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6月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城峰公社党委深入一点做出样子
教育干部依靠群众进行预分
据新华社杭州6日电 浙江仙居县城峰公社党委深入基层,帮助干部提高认识,把春季预分中的各项问题交给群众讨论决定,做好了春季预分工作。
在春季预分工作中,大队的少数干部认为:让群众讨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问题不容易解决;还是由干部决定就行了。
为了提高干部的认识,搞好春季预分工作,公社党委派副书记赵焕仁到船山大队进行帮助,做出样子。赵焕仁与大队主要干部分头到一些生产队,召开座谈会,征求群众对今年春季预分工作的意见。在几次座谈会上,社员对于如何按“三包一奖”办事、如何分配超产粮、如何调整不合理的劳动定额等问题,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大队干部都感到启发很大。他们在公社党委的帮助下,联系座谈会的体会,进一步学习党的分配政策,认识到春季预分是群众自己的事,只有由群众作主,民主讨论决定,才能分得合理,更好地调动群众积极性;干部的责任是交代政策,发动群众。
干部思想认识提高以后,接着就向社员宣传党的分配政策,发动群众民主讨论决定各项问题。在讨论中,社员各抒己见,最后取得了一致意见。连干部认为最难解决的工分问题,也得到妥善解决。对于工分问题,开始争论十分激烈,犁田手郭小可说:“种田工分太高,每亩四十分。犁田工分太低,每亩只有十分。我犁三天田,还赶不上种田的一天得的工分多。”种田手郭顺德说:“种田的活辛苦,工分应该高一点。”社员郭再木说:“种田的活辛苦,这道理也对,但每亩工分四十分,那是去年的老定额,今年功夫省了一半,再照老定额就不合理了。”最后大家讨论决定,降低了种田的工分。
这个大队在公社党委的帮助下,认真发动群众,由群众当家作主,春季预分中的各项问题都得到了合理解决,制订的春季预分方案社员都很满意。
公社党委总结了船山大队的经验,在这个大队召开了全社干部会议,介绍经验,使大队干部明确认识到放手发动群众,让社员做主,是搞好春季预分的关键。到5月26日,全社九十七个生产大队中,已有七十三个大队由社员民主制订了春季预分分户方案。


第3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汉中专区扩种夏播油料作物
陕西汉中专区扩大夏播油料作物的面积。这个地区气候温暖,土质肥沃,适宜种植多种油料作物。目前各地正在抢墒播种,在最近十天,全专区就增种了六千多亩。目前许多地区还继续在棉花、玉米、红苕地套种芝麻等。各机关、学校、厂矿还开展了多种蓖麻、向日葵的活动。
沈阳军区部队支援夏锄
解放军沈阳军区部队抽调人力、畜力支援农村夏锄生产。他们已和辽宁铁岭、新民、昌图三个县的二十一个公社一百五十个生产队挂好了钩。部分支援的人力、汽车和牲畜等,已到达夏锄第一线。
吴忠市送肥料下乡支援种稻
中共宁夏吴忠市委在当前种稻大忙、需肥较多的时候,积极组织市区的机关干部、工人和学生送肥下乡,支援农村种稻。各单位除了把现存肥料及时送到田间以外,还开展了清扫垃圾、采集树叶青草沤绿肥的活动。
浙江城市郊区多种蔬菜
浙江许多城市的郊区农村公社,积极贯彻郊区农业为城市服务的方针,种足、种好城市需要的蔬菜。不少公社采取开荒、套种、间种等方法,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杭州市郊笕桥公社在增加普通品种蔬菜种植同时,还有计划地发展了特产蔬菜的生产,扩大种植的特产菜已有大白菜、早雀番茄等四十多个品种。
交流农业机械改装经验
农垦部最近在黑龙江省友谊农场召开了东北地区农业机械改装会议,研究了如何根据当地耕作要求和自然条件进行农业机具的改装,以更好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会上还重点介绍了友谊农场的冻土播种、机械综合灭草、拖拉机防陷改装、田间集草、联合收割机收割玉米等经验。
晋中专区全面调查幼林
山西晋中专区为了建立矿柱林、用材林、油料林等基地,最近组成一个幼林清查队,全面调查建国以来新造幼林的面积、林种、树种和林木生长情况。现在这个队已分七路开展工作。
和田专区加强饲养春蚕
新疆主要桑蚕产区之一的和田专区,今春饲养的九万多盒春蚕大部分进入五龄壮蚕期,社员们正在加强饲养,准备簇室,力争条条蚕儿都结好茧。
今年,这里的大部分养蚕公社,经过社员讨论,制定和落实了“三包一奖”方案,并以生产队为单位,抽出有养蚕经验的社员养蚕。因而,蚕儿一般都喂得好,长得快,长得壮。
鼓励牧民社员驯养牧犬
青海刚察县泉吉公社年乃索麻生产队,根据畜牧业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鼓励社员积极驯养牧犬,更有效地防止狼害。
这里过去养牧犬很少,现在全队已发展到平均每户一只。他们还争取在最近期间,逐步做到每群牲畜能有一只牧犬。


