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7月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大理漫记
冶秋
正是农历五月的天气,我访问了大理。当傍晚走近大理的下关的时候,远望苍山升起朵朵的白云,洱海泛扬着碧玉似的波涛,把我儿时读过的唐代白乐天在《新丰折臂翁》中所描写的“穷山恶水”的印象完全打破了。
这首歌给我的印象是那样深,以至于在四十年后还清晰的可以背诵,他说:
“无何天宝大征兵,
户有三丁点一丁,
点得驱将何处去?
五月万里云南行。
闻道云南有泸水,
椒花落时瘴烟起,
大军徒涉水如汤,
未过十人二三死,
村南村北哭声哀,
儿别爷娘夫别妻,
皆云前后征‘蛮’者,
千万人行无一回。”
我们所来到的下关,正是当年的大战场。那时南诏(公元649年—902年)王的都城在现在的“老大理”城南的太和村草帽街附近,叫作“太和城”,是南诏王皮罗阁修建的。他在公元741年(当唐开元29年)从蒙舍川迁居这里,并且在现在的下关筑了“龙尾关”,在上关那里筑了“龙首关”。在皮罗阁的时期,南诏同唐朝的关系是很好的,天宝五年(公元746年),还派了他的孙子凤迦异入唐,玄宗给了他“鸿胪少卿”的官职,把一位宗室的姑娘嫁给他为妻,还给了“龟兹乐”一部。到了皮罗阁的儿子阁罗凤时代,两方面的关系搞坏,这时唐朝正是杨国忠当了宰相,所谓“欲求恩幸立边功”,在天宝十年
(公元751年)派了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带了八万军队去“征伐”南诏,唐兵死了六万人,鲜于仲通几乎被活捉,白乐天有首《蛮子朝》,其中说到这事:
“鲜于仲通六万卒,
  征‘蛮’一阵全军没,
  至今西洱河岸边,
箭孔刀痕满枯骨。”
到了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又派了前云南郡都督兼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和节度使何履光等率十道兵再征云南,就在这“龙尾关”一带打了一场大仗,结果是全军复没,李宓“被执沉江死,何履光遁去。”这连年大战,死了约二三十万人,白乐天的上述史诗就是反对这种不义战争的。
现在我们来到这古战场一看,除了苍山依旧,洱海如初以外,一切都变了。当年的“龙尾关”也就是现在下关这里,解放后成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政府所在地,是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工厂、学校、机关等新建筑矗立在这如画的山水之间,新的街市正在形成。白族、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穿着各种不同的服装,说着各种不同的语言,都欢聚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为着共同的幸福劳动着、歌唱着,我们走过新街、旧市,到处都是一片欢乐的景象。
夜里,我翻看着一些关于南诏和大理的史籍,想着历史上一些兴亡的事迹,就从南诏算起吧:
南诏蒙氏(公元?—902)(注一)——大长和郑氏(公元903—909)——大天兴赵氏(公元928—929)——大义宁杨氏(公元930—937)——大理国段氏(公元938—1254)(注二)
六、七百年间,相当于唐、宋时期,这里就发生过这些王朝的变化;从社会性质上来说,大约也就在同一时期,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从和汉王朝的关系来说,南诏与唐代时好时坏,宋太祖接受了唐代征伐的经验,他就拿着玉斧在舆图上大渡河那里一划,说“此外非吾有也”,直到元代忽必烈以牛皮筏子渡了金沙江,才把段氏的天下改为“总管”,还出了一段孔雀胆的哀艳故事。想到这些,不禁哼了一首歪诗:
“风花雪月古榆城,(注三)
洱海苍山百态呈;
多少兴亡成往事,
‘金花’笑看‘望夫云’”。
(注四)
兄弟民族地区有许多动人的诗歌和传说,可是里面大多吐露着一种哀怨,只有到了“五朵金花”的时代,才把千条万缕的束缚解开,露出来多么爽朗的笑颜!
