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5月1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长江风物志

秀丽富饶的岷江
李元亮
在伟大的长征道上,最艰苦的一段历程,是翻雪山、过草地。这些雪山草地,是长江的支流——岷江的发源地。长征史上,有许多英雄的地名,像安顺场、泸定桥、夹金山、毛儿盖等等,都在岷江流域。
红军长征时在岷江流域走过的雪山、草地,都在它的上游地区。岷江的中下游,却流行在平原和丘陵地区,穿过四川盆地到宜宾和金沙江汇合,奔向东方。
如果拿每年注入长江的水量,来排列长江许多支流的大小,那么岷江就是最大的支流了。
从前,人们曾经把岷江当作是长江的主流,直到四、五百年前,才完全弄清楚金沙江是长江的主流,而岷江只是一条支流。实际上,当作岷江主流的乐山以上的岷江,不论从长度、流域面积、年水量等这些河流特征来看,都远不及它的支流大渡河。乐山以下岷江的流量差不多有三分之二来自大渡河。由于大渡河也像金沙江一样,在万山丛中流行,人们在以往对它同样不太熟悉,习惯地一直认为它是岷江的支流。
岷江在自然地理现象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把一部分流量,通过都江堰的“内江”渠系,流进了东面的另一条长江支流——沱江。在枯水季节,差不多供应了沱江金堂(赵家渡)以下的三分之二左右的水源。因此,岷江和沱江,就成了所谓“孪生河”。在大跃进前夕的水利建设高潮中,人们在党的领导下,又把岷江的水跨越了沱江和嘉陵江的分水岭,向东引到了涪江
(嘉陵江支流)。所以,现在的岷江,不单给沱江灌输了营养,也给涪江送入了新的血液。
由于纬度和地形的差异,岷江流域上中下游的气候的差别非常显著。河口的宜宾地区,盛产着龙眼、荔枝等热带水果,而上游的大草原里,主要种植青稞等耐寒作物。它们的距离虽然和北京到武汉相仿,而气候上的差异,却像从内蒙古草原到广州。当你在穿着单夹衣服的初夏,如果到成都西北五十多公里的灌县去游览的话,往往会遇见刚从上游地区前来的藏族旅行者,他们还穿着皮袍哩。
岷江流域是极为富饶的。且不说它号称“天府之国”的中下游,就是那万山丛中的上游吧,不但地下埋藏着各种丰富的矿产,最著名的有世界上最好的石棉等。地面上也有无数宝藏。终年戴着白帽子的雪山下面,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是我国当前的主要采伐基地之一。这里,也出产有珍贵的中药材川贝母、天麻等等。长征时,曾经给红军同志带来最大困难的草地,也是非常肥沃的。解放后新辟的几个国营农场里,每年收获着大量的谷物和蔬菜。
秀丽的峨眉山和清幽的青城山,构成了岷江风景线上的两大重点。实际上,美丽的风景,在岷江流域是很多的。它们所以不出名,只是人们很少到那里去,没有传播给大家知道。如像大邑县双河场以西的大飞水瀑布,高达三百米,从山腰的一个石灰岩溶洞里,喷出来直泻而下。这个瀑布不但高,并且水量还很大,经常都在零点五秒立方米以上。如果你在晴朗的早晨,登上了雅(安)富(林)公路的大相岭岭脊,极目西望,就可以看到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很多雪山,罗列在你的面前。它们在初升的阳光照耀下,晶莹夺目,蔚为奇观。
解放以前,居住在这富饶的流域里的人民,同样都过着苦难深重的日子。住在成都的盈千累万的大小地主、官僚、军阀,他们不都是主要靠着吸吮岷江中下游农民的血汗在过活吗?山区的人民就更苦了,一年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缴去了租税以后,还不够吃四个月。山上的副业门路虽然广,但收购的商人又肯出几个钱呢?最可恶的是这个军阀恶霸逼你在深山老林里替他种鸦片,那个军阀土匪又一次一次地用枪指着你来“铲烟”、收“烟税”。山林里还经常打着明火实弹的“鸦片战争”,农民们大都被搞得家破人亡。
