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茅以升
我国科学技术界和广大人民,以景仰和自豪的心情,纪念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国最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他建成了第一条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北)京张(家口)铁路,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纪念他为我国铁路工程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更纪念他蔑视帝国主义,发愤图强、自力更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踏实钻研、同工人结合的作风。
1861年4月26日(清咸丰11年3月17日)詹天佑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县。他祖父原来开设一家茶行,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的军舰大炮轰垮了,他父亲只好过着穷苦的生活。詹天佑幼小时,就常听到“平英团”、“升平社学”、“佛山团练局”等人民抗英武装斗争的故事,从小就种下了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
詹天佑十一岁时(1872年),被清政府派遣第一批出洋留学。他在美国学习了近代的科学技术知识,接触了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同时也亲眼看到了美国社会存在着的许多不平等现象,尤其是对华工的种种虐待歧视。他中学毕业后,曾报考美国陆海军学校,美国国务院的回答是:“这里没有地方可以容纳中国学生”,就这样极端轻蔑无礼地拒绝了他的要求。詹天佑深深感到祖国地位的低落和中国人民受到的耻辱。他努力寻找祖国贫弱的原因和挽救祖国的出路,在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老师容闳等人的影响下,他认为只有通过修筑铁路,建造工厂,开发矿藏,发展科学技术,才能使祖国富强起来。因此,他决心学习科学技术,为祖国服务。1878年,他考入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专科。他学习非常努力,成绩优异,入学第一年数学考试成绩就得全校第一名,他的毕业论文《码头起重机的研究》得到很高评价。1881年,他以出色的成绩毕业,同年秋天和同学们一起返国。
1888年,天津铁路公司总理伍廷芳聘请詹天佑为工程司,参加修筑芦台到天津的铁路(这条铁路以后延长为关内外铁路,即现在的京沈铁路)。他是第一个担任铁路工程师的中国人。从此,他终身都为了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而奋斗。他参加修筑铁路后,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本领。他参加了当时最艰巨的滦河大桥等的修建工程,并显示出他已经是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了。1894年,英国土木工程学会推选詹天佑为会员,这是外国人第一次吸收中国人参加其有较大代表性的学术团体。
我国的铁路一开始就被帝国主义所控制,用作对我国进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侵略的工具。尤其是1894年中日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了对殖民地的分割,当时的我国成了列强争夺的最后一块“大肥肉”。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开始了对中国铁路建筑让与权的疯狂的争夺,争先恐后地在我国抢占修建铁路的权利,铁路沿线成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我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当时,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我国人民提出了“中国铁路应修自中国人”的爱国口号。詹天佑在铁路工地上亲眼看到帝国主义分子侵略我国的暴行和我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为祖国修建完全由我国人民自己来修的铁路,不让帝国主义霸占掳夺。