第二天我们先去看太和城遗址,到了草帽街,实际上这里已经没有“街”了,只有一座“德化碑”还矗立在这里,成为我们确定这个遗址的重要标志。
这个“德化碑”是南诏王阁罗凤同唐朝打了大仗以后,就与吐蕃结合起来,叫过去掳来的汉人郑回(这时已经作了南诏的清平官,即丞相)撰写这个德化碑,“明其不得已叛唐归吐蕃之故”,立石在“国门之外”。(立碑的年代是相当于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字据说是唐流寓御史杜光庭写的。现在这个碑有房子保护着,可惜上面的字几乎“吃”光了。据说过去老乡们害疟疾的多,没有药治,就刮这碑面吃可以治好,就这样活活地把碑面的一层表皮吃下肚子去了。——这也述说着在旧社会的人民没有医药设备的苦楚。
根据这个国门之外的立石,太和城遗址就可能在这个碑的北面一带,将来通过发掘,当可发现南诏盛世的一些文物。
从这里到了“老大理”城,这个城可能就在南诏阁罗凤所筑的“羊苴咩城”的遗址上,明清时候建筑起来的,过去是府城或县城所在。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到下关,所以街上大多是住户。我们到了文化馆,看到文物陈列室中有一座大理时期的木雕罗汉,雕得好极了,问了馆长还有没有?他说还有十余尊没有陈列,到存放的地方一看,使我们大叫起来,一批大理甚至南诏的木雕力士、菩萨、罗汉等雕像出现在我们眼前,彩色涂金,形象活跃,在内地还没有看到这样漂亮的大批的早期木雕。后来才弄清楚这批木雕是从凤仪董氏“金銮宝刹”里移来保存的。
从文化馆出来看了大理石厂,这是驰名中外的大理石件的制作场所,解放前这项工艺品已经几乎停止制作,现在却是一个三四百人的工厂,有二百多人在厂中制作,有一百多人在山上开采石料,据厂长谈,苍山里面都是大理石,有经验的技师可以看出在哪里开会得到好的花纹的石料。他说大理石已经有两千年的开采历史,照现在的开法,至少还可以开两万年。因为这些年在这样的大山上才开了几个小洞洞。
过去制作的工人,是手脚并用,尤其是磨石料的工序,由于大理石很坚硬,手工磨很费力,现在在宽大的厂房里,装了电力磨石的机器,许多白族的女工,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很轻易的就可以操作自如。
这里真是大理石的故乡,到处都是大理石,苍山下的水渠有的是大理石修成的,有的房子顶是大理石盖的,地是大理石铺的,无数的基碑是大理石作的。
我们又去看了喜洲,这是洱海边上的一个村镇,土地肥沃,风景更是美丽,过去许多官僚、地主在这里盖下争奇斗艳的别墅,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我们到一所房子里去看,很大的花园,两层西式楼房,大多是讲究的单间房,据说原来这里既是赌窟又是烟场。墙外就是洱海,站在这里可以把苍山十九峰全部看到,洱海又是那样的风波浩渺,这样好地方,过去却作了吃喝嫖赌的地方,真是沾污了山水。
喜洲在南诏王异牟寻(阁罗凤的孙子,公元780—808)时候曾作为都城(公元784年,当唐德宗兴元元年)叫作“史城”,又称“大厘城”,后来由于同唐神策都将李晟打仗,才迁居“羊苴咩城”,即大理城,这一带是喜洲人民公社,是“五朵金花”影片故事的产生地。
又看了三塔寺,这是苍山第十峰下依山建筑起的大寺院。原来从山门进来以后,有两所寺院,一个叫作崇圣寺,另一个叫感通寺,三塔列在这两个寺院的两旁。明代徐霞客曾访问过这里,明代著名学者杨慎曾在感通寺住过。杨慎住的地方叫“写韵楼”,是他和当地一位音韵家叫董难的一同在这个楼上“辑转注古音”的地方。杨慎是四川新都人,在明世宗时候,因为“议大礼”的案子,把他“廷杖”以后下狱,又“遣戍”到云南,赶上嘉靖这个皇帝坐了四十五年长的时间,他两次偷着想回四川老家,都被发觉赶回来,终于在七十二岁时老死在云南。可是他在这几十年里著了一百多种书,其中包括了对于云南史地方面的整理、研究、辑译等著作,是位了不起的学者。
清代学者桂未谷在乾隆年间曾作云南永平的县官,到写韵楼来访问过,还看到杨升庵的画像,有三首诗写他的感触,其中一首很有些愤懑:
“犹见东华痛哭时,
竟无万里召还期。
逐臣只合投荒死,
大礼何曾有定辞?”
