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6月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新疆医学院培养少数民族医生
第一届毕业生到医院实习将充实农村医疗机构
本报乌鲁木齐8日电 新疆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已分别到乌鲁木齐市的五个医院进行毕业实习。这是新疆少数民族医疗事业中的一件新事,从此以后,自治区每年都将有一批少数民族的高级医生毕业。
位于乌鲁木齐市西郊鲤鱼山麓的新疆医学院,是自治区培养高级医务人材的第一所学校,1956年开始招生,现有维吾尔、汉、哈萨克、锡伯、乌兹别克、塔塔尔、回、俄罗斯、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满等十二个民族的学生九百名。连附属医院在内,共有教学和医疗人员六百多人。学生大部分是天山南北的农牧民子女。这次应届毕业生就是在1956年建校时考入的。新疆医学院现设有医疗系,包括二十多个教研组;今后将逐步增设公共卫生、儿科等系,附属医院设有内、外、中医、妇产、儿、眼、口腔、神经、耳鼻喉、肺、传染、放射、理疗等十六科,现有七百张病床;还有一幢可以同时接纳近千个病人的门诊大楼。
新疆医学院在去年9月根据民族学生的特点,采用了“分科轮回教学和分组集中实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从第三学年开始就分别到病房,随各科大夫结合病例进行学习,每个学生都负有一定的医疗任务。由于在教学中理论和医疗实践密切结合,这届毕业生在各医院主治大夫的指导下,在内科实习的学生已能进行一般的临床操作,如胸腔、腹腔、腰髓穿刺;在外科实习的学生已能做疝修补、阑尾切除等手术,在主治大夫的指导下参加较大手术的助理工作;妇产科实习的学生能处理分娩、人工引产。此外,他们还担负一部分门诊工作。通过毕业实习,学生们获得了医疗、护理、病房管理的比较全面的知识。
新疆医学院是在党的关怀下建立起来的。新疆解放后,国家大力改善新疆各族人民卫生状况,除兴办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外,又拨出大批资金修建新疆医学院,并从全国十多个省、市调来了教学和医疗人员,加强了教学和医疗的力量。
自治区今年将加强以县医院为中心的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医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中,一部分就将分配到县医院担负医疗工作。(附图片)
西藏米林县卫生院积极培养藏族青年医务人员,图为汉族医生成荣海(左三)、刘友芝(左一)在指导藏族姑娘才旺拉姆(左二)为患者检查血压 新华社记者 陈宗烈摄(传真照片)


第4版()
专栏:

爱护公物 热爱集体 团结友爱
华州公社城关小学培养学生新品德
本报讯 据陕西日报消息:陕西渭南县华州公社城关小学对儿童进行经常性的道德品质教育,使儿童逐渐养成了爱护公物、拾金不昧、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的高尚品德。
这个学校共有学生五百六十多名,上学期就有二百六十五名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很多学生养成了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各班学生经常开展“为学校作一件有益的事”的活动。教室的门窗、桌凳坏了,学生们就拿小锤、钉子自动钉好;一遇刮风下雨,学生们都抢着把操场上的乒乓球案子、排球网子送回体育室。
这个学校还开展了“为公社做一件好事”的活动,教育学生要时刻注意维护公社的集体利益。比如在开展了这项活动以后,有些学生发现走斜路践踏庄稼的人就设法劝阻,有的学生还用枣刺把斜路挡起来,或在斜路口插上“禁止通行,请走大路!”的标牌。有一次,六年级一班学生王孟熊回家吃饭时,天忽然下起雨来,他发现生产队里刚运回来的柴油机放在院子里,村里人下地干活还没回来,他便从食堂里找来一张破席把柴油机盖起来,因此,生产队长夸奖他是“公社的小主人”!
在学校老师们的耐心教育和帮助下,许多学生真正做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拾了东西交老师!”近一年来,全校学生拾到的钱包、水笔、衣服、农具等达五十多宗、三百八十多件,全部交还了失主。一天中午,学生王德明在路上拾到一个装有二千四百八十五元的钱包后,他想,这一定是干部叔叔的,丢了钱就办不成事了,于是他一溜烟地跑回学校,交给老师,要老师替他找寻失主,老师将钱包交给派出所后,第二天失主就来认领了。事后,失主提着钱包来校感谢王德明,赞扬他是毛主席教导的好孩子!
在向儿童进行新的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中,这个学校始终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学校每学期期中和期末都表扬一批好人好事,平时各班都设有光荣簿,专门登记儿童中的好人好事,少先队里还办有表扬好人好事的墙报专栏。上学期学校表扬了王德明拾金不昧的事迹后,全校儿童开展了“向王德明学习”的活动。学校还时常请爱社如家的模范社员来校向儿童作报告,组织儿童读红色书刊,学习革命老前辈高贵的道德品质。


