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7月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赣江抚河两岸受淹地区扶苗补种积极恢复生产
本报南昌2日电 江西省赣江、抚河两岸遭受严重洪水袭击的地区,正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到目前止,洪水退出的灾区,损坏的房屋、牛棚、猪栏等多半修好;绝大部分未浸死的禾苗已被救出,有些地区已开展改种、补种活动。赣南灾区已在被浸死的早稻、棉花等作物田里,改种和补种中稻、红薯和芝麻等十二万多亩。
5月底到6月上半月,江西的赣江、抚河地区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江水猛涨,赣江、抚河有些圩堤被水冲毁,有一部分稻田被淹,二百多个村庄被洪水包围或冲坏。6月16日洪水开始退入河床后,灾区人民就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奋起恢复生产。
各灾区首先集中主要力量,抢救被淹农作物。广昌县灾区在洪水退出后,即组织社员扶苗洗苗,已将一万多亩尚未被洪水浸死的早稻基本扶起,洗净,使禾苗能正常生长。崇仁县孙坊公社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了二千五百名社员扶苗洗苗,三天就将全社一万四千多亩被洪水冲倒的早稻,基本洗好、扶好。
各地对被浸倒的禾苗,进行加工加肥。南城县城关公社各受灾生产大队,把劳力分成两路,一路扶苗、洗苗,一路上山铲草烧灰,给被浸禾苗再施一次灰肥。崇仁县凤岗公社山斜大队被浸早稻洗好扶好后,就追施了草木灰促使禾苗反黄转青。
对已被洪水浸死、无法挽救的早稻和其他作物,各灾区千方百计地改种其他作物。宁都县已在被洪水浸死的黄豆、芝麻地里,种下四千八百亩红薯,并在已被浸死的早稻田里补种一季晚稻。乐安县戴坊公社除认真种好被浸农田外,已着手开荒扩种红薯,以补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在恢复生产中,灾区与非灾区根据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组织了协作支援。丰城县未遭受灾害的桥东、铁路、焦坑等公社,经过各大队、生产队协商,调出六万三千多斤种谷、二万多斤晚豆和大量的秧苗支援受灾的太阳、梅岗、新城、南京等公社,有力地帮助了这些公社恢复生产。
在灾区恢复生产的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加强了领导,及时帮助灾区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具体问题。南康、宁都等七县遭受洪水袭击后,赣南区党委第一书记刘建华等领导人,率领了二百多名干部,分成七个工作组,分赶各县,组织灾区群众生产自救。有关部门也及时拨下一批种子、肥料、农具、粮食、柴火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帮助灾区人民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有关部门并抽调了一批木工、泥工,帮助灾区人民修理房屋,重建家园,大大鼓舞了灾区人民恢复生产的信心。


第2版()
专栏:

  与洪水搏斗的人
  本报记者
江西丰城县6月中旬遭到历史上特大洪水的侵袭,在洪水面前,干部、解放军官兵和人民公社社员们,表现了忘我无私的崇高品质。他们站在和洪水斗争的最前线救护丰城居民,终于使全城居民安然脱险。
丰城县地处赣江中游。6月上半月,赣江中上游一带连降暴雨,赣江水位急速上升,到14日十二时,赣江水位已超过警戒水位一点八八米,这是有水文纪录以来的最高洪水位。十二时四十分县城西门的赣江大堤的石板圩堤被冲开宽二米左右的缺口,缺口迅速扩大,汹涌的洪水从距离街道地面三米多高的决口处,直泻城区,到傍晚时,全城除地势最高的少数地区外,都已积水,各主要街道积水深一米多。
石板圩堤决口后,中共丰城县委的三名县委书记立即率领一支队伍赶往石板圩堤抢堵缺口,另两名书记带领配有木船的抢救队,首先到圩堤缺口附近的洪水险区抢救群众,其他机关也纷纷组织抢救居民的队伍。
民警奋勇抢救病人和孩子
城关镇公安分局局长丘立辉带领两个民警刚到西门街口,洪水就铺天盖地扑来,不远处三个小孩、两个妇女正在洪水中挣扎。丘立辉就向洪水扑去,一手抱住一个小孩,一手拉住一个妇女;随后两个民警也猛冲上去,救起其余的孩子和妇女。他们困难地渡过急流,把他们送回分局。这时,在分局留守的干部告诉丘立辉,他的往屋已漫进洪水,需要他回去看看。但告急的电话铃响了,西门后街中医院后院被洪水冲倒,集中在前院楼上的四十多个病人急待抢救。丘立辉毫不犹豫地带上两位民警,划着一艘木船,向西门后街赶去。可是西门后街一带洪水已一丈多深,激流卷起巨浪,木船无法前进。丘立辉他们就跳下水去,推的推、拉的拉,终于把船拉进医院,三个人涉水上楼,把病人一个个背到船上,送到安全地区。他们还来不及休息一下,后街搬运站幼儿园遭受洪水猛袭,三十多个小孩急待抢救的告急电话又来了。而丘立辉家里也托人带来口信:洪水已漫到屋檐,他的母亲、妻子和三个孩子已被困在屋顶上。但丘立辉想应该首先救出幼儿园的孩子,又毅然带领两个民警驾上船直奔后街,把孩子救到船上。丘立辉的家人由于邻居的帮助,也安然脱险。丘立辉直至全城抢救结束,才回家看望自己的亲人。
解放军官兵赶赴险区抢救
由数百名解放军官兵组成的一支抢救队到达丰城时已是傍晚时分,但官兵们立即赶赴险区抢救群众。战士邓文贵突然听到被激流围困着的一栋房子里有人呼救,立即向班长报告。班长蔡合松就带领邓文贵和战士陈四华跳进急流前去抢救,可是水急浪高,泅不过去。恰巧这时洪水中漂来一艘小木船,他们就猛扑上去抓住船,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边推,一个在船上用手当桨划,经过十几分钟的搏斗,终于冲过急流,到达房屋边。他们迅速爬上屋顶,掀开瓦片,下到水已没膝的楼房里。一个小孩、一个妇女、一个老汉挤在一个屋角落里,已精疲力尽了。他们抱的抱、背的背,把三个居民送到船上。经过一夜紧张的抢救,第二天早晨突击队的官兵们虽已十分疲劳,但还是坚持四处抢救群众。副班长第明华腿上、脚上都被瓦片、乱木刺破,鲜血直流,当别人劝他休息的时候,他正看到一位老婆婆从被洪水冲倒的一座房屋里落入水中,于是他立即奋不顾身地向急流泅去,避开扑来的浪头,抓住了老婆婆的手,泅水上了岸。
解放军官兵们就这样英勇顽强地一次又一次从急流中把群众抢救出来,他们在一天一夜就抢救出了一千二百多人。
城郊公社热情支援城区居民
在丰城被洪水围困以后,城郊人民公社社员也热情向城区居民伸出友谊之手。这天深夜十二点钟,筱塘公社党委召开了有干部和社员参加的紧急大会,商量给丰城居民运送食物。“挑最好的大米送去”、“他们困在洪水中,不能烧火做饭,我们煮好饭、蒸好馒头送去。”“黄瓜可以生吃,又能解渴,摘些黄瓜送给他们。”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商量确定后,就立即行动起来。公社食堂蒸了五十斤面粉的馒头,有三个大队煮了一千二百斤米的饭,另六个大队摘了三千斤黄瓜,当晚装了五艘船运往县城。赣江水大浪大,黑夜里行船又分外艰难,可是驾船的公社党委书记李秉富和十个有经验的老船工迎着水浪,一刻不停地向前划,终于在六个小时以后就把食品送到县城区。丰城城郊其他公社的社员也像筱塘公社社员一样热情支援丰城居民。
在党和政府以及各公社的大力援救下,受灾的丰城居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过“端午节”那天,许多在前一天被洪水冲散的家庭又团聚一起,度过节日。李当街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吃着节日的饼干和包子时,不禁回忆起1926年遭受水灾后的悲惨情景。那年洪水并不算大,但却淹死了许多人,洪水过后人们无衣无食,相率逃荒,原有二百多户的李当街最后只剩下十来户人家。老人感慨地对人说:“真是今非昔比啊!”


