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前门开店 后边设厂 产销结合
武汉建汉竹篾厂发扬传统经营方式便利顾客
本报武汉29日电 武汉市建汉竹篾厂采用“前门开店,后边设厂”的传统经营方式,边生产,边销售,密切产销关系,改善经营管理,便利了顾客。
这个专门制造竹器的工厂,近年来产品一直由国营商业经销。今年5月,他们为了便利群众,经上级批准,按照传统经营方式设立了门市部,实行部分产品自产自销,并承接加工订货。采用了这种方式后,使产销关系更加密切,经营管理也有了改善。因为厂里现在除接受计划任务外,还直接对外销售产品,这样就能及时出售产品,上午做好的产品,下午就可投放市场,一般订货也很快就能取货。同时,这样还能及时了解销售情况,根据市场需要来安排和改进生产。最近,他们就根据市场需要,增加了日用竹器的生产,如根据城乡人民发展副业生产的需要,生产了鸡罩、鱼篓,生产了夏令用品帐圈等,现在主要产品已由十五种增加到二十五种左右。这个厂还和附近商店挂钩,固定经销厂内产品,并且和来往客户建立关系,产品遍销市内,邻近县社也来订货。
建汉竹篾厂设店销售产品后,厂里提出了要不怕麻烦,积极为顾客服务,活路不论大小,只要顾客需要就做。今年6月,武汉市西东湖农场割麦,急需挑箩,来厂订货,要求两天做好。厂里就调派了一个小组做挑箩,按时完成了任务。最近,上海某部来武汉购买鱼苗,在装运时缺少两只换水用的竹篓,时间又很紧迫,厂里就为他们加工赶制,头天订货,第二天就交了货。顾客临走时说:“谢谢你们的帮助,东西虽小,给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建汉竹篾厂还设立了修理门市部,专门为顾客修理各种竹器。最近,他们又实行了选样订货的办法,凡是成批订货,先试制样品给顾客鉴定,看过满意后,才选定样式成批制造,保证了产品质量,顾客也满意。
建汉竹篾厂在完成生产任务上,贯彻执行了先计划内后计划外的原则。目前这个厂承担的任务中,四分之三仍为计划任务,自产自销占四分之一左右。5、6两月上级下达的计划,工厂都超额完成了。
(附图片)
浙江省温州市五金三厂设立了门市部。图为售货员正在接待顾客
新华社记者 郑震孙摄


第2版()
专栏:山东通讯

党委书记和他的朋友
卢彦杰 葛兰诚 主传典
中共山东临沂市岔河公社党委第一书记耿希仲同志,在生产队里结交了好些朋友。这些朋友从年龄上来说,有老年,也有青壮年;从成份上来说,有贫农和下中农,也有老中农;有老农,也有生产队的干部。下面是他们交往之间的点滴见闻。
主动上门
7月4日上午。一位年过花甲、胡须苍白的老人,背着草筐,走进了耿希仲的办公室。没等老耿招呼,老人就先开了腔:“老耿,有些日子不见了,怪想的!”当他靠近耿希仲坐下来,一面喝茶,一面端详着耿希仲说:“听说你病了,好了吗?”
这位老人就是里庄生产队的老年扶耧手姜福山。
庄稼人三句话不离本行,姜福山很快就谈起今年的庄稼来了,说:“今年秋庄稼长得好,我看能超产。不过要是再管得好些,超产就会更多!”
说到这里,老人像是若有所感地摇了摇头,继续说:“老耿,不瞒你说,我对俺队管理高粱就有些意见。过去种地时,不算刨苗,高粱得锄六遍,特别是晒米时的最后一遍,不光攻粒成实,对种麦也有好处。现下,俺队高粱只锄四遍,地里还有草,就想完事。我看这事还得你去说说……。”
就在这天下午,耿希仲带着姜福山的意见,到西南坊生产大队第九生产队去找另一个朋友李春荣去了。
雨后聚会
这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第二天不能下地干活,耿希仲就约了四位朋友,一块谈谈当前生产情况。
这四位朋友都是附近生产队的,一个是西南坊生产大队的党支部副书记曹玉春,一个是张家曲沂生产队队长张春成,另两个是大朱夏生产大队第六生产队的贫农社员高培基和第十二生产队的社员、老中农刘金刚。
四个人谈起今年秋季作物生长情况,都高高兴兴的,一致的意见是:要加强管理,一直管到收割。大家谈到要抓哪几条,四个人各有千秋。
高培基说:“今年墒情好,播种的急,麦茬地瓜施肥少,有的没来得及施肥,现在得抓紧积肥追肥。”
刘金刚说:“今年雨水勤,豆子比哪年长得都好,地里没有草,都说收定了。我看还不能大意,虫子和菟丝是豆子的大敌,要早提防。有虫就早治,有菟丝就拿净,好收成这才能稳了。”
张春成说:“夏锄是大事,雨季草长得快,别看现在没草,该锄的还是要锄。”
曹玉春说:“适时打高粱叶,有三大好处:通风透光、抗风雨,防倒伏,既增产又增加牲畜饲料。”
这些增产措施,耿希仲都牢记下来,并拿到公社作了研究,提供各生产队参考。
朋友的忠告
耿希仲的朋友,不光对生产和关心社员生活方面经常提出建议,而且还帮助社干部改进工作作风。
过去,公社干部骑着车子检查生产,社员们反映说:“骑着车子走大路,只看眼面上的。”老耿的朋友们听了以后,就把这个意见转告给他,说:“老耿!骑车子跑远路好,检查生产还得靠两条腿,走走小路,到地里边看看。骑着车子检查生产,既显眼,又碍事,社员还有意见呢!”
耿希仲认为这个意见很有道理。说改就改,他首先以身作则,检查生产不骑车子,在他的影响下,其他干部也多数这样做了。社员们高兴地说:这样检查生产,还像个样子。他的朋友们更有风趣地说:“老耿,你不骑车子,俺就跟上步了,谈话的机会也更多了。”
(原载《大众日报》,本报有删改)


