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7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丛家店生产队社员大会
全面安排秋菜种植计划
欢坨大队利用有利条件扩大栽培面积
本报讯 吉林伊通县伊丹人民公社毯子生产大队丛家店生产队,在加紧铲趟二三遍地的时候,经过社员大会的讨论,把集体和个人的秋菜播种计划做了全面安排,并积极进行了播种准备工作。
为了把今年的秋菜种足种好,丛家店生产队的社员大会,认真讨论分析了今年的新情况:为适应社员冬季需要,蔬菜品种和数量将有很大增加;集体和社员家庭饲养家畜、家禽比去年增加了一倍,也需要利用大量的菜帮菜叶和菜头菜尾作饲料;为了满足城镇人口对蔬菜的需要,生产队还应该种植一部分商品菜。社员们在讨论中一致认为,要满足上述需要,平均每人就得生产二千到二千五百斤蔬菜。要完成这个任务,全队必须保证播种二百四十四亩秋菜;可是,生产队和社员个人,只准备了一百二十亩秋菜地。针对这种情况,社员大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经过讨论,进一步挖掘了土地潜力,决定把种了两茬也没抓住苗的七亩苏子地,三十亩即将收割的小麦地,也利用起来,进一步落实了集体种植秋菜的计划。社员个人种菜由于充分利用土豆地套种白菜,利用春菜倒茬地和宅旁道边种香菜、菠菜等,也已落实了计划。
集体和社员种植秋菜的面积扩大以后,遇到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种籽不足。生产队又充分发动群众,采取调整不合理的收购价格,现金收买社员的多余种籽,组织社员与社员之间串换调剂,把一切菜籽都充分利用起来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了节约用种,队长孟庆文率领有种菜经验的于海龙、冯国臣等人,到地里做了节约用种的试验。据他们估计,推广于海龙的点种方法,一亩地可以节省一两菜籽。
为了保证适时播种秋菜,丛家店生产队在突击铲趟的同时,妥善安排劳动力、畜力,积极进行了播种前的整地积肥和送肥。生产队还利用雨后不能铲趟的机会,把畜力、送肥工具借给社员种菜。
本报讯 天津市河北区大毕庄公社欢坨生产大队,经过社员充分讨论,因地制宜落实秋菜种植计划。
欢坨生产大队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园田区,全大队一千八百一十三亩园田主要生产蔬菜。为了进一步落实和扩大秋菜种植面积,各生产队干部和社员一起,分析了大队今年扩种秋菜的有利条件。今年全队新建了十八个电力扬水点(过去只有五个),上半年又改造了四百多亩新园田,国家对菜农支援了各种物资;已制订的鼓励发展蔬菜生产的政策,条条都兑现了。经过分析形势,进一步激发了社员生产的积极性。根据初步安排的结果,今年秋菜播种面积比去年扩大很多。同时,还根据秋菜供应期长,需要量大,和城市人民对蔬菜数量、质量、品种要求日益提高的新情况,确定秋菜种植以大白菜、萝卜为主,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品种。
计划制订后,各生产队广泛发动群众,根据土质、排灌条件等不同特点,逐块安排种植的品种。


第2版()
专栏:

江西许多地区继续抗旱抢救稻田
福建下雨地区蓄水保水种秋作物
据新华社讯 江西省除赣南部分地区近日得雨外,许多地区旱情继续发展,有的稻田出现断水和开裂现象,威胁着正在成熟的早稻和成长中的中稻、一季晚稻。
受旱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正在展开抗旱保收斗争。旱情较重的上饶、吉安、宜春、九江、抚州等专区,目前每天都有几十万人在抗旱。瑞昌、武宁、修水等县各受旱公社以生产队为单位,调整劳动组织,制定抗旱劳动定额,采取定人、定车的办法,集中力量车水灌溉,使原来受旱脱水的绝大部分早稻和一季晚稻灌上了一次到两次水。上高县各公社采取上下游兼顾、大小工程配合等办法,纠正过去灌溉用水上的不合理现象,进一步扩大了水利工程灌溉效益,保证了更多的受旱稻田的用水。
全省各有关部门在人力、物力上都尽先保证抗旱需要。农业机械和手工业部门根据抗旱需要,已赶制出大批排灌机械和抗旱工具运往农村;同时抽派技术工人随机器、工具一起下乡,帮助安装和修理,使排灌机械发挥应有的抗旱作用。商业、交通运输部门也都把组织和运送抗旱物资摆在首要地位,尽可能做到受旱地区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什么时间要就什么时间给。
据新华社讯 福建省受第十号台风影响,最近大部地区下了雨。雨后,龙溪、晋江两专区的旱象已经基本解除,闽侯、龙岩专区的旱情也有所缓和,只是南平专区下雨少的地区旱情还在发展。
这次下雨,闽南许多地区雨量比较大而集中,晋江、九龙江等河流一度涨水,有些水文观测站的水位超过警戒线(现已退落)。
下雨以后,福建省许多农村人民公社进一步展开了夏种夏收工作。龙溪、晋江、闽侯等专区的农村一面蓄水保水,防旱防涝,一面抓紧收获早季作物和播种秋熟作物。龙溪、晋江两专区的早熟早稻已经基本收割完毕,同时趁雨播种了一批秋熟作物。龙海县不少公社蓄上水,收回早稻,又溶了田,种下了一批秋熟作物。
(附图片)
雨后(速写)永太


第2版()
专栏:

北孟庄大队干部老农技术员同谋共断
田间管理更加切合实际
本报天津21日电 河北交河县双庙公社北孟庄生产大队各生产队,干部老农技术员共议秋田管理大计,推动当前生产。
这个大队的各生产队干部,在研究怎样加强田间管理问题时认为,田间管理细致复杂,时间性强,必须让群众当家作主,除了开社员大会解决重大问题外,还决定建立一个由干部老农技术员共同研究生产技术的制度。
建立这项制度对推动田间管理起了显著作用,各生产队的间苗追肥中耕等的安排,一般都做到比较切合实际。第二生产队村西有一百五十亩豆子、高粱和黍子,过去有人认为这块地多是带碱性的,一律应该深锄。在集体研究中,社员米树泉就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不能一律对待,里边那三十亩黍子是黑土地;七亩豆子地起过一次土后,也已变了。这三十七亩地,适合浅锄,如果深锄,锄起坷垃来就保不住水了。”大家认为有道理,因而区别不同土质,分别进行了浅锄和深锄,得到了很好效果。7月3日这里下了一场雨,第一队田间管理任务很大。可是当时只能投入三十五个劳力,怎么办?队干部就召集老农和技术员一起研究。找出的办法是按照农活轻重缓急,确定先集中力量中耕间苗追肥,棉花整枝适当往后推迟。中耕又根据作物特点,排开先后。这样两天半就完成了中耕任务。接着棉花整枝、夏玉米间苗和春玉米追肥也完成了。
各生产队干部还体会到建立这项制度,有以下好处:1、促使队干部注意了经常性的调查研究,从而提高了领导水平。2、能够及时的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这个大队的各生产队在一个多月里,就先后总结和推广了追肥、中耕等十三条行之有效的经验。3、加强了生产队的集体领导,不论分管什么工作的干部,都能主动考虑整个生产队的田间管理问题了。同时吸引一批有生产经验的人也参加了领导。4、发扬了民主,进一步增强了社员的主人翁感,因而社员主动献计献策的越来越多。
(附图片)
四川华阳县中和人民公社红旗大队各生产队,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强蔬菜生产。这是第三生产队的社员在盘瓜枝,争取多结多瓜。 喻世华摄(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根据今年螟害发生的特点布置防治工作
江阴县积极开展除治水稻螟虫活动
本报南京21日电 江苏省江阴县正在防治水稻螟虫。
由于去冬今春雨雪少、气温高,越冬螟虫死亡率低,以致今年螟虫发生早、数量多、危害大。为了更好地消灭水稻螟虫,中共江阴县委组织调查组在华墅公社十大队第十生产队进行了调查,分析今年螟害有四个特点:第一、今年病虫发生早、数量多、来势猛,三化螟第一代危害的枯心苗,比去年同期增加三倍;第二、夏种品种多,生长期和成熟期不一样,不仅扩大了病虫害的防治面,而且为病虫害的首尾相接带来了有利条件;第三、晚稻移栽早,最易遭受螟虫为害;第四、农药数量不足。
为了加强治螟工作的具体领导,江阴县从县领导部门到生产队,层层建立了一条线的组织领导,以生产队为单位成立治螟战斗小组,建立和健全了治螟责任制。后塍公社成立了防治办公室后,根据几年来的治螟经验,普遍推行了定质量、定工效、定工分和保证不损伤稻苗的“三定、一保证”的责任制,生产队每天检查督促,提高了治螟效果。
江阴县今年的治螟工作,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因时制宜,做到打准、打狠、打稳,把有限的灯油和农药使用在刀口上,提高防治效果。华墅公社十大队第十生产队防治水稻病虫害做到四看、三对头:看天、看地、看品种、看苗势,防治时间与发生条件对头、防治面积与发生程度对头、防治药剂与发生病虫对头,降低了防治成本。
目前,全县治螟活动已经展开,九千五百架喷粉器已全部修好,一百多万斤农药已分别调运下去。后塍公社供销部还组织十四个货郎担,把火油、农药分批送到生产队。县属五金厂、机械厂、农具厂、自行车修配厂,组织了技术工人,成立农药械修理小组,下乡巡回修理。