可惜感通寺、写韵楼都早已倒塌了,杨升庵的像更是无从看见。只有这三座白塔笔立在苍山洱海之间,经过了一千多年(注五)的风雨地震,还是那样壮丽雄伟,想是剑川、洱源以及大理著名工匠的杰作。
这一天的访古观今,回来的时候,月色已经迷漫在洱海苍山之间了。
(1961年6月15日追记)注一:蒙氏建国起讫的算法不一,今依李家瑞同志在1958年《历史研究》七期所列的年表计算。若按明杨慎《滇载记》计算起年应为公元629;清胡蔚增订本《南诏野史》计算起年应为公元649。注二:“大理国”中间曾插了一个“大中国”高氏,在位二年。注三:大理在汉或以前称楪榆。注四:金花指“五朵金花”电影拍摄后,这里又涌现出千百金花。“望夫云”为南诏以来流传的故事,说是南诏王的公主爱上了一位猎人,和他私逃到苍山玉局峰,南诏王大怒,请了罗荃法师把猎人打死丢在洱海里,变成石骡。公主也悲愤的死了,变为一朵白云,每年八、九月间出现在玉局峰头,洱海马上就吹起巨浪,直到看见海底的石骡才停止。注五:《南诏野史》记载这个崇圣寺包括三塔是南诏丰佑时期相当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重修的。说是圣僧李成眉贤者建立三塔。从公元820开始修建,到825才完成。但是,后面又说“塔顶旧有铁柱,款识云‘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尉迟敬德监造,盖寺之建久矣。’”
  (附图片)
  大理三塔


第6版()
专栏:祝你健康

  中药的煎、服及其他
  白水
在中医的治疗里,内服药物恐怕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了,而内服药里又以汤剂和丸散剂最为普遍。汤剂药煎后去渣的药汁,进入肠胃道后能很快被吸收,一般急重病症,最好用汤剂治疗。汤剂的最大缺点是煎煨,服用不大方便。丸、散类成药服用方便,便于收藏和携带,但进入肠胃道后,吸收比较缓慢,所以多用以治疗慢性疾病。
汤剂里的药味少则四、五味,多则十几味甚至二十余味,这些繁多的药物是有严格组成法则的。无论药物多少,都是按“君、臣、佐、使”配方。所谓君药,就是对疾病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是药方中必不可少的,一般由一、二味药组成。臣药是指能加强或协助君药的药物,也是药方中的重要药物。佐、使药是药方中的次要药物;有的是为了协助君臣药解除某些次要症状;有的是对主药起调和、监制的作用。这是因为有的主药性质太偏或有毒的缘故。按照传统习惯,一般在药方前列的药物多半是君臣药,而佐使药都是开在后面的。我们从医生手里接过药方,应该了解一下各味药的地位,如果遇到一、二味佐、使药配不到,因为对疾病治疗影响不大,就不一定非要再找医生重换几味不可。
接过药方或在药铺里配药时,还应该注意有没有需要先煎或后煎的药物。像龙骨、代赭石等矿石、金属类药物,由于溶解困难,一般需要先行煎沸,再下其他药。某些非常容易溶解的药物或芳香挥发性药物,一般要待其他药都煮沸了才能下锅。砂仁、钩藤、大黄等就都是些后煎的药物。
药物配齐了,它们能否发挥最大治疗效果,还取决于煎药的技术。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说得好:“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也无功。观夫茶味之美恶,饭味之甘餲,皆系于水火烹饪之得失,即可推矣。是以煎药须用小心老成人,以深罐密封,新火活水,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可见,煎药工作的好坏对疗效影响是很大的。
