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游记

  陶器世界
  韩其楼
在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带,东面对着波光滟滟的太湖,西南面插着垒垒高峰,以天目山支脉南山为屏,荡漾的流水,微茫的岚影,好像布置在一幅山水国画里。这就是全国闻名的陶都——宜兴鼎蜀镇。这里方圆三十里,遍地产陶,几乎是家家做坯,处处皆窑。千百年来,生长在这块美丽土地上的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勤地从事着这个事业。
陶都古称荆谿(谿同溪),因苍山清溪而得名。称它荆谿已是春秋战国时代了。秦汉两代叫做阳羡,时人写下《阳羡名陶录》、《阳羡茗壶赋》等诗词赞美过陶都。后来周处的儿子周?,因三兴义兵,卫国有功,晋惠帝将阳羡改名为义兴,封给了周?。几百年后,宋代太宗皇帝名叫光义,为了避讳与皇帝排名的缘故,改义兴为宜兴,以后就一直称做宜兴。
宜兴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光绪二十二年,鼎蜀镇的陶业工人就向资本家进行过罢工斗争。1927年11月1日的晌午,共产党员万益同志,站在宜兴县衙门楼顶上,接连鸣枪三声,一批勇敢的工农青年,马上占领了警察局和县衙门,钟楼上升起了革命的红旗,宣告建立了革命政权——工农委员会。这是东南沿海当时最有声色的一次农民运动,着实地打击了反动政权,震惊了帝国主义。
提到宜兴陶器,人们马上就会连想到中外闻名的紫砂茶壶。茶壶本来是一般的饮具,可是宜兴的紫砂茶壶却有特殊的性能,用以盛茶,茶味特别清醇,暑天隔夜不馊;应用经久,非惟色泽越发光润古雅,沏出来的茶也越醇郁芳馨,甚至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一股香味;而且造型大方,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最近有一种名为
“云龙”的紫红色茶壶,是名艺人朱可心的新作。满壶浮雕着一片起伏着的云彩,两条巨龙在云层里翻腾,神态矫健,其中有一条龙钻出了壶盖,这条龙的头能伸能缩,犹如隐现穿行在云海之中;从云端下垂的龙尾构成了壶把,真是活龙活现,既实用又美观。所以寸柄之壶,盈握之杯,往往珍同拱璧,古今中外,讲究饮茶的人,都以紫砂茶壶为珍品。
建国以来,紫砂茶壶远销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先后参加了六十六次国际性博览会。有着千年历史的紫砂茶壶,从来不曾有过像今天这样崇高的声誉。
各行各业的创始,据说都有祖师,世代相传。那么,宜兴陶业是谁创始的呢?有人说,两千四百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越国大夫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复灭吴国以后,认为勾践是个不容易共安乐的人,便主动放弃了官职,带着西施漂过太湖,隐居在宜兴,烧起陶器来。宜兴的陶业就是这样开始的。历来,陶工都供奉范蠡为陶业祖师,称为陶朱公。鼎蜀镇的蠡墅和施荡桥,就是范蠡和西施当年居住和游玩过的地方。
说范蠡是陶业的祖师当然只是传说。陶业和许多其他事业一样,都是无数不知名的劳动者,经过多少代的艰苦劳动,积下无数宝贵的经验,世代相传,才日趋完善起来的。早在宋代,宜兴陶器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窑场的楷模。
陶都在历史上放过异彩。但是在国民党统治的年代里,它的遭遇却是悲惨的。解放前,这里有十四条龙窑被日寇和国民党军队改筑成碉堡。被毁厂房两千多间,生产一落千丈,技艺处于绝境。“坐正月,闲二月,双手空着过三月,四、五、六月无人问,七死八活九还魂,十月头里忙一阵,十一、十二受饥寒”。这首民谣就是当时陶都冷落萧条的写照。
1949年,春风吹绿了大江两岸,红旗插到太湖之滨,陶都才重新获得了青春。今天的陶都,到处充满了欢乐的歌声,到处充满了新建设,新变化。要是你能亲到陶都一看,你就将被她的美丽景色和繁荣气象所吸引住。如果从水路到陶都去,首先看到的是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太湖,湖中风帆片片;著名的陶器产品就从这里运出,行销各地。在鼎山、蜀山汤渡一带河道的两岸,闪烁发光的各式陶器——缸、坛、罐、瓮……高高低低,堆积如山,俨如一幢幢高楼大厦;许多房屋、牌楼也有用陶瓷建筑的,这种新颖奇妙的景象,使一个乍来的客人,犹如步入了陶器世界。如果你登上那座由苏东坡题名的蜀山,一眼就望见了对面的鼎山,陶都历历在目。红色的大烟囱林立鼎蜀,古老的龙窑密布山坡,吐着翻滚的浓烟,飘浮在万里长空;到了夜晚,陶都的景色更是诱人,上百条龙窑全身从鳞眼里喷出的火焰,有如千万朵红花,构成一幅壮丽的图景。
  (附图片)
  任涂庭老师傅在雕刻花瓶 郑光华摄
  江南陶乡小景 启雄