第3版()
专栏:

听取群众意见做好工作
曹市大队干部、社员集思广益正确解决重大问题
据新华社长沙6日电 湖南石门县二都公社曹市大队和生产队的一些主要干部,在大队党支部的领导下,发扬了民主作风,遇事和群众商量,既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又认真进行具体分析。
经过整风运动,这个大队的干部、特别是主要干部的思想作风有了明显的改进。他们积极参加劳动,虚心地和社员商量工作,研究问题。社员看到干部这样虚心听取意见,积极进行工作,也更加热爱集体,有什么意见和主张,一般乐意提出来。
在和群众同商量中,这个大队和生产队的一些主要干部一般能够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比较各种不同意见,作出正确的决定。4月中旬,第三生产队在讨论划分劳动小组时,意见发生了分歧:有的社员积极拥护划分小组,有的社员却不同意。到底哪种意见对呢?生产队长龚道全,发现主张不划组的多是妇女。这是为什么呢?他征求老农杨质权、龚光洋的意见,他们说:“不分组干活,是怕往后农活赶不赢。”他又去了解郭金秀、马冬梅等几个妇女的思想,发现她们主张不划分小组,主要是怕分组后农活任务完不成。这样,他心里有底了,肯定还是分组好:一来便于安排农活,二来可以提高劳动工效。而且划组以后,小组的成员不多,小组长对每个劳力的情况熟悉,在安排农活时,更能照顾到体力和特长。于是,他便用这些好处去说服原来不主张划组的社员,打消了他们的顾虑。最后,社员大会一致同意划分劳动小组。
这个大队是个产棉区。各个生产队在发动群众讨论种棉计划时,多数社员主张少种棉花,多种粮食;只有少数人主张多种棉花。为了弄清这个原因,大队支部书记马先冬亲自到第三生产队,通过上门谈心和开座谈会,他发现有不少社员还不了解党和政府有关种植经济作物的奖励政策,觉得种棉划不来,不如多种点粮食。原因找出后,大队干部便分头到了各个生产队,帮助生产队的干部讲政策,算细账,摆事实,说道理,使大家懂得了粮棉兼顾和服从国家计划的重要性,懂得了国家对种经济作物的地区的照顾和奖励政策。这一来,很多人都改变了原来的想法。最后各个生产队都因地制宜地落实了棉花种植面积。
对于和自己看法不同的意见,这个大队的干部也注意耐心听取,细心研究。在制订今年春收分配方案时,大队初步决定超产部分80%按实做工分分配,20%按家肥投资分。有的生产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家肥分配的部分高了。大队干部仔细研究了这个意见,从本大队各个生产队家肥交售的情况来看,确实存在这个问题。经过和群众商量,打算把社员交售家肥的款项,按每个劳动日的分值,折成劳动日和实做工分一起分配。这个意见提给社员代表大会讨论,一致通过。最后决定实行这个分配办法,以便更好地贯彻多劳多得的政策。(附图片)
广东新会县司前公社鹤鸣生产队干部、老农在田间详细分析禾苗生长情况,研究超产措施。 新华社记者 谭理光摄


