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虚心向老年科学家学习 认真向群众向书本请教
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青年科学队伍迅速成长
新华社西安27日电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青年科学工作者在党的关怀和老科学家的热情指导下,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脚踏实地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水平。
这个研究所的青年科学工作者占很大比重。研究所的党组织和行政领导方面为了帮助他们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给他们安排好学习时间,举办业余理论学习班、外文进修班,组织老科学家给以具体指导。青年科学工作者在学习科学研究中的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的同时,系统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如高等数学)和专业知识(如土壤学),以及外文等。对于仪器使用、分析化验等基本实验技术,也注意进行严格的训练。这些学习,大多是结合工作在业余时间里进行的。
在学习过程中,许多青年科学工作者能够虚心地向老科学家、向群众、向书本请教。如青年科学工作者李振声进行小麦新品种项目的研究时,遇到许多实际问题,极需要在理论上作进一步的认识。但他几年前才从大学毕业,基础知识不够用,就到附近的西北农学院听课,请教碧蚂一号小麦培育者赵洪璋教授,访问农民科学家王保京,还翻阅了不少古今中外文献,熟悉这方面前人的经验和最新的科学成就。就这样,他除完成研究任务外,在有关方面理论水平也有提高,写出了《小麦的抗旱管理》等论文,并已从一个研究实习员成为助理研究员。青年科学工作者们近来认真读书的风气也很盛,据研究所图书室统计,今年5月份借出书刊比去年出借量最高的月份高出8%。他们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还每周举行一次小型读书报告会,建立学术活动日,交流学习心得,加深学习效果。在学习上遇到疑难时,他们就一遍又一遍地请教老科学家,经常登门拜访老科学家,请老科学家辅导、作专题报告等。平时随同老科学家工作,也能留心体察,认真学习老科学家的长处。
许多青年科学工作者本着“科班训练”的精神,勤学苦练。像同位素开瓶技术,只要学半个钟头就会操作,但是许多人学会操作后,还要请老科学家审阅和核正,一旦发觉操作稍不准确,立刻分析原因,重学,直到完全掌握无误。青年科学工作者张钟先等自修同位素基本原理时,经过反复思索和集体讨论后,又拿着读书笔记请老科学家指导。根据老科学家的意见,张钟先等又找来不少参考书刊进一步钻研。因此,他们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比较巩固。


第4版()
专栏:

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的科学工作者和江苏沭阳县扎下公社银山大队的老农、干部、技术员一起研究生产技术措施
毕玥年摄(新华社稿)


第4版()
专栏:

青海民族学院采取积极措施
提高少数民族教师教学水平
新华社西宁27日电 青海民族学院帮助本校少数民族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这个学院有藏、回、侗、蒙古等几个少数民族的教师,其中有九位少数民族教师担任着科主任(相当于系主任)或教研组组长的职务。全院少数民族教师现在都已经开了课。他们专长本民族语言教学,但需要增加必要的汉语知识和各种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全院学生必修课之一的藏语语法,在语序上和汉语语序有很大不同,讲课比较吃力。为此,各有关教研组在统一备课时,首先帮助少数民族教师找出汉语、藏语语法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开始时帮助他们在藏文讲义下注上汉字,又根据汉语语法规范造出汉语句子,以便讲授。同时,学院为少数民族教师安排进修时间,各有关教研组每周还专门抽出两个半天,组织有经验的教师为他们介绍基础知识,以便系统地提高少数民族教师汉语语法水平和分析作品的能力。目前,全院少数民族教师都已初步掌握汉语语法知识,能分析一般的汉文作品。
各教研组还根据汉族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的各自专长,由汉族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互相配合讲课和一起备课。如担任藏语教学的藏族教师罗桑宗哲,藏语词汇很丰富;而担任同一课程的汉族教师李健文,虽然汉语水平较高,但藏语词汇比较贫乏。在编写讲义时,两人便互相协作,取长补短,编写的讲义很受学生欢迎。
各教研组采取分工负责、集体讨论的方法,帮助少数民族教师编写教材。全院少数民族教师现在都已能单独编写教材。学院还经常组织汉族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互相观摩教学,举行教学经验交流会;同时,选送少数民族教师到外地进修,三年多来共选送了十九名少数民族教师到外地学校去进修。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少数民族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4版()
专栏:

传授科学知识 培养技术人材
贤胡大队农业技术班教学紧密结合生产
本报讯 山西省万荣县王显公社贤胡生产大队农业技术班,把学习文化技术知识与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进行试验,改进耕作技术,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显著的作用。
贤胡生产大队农业技术班,是农民业余学习文化技术的一个组织。它是在这个生产大队原有的“米丘林研究组”和“米丘林农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有学员三十八人,其中青年二十七人,壮年九人,老农二人。以学员原有的文化程度来说,普通初级中学毕业生三人,高小毕业生三人,其余的是业余中学和业余高小毕业生。平时,农业技术班每十天上五次农业技术课,三次文化课,一次政治课。到农活较忙以后,为适应生产的需要,农业技术课增加,文化课减少。农业技术班的教学工作,由两个大队干部、两位老农和三个中学生组成的教学研究组来进行。教材约30%是他们自己编的,其余选自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教科书。
农业技术班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生产,他们既注意给学生比较系统的农业基础知识,又注意根据各个时期生产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用他们的话说,生产上“用啥编啥”,“学啥用啥”。以棉花作物来说,播种前,他们教学整地、处理种籽;播种后,随着棉花的生长和农活的需要,教学留苗、定苗、中耕、整枝打杈,保蕾保铃等。从“米丘林研究组”到农业技术班建立,将近三年的时间,学员们已经学完土壤、肥料、气象、植物的生活、病虫害,以及当地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棉花等栽培技术。目前,在全部学员中,有二十一人在农业技术知识方面具有中等农业技术知识水平,并能够做土壤、肥料化验,能做无性杂交和远缘杂交等;有十七人初步懂得土壤、气象、肥料等知识,并学会选种、治虫、肥料使用等。
农业技术班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发挥老农的作用。他们请两位老农担任教学的“参谋”,有的农业技术课请老农去讲,教员写出的讲稿同老农一起研究讨论,吸收双方合理的部分。例如,在教棉花雨后保蕾保铃问题时,新技术主张摘花帽,老农主张雨后摇掉棉株上的水珠儿,经过研究,老农的办法既快又好,就照老农的经验办。有些新技术老农不能接受时,就把两种不同的意见同时讲给学员听,并在田间进行试验。像教麦田追肥时,新技术说追施含钾多的肥,可以防止倒伏,而老农认为施什么肥都一样。农业技术班把这两种意见都讲给学员听,并在田间分别单独试验氮、磷、钾三种肥料和混合追肥。从试验的对照结果中,老农看到施钾肥的好处,也就否定了自己的意见。
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与用一致,这是农业技术班的显著特点。农业技术班在试验田里,曾对小麦、棉花的品种、播期、密植、深耕、肥料等作过十几个大项、一百多个细目的试验,每项试验都有对比。一只手残废的青年王洪林用前期生长好的徐州209号棉与后期生长好的岱字15号棉进行杂交,产生杂种第一代。阎安定根据果木学木质嫁接原理,用棉花与指甲花、黑色向日葵等嫁接。去年,棉花与指甲花嫁接已经试验成功,也产生杂种第一代。
农业技术班的技术研究和革新活动,不单是为了学习和试验,而是有明确的目的:改良品种、改进耕作技术,提高产量。例如,他们对于小麦的播期曾进行过专门的教学和试验。过去,老农的经验是“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他们认真研究了老农的经验,同时学习研究科学技术,根据当地的气温和种籽的特性,从1959年起将小麦的播期分别在白露前一天下种和秋分后五天下种,经过几年对比试验的结果表明,秋分后下种的比白露前下种的好,因而,以后种麦的时间改在秋分后五天。几年来,他们还试验、培育和繁殖了小麦的许多优良品种,像碧蚂四号等小麦优良品种,其他地方尚在推广,贤胡生产大队却已经普及了。现在,他们正在大量繁殖更适宜于本地种植的6028号小麦品种。
推广试验成功的成果是通过学员进行的。农业技术班一方面吸收生产队的队长和技术员参加学习,一方面又将农业技术班培养出来的较好的学员,派到生产队去作技术队长。这样,他们把在农业技术班学到的技术知识很快传播到社员中去。各生产队以农业技术班的学员为核心,分别建立了“粮棉”等技术研究组(共六十四人)。这些研究组形成农业技术班的外围组织,成为传播科学技术的据点。通过这些活动,农业技术班吸引和组织了全生产大队的社员学习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种田的群众性的活动,大大提高了社员的技术水平,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显著的作用。


