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篝火
王明贵
如今,那些定居在小兴安岭下的鄂伦春族弟兄,仍然喜欢在夜里燃起一堆堆篝火,一家老小围火团坐,听长辈们讲森林的故事,看篝火映红自己的新居。他们和篝火有着世代相传的感情。在过去反动统治者的民族压迫下,他们被迫离群索居在丛山密林中的时候,篝火不但给了他们温暖,而且是他们深夜酣睡时的忠实捍卫者。有的人就诞生在篝火旁,正是篝火使他免于冻死,免于被狼把他从昏厥了的母亲身旁叼去。因此,他们爱篝火。
我也爱篝火。这是因为我们这些“抗联”战士对篝火也有着难忘的感情。
二十多年前,我们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以小兴安岭为依托,转战北满,坚持抗日游击战争。那时候,日寇经常集中数万兵力追歼我们,并且强行“归屯并户”、“十家连坐”,企图割断“抗联”和人民的联系。1938年后,斗争日益艰苦,我们开始了野居生活,几乎天天露营。露营就必燃篝火。于是,篝火和我们就结了不解之缘。
感谢森林中的鄂伦春族猎人,我们向他们学会了用生长着的树木生火。柞木、桦树最好,不管多湿都能烧着,而且耐烧。在一次袭击日本军营的战斗中,我们缴获了许多日本人的伐木工具。一把锯连柄二尺长,斧子只有半尺多,锋利、轻巧。于是,一到林中宿营地,人人都动手采伐木柴,就连负伤的同志也坐在砍倒了的桦树旁,挥臂剔除丫枝。弄来了树木,我们用手刨、脚踢,清理出一块平坦的地方,一堆一堆的篝火就燃了起来。熊熊的篝火在黑夜的帷幕上涂上一团团火红的颜色。同志们把冻僵了的双手伸近火边,一股热流顺着指尖传遍全身,帮助我们驱除了寒冷,清除了白天战斗中的疲劳。
春天来到北满的时候,在日寇残酷剥削下的农村,到处饥饿成灾。我们的军粮常常中断,部队连续战斗数日,肚子里一点粮食也没有。于是,我们不得不用篝火来驱散寒冷和饥饿。
每当我们出击后返回林中,留在“家”里的同志早已把篝火燃着了。老远,那些年轻的朝鲜族女护士,便迎上来向我们伸手讨缴自敌人的医药用品和伤员需用的食粮。当你交到她手中,那怕是一小瓶红汞,或一小袋高粱米时,她也向你连连道谢。有时,我们不曾从敌人手里夺来物品,她们失望了。在一阵沉默之后,只好回到篝火旁,用罐头盒煮那不知染过多少战士的鲜血的破旧绷带。年纪小一些的护士反倒要伤员安慰:“别难过,小朴,你看我的伤口不是快不化脓了吗?”“小金,别着急,再饿十天也没关系的!”如今,事隔二十多年,那些朝鲜族的小女同志,有的已经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活着的也许都成了孩子的“阿妈尼”(妈妈)。我相信,她们的孩子一定会从妈妈那里,听见过篝火的故事,懂得怎样用斗争来保卫今天的幸福生活。
最紧张的还是夏天。鬼子的频繁“扫荡”,不让我们有喘息的机会;我们的出击也增多了。
夏天的露营却是最舒服的。在花木葱茏的林间空地,同志们或学习,或围着篝火聚谈,或仰卧在草铺上休息。透过树木的枝叶,看着天空的星斗,让自己的思想飞向富饶广阔的祖国各地,飞向理想中的共产主义未来。有时我们也召开学习问答晚会,或娱乐晚会,叽叽喳喳,热闹非凡。你听吧,这一堆篝火旁有人在讲列宁的故事;那一堆篝火旁有人在唱抗联战歌,慷慨、激昂,给人以无限勇气和力量。
下雨了。小雨点落在火堆上,扑赤,扑赤作响,一声一缕白气;雨密了,白气汇成茫茫一片。我们用桦树皮盖住身体,照样安然睡觉。只有下大雨时,我们才把篝火搬进“松树小店”。说也怪,森林中树木的种类多得数不清,独有大松树不漏雨。它的枝叶像伞篷似地遮住很大一片地面。人走到树下,像进了屋内一样。“小店”就是战士们给大松树取的绰号。
秋夜,篝火的景色显得更加壮丽:倘若你站在高处望去,会看到无数条火龙游动在山间林中,渐渐联成了一条火的长城;走到近处,条条金蛇窜起三四尺高,秋风吹来,颤颤巍巍,呼呼作响,仿佛有人一面用扇子扇风,一面吹口哨似的;篝火四面都是密密层层的落叶,火光近处,参天的树干挺拔屹立,树影倒映在地上,很长、很大,好像是一个个警惕的哨兵。
我永远忘不了冬天的篝火。
一场大雪过后,森林换上了银装,小兴安岭像浩瀚的雪海,红艳艳的篝火点缀其间。无风天,一堆篝火一条白色烟柱,袅袅升起十几丈高。日寇的飞机专找这样的目标,但当他们发现时,我们早已转移了新的宿营地。大风天,篝火的红舌左摆右晃,离远了冷,离近了容易挨烧。于是,我们把营地选在背风的山沟,在上风头筑起四五尺高的雪墙。身子躲在雪墙下,眼望着跳动的火苗,耳听着喧闹的风哨。
