生产队,六百多亩玉米受灾较轻,只间种80%,七百多亩玉米受灾较重,所以全部间种绿豆和胡萝卜;棉花地和菜地也间种了萝卜。这样,全大队玉米田共间种绿豆九百亩,胡萝卜二百亩。各生产队并初步确定:在认真管好晚秋作物、争取多收的基础上,抽三百亩绿豆作秋播基肥。原打算种绿豆的三百亩空茬田,各队也都腾出来种黄豆,扩大黄豆面积。
种植晚秋的决定在群众中贯彻后,群众生产积极性很高,七天左右,就将大豆由原来的一千八百亩扩大到二千一百亩,山芋由七百五十亩扩大到八百亩,玉米田间种绿豆的任务也完成了,各生产队的“十边田”也种得很好。


第2版()
专栏:

天山南麓小麦基本收完
现正加紧复收力争收净打净
据新华社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冬小麦已收割一半以上。目前除天山、阿尔泰山、帕米尔高原等高寒山区麦收刚开始外,自治区主要产麦区——天山南麓的喀什、和田、阿克苏等专区的冬、春小麦,以及天山北部平原地区的冬麦都已基本收完,现在正积极复收复打,力争收净、打净,颗粒归仓。
自治区今年夏收面积比去年增加三百多万亩,收割任务比往年重。为了防止抛撒浪费,各地人民公社社员在夏收中合理安排了劳力,实行收打包工,作到割、捆、运、打和入仓,五个环节紧密衔接。强调收净、拾净、打净。喀什专区许多人民公社制订了复收复打的评工记分制度,并且从割运到粮食入仓,实行定任务、定劳力、定质量的包工办法,收打工作进行得又细又快。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在七万多亩麦田里收割后,又发动群众用木耙、人拣等办法,多收了三十三万多斤小麦。
夏收中,公社干部深入田间,结合麦收具体工作,对社员进行爱粮、保粮教育,促进了社员们对复收的积极性。库车县东风公社领导干部到田间发现麦子有抛撒现象后,亲自参加复收、复碾工作,用实例教育社员重视复收,并抽出六十多名劳力组成复收小组拣麦穗。很多地方在夏收中组织干部和社员共同到田间查看,根据麦田成熟情况安排收割进度,作到先熟先割,黄一块收一块,减少了麦粒抛撒。


第2版()
专栏:

哈密陶家宫公社蔡户庙大队
结合收麦进行伏耕
本报讯 新疆哈密县陶家宫公社蔡户庙生产大队,本着“一年庄稼两年务”的精神,在夏收中合理地安排劳畜力,适时进行伏耕,为种好冬小麦打下基础。
这个大队今年在麦收之前,各生产队干部就和老农一起,经过周密地合计,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和可能条件,确定了应该伏耕的土地和面积。当全大队夏收任务完成80%时,大队立即协同各生产队干部和老农重新调整劳畜力,抽出了30%的人力,和二十一对牛,立即开始复播和伏耕工作。各生产队一般都组成伏耕小组,抽出一名副队长负责领导,并且把全部伏耕任务分片划段落实到组。同时,还合理制订定额,适当提高了伏耕工分报酬,有效地激发了社员犁地的积极性。全大队在两天内就完成了今年全部伏耕任务的三分之一以上。(附图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莫索湾农场用联合收割机收割麦子,麦收速度快,质量好。
樊矫健摄(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认真贯彻政策,合理调整包产指标
钢铁大队灾后及时补种
本报沈阳11日电 遭受风雹灾害的辽宁法库县四家子人民公社钢铁生产大队,通过认真贯彻党的政策,组织广大社员,投入生产救灾活动,经过二十几天的努力,毁种和补种的荞麦、蔬菜等晚秋作物陆续出土罩垅:保住的部分禾苗,经过管理铲趟,也逐渐好转。
7月初,这个生产大队遭受了一次风雹袭击,全队四百八十三垧地全部受灾,大部庄稼被打光,剩下一小部禾苗也被打伤。为了弥补灾害造成的损失,这个大队的领导干部,及时深入群众,找老农座谈,研究生产救灾办法。根据老农白全、李成等提议,曾要求各生产队抓紧“立秋”前的一段时间,毁种或补种荞麦、蔬菜等晚秋作物。当时,绝大多数社员赞成这一作法,但是少数生产队干部对各大队能否坚持“三包一奖”的用工工分有怀疑。因而在开始毁种、补种的头几天生产进度比较迟缓,质量比较差。根据这种情况,大队管理委员会及时组织了检查组,用三天时间,对全队耕地进行了逐块检查,评定灾情和确定毁种、补种及继续加强管理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干部和社员们商量,决定灾后要继续坚持“三包一奖”制度。根据实事求是的精神,重新调整了各生产队的包产指标,宣布包工照常不变;大队负担毁种补种的种籽费等成本。由于灾后及时合理地调整了包产指标,在毁种补种中各生产队都普遍增加了畜力和人力,加快了进度,提高了质量。第四生产队的社员在听说灾后调整包产指标和继续坚持“三包”制度的第二天,就将原种的质量不好的五垧荞麦,重种了一遍;第二生产队也派人将种过的荞麦又搂了一遍,及时进行了镇压。各生产队播种的晚秋作物,一般都做到了二犁下种,种得比较细,苗出得比较齐。到7月底的统计,灾后二十几天时间,全大队已毁种和补种荞麦、蔬菜等晚秋作物达二百三十六垧,占计划毁种补种面积的60%以上。此外,各生产队为了多增产,还利用雨天或早晚时间开垦一些荒地,争取多种多收。未被全毁的部分庄稼,各生产队也进行了加工侍弄,到7月底,全大队已将五十五公顷谷子、粳子等作物又铲趟了一遍,使受伤的禾苗逐渐缓了过来。
在生产救灾活动中,各生产队都根据灾后农事活动的变化,及时制订和修订了劳动定额,继续推行了小组包工、评工记分制度。
钢铁生产大队还以甘薯秧、晚秋作物种籽等,帮助社员及时补种了自留地。


第2版()
专栏:

辽宁积极消灭高粱蚜虫
山东昌潍等地区防治大豆虫害
据新华社讯 辽宁各地由于近来连续降雨,气温高,湿度大,高粱普遍发生蚜虫。辽阳、海城、盖平、黑山等产高粱较多的地区,虫害尤重。
高粱是辽宁省出产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虫害发生后,各地领导机关十分重视,分别采取了紧急的防治措施。海城县组织了技术干部到重点公社进行巡回检查和技术指导。鞍山地区经过几天防治,效果很好。产高粱较多的盖平县根据今年虫害发生快、范围广的特点,县、公社、大队层层建立灭虫指挥部,县领导干部等深入基层,具体指挥灭虫工作。
本报济南11日电 山东省昌潍、菏泽、临沂、聊城、惠民、烟台、济宁等八个专区正在发动群众扑灭大豆造桥虫害。据8月3日统计,已在六百八十多万亩的发生面积上,除治了一百五十万亩。
今年伏季,山东气候异常,宜于害虫繁殖。特别是大豆造桥虫,发生面广,繁殖快,为害严重。昌潍专区发生的大豆造桥虫一般每平方米有成虫五十到三百个。
虫害发生后,许多地区都及时发动群众积极防治,力争减轻受害程度。济宁地区的汶上县,发生虫害的社、队,集中人力,采取挖封锁沟、建防护线和药杀、人工扑打等办法防治。到7月底,全县发生虫害的秋收作物已防治了一半以上。


第2版()
专栏:

