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61-07-09

1961-07-09新闻联播 文字版

厨师

第7版()<br/>专栏:<br/><br/>  厨师<br/>  〔蒙古人民共和国〕 达·僧格<br/>  一<br/>  “战乱”年的秋天有三个穷人,<br/>  帮一家商号收秋打场;<br/>  商号的名字叫做“大利盛”,<br/> “大利盛”的老板是一个富商。<br/>  冬天他们又替东家牧马,<br/>  放奥特尔①的人们得去僻远的地方;<br/>  涉过鄂尔浑河,来到莎尔岭下,<br/>  在无人的荒原搭起篷帐。<br/>  陶格米德、吉格米德、<br/>  还有一个孤苦伶仃的中国人,<br/>  谁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br/>  都把他的手艺代替了姓名。<br/>  他是一个出色的厨师,<br/>  做出来的饭食味美喷香,<br/>  不用说放奥特尔的雇工,<br/>  就连城里人也准会啧啧称赏。<br/>  他从野外挑菜拣粪,<br/>  每天给伙伴准备三餐;<br/>  伙伴为了答谢他的劳动,<br/>  夜间轮流替他把马群看管。<br/>  伙伴们说他是狡猾的掌柜,<br/>  他便着急地说:“那我去放哨!”<br/>  伙伴们笑着说是在逗他,<br/>  他摇摇脑袋跟大伙一起笑。<br/>  磨坊的马儿需要定期替换,<br/>  换马的差使由厨师承当。<br/>  有一次厨师赶着马儿去磨坊,<br/>  为了账目跟东家争论了一场。<br/>  回到牧场上他的气还未消,<br/>  大声咒骂东家是没良心的流氓。<br/>  伙伴们只以为他受欺骗说气话,<br/>  却没把这事联系自己想一想。<br/>  也许是由于他性情孤僻,<br/>  也许是由于东家叫他管点事,<br/>  尽管他从没有对不起谁,<br/>  伙伴们却开始对他提防猜忌。<br/>  一个穷人看中马群里一匹枣骝马,<br/>  两位伙伴答应帮他一个忙。<br/>  穷人的枣骝马换走了东家的枣骝马,<br/>  唯一的区别是一匹瘦一匹壮。<br/>  这事虽然瞒着厨师在做,<br/>  但没有逃过厨师锐利的眼光,<br/>  厨师绕着瘦马转了两个早晨,<br/>  凝视它那汗渍斑斑的脊梁。<br/>  厨师为这事感到心伤:<br/>  “他们为什么要瞒着我?”<br/> 他做好了饭、煮开了茶,<br/>  闷声不响地在一旁默坐。<br/>  虽然他曾想把怨言倾吐,<br/>  但怕伙伴以为自己想分赃。<br/>  伙伴们想解释自己是白帮忙,<br/>  但又怕厨师也准说是撒谎。<br/>  于是他们三人互不了解,<br/>  和睦的相处里产生了裂缝,<br/>  就连陶格米德和吉格米德,<br/>  彼此之间也作哑装聋。<br/>  二<br/>  亲爱的读者请别见怪,<br/>  一桩事没完就说另一桩。<br/>  虽然这样会对情绪有些影响,<br/>  但有时候对照描写也属应当。<br/>  古代有过多少杰出的艺术家,<br/>  他们造宫殿,自己却无处栖身;<br/>  只有当他们欣赏自己的创造,<br/>  才把痛苦和折磨暂时忘干净。<br/>  宏伟的宫殿成了古代文物,<br/>  把千年历史记在自己身上。<br/>  华丽的宫殿成了纪念牌坊,<br/>  人们永远把艺术家赞扬。<br/>  嫉妒和离间是一对弟兄,<br/>  经常陪伴着闲得无聊的贵人。<br/>  友谊和真心是一对姐妹,<br/>  同勤劳的人民永远共存。<br/>  劳动改造了攀岩缘壁的猿,<br/>  使它们变成才智双全的人。<br/>  劳动改变了这三位穷弟兄,<br/>  使他们立下生死与共的誓盟。