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6月2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延安——北极星
吴伯箫
延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中国革命的京城,它是流通鲜红的血液到千百条革命道路的心脏,它是指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司令台。中国古书里有句老话说:“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延安是那个时代革命的群星拱抱的北极星。
延安这个声名响彻世界的地方,是同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名字连结在一起的。这座群山环抱、高踞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古城,伴着那条傍城东流的延水,和那座耸立在城南嘉陵山上的宝塔,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流里,度过了多少世纪的默默无闻的寂寞的岁月。1935年,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经过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了延安,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近十四年,领导千百万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艰苦奋斗,在惊涛骇浪里把中国革命的航船,稳稳地朝着正确的方向,从胜利驶向胜利,延安这才成了铄古灼今、光芒万丈的名城。
延安,是革命者荟萃的地方。从红军到达陕北开始,就是“条条道路通延安”了。旅途的万水千山,不算什么险阻,敌人的重重封锁,丝毫不足畏惧;爱国的志士,抗日的青年,男的,女的,只身的,结伴的,要求革命的人们成千上万地涌向延安。当日寇侵略使祖国濒于危亡的时候,延安是希望;当全国军民奋起抗战的时候,延安是灯塔。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哪一颗火热的心不向往延安呢?水流万里归大海,延安广阔深邃的山谷容纳着汹涌奔流的人的江河。
“到延安去!”是一种豪迈的行动。作延安人是一种很大的光荣。革命者到了延安就到了家。那是多么欢乐的家啊!在那个欢乐的革命的家里,同志,是千百万人共同的称呼。这个称呼是亲切的,里边包含着革命、尊敬、信任等崇高的意义,也蕴涵着集体、友爱、团结等浓挚的阶级感情。同志们生活在一起,一边工作、学习、劳动,一边跟敌人作不懈的斗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斗岗位,每个人都是革命集体的成员。能力有大有小,劳动光荣是一致的认识;进步有快有慢,力争上游是共同的志趣。从地主、官僚、买办资本家统治的旧社会里跑出来,摆脱那种挨冻、受饿、抗日有罪的痛苦生活,一步踏上有衣穿、有饭吃、有书读、有事做,没有剥削压迫的自由天地,谁不认为是无上的幸福呢?
在延安,同志们自己动手挖窑洞,解决住处问题。借厚实的黄土山崖,窑洞挖得一层一层,一排一排。窑洞是冬暖夏凉的,土地,土墙,穹形的土顶,收拾得窗明几净。窑洞接窑洞,往往一道山沟就是一条大街,一个山头就是一处村落。夜里来一山高下,灯火万点,壮丽极了,是一片繁荣景象。同志们自己动手种庄稼,解决食粮问题。在山坡沟边,把杂草割掉,荆棘斩除,荒地可以变成耕田。山上种谷子糜子、平川种稻麦蔬菜,牛羊猪鸡等家畜家禽,也得到适当繁殖。人们生活是俭朴的,但是丰足的。在党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大家自力更生,建立铁工厂、木工厂、用马兰草造纸的造纸厂;也纺棉花,纺羊毛,织布。建立自己的银行,自己的邮局,自己的报纸、通讯社,自己的大学(大学是名副其实的,只抗日军政大学,就是上万的学员)。延安是个崭新的社会,人跟人的关系是新的,一切社会制度也是新的。
延安是革命的洪炉。当时有句谚语说:“三年八路军,生铁变成金”(八路军,那个时候是革命的同义语,参加八路军就是参加革命)。延安的生活是一种锻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钻研,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劳动生产,整风运动,是提炼真金的火焰。党在延安为抗日战争培养了争取胜利的干部,也为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各方面的人材。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毛泽东同志这一光辉的战略思想,延安时代正是以延安带头在各个根据地完满体现的。像太阳辐射光芒,革命的干部从延安出发,分散到全国各地。红色的种子适应各地的气候和土壤,在广大革命群众中扎根。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这三件法宝是党的革命事业赖以开花结果的水、土、阳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加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每个革命干部都必须具备的品德和修养。
每一个革命者都是散播革命火种的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革命的队伍越壮大,革命的火焰越旺盛,革命的事业越发展。我们是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者,井冈山,延安,北京,革命正是一脉相承。人类幸福的创造是无穷无尽的,创造幸福的道路也无限广阔。当然,只要帝国主义和阶级敌人还存在,革命前进的路上就免不了障碍和险阻;把障碍铲除,把险阻踏平,扫清前进的道路,是革命者应尽的责任。革命的敌人必定被消灭,我们必定胜利。
看延安吧,曾经封锁延安、进攻延安的那些撼树的蚍蝣、挡车的螳螂都到哪里去了呢?延安城却绿化,建设,焕然一新了。城里的废墟上修建起一幢幢楼房和整齐的街道,东门外的延安河上架起了又宽又平的长桥,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住过的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则成为千秋万代令人永远瞻仰和怀念的胜地。
让北京从井冈山和延安接过来的火把照着我们继续前进吧。“东方红,太阳升”,是从延安唱起的歌,现在这歌声已经唱遍世界了。


