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技术革命的成果必须不断地巩固充实提高
北京市皮毛厂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的调查报告
  新华社记者 雷润明
去年3、4月份,北京市皮毛厂的职工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一场变手工操作为机器生产的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全厂从领导干部到每个工人,都表现了高涨的革命热情。他们在技术困难的条件下,发愤图强,自力更生,自己设计,自己试验,自
己创造,仅仅两个月就创造出各种土设备七百三十四台。其中有铲油机六十台、铲干机四十四台、裁皮机五百台、回潮机、刷皮机、梳毛机、抓毛机等一百三十台,使皮毛生产的主要工序由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长期抱着大铁铲铲油(铲掉毛皮上的油脂和烂肉)的工人,用机器生产后兴奋地写诗歌颂道:“头顶地来背朝天,弯腰铲皮几百年,千年铁树开了花,今年实现了机械化,歌颂党的好领导,感谢党的恩情大。”
可是情况并不像人们设想的那么好,这些“土”设备使用不久就老出毛病,因而产量下降,质量也不好。因此,不到一月,很多人又重新拿起手工工具来干活了。铲油机和裁皮机是这个厂的两项最大的革新成果,共五百六十台,占全部革新设备的75%以上,原来使用这些机器生产的人数占全厂职工的57.9%。但是,没有多久,就只剩下六台裁皮机、十三台铲油机在继续使用,其它机器继续使用的也很少。这个时候,全厂议论纷纷,有的焦躁,有的想走回头路,一些原来就认为皮毛这一行不能搞技术革命的人,觉得更有理由了。
在闯过了要不要变手工操作为机器生产这第一道革命关以后,要不要继续革命,把已有的机器使用起来的问题,摆到了全厂职工的面前。
为什么走回头路
铲油机的“回生”,在这个工厂引起的震动最大,因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对全厂继续深入开展技术革命有很大作用。
铲油是毛皮熟制的一个工序,刚进厂的毛皮用水浸软后,铲油工人用铲刀把皮上的油脂烂肉铲净,然后再送到其它工序加工。在进行这道工序时,多少年来,工人们都是抱着五斤重的大铁铲弯着腰铲,劳动相当重。六十台铲油机制成后,4月26日工人们就全部使用起来了。刚开始的两三天,机器运转正常,产量比手工操作也不低。但不久机器就出了毛病,生产效率低,质量也下降。原来用手工铲兔皮,每人每班平均铲一百四十三张,现在只能铲一百二十六张,工效下降了11%;破皮率曾经高达25%,比手工操作高20%左右。据统计,从4月26日开始用机器到5月25日这三十天的二十五个工作日中,只有三天完成了生产计划。使用机器的5月和手工操作的4月相比,铲皮量下降了20%。因为机器不好用,计划完不成,机器的使用率就逐渐降低,开初是机器生产半天,手工生产半天,以后许多工人干脆把机器甩开不用了。到5月28日,六十台机器继续使用的只剩下十三台。
铲油机“回生”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是由于机器“先天不足”,本身有毛病。这六十台铲油机是在没有图纸、没有模型、缺材料、少技术的情况下,工人自己制造的,架子是木制品,铲刀是三角铁,轴瓦是用铁板焊起来的,轴也只有四十毫米粗,八台机器共用一个电滚子。由于“先天不足”,机器使用起来就不断出毛病,刀不快、轴爱弯、架不稳,开起车来摇头晃脑,停修时间多。例如,有的机器上的刀片两小时就要磨一次,每次二十分钟,一班就占八十分钟。另外,安装工作也没做好,如铲皮用的水,是用铁桶底下钻眼代替水管来过水,因为水流不匀,铲皮时就常常破皮。这样,有的工人就觉得机器不好侍候,毛病太多,还不如手工干得痛快。工人万明镜说:“用机器干活,一百三十张皮子八小时完不了,手工铲六小时就行了,我们用机器干吗?”
