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5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永宁等地恢复种植特产作物
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贺兰、青铜峡等地的一些生产队,在今年春播中积极恢复和扩大种植当地的特产粮食作物,如:永宁王太堡的蜀黍(高粱)、青铜峡叶盛堡的白皮大稻、贺兰王澄堡的糜子、泾源的洋麦等。过去由于缺少统筹安排,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今年永宁等地的许多生产队接受了老农建议,恢复了生产并适当扩大了面积。
涡阳县扩种木本油料作物
安徽省涡阳县各地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作物。目前全县已移栽核桃树苗二十二万多棵。
为了增产更多油料,今年这个县林业局特从外地调来核桃、花椒等木本油料作物种子,及时分配到曹市国营林场、县苗圃和各公社苗圃场育苗。为了进一步调动群众种植木本油料作物的积极性,各地根据因地制宜精神,层层落实了木本油料作物的种植计划,反复宣传政策,发动集体和个人栽植。
兴安边插早稻边犁中稻田
广西兴安县在抢插早稻的同时,抢犁抢耙中稻田,并为中稻积运基肥,夺取中稻增产丰收。
在抢犁抢耙的同时,各地还注意积运中稻田的肥料的工作,如界首公社一边犁耙田一边安排劳力割青,力头公社中稻田平均每亩压青四担。
这个县今年中稻的种植面积,由去年的八万亩扩大到二十万亩,占全县水田面积百分之七十二。
上犹县建立病虫害预报站
江西上犹县为了把水稻虫害消灭在初生阶段,争取全县九万多亩水稻丰产,最近专门训练了二百一十名灭虫“尖兵”,在各社、队层层建立了虫情预测预报站(组),广泛开展防治病虫害活动。
邀请老农座谈生产关键问题
新疆尉犁县塔里木公社碱地多、苇草多,一部分土地瘠薄,影响产量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个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中共尉犁县委生产指挥部和塔里木公社党委邀请了十多位曾经在这里种过地、熟悉情况的老农,座谈生产经验。通过座谈,使县、社、队的领导对这个地区的土壤、气候等条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学到了许多治碱、治苇草和改良土壤的办法。
襄阳县举办会计人员训练班
湖北襄阳县开办短期会计人员训练班,为大队和生产队培养会计人员。
全县已经开办了三期农村会计人员训练班,先后训练了大队和生产队的会计员一千三百多人。


第3版()
专栏:

民主修订夏收夏种劳动定额
建勤大队第三队提高农活质量加快收种进度
本报武汉16日电 湖北省随县卸甲公社建勤生产大队第三生产队,深入发动群众,民主制订夏收、夏种和田间管理劳动定额,认真改善劳动组织。
在夏收夏种中,这个队既要收大麦、小麦和豌豆,又要种中稻、棉花、红薯和各类杂粮,还要管理大量的春播作物。农活既集中,变化也大。因此,这个队认真制定了大忙期间的劳动定额和工分报酬,进一步贯彻多劳多得的政策。早在夏收夏种到来之前,这个队就由队长、记工员、技术员、社员代表,对夏收夏种各项活路的劳动定额进行了研究,提出初步意见,发动社员讨论。生产队采纳了社员的意见,合理地修改了定额,提高了劳动量大的活路的工分报酬,各工种之间也按技术性强弱和劳力强度规定了适当的差别。例如,割麦和插秧都是劳力强度较大的农活,但插秧技术性高,经过社员充分讨论,确定插秧一天比割麦多得四个工分。在耕畜使役上,今年根据社员意见,把牛的膘情和训练的时间长短,分作三个等级,制订了不同的劳动定额和工分报酬。这样,社员不论使用快牛还是慢牛,都可得到合理的工分。去年挑草头、堆麦垛,都没有定额。今年根据稻场远近,作了具体规定。
这个队在民主制订劳动定额后,根据社员意见,把全队劳动力划分为两个作业组。生产队把夏收夏种的任务、工种定额,分段安排到作业组,作业组又根据本组活路急缓和劳力专长,因活派人,并且坚持活路天天验收、工分如实评记。老社员戴文福有一套培育秧苗和红薯苗的技术,他接受作业组分配的任务后,不仅认真培育好秧苗和红薯苗,还抽空搓牛?绳,打草要子,4月份超过了自报的出工数。女社员姜新兰是割麦能手,就分配她割麦。全队六十一个劳动力,除了一人因病没有完成出工计划,都分别完成或超过了自己的出工数。到目前止,这个队已把夏种底肥送到田头,六十多亩早播红薯、棉花、高粱等都分别除了一遍草,同时做到了随割麦(大麦)随撒肥、随犁田,争取了生产主动。(附图片)
四川武胜县烈面公社一大队第一生产队,小麦、油菜等作物已开始收获。为了保证夏收工作顺利进行,全生产队有80%的劳力投入夏收工作。这是割麦能手、共产党员曹惠芳(前)和社员在一块小憩
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摄


