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6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什么是摩尔根学派的遗传学说
方宗熙
现代生物学有若干基本的理论。这包括达尔文的进化学说,郭良尼诺夫、许莱登、许旺、魏耳和的细胞学说,孟德尔、贝德生、约翰孙、摩尔根的基因学说,等等。什么是摩尔根的基因学说,这个学派的理论是怎样的,这是很多人想知道的,我想在这里加以介绍。
一、基因学说的形成过程
基因学说是摩尔根学派遗传学的中心理论。它的建立一方面依靠杂交实验所提供的遗传学材料,一方面依靠细胞学所观察到的有关遗传的相互印证的材料。可以说,基因学说首先是遗传学研究和细胞学研究的结晶。因此,摩尔根学派所建立的遗传学一般就叫做细胞遗传学。
从十九世纪下半期到二十世纪初年,就有若干生物学家包括赫克尔、赫特威克、魏斯曼、鲍维里等,根据细胞学观察,看到细胞核的有规律的分裂过程和有关的材料,认为细胞核和染色体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例如,赫克尔于1866年就推测到生物各种性状依靠细胞核传给后代。魏斯曼于1892年提出种质学说,认为生物体由种质和体质所组成。种质是遗传基础,有自己的连续性。体质是种质所产生,没有连续性。种质是生殖细胞,那里有全套的染色体,有全套控制发育的决定子。这就是早期的染色体遗传学说。
对建立基因学说有决定意义的有以下几类遗传实验:孟德尔的豌豆遗传实验、约翰孙的菜豆纯系实验和摩尔根的果蝇遗传实验。
(1)孟德尔根据八年(1857—1865)的豌豆杂交实验所提供的精确材料,提出了若干基本的遗传原理,例如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显性规律、单位性状规律等。孟德尔的遗传概念可以用他的一个实验来说明。他让高豌豆和矮豌豆杂交,所产生的杂种第一代都是高豌豆。他让这杂种自交,所产生的杂种第二代是四分之三高豌豆和四分之一矮豌豆。他选用其他相对性状例如红花和白花、圆形种子和皱皮种子等进行杂交,都得到跟上述相同的结果。怎样解释这种规律性的遗传现象呢?他假定任何相对的性状都受到细胞里相应的元素(即现在所说的基因)所控制。在身体细胞里,基因成双存在;在生殖细胞里,基因成单存在;通过受精过程,受精卵又恢复了成对的基因。他又说明在杂种里得到表现的性状例如高茎是显性,得不到表现的性状例如矮茎是隐性。隐性的遗传基础,例如矮茎的基因,在杂种的身体里不会被消灭或被改变性质,因此在杂种第二代里可以重新表现。用符号代表基因,例如用大写的T代表高茎基因,用小写的t代表矮茎基因,那末整个遗传现象可以得到以下简明的解释。(附表)
这个实验所说明的是分离规律。分离规律的实质是:杂种体内原始生殖细胞里相对的遗传单位(即基因),在形成配子中,彼此分离到不同的配子里。含有不同基因的精子和卵子彼此可以随机结合,因为数目相等,例如含T的精子跟含t的精子一样多,含T的卵子跟含t的卵子一样多,结合的机会是相等的,因此产生出一定比例的后代,结果可以预测。
按照孟德尔的遗传观点,亲代遗传给后代的主要是遗传物质;遗传物质主要以遗传单位即基因而存在;显性基因只要一个就能得到表现;隐性基因要成双(如tt)时才能表现;基因有高度的稳定性。
(2)约翰逊从菜豆的多年的纯系实验里得出结论:对遗传基础纯一的许多个体即所谓纯系进行选择,不能得到新品种,尽管它们在环境影响下外表上可以有种种差异。例如,遗传基础纯一的一棵菜豆所结的种子有大有小,把大粒的种子和小粒的种子分别栽种,在同样的栽培条件下,大粒种子的后代有大有小,小粒种子的后代也有大有小,平均的重量基本上彼此相等。约翰孙由此得出结论:基因型跟表现型有所区别。基因型也叫遗传型,是遗传基础。表现型是可以观察到的性状。表现型受基因型的制约,也受环境的影响。但环境影响所引起的表现型改变是不遗传的,遗传的是基因型。
(3)摩尔根和他的合作者主要用果蝇做遗传研究材料。他们从不同果蝇杂交的遗传结果和细胞学观察广泛地论证了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肯定了约翰孙关于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区别,同时又发展了二十世纪初年贝德生等所发现的基因环连和互换的遗传原理。摩尔根学派从果蝇和许多其他生物的遗传和细胞的材料,论证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926年,摩尔根发表了名著《基因学说》。这个时期,他们所想像的基因是像念珠一样的微小颗粒直线式地排列在染色体上。