1900年,我国人民发动了伟大的反帝爱国斗争——“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派遣侵略军队占领了关内外铁路,利用它来运输军队屠杀中国人民。1901年,詹天佑毅然离开被“八国联军”占领的关内外铁路,到长江以南的萍醴铁路工作。1902年,“八国联军”在强迫清政府签订卖国投降的“辛丑条约”,抢夺了许多权利后,将关内外铁路“归还”中国。詹天佑被派参加接收关内外铁路的工作。他日夜忙碌,披风沥雨,恢复了饱受帝国主义蹂躏的关内外铁路,并继续展筑,不久,这条铁路就全线竣工。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了独立的政治和经济运动,在经济方面,全国出现了“拒借洋债、拒用洋匠、收回权利、自办铁路”的群众运动。全国各省几乎都成立了商办铁路公司,要求修筑铁路。1905年,在人民的压力和帝国主义国家自相矛盾的情况下,清政府决定派詹天佑为总工程师,负责修建京张铁路。这个消息一传出,马上轰动了全国。
京张铁路长约二百公里,经过内外长城间的燕山山脉。这条铁路是联结华北和西北必经的交通要道,也是古来军事上兵家必争之地,它具有重大的经济、政治、军事意义。英国等帝国主义国家早就垂涎欲滴,想夺取这条铁路,控制我国北部。英国工程师金达曾秘密勘测过这条线路,他发现这条铁路工程十分巨大,尤其是从南口到岔道城一带,叫做“关沟段”的地方,要在悬崖绝壁之上修起一条陡险的铁路,穿过古称“天险”的长城要塞居庸关、八达岭。铁路要通过八达岭,按照欧美的设计,必须开凿一座长达六千余尺的隧道,工程的艰险当时在世界上是少见的。帝国主义分子认为我国人根本不可能担负这样艰巨的工程。他们到处发表诬蔑中国人民的谬论,说什么“会修铁路通过关沟段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要过五十年才能实现!”这群帝国主义分子都等待着詹天佑的失败,好出面夺取京张铁路。
詹天佑知道修筑这条铁路有很大困难,但他决心要用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修成京张铁路,来驳斥帝国主义者的谰言。他先后勘测了好几条路线,根据经费、工期和地形等条件,认真比较,最后选定了现在的线路。对全线最困难的八达岭隧道,他在现场进行了反复的勘测,和我国工程师、工人、当地居民共同研究,大胆推翻了外国工程师的设计。按照他们的设计,铁路在爬山时,每升高一尺,要有至少一百尺长的线路,因而上升很慢,山腰隧道很低,需要很长的隧道。詹天佑为了要缩短隧道长度,就把隧道抬高,但这就要求非常陡峻的铁路“坡度”,因此他采用了两个办法,一是把升高一尺所需的铁路长度,从一百尺减至三十三尺,准备将来行车时,用两个火车头牵引列车,来克服上下陡坡的困难;二是在青龙桥车站附近,修筑一条“人”字形铁路,也用很陡的坡度,使火车先往西走一段,升高一层,然后“折返”,再往东又走一段,再上升一层,因而在原有有限回旋余地的半山中,就把铁路大大抬高,也就是把隧道抬高,来减少隧道的长度。这样,八达岭隧道的长度就降低到外国工程师设计的一半。他还取消了鹞几梁、九里桥等地的隧道,大大节省了工款,缩短了工期。
为了争取早日修成京张铁路,詹天佑运用了分段勘测、设计、施工和分段通车的方法。在这里,他对我国铁路的技术标准,又树立了一个良好模范。那时,帝国主义者为了推销它们的铁路器材,想使我国铁路的技术标准都跟着它们走,如“轨距”一项,就有英美制,比法制,日本制,俄国制等等,纷然杂陈,非常混乱。詹天佑坚持采用适合我国情况的一点四三五米的标准轨距,树立先声,以便将来全国铁路都可“车同轨”,畅通无阻。1905年10月,丰台到南口的第一段工程开始动工,同时继续进行第二、三段的勘测设计。不到一年,第一段工程完工,丰台到南口就先行通车。这时,第二、三段也已完成勘测设计,不久就陆续开工。
京张铁路的第二段就是有名的“关沟段”,共有四座隧道,这是全线工程的关键。开工后,詹天佑一直住在工地上亲自指导施工,注意吸取工人建议,研究改进施工方法和劳动组织。八达岭隧道太长,如按一般方法仅从两端施工,工期势必太久。因而他采用了中部“凿井法”,从山顶打下两口直井,到了路基后再分两头向峒口开凿,加上两端峒口,一共有六个工作面同时施工,把一座长隧道变成了三座短隧道,使工期大大缩短了。他工作认真细致,测量打线都要一再复核,尽力避免错误,八达岭隧道接通时,尺寸和原设计完全相符。在八达岭隧道的施工过程中,他们曾遇到缺乏经验、没有机器设备、石质坚硬、通风不畅、峒顶漏水等许多困难。詹天佑以对祖国荣誉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困难的考验。他经常和工人在一起商量问题,有一次他对计算一种土石方的工作量感到困难,就请教一位工人,那位工人就用算盘把它解决了,他非常高兴。他在工程中,总用最简单而最有效的方法来克服困难。他对工程检查,最为认真,时常拿一根铁签和一桶水,在混凝土表层打一小洞,灌进水,看透水情况来察看质量,这个方法为工人们采用,直到现在。他藐视困难,艰苦朴素的作风,在群众中发生了很大影响。他说:“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叙》)参加修筑京张铁路的全体中国职工,“上自工程师,下至工人,莫不发愤自雄,专心致意,以求达其工竣之目的”(《旅汉同学会新年大会演说词》)。就在这种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他们团结一心,努力工作,终于克服了重重艰苦困难,出色地完成了这项空前巨大复杂的工程,只用了十八个月就把八达岭隧道打通了,工期缩短一半。
