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5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古巴四农妇
秦牧
古巴革命军队在不到七十二小时的时间内,就彻底击溃了美帝国主义长期来所组织的一千六百多雇佣军。这些日子以来,全世界的人民,都和高举着砍刀,扬着宽边草帽在欢呼的古巴人民一样,庆祝着加勒比海地区的反帝斗争的巨大胜利,警惕和加紧准备击溃美帝的下一个侵略行动。
许多古巴人民英勇战斗的故事不断传来,其中,四个英勇就义的古巴普通农妇的形象特别给予我以深刻的印象。美帝的雇佣军登陆后,强迫四位古巴农妇给他们做饭,农妇拒绝了,敌人用刺刀杀死了她们,她们就义前凛然高呼:“古巴革命万岁,菲德尔万岁!”
这是四个赤手空拳完全没有武器的农妇,然而她们的英雄气概和崇高形象,却使那些武装到牙齿的美国雇佣军,相形之下渺小到像一撮虫豸一样。那些家伙不是被用飞机、大炮、薛尔曼坦克、轻重机枪武装起来,杀气腾腾前来登陆的么,然而一经古巴革命军队的迎头痛击,他们就立刻作鸟兽散了,一千六百多人,倒有一千人乖乖举起双手就擒了。这就使那个坐在白宫里面的肯尼迪也不得不承认古巴那四个妇女是“勇敢的人”。历史总是不断地证明,真正的勇敢,总是和正义伴随在一起,终究不是血腥的金元所培育得来的。
在随便一个地点,在随便一些农舍里的几个普通的农妇,就表现了这样视死如归的英勇精神,从这些普通农妇身上,不也反映了整个古巴敌忾同仇,在必要的时候决心战斗到最后一人,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英勇精神么?手无寸铁的普通妇女尚且这样,何况那些持枪的革命战士呢!听说在歼灭敌人的海滩上,古巴革命政府决定建立一座纪念碑,值得纪念的不仅有那些英勇杀敌的革命战士,也还有这四位我们虽然直到今天还不知道她们的名字,但却将一辈子记住她们壮烈事迹的普通农妇。她们的巨大形象像是庄严地屹立在海滩上,藐视着在她们脚下的美国雇佣军的尸体,并用手戟指着北方,告诉美国的大亨政棍们说:“卑劣的人们,瞧吧!”
历史上苦难深重的古巴,十九世纪的时候,是拉丁美洲最后一个摆脱掉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的国家,而到了今天,却又是第一个彻底粉碎美帝国主义奴役枷锁的国家。在几乎近一百年间,这片抗暴英雄辈出的国土上,不知道涌现了多少可歌可颂惊天动地的事迹。前一个世纪,被誉为“古巴母亲”的玛丽亚娜,当革命浪潮掀起时,曾经召集全家男女,要孩子们屹立宣誓:为祖国独立而战,终于献出了丈夫和四个儿子的生命。到了现代,当1956年,卡斯特罗等八十二人登陆从事游击战争,推翻巴蒂斯塔法西斯政权的时候,“七·二六”运动的一些男女党员,为了掩护和配合登陆行动,以十余人的力量就在圣地亚哥和几百名敌军展开了战斗。在整个革命战争期间,有的古巴女战士给敌人逮住了,当法西斯军官把她的亲人的一只眼睛挖下来,威吓她屈服的时候,她的回答是:“你们可以挖出另一只,我这里还有两只,我绝不会对你们说什么!”这就是何塞·马蒂的儿女们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看到:这种英雄气概已经从一群革命者身上传播到无数普通群众身上,那四位英勇牺牲的古巴农妇,就正体现了古巴历史上一切最伟大的英雄的战斗精神。
卡斯特罗总理说:“只要还有一个古巴人,他就会为反对外国入侵者而斗争。”古巴最普通的群众在严峻的日子里表现的英勇直前的精神,就是这些话的最好的注脚。何况,保卫古巴不仅仅是古巴人民的事情,还是全世界一切具有革命良知的正直的人民共同的课题呢。
张牙舞爪但实际上却是怯懦昏瞆的美国帝国主义,狂妄地估计雇佣军一登陆,古巴的民众就会纷纷“起义”,古巴革命政府就会垮台,这些他们闭着眼睛渴望着、妄想着的事情,经过他们的宣传机器的一再吹嘘,久而久之,他们竟以为这就是事实了。因此他们一碰就碰得头破额裂。怪不得美国报纸也在连声慨叹:“美国对二十世纪现实的盲目无知正如英国之于苏伊士运河事件或法国之于印度支那一样。”这种盲目性是一切和历史河流背向而驰的家伙们一定具有而且永远无法克服的。唯其如此,狂妄、悖谬、盲动永远是他们行动的本色。也正因为这样,像对付疯狼一样地来对付帝国主义,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世界人民最宝贵的革命经验之一了。


