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7月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
  中国民主同盟主席 沈钧儒
今天,我们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在这里举行座谈会,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曾经进行过无数次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由于没有正确的领导,多少次的斗争都失败了。自从四十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面貌起了根本的变化。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英勇顽强的斗争,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日本帝国主义、美国帝国主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党和毛主席领导我们继续前进,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十二年来,我们在政治战线、经济战线和思想战线上都取得了史无前例的伟大胜利。我们的国际声望空前地提高了。近三年来,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就辉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胜利前进。这些胜利都是和党、毛主席英明正确的领导分不开的。
中国民主同盟,自从成立那一天起,就在党的团结教育和影响之下,从一个中间党派经过了曲折道路,逐步发展,接受共产党领导,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多少年来,我们团结在党所领导的统一战线之中,在革命的每一重要关头,党都及时地为我们指出前进的方向,教育我们,帮助我们,使我们盟能够从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我们的成员也正在努力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改造成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这都不能不归功于党和毛主席对我们的教育、亲切的关怀和无微不至的帮助,我们衷心地感谢党,衷心地感谢毛主席。
在这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地庆祝党成立四十周年的时候,我们民主同盟也和全国人民一道,以无比兴奋、无比幸福的心情欢庆党的生日。今后,我们一定要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永远跟着党走,永远听毛主席的话,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著作,逐步改造世界观,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积极贡献我们的全部力量。
(在7月1日民盟中央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2版()
专栏:

  正直公社十二大队第三和第一生产队
  条件相同工分值相差一半
重要原因是:一个队克勤克俭,一个队大手大脚
本报成都1日电 四川南江县正直公社十二大队第三和第一两个生产队,一个勤俭办社,一个大手大脚,结果今年小春预分的工分值一高一低,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两个生产队自然条件大致相同,小春总产量都超过了包产指标,超产部分的数量也相差不多,但是第三生产队分配给社员的每个工分值却比第一生产队高出一半以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这两个队的干部在执行勤俭办社方针中的作法不同。第三生产队干部在小春生产一开始,就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采取各种办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因地制宜大量增种、间种、套种。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生产队还发动群众研究妥善安排劳力的办法,充分利用一切生产空隙时间,进行农副产品加工、搞短途运输等临时性的副业生产,全队今年头五个月的副业收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元。第一生产队情况却相反,干部在领导生产中和群众商量不够,不会精打细算,今年头五个月的副业收入比第三生产队少30%。
在用工方面,两个生产队的作法也不相同。第三生产队千方百计减少非生产用工。比如小春田间管理中,有人提议扩建一处牛棚,计划需工六十个。经干部和群众研究以后,认为生产忙、劳力紧,不应在非生产方面占用过多人力,决定利用空旧房屋作牛棚。这个队还依靠群众不断调整劳动定额,严格评工记分,因而小春生产实际用工数比第一队少。第一生产队在小春田间管理正忙时,新修一处猪圈,用去三百二十多个工;再加以平日评工记分和劳动定额管理不善,窝工浪费很大,实际用工量大大增加。
此外,第三生产队处处精打细算,尽量多积自然肥,少买商品肥,大农具建立严格的使用保管制度,尽量减少修理费用。这个队还加强核算、严格手续、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减少非生产开支。第一生产队干部却存在“钱多好办事”的思想,各种管理制度不严密,商品肥用得多,管理费用超出三队的二倍半。
最近,大队管委会帮助他们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强了勤俭办社的教育。第一生产队干部思想觉悟大大提高,开始注意了精打细算,节省开支,力争提高工分分值。


第2版()
专栏:

  克勤克俭的人们
  四川日报记者 向守培
  本报记者 孙跃冬
  粮食年年增,
  费用年年少,
  窍门在哪?
  勤俭生产。
这是四川南江县花桥公社社员总结最近几年生产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
学习木工
第一大队在1959年和1960年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侵袭,粮食产量仍然年年增加,生产费用年年减少。最近,我们访问了这个大队,听到和看到了社员们克勤克俭的许多动人事例,这里记的,是其中的一个片断。
社员何家修接受队里分派做犁头的任务后,心里踌躇起来。他想:“做吗,自己制犁的手艺实在不高;不做,眼看水稻就要栽插,大队缺几十把犁头,怎么办呢?”
何家修本来只不过会点修盖房子的技术,做犁头真有些为难啊!但是,队里今年耕田任务重,需要新添四十把犁头。原来准备请公社木工厂的师傅来做,每把犁头不仅需工钱一元五角,而且木工师傅忙得很。水稻栽插的季节已经逼近了,队里又再没人会做木工活。怎么办?大队干部经过反复研究,最后决定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何家修。
何家修借来一部旧犁仔细观察,但是翻来复去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支部书记周明荣走来,热情地鼓励他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过去老是找别人做犁头也不是个长办法,你就放心大胆的试试吧!”
这些话给何家修添了勇气和力量。他经过一天多时间的努力,终于做成了第一把犁头。接着,何家修请来了干部、老农、犁田手来鉴定。大家称赞他刻苦学习的精神,并具体提出了不少改进的意见。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何家修终于把犁头试制成功。
节约补秧用工
荆江大队第四生产队第二作业组在今年栽插水稻中,不断出现了浮秧。大家算了一下,每补三亩田的秧就需要一个工,劳力的浪费很大。
怎样提高栽秧质量,节省栽秧劳力呢?作业组长罗天奇找社员们商量,大家说法不一。有的怨田耙得不细;有的说是栽插技术不好。罗天奇想,要说栽插技术不好,为什么栽秧能手刘贤锡栽的秧也有浮秧呢?看来,田耙得不细,恐怕有些道理。罗天奇深入调查研究,更证明了出现浮秧的原因,主要是今年上季小春干旱,收割迟,边犁、边栽,田里土块硬,耙不细,以致秧子栽不稳。
罗天奇又亲自牵牛进行了试验。他把田耙得又平又细,耙完一块,检查一块,接着就栽一块,秧苗果然栽得稳稳的。社员们边栽边议论。有的说:土这么绒,栽起来不费劲;有的说:让它浮也浮不起。栽秧工效因此大大提高。老年农民看了也笑着说:俗话说,精耕细耙,旱涝不怕;今年水少,这也是防旱的好办法啊!
全队迅速推广了这一经验,不仅节约了补秧工一百个,而且提前半月完成了全队水稻栽插任务。


第2版()
专栏:

照顾各族消费习惯 发扬传统经营方式
新疆根据群众需要发展手工业生产
苏州帽厂帮助街道居民编结草帽供应市场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1日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许多地方根据各族人民消费的习惯,利用当地资源发展手工业生产。具有手工业生产传统的伊宁、喀什、和田和乌鲁木齐等地区,手工业产品产量不断增多。
今年在发展手工业的过程中,许多地方特别注意了各族人民喜用的手工业品的生产。如整木雕制的木器,轻便暖和的“秋鲁克”皮鞋,刀子,乐器和各种木制炊具,今年都恢复了生产。南疆地区根据市场需要,生产有历史传统的土陶制品,同时组织农村生产大量当地居民惯用的木碗、木勺和葫芦水桶。
对手工业产品的质量也很重视,除一般产品在生产中提出一定的质量要求以外,有些产品还标注厂名、牌号,或附上征求意见单,便于吸取消费者的意见。伊宁市手工业部门特地举办手工业产品展览会,边展览边销售,让群众对全市生产的七百多种手工业品进行实地比较,提出对质量和价格的意见,以便进一步改进生产。展览会还展出了部分试产试销的产品。
一些地方在销售中,了解到居民对一部分手工业品要求配套出售,譬如木桶配扁担、扁担配铁钩。当地木器、铁器工人根据群众的这种要求,主动同有关单位挂钩,生产一部分配套手工业品,满足群众的需要。
不少地区的白铁、木器、缝纫、红炉等行业,采取前门设店、后边设厂、边产边修边卖的传统经营方式,深受群众欢迎。伊宁市陶瓷厂和益民木器厂过去一向生产工业和建筑用品,最近也增产了五十三种日用陶瓷制品和二十七种木制家具和炊具,设立门市部,使产品直接与群众见面。
新华社南京电 苏州帽厂帮助当地居民利用空余时间开展家庭手工业生产,增产草帽。
这个厂从今年3月开始,吸收一些家务劳动少的家庭妇女到厂里学习编结草帽的技术;对于一些家务事较多的居民,则派技工下去设点传授技术。采用这两种方法,有四百多名家庭妇女先后学会了编结草帽的技术。
家庭手工业生产发展后,厂里也经常派技工去指导她们改进技术,提高质量,节约原料。如金门管理区加工组居民原来做草帽原料耗费大,按规定一斤灯草要做三顶草帽,她们只能做一顶。技工范丽萍教她们合理搭用长短草以节约原料的办法,现在她们一斤草也能做三顶草帽了。仓桥管理区的居民在技工王雪珍的帮助下,改进编结技术,使编结的草帽既紧密,尺寸又合规格。随着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产量也不断提高,一个人由初学时一天编结半顶增加到一顶多,快手已达到日产两三顶。
这个厂广泛发动居民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后,大大增加了草帽的产量。3月份厂里单独生产时,全月只产一百七十多顶,4月份就增加到一千五百多顶,5月份产量继续提高到五千五百多顶。居民们从事草帽编结生产也增加了收入。
  (附图片)
  河南省南乐县草帽辫编织加工厂的工人正在制做草帽 郭乃斌摄


