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小恒山煤矿怎样发挥职工代表作用
尊重代表职权 组织代表视察 加强日常联系
本报讯 据黑龙江日报消息:鸡西小恒山煤矿注意发挥职工代表的作用,促进企业改进管理,调动全体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小恒山煤矿几年来坚持了按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的制度。这个矿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认识到:要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职工代表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职工代表的作用,必须尊重代表的职权,提高代表的思想觉悟和威信;对提案必须件件有交代,议必决,决必行,行必果。党委经常要求各级组织,给代表以充分的搜集群众意见和提案的方便条件。今年5月底,在召开第三次职工代表大会前,给文化水平较低的代表临时配了一名“秘书”,帮助记录意见,整理提案。
这个矿的职工代表们认识到自己责任重大,一般都能深入了解职工意见和要求,推动企业改进各方面的工作。今年年初,这个矿有些井、区在完不成计划时就喊人员不足。在职工代表大会上,有些职工代表却提出有的单位劳动力窝工,影响效率和工人收入。领导干部就这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发动全体职工讨论,并进行了调查研究,果然发现部分单位存在人多窝工的现象。6月份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了整顿劳动组织工作,抽调了四百二十八人,充实了确属人力不足的单位,使6月份全员效率比5月份提高8.2%。
在职工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和会后,矿上又抓紧组织职工代表视察活动,保证决议贯彻执行。今年第三次代表大会作出决议以后,他们把各个部门的职工代表三十二人,组成三个视察小组,在有关领导干部陪同下,在全矿活动了十四天,检查了十八个单位的工作。每到一个单位,行政干部都要向代表提出决议执行情况的正式报告,发现问题立即解决。职工代表在视察中还积极帮助解决问题。解决部分急需的职工住宅,是该矿第二、三次职工代表大会的重要议案。因为人多、房少,一时又不能解决急需。职工代表就协助领导四出调查,发现部分食堂相距很近可以合并,部分办公室利用率不高。接着全矿进行了房屋大清查、大调整,采取撤销、合并、集中等办法,从食堂、地区办公室、矿办公室腾出几十间房子,改修为住宅,解决了九十一户职工的住宿问题。
在大会召开以后,这个矿的各级党与行政、工会组织,建立了定期和不定期的职工代表联系制度。矿每月、井每周或每旬召开职工代表会议,汇报工作,听取职工代表意见;党委书记和工会主席,经常不定期地访问职工代表,了解情况,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指示工作方向。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


第2版()
专栏:

依靠职工代表解决生产关键
郭家坳化工制盐厂坚持群众路线增产化工原料
新华社成都9日电 四川省郭家坳化工制盐厂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群策群力,解决综合利用制盐原料的关键问题,争取在制盐的同时为国家增产更多的化工原料。
郭家坳化工制盐厂设在我国著名的井盐产地自贡市,制盐所用的原料全部为井下盐卤。在熬卤成盐的同时,分解出来的胆巴、胆水,含有极为丰富的硼、钾、溴等化学元素,可以用作化工生产的重要原料。近几年来,这个厂为了合理利用资源,一直是制盐又取胆。但是,从今年4月份开始,胆产量却逐月下降,虽然厂里采取了一些措施,仍然未能扭转下降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厂领导决定把这个重大的生产关键问题交给群众讨论研究,并在7月中旬召开了职工代表大会。
来自全厂各科室、车间、小组以及辅助生产部门的三百多个职工代表,在会上听了行政领导有关胆产量下降情况的报告后,展开热烈讨论,分析原因,提出五百多条批评意见和一百九十多条合理化建议。有的代表列举事实批评了认为制盐取胆延长熬卤时间,影响盐产量,因而不按操作规定办事的思想和作法。有的指出,技术管理工作没有相应地适应生产需要,也是影响胆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代表们还用算细账的方法,进一步说明胆产量下降给生产带来的危害性。经过认真讨论,代表大会号召全厂职工树立“盐胆并重”的思想,认真执行制盐又取胆的方针。
大会以后,工厂领导各科室根据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迅速建立和健全了取胆责任制度,同时检查修补了全厂一千二百多个大小胆池、胆槽,制订出了维护和检修办法,保证胆池胆槽不浸不漏,防止胆水流失。参加大会的代表回到车间、生产小组后,也以身作则,带头贯彻职工代表大会精神。他们和工人们一起商量,认真推行过去行之有效的制盐取胆的先进经验和操作方法。由于全厂各部门、各车间上下一致,重视胆的生产,7月下半月后,这个厂的胆水、胆巴产量显著提高,月总产量比6月份增长19.81%,盐产量也比6月份增长8.21%。