第2版()
专栏:

江苏邳县官湖公社祁家大队第四生产队的社员,正在水中抢收大麦
 新华社记者 汪文华摄


第2版()
专栏:

  西藏一千多翻身农民入党
新华社拉萨2日电 西藏地区已有一千多名翻身藏族农民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批新党员都是在西藏民主改革和生产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分子。他们过去受尽反动农奴主的压迫和剥削,在党的教育培养下,阶级觉悟不断提高。例如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的新党员次仁卓玛,从前是一个女奴隶,为了避免给领主支乌拉差役时遭受凌辱,她和她的母亲都不得不女扮男装,次仁卓玛自己曾女扮男装达十五年之久。民主改革运动中,次仁卓玛在党的教育下懂得了阶级压迫的道理,带领全乡农奴和奴隶向叛乱的反动农奴主和农奴主代理人展开了坚决的斗争。民主改革运动结束后,次仁卓玛又积极带领群众发展生产。由于她的阶级觉悟不断提高,光荣地入了党,并被群众选为乡农民协会副主任。
这批新党员入党以后,壮大了西藏农村党的力量,现在西藏各地农村都先后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民主改革结束最早的山南专区,在过去的一些反动大农奴主残酷统治的谿卡(庄园),如原属于叛国头目索康·旺清格勒的凯松谿卡,“山南王”朗杰嘉措“王府”所在地拉加里乡,现在都有了党的支部或小组,一些昔日的贫苦农奴和奴隶成了共产党员。这些新党员积极团结群众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成为党领导广大藏族农民翻身解放和发展生产的骨干力量。乃东县颇章乡农会主任、新党员格桑顿珠,在民主改革结束以后,首先响应党的号召,和其他几户贫苦农民组织起互助组,同时向群众宣传组织起来生产的优越性。在互助组成立以后,他又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有关发展生产的政策,调动翻身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许多藏族新党员在生产中还处处以身作则,带领群众学习使用新农具和改进耕作技术。在江孜、山南等专区和拉萨市的一些县里,都有不少农村党员积极带头因地制宜地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使生产得到了发展。


第2版()
专栏:

  应届毕业生的打算
  新华社记者 姜凤云
暑期即将来临,北京市各中学的许多应届毕业生学习更加勤奋,争取毕业成绩优秀。人们关心地问起,他们毕业后将有些什么打算呢?
劳动的启示
北京市第一二九中学初中应届毕业生廉淑兰,家里是北京和平人民公社的社员。她深深知道:要大办农业,光靠老社员不够用,的确需要一批青年力量。她妈妈也常说,你们这批青年人要全走了,谁来接我们的班?但是廉淑兰心里有一个蕴藏已久的问题:“种地有多大学问?整天和黄土打交道用得上我几年来学到的物理、化学和数学吗?”
有一天,她在家里生产队参加劳动,拔小萝卜。虽说她是一个农家姑娘,萝卜拔下来却不知道怎样处理。这时候,一位社员走过来拿起小萝卜,耐心地帮她扎好把,并且告诉她要头向里,叶向上码好,这样才不容易干燥,便于保存。廉淑兰一想,这不是生物学中讲过的叶子的保护作用吗,可是一到实际生产却不会应用了。地干,萝卜不好拔,稍一用力就拉断了。看着那些半截萝卜,便有些心疼。她想起,能有简易的人工降雨把地润湿了多好!能制造一个挖萝卜机就更好了!接着,她又想到了争取农业大丰收和未来的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等许多问题。
想来想去,感到农业生产不简单,其中大有学问。要改变农村面貌,该要做多少事情啊。不仅学到的知识不够使,还有多少新的东西更需要深入去钻研。想到这里,王保京、吕根泽、邢燕子的一些模范事迹又呈现在她的眼前。她深深感到做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农民,直接为大办农业贡献力量,是无上的光荣。
父亲的话
“这些天,我和社员一道参加了劳动:植树、种葡萄。我们决心变沙漠为绿洲。这里大有发展,我准备在这儿干上一辈子……”这是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张书杰的父亲不久前从新疆寄来的一封信上说的。张书杰的父亲抗日战争时参军,1953年转业到交通部工作,1960年11月响应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又去新疆参加农业生产。现在他正在一个人民公社做党委书记。
张书杰读了父亲的信很受感动。又想起父亲临行时的情景。
几个月前的一个晚间,他们全家人吃完了送行的饺子,围坐在桌前亲切地交谈着。父亲兴奋地说:“我早就想去边疆,这回可达到目的了。”听了这句话,张书杰一边端详着父亲已经出现了皱纹的面容,一边思索着:“从自己记事起,父亲就参军了。现在自己十九岁,这十多年中,父亲当过战士,做过司务长、管理员……,总之,党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叫去那里就去那里。现在岁数大了,全家人能团聚在一起也才几年,为什么他又要求去边疆呢?”这时父亲好像猜透了儿子的心思,亲切地对张书杰说:一个人活着不能只为了自己,也不能只为了小小的家庭。不管做什么,首先应当服从国家需要。想想看,如果不是革命前辈根据党的需要,完成各种工作,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你还能有今天?
张书杰想起父亲临别时的谈话,激动地在日记上写道:
“毕业后我要像父亲一样,到党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现在,他除了做好升学的准备外,同时也正在积极做好就业和参加农业生产的准备。
学好本领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通县第二中学应届初中毕业生李奎华和政治课教师刘宝琴一路回家。李奎华看到路旁一片绿油油的菜地,和在地里劳动的社员,又想起公社党委书记不久前在报告中讲到农村需要知识青年的情况,便对刘老师说:“我知道农村很需要知识青年,真想马上回到农村去!”
刘宝琴老师前几天就看出了李奎华的心思,知道她盘算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事,但是有些忽视目前的学习。这天,便乘机会和她谈开了,给她讲了无论升学就业都需要知识,都必须好好学习的道理。刘宝琴指着前边一块菜地问李奎华:“如果让你丈量这块地的面积,你会吗?”李奎华看看眼前那块地,不方不圆,又不成三角形,摇摇头说:“不会。”刘宝琴老师便鼓励她说:“党培养你在学校念了这几年书,回去后就要在各方面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在校好好学习,争取多学些本领才行。”
李奎华回到家里,妈妈不在屋。她便跑到电磨房,妈妈正在那儿磨面粉,操纵电磨的是一个有技术的小伙子。电磨旋转着,李奎华可一点门道也看不出。她想,如果回到公社,干部说:你是中学毕业生,来看电磨吧,自己可怎么办呢。想到这些,她真后悔物理课中关于电动机原理那一部分自己没有学好。
回到学校,她到实验室把电动机原理作了一次实验,弄清了道理,又做了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从那以后,她的学习比过去更认真了。课堂提问,平时测验,几乎全是五分。别人问她为什么这样用功时,她总是愉快地回答说:革命青年要有远见。升学要好好学习,参加工作或参加农业生产也要好好学习。懂的东西越多,才能为人民服务得越好。


第2版()
专栏:

  班禅视察日喀则工作结束
对民主改革后的新气象深表满意
新华社拉萨2日电 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代理主任委员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结束了在日喀则专区近两个月的视察后,于6月30日回到拉萨。
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中共西藏工委书记张经武到拉萨市西郊哲蚌寺下欢迎,并和班禅代理主任委员互换了哈达。
班禅代理主任委员是5月初去日喀则的。在日喀则期间,他检查了日喀则专员公署的工作,听取了人民解放军驻日喀则部队的汇报,主持了扎什伦布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成立的工作,和日喀则各界各阶层人士见面并进行了谈话,全面了解了日喀则地区实行民主改革以来的工作情况,并对今后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日喀则专区十一个县的十八万七千多人口的农业区,现在已有十六万八千多人口的地区结束了土地制度的改革,三万一千多户世代为奴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房屋、牲畜、农具等。在改革中,坚决贯彻了党对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及其代理人占有的多余生产资料实行赎买的政策。现在,在全专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景象。班禅额尔德尼代理主任委员对此表示深为满意。
6月30日,前往西郊欢迎班禅代理主任委员的,还有中共西藏工委副书记、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政治委员谭冠三,工委副书记周仁山、郭锡兰,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阿沛·阿旺晋美、帕巴拉·卓列朗杰,政协西藏委员会副主席朗顿·贡噶旺秋,桑颇·才旺仁增和拉萨各界代表以及寺庙活佛和喇嘛们。


