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7月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大家的事情由大家商量办理
  羊排大队管好用好跨队水渠
据新华社贵阳8日电 贵州凯里县西江公社羊排生产大队,通过社员群众充分讨论,妥善解决了“跨队”水渠的管理、养护和使用问题,更好地发挥了灌溉效益。
羊排大队有一条名为“王沟”的水利工程,横贯第三、四、五、六等四个生产队,可灌溉这几个队的种植面积的70%。在落实“三包一奖”以后,为了更好地发挥灌溉效益,羊排大队把如何管好、用好这条水利工程的问题,也交给受益的四个队的社员讨论。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由四个生产队各派代表,统一组成“王沟水利工程管理委员会”,并将水沟管理任务全年包给第四、第五两个生产队,由这两个队各派一个看水员具体负责,各队按受益面积的大小付给他们合理的报酬。经过讨论,还订出了一套管水用水的规章制度,如:水利工程维修用工在六个工以上的,由用水的四个生产队抽调劳力,水利管理委员会统一组织施工;根据各受益队田土多少、水源远近和水量大小等情况,规定了四个生产队轮流用水时间;水利管理委员会有权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用水。由于各队稻秧栽插时间不一,生长不一,在用水上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为了真正作到因地制宜合理灌溉,不浪费水,还采取了专业看水员与各生产队临时看水员相结合的办法,专业看水员负责管大沟水,通知用水的生产队,生产队的临时看水员再根据本队的实际需用情况,因地制宜的合理灌溉。假若用水单位在用水时间内不需要这样多水,可以通知专业看水员,把水让给其他的生产队。此外,对水利管理养护工作的评比检查、看水员的奖罚,也作了具体规定。
羊排大队由于较好地解决了王沟水利工程管理养护问题,比较充分地发挥了水利工程的作用:在犁田插秧中,除保证了原有稻田的耕种用水外,还保证了二百九十八亩荒田的用水。在田间管理中,虽然久晴不雨,但灌区稻田一直是水汪汪的。
  (附图片)
新疆吐鲁番县五星公社火箭大队组织社员们营造起防风林带,修建了水渠,对减少风沙对作物的危害起了良好作用
新华社记者 李义芳摄


第2版()
专栏:

  社员没接受的事不勉强 少数人的意见也要尊重
一渡河大队发扬民主管好生产
本报讯 北京市怀柔县北宅人民公社一渡河生产大队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发扬民主,做到大家的事大家作主,生产越搞越好。
这个生产大队经常召开社员代表大会或社员大会,使有关生产、分配、生活等重大问题都经过社员讨论后再作出决定。工作中,特别是在推广先进经验和技术措施的时候,如果领导上提出的意见和做法社员一时不能接受,他们也不勉强社员接受,而是耐心等待,并且用事实教育群众,带领群众前进。这个大队过去一直习惯豌豆和玉米间作,同时为了使种麦不误农时,都是选种早熟的玉米品种。去年大队经过研究,觉得还是把豌豆、玉米交错间作改为豌豆、玉米平垅单作,收了豌豆再种高产作物金皇后为好。当时许多社员怕金皇后玉米成熟期较晚,影响秋收种麦。既然大家不放心,干部也就不勉强大家去做。于是先由干部种了十五亩豌豆和玉米,进行典型示范,结果平均亩产豌豆二百多斤、玉米四百多斤,又按时种上了小麦。通过事实的教育,社员终于相信了大队提倡的作法,在今年讨论种植计划时,社员们就都同意了推广这项新的经验。
有时,生产大队提出一项新的技术措施时,尽管为多数社员所接受,但仍有少数社员怀疑,这时就要耐心等待。如大队要采取刮皮、刷石灰等办法来消灭果树上的虫害。但是社员张永生等几个人却有些怀疑。于是大队就留下三棵果树,按张永生等人的意见进行管理。到了秋天,这三棵梨树仍如往年一样,挂果很少,而其他果树结下的果子却显著增加,这样不仅教育了张永生等人,也使广大社员感到队干部办事民主,干起活来舒心痛快。
为了发扬民主,这个大队党员注意采取各种办法主动联系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党支部从去年春天起就建立了党员分户联系群众的制度。党员每人都联系一、两户社员。这种办法使社员乐于对生产和生活中的事情提出建议。
这个生产大队发扬民主,调动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几年来已把80%的耕地改造成水浇地,加上精心管理,保证粮食的产量逐年上升,并发展了林业生产。