第2版()
专栏:

  庆祝党的生日
邮电部发行纪念邮票
新华社29日讯 邮电部决定在7月1日发行一套“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的纪念邮票。
这套纪念邮票共有五枚。邮票的图案是:四分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会址(上海),八分为南昌“八一”大楼,十分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瑞金),二十分为延安宝塔山,三十分为北京天安门。


第2版()
专栏:

  醉翁亭畔建立欧阳修纪念馆
新华社合肥1日电 安徽省滁县文化部门为了纪念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特在风景区瑯琊山醉翁亭畔建立纪念馆。这个纪念馆经过多年筹备,现已就绪,1日开始接受游人参观。
欧阳修曾任宋朝的翰林院学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滁州太守。在滁任职期间,经常饮酒于瑯琊山的醉翁亭畔,自命醉翁,写的《醉翁亭记》脍炙人口。滁县文化部门从去年开始,先后在欧阳修故乡、任职地、坟墓所在地的河南、江西、扬州、阜阳等省市,搜集了欧阳修的著作、画像、碑文、碑帖、纪念照片等一千多件,经过整理,分别陈列在纪念馆里,以供游人欣赏研究。


第2版()
专栏:

解放军摄影艺术展览揭幕
新华社1日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主办的“解放军摄影艺术展览”今天开始在故宫午门东配殿展出。
这次展出的二百六十三件摄影艺术作品,都是从各部队近一两年来大量的摄影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作者有专职的摄影记者和摄影员,也有从战士到将军的业余摄影爱好者。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军保卫海防、军事训练、政治学习、官兵关系和文化体育活动等各个方面。
展览预定到7月20日结束。


第2版()
专栏:

  虚心见门道
上海华义毛刷厂和梁新记牙刷厂出产的牙刷,多年来一直都是名牌货。但从1958年起,经过评比和消费者反映,华义厂的“长命牌”牙刷总比梁新记的货色略逊一筹。华义厂曾经多次派人到梁新记厂学习,但都只是去兜了一圈,一般地问问,因此牙刷质量仍然没有改进。为什么会这样?原来,华义厂有一些人认为两家都是老厂,技术、经验差不多,因此学习不耐心。
前些时,华义厂遇到了一个难题:牙刷穿毛时,经常把毛戳伤,影响使用寿命,一时无法解决。就派一位干部到梁新记厂去看看他们是怎么搞的?他回来说:“没啥,他们和我们差不多。”接着,车间主任和三位老师傅又去梁新记厂,初看确实没啥,等把机器拆开仔细研究,发现他们的切毛刀短,好使,既不会戳伤毛,切起来又快。
这件事使华义厂的领导干部深深感到,怀着自满情绪去“走马观花”,是学不到别人的好经验的。工厂党支部吸取这一教训,又组织一些老工人和技术人员成立质量研究小组,再到梁新记去学习。这次不同于过去了,他们仔细看人家操作,研究机器,请梁新记厂的老师傅和先进生产者介绍经验。回厂后,根据学来的经验进行试验,发现问题,再派人去梁新记厂请教。经过这样虚心学习和反复试验,他们终于克服了技术难关,提高了产品质量。最近,经鉴定,“长命牌”七号尼龙牙刷和015“手牌”牙刷已经可以同梁新记厂的牙刷媲美了。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拉萨人民欢度林卡节
  扎什伦布寺举行赛佛会
新华社拉萨1日电 拉萨市人民欢乐地度过了一年一度的林卡节。
林卡节于每年藏历5月15、16、17三天举行。今年的藏历5月15,就是公历6月28日。
节日里,拉萨河畔和拉萨市区的林卡搭起了许多彩色的帐篷。成千上万的农民、市民和手工业者,带着节日酒食,扶老携幼,络绎不绝地来到各个林卡,欢度佳节。青年和姑娘们成群结队地在浓荫掩映的草坪上唱歌跳舞;老人们悠闲地坐在帐篷里喝茶饮酒,畅谈民主改革后的幸福生活。八朗学街的缝纫工人罗登,带着全家老小,在宜雪林卡的水池旁搭起了帐篷。民主改革以前,罗登一家人的生活很贫苦。现在,他和他的女儿朗木姐都参加了缝纫互助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缝制新衣服的多了,他们的收入也不断增加。节日里,全家都穿上了新衣服。朗木姐说,她从来没有像民主改革后过节这样的幸福欢畅。
城关区各个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农民们,节日显得特别欢乐。幸福路办事处第二居民委员会第三互助组,前几天刚刚给青稞、小麦锄完了第一遍草,每克地施了六百多斤追肥,麦苗长得茁壮。他们一面欢度佳节,一面筹划着锄第二遍草,施第二次追肥。
拉萨三大寺和大昭寺、小昭寺节日里钟鼓长鸣,香烟缭绕,喇嘛们按照传统习惯进行宗教活动,许多香客也到寺庙里朝佛。
新华社日喀则1日电 西藏著名黄教寺院扎什伦布寺,在6月27日至29日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奎古占东”赛佛会。
在扎什伦布寺的石壁上,悬挂起了一幅几十丈长的异常名贵的释迦牟尼佛像。许多僧众和朝佛者按照传统的宗教仪式,向佛像顶礼朝拜,祈祷诵经。
赛佛会是扎什伦布寺一年中最大的宗教节日,据传说第一次“奎古占东”是在三百五十多年前。
28日,扎什伦布寺松烟萦绕,佛乐长鸣,班禅额尔德尼大师向喇嘛以及日喀则和外区来的朝佛者四千多人讲了经。