第2版()
专栏:

日本作家访华团离京去沪访问
新华社2日讯 以江口涣为首的日本作家访华团今天上午乘飞机离开北京,前往上海等地参观访问。
前往机场欢送的有丁西林、老舍、刘白羽、田汉、杨朔、曹禺、谢冰心、楼适夷等。


第2版()
专栏:

  北京动物园飞禽走兽繁殖后代
据新华社讯 春末夏初是各种动物繁殖的季节,北京动物园里飞禽孵雏,走兽产仔,喜气洋洋。
住在猛兽山里的非洲狮,前两天一胎生下了四只肥胖的幼狮。另一间兽室里,雌性的东北虎也近临产,雌雄虎已经开始隔离,近日他们又对母虎增加了必要的营养饲料。再过两、三天,新的虎仔就要诞生了。
在水禽湖西岸的鹿苑里,一只雌性的梅花鹿和一只黄麂都生下了双胎“贵仔”,这种现象是不多见的。野性勃勃的欧洲野牛、善于跳跃的斑羚和极适于点缀庭园的黇鹿,最近也都携带着自己刚出生的幼仔漫步在运动场上。
洁白的天鹅和鸿雁也正在湖边僻静的小岛上孵卵,难于繁殖的小五彩鹦鹉不久即可孵出幼雏,我国特产的马鸡也第一次开始产卵。小动物园里饲养的三种孔雀也在产卵,最多每天可产十枚,这就是过去贵族皇帝所指的“凤蛋”。
在鱼类展览区里,技术工人在烈日之下正进行着新的选配方法。今年他们在金鱼中又培育出“五彩水泡眼发头”、“五彩狮子头”、“背鳍兰水泡眼”等新的品种达三万八千余尾。他们还利用现有的设施培育了大批有经济价值的鲤鱼和鲫鱼。来自爪哇的红鲤鱼也第一次在中国繁殖了后代。做活一丝不苟


第2版()
专栏:

  访问下道工序
有一天,常州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锅炉车间配钣小组,来了三个“客人”,他们是上道工序制材小组的工人唐金林、汪遵宪、万荣富。客人一到小组,就参加劳动,征求对他们产品的意见。
制材小组是锅炉制造中的一个关键组,一百多种复杂的锅炉附件,都由他们下料、配钣、划线、钻眼,然后送到下道工序配钣组去组装。小组的工人为了保证产品达到第一流的质量,决定派人到下道工序去跟班劳动,深入访问。
这天,他们在配钣组劳动时,亲眼看见兄弟组几个人在装一块锅炉膨胀补钣时,由于眼子不准确,花了很多时间,还没有装上去。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回到小组就核对图纸,尺寸都符合要求。毛病到底出在哪儿呢?经过仔细研究,原来是图纸的尺寸与实际施工需要的尺寸不符合。他们很快解决了这个关键。配钣组老师傅包恒贵高兴地说:“跟班劳动的办法实在好,老问题一下就解决了!”
吴明


第2版()
专栏:

  保险翻砂工
大连阀门厂铸造车间工人范垂成是有二十四年工龄的七级造型工。七年多以来,他经手制造的二十四万余件大小部件,质量都很好。
范垂成对待每一件活,都十分仔细。干活以前,他总是先检查一下样子,对照一下图纸,然后再采取措施,进行生产。有一次,铸造三头机床的大铣齿轮,质量要求很高,在造型前,他首先重新配了砂子,然后又逐件分析了造型方法。根据零件情况,他打破了从旁边开冒口的常规,把冒口开在顶上,用铁水的压力挤出铁的杂质,保证了质量。范垂成干的活,光洁度也好,给下道工序带来很大方便。机械工人说:“范老师傅倒的三头机床床面子,又平又光滑,我们加起工来真省劲。”车间干部和工人也都称他为“保险翻砂工”。
大连阀门厂业余编辑部