第2版()
专栏:河南通讯

加工工人和检验工人
——郑州纺织机械厂职工签订“工检合同”的经过
于海潭
郑州纺织机械厂有位工人,在黑板报上写了一首快板赞扬“工检合同”:
工检合同是个宝,
亲密配合关系好,
一根扁担两头挑,
产量质量大提高。
工人们为什么这样满腔热情地赞扬“工检合同”?这是有道理的。
“把关”与“闯关”
“工检合同”,“工”是指加工产品的工人,“检”是指检查验收产品的检验工人。“工检合同”就是加工工人和检验工人,在执行生产任务中,互相保证、互相帮助的一种组织形式。
这个厂曾有过一套相当健全的产品检查验收入库制度,如首件送检、互相检、加工工人自检的“三检制”,这种好的制度对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加工工人和检验工人站的角度不同,加工工人强调完成任务重要,检验工人强调保证质量重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不免时常发生一些矛盾。许多检验工人整天拿着尺子、仪器、鎯头、图纸,认真检验产品,合格的入库,不合格的就写上“报废”。他们忠于职守,从不马虎,但是有些人不了解,要达到产品少报废不报废的目的,光靠少数几个检验工严把关口,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更主要的还在于“工检”双方共同树立质量观念,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地把废品、次品消灭在加工之前。在加工工人来说,积极完成国家计划的态度是正确的,但也有些人对没有质量就没有数量的意义理解不够,因此容易产生抓数量,丢质量的偏向。结果,“工检”双方常常为一件产品争执不休,一家强调不合格,一家强调合格。于是就产生了“把关”与“闯关”的说法。
“工检合同”的诞生
近年来,多快好省地全面完成国家计划,成了“工检”双方迫切的要求。机一车间一工段的划线组,经常发生差错,这个工段检验站的几位老工人,对这种情况越来越感到不安。他们为了协助划线组消灭差错和废品,几位老检验工经过讨论,提出了密切配合的保证条件,并把保证条件送给了工段,要求与划线小组签订一种互相协作提高产品质量的合同。这个建议一提出,立即得到工段和加工工人的热烈欢迎。在合同中,双方分别提出七项保证,加工工人的主要保证条件是:加工前细心校对图纸,看清技术文件,审查工夹量具及工艺规程,做到加工机件符合设计要求;严格执行工艺规程,发现上道工序不合格本工序不加工,本工序不合格及时提出修正;加工首件或复杂机件前,先通知检验员作好检验准备工作;严格执行检验制度,做到首件送检和自检工作;学员操作,老师傅要加强指导,并对加工件进行复查;加工中发现有问题,主动与检验员联系,互相研究,提高质量。
检验工人的主要保证条件是:按照技术文件、图纸及质量标准进行检验,不死扣,也不放松技术要求;工作中看清图纸,不错检,不漏检,对低级技工加工的首件产品要更加重视,对学员加工的首件产品要与当班老师傅联系,作好加工前的准备工作,与加工工人联系好,根据机件作用和安装情况,不断提出重点和次点,该精一定要精,该粗就粗,向加工工人交代清楚,作好交接手续;深入现场巡回检验;关键号加工,要互相帮助,做到统一思想、统一加工方法、统一检验方法,协力突破关键。此外,双方还共同提出了每周举行一次评比检查分析会议制度(评比流动红旗、检查合同执行情况、分析废品原因及事故等),对执行合同好的进行表扬,差的进行批评。
开初,他们只打算在一些生产关键小组里签订“工检合同”,但是这一促进生产的良好组织形式,很快地在全车间和全厂引起了反响,于是一个互相帮助,共同关心国家计划的新的工检关系出现了。机一车间一工段检验站的检验工人,在执行合同中,为了做到随加工随检验,他们根据每月的生产特点,调整加强了巡回检查路线。以前每逢验一圈活,总是要回到站内“落一会脚”。合同签订后,他们将巡回一圈后的落脚点落到关键床子上,具体帮助生产工人解决关键。巡回次数一多,发现问题也及时。加工工人也积极主动配合检验工人工作。
新的“工检”关系
签订“工检合同”后,检验工人们响应厂党委的号召,决心当好“三员”:检验员—宣传员—技术指导员。每逢一项新的生产任务下达后,检验工人首先和加工工人一起研究加工措施和检验方法,解决了过去由于加工措施和检验方法不统一,容易造成的质量事故和争执。检验工还经常到车床跟前向生产工人交质量要求的底。如151产品的墙板有两个斜面对机械性没有影响,检查工人就跑去告诉生产工人:只用把斜面刨光就行了。生产工人心里有底,结果每一件都提高了两个小时。减速器是全厂的关键件号,技术要求很严,检验工不仅宣传保证质量的重要性,而且一直站在搪床跟前,搪好一个眼,就检验一个眼,检验合格了,再搪下一个眼。签订“工检合同”后,对可能发生的质量事故的处理也从实际出发了。如动力设备车间加工五根丝杆,都没有达到质量要求,按过去的作法应当全部报废,但是他们具体分析了情况,认为三根用在车床上的丝杆,对加工产品有影响,应报废,但是用在插床上的两根,对加工产品没有影响,可以使用。机一车间一工段过去曾是质量事故多的一个工段,3月份划线组发生差错六十六次,从4月份签订了“工检合同”后,当月的差错就减少到三次。
(原载《河南日报》本报有删改)