解放以来,一切压在人民头上的大山小山都给掀掉了,岷江富饶的水利土地资源,正在贡献给人民。古老的都江堰,也恢复了青春,它不但大大地扩充了它的灌溉面积,还开始发出电能,以供成都工业区的需要。过去被红军等闲渡过的岷江上游的万水千山,现在又被勘探队员翻来越去。在那深山老林里,到处轰鸣着电锯的响声,已有几百岁高龄的大树倒下了,滚下了溪流,冲进了岷江,送到全国各地。在岷江的干流和支流上,许多水电站的可能兴建地点,正在进行紧张的勘察工作,有的已经在开始动工了。(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农业增产的助手
——蚯蚓
庆宣
蚯蚓,是一种对于人类非常有益的虫类。可以说,它是农业增产的有力助手,是改良土壤的有功之臣。
蚯蚓本身还是一种能治病的药材,又是鱼类和家禽的好饲料。
“在人类还没有学会耕犁土地的时候,土壤早已经被蚯蚓翻耕过了”。——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这样说过。
根据动物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在每一亩果园、菜园的较肥沃土壤中,竟栖息着二万条以上的蚯蚓。它们多半生活在地面以下25厘米深的土层中。
蚯蚓全身的肌肉非常发达。在钻土时,它先用口的前端在土壤中穿一个孔,然后用有力的头部把土壤挤开,这样就在土壤中挖出了一条条前进的孔道。蚯蚓不但在土壤中钻来钻去,而且有着昼伏夜出和每当雨后空气潮湿时爬出地面的习惯。由于这样多的蚯蚓经常在土壤中进进出出,钻来钻去,无意中就把土壤翻松了。在蚯蚓多的地方,土壤永远是疏松多孔的,孔隙的面积增加了八到十二倍。这样水分和空气很容易渗透进土壤中,为植物的根更好而更深地发育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蚯蚓在钻孔中还搅混了土壤,并且通过它们的体腔,把地下大量的腐植土带到地面。根据观察估计,一亩地的蚯蚓,一年内运到地面上的腐植土竟能铺成平均为2.5厘米厚的一层。
蚯蚓以植物残渣的腐植土为主要食物。它们身体的三分之一都是消化器官,除了肠胃食道外,还有一个石灰腺和沙囊。石灰腺分泌出石灰质,来中和土壤中的酸性;而具有坚固肌肉壁的沙囊,则用来磨碎它囫囵吞下去的含有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的泥土,再经过胃、肠的消化、分解、吸收,得到了需要的养分,最后排出来的是含有大量能溶于水,容易被植物吸收的氮、磷、钾盐的土壤。
根据分析,这种经过蚯蚓
“加工”后的土壤,与一般土壤比较,含的氮素要多五倍,磷酸多七倍,钾盐多十一倍。
蚯蚓给土壤中各种对作物生长很有利的微生物,提供了活动、繁殖的有利条件。因为微生物活动繁殖时,需要有空气、养分和一定的湿度。而蚯蚓在土壤中钻孔,能使土壤疏松多孔,空气流通,使水分进入土壤,蚯蚓的排泄、分泌的物质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又是微生物最需要的养分。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大量繁殖,能够分解土壤中的纤维素和其它有机物,增加土壤的肥力。
蚯蚓死后埋在土壤中腐败了,也就是一种含氮磷钾特别丰富的肥料。
蚯蚓的身体还是一种能治病的药材。中医说它性属咸寒,用作药引和用于利尿解热。
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温暖的肥沃土壤中,所以人工繁殖蚯蚓,一般可以采用下面这个方法:在含有树叶、嫩草和蔬菜碎屑的垃圾中,掺上一半泥土(要比较肥沃的黑土,如菜园、果园中的泥土),加入少许厩肥,把它们混合起来,堆积在阴暗的角落,适量的加上些水,再找几条蚯蚓放进去,然后用席子或藁草盖上,不久就会生成许多肥大的蚯蚓了。