第3版()
专栏:

健全劳动管理 加快夏收夏种
内江专区推行小段包工,作业组生产主动
红林大队农活劳力对口安排,人人有活,各展所长
本报成都16日电 四川省内江专区在夏收夏种中推行
“小包工”劳动管理方法,促进了夏收夏种工作。现在,全专区的豌豆、大麦等小春作物已经基本收完,棉花播种也已基本结束,水稻已经栽插了60%。
这个专区推行的“小包工”的方法是:首先,由生产队作出三至五天的农活计划,根据社员的体力和技术特长,把农活、劳力对口安排,把社员编入临时性的作业组,把农活、工分包给作业组。第二,实行超定额奖励制度。第三,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建立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
内江专区推行“小包工”以后,许多生产队的劳动工效和农活质量都显著提高,内江县田东公社第一生产大队第四生产队,实行“小包工”以后,插秧工效提高了一倍多,规格质量也符合要求。乐至县不但评级劳力积极出满工、超定额,就是辅助劳力也积极争取多出工。
本报成都16日电 四川三台县鲁班公社红林大队,在夏收夏种中,实行了农活劳力对口安排。
为了切实做到适时快收细收小春作物,按时按质按量种好大春作物,进一步健全了生产责任制,推行“以工种定人,以人定工作量,以工作量定工分、定完成时间、定质量”的办法,收到了好的效果。目前,全队收割大麦、豌豆和播种花生、棉花的任务,已全面超额完成,收种质量合乎要求。
这种责任制中规定的以工种定人的办法,就是根据活路难易、社员的技术高低、劳力强弱,把农活和劳力配套。如栽种水稻等技术活和运肥等重活,就分配壮劳力和有技术的社员去作;收割小春作物一般由妇女担任;早熟作物的匀苗等管理工作,一般由辅助劳力去做。这样,人人都能发挥特长。
以人定工作量的办法是:分别确定每个人干某种农活的劳动定额,按完成定额的情况评工记分。


第3版()
专栏:

山东群众趁雨抢种补苗
胶东、鲁中、鲁南、鲁西南各行各业协作抢墒下种蓄水
防旱,鲁西北等地三十个县继续修渠打井抗旱下种
安徽湖北获雨地区抢栽抢插
本报济南16日电 最近,苦旱的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先后降雨,降雨地区群众正突击抢种。据本月11日统计,全省春播计划已完成71.8%。
山东这几次降雨是从4月底开始的。到5月10日,鲁南、鲁西南、鲁中和胶东的部分地区先后降雨三到五次,降雨量是去冬以来最大的。鲁南、鲁西南地区一般降雨量在四十毫米以上,雨量最大的巨野、济宁、郯城等县(市)在一百毫米以上。现在这些地区已有五十多个县(市)的旱象得到很大程度的缓和,部分地区旱象基本解除。但是,在这些县份中,却有些县(市)在得雨的同时,遭受了大风、冰雹和大雪的袭击,有一百零六万亩春苗受灾。鲁西北等地的三十个县(市)有些没有得雨,有些雨小,旱情仍很严重,其中有十七个县(市)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需要抗旱播种。
久旱逢甘霖,已降雨地区正在突击抢墒播种。济宁地区雨后集中95%以上的劳力突击播种,现已完成播种计划的87.5%,粮食作物基本种完,棉、麻等经济作物播种进度也加快。菏泽地区经过几天突击,已完成了春播计划的82.4%。雨量较小的地区,在趁雨抢种的同时,还注意了保墒、蓄水、防旱。沂源县东里公社针对部分干部、社员雨后产生的麻痹思想,采取查墒情算时间、查水源算需要、查水浇算增产的“三查三算”办法,扭转了麻痹情绪。
遭受风、雹、雪灾的地区,广大社员正趁雨抢救、补种和改种受害的春播作物。临沂地区被风刮毁的十三万五千亩春苗,各地因地制宜地采取扒土救苗、培土立苗、移苗补栽和翻种等办法抢救。济宁、淄博、临沂等地区为雹、雪毁坏的三十三万亩春苗,也分别采取了追速效肥、扶苗和补种改种等措施。沂水县仅在受灾后三天就改种春苗七万六千六百多亩。
旱情仍然严重的地区,仍在继续顽强地进行抗旱斗争。寿张、聊城、范县、茌平、高唐等县的一些人民公社,已新挖和整修各种渠道一万零五百多条,整修闸门一千三百多座,扩大浇地面积七十八万多亩。冠县八岔路公社仅用七天的时间就掏挖新、旧井五百二十七眼,扩大浇地面积一万七千亩。
为了战胜干旱,争取完成播种任务,各行各业也采取多种办法支援春播、汶上县从工厂、企业中挤出一万五千人支援春播。济宁交通运输、商业、粮食等部门互相协作,连夜供应化肥三十万斤、大粪干三百万斤。德州市生产资料公司从仓库中清理出当前抗旱最迫切需要的各种农具四万三千四百多件、化肥一百二十六万斤、排灌机械零件二万八千多件,迅速供应给各生产队。
本报合肥16日电 5月9、10两日,安徽自北而南普降喜雨,得雨地区正趁雨抢种。
安徽这次降雨是去冬今春以来较大的一次。降雨量较大的淮北地区一般在四十到七十毫米,旱象基本解除。原来干旱比较严重的淮南丘陵地区和江南地区,降雨量一般在三十到六十毫米,育秧水基本够用,但栽秧水还不足。
阜阳专区9日普降大雨,10日就出动了七十六万多人,共栽山芋十一万亩,查苗补种山芋、高粱、玉米十六万三千多亩,并补种瓜菜六万三千多亩。宿县专区砀山县10日投入抢种的劳力达二十余万人。怀远县各公社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调剂了三百多万斤种籽,解决抢种的需要。
本报武汉16日电 最近湖北省不少地区先后下了雨。降雨地区平均雨量达二十到四十毫米,局部地区达六十到一百多毫米。得雨地区正集中劳力,蓄水保水,整田插秧。
咸宁县5月9日到11日共下雨一百十一毫米。雨后,全县广大干部和社员一齐出动,参加蓄水保水和整田插秧,三天中引水灌塘一万一千多口,灌田十二万一千多亩;两天整了油菜、大麦茬水田和滩、塝 田五万多亩,插秧三万五千亩。郧西县三天抢插了四万二千多亩红薯。有些地方结合蓄水保水加强了麦田的清沟排渍和整修了拦山涧。
湖北省这次降雨还不平衡,长江以南地区雨量较大,江北仍有部分地区不能满足需要,雨量少的地方仍在继续抗旱防旱。


第3版()
专栏:

广东、湖北、贵州、福建
组织劳力适时采摘春茶
据新华社讯 广东、湖北、贵州等地已进入采摘春茶的大忙季节。
广东春早,稻田和茶园生产常常交错在一起。因此,为了合理安排劳动力,切实解决粮茶生产季节矛盾,许多茶区提早在去年冬闲季节就进行春茶的管理工作,同时积极复垦茶园,扩大春茶的收获面积。入春以来,茶区的农村人民公社一面保证稻田生产所需的劳动力,同时适当安排部分劳动力上山追施春芽肥;到了春茶采摘的时候,又动员非农业劳动力和辅助劳动力上山协助采茶。
湖北省大部分产茶人民公社都适时组织人力,加强茶园管理,为茶树松蔸、培土、整枝、施肥。同时,采取包工分、包产量、包质量、包投资和超产奖励等办法,落实了产销计划。为了及时多收春茶,各地都组织辅助劳动力参加采摘,并且经过社员讨论,制定工分定额,展开优质高产竞赛。
贵州省安顺、开阳、湄潭等三十多个产茶县(市),目前也都在抓住时机采摘春茶。
湄潭县根据茶区气候差异和阳山茶萌发较早、阴山茶萌发较迟等不同情况,分期、轮番地采摘春茶。安顺市二铺人民公社大西桥生产队明确划分工区,制定劳动定额和奖励办法,推行了及时采、分把采、留叶采和双箩进园、老嫩分装等办法,使采茶工效和质量普遍提高。
本报福州16日电 福建茶区的春茶采摘工作全面展开,茶农们已将首批初制加工的二万三千五百多担毛茶出售给国家。
在采制春茶过程中,福鼎县桐山公社茶园分片定点固定给各采茶小组,并且根据茶园远近、盛衰、分散程度等情况,实行按等分级、评工记分,对采摘技术好、劳动好的社员和初制加工较好的技术人员给予奖励。目前已采制的四千多斤毛茶,全是高级茶,其中73%是超级茶。


第3版()
专栏:

从一顶斗笠引起的
四月二十七日上午,江苏省宿迁县皂河公社党委第二书记陈星早同志,到街东大队去参加劳动和检查工作。
锄地的时候,他发现女社员李凤荣头上没戴斗笠。陈书记问她:“太阳这么厉害,你怎么不戴斗笠?”她说:“家里只有一个斗笠给父亲戴了,街上这几天买不着。”
晚上,陈书记就找队干部调查,了解到全大队有四百二十六户缺一个到两个斗笠。于是组织队干部和社员代表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到外地去买,不如自己办来得快。
大队管委会及时用现金收购了苇叶等原料,选出四个有技术的社员编斗笠。到五月八日已编成二百五十七个,已分批出售给社员。贫农社员李学友拿着新斗笠十分高兴地说:“咱们的书记、队长想得真周到呀!”
李昕昕


第3版()
专栏:

一心为集体
模范饲养员李耀清
吉林省辽源市辽源公社公平生产大队的饲养员李耀清,六年来把牲畜喂得又肥又壮,母马年年满怀。因此,先后十多次被评为模范饲养员。
李耀清非常注意发展牲畜。每年4、5月间,他特别注意观察母畜的变化,一旦发现母畜发情,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就牵去配种。配种二十天以后,又牵到配种站检查。要是没有配准,他就更精心地饲养和注意观察,等牲畜发情以后再牵去复配。他还把母畜发情、配种、产仔等日期全部记下来,作为自己的参考。所以,他饲养的牲畜繁殖率高,幼畜成活率也高。
李耀清对幼畜的照顾,更是细心。1959年春天,青骒马下了一个小马驹,活蹦乱跳。一天晚上,小马驹被狼咬了脖子,破了两处,他马上就背到兽医站治疗,终于把这头马驹从狼嘴里夺了回来。
杨瑞(附图片)