第2版()
专栏:

  白沙陇大队收打早稻见闻
  新华社记者 林念勤 邓国庠
6月,广东省潮汕平原稻田金黄。早稻的收获开始了。
我们来到开镰最早的普宁县流沙公社白沙陇大队。田野上,到处是割稻声和打禾声。社员们欢声笑语,越割越高兴。生产队不断地传出实产量超过了包产量的好消息。
社员们为了争取更多的超产,早在开镰以前,就提出“丰产丰收,颗粒归家”的口号。打禾是细收细打中最重要的环节。我们在第八生产队的耕作区里,看到生产队长秦锦波在参加打禾。这个雇农出身的队长,打得非常利落,又打得很细。这个大队的打禾手,除干部以外,都选了责任心最强的社员担任。第三生产队社员秦文悦就是其中的一个。秦文悦打禾时,轻举重打,打了下去,再将禾尾在桶内向左右撩一撩,抖一抖。这样,既能把脱粒抖净,又不会在第二次举打时,把谷粒抖撒在背后。
秦文悦指着旁边两个正在弯腰割禾的女社员对我们说:“打禾打得净,还得有她们帮忙。”原来陈亚干和何妙娟割禾都很细心。她们放禾把不但放得轻,而且放得整齐,长短一致,遇到那些过于成熟、谷穗倒折的禾时,还将禾把倒吊一下,让折了的谷穗垂直之后,才平放在地上,使谷穗不致藏在禾把中打不出来。因此,她们割的禾,能够拿起来随手就打。
傍晚时分,我们在村子里的晒谷场上,又遇上了一个晒谷组。四个女社员正在忙着扬谷和打谷。当中年纪最大的社员陈燕香,正在举起一簸箕稻谷,借着微风在扬。她是全村最会过日子的老实人,被社员推选出来当了晒谷组长。我们看见她在扬完了谷子以后,还不厌其烦地把那些半实粒谷再风扬几次,扬出不少实粒谷来。年轻力壮的张惜珠和陈俊音,负责挑运稻谷。为了不让粮食随地溢漏,她们的谷箩都只装个八成,并且小心翼翼,举步稳重。李玉心打扫谷粒时,连场角地罅都扫了又扫,挑了又挑。南方夏季天气变幻无常,乍晴乍雨,为了不让谷子霉坏,这个晒谷组有个公约,叫做下雨即收,日出即晒,晒谷时勤翻晒、勤看管,让谷子快干,避免家禽偷吃粮食。