第2版()
专栏:

  东勇大队加强教育提高社员觉悟
东垭公社第一大队党支部在生产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本报杭州8日电 浙江省瑞安县城关公社东勇生产大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增强了社员的集体观念。
春耕生产以来,东勇大队组织社员漫谈回忆人民公社化以来的巨大成就,讨论了怎样更好地搞好集体生产,使社员们进一步懂得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在这同时,又领导社员制订了爱社公约,开展学先进、赶先进的活动。
这个队通过这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社员的集体主义思想。社员周阿焕等看到太阳很猛,放在垟上的水车还没有遮盖,就自动地拿麦秆去盖水车。有一天深夜,忽然下起阵雨,他们想起架在河边的水车还未搬回来,又冒雨外出去搬水车。社员陈余林积极投售家肥,他一户在两个多月中,就向生产队投售了家肥三十多担,超额完成了任务。
由于广大社员爱集体、爱劳动,全大队二百九十多亩早稻,目前已普遍耘田追肥二次以上,稻苗生长良好。
本报成都8日电 四川省南江县东垭公社第一生产大队党支部积极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使党员的政治觉悟不断提高,积极带头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和发展生产,发挥了支部在农业生产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这个队的党支部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首先是健全组织生活,定期召开党的小组会,学习党的文件、讨论生产和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其次抓评比,在党员中树立标兵,组织党员互学、互赶、互帮。此外,党支部还注意做好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帮助党员解决工作和思想上的问题,教育党员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同甘共苦,积极带头劳动。
这个队担任大队干部的四个党员每年参加劳动的时间都在二百天以上,担任小队干部的党员每年劳动都在三百天以上。党员们一般都能关心群众生活,帮助社员解决由于婚、丧、疾病带来的生活上的某些困难。有一次社员岳中秀生病,家中无人照管,党员蔡绪伦便给他请医生、买药,社员们非常感动。由于党员和群众关系密切,许多社员遇到什么事都主动找党员商量,热烈响应党的号召。


第2版()
专栏: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消息

  黑龙江调劳力支援夏锄
本报哈尔滨8日电 黑龙江许多城镇机关、工厂、部队、学校积极支援夏锄生产。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城镇下乡支援夏锄的劳动力达四十多万人。这批支援力量,首先用在土地多、劳力少的地区参加田间劳动,然后根据下乡人员的特长,分别帮助公社和生产队进行农具检修、研究解决防治病虫害等技术问题。


第2版()
专栏: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消息

广东栽种秋甘薯
本报广州8日电 广东许多地方正在栽种秋甘薯,到目前止,全省已种下五十万亩。
广东省大多数地区一年可种春、秋、冬三季甘薯,秋甘薯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季。秋甘薯原来是秋种冬收的,今年许多地方的农民从历年经验中总结出提早在夏季种植的好处:种得早,生长期长,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种得早,收得也早,可以相应地提早冬种季节。因此,即使在目前夏收大忙期间,许多地方仍然抽出一部分劳动力,栽种秋甘薯。
许多地方除了按照历史习惯安排那些不适宜种植晚稻的旱地、高田种植秋甘薯之外,今年又大力开荒扩种。如荒地较多的韶关专区和海南岛,采取生产队集体开荒扩种为主,同时也鼓励社员开零星的小块荒地栽种,群众扩种的积极性很¥高。


第2版()
专栏: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消息

四川田边地角种油料
本报成都8日电 四川各地许多生产队利用田边地角等零星非耕地,增种油料作物。据南充、达县两个专区的统计,目前增种的花生、芝麻、黄豆、向日葵等油料作物已约有六十多万亩。
各地在完成种植任务以后,又本着边种边管的精神,对增种的油料作物及时加强了管理,有的地区还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建立了管理责任制,防止牲畜和过往行人的践踏,并进行了查窝、补苗和中耕、施肥、防治病虫害的工作。