第2版()
专栏:来信

受到工人欢迎的工程师
茅于中是去年10月调来我们国营上海第二印染厂的新工程师。平时,他总是热情地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告诉给工人,又虚心地向工人群众请教自己所不熟悉的生产知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领导和工人群众的支持下,他接连解决了八项重要生产关键。今年3月,我们厂的印染车间曾发生了一个困难问题:以染色坚牢著称的活性染料,突然发生印花染色牢度达不到标准的毛病,大批花布积压在车间里出不去。当时,有些技术人员怕起来,说:“别的染料出了毛病,可以漂一漂,洗一洗,活性染料出了毛病,可以说办法全无”,主张恢复用价格高昂的进口染料。但是,茅工程师却没有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困难吓住,他在车间党支部支持下,和工人一同研究,提出了好几个试验方案,并且到外厂学习使用活性染料印花经验。他和工人们一起分析使用活性染料工艺,进行各种对比试验,终于找出染色牢度不够的毛病,不在于活性染料本身,而是因为调色用的浆料本身带有某些“色素”,这种“色素”蒸煮试验时会从布上掉下来。染色牢度不够的谜揭开了,新浆料经过漂白处理除去色素后,印出的花布马上达到国家标准。
生产上敢于负责,是茅工程师受到工人们欢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一天,印花车间里印一批酱色花朵的花布,一种酱色染料配来配去总是和样布上的不能完全一样。当时工人们很着急,就把茅工程师请来,请他出个主意。茅工程师了解到在现有条件下酱色染料确实难以配到和样布一样,同时,看到布上的酱色花朵很鲜艳,不比样布上的差,他马上同领导商量,决定花布可以继续印下去,商业部门如有意见由他负责去联系解决。结果,商业部门对这批花布很满意。茅工程师还认真负责地经常帮助我们提高技术,这方面的例子还很多,我们觉得茅工程师的这种工作精神,是值得其他技术人员学习的。
国营上海第二印染厂
刘承先 孙仁谦


第2版()
专栏:读报有感

从自制两条小板凳想起
我看了7月22日人民日报第三版戴鸿文同志写的《千方百计提高木材利用率》一文以后,引起了我的同感。不久,我到天津煤建公司花了四角钱买了一提篮引火用柴。其中有些木柴块儿不小,我就把这些板子,按大小和厚薄分类挑出来,利用这些碎木料,做了两张板凳,四双小孩拖鞋,一双大人拖鞋,余下不能用的再作引火柴。我们机关里有的同志利用这些木柴做过木箱子、鸡笼等用具。这件事,说明利用零碎木料,生产一些人民需要的日用小商品,确实是潜力很大的,我们希望林业部门在这方面能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读者 陈观林