第2版()
专栏:湖北通讯

  万师傅传艺
  胡宗翔
老铁工万忠清,是湖北省沙市生产顺“8”号铁木竹器工具的名匠。他带了三个徒弟,一个叫安兴柱,跟他学打大锤;一个是万忠海,跟他学掌钳子;还有一个叫刘代容,是位已经学艺上十年的青年师傅,跟他学习制造名牌工具。万师傅总是根据三个徒弟的不同情况,因人施教。对于安兴柱和万忠海,着重教他们打好基础。对于刘代容,就着重介绍自己三十多年来生产名牌工具的一些“诀窍”。厂里工人佩服地说:“万师傅真有一手,打工具摸原材料的脾气;教徒弟摸人的脾气,真是耐心又细致。”
  上第一课
大前年,万忠海跟万师傅学艺。头一天,万师傅就把万忠海引到自己家里谈心,从拉家常谈起,一直谈到旧社会学铁匠的困难和苦处。他说:“在旧社会学门手艺真不容易呀!头一年进店,给老板引娃倒尿罐;第二年收了新学徒,才让你上炉打大锤;三年过去了,还不会拿钳子。挨了老板的打,不敢望着人流眼泪。”万师傅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学艺大不相同了!”
第二天,万师傅又带徒弟上街,参观铁木竹藤各行各业一片兴旺的气象。边走边说:“你看,现在学铁匠出息大得很呢!”
万师傅带徒弟,总要上这么一课。他说:“现在年轻人生在好世道中,党和政府事事都为他们安排得好好的,要不叫他们懂得好日子是怎样来的,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学手艺也不会专心。”
  打好基础
万师傅带徒弟,很重视打基础。徒弟打不好大锤,他就把着手教,有时让徒弟当上手,掌钳子,自己当下手,打大锤,口教手传,边干边教。
万师傅要求徒弟干活重视质量。一次,万忠海打了两块刨铁,看去又光滑又整齐,可是万师傅一看,便说:“这刨铁不能出厂。”万忠海一听,不知毛病在哪里。万师傅又说:“你用手摸摸看。”万忠海一摸,心里一惊,怎么一边厚一边薄呀!万师傅卷起袖子,动手打出样品,然后让万忠海照着打,不合要求就得重新来。
  传授诀窍
在手工行业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手艺好学,一窍难得”。万师傅带徒弟很重视针对徒弟的技术弱点,传授“诀窍”。
拿刘代容来说,他学了上十年的手艺,现在跟万师傅学打名牌工具,打出的斧头,外形跟万师傅打的一模一样,但是对打斧头眼的技巧还没完全掌握好。万师傅就把刘代容打的斧头细致地分析:“斧头眼子不平,中间是个挺肚子,木柄钉上去容易松脱;眼子角度翘了一点,使用起来,木柄好碰肘子……”刘代容一试,果然不错。万师傅为了传授打刀子的诀窍,和刘代容各打了一把刀子,同样的钢,同样的火色,结果一把刀利,一把刀钝。刘代容问是什么缘故?万师傅说:“你打的刀少打了几下冷锤,钢没打落实,没有刀锋,不利又不耐用。”这样分析了还不算,他又找了几个老木匠一道研究刀子、斧头的式样、钢火和性能。
  摸透材料脾气
万师傅带徒弟,特别注意要他们摸原材料的脾气。一天早晨,他刚上班,几个徒弟就兴奋地告诉他:“来了十一条好钢,我们见了一下火,打菜刀再好没有了。”万师傅走近一看,第一条钢的火色果然不错,但是再过细一看,就产生了疑问:其余的十条钢的性能是不是也一样呢?他自己试验了一根,不对,钢火性能完全相反。接着又试验下去,发现十一条钢中,只有徒弟开始试的一条钢适合打菜刀,其余的十条略软一些,是打凿子的好料。通过这件事,他告诉徒弟说:“我们对原材料也要调查研究,大意不得。一定要把性能摸透,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几个徒弟在万师傅的影响下,现在都很注意摸原材料的质量。
  请教用户
前不久,万师傅到市里开了几天会,回到厂里,正碰上家具厂退回了几把斧头,拿起来一看,是徒弟万忠海打的。当天下了班,他就领着万忠海到家具厂去访问,家具厂木工们的意见是这批斧头容易缺口。
在回厂的路上,万师傅耐心地分析这批斧头没打好的原因说:“打工具就要考究钢火,钢火要适中,烧得不够容易卷卷,烧狠了,容易缺口。”
在万师傅的教导下,几个徒弟也养成了访问用户的习惯。万忠海打了斧头,常收集市里木工的意见。刘代容打镰刀,虚心请教到厂里来买农具的老农,按照老农的要求打出来,又送到北闸人民公社找老农试验,老农提了意见,回来后又改进。结果,他打的镰刀,经过全市评比,评成了优质产品,农民反映说式样好,钢火好,用起来轻巧。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四川省新繁县棕丝厂有四十多年棕丝编织经验的老工人刘树泉(左二),把编织棕丝书包的技术教给青年人
杜支泮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