第3版()
专栏:在我们公社里

细心照料畜牧场的母猪
3月里的一天,吉林市郊大绥河公社大有堂生产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程淑琴家里,忽然跑来一头老母猪。看样子猪很快要下崽了。当程淑琴知道这头猪是大队畜牧场的,便一面托人告诉畜牧场,一面给母猪找了窝,准备好柴草,细心照看起来。
第二天,母猪果然下崽了。程淑琴夫妇更忙了。他们怕母猪把小猪崽压死,耐心的在旁边照看着;等母猪下完崽以后,又把自己家的半缸泔水和米糠煮来喂猪。
由于程淑琴细心照护,母猪顺利地一连生下了十一头小猪崽,全都活蹦活跳的。
母猪在程家生小猪,畜牧场的干部知道后,便送去了饲料。程淑琴喂猪用的饲料,畜牧场也给了报酬。程淑琴这种热爱集体财产的行为,还受到大队的表扬和社员们的夸奖。 刘 旭


第3版()
专栏:在我们公社里

“好管家”李春山
在我们公社里,有位老大爷名叫李春山。虽说年纪大了不能参加劳动,但他总不愿闲着。
今年备耕开始到现在,他已拣了四千多斤好粪。社员在选种,他就跑去告诉人家多选几次的好处,别丢失种籽。小麦播种开始啦,他虽不能扶犁种地,仍是忙个不停,一会给人家讲解种麦的经验;一会又转到地头放种籽口袋的地方,把地上掉了的,一粒一粒收拾起来。当麦播结束时候,队长告诉社员们说,他拾的麦种有好几斤。
李春山老大爷这种主人翁的态度,深深地教育了村里的年轻人。黑龙江省依安县宝泉公社
杜尚德