第2版()
专栏:

城关公社鼓励社员多养猪
大青咀大队家庭养猪半年增两倍
本报银川29日电 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汉民聚居的城关公社,鼓励和帮助社员养猪。全社猪的存栏数从今年2月初到现在,增加了五成以上;私人养猪头数由二百零一头增加到九百七十七头。
为了发展养猪事业,去冬今春,公社负责同志曾分别深入民联大队和共岔大队进行重点调查,帮助解决养猪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在调查中,大力宣传了有关社员家庭养猪政策,并给社员一定假期,种好自留地,收集猪饲料,帮助社员解决仔猪和饲料问题。今春公社和各大队养猪场繁殖的六百多头仔猪,绝大部分卖给了社员私养。何槐大队一百三十八户社员,已有八十户社员养了猪。民联大队社员养猪的户数已从去年年底的三户增加到现在的七十二户。小川等大队对无力购买仔猪的社员,实行赊卖、出售肉猪时再还猪本的办法,鼓励社员购买仔猪。
在帮助社员养猪的同时,各大队集中力量喂养母猪,为社员提供仔猪。
本报长春29日电 吉林德惠县大青咀公社大青咀大队,帮助社员解决养猪中的具体困难,使社员家庭养猪数量迅速上升。六个月以来,社员家庭养猪数量增加两倍多。
帮助社员发展家庭养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缺少仔猪。大队集体养猪场已选出五十一头小母猪,卖给社员喂养,为繁殖仔猪创造条件。现在全大队已有五十二个社员饲养了母猪。
为了帮助社员把猪养好,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号召和组织社员利用假日和工余时间采集野生饲料。大队还规定收购肥料按质论价,现金收购。现在,积肥数量显著增加。
大青咀大队对缺钱买仔猪的贫困社员,实行先贷猪后付款,采取分期扣款或卖完肥猪再扣款的方法,使大部分贫困社员家庭养了猪。
(附图片)
湖南长沙县望岳公社直属良种母猪场积极做好猪只的保胎、育仔工作,以便养出好的仔猪供应社员发展养猪生产。这是饲养员正在给小猪喂精饲料 新华社记者 龙治安摄


第2版()
专栏:

调查需要早作准备 先后缓急全盘安排
金坛县赶制秋收秋种农具
本报南京29日电 江苏金坛县农具修造部门,积极赶制秋收秋种农具。
修造秋收秋种农具时间,一般要比修造春夏农具短,工作量更集中,因此,做好秋收秋种农具的修造工作,更需要早动手和安排得好。县农机部门根据这些特点,作了大体的安排:7月初到立秋前,以修造秋田管理工具为重点;立秋到白露前后,以修造秋收秋种工具为重点;白露到秋分前后,进行秋种工具的扫尾和补缺工作,并开始冬季积肥和越冬作物田间管理工具的修造。各公社农具厂和大队修配站又根据本社本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作出具体安排。这样,全县今年秋收秋种农具的修造大约比去年提早半个月左右。
县农业机械局、公社农具厂和大队修配站,在动手修造秋收秋种农具之前,又组织了三百多名技工和干部到生产队进一步调查核实秋收秋种农具的需要量和使用时间,使修造任务、原材料、技术力量做到落实。城西公社农具厂到许多生产队了解后,发现社员需要锯镰刀一万七千把,而本厂只能生产五千把,差距很大,就立即与商业部门签订合同,委托别厂加工。朱林公社农具厂通过调查,进一步核实农具的需要量后,购买了五吨钢材,基本满足了铁制农具的原材料的需要。有的公社农具厂还派出技工深入到大队修配站,一面加强技术指导,一面帮助修配站修造农具。
目前,各农具厂、修配站在赶制秋熟作物田间管理农具的同时,已先后开始修造秋收秋种农具。到7月上旬,全县已新制各种秋收农具一万一千多件,修配了两万多件,并且根据锻锯镰刀齿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在7月中旬,集中训练了十九名锻锯镰刀齿的技工,加快了修造进度。


第2版()
专栏:

根据不同对象生产切合需要的产品
城门铁器生产合作社精心修造农具
新华社福州28日电 福建省闽侯县城门铁器生产合作社注意农具修造质量,服务周到,深受农民欢迎。
城门铁器生产合作社的十九个社员,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并同当地群众有密切联系。他们十分注意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对象,修造切合需要的农具。社里四个铁炉的钳手,在每天接活时,都细致研究这种产品的使用地区、规格尺寸、重量等情况。他们对成品检验也十分认真。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合作社主任陈老子,经常指导社员精心锻打,把紧道道关口,对一些不合格的产品,还自己动手,加以修整。农民来取货时,凡有不合意的地方,他们就当场给修好。
为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他们建立了严格的操作制度。社员们在生产中一丝不苟,保证农具质量。因此,附近六十多个村庄的农民要添置或修理什么,总是去找他们。
城门铁器合作社很讲究选材、用材,保持和发扬名牌产品的优点。生产中所需原料材料都由专人规划、精选,专材专用,从不浪费,又能降低成本。


第2版()
专栏:

操场公社开展夏季积肥活动
梨花村生产队采取措施鼓励社员交售家庭肥料
本报郑州29日电 河南省西峡县操场公社,在夏播任务完成后,发动社员开展夏季积肥活动。
为了调动社员积肥积极性,各生产队发动群众讨论了积肥政策,同时付给了第二季度收购社员家庭肥料价款。最近,全社召开了两次社员代表会,对交售农民家肥的价格作了合理调整。为了解决集体用肥和自留地用肥的矛盾,经代表大会研究,本着既照顾集体又照顾社员自用的精神,规定了每个劳力交售肥料的任务。
公社对集体积肥也做了研究,特别是加强了畜肥管理。本着管好牲畜又能多积肥的原则,民主制定了每头牲口每月积肥数量,饲养员完成任务后应得工分,超过定额按肥记分或按肥付款。对放牧的牲畜,采用定点放牧、定点积肥的方法积肥。上述措施实行后,到7月10日,社员交售肥料即达二万四千四百余担,牲畜肥也比往日充足。
这个公社还根据山区肥源多,夏季植物腐烂快的特点,领导生产队抓紧有利时机,因地制宜地大积绿肥。
本报昆明29日电 云南澄江县城关公社梨花大队梨花村生产队,民主制订出社员向生产队交售家庭肥料的办法,调动了社员积家肥的积极性。
梨花村生产队为了鼓励社员多积家肥交队使用,决定社员交家肥时,按质计算工分,当面发给工分票。生产队干部还注意帮助社员解决一些家庭积肥中的具体问题。如有一部分社员猪厩不够用,有的积肥厕所不好使,队上给社员安排了一定时间,并供给一部分原料,帮助修补。在生产队帮助下,社员饲养家畜家禽的厩舍普遍整修好,同时还修理和新盖了十七间厕所。