第6版()
专栏:祝你健康

  生命不可缺的水
  黄写山
在中国的古医书里有一句话,“水为万化之源”。这是经过朴素的观察而得来的真理。最初的单细胞生物是从水里产生的。从最简单的生物一直到最复杂的生物——人,都不能和水断绝关系。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从人体的组成来看,将近70%的成分是水。婴儿身体水分所占的比例还要大些。一个成人一般每天需要的水量是两公升到三公升,体力活动的量愈大,需要的水量也愈大。
水和食物不一样,它本身不能在身体内产生热量,但是它比任何食品都更为身体所必需。人如果完全不进食,生命可能维持到二三十天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可是如果完全不喝水,几天之内就可以死亡。所以,自古以来,在作战的时候,“断绝水源”比“断绝粮道”更能置对方于死地。
为什么水对于人体是这样的重要呢?因为我们身体新陈代谢的一切变化,包括消化、吸收、组成、分解、排泄等等,都离不开水。如果没有水,这些为生存所必需的变化就会停止,因此,人的生命也就会停止。
人体水分的来源主要是每天喝的水和食物里面含的水。除此之外,食物在身体里面氧化、分解,也会产生水分。这些水分每天又不断地从身体里面向外排泄。水分向体外排泄经过四条道路:第一条道路是肾脏。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特别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和一部分无机盐类随着水分一起排泄出来,成为尿。第二条道路是皮肤。一部分无机盐类和水分一起排泄出来,成为汗。汗的作用是散发身体里面所产生的热。人其实无论冬天夏天都在出汗,不过多少不同罢了。由于出汗有时候多有时候少,人才能保持正常的体温。第三条道路是肺。人在呼气的时候,除去排泄二氧化碳之外,还有水蒸气排泄出来。呼气同样有散热的作用。第四条道路是肠管。水分和食物残渣结合在一起,成为粪便。
由于水分的不断输入和不断输出,所以在人身体里面保持着一定量的水分。细胞里面有一定量的水分,细胞和细胞之间有一定量的水分,血液里面也有一定量的水分。而且身体里面的水分和无机盐类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由于身体里面有一定量的水分和无机盐类,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才能使血液和细胞间隙的液体保持着一定的酸碱度,才能使血液和脏器组织之间保持着一定的物质交流关系。如果水分输入过少,或者水分输出过多,这一切的关系都会紊乱起来。
既然水对于人的身体如此重要,所以水在治疗疾病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任何药物所不能比拟的。
人在发热特别是发高热的时候,由于人体的自然调节作用,为了把热不断散发出去,就经过肺和皮肤排泄很多水分。可是,水分排泄过多,会使体内的水分减少,而体内水分的减少又会成为加重发热的因素。这时候,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什么呢?是供给足够的水分。
人如果发生连续的腹泻或者呕吐,身体会在短时之内丧失大量的水分。这种大量的失水不仅使体内新陈代谢机能发生障碍,而且由于血量减少,血液浓度增加,还会使血液循环发生危机。这时候,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什么呢?是供给足够的水分。如果喝水不能应急,或者不能喝水,就必须用注射的方法,把盐水或者葡萄糖盐水输入体内。注射的时候所以必须用盐水而不用单纯的水,一则是因为体内有些无机盐类是和水分一起丧失的,二则是因为水的张力比细胞液的张力要低,如果单纯注射大量的水,血球和其他的组织细胞会受到破坏。
大面积的烧伤可以使体内大量的液体经过创面,渗出体外。由于疼痛和大量水分的丧失,患者就有发生虚脱的危险。这时候,唯有注射大量的盐水或者葡萄糖盐水,才能将患者从危险中挽救过来。
在高温之下工作,由于大量出汗,消耗大量的水分和盐类,很容易发生“中暑”。为了防止“中暑”,最重要的措施是多喝盐水。
水并且有稀释毒素的作用和促进毒素排泄的利尿作用。因此,对于一切传染性和中毒性的疾病,供给足够的水分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对于大病是如此,对于小病也是如此。
医生在看过病人之后,往往嘱咐病人说,“要多喝水!”有些人以为医生是说了一句不关痛痒的话,其实,医生是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