这样,在摩尔根学派的手里,早期的染色体遗传学说就得到了发展。基因学说就是早期染色体遗传学说和孟德尔遗传原理相结合的产物。这个时期,细胞遗传学上还有许多重要的未知数。例如细胞核和细胞质在遗传中的关系怎样?基因型通过什么过程控制表现型的发育?遗传物质怎样发生变化?环境条件怎样引起遗传物质的变化?遗传物质究竟是什么?等等。这些在当时是知道的很少,或一无所知。但是细胞遗传学在各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基因学说的发展:许多遗传
学科的建立
细胞遗传学是二十世纪生物科学发展最快的一个学科。这由于在研究中它广泛地应用了现代各种科学的新成就、新技术,同时也由于选用了适宜的研究材料,先前主要是果蝇,现在是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果蝇两个星期就能繁殖一代,而微生物几个小时就能繁殖一代。这对在短期内建立学科,非常有利。
由于应用生物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基因在群体内分布和变化的规律,就建立了生统遗传学和进化遗传学。
由于应用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来引起遗传物质的变化,即突变,就阐明了染色体变化和基因突变的规律。在研究中,发现了X射线和其他电离射线是高度有效的诱变因素,就建立了放射遗传学。1949年发现芥子气是高度有效的诱变因素,其效果可以跟X射线相比。最近发现环氧乙烷和次乙亚胺也是高度有效的诱变因素,其效果比X射线要强好几倍。这方面的研究阐明了,遗传物质是可变的,各种环境条件包括体内代谢产物在内,都可能引起突变。
由于应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来研究遗传现象,就发现了基因跟酶的关系,基因跟代谢的关系。这就建立了生化遗传学,例如在动物和人类中曾广泛发现白化的个体。所谓白化是黑色素缺乏的现象。白老鼠就是一种白化类型。从生理或生化的角度讲,黑色素是从酪氨酸经过酪氨酸酶的作用而形成的:

酪氨酸→黑色素
白化个体的体内缺乏酪氨酸酶,因此不能形成黑色素。从遗传的角度讲,白化是一种隐性遗传,在一般条件下它主要跟一种隐性基因(a)相联系。如果具有显性基因(A),个体就不会是白化。把遗传的原因和生化的原因综合在一起考虑,那就是:所研究的基因A和a控制着酪氨酸酶的合成。在基因型AA或Aa时,由于有那种酶,因此有黑色素。在基因型aa时,由于缺少那种酶,因此没有黑色素,结果是白化。情形如下:(附表)
从红色面包霉这种微生物的许多生化突变知道,每一种基因控制着一种生化步骤。例如从半胱氨酸要合成蛋氨酸,要经过胱硫醚和半高胱氨酸,每一步骤都受到一种基因(1—3)的控制:
①  ②  ③
半胱氨酸→胱硫醚→半高胱氨酸→蛋氨酸
这样,生化遗传学的研究就初步阐明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这个关系的主要线索是这样:基因控制蛋白质和酶的合成(酶是一种蛋白质),酶控制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控制生理机能和形态结构。换句话说,生物的各种生理机能和形态结构以各种新陈代谢类型为基础,新陈代谢的类型受酶的种类所制约,生物体会含有那些酶受基因的制约。
于是细胞遗传学需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即:基因怎样控制蛋白质或酶的合成呢?这需要阐明基因的物质基础即遗传物质。
三、基因学说的发展:遗传物质的阐明
从化学分析中人们早就知道,作为基因载体的染色体,以核蛋白为主要组成部分。所谓核蛋白是核酸和蛋白质相结合的一类蛋白质。核酸有两大类:去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和核糖核酸(简称RNA)。DNA主要在细胞核里。细胞质里一般并不含有DNA。RNA大部分在细胞质里,少量在细胞核里。染色体的核蛋白主要是DNA和蛋白质相结合的核蛋白。过去,人们对核酸的知识不足,认为种类很少,不可能作为基因的物质基础。而实际上蛋白质的种类是很多的,因此认为基因的物质基础就是蛋白质。
但有一些材料并不支持上述论点。例如,1928年一个研究者发现了肺炎球菌的无毒的粗糙型跟死的有毒的光滑型在一起,会发生定向转化的现象,即转化成光滑型。1944年另一些研究者发现引起定向转化的主要因素是DNA,不是蛋白质。光滑型经过突变可以产生粗糙型。从光滑型Ⅱ而来的粗糙型跟光滑型Ⅲ的DNA在一起,就转化成光滑型Ⅲ:
(突变)
光滑型Ⅱ→粗糙型→光滑型Ⅲ

DNA光滑型Ⅲ