煎中药用什么器皿好?明代康椿说:“银者为上,磁者次之。”李时珍说:“凡诸草木药及滋补药,并忌铁器,……亦有忌铜者。”目前看来煎中药最好是用瓦罐、砂铫或磁器类器皿,最忌用铁、铜等金属类器皿。因后者容易和药物中某些成份起化学变化。如银与硫变成黑色的硫化银;醋酸遇到铜形成醋酸铜,能使人发生中毒;含汞的药物在铝(钢精)锅里煮煎,往往能使器皿发生漏洞。
自古以来,对煎药用的水和火是非常讲究的。据尤乘记载,煎药用的水有长流水、井华水和腊雪水等十五种,总的来说,不外乎要求水是清洁的、新鲜的。在城市里,可用自来水,在农村可用井华水。所谓井华水就是清晨第一汲的井水,因为井水是地下水,要比河水等地面水干净,而井华水更为清洁,特别宜于煎滋阴类药物。加水多少,也应该有所考虑,因为,剂多水少,则药味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一般来说加的水量以能淹没药物而稍过些为限,或每一两二钱的药,用水一杯(约六百毫升),久煮的药宜稍多加些水,少煎的药宜水少。煎成后的药汤最好在一杯左右。煎药用的火也有很多种,李时珍说:“火用陈芦枯竹,取其不强,不损药力也。桑柴火取其能助药力,烰炭取其力慢,栎炭取其力紧,温养用糠及马屎牛屎者,取其暖而能使药力匀偏也。”上述燃料在农村或许能找到,但在城市主要还是根据火候来选择。文火也就是微火或弱火,大凡需要久煎的药,如滋补药、镇静药和金属矿物性药等,宜用文火缓缓煎透,尽量使其有效成份煎出。芳香性药物、发汗药、催吐药、泻泄药都只宜于武火(也即急火)急煎,才不致使其中有效成份挥发掉。
煎药的时间,一般以煮沸后再煮十五分钟为宜,但也视药性有所不同。如芳香、易溶类药物时间宜短;根类药物、金属矿物药物时间可以稍长。煎时器口用纸沾水密封。目前,许多中药房都参照以上办法,代病人煎药,给病人很多方便。
很多人以为中药的服法似乎是无关紧要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觉。自古以来,汤药的服法就受到各大医药学家的重视,我国最古的药学书籍《神农本草经》指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空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现代中医认为,肠胃道疾病、急病宜于饭前数十分钟服用汤药,而服补药及其他疾病宜于饭后半小时左右。如果吃得太饱,则须迟一、二小时再服。小儿不善服药,所以煎成的药汤可较成人浓缩,服用次数也可频繁些,一日三四次以上。服用汤药时,以温热为宜,只有少数汤药是需要冷饮的,如香薷饮就是其中之一。
服药后,在饮食方面也应该有所节制,因为某些药物和某些食物同进,可能影响药效,有的甚至能引起中毒事故,如服用荆芥后再吃鱼就能发生中毒,所以“忌嘴”是有一定道理的,到底哪些药物忌进哪些食物,看病时医生会指出,但《本草》也有过很好的原则指示:“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鱠腥臊陈臭诸物。不可多食生蒜、胡茭、生葱、诸果诸滑滞之物。”


第6版()
专栏:俱乐部

  谜语
  天野
谜语,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式多样,通俗易懂,寓意广泛,变化多端,生动活泼,饶有风趣。它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力、联想力,帮助人们发展智慧,增长知识。
我国的谜语,约分物谜、字谜、书谜三类。