第2版()
专栏:来信

我们在戈壁滩上种蔬菜
我要告诉你的是,在我们这个气候寒冷的柴达木盆地西部工矿区,已经吃到自己种的蔬菜。1957年以前,这里因为气候寒冷,不能大量在露天种菜。若从外地采购,则由于盆地幅员辽阔,运输线长,调运有困难,而且损耗大,成本高。所以我们很少吃到新鲜菜。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中共柴达木工委号召全体职工大建温室种蔬菜。这个号召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
我们想出了各种土办法,克服了缺乏木材、玻璃、保温帘等困难,用土法制造的低标号水泥代替木材筑成温室主架,用砖柱代替木材支柱;用废毛毯、破帆布等制成保温帘;温室四周采用夹壁通火墙。晴天揭开保温帘,吸取阳光,刮风下雪和晚上把保温帘盖好……。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已经建成的温室就有八万八千九百二十三平方米,盆地西部的大柴旦、格尔木、冷湖市,已是温室成群。灿烂的阳光照得温室一片翠绿。红艳艳的西红柿、鲜嫩的芹菜、白菜、菠菜……仿佛把人带到了江南的田野里。
由于温室种菜的发展,使职工的生活有了改善。这里过去的情况是:“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一片戈壁滩,冬春吃菜愁”。现在的情况是:“到处温室群,一片绿油油”。
中共柴达木工委 张宪增(附图片)
徐云 插图


第2版()
专栏:

陕西机械局和部分工厂举办训练班
教育科室干部改进企业管理
新华社西安9日电 陕西省机械工业局举办科室干部训练班,有计划地提高科室干部的工作能力,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加强。
陕西省地方机械工业的科室干部,绝大部分是1958年以来转业的地方行政干部和新提拔起来的工人,工作热情很高,几年来也积累了一些管理经验,但是管理企业的系统知识还比较缺乏。为此,陕西省机械工业局决定在今年内,把省属和各市属中型以上机械厂的主要科室负责人员普遍轮训一次,让他们学习企业管理知识。目前,已经举办了计划、技术和检验科长训练班,参加学习的有四十多个工厂的科室领导干部一百二十多人。训练班的学习时间为二十天左右,教员有局领导人员和富有经验的工程师,并聘请一些大学教师讲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当前工业方面的主要方针政策,有关各业务科室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等。
训练班在组织学员学习政策和理论时,特别注意联系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经验和本业务系统一些有普遍意义的规章制度。如计划科长训练班就结合有关计划理论的学习,交流了各工厂综合平衡计划和计划工作贯彻群众路线等方面的经验。技术科长训练班吸收各厂的经验,研究了工艺工作的规定,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规定和新产品试制管理办法等。
陕西省机械局系统不少工厂,也分别举办了科室干部训练班,针对本厂的具体情况,对科室干部进行训练。西安电力电容器厂、中兴电机厂、陕西省机床厂、新秦机器厂、西安闸阀厂等单位,针对检验机构加强以后干部业务水平低的情况,举办了检验人员训练班。有些厂在训练班结束后,建立了科室干部经常性的业务学习制度,把短期的基本训练和经常性提高干部水平的工作结合起来。
科室干部们在训练班较系统地学习了一些基础业务知识,感到工作有了办法,积极性普遍提高。如有些厂的计划科长经过学习回厂后,积极建议和配合工厂领导,健全原始记录、工时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并对本厂的生产能力进行调查研究核实工作,为改进计划工作打好基础。


第2版()
专栏:

上饶利用边角废料增产日用小商品
江西上饶市充分利用边角废料增产日用小商品。据五个月的统计,在收购的二十二万多斤废品中,就有二十一万多斤作为原材料供应到全市有关厂、社,制造了大批小商品出售。如市小五金厂每月从商业部门得到四百余斤废钢精、合金等,仅5、6两个月就制出钢精调羹、锅铲、饭勺等六千余把。上饶茶厂、木工厂、红旗机械厂等单位,以前总是把锯屑当燃料烧掉,今年,西市公社综合厂与上饶烟厂挂钩,利用这些锯屑作原料,生产了大批蚊香。全市还增设了各种修补服务站四十五个,利用边角废料修补各种日用品。


第2版()
专栏:

贵阳木工厂用零碎木料制造家具
贵阳木工厂过去专门生产各种大型木器家具,因用材不经济,剩下的二厘米左右的零碎木材堆积如山。今年厂里发动全厂职工改进产品设计,充分利用零碎木料,试制出各种结构简单、以零料代替整料的桌、椅、床、凳三十多件。他们把这些产品放在门市部试销,广泛征求消费者的意见。然后,制订统一的设计规格和用料标准,投入生产。比如新设计的课桌,比原来的产品减少八根木材结构,利用零碎小木料占15%,售价减少,式样轻巧,质量也牢靠。其它如大量采用零料制造的折叠式六用柜,两用床,扇形桌等家具,能作多种用途,经济实惠,在市场试销后,颇受顾客喜欢。


第2版()
专栏:

重庆六○一造纸厂用废纸破布造纸
重庆六○一造纸厂大量利用边角木材、破布、废纸等城市废旧物资造纸。上半年这个厂所用的原料,有一半左右是从重庆市收购的废旧物资。这个厂过去使用的竹子、蓑草等造纸原料,全靠四川省六十多个县供应。去年这个厂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市内可以用来造纸的废旧物资数量很大,价钱也比较便宜,有利于降低造纸成本。如远从农村运来的竹子,每吨成本是二百多元,从重庆收购的边角木材只要二十八元。今年这个厂同指定的地区和单位建立了固定的收购关系,有计划地到这些地区和单位回收边角木材、废纸、破布等废旧物资。并依靠商业部门在许多地区设点设摊,收买零星废纸。今年上半年,仅收购的废纸、破布和边角木材,就在七千吨以上。为了把各种废旧物资加工制造成为高级纸和各种白纸,在生产设备和技术操作等方面也作了一系列的改进。


第2版()
专栏:

西安拖车厂使“死材变活宝”
西安市拖车厂充分利用边料和下脚料,生产小商品,今年3至7月上旬共用边料和下脚料生产了小商品三万八千多件。这个厂主要生产拖车、平板车,这些产品大都要整材生产,每月积余下来的边料和下脚料很多,为了使这些“死材变活宝”,这个厂抽出专人生产小商品,如生产拖车时,积余很多的十六厘米长、两厘米宽的木棒,以前都作为劈柴处理,这次把它做成小洗衣板,既结实又美观。小饭桌和小方凳面子,过去都是用的整料,这次工人将十三、四厘米长、一、二厘米宽的小板对起来做成十字随面撑结构式小桌、小凳。其他如斜撑式脸盆架,斜托小凳等新增加的品种,都是利用边料、下脚料做的。