詹天佑注意学习我国民族建筑的传统。他采用我国自造的水泥和当地开采的石料,修筑了许多民族形式的拱桥,这些拱桥质量坚固,形式美观,而且节省了大量钢材。
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发现铁路附近有煤矿,就亲自去进行勘查。他在勘测报告中提出开发这些煤矿的建议,指出这样做有许多好处,比如就地供应铁路用煤,降低运输成本;增加铁路运输量;增加人民谋生机会等等。后来他修建了煤矿支线,适应开矿运输的需要。他在施工中时刻注意保护农业生产,少占耕地民房,尽量不使农民遭受损失,因而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在施工中,詹天佑很注意培养训练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京张铁路开始勘测时,只有两个学生跟他一起工作,后来他还把其中的一个调给另一条急需工程师的我国自办铁路。詹天佑知道我国迫切需要自己的技术人才,就大胆地运用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的办法,招收了一批青年做练习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迅速地培养出一批土生土长的技术力量,不但担任了京张铁路的技术工作,还为我国自建铁路培养了人才。他们在我国铁路建设事业中起了很大作用。
1909年9月京张铁路全线竣工。它的全部工程都是由我国人自己修建的,施工期不满四年,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成,共用工款六百多万两白银,这是当时我国修筑的成本最低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完工后,国内外许多人都来参观。他们看到我国自力修建这样艰巨的工程,都啧啧称赞,连那些原来嘲笑詹天佑“狂妄自大”、“不自量力”的帝国主义分子,也不得不承认詹天佑和我国职工工作得“十分完善”。1909年10月2日,在南口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庆祝会,会上有各地来宾热烈地祝贺这项伟大的成就。来宾朱淇激动地说:“詹天佑和我国职工修成京张铁路,给我国争了口气。既然铁路可以我国自己修,那末将来一切矿山工厂也都可以由我国人民自己办。今天我国人为京张铁路庆祝,也就是为全中国的矿山工厂庆祝。”这段话代表了当时全国广大群众的共同心情。
京张铁路的修成,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推动了广大群众“收回利权”,自办铁路的爱国运动。他曾亲自到京汉线的黄河大桥进行勘查,并担任了沪嘉、洛潼铁路的顾问总工程司。京张铁路通车后,詹天佑一面开始展筑张家口到绥远的铁路,一面应四川、湖北人民要求担任川汉铁路总工程司兼会办。1910年,商办粤汉铁路公司选举詹天佑为总理兼总工程司。他热情地支持商办铁路,用中国技术人员代替原来盘据在粤汉铁路的外国工程师,使工程大有起色。但是,清政府在“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卖国政策指导下,把商办的汉粤川铁路出卖给英美法德四国。这个卖国行为激起了全国人民强烈的反抗。1911年,以反对清政府出卖中国铁路的“保路运动”为导火线,爆发了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詹天佑热烈地欢迎辛亥革命,觉得这是救中国的希望。他组织粤汉铁路公司的同人,欢迎回到广州的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也十分器重他,希望他帮助实现修建十万英里铁路的计划。
1912年,辛亥革命后不久,詹天佑发起组织了“中华工程师会”(后改名为“中华工程师学会”),并被选为会长。他希望能把全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团结和组织起来,为建设富强的祖国而共同努力。他积极主持“中华工程师学会”的工作,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出版学报,还亲自编撰出版了《京张铁路工程记略》和《华英工学字汇》两部著作。前一部记叙了修筑京张铁路的经验,后一部是中国第一部工程技术的词典,这两部著作对我国技术界起了很大作用。他还举办了科学征文悬奖以鼓励科学技术著作,并组织捐款在北京买了一所房子,作为“中华工程师学会”的会所。这所房子就是现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报子街会所。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辛亥革命中途流产。北洋军阀窃取政权后,把中国铁路的许多权利出卖给帝国主义,詹天佑的理想破灭了。