第3版()
专栏:云南通讯

旧营的变迁
——一个生产队由穷变富的经历
本报记者 张廷干 贺世熙
在云南高原的麦收时节,我们来到寻甸县河口人民公社营合大队旧营生产队。一下汽车,就被这里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吸引住了。从山坡到平地,金黄色的麦田连绵成片,小麦长得秆高穗大,齐齐整整。走进村子,打谷场响着有节奏的打麦声,社员们正在把晒干、扬净了的大麦、豌豆和油菜籽运进粮仓。经过试收预分,队干部和社员们对于今年能够得到多少超产奖励粮心里都有了底,个个喜形于色。
看了这种情形,有谁会想到仅仅在两年多以前,这个生产队生活上还是比较困难的呢?
一场争论
乍看起来,旧营的自然条件不算很坏:村庄背后是一座大山,前面有一片小小的平地,气温也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但是,这里历来受着干旱的威胁。每年过了春节,便连吃水也渐渐困难起来。土地又是沙底子,保不住水,庄稼很难生长。因此,旧营人过去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合作化以后,旧营的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粮食仍不能自给自足。1958年,旧营遇到严重的干旱,大半年没下一场透雨,粮食收得很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一部分人主张离开这块穷地皮,搬出去另谋生路。但是,队里的大部分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干部和贫农、下中农积极分子却坚决反对这种意见。他们说:“旧营的自然条件再坏,总还有对生产有利的一面,只要全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旧营的穷困面貌一定能够改变。我们莫要像水上的浮萍草,要想过好日子,就要靠自己的劳动。”经过几次激烈的争论,人们的认识还是不能统一,有十户人家陆续搬到别处去了;剩下的七十多户,还在继续争论。
正在这个紧要关头,公社拿出一批粮食,借给了这个队。公社党委的负责干部也来到这个队,和社员们同吃同劳动,帮助他们战胜困难,改变面貌。这件事,鼓舞了全队的社员。在公社党委书记丘金明等同志的启发和帮助下,这个队的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们,遍访全村的老农,寻找粮食增产的办法。同时在群众中广泛进行了宣传,使原先打算搬家的一些社员安定下来,决心和大家共同改造穷困的旧营。打铁人要筋骨硬
“打铁要靠自身的筋骨硬”。旧营的共产党员们在困难面前常常好说这样一句话。生产队长、共产党员吕实明,穿着蓑衣草鞋,冒着风雪,到几十里、百多里以外去背籽种,脚上冻开了长长的血口子还是坚持干到底。为了多积肥料多增产,一批党、团员和干部,顶着大风雪,坚持在山上积肥,连春节也不肯下山。
党员、干部肯带头,社员也就不肯落后。这年冬天,旧营的人们干得十分有劲,连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也说:“看看全队这么齐心,连我也相信旧营有了出头之日。”果然,第二年夏天,旧营获得了历史上第一次夏季丰收,小麦平均亩产三百多斤,全队收的夏粮足够半年吃。
群策群力发展生产
夏季丰收了,争取秋季丰收就成为这个队能不能初步翻身的关键。
为了保证大春增产,队委会连续召开几次社员大会,发动群众总结当地生产经验。九十多岁的潘建培是全队生产经验最丰富的老农,他年老不便走动,生产队便把社员大会,搬到他门前去开,请他发言。依据本地增产经验,他们制订了大春生产计划。这年春耕,四百多亩包谷地不仅打破惯例普遍施了底肥,而且播种时又盖上一层肥料,播种期也比较适时。全队还在春耕以前,突击开垦了大片荒地;从2月到11月,先后种上了洋芋、荞子、燕麦和高粱,差不多每月都有一次收获。这一年,复种总面积由七百多亩增加到一千一百多亩。四百多亩包谷由于勤管理,多施肥,平均亩产三百斤以上。这样,他们便在一年之内,由缺粮队跃进为余粮队。
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1960年,旧营就像一只刚刚会飞的小鸟,遇到了暴风雨的袭击。开春,下了重霜,全队小春作物损失过半。跟着,连续受到严重的干旱、虫灾和洪涝。这些灾害的严重程度,连五、六十岁的老人都说是很少见的。但是,旧营的人们并没有被它吓倒,队委会和党小组发动群众,寻找到了战胜灾害的办法。
干旱缺水,他们把水稻面积缩小到六十多亩;天干种不下包谷,就抓紧机会积肥和做好一切播种的准备工作,一到下雨,全队几天就突击种完包谷。
干旱过去,却又来了虫灾。有的包谷苗被吃光了,有的严重缺苗。他们提出了“拔掉铜钉补铁钉,损失一亩种一亩”的口号,被虫吃光了的,马上补种杂粮,严重缺苗的,间种上荞子、瓜豆或蔬菜。他们还在田边地角,甚至连山上的石头缝里,都种上了瓜豆。
在霜、旱、虫灾之后,接着又是二十多天的连绵阴雨,长到一人多高的包谷,受到涝灾的威胁。一些党员和群众中的积极分子,不论在狂风暴雨的白天,还是雷电交加的夜晚,总是坚持在田边侦察灾情,发现积水,马上开沟排涝。这时,一部分社员产生听天由命思想,认为阴雨天包谷加工也没用了。为了打破群众的思想顾虑,干部去向老农求计。老农潘堰恩告诉他们一个故事:有一年,旧营受了涝灾,有一家的二亩多包谷,雨前、雨天和雨后各锄了一部分,结果,雨前锄的产量最高;雨天锄的,多生了一层鸡爪根,收成较好;雨后锄的,根本没有收成。队委会把这个事实向群众讲了,发动大家冒雨给包谷壅了一次根;天刚放晴,就马上追一次肥。这样,四百多亩包谷仍有相当的收成。
旧营人就是用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基本上战胜了连续四次重灾。粮食总产量虽然低一些,但是仍完成了国家统购任务,留足了口粮和籽种。
今年,小春作物获得增产之后,旧营又成为一个“有储备”的生产队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