第4版()
专栏:

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社员爱戴的土族老医生
社员们正在紧张劳动,一个身穿灰布短衫、飘着银须的老人,背着一个药包直朝地里走来了。他是青海民和县官亭公社民主生产大队的社员们爱戴的土族老医生——乔光贤。
乔光贤今年已经六十五岁了。在旧社会,他们村子里的庄稼人,常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加上疫病的折磨经常夺去人们宝贵的生命。在这贫病交迫的日子里,他多么盼望着村子里能有个好医生来给乡亲们看病啊!于是他就下定决心要学医。有一天从别人家里找来了一本中医学方面的书,抽空儿就看起来。慢慢地他初步掌握了一些针灸技术,也懂得了一些中医知识,并开始为村里村外的老乡们治疗一些普通的疾病了。
解放了,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民间医务人员非常关怀和重视,一面帮助他提高政治觉悟,一面鼓励他进一步发扬中医技术,发挥了他的特长。他十年如一日地为农民治病。今年春耕一开始,乔光贤为了保证春耕大军身强力壮地搞生产,他就经常深入田间巡回治疗,来回奔忙于全大队十多个村庄。遇到社员发生什么急病,不管是白天、黑夜,还是晴天、下雨,他总是随叫随到,从不推辞。有一天傍晚,他刚从红庄回来,正要走进保健室,社员张长保的媳妇急忙跑来,说她男人肚子痛的厉害,不知是什么病。他听了这话,顾不上休息,连忙转身就跑到张长保家。经过诊断是胃炎,他便进行治疗,一直等到张长保止了痛,安静地睡下了,他才摸黑走回去。
他从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深深地体会到:“治病不如早预防”。因此,他走到那里,就利用一切机会向社员宣传卫生常识,讲解各种常见疾病发生的原因和预防办法。
他还根据民主大队地区分散,路途又远的特点,主动去和党支部书记研究,在几个村子里培养了保健员,留下一些常用药品,并教给他们服用的方法。这样就使社员的一些小病能及时得到治疗,方便群众,有利生产。入夏以来,由于他对保健工作做得好,这个地区的发病人数与去年同期比较,有了显著减少,社员劳动出勤率平均都在96%以上。
社员们都赞扬“老医生”的服务精神,社员的鼓励和赞扬使他更热爱自己的工作,决心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社会主义事业。
(青)


第4版()
专栏:

忘我地抢救产妇的人们
电话听筒里传出急促的声音:陈家洼子大队井滩子庄有个产妇,三天没有生下孩子,快请医生来抢救!
宁夏盐池县人民医院巡回医疗队住在麻黄山公社的几个医务人员,在外边已经奔忙了一天,刚刚回来准备吃饭,听到这个消息,谁还能平静下来吃饭呢!
“院长,让我们两个去!”助产士董玉雁和高素兰,抓起产包就要走。
站在一边的一位老社员拦阻说:“井滩子离麻黄山有四十里路,又都是大山大沟的,天快黑了,你们两个女娃娃怎么能去。”
“是呀,还是让我去,我比你们走得快些,……”王法铭院长的话还没说完,董玉雁和高素兰两个抢着说:“院长,根据电话上说,很可能是难产,需要动手术。你和刘医生还是留在家里准备手术,万一要动手术,我们马上把病人接来。还不误事。”她们两个不由分说,就背起产包匆匆动身了。
董玉雁和高素兰急匆匆地翻过几座大山,越过几道深沟,来到井滩子。她们虽然精疲力尽,可是一见到病人,什么疲劳都忘了。
产妇躺在床上,无力地呻吟着。生产队的两个接生员着急地站在一边。大家看见董玉雁和高素兰来了,就像盼到了救星,热情地要给她俩做饭吃。可是,她们坚决要先烧水准备接生。
但是小孩子已死在产妇肚里了,为了抢救大人,董玉雁、高素兰和几位青年社员把产妇连夜抬到麻黄山卫生院。
在麻黄山这样一个山区卫生院,做剖腹产手术还是第一次。王法铭院长反复思考:做这样一个手术要是到县医院去,做起来要方便得多,也保险得多。可是,病情这样急,送到县上还得走一百多里路,这要给病人增加许多痛苦,对抢救工作不利。所以最后还是决定就在这里动手术。
手术开始了,王法铭院长细心地检查每一道工序,重视着每一个细小问题。终于顺利地把小孩从腹腔中取出了。但这时一天一夜没有很好休息的医生、护士们,还睁着带有血丝的眼睛,注视着产妇的每一点变化,直到她转危为安为止。
病人家属紧握住医生和护士们的手,感激得不知说什么好。
 (宁)