<br/>  黑云里抛下一团团雪,<br/>  西北边刮来暴烈的风。<br/>  秃山坡上的马群开始骚动,<br/>  人在帐房里也冻得难忍。<br/>  吉格米德在看守马群,<br/>  陶格米德为吉格米德忧心,<br/>  他牵来了马,备上马鞍,<br/>  厨师也钻出被窝吹旺了余烬。<br/> “睡吧!睡吧!你起来干么?”<br/>  陶格米德对厨师讲。<br/>  厨师说:“你一夜没有休息,<br/>  我去给吉格米德帮忙。”<br/>  谁也不把体贴话挂在嘴上,<br/>  尽管他们心里始终彼此相爱。<br/>  这同情和友谊的火漆密封,<br/>  终于被那天夜里的风雪拆开。<br/>  两天两夜,风雪不停地怒号,<br/>  集中的马群开始顺着风向逃<br/>   奔,<br/>  伙伴们撇下帐房追在马后,<br/>  冻死饿死的危险威胁着他们。<br/>  风雪刮得天昏地暗,<br/>  他们来到了山的北面。<br/>  从荒野上被赶进树林,<br/>  他们心里感觉一点温暖。<br/>  任性的暴风毕竟吹不透密林,<br/>  他们带着马群进入密林深处;<br/>  草儿被积雪轻轻地掩盖,<br/>  饿马慌忙寻觅草儿填肚。<br/>  板子、拳头、欠债、罚款、饥<br/>   饿、死亡,<br/>  还有自然的危险,重重地追逼。<br/>  但是三位伙伴顽强地劳动,<br/>  用团结和意志坚持到胜利。<br/>  他们日日夜夜地激烈搏斗,<br/>  终于把心上的石头放落;<br/>  他们收集了些枯枝朽木,<br/>  就地生起一堆熊熊的篝火。<br/>  我怕这首信笔写来的长诗,<br/>  花费读者过多的宝贵时光,<br/>  所以赶紧在这里刹住第二章,<br/>  余下的留待读者自己去推想。<br/>  三<br/>  连日怒号的风雪逐渐平息,<br/>  天空中重又升起明朗的太阳。<br/>  撇下了帐房的三位伙伴,<br/>  回到了自己栖息的地方。<br/>  这一场狂暴的风雪,<br/>  扫清他们心头的猜忌和忧伤,<br/>  彼此间变得更加了解,<br/>  相亲相爱就像同胞手足一样。<br/>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br/>  又到了给磨坊换马的时光,<br/>  这一次该索取三个月的工资,<br/>  好给大伙带回活命的口粮。<br/>  厨师顺着柏伦达赖谷地,<br/>  朝东北策马撒开四蹄,<br/>  他用破嗓高声唱着中国歌,<br/>  一路上但见霜雪铺地。<br/>  他沿着色尔河向上,<br/>  把马儿赶进了磨坊,<br/>  又串了几家门儿,<br/>  把事情一桩桩料理妥当。<br/>  现在只剩下了最难的一件事,<br/>  尽管他胆怯,但又不能不办。<br/>  秃顶的东家盘腿坐在炕上,<br/> 门一开就恶狠狠地瞪他一眼。<br/> 厨师?着松鼠皮的旧帽子,<br/> 袒开着长毛羊皮袄的长襟,<br/> 他请过了安,默默地躬身,<br/> 走到东家的跟前把来意说明。<br/>  东家装出一副菩萨的神气,<br/>  秃头像铜壶一样闪亮。<br/>  他皱起眉头含糊哼了几句,<br/>  好像什么东西钻进鼻孔一样。<br/>  厨师没有听清他说的话,<br/>  跨近了一步,露出询问的模样,<br/>  他恭恭敬敬地弯着腰肢,<br/>  东家却吼叫着把他撵出暖房。<br/> “每人每月两块钱工钱,<br/>  三<br/>  人三月合起来十八块大洋。<br/>  可是你只发了十二块,<br/>  明明是少算了一个人的账!”<br/>  厨师对东家据理力争,<br/>  东家搬出条例、法律一大套。