物谜是谜语中内容最丰富最广泛的一种,从天体、地理、人名到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几乎无所不包。常见的形式有:(一)借喻。如:“生在布州,长在凤(缝)阳城;兗(眼)州得病,死在济(挤)宁”——猜人身上的一种寄生虫(虱子),其中缝、眼、挤三字都是借喻,也叫借音。(二)抓对象的特点。如:“四楞子头,扁扁嘴,腰里长个眼,眼里长根腿”——猜人们日常的用具(斧子)。这种谜语的优点是用语简练,通俗易懂,对象的特点抓得准确。(三)会意。如:“四月将尽五月初,刮破窗纸再重糊,丈夫进京三年整,捎封信来半字无”——猜四味中药(半夏、防风、当归、白芷)。会意的谜语,要猜者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有较多的生产知识和社会知识。(四)抓对象的特点和语意并用。如:“一个小枣,三间屋盛不了,一开门,向外跑”——猜人的生活用具(油灯)。这类谜语的好处是,诱导人们向靠近的对象会意、联想,这对知识逐渐丰富的儿童和青少年是非常理想的表现方法。
字谜的范围也很广泛,它有单字谜、成语谜之分。常用的形式有:(一)减笔法。如:“百万军中少白旗,天下无人去对敌,秦王不用余元帅,骂阵将军无马骑”——猜四个字
(一二三四)。这类谜语只要将有关的字减去标明的笔划或字,剩下的便是“谜底”。(二)加笔法。如:“千字不像千,八字排两边,有个风流女,却被鬼来缠”——猜一个字(魏)。这类谜语只要照每句中某个字加上去,最后即成“谜底”。(三)加减合用。有的四句话中有加有减,每句话合成一个字,四句话合成四个字。有的四句话加减并用,四句话凑在一起才是一个字,如:“守徐州失去大半,战吕布打掉巾冠,骂侯成盗去花马,恨董卓有心无肝”——猜一个字(德)。这类谜语,乍听好像深奥,其实只要将每句话的有关部分减去,最后将留下的部分加在一起就成了。(四)会意。如:“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跳,一个跑,一个吃人,一个吃草”——猜一个字(骚)。这是字谜中最难猜的一种,因为它没有字的笔划,只能完全从领会中寻找谜底,而且,组成的句子多数都在两句或四句以上,很难捉摸。(五)会意与加笔法并用。如:“一字十三点,四书由你捡,颜渊问孔子,孔子翻白眼”——猜一个字(汁)。其实,这四句话中只有第一句话中是谜根,其余三句都是故意摆的迷惑阵。(六)会意与减笔法并用。如:“资字欠两点,休当目字猜”——猜一个字(贝)。
不论物谜或字谜,一般都是两句或四句以上,而且是用通俗流利的韵语组成。它结构严谨,富有幽默、耐人寻味的特色。也有用单句组成的谜语,如:“白菜不要心”——猜一个古人名(刘邦),不过这类谜语较少。
书谜多半是知识分子的玩艺,在旧社会里,广大劳动人民几乎与它无缘。当然,也有被压迫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讽刺、反抗的谜语。如:“万岁皇爷去偷牛,文武百官爬墙头,公公背着儿媳妇跑,儿子打破爹的头”——猜一句话(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这完全是对封建制度的“三纲五常”的抗击与嘲笑。书谜常用的形式,主要是会意的。如“守岁”——猜孟子一句(以待来年)。
谜语,是广大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文娱活动形式。它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简单的谜语连学龄前儿童也能猜中。如:“姊妹四五个,围着柱子坐”(蒜)。复杂的谜语连知识丰富,思维力、联想力很强的人,也要大费脑筋。如:“一点铁,一点铜,一点木头,一点绳”(秤)。
谜语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因人因地而异,农村可以打些与农业有关的,如“从小绿,到大白,张着嘴,等人摘”(棉花);在城市,可以打些人们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对儿童可以打些简单的;对知识丰富的成年人,可以打些寓意较深的。