第4版()
专栏:

探讨西河大鼓起源和各艺术流派的特色
河北曲艺工作者举行座谈会
新华社天津7日电 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河北分会最近在天津召开了“西河大鼓主要流派座谈会”,探讨了西河大鼓的起源和各艺术流派的特色等问题。
西河大鼓是数十年来河北民间极为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在东北、西北等大中城市也相当流行。仅河北境内就有朱(大官)派、李(德全)派、赵(玉峰)派等艺术流派。它的书目很丰富,有歌颂民族英雄人物的史诗,有具有浓厚土风味的叙事、抒情的曲段。它的唱腔开朗明快,词句通俗易懂,富有地方色彩。经过艺人们多年来的加工创造,使得这个曲种在说、学、弹、唱、表演等方面逐渐形成一套表现技巧。
这次座谈会是西河大鼓各家各派共同研究继承与发展西河大鼓艺术的一次聚会,演员们在会上交流了艺术经验,对各流派的形成和特色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大家表示,要尽快地把本流派的艺术和经验挖掘整理出来,以便进一步研究发展和传授给新的一代。
通过演出观摩和座谈,还进一步摸清了西河大鼓的起源、沿革等情况以及其艺术发展的主要规律。大家一致认为,西河大鼓有着极为深厚的群众基础。西河大鼓发源于河北省中部广大农村,前辈西河大鼓老艺人,绝大多数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们的生活和艺术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有着相当旺盛的生命力。
座谈会期间,还从各方面汇集了许多西河大鼓的书目、史料、唱腔等宝贵资料,为西河大鼓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4版()
专栏:

青海省志动物部分已编写出初稿
新华社西宁8日电 青海省志地理卷动物部分,已经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青海工作站编写出初稿。
青海地区辽阔,野生动物资源丰富。青海省志地理卷的这一部分,除帮助读者了解青海省动物界的轮廓外,对于制定全省动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有益动物的保护、有害动物的防除等规划和措施,也是一种必要的资料。
这部分材料,基本上是解放后对全省动物调查的结果。初稿总结了1958年到1960年中国科学院青(海)甘(肃)综合考察队和动物研究所青海工作站的动物区系调查工作,对全省动物的分布规律、生态特征、经济意义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讨论,进行了动物地理划区。同时,对重要的动物资源和特产动物作了分种描述。