第2版()
专栏: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消息

吉林产烟区移栽烤烟
本报长春8日电 吉林产烟区许多公社正积极进行烤烟栽苗,目前全省已完成栽烟面积三万多亩,一些栽苗结束的单位,已转入查田补苗和锄草、防虫等田间管理活动。
今年,吉林地区由于认真贯彻有关发展烤烟生产的政策,许多公社都将烤烟安排在土质较好的地块上,有些公社还根据当地无霜期短和栽培多叶型烟生育期长的特点,利用温床培育了烟苗。同时,有些生产队之间以等价交换的办法,互相调剂了烟苗,克服了烟苗不足的困难。


第2版()
专栏: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消息

  延边加强水稻田间管理
本报长春8日电 著名的东北水稻产区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胜利结束水稻插秧以后,立即抓紧了田间管理。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历年稻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今年,全州在6月末已基本上完成了插秧任务,目前,早插的秧苗开始返青,很多公社开展了检查稻池埂子、水口以及灌水和补苗等田间管理活动。在加强灌水管理工作方面,许多生产队选拔了有经验的社员担任管水员,并且根据他们管理水田面积的多少,确定了劳动报酬,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按照天气变化和土质好坏等情况,做到合理灌水。目前,水田头遍除草已经完成三万四千多亩,一部分地开始转入二遍除草。


第2版()
专栏:

党委书记深入大队依靠群众寻找水源
  王福店公社第二大队抗旱抢种
据新华社武汉8日电 湖北麻城县王福店公社党委书记傅兴贵在领导抗旱中,深入到旱情最重的第二生产大队,帮助大队干部发动群众,寻找水源,使原来缺水的稻田及时栽上了秧。
王福店公社第二大队地处丘陵地带,由于几个月来没有下透雨,干旱分外严重,全大队一千多亩中稻田有三百多亩无法插秧,已插的也有二百多亩晒得龟裂。在严重的干旱面前,部分干部和群众认为河里、塘里都没有水,无法抗旱。在这个队工作的傅兴贵同大队干部商量后,确定去访问老农,向群众问计。他们首先到旱情特别严重的第二生产队,向老农请教。老农何在德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挖泉水。”陈焕明、陶文学等老农并且建议:“靠山边的小庙坳,旱得厉害,应该先从那里动手。”傅兴贵认为老农的意见是正确的,就同大队干部一起到小庙坳动手挖泉,挖到一尺多深的时候,果然就流出了一股清清的泉水。傅兴贵接着又带领大家在附近挖出了第二个、第三个泉眼。大队干部立即召开了生产队长以上干部会议,介绍了访问老农、挖泉抗旱的经验。接着,各个生产队组织了一百四十多个干部和社员,广泛勘察水源,找水抗旱。两天就挖出三百五十个泉眼,开出四十条水道,筑起二十五道水堰。
有了水,水车又不够用了,怎么办?傅兴贵又同干部、社员一起商量。第四队社员傅兴明说:“我家有个水车筒子,别家也有些水车零件,要是大家凑一凑,准能配成好水车。”傅兴贵和大队干部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决定用合理议价,现金收购的办法把社员的水车零件收集起来,装配水车。就这样,各个生产队用收购的零件共装配了五部水车。加上组织生产队间的互助协作,基本上够用了。
水源、工具得到基本解决后,傅兴贵又深入车水埠头,和社员一起车水,同时又和大队干部研究,帮助生产队合理安排社员的休息时间,作好防暑降温工作。第五生产队安排了一些辅助劳力,在车水埠头上就地烧开水,给车水社员喝。第八生产队还在车水处搭了凉棚。采取这些措施后,社员们很满意,车水抗旱的劲头很大。
在傅兴贵的帮助下,这个大队抗旱中的各项具体问题一个一个得到了解决,全大队一千多亩水稻田绝大部分都插上了秧,十几亩确实无水插秧的田,也及时改种了旱田作物。