第6版()
专栏:祝你健康

生命不可缺的盐
黄写山
人在高温之下活动,如果流汗过多,可以引起四肢肌肉的剧烈疼痛。这种现象普通称做“转筋”。仅仅喝大量的淡水,是不能预防发生“转筋”的;必须喝大量的盐水,才能预防。这是为什么呢?
小儿在剧烈腹泻之后,可以发生昏迷不醒;在剧烈呕吐之后,可以发生手脚抽搐。也必须注射大量的盐水,才能预防。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在化学界出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学说:一个叫做“渗透压”学说,一个叫做“电离”学说。这两个学说的出现不仅是化学的一个重大发展;而且,依据这两个学说来研究生理学,使生理学也获得了新的发展。
细胞和由细胞所构成的活体组织,必须在具有一定条件的液体里面才能生存。除去温度条件之外,还有两个主要的条件:渗透压和酸碱度。
各种无机盐类,在血液里大部分分解为离子而存在,有带阳电的离子,有带阴电的离子。由于这些无机盐类和阴阳离子的存在,才能使血液保持一定的渗透压和一定的酸碱度。调节渗透压和调节酸碱平衡,是身体里面无机盐类分解为离子之后的主要作用。
食盐是钠和氯的化合物。钠是血浆里面为数最多的阳离子,氯是血浆里面为数最多的阴离子。所以缺钠和缺氯可以使血浆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受到很大的影响。
人在大出汗之后,血液里面的氯化钠会大大丧失。供应肌肉的血液必须有一定的氯化钠浓度,肌肉才能保持正常的活动。如果血液的氯化钠浓度过低,肌肉就会发生痉挛,因而引起疼痛。血液的渗透压失常,如果影响到脑细胞,脑细胞的活动也会失常,甚至会引起人的死亡。
胃液是酸性的。人在剧烈呕吐之后,由于丧失了大量的酸,可以引起“碱中毒”,其主要症状是手脚抽搐。肠液是碱性的。人在剧烈腹泻之后,由于丧失了大量的碱,可以引起“酸中毒”,其主要症状是嗜睡以至昏迷不醒。由于小儿比大人更容易发生消化障碍,更容易发生新陈代谢的紊乱,所以由胃肠病所引起的“酸中毒”和“碱中毒”,小儿比大人更为多见。
“酸中毒”和“碱中毒”还可以由其他原因引起。但不论原因是什么,都需要注射盐水,然后再合并以其他的治疗。注射用的盐水是和血液渗透压相等的盐水,这种盐水在医学上叫做
“生理食盐水”。
由此看来,盐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不可缺少的成分。
我们每天吃的盐——包括各种食品本身所含的盐和做菜时另外加的盐——是足够身体需要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之下,比如在高温之下工作或者热天行军,才需要另外补充盐。盐是从肾脏排泄的,如果吃的盐太多,肾脏也就排出更多的盐。在肾脏有病的时候,为了减轻肾脏的负担,并且为了避免盐在体内的蓄积,必须限制盐的用量,给以少盐的饮食。心脏有病引起循环障碍的时候,也应该限制盐的用量。


第6版()
专栏:

雨花茶
洒遍革命先烈热血的南京雨花台,不仅出产色彩绚丽的“雨花石”,而且新出产有内质香醇的“雨花茶”。
雨花台烈士陵园本无一株茶树,1958年开始建立“纪念茶园”,试制“雨花茶”,纪念在雨花台牺牲的革命先烈们。这一年的夏天,“纪念茶园”远从千里之外的大别山挖来大茶丛十二万株,种在雨花台西南山坡上。全国各地名茶产区也都把最好的茶树种子和茶苗送到雨花台。在品种园里,我们可以看到浙江余杭的鸠坑大叶种,安徽祁门的槠叶种,福建的铁观音,广东的单丛和水仙等二十多个优良茶树品种。
在成片的“纪念茶园”里,间作的果树已经开花,一簇簇茶树上,那些紧裹在顶叶里的嫩芽,一身白毫冒出了尖尖。“雨花茶”已经开始采摘炒制了。
“雨花茶”细长紧直,形似松针,色泽新绿,象征革命烈士坚贞不屈,万古长青。她的外貌与日本京都所产名茶“玉露”接近,但又绝不似其黑长成“蜘蛛腿”状,而是纤细挺秀,有如“碧玉针”。泡出茶来,香味鲜醇,汤色清明,叶底匀嫩,色、香、味俱佳。香味以第一沏最好,汤色是第二沏特优,第三、第四沏仍有一定的色香味,确在“龙井”、“碧螺春”、“黄山毛锋”诸名茶之外别具一格。


第6版()
专栏:小常识

钢铁的“寄生虫”
在炼钢的时候,总有许多有害杂质跑到钢里去,如硫、磷、氧化亚铁以及某些气体。它们像人体里的寄生虫,损害着钢的性能。
硫在钢里和铁形成硫化亚铁,它同铁形成一种共晶体,这是一种比铁的熔点还低的合金,因此在钢冷却时,这种合金还处在液体状态,分布在凝固的钢粒周围,使钢粒相互分隔开来。钢在轧成钢材时要加温到摄氏一千二百度左右,可是这种合金在摄氏九百八十五度就融化了,这样钢粒之间的联系被破坏,钢材就会产生裂纹,工人把这种高温下使钢破裂的现象叫“热脆”。
磷的存在使钢的塑性降低,抗冲击能力变坏,冷加工时容易脆裂,这叫做“冷脆”。
气体对钢的损害也很大,随着钢的冷却,气体的溶解度降低,它们分离出来形成气泡,像蒸的馒头那样,钢变得松散了,机械性能就要变坏。钢里存在氧时,会形成氧化铁,它也能使钢“冷脆”,而氧化铝、氧化硅等杂质却发生“热脆”。所以氧的存在对钢的冷加工和热加工都不利。
这些“寄生虫”是怎样跑到钢里去的呢?它是从钢铁食粮——焦炭、重油、煤气和矿石中落到炼钢炉里去的。非金属杂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化合物,在高温时都溶解在钢里,可是冷却时就分离出来,夹在钢的组织中。杂质的另一个来源是炉子从耐火砖上脱落下来的粒子,不能为钢所消化,夹在钢里造成裂缝。
优质钢是一种杂质比普通钢少的钢,我国规定,优质钢的含硫量不得高于百分之零点零四五,含磷量不得高于百分之零点零四。
禾 佳