第2版()
专栏:

劳动报酬合理,添畜增膘给予奖励
田心生产队鼓励饲养员养好耕牛
本报昆明21日电 云南楚雄县金星公社东瓜生产大队田心生产队,采取合理确定工分报酬、增畜增膘奖励的办法,促进了牲畜生产。
田心生产队位于河谷盆地,原来是一个田多牛少的生产队。两年多来,役牛由原来的七头增到十三头。不论役牛和闲役牛都体质健壮,在八九成膘以上。由于耕牛不断增多,既缩短了犁田时间,又提高了深耕质量,今年耕犁任务的完成,比往年缩短了一半时间,保证了适时栽种。
田心生产队的耕牛养得好,主要是生产队实行了饲养管理责任制,特别是合理解决了工分报酬和奖励问题。在评定饲养员工分时,队委会根据坝区草场少、放牧远和成年累月在野外放牧的辛苦程度,使饲养员所得工分,略高于农业生产中常年劳动力所得工分。对于增畜增膘的奖励,生产队采取的办法是,增加一头幼畜,便给饲养员若干现金奖和物质奖。在增膘上,也同样给予奖励。为了进一步健全这个制度,从今年6月份起,生产队又重新制定了“季月评膘,增膘奖分,跌膘赔分”的办法。
由于注意解决了饲养员的工分报酬问题,坚持了奖励政策,饲养员的责任心大大提高,他们根据季节的气候特点,注意修理牛厩,夏季炎热多雨时,就保持畜厩干燥通风,减少蚊虫叮咬,使牛休息得好。到了冬季,就把通风漏洞堵塞起来,保持牛厩温暖,并加强饲养管理。由于饲养员的精心喂养,全队三头适龄母牛,两年多来就下了四头小牛,并且个个成活。现在又有两头母牛怀了小牛。


第2版()
专栏:

西山根大队多养母猪繁殖仔猪
本报西宁21日电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公社西山根生产大队采取集体养猪场以饲养母猪、繁殖仔猪为主,选派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社员担任饲养员,鼓励社员自养或合养母猪,对于买不起小猪的社员,由大队贷给等多种措施,解决了猪源不足的问题。
采取上述措施以后,这个大队集体饲养的母猪由十五头增加到八十多头,社员饲养的母猪也由五头增加到六十多头。


第2版()
专栏:

趁青草茂盛季节抓膘积肥
贺尔川公社牲畜上山放牧
本报西宁21日电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贺尔川公社趁青草茂盛季节,合理安排草山、圈址,组织各类牲畜上山放牧、坐圈积肥,既抓好畜膘,又为山地、远地增积优质肥料。目前,这个公社已经在山上修筑了一百零三个耕畜和猪、羊的圈棚,上山放牧的各类牲畜达六千三百多头。
贺尔川公社在祁连山南麓,山地占全社总耕地面积的80%左右,运送肥料非常困难。解放前这些山地很少施用肥料。解放后虽然逐年扩大了施肥的面积,但每年要花费很多的人力和畜力运送。为了解决山地送肥、施肥的问题,这个公社除了广泛发动群众上山沤绿肥外,还决定在夏季和秋季,赶耕畜和猪、羊上山放牧,坐圈积肥。
牲畜上山抓膘、积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考虑草山的载畜能力、耕地的集中程度,以及各类牲畜的高山适应性等问题。在夏季到来之前,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都派出部分干部勘察草山和耕地,合理安排了圈址。膘情较好、能够适应高山气候的牲畜,便赶上高山远山放牧,并且按照畜粪的性质,尽量把牛羊安排在适于施牛羊粪的阴山,把猪安排在适于施猪粪的阳山。
为使牲畜上山后抓膘、积肥一举两得,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都加强了组织领导工作。边滩地区的八个生产大队,每队都有一名主要干部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并且选拔了二十六名身体好、责任心强、有放牧经验的饲养员当放牧员;兽医站也抽调了兽医人员跟群防治畜病。根据高山多雨、生活比较艰苦的情况,他们并给放牧员配备了雨衣、雨靴,工分报酬也适当高于同等的农业劳动力。


第2版()
专栏:

帮助社员发展副业生产
新山大队社员养猪养鸡种林木
本报贵阳21日电 贵州省镇宁县永宁人民公社新山生产大队积极帮助社员发展家庭副业生产。半年来,全大队平均每户养猪零点七一头;养鸡十四点五只,分别比去年增加一倍和四倍以上。平均每户还种有核桃、茶、杉、茣等经济林木四十九株。
新山大队地处山区,牧场广阔,野生饲料极为丰富,适于发展家畜家禽和种植经济林木。大队管理委员会为了进一步增加社员收入、增加社会财富,在保证集体生产的同时,充分运用当地有利条件,帮助社员发展家庭副业生产。社员缺乏鸡种,生产队就采取互通有无,等价交换的办法,帮助解决;没有树苗,大队就把集体培育的茶树苗供给社员种植。
随着家庭副业生产的发展,既增加了社员现金收入,又活跃了农村市场。据上半年不完全统计,社员出售给国家和自食的猪三十四头,鸡六百八十余只,鸡蛋五千五百多个。
宁边大队编织竹农具
本报昆明21日电 云南昭通县宁边公社宁边生产大队各生产队,从当地条件出发,积极帮助社员开展编织竹农具等手工副业生产,增加社员收入。
这个生产大队地处高寒山区,野竹很多。居住在这里的回、彝、汉等各族社员大都有编织竹农具的技能。6月,头遍洋芋薅锄基本结束后,各生产队抓紧时机适当抽出一部分劳动力,割回大量的竹子,开展编织生产,产品收入全归社员所有。在开展家庭副业中,生产队还帮助社员解决了砍刀、绳子、草鞋等具体问题。
(附图片)
织席 廉甫