第2版()
专栏:

  呼和浩特毛纺织厂加强技术管理
把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工人群众的生产经验密切结合起来,促进产品质量逐步提高
新华社呼和浩特6日电 呼和浩特毛纺织厂加强技术管理,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去年第四季度,这个厂曾抽调一些老工人、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组成提高提花毛毯质量的小组,在厂长领导下,跟班劳动,同工人一起研究提高产品质量的办法,迅速解决了影响提花毛毯质量的关键问题,使提花毛毯的合格率在12月份达到95.03%。今年,这个厂总结了去年的经验,在4月份将原来担任生产科、技术监督科、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办公室领导工作的四名老工人出身的技术人员抽出来,组成全厂的技术领导组,并从行政部门抽出十二名技术人员摆脱行政工作,加强技术管理工作。各车间也成立了“三结合”技术研究小组。另外还聘请有丰富经验的老工人参加设计工作。
这个厂在健全了技术管理队伍之后,便组织技术人员跟班劳动,发动职工找问题,提意见,经过分类排队,逐项归纳,摸清了情况。之后,又和工人一起研究,提出措施,落实到小组或个人。提花毛毯纬向缩水率过大,是个多年没能解决的问题。织整车间技术管理专业队伍,为此专门成立了试验小组,制定了试验方案。经过一个多月的试验,采取了六项措施,终于在5月上旬初步找到了纬向缩水率的变化规律和解决办法。这个厂根据解决缩水率问题的经验,又先后解决了毛呢露底,手感不好;造纸毛布滤水性不强和毛纱质量不高等八个关键性的技术问题。
这个工厂在加强技术管理工作中得出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建立专业技术管理队伍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技术人员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密切依靠工人群众和专业知识同群众经验相结合的观点。在解决提花毛毯纬向缩水率大的问题的三次试验中,头两次试验,由于试验小组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向操作工人说明试验的目的和做法,技术人员虽然辛辛苦苦跟班劳动,千方百计想措施,但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后来改变了这种情况,最后一次试验获得成功。这个厂的党组织通过这个事件,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对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便召开了全厂三级干部会议,着重研究改进产品质量、技术管理工作如何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并且每月固定时间专门召开技术人员谈心会,帮助技术人员提高思想认识。
此外,这个厂还专门组织职工到使用本厂产品的地毯厂、造纸厂等兄弟工厂参观访问,征求意见和要求。同时举行工商座谈会了解各方面对产品质量的意见。在厂内他们也组织了小型的产品质量展览会。通过这些工作,使全厂职工普遍树立起质量第一的思想。过去不关心质量的职工也成了提高产品质量的积极分子。


第2版()
专栏:

  依靠老工人办好企业
  中共合山煤矿里兰矿场总支委员会副书记 高光才
依靠老工人,充分发挥老工人的作用,是办好企业的一个重要保证。我们在依靠老工人的过程中,经过一段曲折。起初,有部分干部认为“新工人有文化,老工人没文化。”他们听取老工人的意见不够,批评多,表扬少。后来,党总支批判了这种不正确的看法和作法,使干部们认识到老工人的优点和依靠老工人的重要性后,召开了老工人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并根据他们的建议,在班组中以党团员、老工人和新工人的积极分子为骨干,建立了班组核心小组。矿场、工区都聘请老工人当参谋。每个工区都成立了老工人小组,加强了老工人的光荣感和责任心。现在,各级干部在生产中一般都能主动找老工人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
依靠老工人解决生产关键问题
我们经常召开领导干部、老工人和技术人员的“三结合”会议,或组织“三结合”小组到现场会诊,对症下药,解决生产关键问题。今年3月初,斜井掘进任务完成的不好,党总支书记、场主任、工程师,到斜井访问老工人,并召开老工人座谈会,了解完不成任务的原因。老工人说,主要是水泵事故多,对水泵的维修差。老工人李荣初说:“打斜井,排水工作一定要抓好,这是我的切身体会。斜井水经常浸挡头,只要加强维修力量,定期维修水泵,就能解决当前的问题。”我们采纳了老工人的意见,结果,水浸井下挡头的关键问题解决了,生产显著上升,超额完成了当月的计划。今年5月,四二四工作面回采时,地质条件复杂,南北是采空区,下山水往上涨,煤柱还有吊刀石,通风也不好,新工人和部分干部认为无法采了,主张丢弃。老工人聂贵等却说:“可以采,只要加强支柱,随时观察变化,加快速度,按作业措施回采,完全可以保证安全。”领导同意了老工人的意见,并加强对这个工作面的管理,结果安全采完,为国家多采出一千五百多吨煤炭。
依靠老工人提高新工人技术水平
在依靠老工人提高新工人的技术水平方面,我们采取了下列几种办法:
一种是老工人带新工人。根据具体情况,把新工人分给老工人带,一师一徒或一师多徒。在带徒学艺中,老工人提出:包定期教会、包安全、包操作指导、包思想工作、包生产;新工人提出:保证虚心学习,勤学苦钻,定期学会。
另一种办法是,分工种、分组组织业余学习,由老工人上课。修配工段各工种的老工人,都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新工人学技术,给新工人上技术课,由浅到深,把多年的丰富经验传授给新工人。
第三种办法是,组织老工人、新工人讨论生产关键、分析事故,老工人实际操作,边做边讲,这对新工人帮助很大。
依靠老工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我们还依靠老工人加强对新工人的思想教育。新工人年轻,经受锻炼少,许多人阶级觉悟不够高。我们就依靠老工人对新工人进行阶级教育,由老工人现身说法,回忆对比,向新工人讲述解放前后合山的矿史、工人的政治、经济地位。今年我们又组织各种会议,由老工人向新工人作报告,进行新旧社会对比、解放初期与公社化后的对比等,每次都给新工人很大教育。
老工人在加强企业管理、帮助新工人安排生活等方面,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我们在依靠老工人的过程中,还注意帮助老工人学习科学技术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帮助老工人整理、总结经验,以便使他们在生产中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原载《广西日报》,本报有删改)


第2版()
专栏:山西通讯

  我们有个好记工员
  韩买孩 散保生
我们山西长治市潞城公社东邑生产大队第二生产队有个记工员,名叫崔天喜。由于他办事公道,工作认真负责,从开始办互助组起直到成立人民公社,社员们一直都选他当记工员。
前些时公布5月份工分榜的时候,崔天喜发现社员王联喜这个月比上月少了三个多劳动日。他想:王联喜一贯劳动积极,5月又是忙月,为什么别人都多出工,联喜反而少做工呢?于是他先查自己的工账,又把联喜的劳动手册拿来,一天一天、一笔一笔地细细查对,查出联喜5月份是出满勤,没缺过一天工,劳动手册上5月共记三百六十一点五分;全队工分账上却记成三百三十分。他又找出每天评工记分的原始条子细细核对,结果发现是把一笔三十五分工错记成三点五分了。第二天一早,他就去找联喜说明情况,并且检讨自己的粗心大意。王联喜倒有些过意不去了,对崔天喜说:“为了我这三两个工,你怎下这么大功夫?错了就算了吧!”崔天喜却不同意这个说法,反过来对联喜说:“人民公社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现在按劳动工分领工资和补助粮,秋后还要总结算,千万马虎不得。”王联喜说:“有你这样的记工员,社员们劳动起来就更有劲了。”
崔天喜当了好几年的记工员,记错工账的时候并不多,但是像这样动脑筋,处处为社员着想的事却不少。
今年春播送肥,定额是担四十担记十分工,记工时崔天喜发现一贯劳动不大好的牛改香,一天担了五十担;而劳动积极的曹东果,只担了四十三担。吃晚饭时他就端着碗找着和改香一块劳动的几个妇女扯谈,弄清了原来别人是用大箩担,而牛改香用的是小箩,因而得分多。天喜想:如果给改香多记工分,就打击了劳动好的社员的积极性,违背了多劳多得的原则。他一面找改香谈蒙混工分的坏处;一面和队长商量加强验收制度。过了两天,改香对天喜说:“那天抢工分实在怨我,要是大家都跟我一样用小箩,拉长了送肥时间,耽误下种,队里超过包工又打不上粮食,个人得工分再多也没有用处。”并且要求天喜改那天的工分。天喜根据改香和女社员们的意见,把小箩折成大箩的担数重记了工分,大家都很满意。
去年秋收时,队里分配会扬场的老农冯发科和张梅花两人打场,打了两天,他们突然要求下地收割。崔天喜想这里面必定有缘故,休息时就跑到冯发科家去闲谈。他说:“大伯,眼下割谷收秋人人加倍忙,你怎不把你的专门技术拿出来耍一耍呀?”发科说:“不管干甚么活吧,还愁挣不上那四分工哩?”天喜一听是对评工有意见了,又去找张梅花,知道了规定的打场定额本来是合理的,但是参加打场的人拿到工分以后不评工,而是按人平分,冯发科、张梅花碾场、扬场出力大,得的工分也和别人一样多,心里不满。崔天喜把这个情况马上告诉队长,并且和打场的人一起研究,按照技术高低、出力大小、完成任务情况,合理评分。每打完一场就地评工。天喜参加他们一起评了一天工,冯发科虽然年纪大,但是做的活重,出力大、技术高,一天评到十二分,张梅花碾场扬场,技术性强,一天得十一分。大家还把前两天打场的工分进行了复评。这样,不但鼓舞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还从此建立了地头评工、场头评工的制度。
崔天喜就是通过这样一件又一件的事,积累了评工记分的经验,成了社员的放心记工员。
  (附图片)
黑龙江宁安县渤海公社三家子生产大队第三生产队社员正在评工记分
新华社记者 宗白易摄