第2版()
专栏:

  差半点也不行
天津中华火柴厂合药工人杨立兴,担任合药工作已经十年了。他从来不让不合格的药浆打他手下通过。他常说:“质量万万马虎不得,想想看:如果你擦火柴,老遇上‘瞎火’,该多着急呀!”
今年年初,厂里试用“胶冻子”。但是,“胶冻子”粘性差,药浆总达不到标准。杨立兴想了一个又一个的改进办法。虽然药浆的粘性强一些了,但还不够标准。这时,有个别人说:“凑合点吧,差不离啦!”杨立兴摇摇头说:“不,差半点也不行!”
在党和群众的支持下,杨立兴翻出保存多年的技术资料,一行一行地细心查阅,终于找到了加强“胶冻子”粘结性的办法,使药浆达到了应有的质量。 周璞


第2版()
专栏:

  检验半成品
广州市一联布厂的工人们都称赞年轻的质量检验员许美玉。
许美玉虽是成品检验员,但是她觉得:只是检验成品,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为在成品上检验出了问题,就不好办了,只能给它戴个“次品”的帽子,要是在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还可以及时挽救,不致成为次布。因此,她除了认真检验成品,还下车间去检验正在织着的半成品。她天天都到每台布机前去检查纬密、幅度、留布头的情况,对于刚上机的新品种更是格外注意。她还给织布工上技术课,讲质量要求的标准、规格,分析各种次布产生的原因。织布工人在她的热心帮助下,次布大大减少了。


第2版()
专栏:

上海第一炼钢厂平炉车间冶炼技师沈惠生(右)和技术人员一起,在无缝钢管车间听取质量检查人员顾传钊(左)等谈钢的质量问题。
新华社记者 卢鸣摄


第2版()
专栏:

  太钢第一工程公司集体宿舍区
开展学习、文娱活动丰富职工生活
新华社太原2日电 太原钢铁公司第一工程公司在职工集体宿舍区,组织工人举办各种业余学习和文娱活动,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
这个公司的职工分别住在太原市北郊的一片房子里。最近,公司的领导干部分别到工人宿舍进行调查访问。他们了解到,工人们下班后很想知道些国家大事,还希望按不同工种组织些技术学习活动,并按各自不同的玩兴,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文娱活动。
通过调查访问,领导上决定在单身职工宿舍区,开展各种业余学习和文娱活动。目前,全宿舍区已组织起二十五个学习小组,经常读《毛泽东选集》和各种报刊,并请一些政治、文化水平较高的干部和工人当辅导员。
这个公司在组织职工业余活动中,注意各个人的不同爱好和要求。例如,在组织小型学习会中,除开办党课、团课讲座外,还帮助他们请老师傅讲一些操作技术。在组织文娱、体育活动时,除在室内放映电影、开放图书室和象棋等游艺活动外,各工区又组织了篮球队、乒乓球队,开展比赛活动。有的单位还组织射击、郊游、访老英雄、模范等活动。
为给单身职工创造良好的休息、学习环境和条件,这个公司还按生产单位调整了宿舍。为了加强宿舍管理,还选出了一些优秀的共青团员和积极分子,担任生活管理工作,同时组织大家经常清扫房间、院落和个人的卫生工作。另外,宿舍区增设了小卖部、理发部、储蓄所。家属们还成立了生活服务站,给单身职工拆洗被褥、衣物。在宿舍区还新设起家属来访招待所,便利了单身职工家属探亲。
由于单身集体宿舍的学习、生活安排得好,使职工们感到集体宿舍好像是温暖的大家庭。从4月份以来,公司各级干部经常和工人们一起学习、娱乐,关系很密切。一工地团支部书记马德新最近两个月中,在单身宿舍区交了好几个朋友,许多老工人也常到单身宿舍来,给青年工人讲操作技术,介绍解放前后工人生活经历,提高新工人的认识。逢假日,青年工人也到老师傅家里做客,师徒关系很亲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