推行生产责任制后要继续加强领导
双庙公社干部具体帮助基层干部管好秋田
本报天津11日电 河北交河县双庙公社干部帮助基层干部提高管理水平,推动了秋田管理工作。
双庙公社各个生产队,在落实“三包一奖”,推行了田间管理责任制以后,社员争超产的劲头很足。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大队和生产队的干部,产生了松心放手思想。他们认为责任明确,大家自觉,不去领导也会干好。公社管委会研究了这一情况,并抽调了二十名有领导经验的干部,分头深入到各个生产大队,对大队和生产队的工作进行一次深入的调查。
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刘俊庄深入到陈西大队以后,结合劳动有重点的检查了各个生产队执行包工的情况。他发现这个大队多数生产队在劳动管理和生产管理上都还存在着若干问题,例如第四生产队的甘薯包工作业计划,原规定伸蔓前中耕两遍再培土。可是连着下了几天雨,锄过一遍就伸蔓了。这时候本来应该很快培一次土,既能代替中耕,又可防止地埂龟裂,但作业组却还是按着老计划锄过第二遍后才培土。另外,有些作业组把一些带孩子的妇女和辅助劳力,也分配到边远田作活,而这些社员是需要晚下田早回家的。这样就既没有照顾到社员的特殊情况,又因为她们路上占用的时间较多,影响了农活进度。刘俊庄抓住这些事实,一方面提醒队干部在推行了包工制度后,还必须加强领导;一方面根据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帮助队干部发动社员,对如何管好秋田进行了讨论。许多社员当场提出了很多巧用劳力,合理追肥,以及看天、看地、看苗管理秋田等方面的新建议。各生产队总结了群众的意见,合理安排了劳力,改进了包工作业办法。结果大大加快了田间管理工作的进度。现在,这个大队的一千一百多亩夏苗,已普遍锄过了二遍,并给四百二十多亩地质较差的弱苗,提早施上了追肥。
由于公社党委加强了对大队和生产队干部的思想教育,又具体帮助他们学会依靠群众管理生产的办法,因而各生产队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中耕、追肥等田间管理活动都比往年适时得当。


第2版()
专栏:

依靠群众护育国有林木
——记李子园林场同公社合作营林的经验
李子园林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以南,秦岭山系小胧山支脉的西侧,全场共有天然次生林六十二万亩。几年来,林场依靠当地群众护林育林,共抚育改造了次生林十三万八千亩。经过抚育改造的森林,林木疏密适中,生长旺盛,森林生产力大大提高。
国营林场怎样才能做好森林的经营管理工作?这个林场在成立的初期,林场的领导思想上是不很明确的。李子园林区是一个近山次生林区,北部有十五万亩森林与农田牧地交错,附近居民很多,这些林区居民历来就有靠山吃山的习惯,经常进入林区从事副业生产。林场建立初期,部分干部害怕附近的社员进入林区对护林不利,采取了限制群众入山的办法来保护山林。但是,这个林场需要抚育改造的次生林共有六十多万亩,而林场只有职工四十人,单纯依靠林场职工,抚育和改造这样大面积的森林,是有很多困难的,因此,森林的抚育和改造工作,做得不好。同时,李子园林区附近居民,历来就有入山从事副业生产的习惯,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山林,对于林场限制社员进入山林从事生产活动,有不少意见。
林场领导干部根据具体情况,检查了领导思想,吸取了前一段工作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只有充分调动起附近群众护林育林的积极性,才能做好林木的保护和抚育工作。因此,他们经过和所在地区的公社、生产大队协商,提出了“在抚育中利用,在利用时抚育”的原则,协同各公社组织领导群众在林区结合护林育林生产小农具、烧柴和其他林副产品。并且确定了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办法,照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采取了以下几种办法:
一、林场将部分林木划给附近公社和大队经营。几年来,林场根据社员的需要,共划出九万亩林木交给附近两个公社和十五个大队经营,林场在技术上给予帮助。社队办林场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可以结合森林抚育采伐一部分木材做小农具或做烧柴。在收益分配上除公社和大队生产自用的小农具的用材和自用烧柴,一律免费供应外,国营林场与公社和生产大队四六分成。这种办法不仅为公社和大队建立固定性的林业生产基地,同时,森林经营的质量也较高。
二、利用农闲季节,组织林区公社、大队和生产队,采取划片包干的办法从事森林抚育,林场给以技术指导。不付给抚育费,但在抚育中得到的林产品归公社大队和生产队所有。采用这种办法,因为参加的人数较多,抚育的面积较大。加速了抚育和改造次生林的进程,公社和生产队也从中得到了实惠。
三、林场根据附近各公社的劳力情况,从生产队招收常年合同工和临时季节工。常年合同工由林场支配,由林场发给工资,抚育林木得到的全部林产品归林场所有。同时,在春冬两季,利用农闲时间,从生产队吸收一些临时季节工,入林抚育改造次生林。这种办法既解决了林场劳力不足的问题,又利用各公社农闲时的剩余劳力,使林场生产队和社员个人都有收益。
抚育改造次生林要具有一定技术知识。依靠当地群众抚育管理,如何保证营林质量?李子园林场首先协同公社和生产大队在群众中开展吃山养山的思想教育,通过群众在抚育森林中得到的实际好处,教育群众认识到保护好国家的山林与自身利益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树立“吃山养山、爱护林木”的思想。在这个基础上,林场再进一步根据抚育改造次生林的技术要求,结合群众的实际经验,编一些通俗的技术口号,在群众中普遍推广。例如抚育时该砍什么树,不该砍什么树,他们提出了“砍双不砍单、砍弯不砍直、砍病腐木、不砍健壮木,砍杂灌木、不砍经济木”等口号;关于抚育标准,总结出了“要修枝留头,要打毛股,要枝叶相对、枝股相连,不要跳花墙,不要树下压枝梢等经验;对抚育后林木应保持的密度,提出了“枝对枝、股对股,每隔三尺留一株,进得林来不见天,对面山上不见土”的标准。这些口号,通俗易懂,便于记忆,群众容易掌握,抚育次生林的技术就较快地在群众中普及了。
几年来,李子园林场采取结合满足群众生产生活对林产品的需要,开展次生林抚育改造的作法,正确地照顾了国家的长远利益和群众的当前利益,调动了群众护林育林的积极性,促进了次生林抚育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经过抚育的林木,生长十分旺盛。例如这个林区三阳沟地区六年生的杨桦林,抚育前胸径为二点二厘米,树高四点八米,经过抚育后,三年时间平均胸径达到四点一厘米,树高达到七点二米。由于大面积次生林得到抚育改造,也初步改变了林区气候,这个地区的雨量逐渐增加。同时,由于结合林副业生产抚育改造次生林,还为附近群众开辟了广阔的副业生产的门路。据统计,从1958年到现在,林区结合森林抚育共生产各种林材六千二百立方米,烧柴六千多万斤,木炭三百多万斤,抬杠二十六万根,各种柄把把三十二万根,其他小农具六百七十万件。另外,还生产了芳香油、栲胶、醋石、纸浆等多种林化产品和工业原料,产值达一百五十余万元。(林业部宣传处供稿)