随后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某些其他菌中也发现定向转化的遗传现象,而转化因素都是核酸,主要是DNA,少数是RNA。又例如核蛋白是病毒和噬菌体(即细菌的病毒)的主要组成部分。核酸照例位在结构的中心,蛋白质在核酸的周围。用放射同位素磷(P32)标记噬菌体的DNA部分,用放射性同位素硫(S35)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部分,发现噬菌体进入大肠杆菌的部分是DNA,蛋白质组成的外壳留在外面。进入细菌体内的噬菌体DNA能进行复制,产生许多噬菌体。因此有理由推想,在遗传物质中居主导地位的可能是核酸,特别是DNA。支持这个论点的还有许多其他事实。例如,不同的物种不仅有一定的DNA,而且DNA含量是比较恒定的。DNA一般只存在于细胞核内。生殖细胞的DNA含量只有体细胞DNA含量的一半,这跟基因在体细胞里成双存在、在生殖细胞里成单存在的论点相一致。DNA的吸光谱跟引起突变的紫外线的作用光谱相一致。这样看来,细胞里是有特殊的遗传物质的。
但是DNA有什么条件可以作为基因的主要物质基础呢?
1953年有两个研究者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结构模式,认为DNA分子是由两条并列的螺旋形长链组成的,每一条长链含有许多核苷酸。而核苷酸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碱基、一个糖和一个磷酸。合成核苷酸的碱基有四种,即腺嘌呤(简称A),鸟嘌呤(简称G),胸腺嘧啶(简称T),胞嘧啶(简称C)。这是说核苷酸有四种。从精密的分析知道,在形成DNA分子中,腺嘌呤(A)总是跟胸腺嘧啶(T)配成对,即A=T;鸟嘌呤(G)总是跟胞嘧啶(C)配成对,即G=C。碱基之间以氢键相连结而配成对。
随后的许多研究广泛地论证了上述DNA分子结构模式是基本上正确的,并且可以满足基因在遗传作用中的以下要求。
第一,从遗传研究知道,基因有多样性,有特异性。生物化学的研究指出,DNA也这样。现在知道,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主要跟碱基的排列相联系。组成DNA的四种碱基有四种结合方式:A=T,T=A,G=C,C=G。因为DNA是高分子,那里的碱基一般总在一百对以上,因此,碱基对顺序的可能排列方式就是4100以上,这是极其庞大的数目。遗传信息可能主要蕴藏在这里。
第二,从遗传研究知道,基因能够复制自己。生物化学的研究指出,DNA分子也这样。关于DNA复制过程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假说是样板假说。由于DNA分子中的碱基总是由一定的碱基相互配对,所以推想在复制过程中DNA分子的两条长链彼此松开,每一长链各利用周围已经存在的核苷酸来合成自己的对手即另一条长链,于是就由一个分子DNA变成两个分子。其主要过程如下:(附表)
不久以前,科学上人工合成了DNA。合成的基本材料是:用少量的DNA作为先导物,用核苷酸作为底物,此外还需要某些酶和一部分能源。
第三,从遗传研究知道,基因能够发生突变。生物化学的研究指出,DNA分子中碱基对的顺序可以发生变动。这种变动可能由于一些碱基对被另一些碱基对所代替,或者是某些碱基对重新排列,或者是增加了一些碱基对,或者是减少了某些碱基对。
第四,从遗传研究知道,各种基因有一定的机能,这机能首先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生物化学的研究指出,DNA也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噬菌体的活动知道,进入细菌体内的噬菌体DNA能够指导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合成,使形成出噬菌体的蛋白质,作为噬菌体的外壳。噬菌体的蛋白质不同于细菌体内正常的蛋白质。现在有若干事实表明,蛋白质的合成大概以DNA为样板。就是DNA的碱基对的顺序决定了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顺序。这里可能是DNA直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可能是DNA通过RNA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现在支持后一种可能性的材料多些。但具体情况如何,目前材料仍少。