1919年1月,詹天佑被派出席协约国“中东铁路监管委员会”,担任技术部中国代表。他这时有病,但仍日夜工作,对帝国主义占领中东铁路的侵略行动坚决斗争。并致电“巴黎和会”,反对帝国主义掳夺全中国铁路的毒计;揭露所谓“万国共管中国铁路计划”的阴谋。最后,他因操劳过度,病势转重,于1919年4月24日在汉口逝世,享年五十八岁。
詹天佑终身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旧中国,他的愿望根本不可能实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了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国人民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使祖国的面貌起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詹天佑对祖国科学技术和铁路建设的卓越贡献,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科学精神,都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
  (附图片)
  詹天佑(左一)和工人一起在施工现场进行测量工作。新华社稿
  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附近的人字轨,这是詹天佑创造性的设计。
  新华社稿


第7版()
专栏:

  几本有关巴黎公社的文献和著作
《巴黎公社会议记录》
这部书分两卷。从巴黎公社举行成立大会(1871年3月28日)直到5月流血周的开始(同年5月21日),共五十五天的公社会议记录全部包括进去了。
公社会议记录的整理出版,这并不是第一次。但是,这部书是目前最完善的一个版本。根据本书编者在绪言中的介绍,它是以研究记录手稿(根据巴黎收藏的原本摄影复制品)为基础的。编者尽可能地利用了一切现有的不同记录版本——详细记录手稿和简略记录手稿、《公报》公布的报告,通常是根据详细记录原文,还有这些史料原文的异文。此外,每篇记录原文之后都附有《公社的决议和法令》一栏,并且引证了《公报》刊载过的有关法令和决议,这对研究者利用记录有很大的方便。
巴黎公社的重要的决议和法令,它的重大的政治措施和经济措施,从来就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所重视。所有这些措施的讨论情况以及相应的决议和法令,都见之于这部书中。
附录所载的许多珍贵的史料,原藏于莫斯科马克思列宁研究院档案库,在这部书中第一次公开发表。编者所作的历史评论注释,不少都是既占有大量资料,又有分析和批判的,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记录的内容。
苏联莫洛克编 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871年公社史》
作者利沙加勒是法国新闻记者,是积极参加过公社工作的公社社员。他英勇地参加了保卫巴黎公社的街垒战,一直坚持到最后的一天——5月28日。公社失败后,他到英国避难,在伦敦时同马克思结识。利沙加勒在撰写这本书时曾得到马克思的鼓励,这本书出版后又曾得到马克思的赞许。
法文原著第一版于1876年在布鲁塞尔出版。利沙加勒根据已经公布的材料、个人回忆录、目击者的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许多至今尚未公布的文件,详细地描写了这次无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情况、革命发展过程及革命失败后公社社员们的遭遇。
作者揭露了拿破仑第三的反动腐败政权,阐述了1870—1871年普法战争的起因,说明了公社是当时法国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加深的结果。这本书正确地反映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在公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作者对公社种种事件作了引人入胜的确切的叙述,对公社及其参加者的活动提出了许多中肯的评价。
仅仅在1871—1872年间,各国资产阶级和反动派就用不同的文字出版了几十种以诽谤公社为目的的巴黎公社史。利沙加勒所写的这本书,以令人信服的历史事实,有力地驳斥了这些诽谤。它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材料,为公社史的进一步研究创造有利的条件。马克思曾对这本书给予很高的评价。马克思在他向德国出版家推荐这本书时说:“这是第一部真实的巴黎公社史。利沙加勒不仅利用了所有已出版了的材料,而且占有各种其他不易得到的材料,更不用说他所描述的事件大部分是他亲眼看到的。”(马克思1876年9月23日给布拉克的信)马克思还说:“这是对我们党很重要和整个德国读书界都感兴趣的书。”(同上信)为了使德国读者及早看到这本书,当法文原著还在排印的时候,马克思就在百忙之中亲自物色德文译者、审查译文并联系出版事宜。利沙加勒的这本书后来被译成好几种文字。