雪季里,气温往往降到零下四十度。人围着火堆睡觉,肩头不易烤着,寒风吹来,像刀子剜肉一样,只好用烤热了的双手紧抱住肩头。特别寒冷的时候,睡上两小时,就得起来烤烤火,蹦跳蹦跳,免得睡久了冻僵。有时,同志们在过度的困乏中睡过去了,篝火燃得不旺,一觉醒来,关节僵直,肌肉发紧,手足都不听使唤了,非得慢慢活动一阵才能恢复知觉。半夜突然下了一场鹅毛大雪,拴在树旁的战马冻得呜呜直叫,把酣睡的人们吵醒了。睁眼一看,四野茫茫,一片雪白,篝火已经衰落得只剩微弱的一点火星了。寒风卷起柴灰,染污了周围的白雪。还没有醒来的战友依然埋在雪堆里,头上透出丝丝热气。两个朝鲜族的女同志最喜欢开玩笑,她们发现别人脸上被寒风刮起的柴灰涂上了斑斑点点,就用手指着咯咯地大笑。当有人也指点着她俩笑起来时,她们才意识到自己脸上也有无数黑点,这才停住嘻笑,从地上捧起白雪,把她们的圆脸擦净,透出往日的绯红。
在那些伴随着篝火的战斗的日子里,我常常躺在篝火旁,仰望着骄傲地挺立着的松树,听着战友们的鼾声,不禁想起了眼前艰苦的境况,想起了昨天才失去的战友,想起了未来胜利的远景;我似乎看见眼前燃烧的篝火,变成了一面党的抗日红旗,千军万马在它的引导下奔驰前进,抗日的烽火正像这炽烈的篝火在全国燃烧。
不知什么时候,同志们陆续从黎明前的严寒中醒来了。也不知是谁在唱: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
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
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接着,黑暗的密林中响起了战友们的合唱:
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
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灭,
赴国难,破重关,夺回我
河山。
我们就这样,围着篝火,尽情歌唱。寒气消退了,启明星带来了东方的黎明,我们用这雄伟、豪迈、战斗的歌声来迎接黎明的曙光。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稿〕


第8版()
专栏:书评

一本爱憎分明的书
——读《鲁迅回忆录》
王士菁
应该向读者推荐《鲁迅回忆录》这一本书,它不仅对于从事研究鲁迅和现代中国文学的人们来说,值得仔细一读,对于一般的读者,特别是对于年轻的一代,这书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读物。虽然,作者在“前言”里很谦逊地说是“试试写作”,“难免有挂一漏万或拾了芝麻丢了西瓜之弊”,但是,从这本书中,我们却得到了不少启发和教育。
作者许广平同志怀着深厚的感情,以她的朴素的但又锋利的笔调,夹叙夹议,挥洒自如,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了这样的一幅图画:在一片昏黑的旧中国的土地上,1919年的“五四”初次显露出黎明前的曙光,1921年党的成立宛如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了太阳,它一出现就给旧中国以新生的希望;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不甘屈服、渴求解放的人们纷纷醒来,打破那黑暗的“铁屋子”,冲决一切旧的罗网,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形成一条看不见边际的无形战线,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奔向革命,投向光明!在这广大人群中间,出现了一批又一批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英勇无畏的不屈战士,职业的革命活动家,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在那可诅咒的地方,抗击着可诅咒的时代。在这一群不屈的人们中,站起了骨头最硬的一个,站出了他们的一个杰出的代表。这就是作者笔下描写的伟大的鲁迅!