第2版()
专栏:山西通讯

由外行变为内行
记初中毕业生王正珠参加农业生产的事迹
崔筱桐 董应南
汽车刚在万荣县王显公社贤胡生产大队的门口停下,从里面走来一位身着粗布衣裤、面孔黧黑的青年人。经人介绍,这就是我们要访问的闻名万荣县的“科学种田”的领导人、贤胡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王正珠。
王正珠是1951年暑期毕业的初中生。毕业后,他回到本村参加农业生产。从他回村到现在,整整十个年头了。在这期间,他在党的教导之下,经过自己刻苦的学习——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学习老农经验,他已从农业生产的外行变为生产的内行。他领导的农业技术班所种的小麦、棉花、玉米等试验田,已成为推动全生产大队学习科学技术,改进耕作技术,提高产量的核心。
王正珠能在农村里留下来,学会种田和领导农业生产,是有一番波折和斗争的。他刚回村参加生产的那年,讲种田,当然是个门外汉。可是,那时他没有认识到这点。在第一年,他就一心一意想搞试验,搞新技术。结果这年种的棉花苗稀,田间管理也不好,秋后棉花产量比一般农民种的都低。他父亲为了这事骂他:“你念了几天书,懂得多少东西,翅膀没硬就想飞啦!”
俗话说:“挨一拳得一着”。王正珠第一年种的棉花没有种好,但这件事倒促使他决心学会种田。他想,要搞新技术,就要先学会种田,先吃透地里的农活。从1952年起,王正珠先后担任了互助组组长、社主任和党支部书记,他感到责任重大,更要先学会农活。因此,他一面刻苦地学习农业科学知识,一面虚心地学习老农的生产经验,凡是有关生产的大事情,他都向老农领教。这次,我们访问了六位老农,一提到王正珠向老农学习的情况,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王正珠遇到生产上不懂的事情,拦住就问。”这点,正是王正珠由不懂到懂,由不会领导农业生产到会领导农业生产的开始。
禾鼠窝的启示
1956年为了做好秋耕工作,王正珠专门召开了一次老农座谈会。会上,有的老农根据本地多旱等特点,提出要深耕土地。老农阎昌彦问大家知不知道被禾鼠打了洞的地,当禾鼠迁走以后,庄稼为什么长得特别好?王正珠回答不上来。阎昌彦接着解释说:“因为禾鼠在地里打了洞,雨水从洞里灌进去,地里吸收的水多。咱们这里每年春季和夏初差不多都是天旱,七八月间才下大雨,地耕深了,多蓄些水,来年才能抗旱,有好收成。
老农阎昌彦的这番话,对王正珠很有启发,他很好地组织了畜力提前秋耕,把全部应该翻的地都深翻了一遍;从禾鼠洞的例子中,他更联想起老农李皮千以前向他说过的拦截洪水的事情。于是,一个拦洪灌田的念头,在他脑子里产生了。
提到拦洪,不能不说说贤胡的过去。贤胡地势较洼,十年中总有八年,每当七八月间山洪暴发,从村北、村南汹涌而下的两股洪水在贤胡碰头,然后流向毗邻的临猗县。因此,贤胡村的西头时常遭水淹,水土流失很严重,土地贫瘠,收成不好。
“驯服洪水!”在1956年整整一个冬季王正珠脑子里就萦绕着这个念头。这年冬天,他在村西,村北方圆十多里的地方,从东跑到西,从南走到北,忽而站在高处眺望,忽而爬在地下观察。这样翻来复去地跑了十多次。有一次,王正珠正在地里走来走去进行勘察的时候,被老农王玉春和王子玉看见。他们问他在干什么?王正珠就把利用洪水灌田的想法告诉了他们。他们除赞扬他的主意外,还给他提出了补充和修改的建议。王玉春说,把洪水拦在村南,水大了没退路,会把村子淹了,应当设法把洪水拦在村北;王子玉给他提出了修堰筑堤的办法。这样一来,拦洪的地点和办法都有了,加上他自己的勘察所得,他就在家里废寝忘食的设计和绘起图来。在设计绘图过程中,遇到他记不起某一段地势的情况,不管是风天还是雪地,就再去观察,然后回来再绘。他用了许多个昼夜才把图绘好。
1957年2月,拦洪工程开始了。在兴修水渠、埝堤的工程中,王正珠从没离开工地,带领社员劳动,工程如期完工。工程用劳力很少,但受益非浅,第一年就浇灌了九百多亩土地。受益的土地,不仅增强了抗旱能力,还因洪水中含有大量的淤积物质,大大增强了肥力。第二年,小麦、棉花等都长得特别好,在贤胡村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大丰收。
从此,王正珠开始学会一个新的工作方法,这就是凡生产上比较大的事情,他就召开老农座谈会商议,把老农丰富的生产经验同新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他将十几位有经验的老农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成为他领导生产的得力的“参谋”。
新的斗争