第6版()
专栏:

  “五一”节在中国
  唐玉良
五月一日,是国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团结战斗的伟大节日。它起源于资本主义各国工人争取缩短工作日的斗争和1886年美国工人的“五一”大罢工。
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大规模地纪念“五一”节,是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的1920年。在这以前,只有香港、广州、哈尔滨等地的少数工人,因接触到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的影响,曾经举行过几次纪念活动。1918年,在北京,一部分同情工人运动的知识分子在《劳动》杂志上出版了一个《劳动节专刊》。1919年的“五一”节,北京《晨报》也出了一个纪念号。由于“五四”运动唤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民族觉醒,推动了一批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到工人群众中去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因此,1920年的“五一”节,在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地都举行了群众性的“五一”集会和示威游行。1921年的“五一”节,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领导下,纪念活动更加成了中国工人群众自觉的有组织的革命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中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1922年的“五一”节,在党的领导下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推动了当时全国罢工运动的进一步高涨。1925年的“五一”节,在广州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建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1926年的“五一”节,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为北伐战争作了群众工作方面的重要准备。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工人阶级在国民党反动派极端残暴的白色恐怖下,每年都以英勇顽强的革命行动纪念了自己的节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工人始终是以艰苦奋斗、增产节约、支援前线的实际行动来纪念“五一”节;敌占区和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人,也通过“五一”纪念,展开了抗日和反对国民党内战、独裁和卖国政策的斗争,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工农劳动人民成了国家政权的主人,因而从1950年起,“五一”节成了我们国家的盛典和全体人民检阅自己的力量、向党和国家汇报革命成绩和建设成绩、表示争取更大胜利的决心的伟大节日。


第6版()
专栏:

  焰火
  子野
“五一”之夜,天安门前,一道道万紫千红的光流冲上空际。这就是焰火。随着“啪、啪……”的连珠响声,五彩缤纷的各种景象迸射出来了:那是一串串丰收的葡萄,那是一对对展翅开屏的孔雀。多美啊!难怪柳亚子先生在生前这样赞美道:“火树银花不夜天!”
焰火,用纸糊成圆的空壳或圆柱的纸筒,里面挂一个小降落伞,还装有一些黑色火药和金属粉末。
焰火为什么会发出鲜艳瑰丽、五光十色的颜色呢?这是因为金属在高温下燃烧的结果。在自然界里,有许多金属如铜、铁、铝等,能及时将热传出去,一般热力不能使它们达到发光程度。但是一些传热能力比较差的金属,像锌、锑、镁等,只要一碰到火就要发光。焰火中的金属粉末,主要就是锌、镁等,再加上少量经过氧化了的铁、铜、铝等,就更容易着火和发光了。不同的金属,在燃烧时会发出不同的色彩,所以焰火燃放时,能产生出红光、黄光、蓝光、白光、绿光、紫光,变得五彩缤纷,光彩夺目。
焰火的产生,同我国发明火药分不开。据文字记载,它是在十三世纪出现的。吴自牧的《梦梁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中,都有很多篇幅,记叙了焰火。
今天的焰火种类更多了。前几年“五一”、“十一”晚上燃放的焰火,还只是一些“龙串菊”、“连星珠”等花式,而近三、四年,不但有了“孔雀开屏”、“葡萄架”等精致的新品种,同时还出现了大型焰火“铁树开花”、“御花园”等。上海做焰火的工人,去年还试制成功了一种名为“鸟语花香”的新颖焰火。当这种焰火燃放时,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花卉,闻到浓郁的芳香,而且还能听到宛转动人的鸟语。