解放以来,新的事物、新的生产工具和人们的文化知识,都空前丰富,我们要创作出更多的如“像牛比牛好,干活满地跑,人累它不累,回家不吃草”(拖拉机)之类的谜语,来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丰富人们的知识,充实人们的文化生活。


第6版()
专栏:手工艺的花朵

  暑天话扇
  吴山
扇子一般分男式和女式两种,有平面的和折叠的。扇面用材有绢、绫、罗、纸、羽毛、竹子、树叶、麦秆和牙骨等;扇骨用料有竹、木、牙、骨等;在扇面、扇骨上的艺术加工,有绘画、书法、印花、刺绣、贴花、编织、烫画、泥金和镶嵌、雕刻、髹漆等。
葵扇是广东名产。葵扇由葵树的叶子加工而成,周边用竹条环绕,扇柄就是叶柄,质地以白色为优,这是民间最普及的一种扇子。选用上等葵叶可以制成名贵的玻璃葵扇,扇的边缘用彩线或藤皮裹绞,扇柄用篱竹制成,或用牙骨等镶上,扇面用电笔烫绘字画,以“双影”和“满景”最精致。“双影”就是正反面所画的花纹一样;“满景”是在扇面左右两边都绘画。这种扇,质地轻韧,色呈淡黄,画面富有民族色彩。
蒲扇是山西临汾一带的产品,用蒲草加工编制而成。式样有圆形、桃形、方形等十多种,扇柄上用各色彩线做成扇坠。蒲扇在当地有五用:搧风、遮阳、挡雨、垫座、婴孩的睡席。临汾地区流行着这样一首儿歌:蒲扇本是一把草,河西(指临汾河以西)姑娘编得好;若说不是无价宝,家家户户离不了。可见其在人民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折扇式样优美,轻便实用,品种繁多。折扇撒开后搧风大,折合后面积小,携带便利。折扇的产区遍布浙江的杭州、绍兴、宁波,江苏的苏州、南京以及上海等地。折扇分黑白两种。扇面一般以棉料纸或丝绢裱制而成。扇面上有绘画、印花和书法,有少数用描金图案花纹和剪纸等加以装饰。折扇扇骨有竹骨类、木骨类、兽骨类、漆骨类、雕刻类、镶嵌类等多种。
羽扇以浙江湖州、湖北洪湖和江苏高淳所产最有名。羽扇的毛色光洁,精致实用,搧风特别和缓轻软,因而病后产期也可用来却暑。羽扇一般以白鹅毛制成;名贵的有鹤羽、雕羽、天鹅羽、谷鹰羽等。艺人们为了增强羽扇的装饰效果,在扇的中央,缝有一朵富有民间色彩的布花,有的还在骨柄上刻有花纹,装上流苏。
檀香扇产于苏州、杭州、广州等地。苏州的檀香扇扇面用绢面、彩画,扇骨上拉制图案花纹。式样有格景、全面、中空和西冷等。檀香扇上的烫画,是用一个特制的煤球,生火烧红,中穿一根一尺多长的钢钎,钢钎烧到一定热度,用钳子夹住进行烫画。烫画时,艺人以钢钎作画笔,信手挥画,画面分浓淡深浅,烫出的颜色呈深淡赭色,十分雅致。
绢扇一般以苏州制作最优良,造型美,画面精。绢扇用细洁的纱、罗、绫等制成,一般多是圆形,故又称“团扇”。以绘画、刺绣、缂丝、抽纱、烫花等作为艺术加工。近年来以通草贴花和双面绣等作为装饰。扇柄用材有湘妃竹、棕竹、梅烙竹、楠木、红木和牙骨等,并装有丝梳。
骨扇是江苏武进县湖塘镇一带的产品。扇骨洁白,画面美丽,式样玲珑。扇骨用牛骨;扇面用丝绢糊制,上绘花鸟、山水、人物。式样有凹孔、凸孔、格景、三束、四束等多种。
竹编扇以四川自贡艺人龚玉璋编的最好,他劈的竹丝像头发一样细,鸭绒那样轻,丝样的柔和与光洁。编制时先把经丝铺在图样上,然后照着图样慢慢穿纬丝。一根纬丝的编成,少的要穿七百多次,多的要穿一千多次。编到最精细处,为了更完美地表达原画的精神,还要再划破发样的竹丝。编成的竹扇,质薄如绢,光亮可爱;色彩呈浓淡相宜的米黄色,清雅秀丽;花纹不论是花卉、翎毛或人物山水,都栩栩如生,别具一格。
  (附图片)
  绢扇
  檀香扇


第6版()
专栏:

  缝葵扇(油画) 夏朱


第6版()
专栏:知识小品

  海水
  佘大奴
据计算,地球上总共有十八亿立方公里的水,其中有十三亿立方公里集中在海洋中,而每一立方公里的水,就可灌满十几个十三陵水库。可见,茫茫大海,该有多少海水啊!