作者许广平同志以她的细致入微的笔调,深厚的感情和细致的分析相结合,生动而又真实地描绘了伟大的人民战士鲁迅的音容笑貌、他的光辉的战斗业绩以及他在斗争中发展和成长的一些过程。她不仅给予了我们年轻的一代人以许多知识:关于阶级斗争的知识,关于历史的知识,关于文学艺术的知识,……等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于鲁迅的描写和叙述,作者把鲁迅的爱憎分明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感情强烈地传达给了读者。与此同时,作者自己的爱憎分明的感情也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也强烈地感染了读者。读完了这本书,人们(不论年老的或年轻的)不能不为作者的这样的感情所激动,和作者发出同一的心愿:
“几十年来,经过无数革命前驱者(包括鲁迅在内)和广大人民的英勇斗争,黑暗的旧社会被彻底推翻了,每一个妇女和中国人民一道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这使我们久受压抑、备尝艰辛的老一代人们,其心情之快慰,实难形之笔墨。我要把我的一点一滴,都贡献给亲爱的祖国,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在内,都无保留地献给党,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这是我唯一的心愿。”(见该书第110页)
这正是鲁迅的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个发扬!在这世界上,哪里还有比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在内,贡献给亲爱的祖国,贡献给党,贡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更崇高、更壮丽的事业哩!
同时,这也是我们理解鲁迅和他的作品关键之所在。没有爱憎分明的感情、没有是非之心的人,是不可能理解鲁迅的为人的;对于人民的和革命的事业没有深切的爱,对于人民的和革命的敌人没有深切的恨的人,对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没有憎恨和不敢蔑视的人,是不可能真正读懂鲁迅的书的。
我们应该感谢作者,在这一本书中,她以热烈地是其所是、更热烈地非其所非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和笔锋带着感情的描写与叙述,对于我们理解鲁迅和他的作品给予了许多具体的亲切的帮助。(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富于地方特色的艺术表演
——记西安市歌舞剧院歌舞团的演出
杨琦
最近,我们欣赏了西安市歌舞剧院歌舞团的演出,它的所有节目都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强烈的生活气息,以及炽热的时代精神。