利沙加勒不是一个科学社会主义者,因此他的书有若干缺点。例如,作者不善于选择主要材料加以概括,从理论上作出结论。他指出了3月18日运动的自发性,但是他把斗争的性质看得简单了一些,认为起义者的唯一目的是保卫共和国。尽管这样,这本书仍不失为关于巴黎公社史的优秀的基本著作之一,至今还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法国利沙加勒著 中译本由三联书店出版
《巴黎公社史》
这是一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巴黎公社史的著作。全书共有十九章。在第一至六章中,作者分析了当时法国的内外形势和社会主义思潮,详细地论述了巴黎公社前夕的风起云涌的人民革命斗争,特别是生动地叙述了10月31日和1月22日起义的过程,介绍了第一国际巴黎支部的活动,阐述了人民群众及其革命组织在争取建立公社的斗争中所起的首创作用等等。在第七至十九章中,作者论述了巴黎公社从其产生直到失败的整个过程,阐明了公社的伟大历史意义及其经验教训,特别是详细地论述了巴黎公社的纲领、组织、军事斗争和社会经济措施等等。
我们从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反动派是不打不倒的。只有当3月18日无产阶级起来用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建立公社的理想才得以实现。我们从书中还可以看到,工人阶级在建立自己的新型国家过程中表现了何等惊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时在法国社会主义运动中占支配地位的蒲鲁东主义和布朗基主义如何在群众革命风暴中彻底破产,以及公社对待敌人的宽厚态度如何换来了敌人的残暴镇压,等等。
这部著作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论著(主要是《法兰西内战》),引用了大量的原始史料,其中包括官方文件、报刊和回忆录以及有关巴黎公社史的专著等。
苏联凯尔任策夫著 中译本由三联书店
出版《巴黎公社活动家传略》
这本书给我们介绍了巴黎公社十二位重要的活动家。通过他们的活动,我们可以从侧面对整个巴黎公社运动获得更亲切的了解。
作者卢利耶所选择的这十二位英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虽然他们的国籍、出身、政治观点和经历等并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投入了这一场共同的斗争,团结在一个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中。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一个非常突出的共同点——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强信念,以及当革命被反动的统治者绞杀时所表现的那种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气概。
作者是一位优秀的传记作家。他根据丰富具体的史实材料,刻划出各位英雄的形象,并对他们作出适当的评价。
通过几位主要公社活动家的活动及其思想成长过程,我们看到革命导师马克思和他所领导的第一国际对公社的思想影响。许多事实表明:公社所采取的一些社会措施,恰恰是违背了蒲鲁东主义原则而符合于科学社会主义精神的;而右派蒲鲁东主义者依据蒲鲁东精神所实行的唯一措施(拒绝没收法兰西银行),正是公社遭到失败的原因之一。
苏联卢利耶著 中译本由三联书店出版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世界第一只无父的母蟾蜍产卵传种
蛙科动物上,人工单性生殖的工作,世界各国学者在过去五十年中做得很多(都是用Bataillon教授所发明的针刺注血的方法)。虽然得到一些蝌蚪或极少数无父的子代,但是这些后代从来没有到达自己产卵传种的阶段。因此,人工单性生殖的个体是否有传种能力的问题,一直还没有得到解决。
蟾蜍科里的物种上,法国和美国的学者过去做过一些人工单性生殖的实验。惟因卵外胶膜过厚,注射困难,结果远远不如蛙类,至多到原肠胚时代就全死亡,谁也没有看到出膜的小蝌蚪。
我国生物学工作者朱洗、王幽兰和徐国江等改良了注射技术,并利用上海蟾蜍离体产出的无膜卵球(这些卵球绝对没有接受精虫的可能)做实验材料,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自1951—1959),终于获得肯定的结果,前后一共得到二十五只小蟾蜍。产卵的这一只是1959年3月间由二千零七十六个卵经过针刺注血后发育长大的(当时一共得到十四只蝌蚪,其中有两只登陆,成为小蟾蜍,它们都是雌性的),1960年12月时体重为四十点五克。它经过冬眠,今年3月出蛰后,与同时的对照组雄体拥抱数日,未见产卵,3月7日经过脑垂腺催产注射,三十六小时后顺利产出三千多枚卵球,受精后发育良好。除一部分用于实验材料之外,目前尚有无外祖父的蝌蚪八百多只。这就很明显地证明人工单性生殖的子裔是能够传种接代的。
对虾的大神经纤维的高传导速度
