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61-07-16

1961-07-16新闻联播 文字版

雕塑——青年雕塑家的作品

第8版()<br/>专栏:星期画刊<br/><br/> 雕塑<br/> ——青年雕塑家的作品<br/> 王朝闻<br/> 年轻的新中国雕塑界涌现了一批青年雕塑家。他们这几年的努力,繁荣了雕塑创作,也显示了雕塑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br/> 只要回顾一下他们前几年的作品,就会加倍感到新收获的可喜。在前几年,容易看见一些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缺点。有些作品显得内容不深刻也不丰富,集中性和概括性淡薄,与其说是最有提炼性的雕塑,不如说是原始素材的记录。有些作品不是从生活实际出发,而是从现成的概念出发,没有提出新颖的主题,甚至和招贴画还没有划出鲜明的界线,因而歌颂新事物的要求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有些作品的造形不新鲜,仿佛是在套用大家已经熟悉的现成的形式,因而看起来还不如它的描写对象(素材本身)更耐人寻味。<br/> 当雕塑艺术显示了新成就的时候,《人民日报》要选刊一些雕塑照片,这是好事。这些作品还不足以充分显示年轻的雕塑各方面的成就,而且有些作品还有待于继续加工;却也是雕塑艺术成熟过程中的里程碑,而且预示着它那更加辉煌的远景。这些作品表明:雕塑家懂得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道路异常宽广。他们不只为了体现人民最崇高的审美愿望而作了领袖像,也为了满足人民多方面的审美趣味而描写了美的自然。从宏伟的纪念碑到小巧的案头观赏品,风格和样式都是多样的。人民可能在那些具有较大概括性的纪念碑塑像中,体会到革命领袖的伟大的精神面貌,也可能在小型雕塑中得到轻松活泼的审美享受。有些作品表明,雕塑家追求进一步反映人民的美感、满足人民的审美兴趣,不只追求造形的现实性,也相应地强调了形式的美,避免了习作似的单调。有些作品表明,雕塑家进一步重视了群众的欣赏习惯,追求表现形式的民族化,以期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从而反过来培养人民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br/> 看来雕塑家除了纪念碑创作之外,更多地创造一些小型的作品(包括动物小陶雕在内),很有必要。这样不只能够得到复制雕塑的生产单位的欢迎,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满足人民的欣赏需要,而且也将反过来影响雕塑艺术的提高,有利于雕塑创作的繁荣。不论是大型雕塑或小型雕塑,都必须是以雕塑的特殊形式来反映生活中那些美的、富于诗意的、动人而耐看的特征。雕塑广泛地和群众接触之后而获得的群众的反应,将会成为雕塑家应当反映什么和怎样反映的重要参考。为了充分掌握雕塑艺术的特征,充分发挥它在政治上的作用,青年雕塑家除了向民间老艺人等专家学习,向传统学习,有必要向他们的服务对象——新时代的群众学习。(附图片)<br/> 毛主席 叶毓山 <br/> 土地 (泥塑)潘鹤<br/> 东郭先生(石膏)刘政德<br/> 女孩(煤精雕) <br/> 小鹿(木雕)刘焕章<br/> 夏(泥塑) 杨淑卿 赵瑞英<br/> 沙漠舟(泥塑)夏肖敏<br/> 待渡(泥塑)刘永祥<br/> 穆桂英(彩塑) 刘士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