晚会一开始,就是在高吭嘹亮的汉江号子声中出现的舞蹈场面,演员们富于强烈节奏感的舞姿,体现了汉江水上运输工人的不畏困难、勇往前进的英勇气概。这个节目把劳动生活提高到美的境界,透过这个境界,使我们感到劳动人民的崇高的革命气质。这种性质的舞蹈一般是不容易获得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但是西安市歌舞剧院的同志们通过了艺术的加工,美化了劳动生活中的自然动作,于是变成了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作品。《背矿员》也是同样一个令人喜爱的舞蹈节目,这个节目的舞蹈和音乐的素材都取自韩城秧歌,但它有着崭新的内容,大跃进精神是通过优美的舞姿和简洁的情节和抒情的画面体现出来的,因此就显得比一般把自然状态的动作直接搬上舞台反映劳动过程的舞蹈来得深刻和动人。《陕北组舞》也概括了今天陕西人民生活面貌的一个方面。看来舞蹈演员们是深入学习了民间的东西,又进一步加以提炼加工的。所以才使我们欣赏以后产生更集中更强烈的美感。《老俩口比干劲》在题材方面似乎并不新鲜,但是由于打击乐的精彩的表现,使这个舞蹈显得异常动人。三件打击乐器,特别是一面鼓发挥了整个乐队的表演能力,它能表现人的情绪、环境、气氛,真是令人难忘。这个出色的鼓的表演,前些日子就听人提起过;听了以后,觉得真是难得的艺术享受。
音乐方面也很有特色。《越胡音乐合奏》和《碗碗腔音乐合奏》都是同一类性质的节目。在音乐的风格与色彩方面也颇近似,在艺术处理上也颇相同。以越胡和二股弦作为主奏乐器,和以富有民族特点的乐器伴奏,这种做法是很常见的;但是在表现方法上有新的创造。我特别喜欢这个节目中以主奏乐器和另外一个乐器二重奏的那一段,非常有趣,很像男女两位主人公在对话谈心。“越胡合奏”似乎还拘泥于原来的板腔,如果再加以变奏发展,就会更丰富动人。“碗碗腔音乐”的婉转动人清越丽亮的曲调早为我们所熟悉和热爱,这次的创作似乎还应该发挥一下它那抒情性的特点。王淑德的女声独唱很动人,特别是后来加演的《兰花花》,在声音的运用、吐字的清晰和感情的真挚方面,都显示出她是一位具有美丽歌喉并有前途的青年歌唱者。姚维琪的男声独唱,音质朴实,情感浑厚,是一位有技巧的歌唱演员,以《信天游》这种异常开阔明朗的性格来说,如果能把陕北人民的爽朗豪迈的气质注入于他的演唱中,就更臻完美,感染会更强。
这个晚会中还演出了一个戏曲节目:《吹鼓手招亲》(陕南八岔戏)。这是一个喜剧风格的小戏,非常富于风趣。演员们的表演很地道,看来他们对戏曲表演是下过一番功夫的。但在唱腔方面就稍逊一筹,有的演员还保留着唱歌曲的味道,因此,显得和戏曲的风格以及表演的特点有一些不调和。然而作为歌舞团的演员来说,能演出这样一出完整的民间戏曲,又能获得较完美的艺术效果,已是难能可贵。
许久没有集中地欣赏到像西安歌舞剧院演出的这样富于地方特色的歌舞节目了,他们的演出仅仅两个多钟头,但是却给予我们比较丰富的艺术的美的感受。


第8版()
专栏:

草原牧笛
南雍
牧人驱赶着牛羊,吹起了自己心爱的牧笛。
吹出了牧人生活的愁苦,吹出了对王爷的控诉,吹出了对旧世界的愤怒;吹出了牧人革命的心,吹出了骑兵的进军号,吹出了子弟兵的胜利心;
吹散了满天的阴霾乌云,吹出了一面火红的太阳的旗帜;吹出牧人当家作主的欢乐,吹出了对于太阳的赞歌。
呵,草原的牧笛,深沉、悠扬、宏亮、豪放,像牧人的性格一样。
牧人,骑着枣红的骏马,放牧着自己的牛羊,吹起了自己心爱的牧笛。
吹出对水草丰茂、辽阔无垠的草原的眷恋,吹出了对草原明镜般月夜的赞美,吹出对那肥壮的牛羊的爱,吹出牧人的幸福生活,吹出了牧人丰收的喜悦;
吹出对旭日的赞歌,吹出对插在扬帆疾航在绿海上的银色帐篷上,那在东风里招展歌唱的旗帜的歌。
呵,草原的牧笛吹着一支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的那草原上的青春之歌。
呵,草原的牧笛,你那悠扬、雄壮的笛声里,饱含着草原上牧草的清香,注满了马奶酒的清凉。
呵,草原的牧笛,你像一只插上了金色翅膀的凤凰,淋浴着温暖的阳光,在草原上那蔚蓝的天空中翱翔……


第8版()
专栏:

归来(木刻)   
赵瑞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