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革命回忆录

一河之隔 左齐
1937年10月,我三五九旅从陕西富平出发,渡过了黄河,到达山西的忻、崞、代县一带。随后,便分散到各地去发动群众,扩大队伍,组织人民武装。
我们住的地方叫上村;当时,有一部分国民党军队就驻在隔河的下村。别看这条河不大,却把上下两村隔成了两个世界。
我们向上村进发的那天,迎面遇上了一群逃难的老乡。他们背着包袱,挑着家什,孩子哭,女人叫,惊慌地走着。这种颠沛流离的景象,谁见了心里都沉甸甸的。可是,日寇离这还很远,为什么他们就如此惊慌失措呢?
老乡们停在路旁,惊惧的眼光直望着我们。为了打消他们的疑虑,就向他们说明了我们是八路军,就是过去的红军,是来和大家一起打鬼子的。1936年红军东渡黄河后,曾经给山西人民留下难忘的印象;我八路军取得的平型关战斗的胜利,更是家喻户晓。因此,经我们向他们一说,老乡们都被吸引住了,围上来向我们问长道短。
原来他们都是上村人,只因下村来了国民党军队,吓得只好逃难。一提起国民党军队,大家又恨又怕,都争先恐后地向我们诉说国民党的罪恶:国民党军队一进下村,就吹胡子瞪眼,吹什么抗战“有功”,要老百姓慰劳,说是慰劳,实际上是趁国难当头,搜刮民脂民膏。今天派粮,明天摊款,倘若交不出,不是吊打,就是翻箱倒柜,连小孩的尿布也被抢光。耕畜被拉走杀吃了,桌椅床板被抢去当柴烧了。当官的整天花天酒地,打麻将,耍纸牌,见了姑娘媳妇就糟蹋。日寇还没有来到,下村就已成了人间地狱了。
我们的到来,给人民带来了指望。谁愿意背井离乡?他们又背着东西和我们一起回村了。
部队住下以后,组成了若干工作组,立即四出活动。从东头到西头,从村南到村北,到处张贴布告,访贫问苦,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还用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合理负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政策,犹如春风化雨,吹走了人们的忧虑和不安,带来了一片朝气勃勃的景象。不几天,我们协助地方党的组织,把抗日民主政权的基层组织建立起来了;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性的抗日组织也相继成立了。群众的抗日情绪高极了。看吧:这边,一群农民围在一起听战士们讲解“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满脸是兴奋的神色;那边,一个小战士在教儿童团员唱歌:“向前走,别退后,生死已到最后关头……”。村口,进来一伙收割归来的农民和战士,他们挑着金黄色的谷物,边说边笑。屋檐下,妇救会的会员们在赶做军鞋,唧唧喳喳,好不热闹。村边是打谷场,游击队员正在练操,“一、二、三、四”的口令声,时断时续。一声号召参军,小伙子一跃而起:
“走,当八路打鬼子去!”一串俩,俩串三,马上掀起了参军的热潮。报名的人络绎不绝,连不够年龄的儿童团员,也闹着要当八路。没几天,我们一个连就扩大到二、三百人。
下村的国民党军队听说我们和上村的老百姓团结无间,队伍天天扩大,便千方百计和我们争群众。
开始,他们在桥头、河岸,设下了一道封锁线,五步一哨,十步一岗,不准老百姓过河。但是,人心怎能锁得住?下村的小伙子们看到上村那股热闹劲,心里怪痒痒的。他们借口赶集,走亲戚,做买卖,偷偷地往上村溜;有的来了以后就再也不愿回去了,要求立即参加八路军。
后来,国民党军队也扩军了,自然,扩军的办法是很可笑的。他们要保长打着小锣在街上喊:“当兵要当国军,国军是正牌军,票子多,可以养家活口!”“不要当八路,八路是穷光蛋!”喊了几天,却没有一个人去报名。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们敲着小铜锣又喊开了:“谁当国军,四十块大洋一个兵,当面交现款!”可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老百姓爱的不是钱,爱的是真理。尽管锣声敲的当当响,人们却在背后议论:“白洋可买不了我们的心。”
国民党的军官气红了脸,横眉竖眼,指着老乡们的鼻子骂道:“放着正大光明的国军不当,偏要偷偷摸摸去当穷八路,真他妈的贱种!”谁知骂得越凶,老百姓躲得越远。他们施尽了种种伎俩,一个兵也没有找到。最后,恼羞成怒了,便干脆把他们惯用的那一套搬了出来——抓。于是,这儿打枪,那儿骂娘,弄得下村一带的群众昼夜不安。尤其恶毒的是,把抓来的壮丁关在一起,连大小便都要监视,晚上睡觉把衣服搜去,以防止逃跑。殊不知压力愈大,反抗愈强。晚上,常有只穿短裤的小伙子,吁吁带喘,满身是汗地逃到上村来。每一个逃来的人,都是用这样两句流行于下村的歌谣来咒骂国民党军队:“国民党,遭殃军,不打日本害人民!”
当时,我们和国民党军队还是统一战线关系,有些来往。一天,他们派了个军官前来,问我们:“老百姓为什么都跟你们走?”我们回答说:因为我们执行了我们党的全民抗战的方针,与人民同舟共济,给人民以民主自由,并保障他们的生活,所以他们都能自觉自愿地起来抗日。而你们对人民依然没有放弃压榨的错误政策,使人民呻吟于痛苦之中,无法抗日,也无力抗日。”那个军官无法反驳,竟瞠目结舌,回答不出一句话,只是哼哼哈哈了一阵便走了。
送这位“客人”过河的时候,我站在桥头,望着小河潺潺流水,心中无限感慨。上村和下村仅仅一河之隔,却是两种景象:我们,执行了毛主席制定的全面抗战的方针,采取了种种发动群众的办法,结果是群众轰轰烈烈奋起抗日;国民党部队倒行逆施,采取压制群众的办法,结果是众叛亲离,阴风惨惨。两种方针,两种办法,就必然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结果。但是,河水永远东流,真理必定获胜,我党全面抗战的正确方针,终于开出了灿烂的花朵。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稿〕