第4版()
专栏:

扑灭苍蝇搞好饮食卫生
沈阳市开展夏季卫生工作
襄垣县组织卫生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
据新华社沈阳26日电 沈阳市开展以扑灭苍蝇、搞好饮食卫生为中心的夏季卫生工作。
6月上旬开始,沈阳市组织群众扑灭苍蝇,同时加强公用厕所的管理和灭蛆工作。大东区有的地方利用附近机械工厂在电焊时剩下的电石残渣,作为公共厕所杀蛆的药物。这些过去被作为废物处理的电石残渣,杀蛆效能良好,一百五十多个厕所投入电石残渣后,已基本控制了蝇蛆孳生。
各饮食行业加强了食品卫生工作。商业集中的沈河区,对生产冰棍的单位进行经常的卫生检验,对贩卖冰棍的从业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和卫生知识教育。各饮食行业加强了食品采购、保管、出售的检查制度,严格防止出售腐烂变质的食物。
本报讯 山西襄垣县组织各级医药卫生人员三百七十多人,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大抓以防病治病为中心的夏季卫生工作和田间劳动保护工作。深入第一线的同志,一边进行调查研究,一边医治疾病,宣传卫生常识,培训基层卫生工作人员。夏店公社医务人员到第一线后,首先分片、分批地训练卫生宣传员、保健员,积极开展卫生宣传活动,使广大社员懂得了防病、防暑、防伤、防毒和田间劳动的卫生保健知识。社员下地都注意带开水,带草帽,带手巾。下良公社在夏忙前,组织了五个巡回医疗队,对九千七百多名社员进行了健康检查。对查出来的病人和现有病人集中力量进行治疗。医务人员帮助生产队调整作息时间,实行早出工、晚收工、延长了中午休息时间,统筹安排社员的假日,保证夏忙期间做到劳逸结合。?亭、常隆两公社医务人员组织了二十四副货郎担,提出“田间当医院、地头当药房”的口号,采取了定人定点分片包干登门访问,下地治疗的办法积极为社员治病。五十六岁的老中医孙宏府,用黄荆叶、野卜荷、甘草等土药制成清凉饮料,担到地头,给社员服用,防止了中暑病的发生,保证了社员安全生产。
(刘凤岐 刘宏计 张成凤)


第4版()
专栏:

楚图南举行宴会
欢送玻利维亚前副总统
新华社27日讯 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会长楚图南今晚举行宴会,热烈欢送玻利维亚前副总统、共和国参议员费德里科·阿尔瓦雷斯·普拉塔。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林枫出席了宴会。
楚图南在宴会上讲话。他说,通过阿尔瓦雷斯·普拉塔先生这次访问,我们相信,将对中国和玻利维亚两国人民的文化联系和友谊作出有益的贡献。他并且强调说,中国人民一贯坚决同情和支持玻利维亚和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运动。他请阿尔瓦雷斯·普拉塔先生把中国人民对玻利维亚人民、拉丁美洲人民的深厚友谊带回去。
阿尔瓦雷斯·普拉塔在讲话中谈到他在我国访问的观感。他说,中国人民是好客的谦虚的人民,中国是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因为她需要和平的环境来进行建设。他认为给他印象最深和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人民掌握了自由和幸福的命运。他说,我们看到中国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十分钦佩。他还说,我们两国人民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基础上,是互相支持的。他希望玻中两国人民不仅要加强文化联系,而且还需要加强两国之间的贸易联系。
出席今晚宴会的还有首都各方面人士张苏、雷任民、周而复、任映仑、林平等。(附图片)
楚图南设宴欢送玻利维亚前副总统。图为在宴会上。左起:费德里科·阿尔瓦雷斯·普拉塔、楚图南、林枫
新华社记者 王敬德摄