第2版()
专栏:云南通讯

“解放”佧佤是一家
新华社记者 阎吾 周长宗 殷文慧
我们到西盟山访问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
西盟山在云南省的西南部,是佧佤山区的中心。只见森林复盖的山顶下面,有一大片崭新的白色房屋,这就是新兴的西盟山城。山坡上的梯田里,有一群已经学会种水稻的佧佤族男女正在弯着腰劳动。熟悉从前佧佤山区落后面貌的人,一到这里就会知道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
西盟山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无论对解放军的干部、战士,或者对地方上的工作人员,佧佤人都叫他们“解放”。就连从祖国内地运来的农具,他们也叫作“解放锄”、“解放犁”。甚至有一种能做绿肥的草,他们都起名叫“解放草”。“解放”是佧佤人学习汉语的第一个词汇,也是头一次使佧佤人感到温暖、亲切的字眼。因此,“解放”在佧佤人中,成了最美好的事物的代名词,和最可爱的人的同义语。自从进军边疆的人民解放军来到西盟山,将党的民族政策带到佧佤部落后,“解放”便在佧佤人的心目中深深扎下了根。
人民解放军西盟驻军曾以大批人力支援佧佤人开水田、垦荒地、修水渠。部队还抽调一批优秀的干部和战士,组成十二个民族工作队和五个工作组,在中共西盟县工委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这些民族工作队和工作组到了哪里,便在哪里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教会佧佤人扶犁耕田,种植水稻。几年来,他们帮助佧佤兄弟办起了六十九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八处小学,培养了四百八十八名合作社和生产队的干部。此外,部队医务人员还经常为佧佤人治病。在西盟山,我们听到佧佤姑娘唱着这样的歌:“凤凰进山百鸟迎,佧佤人喜迎解放军,‘解放’帮佧佤人搞生产,‘解放’帮佧佤人闹翻身。”“一根藤蔓开两朵花,一根藤蔓结两个瓜,藤连藤,瓜连瓜,‘解放’佧佤是一家。”
在西盟中课区,我们访问了1952年来佧佤山区的人民解放军副教导员景逢真和党在佧佤族中培养起来的区长岩戛。景逢真告诉我们,他们初到佧佤山区时,当地佧佤族的生产方法还是“刀耕火种”,生活十分贫困。他们性格剽悍,不识数字,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凡是不能解释的现象都认为有鬼。那时,岩戛得了恶性疟疾,请窝郎(巫师)给卜鸡卦,窝郎说他一定要死。后来部队卫生所收留了他,给他治好了病。不久,岩戛的父亲便将他送到部队,叫他跟战士们学习毛主席的道理。后来,岩戛在党的培养下进步很快,当了区长。
景逢真向我们介绍了好多忠心耿耿地为祖国边疆和佧佤人服务的干部、战士,但是却很少谈到自己。景逢真是山西阳城人,他从二十岁起参军,至今已在部队里服役十六年,其中有七年是在战场上度过的,其余九年都在佧佤山区工作。他爱上了祖国的边疆和佧佤兄弟。1958年他去过一次昆明,在那里住了几天就呆不住了,急着要回到佧佤山。佧佤山成了他真正的家,他将自己的身心全部献给了佧佤人。我们所接触的民族工作组的组员们,都像景逢真一样,满腔热情地为佧佤族兄弟兴利除弊,他们受到佧佤人的热爱。有的村寨的人们给一些工作组同志盖了新房,要把他们的父母亲接到佧佤山来住,还给他们起了佧佤族名字,称这些战士是“腊家人(佧佤人)”。
我们在拔海一千九百多米高的西盟山顶盆地上,看过边防部队干部战士和佧佤人民一起修建的水库。那里森林环绕,碧波荡漾,佧佤人称它为“天湖”。它像一座天然水塔,每到旱季,水库里的水便沿着一道道竹瓦橺槽和一条条山沟田壑,潺潺地流下山来,流进稻田,流入菜地,流到佧佤人的厨房。满山遍坡,水花四溅,如同给西盟山披上了珍珠衣衫。我们在岳宋区莫美寨后山的千年荒坝上,还看到了由解放军带领开垦、被佧佤人叫作“解放田”的水稻田。多少年来,佧佤人受迷信思想束缚,怕惹下“水鬼”、“石头鬼”,一直不敢在那荒坝上开田种地。边防军工作组李德才等三个战士来到莫美寨,作了许多说服教育工作,后来带领群众在那里开了百亩方圆的一块水田。水稻收成的时候,远近十几个寨子的人都来参观。别的寨子人说:“这‘解放田’就是好,明年我们也要学开‘解放田’。”离莫美寨三十里的翁拉寨,第二年开水田时,特地请解放军工作组去作指导。
解放军干部和战士是祖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佧佤山区的第一所小学——班帅小学,就是解放军部队一到西盟山就办起来的。以后部队住到哪个区、乡,便在哪个区、乡协助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在许多村寨里,都有从解放军办的小学里出来的学生。我们访问了设有初中班的西盟小学。这所学校1955年2月初建时,校舍只是解放军帮助盖起来的两间草棚,那时只有两个班,二十八个学生。现在,这个学校已扩大到八个班,有十间瓦房教室,一百七十多名学生。解放军为佧佤儿童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一开始,干部战士挨家挨户地动员孩子们上学,用自己的津贴费给孩子们买了书本、纸张和铅笔。许多干部和战士既是教员,也是“保姆”,他们教孩子们爱清洁、讲卫生,孩子病了,就背到卫生所治疗。现在,佧佤人的孩子有的学完了初中代数,有的学会了写文章,他们已经成为第一代有文化的佧佤人,根本改变了祖祖辈辈用刻木记事的状况。
在西盟山期间,我们曾经多次参加过军民联欢晚会。在这些晚会上,佧佤寨的业余管弦乐队演奏了《东方红》、《绣荷包》以及云南民间歌曲;一群群佧佤姑娘在洒满月光的广场上跳着环舞、“青年舞”;由妇女组成的铓锣队,在夜阑人静时分敲起咚咚淙淙声音的铓锣;一队队儿童用汉语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三八作风》歌。每当天空升起一轮明月,军民联欢晚会开始,满山遍谷响起银铃般的歌声时,我们就像置身于春夜的江南农村。这些晚会不仅表现了军民之间的深厚友情,而且反映了佧佤族人民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