<br/>  厨师只听懂“马瘦了”、“误<br/>   工了”,<br/>  别的话儿全都莫名其妙。<br/>  厨师被东家赶出门外,<br/>  不知所措地在屋门口呆站:<br/> “不,不想饿死就不该出来。<br/>  我借也没处去借这六块大洋。<br/> “我说东家赖掉了我的工钱,<br/>  伙伴们当然相信这不是谎言,<br/>  可是我们大家都是穷光蛋,<br/>  还要三个月才能领到工钱!”<br/>  厨师?紧粪烟熏黑的旧皮帽,<br/>  横了横心刚想重新往里迈,<br/>  东家直眉瞪眼出了大门,<br/>  扭了扭头不理不睬地走开。<br/>   “陶格米德的母亲有病,老婆<br/> 又怀孕,<br/>  吉格米德的孩子没吃又没穿,<br/>  同他们相比,我算不了什么,<br/>  我在这儿好赖是个光棍汉。<br/>   “这事千万不能叫他们听见,<br/>  无须告诉他们我是借债买粮。<br/>  这十二块钱统统交给他们。<br/>  仁慈这东西根本不会长在东家<br/>   的心上。”<br/>  厨师东凑西拼地借了些米面,<br/>  他在回家的路上一声不响,<br/>  只把无赖的东家所说的话语,<br/>  翻来复去地在脑子里思想:<br/>   “马儿瘦了,那只能怨磨坊,<br/>  我们照料的马儿几曾掉过膘?<br/>  至于一匹肥马换成一匹瘦马,<br/>  那事情东家压根儿并不知晓。<br/>   “东家的话里没有一分真理,<br/>  他的克扣完全是讹诈。<br/>  谁不知道他经常这样干,<br/>  他的本性就是对人压榨。<br/>  “秋末结账该发工钱的时候,<br/>  他克扣三十多个雇工的钱粮。<br/>  我找不到别的活儿有什么办<br/>   法!<br/>  眼睁睁看他又少发大家的工<br/>   钱。”<br/>  厨师一边想着一边赶路,<br/>  刺骨的寒风扑来也没有觉察。<br/>  他无心欣赏岩岗和山谷,<br/>  看见了帐房才发觉回到了家。<br/>  厨师脱下皮袄在北边坐下,<br/>  伙伴用热腾腾的面茶欢迎他,<br/>  他一字不提工资抵了罚款,<br/>  却把十二块钱全部交给他俩。<br/>  贪婪的东家赖掉了他的工钱,<br/>  他把气恼瞒着伙伴埋在心里;<br/>  可是他将怎样生活?靠求乞还<br/> 是靠借贷?<br/>  又用什么来偿付粮食蔬菜的<br/> 债?<br/>  伙伴们背着厨师悄悄商量,<br/>  想起当初瞒着厨师作的事情:<br/>  “既然换马的事一直没同他讲,<br/>  我们就说赚了些外快他也一定<br/> 相信。<br/> “比起孤苦伶仃的厨师,<br/>  我们毕竟还有一两头牛羊,<br/>  何况我们都是土生土长,<br/>  说什么也总比他略强。”<br/>  于是他们数出了六块大洋,<br/>  说是换马的外快和伙食的账。<br/>  厨师摇摇脑袋拒绝接受,<br/>  说好说歹才勉强把它收藏。<br/>  四<br/>  严冬的冷劲儿逐渐减弱,<br/>  雪袄的领襟开始绽线;<br/>  和煦的季节越来越近,<br/>  正月初一已经到了眼前。<br/>  帐房里冒出来水汽和炊烟,<br/>  伙伴们把热茶舀在壶里。<br/>  马儿在门外站着打盹,<br/>  早晨的一切显得那么安谧。<br/>  忽然来了两个行色匆匆的人,<br/>  高声喝问谁是马群的主人,<br/>  吉格米德连忙放下茶碗,<br/>  出去看那不速的客人。<br/>  马儿汗涔涔地喘个不停,<br/>  两个人里一个像是外地人,<br/>  另一个是外地人的领路人,<br/>  领路人是众人诅咒的本旗佐<br/> 领。<br/> “快给我们换马!赶着马群跟<br/> 我们走!”<br/>  蒙古诺彦②发着脾气大叫大嚷。