第4版()
专栏:新疆通讯

向沙漠深处挺进
——塔克拉玛干纪行之二
本报记者 宋政厚
中国科学院塔克拉玛干沙漠改造利用研究队完成玉龙喀什河流域普查工作,返回和田进行短时期休整后,又告别和田绿洲,沿着哈拉喀什河谷,继续向沙漠深处挺进。出了绿洲,映入眼帘的已是一浪高过一浪绵延不绝的沙丘。偶尔也可以见到星星点点的胡杨、红柳,好像浮标一样漂荡在海洋中。我们翻过几道沙脊到了远离绿洲好几十里的南坪。
“南坪”,在维吾尔语中它的意思是“浩浩荡荡地走来”。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居住过一位伊斯兰教的圣人。后世为了在他住过的地方求得吉祥和幸福,有些人就远道来到这里建立家园。他们引河水,在河谷阶地上开垦出农田,还在农田中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可是后来,风沙袭来,农田湮没了,清真寺也被流沙掩盖了,南坪又成了一片只见黄沙罕见人迹的“禁地”。解放以后,特别自1958年大跃进以来,南坪又恢复了她的青春。1958年墨玉县上游公社的社员敲着大鼓,高举红旗,浩浩荡荡地开到了这里,在河床上筑成了拦河大坝,先后开垦了一万八千亩地,建起了住宅,家家户户都还养了鸡鸭,有的还在房前屋后培植了小苗圃、葡萄园。这个垦区的书记阿不都热衣木告诉我,去年他们已经收了二十多万斤粮食,很多大队都做到了自给有余。
从南坪再往北行,穿过一片密集的胡杨树林,又看到水渠和麦田。这里是阿捷洪拉垦区,和平公社的副社长阿哈买提向我叙述了阿捷洪拉的过去,又给我讲到阿捷洪拉的今天。
这位副社长是位老牧人,他在童年曾被逼给巴依(财主)充当牧工,经常到这沙漠深处的一小片草地放牧,熟悉这里的自然情况。当公社发动开荒的时候,他自告奋勇地带着上千名社员,经过四天步行到了这里。
在这里开荒是比较困难的,除了漫空飞舞的风沙,还有盐碱的威胁和野猪的侵扰。但是,英雄的人们还是想出了聪明的办法:挖排水沟,用河沙压碱,勤铲盐皮,拿荆刺拦住野猪的来路……这样,一个新农村阵地终于在沙漠里建立起来,巩固下来了。
胜利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尽管他们白天是那么紧张的生产劳动着,但一到月夜,却又不分男女老幼地在一块载歌载舞起来了。
向沙漠腹部走了两百来里以后,到达墨玉县人民向沙漠进攻的最后一个据点——土苏勒克乌达克。我们来到的这天,上千的男女正在一个天然的沙梁内建造一座可灌溉一万五千亩土地的水库。工地上歌声不绝,红旗招展,人们像穿梭似地背着土袋往大堤上添土,这种情景,无论如何叫人难以想到这是在大沙漠深处。


第4版()
专栏:

锡兰代表团迎着佛牙舍利回国
中国佛牙护侍团护侍佛牙舍利同机前往锡兰
新华社8日讯 以阿里亚达萨为首的锡兰迎奉佛牙代表团迎着中国供奉的佛牙舍利,今天上午乘飞机离开北京将经昆明回国。
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喜饶嘉错大师、副会长赵朴初担任正副团长的中国佛牙护侍团一行八人,今天同机护侍佛牙舍利前往锡兰。
到机场欢送的有首都宗教等各界人士巨赞法师、周叔迦、丁西林、徐平羽、薛向晨、萧贤法、章文晋,以及北京的僧、尼、喇嘛、居士等三百多人。
锡兰驻中国大使馆人员也到机场送行。


第4版()
专栏:

锡兰驻华大使高伯拉瓦回国
新华社8日讯 锡兰驻中国大使高伯拉瓦奉调离任,在今天和他的夫人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
前往机场送行的,有外交部第一亚洲司司长章文晋和礼宾司副司长葛步海。
各国驻华使节和锡兰驻华大使馆的外交官员也到机场送行。


第4版()
专栏:

中捷在北京互换领事条约批准书
新华社8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今天在北京互换了1960年5月7日在布拉格签订的中捷领事条约的批准书。在互换批准书的证书上签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是外交部副部长曾涌泉,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方面是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驻华大使约瑟夫·赛迪维。
参加仪式的,中国方面有外交部领事司司长秦力真、苏联东欧司副司长陈伯清和条约法律司副司长李恩求;捷克斯洛伐克方面有捷克斯洛伐克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梅尔尼查克、随员库班和谢青。
根据上述条约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这一条约从互换批准书之日起即行生效。


第4版()
专栏:

山明水秀好风光
苏州著名园林——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这座亭子在拙政园的中部,四面临水,所以在亭柱上留有“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的诗句。 新华社记者 汪文华摄
当夏季到来的时候,天津水上公园更加热闹起来了。这里碧波荡漾,绿柳婆娑,风景优美,空气新鲜。园内还设有游泳池、展览馆和供儿童游戏用的小铁路等活动场所。1950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苇塘,如今已成了人们喜爱的游玩、消夏的地方了。图为天津水上公园一角。 新华社记者 阎明摄
华清池在西安城郊骊山脚下,相传是唐朝杨贵妃沐浴的地方。这个唐代皇帝行宫作乐的处所,如今成了劳动人民游览和休养的地方。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不但将华清池原有的房舍大加修整,并在这里修建职工疗养所和群众浴池,供劳动人民沐浴和休养。 新华社稿
旅大市海滨风景区星海公园一角。
新华社记者 萧敬志摄
广州海珠大桥。 新华社记者 李瑞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