第2版()
专栏:

《中国工人画选集》出版
据新华社29日讯 人民美术出版社最近编辑出版《中国工人画选集》。集中共精印五十幅画,是从去年第二届工人美术创作展览会上的六百一十八件作品中精选出来的。
这本画集是继1955年出版的《第一届工人业余美术创作展览会得奖作品选集》之后出版的第二本中国工人画集。新画集的题材比前一本画集更加广泛,有描绘广大群众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毛主席的作品;有表达中国工人阶级斗志昂扬高举三面红旗胜利前进的作品;也有刻划日常劳动、生活和学习的作品;还有描绘祖国锦绣河山和花鸟虫鱼的作品。新画集的画种增多了,从小幅的素描到大幅的油画,从构思精巧的剪纸到意境新颖的版画,还有气势豪放的长卷国画,形象生动的人物雕塑,以及丰富多采的宣传画、年画、石版画、漫画、连环画、水彩画等。


第2版()
专栏:

信鸽竞翔冠军
“雨点”及其同伴上银幕
据新华社上海29日电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信鸽“雨点”和它的同伴拍摄电影。“雨点”是上海一位银行职员周庆荣饲养的信鸽,它曾以四天七小时零五分的时间获得中国信鸽协会举办的石家庄——上海信鸽竞翔的冠军。
在上海虹口临平路的一幢二层楼房的平顶上,有一座漂亮的鸽房,外墙灰色,内壁洁白,里面住有二十多只雄健的信鸽,“雨点”也是其中之一。鸽主人把门打开,只见这群“演员”一个接着一个飞向天空,环绕一圈后飞落在鸽房前的小屋上,为摄影师很好地完成第一个镜头。
鸽主人拿起盛饲料的铁皮罐摇了几摇,“演员”非常听话,随着摇铁罐的声音,顺着次序进屋,连出世两个月的小鸽子,也跟着老鸽子进鸽房来。鸽主人请摄影师拍摄它们进食的镜头。
鸽子爱清洁,每周要洗澡。鸽主人用木盆盛着清水放在鸽房的“了望台”上,“雨点”带头跳水,一个又一个地迎着太阳洗起澡来。
最后,鸽主人带了这群“演员”到虹口公园,在小山上作放鸽表演。
摄影师把这些精采的表演都拍入了镜头。