<br/>  吉格米德见了不禁心中憎厌,<br/>  从佐领的马蹄下抽出套杆。<br/>  吉格米德不把佐领放在眼里,<br/>  这叫佐领大人怒火万丈,<br/>  他向那人讲了一大串中国话,<br/>  这时陶格米德和厨师也走出篷帐。<br/> “这些马反正不属于我们,<br/>  你们全部赶走其实也不要紧,<br/>  但我们是靠工钱活命的雇工,<br/>  放牧和看护是我们的性命。”<br/>  吉格米德说完这话,<br/>  佐领对他破口大骂,<br/>  朝着毫无防备的他,<br/>  拔出手枪逼他给马。<br/>  同来的那个中国军官,<br/>  在吉格米德背上抽了一鞭,<br/>  吉格米德夺过他的竹鞭,<br/>  顺手还拽住了他的马缰。<br/>   “葛明”③疯狂地向吉格米德<br/>   开枪,<br/>  厨师冲过去掩护吉格米德;<br/>  陶格米德扶住倒下的厨师,<br/>  吉格米德把“葛明”摔倒,夺<br/>   过他的手枪。<br/>  吉格米德把刀子插进“葛明”<br/>   的心脏,<br/>  佐领向吉格米德开了两枪。<br/>  陶格米德举起自己的火枪,<br/>  把企图逃跑的佐领射翻地上。<br/>  吉格米德的头上中了两枪,<br/>  厨师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br/>  陶格米德走过去给厨师裹伤,<br/>  厨师睁开眼睛清晰地讲:<br/>  “走吧!我受了重伤,已经没<br/>   有希望。<br/>  说不定他们会来找你算账。”<br/>  厨师长吁一声,闭上了眼睛,<br/>  把手放在陶格米德手上。<br/>  陶格米德走到高山顶上,<br/>  把两个伙伴在一起埋葬,<br/>  挑出两匹好马,直奔东北,<br/>  他向荒无人烟的地方逃亡。<br/>  五<br/> “厨师,开饭吧,客人们都来了!”<br/>  陶格米德在客厅里高声叫喊。<br/>  厨房里走出来一个年轻人,<br/>  围着围裙,手里端着碗盘。<br/>  青年男女们纷纷起立,<br/>  忙着一起布置餐桌;<br/>  有些客人脱下了外衣,<br/>  帮他在餐桌旁边排座。<br/>  窗台上摆着一盆盆鲜花,<br/>  花儿迎着风微微摇晃;<br/>  收音机播送着《铁路之歌》,<br/>  翩翩的青年们在微笑着欣赏。<br/>  陶格米德走到丰盛的餐桌旁,<br/>  邀请青年们团团围坐在桌边。<br/>  客人们立在自己席前等待,<br/>  厨师换上西服也来到席间。<br/>  陶格米德伸手指着最上首,<br/>  客人们给厨师让出一条道。<br/>  陶格米德坐在厨师的旁边,<br/>  客人们这才在座位上坐好。<br/>  碗里斟满酸奶,杯里斟满酒,<br/>  刀叉盘碟开始叮当作响。<br/>  老人扶着餐桌慢慢地起立,<br/>  人们注视着他停止了喧嚷。<br/> “我爱护我的孤儿就像眼珠,<br/>  八岁的时候送他进学校念书,<br/>  一年接一年受了十五年教育,<br/>  给他高深学问的是党和政府。<br/> “他被送到我们热爱的苏联,<br/>  把学院的课程出色地学完。<br/>  他给我这作父亲的带来幸福。<br/>  举杯,祝你工作顺利身体康健!<br/>   “不喝酒的就请喝酸奶!<br/>  在我的家里千万不要客气!<br/>  今天的饭菜都是厨师烹调,<br/> 为了他这手艺,我花过多少精力。<br/> “今天趁大家都在这里,<br/>  我要说一说我的儿子厨师。<br/>  不要搁箸,不要停杯,<br/>  边吃边听,众位孩子!<br/>   “那是‘战乱’年的冬天,<br/>  我和两个伙伴合伙放着马群,<br/>  蒙古伙伴叫做吉格米德,<br/>  ‘厨师’是中国伙伴的姓名。