第3版()
专栏:

建立责任制度 加强田间管理
新疆夏季大忙前积极护理棉苗 安徽适时为春播作物查苗补苗
本报乌鲁木齐6日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人民公社和国营农场,抓紧夏收大忙前的有利时机,加强棉田苗期管理。
春播基本结束以后,许多地区及时把力量转移到田间管理方面。棉区麦盖提、库车等地一些生产队,已有70%左右的劳动力参加管理棉田。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在管理棉田中,普遍组织了专业队(组),实行定人力、定任务、定质量、定时间、定工分的田间管理责任制,使大部分棉田作到了种下就管,管得适时、细致。生产兵团安集海一场根据当地杂草多的情况,提早进行中耕锄草,全场一万亩棉田已普遍锄草一次,有的还锄过两次。库车、叶城等县发动社员总结了棉田管理的经验,推行了间苗、定苗、除草、松土等一条龙作业法,一次过手,省时省工,定苗进度比去年快一倍,完成时间提早了十多天,质量一般合乎要求。
这里的许多生产单位,在棉田苗期管理中,不断地向风、霜等自然灾害进行斗争。棉区喀什专区,在棉苗出土前后,接连降雨,雨后盐碱上升,土地板结严重,对棉苗生长和出土危害很大。各生产队在雨后立即组织劳力中耕松土,查苗补苗,几天之内,共补种棉田二万七千多亩。
本报合肥6日电 安徽许多人民公社的广大社员,在抓紧夏收夏种的同时,加强春播作物的田间管理。
安徽各地大部分早稻已开始回青发棵,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也长到二尺多高。为了促使春播作物早熟多收,许多地方都本着
“早管细管,全面管好”的精神,积极采取措施,合理搭配劳力,适时进行了春播作物查苗、补苗、除草、追肥的田间管理工作。宿县专区各公社对缺苗断垅的田块,采取补种、套种和移稠补稀的办法,进行了补苗。据5月18日统计,全区已补苗四十七万亩。
在加强春播作物的田间管理中,不少人民公社还建立和健全了田间管理的责任制。六安县张店公社新街大队,根据早稻田间管理中的不同活路,将长期性的管水、护苗、小面积防治病虫害等小农活,按照社员体力强弱、技术高低,实行了定人员、定任务、定质量、定工分报酬的专人管理责任制。对一些季节性较强的薅草、追肥、拔稗子等大宗农活,则由生产队划片分组包干,建立包面积、包时间、包质量、包工分的“四包”责任制。现在全大队八百多亩早稻基本达到全苗,并有80%以上进行了追肥、锄草。(附图片)
四川郫县农业机械化试验站工人驾驶着联合收割机,为红光公社幸福大队第四生产队收割小麦。 新华社记者 陈捷摄


第3版()
专栏:

福建前线部队抗洪抢险
新华社福建前线5日电 在最近的这次抗洪斗争中,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官兵奋勇地站在最前线,和当地群众一道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6月2日清早,洪水紧急警报刚刚发出,福州驻军就在福建前线部队领导机关的统一部署下,紧急组织起护堤队、打捞队、救护队,分赴抗洪斗争的最前线。官兵们昼夜紧张地防洪抢险,哪里水情最危急,就奔向哪里。2日,晋江防洪堤处在急流转弯处的一段五百米长的堤坝,被洪水冲开了缺口。某部一支沿江巡视的护堤队飞快赶来,数百名官兵奋不顾身地跳下水去,用麻袋、草包和石块堵住了缺口,并且把堤坝加高了一米,确保江堤安全。某部三营官兵得悉福州市区的万寿桥有些桥孔被随洪水而下的漂木堵塞,连夜冒雨赶来疏通。中尉周朝江率领着战士们把绳子拴在腰身,飞身跃到激流中的漂木堆上,五个多小时捞起三千多根漂木,疏通了桥孔,保证了大桥安全。五好战士严恭相、林基德等冒着生命危险冲进中洲岛,用搭人梯的办法爬进一座座被洪水包围的房屋,把受困群众背出来,送到了江心的轮船上。