第6版()
专栏:手工艺的花朵

  千针万线话“广绣”
  胡敏明
广东刺绣,简称“广绣”,和苏绣、湘绣、京绣齐名,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广绣历史悠久,技艺高超,远在一千年以前已有深厚的基础,明清以后,更是多式多样。据曾大均的《广东新语》和朱启铃的《存素堂丝绣录》的记载,早在明代,广州刺绣艺人在娴熟地运用绒线刺绣物像的同时,还创造性地使用了孔雀毛编成线缕来绣东西,因之绣品金翠夺目;又用马尾毛缠绒作勒线,因而使广绣中的勾勒技法有了更好的表现。“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轮廓花纹自然工整”,这就是人们给明代广州刺绣的评价。
“广绣”,有优良的技艺和多样的富于变化的针法。“广绣”的针法,有直扭针、捆咬针、续插针、编绣、绕绣、变体绣等二十多种。随着物像形状的变化采取的转纹绣法,绣鳞、翼、花瓣常用的“水路”技法,都恰到好处,使物像的精神形状刻划得细致逼真。同时构图简练清晰,色彩绚烂夺目,格调和谐,具有装饰的特点。
由于“广绣”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艺术传统,所以早就中外驰名,在1915年的巴拿马赛会和其他一些国际展览会上,都获得了很高声誉。
解放后,党对“广绣”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关怀,积极组织刺绣工人归队,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他们的技艺,如组织刺绣工人的互相观摩学习,组织美术工作者经常下厂辅导,等等,使“广绣”工人的技艺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柿竹鸡群》画面只绣了几只大小鸡子和一棵柿竹,构图却优美动人,形象逼真可爱,真实地反映了大搞副业的景象。作者创作这件绣品时,除运用“广绣”优秀的捆咬等多种针法,精致刺绣外,还在配色方面费了一番心思:在那只雄鸡的羽毛上,就配上了六、七种色素,使雄鸡的羽毛色泽艳丽夺目,格调和谐,令人有栩栩如生的感觉。
过去,“广绣”艺人只擅长于山水花鸟的刺绣,对人物的刻划较差。最近,由艺峰刺绣工艺厂集体创作的《群仙祝寿》刺绣围屏,是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根据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国画,结合“广绣”的特点设计出来的。不仅结构严谨,而且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大大超过了“广绣”的历史水平。艺峰刺绣工艺厂的艺人们在创作这一幅绣品时,运用了二十多种针法,一千多个色素,而且处理得当,使人物性格突出,神态生动,整个画面喜气洋洋,热闹非凡。
  (附图片)
  广绣“柿竹鸡群”


第6版()
专栏:

  河豚
  吴锦藻
河豚,北方称?鲅鱼,河北叫腊头,广西称龟鱼,广东又叫做乘鱼或鸡泡鱼。在水下遇敌害时,以口吸气贮于胃内,使胸部膨胀如球,浮于水面以避敌害,所以《本草纲目》称它是吹肚鱼,气泡鱼。
河豚分布甚广,在咸水、淡水里都能生长,是温带、亚热带习见的鱼类。除我国外,日本、朝鲜、越南、南洋群岛都有分布。
河豚平时生活在外海,游于水之中层。每年春季大批由外海进入内海,溯游至江河产卵。我国长江、珠江、钱塘江、鸭绿江、白河、辽河等江河中,每年阳春三月,清明前后,都会出现河豚鱼汛。宋朝诗人苏东坡就把河豚和春天的江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在一幅《春江晚景》的画上题了这样四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当前清明已过,正是捕捞河豚的盛季。
河豚的肉可以吃,生烧熟炒皆宜,肉味鲜美,非其它鱼所及,故民间有“不吃河豚,焉知鱼味?吃了河豚,百鲜无味”的谚语。
河豚虽然肉鲜无比,但它的卵巢、内脏、皮、血等含有生物碱的剧毒物质,误食些微即会中毒死亡。一般误食河豚毒以后,至迟三小时就会出现中毒症状,先是恶心、呕吐、腹痛、头痛、口渴;不久,嘴唇、舌头、手脚发麻;继之手脚发软不能行动,呼吸急促;接着四肢渐冷、脉搏微弱,逐渐昏迷而死。为了防止中毒,在烧煮河豚以前,必须去净卵巢、内脏,剥掉鱼皮,去掉鱼筋,洗净血液、血污,光剩净肉,反复漂洗,再佐以糖、醋、酱油等,烧煮三小时以上,方可食用。
因为河豚有剧毒,人们都很怕它,有些地区捕到河豚以后就抛入水中,很是可惜。我国水产科学工作者经过精心研究,对河豚已能综合利用。除鱼肉可食外,鱼皮可制成皮革、鱼胶;内脏可提鱼油,用作肥皂、油漆的原料;精囊可制造鱼精蛋白,与硫酸混合可作抗凝血剂,与胰岛素制成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延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并可从中提取大量精氨酸。提取鱼精蛋白剩下的肉渣,可制鱼蛋白代乳粉,是一种高级营养滋补品。
从卵巢、内脏、鳃、血中,可以提取毒素制成药剂治病。《本草纲目》中曾指出,河豚毒素制剂有补虚、去湿气、理腰脚、医痔疮、治疥疮、虫疮之效。河豚毒素制剂对伤风、感冒也有疗效,制成针剂后,对神经痛、外伤疼痛还有镇痛作用。此外,河豚毒素还可制成农药,杀灭害虫。


第6版()
专栏:体育

  全能与特长
  苏淳
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一千三百多场比赛证明:进攻和防守是乒乓球运动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在这次锦标赛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原来只会稳守的选手加强了攻势,同样有许多攻球手不仅加强了进攻的速度和力量,加强了球的旋转,也提高了推挡、放高球等防御的能力。这一切,都有力地证实:攻守结合的全面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大批攻守全能的运动员正在成长。不仅老一辈的运动员正在经历这种变化,许多初登世界球坛的年轻选手,也一开始就显露了这方面的才能。这样一种变化和发展,预兆着世界乒乓球运动将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出现更高的水平。
提倡攻守结合、技术全面,并不排斥每个运动员在攻或守的方面具有自己的特长,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不少运动员根据自己的特点,掌握了一、二种或几种特技,准确熟练地运用它,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譬如在和世界闻名的、进攻能力很强的日本选手交锋中,我国选手庄则栋充分发挥了自己擅长的技巧,以比对方更加快速、准确、有力的正反手进攻,结合多种多样的发球和发球抢攻战术,压住了对方,取得了胜利;而另一名我国选手张燮林却采取了另一条途径,他用自己特有的韧性的转与不转变化多端的削球,破坏了日本选手星野和三木的猛烈进攻,同样获得了成功。
两种不同的打法获得相同的效果,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没有独到的技巧,而是各种技术都会,各种技术又都不精,就无法形成一种威慑力量;相反,只有具备某些特长,才有可能扬己之长,给对手造成威胁,最后取胜。
光有一技之长,没有其他多种多样的技术为辅,当这一种技术与对方的打法、球路不相适应时,它就会转化为一技之短,再拿不出其他对付的办法,只有束手待输。在这次锦标赛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选手,他们有的攻球凌厉,有的削球稳健,但是打法比较单一,因而一旦被对方遏制,或者被对方多种多样的战术破坏了削守的稳健性时,他们就会陷于被动,以致失败。
随着乒乓球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发展,随着技术战术的日益复杂多样,全面的技能和精练的特长,更加成为衡量一个运动员技术水平高低、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标准。作为一个优秀运动员,只有既掌握了全面的攻守技能,又有自己技术上的独到之处,才能在今后更加紧张的战斗中,灵活自如地应付各式各样的技术和战术,积极主动地战胜对方。