水,对于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可是,生活在海洋上的渔民和航海者,却没法直接利用海水来满足生活上的需要。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因为海水是咸的,不能食用。那么,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呢?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许多河流,河水川流不息地灌注入海,把陆地上的各种盐分带到海洋中去。辽阔的海面,受太阳热力的作用,纯净的水不断蒸发,海洋中的盐越积越多,海水所含的盐分愈来愈高。平均每一公升海水中含有三十五克各种不同的盐类。由于人的生理条件所限,每一公升水的含盐量如果超过一点五克,就不能饮用。因此,出海远航,必须在离开陆地之前,就备足含盐量较低的“淡水”。为了储备足够的淡水,出海的船只就要有相应的容器。这对于海上船只来说,的确是一个繁重的负担。要解除这种负担,最理想的是尽可能地用人工的方法,除去海水中的盐分,能够随时获得可饮用的淡水。
如何使海水变成淡水呢?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蒸馏法”。就是把海水加热,直至沸腾,将蒸发出来的水汽用管子引导到冷却器中,蒸汽即凝成淡水。可是,用这个方法,成本很高。为了降低成本,已有人设计出一种带有斜面盖子的玻璃箱,海水盛在箱中,利用太阳的热力使水蒸发,水蒸汽在倾斜的玻璃盖上凝成水珠,流进容器中,从而获得淡水,用这个方法虽然成本低廉,可是生产率太低,不能满足需要。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海水结冰的现象。因为海水结成的冰块含盐量很低,而且当它溶解的时候,总是先溶化去含盐较多的部分,留下的一部分完全可以溶解成淡水。这个方法所以没有被广泛采用,是因为可以利用来使海水结冰的天然条件不多,如果用人工控制,成本就相当高,而且要在船上建立一套使海水结冰的设备,是不大可能的。第三种类型,也是最新、最有希望的,是利用化学的方法。不久以前,苏联科学家已发明并制成一种“离子交换树脂”,它可以结合电解的方法,从海水中把各种盐分的离子吸收,从而使海水变成淡水。随着化学工业的进一步发达,只要能生产出大量的、价格便宜的离子交换树脂,这个方法就可以被广泛地利用。
要使海水变成淡水,竟是如此困难,那么,海水对人们是不是毫无益处呢?不是的。相反,它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全世界的河流,每年要从陆地上把三十亿吨含有各种元素的盐分,带到海洋中去,使海洋成为一个永远开采不尽的“矿山”。每一公升海水所含的三十五克盐中,除有四分之三是氯化钠(食盐)之外,还有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钙、氯化钾等重要盐类,以及铷、铯、锶、钡、锂、铀、镓、镭等四、五十种稀有金属元素。据计算,从一立方公里的海水中就可以提炼出五吨金子。科学家们认为,海水中含的有色金属,多得把世界上所有的矿藏都放在它的面前,也是微不足道的。
人们对海水利用得最多的,就是从海水中提取大量的食盐。食盐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而且可以制成烧碱、纯碱和氯气。碱是工业之母,几乎所有工业都缺不了它;制造农药、塑料、合成橡胶等,都需要大量的氯气;甚至冶金、制革、医药等工业,也要用食盐做原料。生产食盐所剩下的副产品——苦卤,可以提炼出农业生产上所需要的肥料,以及其他工业部门需要的原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