第2版()
专栏:

双河公社靠山吃山吃山养山
开荒扩种兼顾水土保持
本报合肥11日电 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运动中,许多山区人民公社开垦了很多荒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水土保持,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安徽金寨县双河公社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双河公社处于大别山有名的梅山水库的上游,傍着水库蓄水线的边沿,从金沙店到黄山谷绵延八十里。1958年水库全面蓄水,这个社为了弥补部分耕地被淹没的损失,1960年这个公社响应党中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大力开荒扩种。由于任务大,时间紧,新开九千六百多亩荒地,水土保持工程没有做好或做得较差;一些开荒地因选址不当,未及时做好水土保持工程,因此被洪水冲毁一部分,并使下边的肥地良田遭受水打沙压;一些水利工程也遭到了破坏。双河公社党委一面教育大家树立起“靠山吃山,吃山养山”“靠库(水库)吃库,吃库养库”的思想;一面派干部帮助生产队总结了搞好水土保持的有效做法,并加以推广。这些做法是:
第一,在开荒方面,开缓坡不开陡坡,开荒草山不开成林山;开荒时,边开山边改梯田,边整地边开沟挖垱,做到有计划地开垦。
第二,对已开荒地,分别三种类型采取不同措施:对水土保持较好的,着重加强管理,使水土保持经常化,尽可能把梯田砌石护脚,使其成为永久性梯田;对没有做好水土保持的好山地,要严格补课,乘夏汛前打好横沟沙垱,并有计划地在梯埂栽树种草等。对陡坡和贫瘠地,一般停止开垦,恢复林木生长,特别是沿梅山水库边沿的八十华里防线,全部营造经济林和用材林。
第三,为了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各生产队都拟订了具体的水土保持工作计划,并和社员签订山场水土保持合同,对水土保持工作作得好的给予适当奖励,损坏山场耕地受水土冲刷的赔工赔产。各大队还成立水土保持监督小组,吸收老农、社员代表定期检查验收,不符合质量,由责任人加工补课。
由于公社领导干部的重视,这个公社的水土保持工作做得快,质量好。全社已挖横沟、沙垱等工程二万七千多条(处),一万七千八百亩新垦地,已有38%修成梯田梯地;去冬今春新开荒地中四千五百亩水土保持较差的,已经在按计划修整。