第6版()
专栏:美术杂谈

“十八描”
启雄
“十八描”是我国古代画家创造出来使用线条描绘人物衣纹的十八种描法。根据每一种线条的特征,赋以象形的名称。“十八描”这个名称最早见自邹德中(明嘉靖时人)的《绘事发蒙》,后来周履靖(明万历时人)在《夷门广牍》的《天道形貌》篇中,汪珂玉(崇祯时人)在《珊瑚纲》书中都有记载,清时的王瀛绘成图例,收入在《点石斋丛画》。自此
“十八描”广为人知。
“十八描”就是: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混描、橛头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
“十八描”并不包括我国历代画家运用线条的全部技法。“十八描”在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三类线条。第一类为“高古游丝描”。这一类线描的特征是线条粗细变化不大、纤细均匀,“琴弦描”和“铁线描”都是属于这一类描法。“高古游丝描”以六朝大画家顾恺之的线描为代表,后人称他的线条如“春蚕吐丝”,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那样的流畅自如和轻快。
“高古游丝描”富有优美的造型装饰效果,在唐代以前的画家多用此种线条描画壁画人物衣纹,有名的《八十七神仙图卷》和《永乐宫三清殿元代壁画》就是属于这类线描。
第二类是以吴道子的线描为代表的“柳叶描”。这一类描法的线条富于粗细、刚柔、长短、轻重、虚实、用笔的起伏、运转的变化。这一类线描在我国六朝之后、在历代画家中最为流行,对后来的画家的影响也最大;曹衣描、钉头鼠尾描、橛头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竹叶描等都属于这一类。
第三类线描为“减笔描”。所谓
“减笔”就是指使用线条高度的提炼,要求用最简炼的线描概括对象的特征。这一类线描以宋代的大画家梁楷的“减笔描”和“枯柴描”为代表,线条粗劲刚健。
这三类线描的前二类线条用笔皆为中锋,后一类则用偏锋,这又是用笔上的差别。
使用任何一种线描,都应从充分表现对象的特征出发,对待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线描方法,以适应对象的质感和结构规律。古人创造的
“十八描”应该是我们学习和继承的宝贵遗产,但又不是某种描法的生搬硬套,“十八描”也不是全部都能拿来适用于表现今天的人物衣着的。学习“十八描”是学习古代画家为了表现对象的创造精神,学习古代画家的线描方法,和学习古代画家创造出来的各家各派、多种多样的线描特点。(附图片)
八十七神仙图卷(部分)