利用洪水浇地的理想实现了,王正珠就摸索着在耕作技术上进行一番革新。1957年夏天,村里回来了三个中学生和三个高小生。当时,上级党委号召要妥善安排回乡学生的劳动和学习。王正珠便和他们开了个会,鼓励他们把学得的文化知识用到生产中去,摸索着革新当地的耕作技术。后来,经过大家商议,就以他们为基础,成立了一个技术研究组,社委会给他们订阅了《农业技术》等几种杂志,大家一边学习,一边研究,第二年,真的在农业生产技术上搞出了点新名堂。例如,过去这里播种玉米的时间是在4月初,玉米抽穗期这里容易发生干旱,长不好,人们不愿意种。研究组从《玉米种植操作过程》那本书中知道了玉米生长的过程,他们把播种期推迟到5月初,抽穗期赶到7月。这时雨水较多,籽粒饱满。这一下,研究小组的牌子响了,社员都称赞。王正珠从第一年的试验中,感到知识青年们单独试验有困难。在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的时候,将一部分知识青年安排到生产队去,并成立一个农业技术班。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农业技术知识,并进行改良品种、改革耕作技术的试验研究。从1958年起,他们曾作了小麦棉花的品种、播期、密植、深耕、肥料等十几个大项,一百多个细目的试验,每项试验都有对比,有些试验收到很好的结果,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显著的作用,深受社员的欢迎。
“小田试验,大田推广,这是领导农业生产的一个好方法”,过去公社党委书记杨长祥这样告诉王正珠。王正珠从直接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的成功和失败中,逐步学会这个工作方法。不论是耕作技术的改变,或是推广一项新的生产经验,都要先在小块土地上试验,试验成功了,新的东西被社员接受了,然后再推广。三年多来,贤胡生产大队共引进和试种了三十六种小麦品种,其中已经普遍推广的碧蚂4号和准备推广的6028号良种,都是这样做的。
用科学技术知识武装社员
王正珠担任贤胡生产大队业余学校的校长,兼教农业技术课。要领导好生产,把农业科学知识传授给社员,他感到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不够用。为了弄到几种农业技术参考书,他不辞辛苦地骑着自行车到本县和附近的县城去买,为了把农业技术课讲好,他不惜牺牲休息,常在深夜看参考书备课。从技术研究小组成立到现在,王正珠看过很多的作物栽培、肥料、土壤、气象等技术书。仅在1960年,他根据书本知识和自己的实践编写的教材就有三十多篇,给学员讲过八十九次农业技术课。他讲课时,即使看来是一个细小的问题,如果学员不懂,他一定想法使学员弄懂,变为实际行动。例如,在去年抗旱时,他要给学员讲一课中耕的好处。农谚说:“天旱锄头有水”,为什么?学员不知其中道理。王正珠从书本上知道锄田可以割断土壤的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但光这个道理大家不相信,当时他也举不出实例,心里很别扭。有一次他在院子里踱来踱去,看到墙上掉下一块砖头,他拾起它往墙上放,无意中发现砖头下面的土是湿的。他想,长期没下雨了,地皮都是干的,砖下面却是湿的,这不就是毛细管提升的水分?为了证实这个想法,他把砖头又移到另一个干的地方,第二天拿起砖头一看,下面又显出了湿土。王正珠高兴极了,很快用这个例子讲给学员听,大家都比较容易的接受了,中耕工作很快开展起来。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硕果。王正珠和另外几个知识青年通过教学活动,已使六十多人具有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气象等农业基础知识,有些人并学会了比较复杂的栽培技术。
王正珠学来的文化知识,在自己家乡的土壤上生根、开花、结果了。十年来,他把书本知识和当地老农的生产经验结合起来,引导社员走上了“科学种田”的道路,大大发展了农业生产。十年来,他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不少次的成功和失败。不论是在成功和失败、顺利和困难的时候,当地党组织时时都在给他以帮助和支持,教育他紧紧地依靠群众,胜不骄,败不馁,并具体地帮助他克服性情急躁等缺点。王正珠在实际斗争中成长起来,他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发挥出来了。“穷贤胡”的面貌开始在改变。王正珠在实践中也学会了领导农业生产,成为群众拥护和爱戴的一个干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