第8版()
专栏:诗画配

在中国展览馆前
〔古巴〕普拉绍斯特画 易和元配诗
美国佬像一个落魄的叫卖花生米的小贩,灰溜溜地走过辉煌的中国经济建设展览会的门前。金碧辉煌,灯火明亮,一片好风光。展览馆里人来往,笑语声声,个个喜洋洋。你看他,在一旁,孤孤单单,凄凄凉凉,想当年,在古巴街头耀武扬
威,今日里,却落得这般模样!触景伤情添惆怅:这展览馆,来自中国,来自东方!
“不承认”,梦一场,革命车轮难阻挡!四海之内皆兄弟,友谊之歌多嘹亮!只有你这美国佬,到处碰壁,头破血流徒悲伤!
(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找书记
黄剑锋山歌催春播,田头放红花,我去公社找书记,通讯员出来忙答话:你找书记吗?书记不在家。现时在哪里?这个难回答。我给你说一说,你自己去找吧。北方人,个子大,赤脚草鞋蓝布褂;头上一半银丝发,耳边一块大伤疤;说话当当响,笑容脸上挂。嗯,去找吧!不在田里在地里,不在山上在山下,公共食堂敬老院,周围十里社员家。红旗招展第一线,热浪高处定有他!


第8版()
专栏:

香女河的传说和共青河的现实
岑荔丹 吴兆奇
风和日丽,我们来到了广东电白县的共青河畔。
共青河全长一百四十华里。人们叫她幸福河。从电白县沙琅江起,一路跨山越岭,流经中南部林头、坡心、七径等七个公社,哺育着这一带十八万亩农田。我们迎着璀灿的阳光,从七径公社沿着比周围耕地要高得多的堤岸走去。尽管因为正在修浚河道,上游的水闸还没有打开,但是,下游一部分主流和支流,仍然碧波荡漾,流水潺潺。成群的鹅鸭,在渠边田角的水里嘻戏。一垅一垅的坡地上,爬满了越冬番薯的绿色枝蔓,新播下的稻秧一片嫩绿,初春才种植的木薯、黄豆,也长有七、八寸高了;远处和近处,不时都见到社员们挥动锄头开荒,赶着种春番薯和春花生。看到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几乎想像不到这沿河两岸,原是“三日不雨小旱、十日不雨大旱”,被称为“瘦鬼垌”、“生铁坡”的贫瘠地方。
这一带的人们,每逢谈起共青河,便自然而然地扯起香女河来。这是一个令人辛酸的故事。
原来,七径公社新屋仔、马鹿、山岚这一带,都是黄土丘陵,长年累月遭受旱灾,大片大片的土地不长庄稼。大约五百年前,这里遭受了一次大旱灾,人们吃光了草根,啃光了树皮。正是叫天天不雨,叫人人无法的时候,明朝皇帝却下了一道“选美”的圣旨,要挑选民间美女入宫。七径公社这地方有一个上靖村,当时有一个姑娘名叫李香女。相传她聪明过人,美貌出众,而且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全身便发出阵阵郁香。于是,便被荒淫无耻的皇帝选中了,马上要香女入宫。香女出身农家,对农民、对乡土都深深热爱,她不想入宫,但又不敢违抗圣旨。在这悲痛交加、左右为难的时刻,她突然慷慨地说:“入宫,得有一个条件。”官员问她是什么条件。她说她一不坐轿,二不乘车,三不骑马;因为坐轿腰会痛,骑马头会晕,乘车不习惯。她要坐船,而且要从自家的门口上船。“选美”官员向皇帝一说,皇帝马上下了一道命令:开河。
香女的目的达到了。她想像着干枯了千百年的土地,马上就有河水滋润,不由得欣喜若狂,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悲痛。有一天,她到开山劈岭、挖凿运河的工地上去看究竟,她发现乡亲们是在皮鞭和棍棒的驱策下劳动,而且许多人为开渠挖河丧失了生命。她觉得自己错了,她原想叫家乡有一条河水灌地,没想到反而给乡亲们带来了灾难,在悲愤交加当中,她竟跳井自杀了。
这是传说。但却真实地反映了这地方“十年九旱、民不聊生”的苦况;也生动地说明了人们对于水的渴望和理想。
在这黄土丘陵地带开一条河,的确不是一件易事。这里虽然东有大海,西有沙琅江,但江和海都在百多里、几十里以外。远在农业合作化的初期,不少人就想把沙琅江的水引过来,但当时社小、人少,只能打井、开塘、挖沟,根本无法动工开河。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成立以后,人们的理想才实现了。凿河工程开始,沿河两岸公社的社员都扛着十字锄、铁锹赶来了。到主流放水那天,人们一见河水哗哗地顺流而下,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七径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吴超俊告诉我们:自从开了共青河,社员们生产的劲头可大啦!今年春节前几天,天气奇寒,深夜里还冻起霜来,眼看翌晨太阳一出,几千亩冬种番薯就要被冻死。公社党委连忙通知各个大队抢救,一个小时以后,全公社上万社员就像蜂群似的飞满田间。他们迅速把共青河水灌进田里去保暖,又浇水洗去薯叶上的冻霜。几小时功夫,就把全社六千多亩冬种番薯浇过水,一亩也没有冻坏。
七径公社许多地方,过去每年从春耕开始,就挖渠车水直到夏收夏种,有的地方连食水也得到十多里外去挑。有时眼巴巴盼到稻子吐穗扬花了,因为车不到水灌溉,结果又是颗粒无收。现在就变了样,吴超俊打开笔记本给我们念了几笔账:全公社二万二千多亩水田,很多都实现了自流灌溉。由于不用车水抗旱,节约了大批劳动力来改良土壤,开垦荒地、扩种杂粮等等。解放前,在那“有种无收,有做无食”的灾荒岁月,不少人被迫得卖儿卖女,逃荒他乡。这两年,连逃荒几十年的老人也携同儿孙陆续回来了。马鹿村社员黄炳留兄弟二人和一个寡嫂,解放前被生活迫得到外地挑担和打工;寒冬里也只能用破蚊帐当被盖,烂麻袋做衣裳。现在,我们到他们家里作客时,只见人人衣服光鲜,床上都有新蚊帐、新被褥。屋里屋外干干净净,还养着大群肥大的鸡鹅。像这样的家庭,在村里还远不算是顶好的。过去,外乡的姑娘都不肯嫁到这一带来,近两年来,生活好转了,许多单身汉,甚至早已打定主意当“五保户”的,也都高高兴兴娶了新娘。马鹿大队今年娶回的三十多位新媳妇,就有不少是来自县城镇和其他鱼米之乡的。大队党支部书记黄炳珠,是个爽直而又有风趣的人,他在结婚登记处问过一个新娘:你生长在城镇,为什么偏偏爱来我们这里“落户”?这位新娘大大方方答道:这里田地多,水利好,只要勤劳动,那怕日子过得不美!
从共青河畔往回走,我们绕道从香女河遗址经过,这条干渠已经大部分改成农田,长起了绿油油的庄稼。啊!五百年前的香女河,它给人们留下的只是辛酸、悲愤的回忆;而今天的共青河,却为我们子孙万代,创造了幸福、美好的未来。


第8版()
专栏:

誓死保卫祖国!  祝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