第3版()
专栏:

洞庭枇杷开始采摘
本报讯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西山盛产的红沙、白沙枇杷已经开始采摘。
今年吴县的枇杷生产面积有二千九百余亩。由于及早落实了三包一奖和多劳多得的原则,果农们对枇杷的管理更加精细。各生产队在枇杷耘果时,每枝只留五个到六个(往年每枝要留十五至二十个),以提高枇杷的质量。耘果后,又及时进行施肥,加工管理,千方百计争取枇杷丰收。


第3版()
专栏:

萧县精细培育葡萄园
果农正追肥整枝防治病虫
本报讯 安徽萧县盛产葡萄的人民公社和国营园艺场,根据今年葡萄生长情况,因地制宜地加强了管理。陈庄园艺场总结了历年早防、勤防病虫获得增产的经验后,根据去冬今春雪雨少、气温高、虫病多等情况,早在3月初就对一千多亩葡萄蔓进行了一次消毒,接着又普遍喷洒二次农药,及时消灭了黑痘病和盲椿象、浮尘子等病虫害。大屯公社园艺场,及时摘去了被霜打坏的葡萄嫩芽,每棵又围施五十斤混合肥,并进行了松土,因此葡萄生长良好。九店公社光辉大队的果农,根据葡萄园宜勤排积水的经验,作好了五十亩低洼地区葡萄的清沟沥水工作,并普施了一次肥。
目前,各葡萄园已基本上经过二遍防虫、松土。
萧县县委今年继续加强了葡萄生产的领导,葡萄园的面积已经发展到七万二千多亩。葡萄品种有紫玫瑰、小五指、大青、龙眼、新疆无核白等多种。


第3版()
专栏:

果园初夏
陈元高 董修祺 梁福铸
初夏的日子,我们来到著名的苹果之乡——辽宁省盖平县的熊岳公社金星大队的果园。一片片苹果树林,刚刚放出新绿的嫩叶,在树丛中依稀可以看到尚未完全雕谢的花朵,人们还可嗅着一阵阵的清香。
一群群年轻的姑娘正在果林中劳动。她们挑来了药水桶,操起了喷雾器,跟着放出一片白芒芒的细雾,一会果树隐没了,一会又出现了,翡翠般的叶子迎着太阳闪烁着晶莹的光采。
向果园深处走去,我们被一种新技术吸引住了。几株患过腐烂病的果树,在刮皮处接上了手指粗的树枝,好像在上面支了一张木弓。陪同我们参观的生产队长指着木弓说:“这就是桥接。”原来这是辽南苹果产区为了防治腐烂病,使病树早日恢复树势,今年普遍推行的一种办法。现在好多病树都这样做了。
果园管理得很细致,每株树都松了土、施了肥,果株间看不到杂草。人们不难看出,果农们在为今年的收成进行了许多艰巨的劳动。提起夺取苹果丰收,这里的社员们的确干劲大,特别是整风以后,社员们的生产情绪很高。第二生产队有个老农管永久,在旧社会给地主看了一辈子果园。公社化以后,他被大家选为生产组长。党的号召他总是头一个响应,今年生产队掀起超包产运动,从初春到现在,他这个组共运回水粪十五万斤。在评比当中,全组被评为红旗组,有六名组员当上了红旗手。