第8版()
专栏:

延安宝塔山(摄影)  茹遂初摄


第8版()
专栏:

开宗明义第一章
曹宪文
打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文章就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同志在这篇文章中,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旧中国的社会状况,作了科学的分析。对我们无产阶级的革命者来说,这真是开宗明义的第一章。——“开”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宗”,“明”的就是社会主义学说的这个“义”。
通过毛泽东同志的深刻、细致、生动的阶级分析,首先使人们划清了敌我界限,同时又区分了革命队伍中的基础力量和非基础力量——知道什么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什么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什么阶级是动摇不定的,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什么阶级是我们的敌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我们中国共产党这四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在阶级斗争中,看问题,办事情,须臾也不能离开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谁要是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宗”,社会主义学说的这个“义”,那他就一定会犯或右或“左”的错误。
不论在民主革命时期,或者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都有许多革命干部是能够掌握阶级观点和阶级路线的,其原因就是由于他们学会了这开宗明义的第一章。《李有才板话》中的县农会主席老杨,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例子。他到阎家山检查秋收工作,住在贫雇农家里,和贫雇农打成一片,依靠贫雇农,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斗倒了在这个村子中当权的恶霸地主势力。《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一个例子。他在互助合作运动中,坚决地依靠贫雇农,即使当他率领大伙在终南山上割竹子的时候,还叮嘱自己:“你可要坚决依靠贫雇农哩!”《老贺到了“小耿家”》(载1960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第八版)中的老贺,是农村人民公社化以后的一个例子。他到落后队“小耿家”去工作,跟贫农、下中农“坐在一条板凳上”,“谈得很热火”,有事和他们商量,工作依靠他们,在他们当中扎下了根,终于使“坏人当道,满地草荒”的“小耿家”变成了“好人当家,满田庄稼”的“小耿家”。老杨,梁生宝,老贺,虽然处在不同的革命时期,但是他们在工作中,第一,懂得谁是敌人,谁是朋友;第二,懂得谁是基本群众,谁是非基本群众。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在三十五年前发表的,从那时以来,我们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而且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但是,这开宗明义的第一章,并没有过时。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所以,我们今天还必须:熟读这第一章,牢记这第一章,并且在工作中严格地按照这第一章办事。


第8版()
专栏:

革命老根据地歌谣选红军做事真不差早晨豆子开红花,红军做事真不差,土豪劣绅被打倒,山岗土地回老家。
(闽西)新做草鞋新做草鞋四只网,穿起草鞋下南昌,亲哥打仗半个月,后方工作有风光。
(福建宁化)踩不断的铁板桥乌鸦要叫尽它叫,风吹竹子尽它摇,决心跟着共产党,踩不断的铁板桥。
(鄂西宣恩)阳雀一叫百花开阳雀一叫百花开,红军一来幸福来,肚子不要填树叶,走路不要把头埋,苗族汉族成兄弟,建立工农苏维埃,红旗飘飘把天遮,革命山歌唱起来。
——杨昌鑫搜集小小黄安小小黄安,人人称赞,锣鼓一敲,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湖北)游击队歌山山有洞洞有屋,游击队就在这里住;山山有路路又高,蒋介石的匪军来不了。山山有树树有叶,游击队的战士肚不饿;山山有泉泉有水,游击队打仗口不渴。
(红安)红军谣
吃竹子饭一根竹子大又长,通开竹节把米装,烤上一夜闷星火,掏出白饭喷喷香。
睡钢丝床篾丝破得细又长,综绳穿得紧又光,红军睡上直摇晃,活像个德国钢丝床,一夜睡得好舒畅。
机关枪一个煤油箱,火爆往里装;白匪进攻来,点火响乒乓;吓得白匪连滚带爬逃下山。
松树炮树林里,放上一门松树炮;看见白匪来,点着引子赶快跑;轰的一声炮响了,四个白匪应声倒;大队白匪着了慌,机枪就向树林扫;一个红军没打倒,只打得树叶沙沙响,野鸡咯咯叫。
(江西)


第8版()
专栏:

主席来到我们家 问长问短把话拉(年画)
  李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