这样,关于基因的研究就从抽象到具体,从细胞学的水平到分子生物学的水平,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但是,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四、基因学说的主要论点
现在基因学说跟二十年代的基因学说已经有很大的不同。现在基因学说的主要论点是:
(1)个体之间遗传的差异绝大部分可以用基因的差异来解释。这就是说,遗传物质主要以遗传单位(即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中,只有少数遗传的变异是由于细胞质的差异,这主要见于单细胞生物和植物中。
(2)基因在世代传递中表现规律性。基本的遗传规律是:(一)分离规律,这由于成对染色体的成员在形成生殖细胞中,彼此分开到不同的细胞里。(二)自由组合规律,这由于不同对的基因在不同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中彼此可以自由组合,从而产生出后代的多样性。(三)联系和互换规律,这由于不同对的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在传递中它们作为一个集团而活动。
(3)基因型和表现型(性状)有原则上的区别。遗传下来的是基因型,表现型不能直接遗传。基因型的东西不一定都能得到表现,因为隐性基因只有成双存在时才能够得到表现。表现型不一定都可能在后代中重新出现,因为环境引起的后天获得性状(简称获得性)不能遗传。
(4)基因以染色体中核蛋白分子为物质基础,染色体沿着长度上分化成许多具有特异机能的点,这就是基因。DNA分子中的许多碱基组合蕴藏着遗传信息,控制着各种蛋白质的合成。
(5)基因并不连接控制性状的发育。基因通过对于蛋白质和酶的合成的控制,控制新陈代谢类型,从而控制性状的发育。
(6)基因在活动中不是孤独的,而是在跟其他基因的联系中,跟细胞质的联系中,跟外界环境的联系中发生作用的。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7)遗传物质只有相对的稳定性。突变是遗传物质的变化,这包括基因突变以及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化。基因突变是染色体上核蛋白分子特别是DNA分子的变化,是最根本的遗传变化。
(8)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基本材料,在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下,种内的差异可以发展成种间的差异,形成新的物种。在人工选择下,突变可以成为定向培育优良品种基本材料。
五、基因学说的理论意义
基因学说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认识生命自然界的一个有效的工具。它在生物科学中正在发生着深远的影响。它跟许多其他生物学科的研究成果相互印证,相互渗透,取得了共同的语言。
基因学说阐明了遗传和变异的若干基本规律,使遗传学有一定的预见性。我们运用这些规律可以解释亲代和后代为什么相似?为什么相异?什么样的变异可能遗传?什么样的变异不能遗传?应用什么手段可以引起遗传的变异?遗传和环境的关系怎样?等等。
基因学说阐明了生命自然界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分类学、形态学、生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等已经从各方面累积了大量材料,表明不同物种之间不仅存在着遗传差异,而且存在着统一性。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间的情况也这样。按照基因学说的观点,生物的统一性首先由于生物之中具有基本相似的遗传物质,多样性则由于彼此之间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
基因学说阐明了生命自然界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的根本原因。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是生命自然界辩证统一的两个根本特征,是任何进化论所必须解答的问题。按照基因学说的观点,这根本由于遗传物质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不同的基因和不同的遗传结构,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稳定性。