第3版()
专栏:河北通讯

依靠群众事事如意
河北日报记者 张鸿林
河北省兴隆县营子公社上窝铺大队党支部书记朱贵,是去年9月下放来的干部。他和群众一起,为改变这里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做出了成绩。许多社员说:“朱书记的心给了上窝铺,他真是和俺们庄稼人拧在一块了。”
打开“宝山”
朱贵,今年二十六岁,是个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下放前在兴隆县人民银行担任信贷股长。他在去年9月来到这里以后,就跟社员一起投入了繁忙的“三秋”劳动,割庄稼、翻地,什么活都干。社员们说:“咱们大队新来的党支部书记,是‘老八路’作风哩!”
“三秋”生产结束后,一个大问题摆在朱贵的面前:春天向社员宣布的全年分配计划,由于开支过大,加上遭灾,不能实现。这怎么办呢?朱贵到处找群众座谈、访问、想办法。一天,他和十二队的老农冯田攀谈起这件事。冯田说:“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上窝铺是守着青山没柴烧,抱着金碗要饭吃。”“这是什么意思呢?”朱贵问。冯田又接着说:“朱书记,你才来,还不知道底细,咱们队‘东道坑’那一带的山上,有砍不尽的柴禾,拿下来就是‘钱垛子’,真是个宝山呀!可惜就是山高岭大,没有道路,大车上不去,柴禾也运不下来。”
老农冯田的一席话,引起朱贵很大的兴趣。回到大队,他马上召开了支部委员会,研究这件事情。有个支部委员说:“你才来,还不知底细,过去日本人就想砍伐山上的木柴,强迫几百人修路都没修成。咱们大队要啥没啥,还是别浪费人力吧。”朱贵说:“行与不行,不是我们几个干部所能决定的,应该同群众商量商量,听听群众的意见。”会后召开了社员代表会,讨论这件事情。十二队队长杨万之说:“现在和过去可不一样了,日本修路,是要抢咱们国家的财富,强迫出劳工,谁愿意给敌人出力卖命呢?”社员汪振山接着说:“对呀!今天修路是为了自己过好日子,大伙一定加劲干!”代表们都要求修一条路,打开“东道坑”宝山。
为了摸清山上的资源分布情况,做好修路施工、开采计划,朱贵和支部副书记陈德顺、大队干部李殿阳等亲自去勘察。只见“东道坑”山高坡陡,荆棘丛生,要在深山峡谷中开出一条路来,确实要付出一番艰苦劳动。他们用斧头、镰刀,一面砍伐荆棘,一面前进;一面勘察,一面划线、插标、钉桩。李殿阳看到朱贵累得腰直不起来,手上脚上磨了那么多血泡,就劝他说:“朱书记,你歇一会吧,我这土生土长在山沟里的人还累得够呛哩!何况你呢!”朱贵说:“累点算啥!为广大群众创造幸福,这是一个共产党员最大的幸福,共产党员应当永远做开路先锋。”他们上了四次山,跋涉了一百五十余里,终于完成了修路的勘察任务。
修路开始了,社员们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很大。朱贵一面参加指挥,一面劳动,抡大镐,挑沙土,抬石头,总是拣重活干。社员们休息时,他又和副支书陈德顺到七、八里远的山脚下,为社员们挑开水、背干粮。不久“东道坑”的深山峡谷中,出现了一条八里多长的宽敞的大车路。“宝山”被打开了,他们根据保护山林和不破坏水土保持的原则,开始了有计划的砍伐,大批的柴禾源源运下山来。一个多月的时间,全队就砍柴三百六十多万斤,收入六万六千多元。由于副业收入的增加,1960年每个劳动日的分值按原计划实现了,全大队的农户都增加了收入。老社员冯田捋着花白胡子激动地说:“朱书记真是好干部,想不到他根据我说的那么几句话,带领着大家开发了这座‘宝山’。”
找到坡地增产的办法