第2版()
专栏:辽宁通讯

商店的好当家
——记沈阳市劳动模范、北市商店售货员郭景阳
王天祥 王英
当家就得理财
一到暑季,天气变化无常,一天晚上,乌云密布,外面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忽然,雷声夹着雨点声把沈阳北市商店的售货员郭景阳从梦中惊醒。睡意蒙矓的老郭马上想到商店后院那堆帽子。他怕苫布盖得不严,淋进雨去,就急忙披衣下床,推开房门三步并两步地直奔商店。帽子垛苫好了,他又想到营业室的天棚,因为年久失修,有的地方雨大渗水。于是又到营业室把几个容易漏雨的栏柜、货架都挪动到安全地方,这才轻松地喘了一口气。郭景阳从家到商店要走四十多分钟,尽管来往不便,但关心商店财产的事情,他却想在前边。有时,头天晚上下雨,第二天营业员一上班看见柜台陈列的商品被挪动到安全地方,大家一猜,保准是老郭。几年来,郭景阳就是这样不声不响地保护着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当家就得理财,”这是郭景阳用来鞭策自己的话。他对一个鞋盒,一根纸绳或是一张包装纸,都注意精心使用。去年经他手整理的旧鞋盒、零碎纸绳,被重新利用的价值三百多元。
给人民做生意
郭景阳对待自己所负责的商品——鞋帽,保管得特别精心,仓库、货架、柜台经常保持整洁不乱。凡是他所经手的商品,特别注意不让它落有灰尘,或是折损、刮破。为了防止劣货流入商店,每一次进货,郭景阳不管是从工厂还是从批发部门进来的货,总是要拆箱逐个查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免得积压国家资金。有时,清点出几顶帽子绽线了,或是有的鞋扣没有钉结实,他就用针线轻拿轻放地照样给缝上。为了保护好皮帽子安全过夏,每年一开春,他首先把仓库的窗户打开,通风换气,然后把帽盒一一打开撒上卫生粉,并注意让帽沿帽耳都能摊上。皮帽子夏天容易被虫蛀脱毛,但郭景阳经手保管的皮帽子从来没有报过剔庄。
真正当家就得管理好财产。郭景阳时时刻刻以这点来要求自己。他掌管货款来有数、去有账,还认真钻研商品的性能、特点,密切观察消费者需要,掌握节令,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货,进多少,既作好对消费者供应,又作到库存商品不积压、不脱销。一年冬天,大雪刚过,天气干冷干冷,有的顾客到鞋帽组打听狗皮帽子。这时营业小组长认为这种帽子买的人不多,主张不进货。当时,郭景阳考虑到天气将大冷,狗皮帽子正是时候。于是小组长采纳了他的建议,进了四百顶。刚拿到柜台不到两天就卖光了。小组长一看狗皮帽子销路很快,于是在作进货计划时就提出再进两千顶。郭景阳便建议少进些:“狗皮帽子只适合冷天戴。现在快过年了,很多顾客要回家探亲,买顶新帽子都要讲求美观些,再进那么多,就要积压了。”经过讨论,按照郭景阳的意见进了七百顶。结果,卖了不几天,接近新年时剩下四十顶,说啥也卖不动了。小组同志都赞佩老郭对商品琢磨的透、节令掌握的准,郭景阳谦虚地说:“不!这是一般作买卖熟知的。咱们是给人民作生意,不光要为顾客服好务,供应消费需要,还应为国家讲求经济核算才对。”
不让商品“睡觉”
随着人们生活需要的变化,和工业产品质量和样式的改进,商店里总会有一批不受欢迎的货剩在库里,搁置越久越不受顾客欢迎,影响商店资金的周转。作为企业主人的郭景阳,心里总是惦记着把残品修好,让死货复活。有一次鞋帽部把库存商品盘点完了,发现有八十双价值二十余元的皮鞋需要报剔庄处理。郭景阳想:“八十双,一千六百多元啊!报剔庄倒简单,可是国家不是又损失了一笔钱……”他到库里又把这八十双鞋仔细检查了一遍,找找毛病,看到其中有的是大小不是一双的,有的是一顺脚的,也有的是一肥一瘦的。总之,都不是原配双。他考虑了一下,决定找工厂照这批鞋相对地再加工八十双,然后配对出售。经生产部门同意后,不久,一百六十双完整的好鞋,摆上了柜台。
带动列车前进
郭景阳对待商店里的大小事情,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加意见,提出建议。就拿搞好经营管理来说,许多新来的营业员对经济核算思想都认识不深,以为不丢款,不短货就算尽到了责任。其实,作商业工作的那有不计成本的啊!郭景阳在这方面经常以自己在旧社会作店员的经历帮助新营业员提高认识。一次,营业员李元兰到批发部门去要货,她看账面上的小孩皮鞋,有十三四元一双的,还没等看见这种货样,就一下子要几百双。郭景阳看她进货既不考虑消费者需要,也没有算算资金周转,张嘴就来个大数,于是就帮助李元兰算细账,根据近些日子各种鞋的销售比例和季节变化,再算算库存、资金周转……合理地组织了进货。在郭景阳“当家理财”处处为消费者着想,事事讲核算的思想影响下,许多营业员都注意克服了“大商店、要货要有气派、不挂零”的思想。几年来,郭景阳在帮助同志们清理账目、对照货款时的细心负责,更是使人难忘。他帮助布鞋组清点库存,帮助皮鞋组同志研究货款相符的办法。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跟大家一道找原因、想办法。他像火车头似的带动着商店的列车不停地前进。
(原载《沈阳晚报》,本报有删改)(附图片)
启雄 插图


第2版()
专栏:在劳动岗位上

在劳动岗位上
浙江省宁波专区公路运输局司机、共产党员王根法,工作中严格执行安全驾驶操作规程和例行保养制度,十一年来安全行车四十五万公里。这是王根法(右前二)在向驾驶员们介绍自己保养机件设备的经验 新华社记者 郑震孙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