其次,没有考虑到“土”机器刚上马,必然要出些毛病,产量会暂时低一些等情况,需要对生产任务进行适当的调整,而是和手工操作时一样,每人每班定额仍为一百五十张。可是机器不好用,用机器铲皮最高只能达到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张,毛病多的机器还铲不到一百张。在这种情况下,工人感到压力很大,为了完成计划,就抛开机器用手工操作;或者刚上班时用机器,一看计划完不成,就马上换手工铲。
管理工作也没有跟上。主要是:没有制定操作规程,工人操作不统一,各有各的一套,因而问题不断发生;设备维修力量薄弱,人少,工具不全,六十台机器只有三十一把小锉,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劳动组织没有根据机器生产后的新情况进行调整,手工操作时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生产,改为机器生产后,仍然如此,一个人又要在机器上生产,又要下机器揭油(有些皮子需揭去一层油后才能铲)。毛皮的头部、腿部等处,机器难以铲到,也要用手工找补。这样,工人上来下去,机器就时开时停,既浪费工时,工人也觉得麻烦。同时,使用机器后也没定人定机,谁来的早就拣好用的开,机器有了毛病无人关心,因此机器毛病越来越多,使用它的工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机器上马后,领导上没有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工人的操作经验,提高大家使用机器的本领。这也是“回生”的一个原因。当时去油工段有十三个工人一直坚持使用机器,他们摸索出了一套使用这种“土”设备的办法,但是没有及时地予以推广。
少数工人有思想问题,也影响了继续使用机器。全工段10%的技术较高的工人中,有50%左右认为使用起机器就显不出技术高低,学徒工也能赶上自己,面子过不去。也有人认为,用机器生产,评工资就不考虑技术条件了,技术是白学了,因此对使用机器的劲头不大。
问题的确很多,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领导干部如何对待这一新事物。有很少数领导人悲观动摇了,想敲退堂鼓。他们说:“开一天机器产量拉下一大块,简直是包袱。”绝大多数人虽然态度坚定,不动摇,不悲观,但他们只一般地认为新事物免不了有缺点,工人需要一段熟练过程。他们不深入下去做调查研究,扎扎实实地解决具体问题,反而埋怨工人“为什么不愿上干活轻便的机器”。
继续革命 不走回头路
是继续革命,对已有的机器加固改进,把它用于生产,真正在生产上发挥威力呢?还是前功尽弃,把所有机器甩掉,恢复原来的手工操作?工厂党委在上级党委的指示下,决定领导全厂职工继续革命,不走回头路。
问题的解决从提高思想、统一认识开始。
工厂党委提出了“技术革命的方向是否对头”,“工人为什么不愿用机器”两个问题,在干部和工人中展开了大辩论。少部分人认为,搞技术革命是为了提高生产,现在用机器,反而产量下降,还搞这样的技术革命干什么?绝大多数人用事实反驳了这种意见。有的人说,铲皮工段的劳动是全厂最笨重的体力劳动,工人整天弯着腰干活,因而全工段有27.3%的人患关节炎、胃病和头痛眼花等职业病,这样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恶劣的劳动条件,能坐视不改吗?有的人说,创造皮毛生产的设备,连一点参考模仿的东西都没有,谁能保证用在很短时间内制造出来的机器就产量高质量好呢?能制造出七百多台“土”机器,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还有人说,既然工人不愿意用,为什么刚上机器时都抢着用呢?为什么马子温等十三个工人一直坚持使用,从没有下机器呢?又有人说,马子温等十三个人一直坚持使用,使产量平均达到了一百八十多张,劳动效率大大超过了原来手工操作。这个事实充分地说明,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方向是正确的,只要对机器作进一步的改进,加强维护,产量是可以提高的。
经过鸣放辩论,大家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变手工操作为机器生产,是皮毛行业技术革命的正确方向,是广大工人的迫切要求。工人不愿用机器,主要是因为机器毛病多,不好用;而机器有毛病,产量低是暂时的,不可免的。方向对,工人拥护,就必须坚决地搞下去,有困难就克服,有问题就解决,决不能因为碰到挫折,就摇摇摆摆,畏缩不前。
解决具体问题 建立管理制度
认识明确后,全厂就针对每个“回生”项目查关键、找问题,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高潮又重新掀起来了。工人们在三天时间内,光是对铲油机、裁皮机这两项,就提出了五百六十多条改进意见。把问题全部查清了,紧接着就以党委书记、厂长、工会主席为首,广泛发动群众,分头解决改造机器、改进生产管理和训练工人操作技术等三方面的问题。根据工人鸣放出来的意见,对六十台铲油机本身作了七项改进,机器的木架子,全部进行了加固;三角铁铲皮刀原来沾钢不匀,就把其中四十台的刀换成了沾钢匀的刀子,并且由原来的横刀改成了人字形,原来一个刀轮上三十八个改成上四十二个;轴瓦原来是用铁板焊接的,现在有一半改成了铁铸造的;轴共七十根,有三十根换成了粗的,把直径由四十毫米改为四十五毫米,使它不容易弯。另外四十根弯了的轴,全部卸下来入炉作了调直;轴承一百套全部换成新的;原来用水桶钻眼代替水管的简陋办法,也做了改进,摘掉水桶,接上了胶皮管子;电灯泡换成聚光灯。经过这样一改,机器就大变了样,工人形容说:“以前像个瘫痪病人,现在成为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了!”