第4版()
专栏:

全国各省市电影院七月一日将上映十五部电影新片
据新华社27日讯 全国各省市电影院将从7月1日起上映最近摄制完成的各种电影新片,其中包括故事片、纪录片、美术片、科教片等共十五部。
将上映的七部故事片,有反映革命斗争历史的彩色片《红旗谱》、《红色娘子军》和黑白片《暴风骤雨》;反映少数民族生活、斗争故事的彩色片《勐垅沙》、《达吉和她的父亲》、《摩雅傣》;还有彩色戏曲艺术片《关汉卿》。将上映的纪录片,有根据珍贵影片资料编辑而成、反映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伟大胜利的文献影片《两种命运的决战》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生活片断》、《延安生活散记》等。同时,还将上映彩色美术片《小燕子》、《人参娃娃》、《太阳的小客人》,科教片《土(农业“八字宪法”之一)》、《线性规划——工业原料的合理下料》等。(附图片)
彩色故事片《红色娘子军》的一个镜头 新华社发


第4版()
专栏:

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会举行第二十次会议
新华社27日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今天上午举行第二十次会议,听取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吴耀宗作的关于中国基督教举行第二届全国会议情况的报告。


第4版()
专栏:

《鲁迅传》影片摄制组部分人员来北京搜集有关史料
新华社27日讯 《鲁迅传》影片摄制组一部分人员最近到北京搜集有关史料。
《鲁迅传》是一部传记片,它的上集描写鲁迅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到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斗争生活。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的《鲁迅传》摄制组人员为了熟悉鲁迅这段时期的生活,在绍兴、广州访问后,最近又来到北京访问。扮演鲁迅的赵丹与扮演许广平的于蓝,访问了许广平、曹靖华等人,得到不少宝贵资料。许广平热情地向演员介绍了她当年反对封建势力、要求妇女解放、接近革命的思想形成过程,以及与鲁迅相处的情况和他们之间的战斗友谊。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章廷谦向演员们介绍了鲁迅当年的生活习惯、活动、爱好和言谈笑貌。摄制组人员还访问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和绍兴会馆。美工摄影人员在当年鲁迅任教过的北京大学、女师大,以及其他鲁迅活动过的场所琢磨了拍摄角度,画了外景草图。
摄制组也在北京购置了有关的服装道具。中央文史馆八十三岁的老先生李芷洲,是与鲁迅同时留学日本的,他听到要拍摄《鲁迅传》影片时非常高兴,找出珍藏四十多年的马褂、坎肩等服装送给摄制组。有些人还把收藏几十年的“五四”时期服装用品送给摄制组,作为拍摄这部影片的服装道具。


第4版()
专栏:

阳翰笙欢宴田中稔男和长谷川敏三
新华社27日讯 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阳翰笙今天设宴欢迎日中友协代表田中稔男和长谷川敏三。
出席作陪的有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秘书长林林、孙平化,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秘书长萧向前,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副秘书长彭炎等。
在京的日本和平人士西园寺公一也应邀出席了宴会。


第4版()
专栏:

广东杂技艺术团结束在香港演出
据新华社香港27日电 广东杂技艺术团26日结束了在香港的演出。
杂技团是从6月4日起在九龙普庆戏院公演的,共演出了二十天二十八场,场场满座,观众达五万多人次。
杂技艺术团上演的节目包括“双爬杆”、“钢丝舞”、“跳板”、“空中飞人”、“龙舞”、“牧童与仙女”、“高台定车”和“滑稽表演”等二十多个,受到香港观众的热烈欢迎。许多戏剧评论家、作家和观众都纷纷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赞扬广东杂技艺术团的演出。


第4版()
专栏:

日本冈仓古志郎回国
新华社27日讯 应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日本亚非团结委员会理事长冈仓古志郎和他的夫人,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回国。到机场送行的有朱子奇、杨朔、李季等人。
26日晚,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廖承志设宴欢送。出席宴会作陪的有区棠亮、郑森禹、朱子奇等。在京的日本和平人士西园寺公一和夫人也出席了宴会。


第4版()
专栏:

中国青年代表团回京
新华社27日讯 应邀参加日本民主青年同盟第七次大会和在日本各地进行友好访问的中国青年代表团一行三人,在团长、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杨海波率领下,今天乘飞机回到北京。


第4版()
专栏:

自然博物馆古生物陈列室参观记
新华社记者 田培植
走进北京的自然博物馆古生物陈列室,仿佛漫游在五万年前的世界上。陈列室里的展品,都是古代生物的化石或模型。这里有六亿年前的同心藻的遗体,有七千万年前的恐龙的骨架;年代最近的展品也有五万多年的历史,这就是中国山顶洞人的头盖骨(模型)。这些古老的化石像枝奇妙的画笔,给人们描绘出一幅绚烂的生命发展的历史图画。
生命的摇篮
地球诞生后经过了几十亿年,洪水淹没了地壳的凹地,形成海洋。海洋就成为生命的摇篮。
在古生物陈列室的一座陈列柜内,放着几块古铜色和瓦灰色的大理石,石面上呈现出一团团云彩似的花纹,这些花纹就是六亿年以前生活在海洋里的同心藻的遗体。那时,藻类植物是海洋里最兴旺的“居民”,它们带着红、褐、绿等不同的颜色,把海洋打扮得分外美丽。海洋也孕育了动物的生命。在陈列的许多五颜六色的石片上,嵌着密密麻麻的小虫,这就是五亿年前海洋里的最繁盛的动物——三叶虫。仔细辨认,发现三叶虫的家族很多,生活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在远洋中游泳,有的爱在浅海里漂浮,有的则用刺尾支持身躯在泥沙深处爬行。
随着地壳变动,水陆变迁,海里的藻类植物逐渐向陆地移居,演变为蕨类植物。蕨类植物中的棵蕨,是陆生植物的祖先,约有二米多高,顶端卷曲,呈螺旋形,根、茎有了区分,而且有呼吸用的气孔。从云南等地采集来的化石上,还能看到它的形态。
经过一亿多年,海里出现了由无脊椎动物演化成的最早的脊椎动物——鱼类。到距今三亿六千万年前的时候,鱼类已称雄于水的世界。过了四千多年,到了地质学上所说的泥盆纪,气候干燥,陆地扩大,蕨类植物茂盛生长。也就在这时,由于海水的涨落,季节性的干旱,
有些鱼类开始寻觅新的住所。一种名叫总鳍鱼的动物,首先离水登陆,敲开了动物在陆地上生活的大门,成为两栖动物。在一个布景箱里,观众还能看到作为陆生动物的“开山祖师”的这种总鳍鱼离水登陆的情景。它的鳍骨渐渐进化为四肢,而且用肺代替鳔来呼吸。两栖动物的后裔蜥螈,已经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并且逐步由两栖类进化到爬行类。这就成为后来高级动物征服大陆的最初的序幕。
在距今两亿八千万年前的石炭纪,气候温暖湿润,茁壮的蕨类植物已经繁殖出高达三十米左右的“子孙”——鳞木、猫眼鳞木、封印木。在这个馆陈列的,有发现于河北的鳞木化石,它的茎上附有深黑色的斜格形的鳞片;有发现于内蒙古的猫眼鳞木化石,它披着浅褐色的呈猫眼形的外衣。那时,这些挺拔的树木组成了茂密的森林,为爬行动物的生存提供了新条件。
恐龙的时代
在古生物陈列室里,迎面耸立着一个庞然大物,那是“棘鼻青岛龙”化石。1951年它被发现于青岛西北的莱阳。这个恐龙的鼻骨上突出一根棒状的棘,粗壮的后肢撑着颀长的躯体,还拖着一条由尾椎骨组成的长尾巴。全长六米、身高五米。陈列在“棘鼻青岛龙”化石后面的是在云南禄丰发现的“许氏禄丰龙”的骨架化石模型,这是世上罕见的比较早期的恐龙,生活在一亿七千万年前的三迭纪晚期,它非常珍贵,学术研究价值很高。在它旁边的还有一个身材小巧、比猫稍大些的“鹦鹉嘴龙”化石。