第8版()
专栏:笔谈散文

群芳竞丽 各显神通 马铁丁
散文,带给人们东西南北的生活画面,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多种多样的人情风貌。散文,同其他文艺形式的作品一样,都具有提高人们精神境界,给予人们美的享受的功能。
通过一座古钟的变迁,道出了新旧时代、新旧社会、新旧生活的不同。古钟,是与敌人进行战斗的号角;古钟,敲出了和平劳动的音响。
外面是白雪皑皑、地冻冰封,而哈尔滨香坊公社的温室里确如春城昆明:“地下生的,壁上长的,空中挂的,任何一块能利用的地方,都种着又鲜又嫩的蔬菜,红辣椒、白豆荚、紫茄子、黄金瓜……”北大荒的大茭瓜在云南安了家,云南的木耳也在哈尔滨落了户。从“南菜北运”的长途旅行,到彼此间的种籽交流,自行种植。那些木耳、大茭瓜之属可不简单,它是协作思想的果实,它是自力更生思想的产儿。
我们走到仙人掌丛生的南海海岛,我们遇到与仙人掌有着同样性格的人民解放军:坚韧不拔,不怕困难。
我们走到百鸟歌唱、流水淙淙的林海,我们遇到林海的猎人汪久凤,是他,熟悉野兽行动规律,勇敢、机智。
阜新城的春节,另有一番盛况。“见面发财”一句吉利话,在新的时代,赋予新的含意:为国家发财,为人民发财。矿区同志们互相鼓励:为生产发展,为生活幸福,开采出多多益善的乌金——煤。
森林、海岛,矿区、温室,乡村古钟。新人、新事、新情况、社会主义社会所不断散发出的新气息,向你扑面而来。
是作者亲临其境,然后才能带着读者亲临其境;是作者有着真切的感受,然后才能敲响读者的感情之弦。
不到海岛,写不出海岛的风貌;不到森林,森林实感、猎人的行动谈吐,也就不会见之于作者的笔下。不在矿区短期的或长期的落户,从哪来矿区工人那种豪迈之情?莫看轻那座古钟,也许作者曾和那座古钟一同战斗,一同生活,祸福与共的吧?
“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鸟的翅膀无论怎样完善,但若不借空气支持,是不能使鸟体上升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们永远也飞腾不起来”。(科学家巴甫洛夫《给青年们的一封信》)
可不可以这末看?事实也是散文作者的空气。新的思想,新的意境,新鲜活泼的语言,往往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与客观事实接触的过程中所迸发出来的火花。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篇),这是说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可以是很广阔、很深远的。但是,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个人的“神思”,尽可以十万八千里,它又必须从所见、所闻、所感的客观事实出发。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写出好的散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散文,也可以有长有短。容量较大、概括面较广的长文章,比如说五、六千字、七、八千字,乃至上万字,只要确实写得好,读者同样是愿意看的。
三五百字,千把两千字的短散文,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解放战争期间,都曾活泼一时,近年来则有着更大的发展。这样的短散文,只要是写得好的,大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时间的流逝中能够抓住最感人的一瞬;在千事万物中能够抓住最动人的一件;在复杂的画面上能够抓住最能反映客观本质的一个镜头。
我所看到的几篇:《头绳》、《古钟》、《从边疆到边疆》,就写得不坏。拿《头绳》这篇来说吧,短短几百字,却在平凡中显示出不平凡。来往行人,熙熙攘攘,小姑娘头发上扎的彩色头绳,谁没有见过?有心人的作者抓住了这件事,通过小妹妹的亲身感受(小妹妹为取得一根头绳而勤奋的劳动),自己的目见耳闻(歌舞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替喜儿扎头绳的一幕)反映出旧社会的辛酸,新社会的可爱。
许许多多的好的短散文,可以是致敌死命的匕首;可以是寓意隽永的明镜;可以是移情悦目的花朵;也可以是诗意浓郁的乐曲。……
有一种散文,笔力雄浑,声音高亢,能唱出时代的最强音,在一个历史的转折关头,这种散文往往能起极大的动员、鼓舞作用。这种散文的浩瀚之气,如果不与丰富的材料、细致的观察结合起来,容易流于空疏、做作。
有一种散文,讲山有各色各样的山,讲水则有各色各样的水;讲天有各色各样的天,讲地则有各色各样的地。“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雍容瑰丽,色彩斑斓。这种散文,能给人丰富的知识享受,触类旁通的种种联想。这种散文,如果不在众多的实例中,选出一两件来作细致的分析与刻划,然后旁及其他;那就很有可能形成马铃薯灌车口袋式的堆砌。
有一种散文,状物写神,娓娓动听,感情纤细而深沉,像春天的毛毛雨,滴滴点点都落在读者的心田。这种散文,如果过分缺乏明朗的色彩,也会使人感到压抑,以致心尖儿隐隐作痛。
有一种散文,犹如万里晴空,一览无遗。看起来轻松,读起来痛快。但也往往少了一点可以咀嚼的余味。
有一种散文,风趣幽默,予人快感。这种散文,如果站得不高,看得不深,又常常流于油滑。
每个作者都有他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风格,是不能强求一致,也是不必强求一致的。在工农兵方向的总前提下,群芳竞丽,各显神通吧。“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切磋和商讨,想来又是并非无益的。然乎否乎?姑妄言之。
注:本文所提到的几篇文章是:《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作者秦牧)、《林海猎手》(作者陆拂为)、《春节,哪里的鞭炮声最响》(作者安波)、《古钟》(作者维之)、《头绳》(作者才仪春)、《从边疆到边疆》(作者邓瑄祚)。