管理上主要作了四项改进:(一)制定了简易的操作规程。(二)建立了维修制度,小毛病小组包干,动力车间维修人员日夜跟班维护。(三)调整了劳动组织,由原来以个人为单位生产,改为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按工人的不同特长固定岗位,实行流水作业。(四)机器操作固定专人。
在进行以上工作的同时,还组成总结经验推广队,训练工人操作机器,先培养了四十八名标兵,然后由他们为工人作技术表演,讲解机器的性能和操作方法,使工人迅速学会了机器操作。如裁皮标兵岳崇林和申秀珍,用机器裁香狸帽扇比用手工裁提高效率85%,工人看了他们的表演后都说:机器就是好,又轻巧,产量又高,以后可不用手干了。工人们对使用机器的信心大大增加。不到半月,全厂六十台铲油机、五百台裁皮机及其它机器就有80%以上重新投入生产,铲皮效率较前提高44.4%,有四个品种的效率提高了一倍,裁皮机效率比手工操作也提高了30%左右。由于思想问题解决的深透,组织修复有力,又接受教训加强了日常维护,以后机器就再没有出现“回生”现象。绝大部分革新设备正常用于生产以后,全厂基本上消灭了笨重体力劳动,节约并已抽调出劳动力七百多人,占全厂职工总数的32.1%,劳动生产率较1959年提高85.5%,产值、产量也大幅度增长,六十种主要产品的质量有五十三种达到全国第一流水平,实现了生产持续大跃进。
再革命 进一步巩固提高
和“回生”现象作斗争的事实,深刻地教育了这个工厂的全体职工,使他们认识到一个真理。这就是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的方向是正确的,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技术困难的条件下,由于全体职工一齐动手,大搞群众运动,只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制造出数百台机器,这说明技术革命是有成绩的。然而由于条件差,时间短,缺乏经验,因而制造出来的机器设备有缺点,个别机器设备甚至有严重的缺点,这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不能因为有缺点,就怀疑技术革命运动,就走回头路。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实事求是地肯定成绩,也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地解决机器设备的制造和使用中的一切大小问题,以巩固和提高革新的成果。根据这一认识,今年第一季度,这个厂又再次掀起了全面巩固提高1960年技术革命成果的群众运动,收到极其显著的成效。
对去年技术革新成果逐项全面审查的结果,有45.24%使用正常,效果良好,4.52%因产品变更已被淘汰,其他50%以上都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巩固充实和提高的工作。这主要有四种情况:(一)经过半年多的磨损,机器性能减弱,每天停修时间过长;(二)生产发展了,已有设备不能满足增加品种和提高质量的要求;(三)去年安装机器时,缺乏统筹规划,因而布局不合理;(四)有些技术没最后过关。同时广大职工经过半年多的操作,也摸透了机器的脾气,看清了它的优点、毛病,积累了经验。设备和技术条件也较前好了。这就为做好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根据以上情况,这个工厂的职工在不断革命的思想指导下,今年开始就用大搞群众运动、分期组织战役的方法,全力进行了1960年技术革命成果的巩固充实和提高工作。只经过短短两个多月,他们就将三百二十九台设备,分别不同情况,更换了天轴、瓦架、皮带轮、刀片,有的还改进了结构。铲油机、回潮机由原来木制结构改成了全铁铸造,样式美观,坚固耐用,像个“洋”机器了。
由于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成果得到了大面积的巩固提高,全厂提前全面完成了今年第一季度生产计划。全部八类产品的产量分别超过7%到236%完成了计划,品种超过计划三种。在产品质量方面,熟制正品率达到99.99%,比计划提高0.9%;硝染产品消灭了次品,正品率达到100%;六种裁制产品返修率有四种比计划分别降低1.8%到4.3%,两种消灭了返修。总产值比计划提高0.98%,劳动生产率比计划提高1.67%,比去年第四季度提高16.24%,可比产品总成本比计划降低2.31%。
巩固提高工作 必须经常进行
这个厂巩固提高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成果的成绩的确很大,但问题还是有的。例如,毛皮铲干的防尘问题还没有解决,铲油机需要量是五十台,现在才制成十八台。铲干机刚加固完毕,职工们又提出了双机改单机的建议。他们认为这样改,可以避免一台停修而另一台也要停机的缺点。因此,对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成果进行巩固提高的工作,必须经常进行。现在,这个工厂已经做出了开展新的革新活动和继续巩固提高已有技术革命成果的具体规划。


第7版()
专栏:思想评论

  主动权来自实事求是
  卢步阳 王凤贤
做实际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凡是掌握了工作中的主动权,工作起来就得心应手,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反之,虽则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但总是事与愿违,做不好工作。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说过:军队的主动权就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主动权、自由权对于军队是如此重要,对于领导生产建设和各项工作,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工作上的主动或被动,“是和主观指导的正确或错误分不开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77页)。主动权来自实事求是,来自人们的头脑对于客观情况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这就是说,要掌握主动权,就要力求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客观的一致。如果主观的认识落后于客观形势的发展,或者主观的认识超越了客观形势的发展,并从这种认识出发,采取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及其规律性的措施和行动,就会在工作中碰钉子,陷入被动局面。毛泽东同志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同上书第一卷第273页)。这是因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高兴不高兴,它总是按照一定的轨道发生作用。因此,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利用了客观外界的规律性,才能取得工作中的主动权,认识了必然性才能有自由。例如,农业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农业生产有它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性。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作物,生产过程就是对这种“生命”的培育过程,土质、阳光、水分、肥料、播种期等等,对于各种作物的生长都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同时,农作物生长在田野里,生长期又比较长,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解放以来特别是公社化以来,我们的农田水利建设有很大成就,但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其他物质条件的限制,我们对于自然的控制能力还不很强,要完全抗拒特大灾害的影响,尚有困难。而且农业生产的情况也是复杂多样,不断变化的,人们要想一下子认识它们,也是不容易办到的。因此,要想争得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权,就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农业生产的特点出发,因地因时因作物因品种制宜,采用各种有效的增产措施,才能达到农业丰收的目的。反之,如果脱离实际,用想当然代替对具体情况的研究,用一个框子到处套的办法去领导农业生产,就不仅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反而会遭受减产的损失。