基因学说阐明了生活物质中最基本物质的性质。这讲的是生活物质中的高分子,是核蛋白,是DNA、RNA和蛋白质。它阐明了染色体中核蛋白在遗传中的主导作用。这方面的研究大大地提高了细胞遗传学的水平,同时也促进了生物化学的研究,帮助发展了分子生物学,为充分控制生命过程和人造生命开辟了道路。
这就是基因学说对科学的一些贡献。
六、基因学说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基因学说既然是客观自然规律的反映,它当然会在改造生命自然界中特别在农业实践中发生作用。发生什么样的作用呢?这里仅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双杂交玉米现在是世界各国所广泛栽种的作物,因为它具有旺盛的杂种优势,可以提高产量25%—30%。这是摩尔根学派经过长期的工作所研究出来的。基本的方法是:通过自交,培育许多自交系。这些自交系大部分生活力很低,有的甚至不容易栽种。这样就淘汰掉若干有害的隐性基因。然后选用某些自交系进行杂交,寻找出最能产生杂种优势的交配。结果发现某些自交系的杂交最能产生杂种优势,例如甲乘乙和丙乘丁等。但由于这些自交系本身所产生的种子不多,因此所产生的杂种种子有限,不能大量推广。后来发现双杂交即(甲×乙)×(丙×丁)所产生的杂种仍有极旺盛的生活力,所以就采用双杂交玉米种子作为播种材料。
摩尔根学派在农业实践中曾广泛利用品种间的杂交和人工选择的方法,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这包括若干抗倒伏的、丰产的和抗病的作物品种,也包括一些抗病、产卵多的鸡品种和其他农业动物的优良品种。据1950年的材料,瑞典由于采用现代育种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品种的质量,使燕麦提高了产量12%,春小麦提高了产量25%。
摩尔根学派也运用远缘杂交进行育种,得到了积极的结果。一种烟草抗花叶病品种就是通过远缘杂交育成的。原来栽培种烟草对花叶病抵抗力比较弱,野生种烟草对花叶病有很强的抵抗力。育种者让他们杂交,得到了抗病力强的远缘杂交。可惜这杂种是不育的,因为栽培种烟草体细胞有染色体四十八个,野生种烟草体细胞有染色体二十四个,这些染色体的性质不很相近,彼此不容易配对,不容易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后来研究者利用秋水仙素形成双二倍体,终于能育了。于是让它跟栽培种回交,经过若干代的耐心的选育,终于得到了稳定的抗病品种。细胞学和遗传学的检查指明了,新品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是四十八个,基本上是原来栽培种的染色体。但野生种抗病的基因已经通过染色体的片段的互换,移到栽培种的染色体上来了。
摩尔根学派发现秋水仙素是引起多倍体形成的有效因素。所谓多倍体是染色体的组数在三以上的状态。例如,上述的栽培种烟草体细胞染色体是四十八个,这包括两组染色体,即
2n=48。它的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含有二十四个染色体,即1n=24。栽培种跟野生种杂交所产生的杂种含有染色体24+12=36。这样的个体一般不容易产生能育的生殖细胞,因为染色体不容易配对。马跟驴杂交所产生的骡大多数不育就是这个道理。用秋水仙素处理烟草杂种使形成双二倍体(2n=72),就成为能育的了。三倍体一般也由于染色体配对紊乱,不容易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所以也是不育的。但这在实践上有意义。无子西瓜就是三倍体西瓜,是经过约十年的研究而培育出来的,已作为一个优良品种在日本推广。培育的基本方法是这样:用秋水仙素处理普通西瓜(二倍体),使形成四倍体;然后以四倍体作为母本,以二倍体作为父本,结出三倍体的种子;用这种子播种就结出无子西瓜了。
用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来引起突变,是定向培育新品种的另一个新方法。其中像X射线和其他电离射线已广泛应用,并由此建立了放射选种学,在生产实践中发生了积极的作用。例如,青霉素原来的品系每一立方厘米培养液中只产生五十个有效单位,经过X射线和紫外线的交替处理和选育,高产的品系一个又一个地培育出来。现在高产的品系每一立方厘米的培养液中可产生四千个以上的有效单位。这显著地降低了青霉素生产的成本,大大地造福了人类。其他抗菌素像链霉素、土霉素等的高产品系,现在都用相似的方法培育成功。
用放射选种的方法已经培育出许多有价值的小麦、大麦、燕麦、花生等抗病和丰产的优良品种。