第6版()
专栏:体育

蒙族民间的体育活动
夏玛铨
蒙族人民传统的喜庆盛会——那达摩大会上,除了物资交流、说书唱戏、歌舞游戏外,还进行各式各样的蒙族人民传统的体育比赛和表演。项目丰富多采,主要的是具有蒙族特色的马术、射箭、摔跤、打“布鲁”,以及近年来增加的象棋比赛等等。
马术和射箭
马术和射箭运动可以锻炼人们具有坚强的体格、良好的体力、灵敏等身体素质和勇敢顽强、不畏艰险的意志。蒙族人民十分热爱它。每逢节日假日,婚娶喜庆,以及集市庙会等,多以赛马射箭志庆。蒙族人民中不少人在七岁时就练骑马,而到十几岁时就成了相当出色的骑手了。据说蒙族的儿童在五六岁时,就由大人把他们抱上马背,把他们的两腿放进两鞍的布袋里,上下用带子缚紧,一人牵缰绳教他们骑马的方法。到十几岁时,他们对于马的衔勒缓急就都熟悉了,而且还能作各式各样的动作,如立在马背上作盘旋舞,竖蜻蜓,或者捉蹬弯身从地上拾取东西;技艺更高的儿童们还善骑无鞍马,逐电追风,快马加鞭,毫无惧色。1959年全运会上,十七岁的蒙族女运动员青赛玛就曾创造了一千和二千米全国纪录而获冠军。1960年十三岁的少先队员、女骑手道勒玛却以更高的速度和骑技,打破了她的纪录。
蒙族的马术和射箭花样繁多。马术中除长距离赛马外,还有马球、障碍赛马、特技赛马、越野赛马等等名目;而蒙族人民固有的“鄂尔多斯”刀更是惊险激烈,受人欢迎。“鄂尔多斯”蒙语就是草原的意思,这种马术就是骑着飞快的马,奔驰在草原上,手举利刀劈斩一定的目的物。
射箭中,有跑射、立射、卧射,而最有意思的是富于民族色彩的马上射箭。数丈远处高竿上悬挂着目的物,射手们骑在马上飞驰而过,一箭射去恰中目标,有的还能连射数箭,称“一马三箭”,而且箭不虚发。
蒙古式摔跤
蒙古式摔跤虽然也不外乎拉、扯、别、绊等几个基本架势,但技术却相当复杂,十三个基本动作却有上百种变化。国际式摔跤不准抓对方的衣服,不准抱腰以下的部分,更不得用腿帮助摔倒对方;而且除了两肩胛骨着地为准,否则,其它任何部分着地都不算失败。而蒙古式摔跤全身都可以参加动作,可以抓衣领腰带,也可以搂腰抱腿,在过去甚至于还可以挟。蒙古式摔跤,除两脚外,其它身体的任何部分着地都算被摔倒一次。他们称摔跤手为“布和”,最有意思的是当“布和”们摔跤的时候,上身穿着闪闪发光的、钉满铜钉的、用多层帆布制成的“昭得格”——摔跤衣;下身则穿如像百褶裙似的、宽大而带有各种彩色的裙裤;脚蹬皮靴。摔跤开始,摔跤手们首先一起弯腰张臂,脚下跳动着各种舞蹈动作,嘴里还要唱上几段高昂的民歌,以表示彼此的和对观众的敬意,然后交手再摔。
蒙族摔跤运动真正获得广泛开展还是在解放以后,由于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蒙古式摔跤才随着蒙族整个的经济文化和生活的提高而枯木逢春,又开花结果了。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大会上就曾列为比赛和表演项目之一,而后,有关方面又进一步加以整理,将其落后的规则和习惯加以改变,试行分级、改革了服装,弃掉了衣服和皮靴上易伤人身的铜钉、铁钉等,改进了基本的技术和战术,既发扬了传统形式的特点,又积极学习了全国摔跤运动的长处,推陈出新,使之更有益于人民锻炼身体,赏心悦目,服务于劳动生产,深受蒙族人民欢迎,因之也更加普及广泛。
打“布鲁”
打“布鲁”,蒙古话也就是投掷的意思,是蒙族人民特有的一种运动项目。“布鲁”是用铅、铜和铁等金属片包扎在一根状似镰刀的木头上制成的,形状和重量因用途不同而异,大致分为扁、圆两种;重量三、五百克不等。掷出后,因呈曲尺形,所以在空中旋转的速度很快而且很稳;既能掷打空中的飞禽,也能击杀地上的走兽,尤其打兔子、黄羊、狐、狼和野鸡等小禽兽更为有效,是打猎的一种很轻便好用的武器。
打“布鲁”在蒙族人民中间流传已久,据说已有千年。因为它既是打猎的工具,能锻炼生产技能,又是一种很好的游戏,可以锻炼身体,所以男女老少人人喜爱。1954年,更正式规定作为那达摩大会体育比赛项目之一了。
象棋游戏
蒙族的象棋,严格来说应该叫作“驼棋”。因为在棋子中没有“象”子,代“象”位置和作用的却是“驼”。蒙古式象棋,既不同于“国际象棋”,也不同于“中国式象棋”,但又有些相似之处。棋子有王、后、车、马、驼、兵六种,双方各十六枚,共三十二枚。它的棋盘和棋子的形式大体与国际象棋相同;而某些棋子的着法,如车横直通行无阻、马走“日”字、卒子只许进不许退等等,又类似“中国象棋”。所以有点“中西合壁”,但又有独到之处。如“马”无别足限制和不得最后将死对方的“王”、“驼”斜行不论远近、以及有“大胜”“小胜”等等规定。
由于蒙古式象棋介于中国式象棋和国际象棋之间,所以蒙古式象棋运动员对这两种象棋的学习和领会,也就格外快。蒙族运动员达布哈就是在蒙古式象棋基础上学会了国际象棋的,1959年他还获得了全区国际象棋冠军,在全国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蒙古式象棋虽然在蒙族人民中间流传已久,但解放前却被埋没;近几年来,我国一些象棋专家们已着手加以挖掘、整理,目前已经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为我国棋坛上又培植了一株艳丽蓓蕾。(附图片)
“一马三箭”表演             高明摄


第6版()
专栏:

唱个山歌争丰收(套色木刻) 雷时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