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久久为功 林旭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老先生,最近到北京来演出。他的表演艺术,无论唱做念打,举重若轻,一伸拳,一举步,每一个架势,每一个身段,简直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且看《武松打店》。舞台上的武松,英俊豪爽,沉着机智,你很难想像那角色竟是一位七十五岁的老人演的。摸黑姿势的矫捷,开打的紧凑,武打技术的优美和准确,到了绝妙的地步。当着孙二娘扑向地上的时候,他手中的刀子同时掷了出去,咔嚓一声,刚巧插在孙二娘的膀子旁边,刹那间,刀身闪晃出的那一道寒光使观众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看了这样的表演,不由地会想:任何一种艺术成就,都不是容易得来的。盖老先生这种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并非一朝一夕的努力所得,而是学艺六十五年,勤修苦练的结果。他在教育学生时,常说要“久久为功”。他自己就是对艺术灌注了毕生的心血,几十年如一日,从艰苦的锻炼中学习和提高的。
古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勤修苦练,久久为功,那意思有两个方面:不仅要下苦功夫,还要持之以恒。一种成就,不经过长时间的日积月累,千锤百炼,是很难达到高峰的;但是,成就的大小却并不一定和时间成正比例。问题在于:既要“苦练”,又要“久久”。
在某一种事业上,曾经下过苦功,可是到头来并没有什么成就的人,是不少见的。他们苦则苦矣,却没有坚持。今天下了苦功,明天消闲自在;这一个时期下苦功,过一个时期丢在一边;在某种情况下勤修苦练,在另一种情况下就不再努力。热一阵,苦一时,是比较容易的,一般人都能做到。但是,一曝十寒的结果,也只能是前功尽弃,半途而废。
在某一种事业上,干了一辈子,而同样没有什么大成就的人,也是不少见的。原因在另一方面,他们久则久矣,但是没有下苦功夫。结果就像是蜻蜓点水,蝴蝶采粉,飘飘荡荡,碌碌一生。
要做好一件事情,学习一种本领,掌握一种知识,都没有什么坦途和捷径,唯一的道路就是勤修苦练,久久为功。这不只是对事业需要有高度的热爱,而且还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旺盛的钻研精神。
盖老先生八岁学戏,十岁登台,如今七十五岁高龄,仍然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不间断。他十七岁时折断了左臂,四十七岁时又摔断了右腿,医生把他的腿骨接错了,他就把自己的腿在木床上弄坏重新接起来,以顽强的毅力在病床上也坚持练功,表演艺术更加高超了。
盖老先生的苦功,不仅在于千锤百炼,还在于他苦用心思,不断地从生活中丰富和提高表演艺术。墨龙画屏的矫健变化,磁塑罗汉的典型架势,高空苍鹰的昂然英姿,风吹树动的优美姿态,这些都是他用来揣摩身段动作的参考。看到香炉里的轻烟飘动会联想到舞蹈姿态的舒展自然,看到庙前石狮子的顾盼呼应会联想到亮相的典型架势,看到格斗的雄鸡会联想到精神抖擞的舞蹈身段,看到庭院里的竹子会联想到舞台上的章法布局。这种用心揣摩、长期苦练的精神,真称得上是后一辈青年人学习的典范。
每一个人的才智有大有小,学习有快有慢,思考能力有强有弱,差别是存在的。但是,学习的好坏,工作成效的大小,主要的并不取决于这种差别,而是决定于是不是肯于下苦功夫,持之以恒。这是我们看了盖叫天老先生的表演所想到的。


第4版()
专栏:

访书见闻录 路工
小 叙
最近,到南京、镇江、扬州……等城市,还有浙江临海、瑞安……等县去访书,看到了建国以来古籍的搜集工作,成绩非常大。同时,深深体会到,要把研究工作做好,必须深入调查,埋头苦读。我国古代文化艺术遗产,十分丰富多采,古籍真是多如瀚海,正需要研究工作者下海里去探珠。我读书很少,见闻不广,知识缺乏,水平很低,但是为了工作,愿意将访书见闻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向大家请教。
岳 飞 的 诗
在杭州浙江图书馆善本书室的楼上,我靠着凉台的栏杆,望着锦绸似的闪动金波的西湖,脑子里却想着刚才读完的《汤阴精忠庙志》……岳飞是位值得我们纪念的民族英雄,但是被封建统治阶级塑成泥像,供在祠庙里,就变成一个偶像了。这样,祠庙中泥塑的岳飞,庙志里的岳飞像,完全失去了一位抗敌英雄的真实面貌,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统治的一个工具了。而我们劳动人民心目中的岳飞,却是《满江红》词那样气壮山河的英雄。
在明万历十年(1582)刊本《汤阴精忠庙志》里,我读到了岳飞的诗七首词二首,非常高兴,因为从岳飞所写的诗词里看见了民族英雄的不灭的形象。这位一心“直捣黄龙”的民族英雄,他在路过安徽新淦萧寺时,在壁上题了一首诗: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这真是一首气贯斗牛的好诗。岳飞站在抗击金人侵略的最前线,眼望被敌人蹂躏的山河,他以“宗社为重,而不知有死生;恢复为急,而不知有利害;知有华夷之限,君父之仇,而不知有身家之祸福。”(引自郭朴《汤阴精忠庙志序》)这样,诗言志,道出了他“不问登坛万户侯”、忠心报国的崇高的志愿。这首诗,没有雕琢,没有粉饰,用朴素日常的口语,直接传达出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岳飞抗金的事迹,是一部英雄的诗史,而这四句诗,是英雄自己塑造的一位民族英雄典型的形象。
要是说前面一首诗,使我们看清了英雄的品格,那末下面一首,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断面、一个镜头,但却又使我们看到了一位战场驰骋的热爱祖国山河的将军。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这首诗,题叫《池州翠微亭》。当时岳飞的军队驻扎在安徽翠微亭的山脚下。他是位肩负民族存亡重任的将军,在战争的空隙里去“游山玩景”,并且写了这样一首使我们认识他生活、精神面貌的诗。假如说第一首诗是激奋人心的战鼓,那末这一首是情意绵绵的笛子。在这首诗中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岳飞,不是祠庙中的泥塑的威严逼人的木偶像,他面临“好山好水”,游兴十足,虽然天晚了,月亮出来了,他觉得还是“看不足”,但是马蹄要催他回去了,他只好趁着明月骑着马走了……。读后在我们眼前,留下了一位对祖国山河寄予无限热爱的将军的影象。
还有一首描绘风景的诗,题目是《鄱阳巍石山龙寺题》:
巍石山前寺,林泉胜景幽。紫金诸佛相,白雪老僧头。
潭水寒生月,松风夜带秋。我来属龙语,为雨济民忧。
这是一张风景幽美、色彩鲜明、主题突出的画。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从寺前到寺里,步步入胜,充满诗意,享受了美妙的景色。使我们喜出望外的,作者以“画龙点睛”的艺术表现手法,点出:“我来属龙语,为雨济民忧”。使这张风景画具有诗的意境与高度的思想性,使我们认识了这张画的作者,时时刻刻关心着人民的疾苦。
读了这几首诗,在我们面前的岳飞,不仅是一位志凌云霄的民族英雄,而且是一位胸怀时代激情的爱国诗人。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锦绣江山;他恨敌人,与敌人“不共戴天”。……但愿杭州、汤阴岳飞的祠庙墙上,写上岳飞自己写的诗,供人民欣赏;但愿舞台上的岳飞,具有更浓厚的诗人的风度与气概。


第4版()
专栏:

南行诗钞 莫文骅
游虎门〔注〕
细雨微风送,
轻舟下虎门。
苍松沿岸列,
桃李逞芳芬。
雄踞珠江险,
今存抗敌痕。
健儿长缨在,
誓扫海妖氛。
〔注〕 一九六一年三月六日,应吴瑞林、方正平同志之邀,与萧华、陈伯钧、吴克华、张藩等同志游览虎门要塞。 含鄱口〔注〕
登临含鄱口,
俯览群山齐低首;
远眺湖光,
白蒙蒙一片,
水静悠悠。
上层楼,
凭栏凝眸,
许多年往事,
涌上心头;
尤忆故同俦!
游罢兴余归去也,
心绪难休!
愿共湖外长江水,
滚滚奔流。
再重来,
几年后?
〔注〕含鄱口是庐山名胜地,登山可以看鄱阳湖全景。一九六一年三月二十七日游此,二十五日陈赓同志在北京出殡,不能送葬,不胜感慨,触景生情,因而作此。 晴游定海〔注〕
舟山群岛岛如舟,
一碧晴空定海游。
佛顶山巅风拂拂,
普陀钟鼓静幽幽。
石滴甘泉茶吐雾,
舱满肥鱼麦绿畴。
以岛为家忙建设,
时逢未雨且绸缪。
〔注〕一九六一年四月十八日,与萧华同志赴舟山群岛之定海、普陀岛。


第4版()
专栏:

长江的画廊
——读散文《长江三日》 邹荻帆
在我们历代的诗人作家中,不知有多少人咏过三峡的奇伟,写过长江的壮丽,每一想念那些诗句辞章,辄令人神驰。尤其是对于我,长江的水波曾和着摇篮曲唱入我的梦境,碧空帆影曾画进我童年的心胸。因而,那些书写我们金碧山水的诗文,在过去苦难的年月,曾激起我对反动派的憎恨。而今天,当我读到刘白羽同志的散文《长江三日》(载《人民文学》今年三月号),它是那样雄浑、遒劲地冲激着我的心胸,顿然感到心头也有三峡的云蒸霞蔚,而心又随着风吹浪打的江上的白帆一起航行。它引起了我与往日迥然不同的感情。
作者满怀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柔毫上蘸着山水的瑰丽色彩,为我们写下了一篇新的诗章。我读它时,好像长江两岸列为能动的画廊,一幅幅变幻无穷,一会是“一卷清淡的水墨画”,水天极目之处,灰蒙蒙的远山呈露在眼前;一会是“苍松翠竹绿茸茸的遮了一层绣幕”,显出山明水秀;一会是雾笼罩着江面,气象萧森;一会又是天转开朗,渐渐画笔又写着暮霭低垂,“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这是作者写的长江的第一日,大抵这一日是从重庆到未入三峡的这一段航程。
而第二日呢,我相信读者都将以迫不及待的心情要求迅速揭开画幕,因为这是画廊的三峡这一段。或许我们并未到过三峡,但是,从儿时的地理课本上看到的巫峡的插画,从唐宋诗人读到写景绘意的诗句,都带给过我们多少遐想。在这一条画廊上,作者笔酣墨饱、淋漓尽致、丰富多姿地树起了两岸的壁画。作者清晰地告诉我们,“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而西陵峡呢,“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在瞿塘峡中,作者拟声绘色,给我们很大的满足。你看这样的色彩缤纷的描写:
……这时,远远前方,无数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两面巨岩,倒影如墨;中间曲曲折折,却像有一条闪光的道路,上面荡着细碎的波光;近处山峦,则碧绿如翡翠。而写巫峡的时候,却换了另外的笔触,以状物取胜,用形象化的比拟,给人以丰富的想像,并让读者去回味,余音绕梁:
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草阪,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岩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杜鹃了。但到了写西陵峡,作者却又更换了另一种笔触,完全以他的感觉来告诉我们如何的滩险水急,随着作者的指引,你只觉得“黄石碧岩,高与天齐”,而且“波涛汹涌,浪花四溅,当你还没来得及仔细观看,船已经像箭一下迅速飞下,巨浪为船头劈开,旋卷着,合在一起,一下又激荡开去”。
到了第三日,那是三峡已过,“极目楚天舒”之所在。作者又以变化多姿的抒情笔调,为我们写着柔和的天光水色,你看那雪白的水鸟随着航船飞着,而“水天极目之处,凝成一种透明的薄雾”,帆船
“就像一束一束雪白的花朵在蓝天下闪光”。读到这里,人的心地好像也随着这景色、这抒情的笔调变得开广旷达。在这里一切都是透明的,连那夜空中的长江大桥,也成为“母亲河流的一顶珍珠冠”,连那武汉三镇的灯光,也组成了“灿烂的金河”。
三日长江的风貌,真是变幻多姿,而作者所采用的变化多端的表现手法,正好与这江山景色取得了完美的适应。这样,使人感到瞬息万变的山川,那险滩、丽峡、涛声、阳光、帆影、海鸥……都一齐泻流在作者的笔下。
但是,更重要的是在这山川风云之间,作者汹涌的心潮,也是一浪高过一浪,这股红色的心潮,澎湃激荡于峭岩平野之间,和壮丽的山川融汇在一起。作者在山川之间的沉思和展望,使山川活跃起来,从古代走向现在,走向未来。而作者的沉思和展望,也使我们的思想境界逐步提高,使我们联想到生活的美好,体会到革命的人生哲学的深沉。
在第一日晚间,船只行走于赫赫的雷电和猎猎的江风中,而作者启示我们一个哲理:“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因而作者的胸怀洋溢着一种庄严美好的感情,觉得我们的生活是最美好的生活,而最美好的生活是从不断前进中得来的,我们要前进。在第二日,作者从汹涌的浪涛中看到领航人指挥若定,从容地驶过险滩恶流,体会到这是由于领航人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对我们来说,名山大川和它光荣的历史、优美的传说,都鼓舞着我们去继往开来,只要我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掌握了毛泽东思想,任何困难险阻都将逢凶化吉,无往而不胜。
在第三日中,就长江的旅程说到了“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就文章结构说,到了万川归海的阶段;就作者心潮的奔腾说,这里应是达到顶峰了。这些都取得了完美的统一。在这一日,作者似乎是宁静地阅读着卢森堡的《狱中书简》,而作者的心胸却像表面平静的海洋上腾起了一轮红日,那是这篇交响乐中的最强音:“不论我到哪儿,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会跟我同在”。在这种良辰美景中,作者的心胸显得极为宽广,不能不怀想着全世界先驱者洒了碧血,才换得我们大地的芬芳、宁馨的呼吸,因而也不能不唤起我们对全世界所应负的责任。
“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这是第一日作者写下的句子,而在第三日的最后一句写着:“……看一看!我们创造的新世界有多么灿烂吧!……”作者前呼后应地告诉了我们生活的哲理。
我想起了一幅著名的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作者的心就像一团红日在山水中奔腾着。这就是作者笔下的《长江三日》。


第4版()
专栏:

红军与赤卫队(雕塑)  曹凤池


第4版()
专栏:

护士(套色木刻)  周国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