用放射选种的方法也培育出家蚕的若干有用品系,这特别是性别自动鉴别的品系。原来雄性家蚕的产丝量比雌性家蚕高20%—30%,因此在饲养中应尽量饲养雄蚕,还有,家蚕的杂种一代比纯种的生活力强,因此应该养杂种一代的蚕。这样,在实践中就要求能够鉴别雌雄。通过X射线的处理,人们得到了一些有用的突变,可以用作鉴别标志。有一种突变区别了卵的颜色,可以使黑色的卵都发育成雌蚕,使白色的卵都发育成雄蚕。另一种突变区别了幼虫性别的颜色,使不同品系的杂交不会犯错误,这保证了杂种优势的获得。这种方法已在我国的蚕业中应用。
这样看来,基因学说是现代育种学的有效的理论基础,可以对提高农业生产力作出贡献。
七、基因学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基因学说已经解决了遗传学上的所有重大的问题,更不意味着基因学说在发展中没有任何缺点和错误。事实上,我们对于若干重大的遗传学问题现在仍然知道的很少,或者刚在开始研究。比方说,遗传因素在个体发育中怎样发生作用?细胞质和细胞核在遗传和发育中怎样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这些问题虽然已经累积了一些材料,但是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又比方说,遗传信息肯定是在细胞里的,但它们以什么方式蕴藏在细胞的哪些部分?是否就主要在DNA的核蛋白分子里?或者主要就在DNA分子中的长长的碱基顺序里?怎样改变遗传信息?怎样控制突变的方向使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些也是尚待解答的问题。
基因学说发展中所表现的缺点错误也很显然。例如,在早期曾经流行着这样片面的论点:一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基因决定一切,基因几乎不变,或者基因自己发生变化,不受环境的影响,等等。不过,这些错误已经在科学的前进中,暴露出来,得到了纠正。
依我看来,现在细胞遗传学中也还存在着不少不正确或不全面的论点。例如:(一)细胞遗传学一般认为基因几乎决定一切遗传的变异。我认为这是近乎绝对的观点,实际上环境对各种性状的发育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看到生活条件的主导作用。(二)细胞遗传学对细胞质在遗传中的意义一般估计不足。现在知道,细胞质也有自己的连续性和相对自主性。(三)细胞遗传学一般否认获得性遗传的可能性。我认为,获得性遗传在单细胞生物是存在的。在多细胞生物中从历史观点来看,某些有利的获得性也可能由于某些遗传基础的调整或变化而得到遗传。现在已有一些材料支持这个论点。(四)细胞遗传学否认无性杂种。我认为无性杂种可以由若干途径而形成。这些问题值得专文讨论。
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一些细胞遗传学家持有错误的或反动的历史观点。他们接受反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优生学理论,企图用基因学说来说明人类社会的进化。很显然,这些都是从生物学的片面观点来错误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
八、结 束 语
摩尔根学派的遗传学正在发展着。最近十几年来,在放射遗传学、生化遗传学、人类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等等方面的进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微生物遗传学方面的研究综合地运用了放射遗传学和生化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取得了大量的精致的材料,发现了若干重要的新的遗传事实。
例如,在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中,发现了前面已经讲过的细菌定向转化的现象,发现了噬菌体可以把一个寄主的遗传物质移到另一个寄主上,发现了噬菌体核酸的一部分可以作为一个基因似地附着在寄主的遗传物质上,发现了不同品系的病毒之间可以互换基因,等等。这些发现提高了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扩大了遗传学的知识领域。
但是,这些遗传现象大部分不能直接用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规律来解释。这是什么原因呢?