有一个身长比青岛龙还要大一倍的“建设马溪龙”的骨架化石,镶嵌在墙壁上,身高三米,估计体重在三十吨以上,据说这种龙每天要吃数以吨计的食料。这里还陈列着一块恐龙脚印的化石。考古学家根据化石推测,这是二亿年前的一种“热河龙”留下的足迹,从脚印的深浅和大小来判断,它的身材跟猎犬相仿。脚印大都是后脚踩的,又是一左一右,从而想像出这种龙可能前肢短小,全靠后肢走路,走起来像鸵鸟的模样。从恐龙的骨胳化石上还能研究出恐龙的生活习性等很多秘密。比如,青岛龙没有锐利的爪牙,知道它多食植物,性情比较温和,它的体态臃肿而脑壳狭窄,大概是不那么聪明伶俐的。
恐龙生活在距今七千五百万年到两亿零五百万年之间的中生代。那时,地球的表面比较平坦,气候温和,植物广茂,是爬行类动物的黄金时代。恐龙几乎占据了陆、海、空整个空间。有翱翔在天空的飞龙,有潜游在海里的鱼龙,有徘徊在沼泽湖泊的蜥脚龙,有生活在高山峻岭的鹦鹉嘴龙。这些恐龙体态不一,有的奇角峥嵘,有的刺剑峭拔,有的长着蛇颈鸭嘴,有的披鳞戴甲。由于当时恐龙盛多,在世的时间又长,人们就把它所生活的中生代叫做恐龙的时代。
恐龙在世一亿多年,为什么后来无影无踪了呢?这是因为到中生代的末期,地壳发生剧变,出现山岭盆地,气候严寒,一身无毛的恐龙抵御不了严寒,沼泽干涸和植物枯衰又满足不了它巨大的食欲,于是这个在地球上曾经盛极一时的庞大的生物就渐渐地被淘汰了。
人类的诞生
恐龙绝迹了,接替爬行类动物而称雄于动物界的,是具有更高的生理体质结构的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同时,在植物界出现了高等被子植物——一种果实外层包着一层皮壳的植物。
大约在二千八百万年以前,脊椎动物中哺乳类动物发展到最高阶段时,出现了一种森林古猿群。观众从一个布景箱里看到,起初森林古猿栖息在树上,野果嫩叶伸手可得。后来随着地壳变动而引起的自然条件的变化,这种大猿便无法在树上生活,只好搬到地面上来。这时,它们就慢慢习惯了用前肢拿起石头、木棒挖树根,摘果实,抵挡野兽,开始从事简单的劳动,手足有了分化,后肢逐渐能直立起来走路,初步具有人的特征。经过二千多万年的长期劳动,它们慢慢进化到人类体质形态发展的第一阶段——猿人。
陈列室的玻璃箱内放着很多猿人的头骨等化石模型,这是从周口店发现的中国猿人的遗骸。猿人的前额扁平,眉骨脊突出,嘴巴前伸,牙齿还很粗糙,脑量只有现代人的四分之三,但比起古猿来已大大进化了一步。
周口店是中国猿人的故乡。一个布景箱里展现出五十万年前周口店的热闹景象:山林起伏,溪流潺潺,地上奔跑着肥壮的鹿、象和野猪野牛,枝头垂挂着各种各样的野果。布景箱对面的墙上,还挂着一幅描绘中国猿人生活情形的彩色油画,画着中国猿人群居在穴洞里烤肉熟食的情景。
猿人经过了历时约四十万年的古人阶段,进化到新人阶段。新人的代表是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广西的柳江人和四川的资阳人。陈列室里陈列着他们的头盖骨、下颚骨和牙齿的化石模型,看来已经同现代人大同小异,前额宽大,脑量已相当发达。资阳人使用的石器已经棱角鲜明,山顶洞人的装饰品也很精致。他们把石头雕刻成鱼形和圆珠形的,上面钻有小孔,大约是用这些石头串成项链,懂得讲究装饰了。这里还陈列着一根小巧的骨针,可见山顶洞人已经学会穿针引线,用树皮兽皮缝衣遮体了。这些都表明,人类发展到新人时,由于长期的劳动,已经有了一双灵巧的手,脑筋也愈来愈聪明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