第2版()
专栏:行行业业

把凉爽送给别人
——访天津水产供销公司天然冰第一经营部
张淑存 王淑琴
暑伏天,常听见人这样说:“大热的天,在冰窖行业干活的工人一定凉快。”其实不然,暑伏天,冰窖工人们给用冰户送冰,必须顶着太阳开窖,比谁都热。他们说,真正“凉快”的日子,却在冬天。
在寒冷的冬夜
隆冬腊月,尤其是二九到六九,寒风刺骨,正是窖冰工人们最宝贵的季节。在这四十几个日日夜夜里,他们要储备好一百多万条天然冰(一条约一百五六十斤)。夜晚,湖畔悬挂起串串电灯,窖工们穿好棉衣,扎起腰围,七八个人排成一列,一起使劲用铁镩镩下一块块大冰块。拉冰的工人,用铁钩子把七八寸厚的大冰块捞上来,切成三尺多长、一尺多宽,然后一块块地排成一条长龙,用一根绳子穿起来,顺着光滑的冰面,向窖坑拉去。在窖坑码窖的工人,先把一块块冰整齐地码在一亩方圆的窖坑底下,码了七八层以后,到了地平线,再一点点码高,一直码到二十多层,犹如一座玻璃山的时候才停止。
冰窖的工人经常和气象台保持联系。遇见大风、大雪,有时他们仍照常生产。许多工人这样说:生产艰苦点不算什么,耽搁一天生产就影响好几万条冰的产量,夏天就得少好几天的供应量。
为了使窖里的冰在春季和夏季里不融化(有的冰要保存两个年头),他们还得驮回大批的稻草,一层层的盖在冰上,要盖二尺半厚。在稻草的外围,又复上二尺半厚的泥土。里外里五尺厚的保护设备,才能使这些冰块平安无事。
雪里送炭
酷热的夏天,是销售天然冰的旺季。
每天早晨四点多钟,当人们还在熟睡的时候,运输天然冰的工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把一百多斤重的一大块一大块的天然冰抱在车上,伴随着清脆的马鞭声,迎着早霞,朝通往市中心的大道上走去。
不管是在工厂、在医院、在机关食堂,还是在饮食店……都留下了天然冰运输工人们的足迹。在天然冰销售旺季的6、7、8三个月里,运输工人们每天起早贪黑,烈日当头,风雨无阻,一天要赶车往返六次,把二百多吨天然冰,分送到天津全市六百多个使用单位。
7月13日,晚上七点多钟,天然冰第一经营部办公室召开的队长会议还在进行。叮叮……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从电话听筒中传出了急促的声音:“我们是染化六厂,今天晚上,厂里生产色淀红D染料,急需一批天然冰降温,希望协助解决。”话音刚落,在座的几个队长异口同声地说:“没问题,我们来装车,千万可别耽误了生产啊!”十几个人,一会儿功夫,来到八里台天然冰窖前,做好装车准备,待染化六厂汽车一到,大家便动手,拉冰的拉冰,抱冰的抱冰,只用了半个多小时,四吨多天然冰就抢装完了。大家怀着喜悦的心情,目送着装满天然冰的汽车离开这里,这时,他们才想起还没有吃晚饭哩!
党的关怀
一提起天然冰窖工人们的生产、生活,干了二十三年冰窖这一行的老工人王献臣挺有感触地说:“在旧社会那个年月,资本家根本不管工人的死活,十冬腊月干活,冻的死去活来,就更甭提生产安全了。”解放后,天然冰窖工人们的生活与过去完全不同了,每逢冬季生产之前,领导干部就提早动手给工人们搭工棚,为河下裁冰块工人准备了安全杠,并且在泊口(裁冰的地方)放上一排红灯笼做标志,避免工人失足落水。干生产天然冰这一行,整天和冰打交道,最容易得寒腿和冻脚病。冬天,领导干部就用猪皮、牛皮做成保暖靴,发给工人,夏天,又给工人准备长筒胶靴。夏季天然冰销售旺季,给运输工人们发油布围裙、油布套裤、草帽,还预备清凉饮料和仁丹、清凉油等暑药。党和领导同志对天然冰窖工人们的关怀,深深地感动了他们。许多老工人主动地把生产技术经验传授给年青一代。现在,正是天然冰销售的旺季,但是,工人们已经开始找水源、挖冰窖,为今年冬季生产做准备工作了。
(附图片)
苗地 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