有人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立起来,认为强调了实事求是,就会妨碍干部和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会失去工作上的主动权。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其实,这两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恰好是统一的。我们强调实事求是,要求人们根据客观规律办事,正是为了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斗争中取得主动权,更加积极有效地去改造客观世界。“人是万物之灵”,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主人,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但是,人们要想逐步认识和有效地利用客观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就不仅要有顽强的革命干劲,而且要有科学分析的态度,亦即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为如果只有顽强的革命干劲,而无科学分析的态度,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那末这种干劲就只能是瞎碰瞎闯,而不可能发挥正当的作用。这就是说,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得到正确的运用。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浙江省临安县玲珑山公社章东生产队党支部,在领导农业生产中的干劲是很充沛的,他们没有因为该队地处山区,就在困难面前低头;但是他们也没有不问客观条件如何,就乱出主意,一味地猛冲猛干。几年来,他们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山区耕地的土质、阳光、水源条件差别很大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逐步地把单季稻改成了连作稻,并且多种高产作物和夏收作物。他们还根据当地水田分布广、面积小、容易受旱和冷水田多等特点,兴修水利时实行以小型为主的方针。在作物的种植上,他们根据不同的土质、阳光等条件,实行合理密植。正是由于他们做到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而逐步地掌握了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权,比较充分地发挥了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不断跃进,粮食年年增产,已由缺粮队变为余粮队。1959年,全队的粮食总产量比1957年增加94%以上,平均每亩产量达八百二十一斤,提前实现了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的粮食生产指标。1960年该队的粮食产量比1959年又有增加。
这一事例雄辩地说明,实事求是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干劲充沛,敢于斗争,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经验,增加自己对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这是争得主动权的前提。但是,这种革命精神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情况作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才是正确的革命性,才能使我们真正取得工作中的主动权,把工作做好。我们一向认为,低估客观的实在可能性,忽视主观能动性,不去努力完成那些能够完成的任务,是错误的。同样,不承认客观的一定限制性,不防止主观随意性,勉强地去做那些实在办不到的事情,也是错误的。这两种偏向都是脱离实际的,都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都不可能做好工作。
要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实际,掌握工作中的主动权,最主要最有效的办法,是要深入实际作调查研究,真正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毛泽东同志说:“主动权不是任何天才家所固有的,只是聪明的领导者从虚心研究和正确地估计客观情况,正确地处置军事政治行动所产生的东西”。(同上书第二卷第403页)打仗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做工作也只有“胸中有数”,才能搞得“有声有色”。如果情况不明,胸中无数,工作起来犹如“瞎子摸鱼”,“闭着眼睛捉麻雀”,哪能不被动呢!
了解情况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必须对事物的各个方面有深入的了解,既要了解它的过去,更要了解它的现状;既要了解它的这一方面,也要了解它的那一方面。同时对于调查了解得来的情况材料,还要善于分析。因为客观规律这个东西,“都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但若用心去想一想,也就都可以了解,都可以捉住,都可以精通。”(同上书第一卷第171页)。有些同志虽然经常到基层去,手头也掌握了不少实际材料,可是做起工作来还是往往脱离实际,处于被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于实际情况缺乏科学的分析研究,因而在复杂情况面前分不清主次,辨不明是非,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实际工作的情况是错综复杂的,常常存在着许多矛盾。但其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我们分析情况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透过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加以解决,从而带动其他矛盾的顺利解决,推动全盘工作。
对客观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思想作指导,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调查研究中,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去分析实际情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掌握客观情况的本质和主流,从而把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正确地结合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够稳操工作中的主动权,推动工作和生产胜利地向前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