<br/>  “厨师的为人和蔼谦逊,<br/>  他沉默寡言、淳朴赤诚。<br/>  有一次来了一个‘葛明’,<br/>  用手枪对准了吉格米德的心。<br/>  “厨师用身体把吉格米德掩护,<br/>  为了伙伴他献出自己的生命。”<br/>  说到这里老人停了一停,<br/>  年轻人纷纷起立,无限尊敬。<br/>   “孩子们,别悲伤,坐下听!<br/>  在我的心里中国伙伴没有死。<br/>  嗳,儿子,我好像渴了,<br/>  请给爸爸倒一碗酸奶子!”<br/>  陶格米德接过酸奶,<br/>  一口气就把酸奶喝干:<br/>  “我给唯一的儿子取名‘厨师’,<br/>  为的是永远把中国伙伴纪念。<br/>  “我费尽心机把我的儿子培养,<br/>  使他成了现在这个模样:<br/>  性情同我的中国伙伴相仿,<br/>  做出来的饭食也是味美喷香。<br/>  “别落在迎面而来的中国路工<br/>   后面,<br/>  但愿你努力把铁路铺向南方!<br/>  别玷污‘厨师’这个光荣名字,<br/>  别辜负人们对你的期望!<br/>  “我没有问过他的姓名籍贯,<br/>  今天想起来还叫我悔恨,<br/>  但是,请相信,从毛泽东直到<br/>   每一个中国人,<br/>  都是我们可敬的厨师的近亲!”<br/> 〔陈乃雄译自达·僧格的诗选《真理》〕<br/>  奥特尔,蒙语,意即流动放牧。<br/>  诺彦,蒙语,意即官僚。<br/>  “葛明”,蒙古人把中国的北洋军阀叫做“葛明”。

铃当

第7版()<br/>专栏:<br/><br/>  铃当<br/>  张葆莘<br/> 一位老中医因为年纪大了,医院的领导决定把他调到研究院去整理他一生的临床经验,要他在中医科选个青年人来接替他的职务。但欢送会已经开过数日,他仍迟迟未能离任。领导再三催促,他才勉强答应,条件是他亲自带领这个青年人再到城外郊区出一次诊,最后一次。这是在初秋的一天,赵凤桐——便是我们要谈的这位老大夫,东方刚露出鱼肚白,他就起来翻箱倒柜,找呀找呀,终于在一口古老的樟木箱里寻出一只拳头大小的铃当。由于年代久远,在金黄色的铜皮上,已经蒙了一层厚厚的绿霜。他用手提着铃环,举到耳边,轻轻摇了几下,它响得还是那么清脆悦耳。这只古老的铜铃,它什么都知道,它什么都经历过,它为赵凤桐唤起了那已经逝去了的往事,唤起了他在那苦难的岁月里的愁思,也唤起了他今天的欢乐。<br/> “叮铃叮铃!”<br/> 这铃声刚响,时间就变了——好像他是在他的童年的时候了。<br/> 他看见自己牵着一匹系着这铃当的毛驴。驴身上驮着一个“走方郎中”——他的父亲,沿着田边小路,走近了村庄。人们一听见这铃声,就知道这是赵老先生看病来了。几个世纪以来,他家都过着半耕半医的生活:每天清早下田种地,过午洗净手脚才开始郎中生涯。酷热的夏天,这铃当响;严寒的冬天,这铃当也响。老赵先生死了,又有小赵先生。小赵先生变成老赵先生时,又有了新的小赵先生。从十几岁起,赵凤桐就一边代父牵驴,一边随父学医。到他二十岁那年,也是这样一个初秋的早晨,也是整整一夜未睡。他不转眼地默视着即将破晓的天空,好像是等着看那初升的朝阳,他的心跳得多么厉害——从这一天起,他将要单独行医了。忽然发现有个人影正俯在篱笆上。仔细一看,原来是父亲。他老人家也正因为儿子即将接续这祖传的家业而久久不能平静。父亲看到他这样激动,并不惊异,因为在他年轻时也经历过和这同样的时刻……<br/> “叮铃叮铃!”<br/> 在他的眼前又浮现了1944年敌伪时期的一个景象。那年疫病流行,鬼子发现谁家有病人,就在房子四周撒上白石灰,然后浇上汽油把病人活活烧死。火苗起处,但闻一片嚎啕。鬼子将城门严密封锁,不许农民进城看病。