第6版()
专栏:百花园

  《中锋在黎明时死去》排演片断
  张付吉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最近上演的《中锋在黎明时死去》,是阿根廷著名青年作家奥古斯丁·库塞尼写的三幕寓言喜剧。剧中通过一个足球健将中锋——别里特兰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美帝国主义与拉丁美洲的垄断资本家勾结迫害人民的丑恶面目;强烈地反映了拉丁美洲人民渴望自由、要求解放的愿望。
鲜明的主题
这是黎明前的时刻,四周一片漆黑,只有街心公园的路灯发出暗淡的亮光。一群怪模怪样的人,挤在绞刑台前。他们在等待参加一个杀人的仪式。一阵恐怖、没落、绝望的音乐声中,上来了几个凶恶的美国宪兵,紧接着,美国肯尼斯公司的绞索大王肯尼斯和他的太太、小姐也来了。他歇斯底里地狂喊着:“你们法庭宣布了西方民主的一条伟大的原则:没有一件东西可以背弃他的业主。我们公司宣布西方民主的另一条原则:没有一副脖子,除非是有资本的脖子,不需要套一根绳子。”在最后一场,绞刑架前,中锋别里特兰的伟大形象在曙光中徐徐向前。一霎时,灯光射到舞台的一端,绞索的位置变换了方向,人民的绞索紧紧地套上了肯尼斯的脖子。
导演吴雪和萧崎在艺术处理上,特别突出了美帝国主义是世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是国际宪兵,是全世界人民的公敌这一主题思想。
老演员的辅导
在一所十八世纪的宫殿里,芭蕾舞演员诺拉在跳着芭蕾舞。她以那婀娜的舞姿,优美的舞步,在台上转着圆圈。
扮演诺拉的青年演员马莉,为了掌握芭蕾舞的技术,理解剧中人的思想感情,曾经下过一番苦功夫。马莉过去练过一些舞蹈的基本动作,但是,现在却要她穿上足尖鞋跳芭蕾舞,这对一个话剧演员来说,的确是一个难题。为了掌握芭蕾舞的技术,她经常到北京舞蹈学校学习;一有余暇就到排演场练芭蕾步法。经过几个月的勤学苦练,终于掌握了芭蕾的初步技术,在戏里也运用得比较好。马莉第一次担任这样重的角色,为了帮助她深入理解剧中人,老演员路曦等教她读台词,教表演动作,帮助分析人物,对她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起了很大的作用。
设计师的苦心
这个戏的特点是,情节复杂,场景多。仅在第一幕戏里,就接连变换八九个地方。故事的发展跳跃性比较大。通过流浪者的讲解,一会在这,一会在那,好像银幕上的电影镜头似的千变万化。这就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和时间。因此,设计师们煞费苦心,突破了“三面墙”的舞台限制,利用了追光的办法来达到像银幕上的镜头效果。在别里特兰被拍卖的一场戏里,运用了中国皮影戏的传统形式,透过纱幕和人影的活动,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
为了更好地体现戏的主题,设计工作者毛金刚、周正、徐启光等到处搜集有关阿根廷的各种资料,阿根廷专家安东尼·法里尼亚向他们介绍了阿根廷人民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他们根据这些资料大胆地进行了设计工作。在设计街心公园时,他们开始想用“仙人掌”,但产“仙人掌”的国家很多,不能突出阿根廷的特点。他们又翻看了许多资料,在一本外文杂志上,看到了一个尖塔,这个塔叫“五月金字塔”,是四五十年前阿根廷人民为了纪念民族革命斗争建立的纪念塔,很富有象征意义。于是,他们就把这个塔用在第一景里。
  (附图片)
王班(中)饰肯尼斯,刘燕生(左)、兰樱(右)饰肯尼斯的女儿和妻子 曹西林摄
  马莉饰诺拉
梅熹(右)饰别里特兰,江水饰教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