我国生理学工作者范世藩、徐科、陈芳顺和郝斌等在冯德培教授指导下,从去年开始进行了关于对虾神经系统的结构和电活动的研究,发现它的腹神经索中大纤维的传导速度非常高,有些竟超过哺乳动物最大纤维的最高值。
实验材料是从胶州湾捕获的成体对虾,体长在20厘米以上。对虾腹神经索的结构和其他虾类相似,也是由脑神经节开始,围绕食道,经头胸部到腹部,在头胸部和腹部各有神经节若干对。在腹神经索内有两对大神经纤维:靠内侧的一对称为内侧大纤维,直径为150—250微米;靠外侧的一对称为外侧大纤维,直径约80—150微米。前者从头到尾都不中断,所以被作为研究对象。
实验表明,对虾的大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约为130米/秒。从七根大纤维测得的结果,传导速度在80—200米/秒之间。这个数值超过了现在已知的任何其他动物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而猫的脊髓小脑索纤维的传导速度为119米/秒,狗股神经A纤维的传导速度为73.2米/秒,B纤维为20米/秒,C纤维为1.54米/秒。附带可以提到,对虾神经索中细纤维的传导速度也是比较快的,约在20米/秒—30米/秒左右。
有关这种大纤维的传导速度快的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但是实验者认为,其直径大,有髓鞘,以及从电紧张电位试验得到的结果来推测它的膜电阻比较高,膜电容比较小等,都在其中起一定的作用。
猪粪尿接种固氮菌与黑曲霉的效果
我国科学工作者近年来所作的研究已经证明:关于猪粪尿中速效氮、磷上升后下降的原因,铵态氮主要是由于挥发逃逸的结果,速效磷系受嫌气微生物的作用所还原。不论是挥发还是还原,都使猪粪尿的肥分大受损失。此外,由于猪粪尿中的纤维分解菌数量不多,且随贮沤时间的延续而数量日趋下降,所以其分解纤维素的作用甚为微弱,使猪粪尿中大量存在的有机残体,绝大部分不能通过贮沤而分解。因此,猪粪尿在腐沤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两个问题:(1)促进纤维分解菌的繁殖以加强猪粪尿中有机残体的分解;(2)防止或减少猪粪尿中速效氮、磷的逃逸和跌损。
在这两方面,新近我国科学工作者贾醉公等采用固氮菌与黑曲霉接种的措施,已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
1、猪粪尿中原不存在固氮菌与黑曲霉,在接种这些菌群后,它们能在猪粪尿中生活繁殖得很好。
2、固氮菌的繁殖和活动,刺激了猪粪尿中的纤维分解菌大增,并使其他微生物群亦相应地有所增长,这就活化了猪粪尿中的整个微生物过程。
3、由于固氮菌的固氮作用,猪粪尿的氮素得到提高。
4、由于黑曲霉的繁殖和活动,强烈地分泌出有机酸,所以猪粪尿在分解中所形成的强硷性反应,得到了缓冲和调整。这样就抑制了一部分速效氮的挥发和损逸。
5、由于固氮菌与黑曲霉的繁殖,暂时固定了猪粪尿中的速效氮、磷养分而减少其损逸,所以在分解过程中,其上升后剧烈下降的情况,获得了显著的改变,其中特别是速效磷的改变更大。
防止马铃薯退化问题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新近发现加大昼夜温差,是防止马铃薯退化的有效途径。
1959年,这个研究所根据五年来系统的实验资料,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马铃薯在高温地区的退化不决定于病毒感染率的增加,而决定于一定程度的土壤高温降低了马铃薯对花叶病毒的抵抗力,从而使早已潜伏在未退化种薯中的病毒发挥了毒害作用。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这个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开展了进一步的系统的研究。他们首先发现,盆栽的马铃薯所结的种薯在极易发生退化的地区也可以维持原来的生产力而不引起退化。但是,花盆中土壤的温度一般要较大田为高,因而“土壤高温”的说法,难以解释这一现象。在与原先的理解有了矛盾的情况下,他们曾经从土壤的通气状况、营养和微生物群落等条件方面,进行了多次的盆栽试验,寻找马铃薯退化的原因,但都未获结果。于是,他们又回到温度的角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终于发现盆栽与大田种植最大的不同是暴露在地面上的花盆中的土温昼夜温度相差较大,同时证明如果将花盆埋在地平面下,则盆栽的马铃薯也和大田栽种的一样,发生退化。因此,只要加大昼夜温差,退化都有可能防止。
根据小型试验所取得的上述结果,微生物研究所去年在马铃薯容易退化的安徽、北京两地,设计了以高垅(垅高1到1.5尺)和加大行距、缩小株距为主的留种栽培技术措施,证实了具有较大温差的高垅上栽培的马铃薯,可以比对照增产一半到一倍。同时,他们去年还在昼夜温差较大的高寒山区栽培马铃薯,发现马铃薯不但不退化,而且即使已退化的,也可以恢复健康;而当人为地减少温差时,则显著地增加了病毒的为害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