现在知道,微生物遗传学和其他遗传学科的研究指明了,从病毒到人类都以核蛋白作为遗传物质,一切生物都有基本上一致的遗传和变异规律。但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也表现出一些特异性。这是因为,病毒和细菌在生命结构水平上是很低级的。特别是病毒,它们没有细胞的结构。因此,非孟德尔摩尔根遗传现象的发现并不否定了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规律,而是丰富了细胞遗传学,促进了基因学说的继续发展。这正有如孤雌生殖的发现并不否定有性过程的生殖规律,而是丰富了生物学知识。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汪奠基编著《中国逻辑思想史料分析》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汪奠基正在编著《中国逻辑思想史料分析》一书。这部书将系统地选辑从古代到现代关于中国逻辑思想的资料,并对各家逻辑思想进行分析和研究。
作者对于有关中国逻辑思想史研究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过去有不少人否认东方逻辑史的存在,或者否认中国古代思想家对逻辑科学有自觉的理论认识,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他认为,先秦名家在“名”与“言”的认识和论证方面保持了积极的逻辑分析方法,墨家正式用“辩”来讲逻辑,荀子用“正名”来分析逻辑概念,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明确了逻辑思想对象的专书。除了所谓“名家”以外,先秦儒墨道法各家学说中,所有“正名实”的理论,也都应是逻辑史的重要内容。秦汉以后,如王充《论衡》、范缜《神灭论》、魏晋时代的“名理”论等所具备的论辩形式,以及宋明清唯物主义学者张载、王夫之等对逻辑思想方法的认识和运用,都应该纳入中国逻辑史的对象范围之内。除此之外,还要从有关名实的政治伦理批判方面取材,也应广泛搜集各种科学的以及文艺思想方面的论争形式,具体分析各家对逻辑这一思想武器的运用。
作者把全书分为四辑:一、从邓析到惠施、公孙龙的名辩思想及墨辩逻辑;二、儒墨道法诸家的逻辑思想;三、秦汉魏晋至隋唐时代的逻辑及因明学的输入;四、宋明清时代逻辑思想、西方逻辑的输入及关于“五四”时代资产阶级逻辑思想批判。这部书的第一辑已经完成,不久将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认为,邓析是先秦名辩思想史中最早的创始人,他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善于运用对立或两反的辩论,在思想方法上有辩证因素。宋銒的逻辑认识基本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同尹文的“正名论”都以不囿于主观的“别囿”为前提,亦显有某些唯物主义观点,也同齐稷下学派的慎到、田骈等一样,都认识到了名法的自然存在,他们的逻辑思想具有古代朴素辩证观念的认识方式。书中重点地分析研究了墨辩逻辑的科学思想,同时对于战国时代公孙龙和纵横家等的诡辩思想也作了分析批判。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华东师大编辑中国古代教育史料和文选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史组,新近已经完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一书的编辑工作。现在,他们又在着手编辑《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一书。
《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分两编,共三十余万字,编集了我国自殷周到清中叶间教育史方面的资料,同时也适当地辑录了后人所作的有关教育史的考释性材料,吸取并利用了历代学者的研讨成果。
正在编选中的《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也计划分上、下两编,共约二十万字,选录的材料每篇都作了题解和简要注释。这部书以选录古代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和进步的教育思想家的代表性著作为主,同时对于有较大影响的唯心主义的和保守的教育思想家的代表性著作,也酌予选录;以教育思想方面的著作为主,同时也适当选择一些与教育有关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方面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照顾到各个历史时代,反映各个时代的教育措施和教育思想的特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