第2版()
专栏:云南通讯

  “铁柜子”李昌
  本报记者 马烈
李昌是云南晋宁县上蒜公社上蒜大队的出纳员,他所经管的账目笔笔清楚,执行财务制度也很严格。干部和社员都称赞他是队里的“铁柜子”。
十年不错账
一字不识的李昌,管着一千四百多户、六千多人的家务,每天进出的钱粮账目都有十多笔,管好真不容易!他的办法是把公私款严格分开,家里的钱统统归他妻子李凤英保管使用。在公款收支上,他采用红线、蓝线、白线、棕皮、草绳等来识别各类项目。十年来,他都一直坚持当天收支的现款,当天和会计结清。有一次,李昌从银行取回了近千元的现款,回村一清点却少了一百元,他急得连饭也顾不上吃,走出走进,通夜睡不着觉。第二天,会计和他一齐清点,原来是把两元一纽的当了一百元。提起这件事,公社党委书记李信笑迷迷地说:“如果说李昌工作里的差错,十年来就是这么一回。”
一文不乱花
今年六月初,李昌挑着两筐鸭蛋去昆阳公社的孵房孵小鸭。天黑了,来不及回村。他就摸到菜园地里和看菜的人挤着睡了一晚。事后,党总支书记王元问他:“怎么不到旅店住一宿,要嘛,到机关住也好。”李昌说:“机关里事多人少,去了打搅他们;到旅馆住,大队又要多开支五角,挣一文钱可不容易啊!”
十年来,李昌一直是从不乱花一文。大队会计段仕说:李昌大爷为了队上的副业生产,一年里有半年的时间在外跑,路近总是事情办妥回来吃饭;路远那就带上粮食自己煮饭,几年来从没有向队里报过出差费。
铁面无私
李昌平时对大家很和气,全村还找不出一个和他顶过嘴的人;可是办起公事来,却铁面无私。有一次赶马车的李明春运货到昆明,花了二十多元买回一床油布,向李昌报账,李昌一直不同意。李明春埋怨地说:“买新油布还不是为了集体,难道是为了我自己?”李昌耐心地向他解释说:钱是大家拚力气挣来的,全队十三辆马车大家都买新的,要多少钱啊!这件事给人们的教育很大,三个月后,经过社员讨论,才批准报销了这笔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