今年春天,“三包一奖”方案落实后,各生产队都订了超包产的计划。朱贵检查增产计划时发现,有些队只有增产数字,没有增产措施。他想:没有措施,增产是没有保证的。当时有的干部说:“叫各队列上它几条就行了。”朱贵不同意这样做,他说:“措施是实现增产的保证,要订得切合实际,切实可行,才能保证增产。要这样,不去发动群众,怎么能把措施定好呢!我觉得,咱们队过去生产所以落后,正是因为有的干部忽视了依靠群众,没有走好群众路线。”朱贵建议大队干部分片包干,深入生产队,跟队干部一起,发动社员讨论制定今年的增产措施。
2月的一天,朱贵来到八队,看见老农史玉泉正在山坡地上垒坝墙,就走向前去问道:“老大爷,你在干什么活计?”“把倒塌的坝墙子修修。”“这会修这干啥呢?”朱贵的询问,勾起了史老汉一大套议论。他手指着脚下的一片山坡地说:“这一道沟是五十多亩地,往常年最少打一百多石粮。可是去年,唉!只打了六十多石,你知道是啥理由?”没等朱贵再问,他又继续说:“就是因为近二年这百十道坝墙塌了没有修,有点粪土都被雨水冲走了。山沟的庄稼人常说:‘种地不打粮,赶快垒坝墙’,这是多年来的增产经验呀。”朱贵一听,觉得史玉泉说的头头是道,回到大队就召开了支部委员和大队干部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大队干部李殿阳说:“闸山沟、垒坝墙,这是山区行之有效的增产经验,费工不多,当年就能得益,这两年大队把这事给忽略了。”朱贵说:“社员正确的意见,我们应当虚心采纳,这样才能把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更好地调动起来。”根据支委会的建议,队委会决定把“垒坝墙”作为争取今年丰收的一项主要增产措施。
党支部的建议得到生产队和广大社员的拥护。三队队长何兰林说:“大队这个主意算是出到社员的心坎上了。”为了进一步调动生产队的积极性,大队根据各生产队山地的多少,又在包工数字以外,增加了一部分农田基本建设用工,规定这部分工也参加当年分配。这样,各生产队的积极性更高了,都合理地安排了劳动力和农活,很快行动起来。现在全大队已修好和新垒坝墙一千五百多道。
因地打井出水快
在一篇日记里,朱贵写了这样一段话:“离开财贸工作,下放农村,开始了新的生活。过去讲的是货币流通,资金周转,多储蓄;现在要讲清明、谷雨、立夏、小满怎样抓节令,怎样多收粮。对农业这门科学,我还是个门外汉,必须树立‘不耻下问’的态度,向基层干部,向老农,向所有群众学习。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农业知识,才能担起领导农业生产的重担。”
朱贵来到上窝铺大队以后,就是按照党的指示和自己的诺言进行工作的。他处处以小学生的态度,虚心求教于社员。有这么一件事:为了支援工业生产,要供应鹰手营子煤矿工人一部分菜蔬,大队接受了公社党委的建议,决定种三百五十亩。种蔬菜必须有水源,大队干部考虑到全部菜地的需要,建议在“小园子”打一眼大井。动工后,三十个人,干了两天只挖了二尺深,社员们干劲不高。这是什么原因呢?朱贵想:过去只要党支部号召一声支援煤矿,社员们都会说:“人家矿区为了支援咱们的生产,付出多大力量啊!咱们支援不好工业,对得起工人老大哥吗?”干起活来都是争先恐后,怎么这次社员们干劲不足呢?朱贵深入到社员中去了解,原来大队和生产队共同决定在这块地里打井没有和社员们商量,社员们认为这块地打井不行。刘德福说:“朱支书,大队不和大家商量,就确定在这里打井,一辈子也打不出水来。你看,这块地紧靠山根,底下全是大石头。”“那么你说在哪儿打井好呢?”朱贵虚心地问。刘德福指着离这里约有三十米远的一块低洼地说:“在那儿打,挖下三、四尺深准见水,还得旺。去年我在那儿挖过萝卜窖,挖下三尺就冒出水来。”朱贵又征求了其他社员的意见,社员们也都这么说。朱贵根据群众意见,建议大队管委会研究,最后改变了决议,挪了地方,果然挖下三尺深,水就突突地冒出来了。社员们看见自己提的意见被采纳了,人人干劲倍增,三天就完成了打一眼大井的任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