赵凤桐冒着生命危险,每天骑着毛驴,到城边的桥下,像做贼一样,一边为不能进城的人治病,一边警惕着敌人,听到鬼子的马蹄声就躲起来。一天,当他医好了一个病人,伴同这病人来的老大爷在他耳边悄悄说:“这是咱们的人!”“谁?”“新四军!”他又亲切地看了看病人。病人向他微笑一下,握住他的手,诚恳地说:“你不但医术高,还能想尽办法为病人服务。一个真正的好大夫的才能不仅表现在他的医道的高明上,更表现在他怎样为病人服务。”从第二天起,他再到四乡出诊时,总是故意多走出几十里路。从此,抗日根据地每天也可以听到他骑的那头毛驴的铃当声了。<br/> “叮铃叮铃!”<br/> 他又看见一个城里人气喘吁吁地站在自己的面前。这人的父亲患了伤寒病,在城里的教会医院住了二十多天,热度一直不退,这人要求请位中医来院会诊,被医院拒绝了。这人眼看治疗无效,又听说北门外赵庄的赵大夫,治伤寒百医百效,无奈何只好跑来央求赵凤桐。听说病人住在洋人办的医院(那是帝国主义假借宗教的名义开办的医院)里,他心里觉得很不是味儿。他正在犹豫,眼前忽然出现一个用困惑的目光在渴望着自己的病人。为了救死扶伤,他压下了心头的不平,随手挟起“褡裢”,刚准备要走,忽又怔住:洋人办的医院怎能让中医给住院的病人诊治呢?但,这时他耳边又响起了那年那个新四军病人的话“只有想尽办法为病人服务的大夫,才是真正的好大夫!”结果,他就骑着毛驴进了城,先把驴寄拴在茶馆,便冒充病人家属,以探视为名,混进了病房。那位真的病人家属守在门口望风。医院的人不在时,他就细心地号脉;医院的人走进病房时,他便热心问寒问暖。最后,处方还是出来在小茶馆里开的。汤药也是他出的主意,放在热水瓶里,偷偷带进医院去的。事后,当他听说病人服他的药终于痊愈时,他还骑着毛驴特意到那间病房外边转了两圈。<br/> “叮铃叮铃!”<br/> 解放后这所医院变成人民的了。说来也巧,他恰恰担任了这里的中医科主任医师。在这里,他再不用偷偷摸摸像做贼一样地来给人看病了。就是西医同志也都尊重他,遇有疑难症,常来向他请教。现在,当党要调他去整理一生的临床经验时,他还有一件最大的心事:他想不应当只是把自己一生在医术上的经验留给青年人,还应当把热心为病人服务的精神留给他的继任者。但他又不愿意只是用嘴说一遍,在平常他已不知讲了多少遍了。这就是他要求最后和这个青年人一道出一次诊,而且还指定是城外的郊区的原因。拖了几天,一直没有这个机会,只好寻出这个铃当做为纪念品来赠给青年人了。<br/> 当他来到医院,恰好城外东南二十里的霍家桥,有一个农民来请医生。他的妻子患了严重的子痫症。神志不清已二十多天,最后有七天滴水不进。时运不巧,这几天正赶上发大水。他们走到途中,前面的路就被淹没了,又没有舟楫可通。<br/> 正当赵凤桐和那位青年医师束手无策时,病人已开始频频抽搐。村里的人们焦急地等待着:一会儿跑进屋里看看奄奄待毙的病人;一会儿跑到村口看看茫茫的大水。水,眼看进了村。大家都认为:“这样大的水,医生不会来了!”有人主张快给病人预备后事。不要说医生,就是去请医生的丈夫,恐怕也难赶回来和妻子见上一面了。妇女们悄悄地在为病人的命运不济而流着泪。<br/> 忽然,人们在一片汪洋中发现了两个很小很小的黑点。黑点越来越大——<br/> 是船么?不像。<br/> 眼尖的孩子们首先喊了起来:“有人来了!”<br/> 耳尖的孩子们也喊了起来:“还有铃当响呢!”<br/> 大家好奇地张望着,猜测着:这两个人是乘什么来的?<br/> 黑点来到近处,大家才看出:原来是两个人坐在两个澡盆里划来了。<br/> 人们惊喜若狂地说:“这是‘神仙下凡’了!”<br/> 当赵凤桐走下“船”时,把手中的铃当交给了青年医生。那青年医生接这铃当,还在想着这老人方才在那个村子到处借澡盆的情形……<br/> “叮铃叮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