第2版()
专栏:河南通讯

黄河故道花果香
——访河南兰考县仪封园艺场
本报记者 华敏
在解放战争期间,我们曾不止一次地经过苏、鲁、豫、皖的黄河故道。那时,千里故道一片荒凉,但如今,在故道的许多地段上,已建设起一个个林场和园艺场。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的河南兰考县仪封园艺场,就是其中的一个。
仪封,在很早以前,原是一座繁华的城市。但在清乾隆四十八年,黄河由兰考县城西北的二坝砦决口以后,黄水在这里流经了七十一年,到咸丰五年,虽然黄河重返故道,但是仪封古城,已被掩埋在泥沙里。在古城的上面,已是一片高低不平的黄沙。每到春季,风起沙移,给这里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无穷的灾害。这种情况一直继续到解放的时候。但是,经过十年多来的改造,现在的情景已经大大不同了:在古城遗址的四周,建设起一座拥有七千亩土地的果园;果园的外边,一道道由白杨、柳树和柏树组成的林带纵横交织。我们去访问的时候,正是苹果、葡萄开始成熟的季节,硕大的苹果压弯了枝条,色、香、味俱佳的“红玉”苹果,已泛出一层鲜艳的红色,“青香蕉”更以青翠欲滴的光泽和“红玉”媲美。在一望无际的葡萄园里,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挂满了网架。
刚解放的时候,这里除了空旷的沙漠和稀稀落落的茅草以外,什么也没有,没有房子,没有水,没有树苗,但是,向沙区进军的尖兵们,不但没有被困难吓倒,反把这些困难一个个的征服了。
在第一苹果园里,我们遇到了程文中。他是参加建立第一个苹果园的工人,现在,已经由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懂得苹果、葡萄栽培管理技术的四级技工了。他向我们讲述了当时他们建园的一些情形。
“苹果好吃树难栽,”程文中说:“开始的时候,就连我自己也不相信在这种连兔子也不屙屎的黄沙地上,能种活苹果树,当然更不相信它会开花结果了。”他继续介绍说,“但是,经过1950年一个春季的苦战,这拥有四百亩地共种植二千四百株幼苗的第一果园到底建立起来了,并且在第四年就收获了第一批果实。”
我们在这个果园巡视的时候,在葡萄园里遇见了正在检查葡萄成熟情况的园艺场技术员赵克俊,和这个场的大队长吕希贤。他们在建场以后不久就来到了这里。赵克俊原来就是学园艺的,对这项工作特别热爱。他一到这里,就和职工们一起冒着风霜雨雪,打井挖坑,担水送肥,积极传授栽培葡萄和苹果的技术。吕希贤原是附近的农民,他自小对培植果木就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来到园艺场后,在很短时间里,便掌握了葡萄的栽培技术,并且试验成功了沙地栽植葡萄提前结果和一年结两次果。
仪封园艺场不仅在沙地发展果木生产方面获得了成绩,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也很出色。过去,这个场的粮食全部靠国家供应,在党提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以后,他们就利用果树行间空隙大种粮食,同时还建立了专业队专门从事粮食生产,经过几年来的努力,他们的粮食已由不足到有余。还在1960年,他们就为国家提供了六十多万斤商品粮食和四万多斤籽棉。
仪封园艺场利用沙地发展果木和粮食生产的成就,为充分利用黄河故道提供了一个范例。它表明,黄河历次改道造成的面积达一千五百万亩的故道,蕴藏着何等巨大的生产潜力。


第2版()
专栏:

广东新会县环城公社城南大队南胜生产队共产党员叶月园,是个好干部,也是个生产能手,在收获早稻时做到又快又好。
谭理光、梁元伟摄(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河北河间县湾里公社南于庄生产队的社员们,正给梨树喷洒杀虫药。 袁浩 国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