第8版()
专栏:

病室新歌 石家庄白求恩医院 杜静波
清晨,当太阳刚把一点霞光投在病房的玻璃窗上,病床前就出现了一张张笑脸。
捧着洗净的衣服,
端着洗脸的热水……
亲切的问候,
殷勤的工作。
当病员户外活动归来,茶点已经摆上铺桌,病员入座了,护士脸上漾出两个幸福的笑窝,因为老工人今天食欲很好,小战士的饭量也增添很多。
听了护士的汇报,老医生多皱的脸上一个笑波逐着一个笑波。
沾红、挂绿,标语张贴,“病室”再不是可怕的字眼,早已变成课堂、园地、交流经验的场所。
医生把向疾病作斗争的知识教给患者,患者决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待疾病,发挥主观能动性,全歼病魔。
琴声叮咚,歌声悠扬,这是快乐的休养生活。老工人自编自演的“活神仙巧车大活塞”,歌颂了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风格:敢想、敢说、敢作。小战士高唱“我是一个兵”,感情豪放,气势磅礴。
勤劳的双手永不褪色,工作人员工余时间还在编筐、制盒、精雕细刻。编筐为了多多积肥,支援农业;小巧玲珑的盒子送往工厂,装上了香脂、奶液,使年轻的一代更美丽。
“工作人员和休养员亲如一家”是老艺人集体创作。医护人员为病人披星戴月、操劳不歇,病员决心以新的成绩献给亲人,献给祖国……
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奇迹出现了:过去半年不愈的疾病,今天二十天完好无恙,出院工作。
党委前来贺喜,奖旗上写:
崭新的关系,
崭新的歌。


第8版()
专栏:

迎佳宾
——欢迎参加乒乓球赛的国际友人 关山月
春回大地,
百花吐蕊好时光,
春暖花开,
世界朋友聚一堂。
风和日丽,
白云飘荡蓝天上,
鸟语花香,
北京披上彩衣裳!
千人欢呼,
满脸喜悦心舒畅,
万人歌唱,
友谊歌声响四方!
翻过群山,
佳宾好友远道来,
越过重洋,
友谊花开永芬芳!
朋友相会,
高山松柏常青翠,
情谊难忘,
大海扬波水流长!


第8版()
专栏:

“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纪念邮票
为了纪念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邮电部订于1961年4月5日发行“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纪念邮票一套。这套邮票共四枚,第一图(8分)是以本届锦标赛的会徽为主题,并衬有迎春花,象征锦标赛在春天召开;第二图(10分)以乒乓球拍为主图,背景绘有“天坛”,表示这届比赛是在北京举行;第三图(20分)画面是男子单打比赛;第四图(22分)为本届比赛场址——北京工人体育馆。这套邮票由邮电部邮政总局邮票发行局设计,北京邮票厂用彩色影写版套印。(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油菜花开送肥忙
贾宜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