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老锻工省煤办法多
自从中共东北局发出节约煤电的号召以后,沈阳市沈河区机械工具厂老锻工宋庆德,每天下了班,都留在车间,把一天烧完的炉灰,一点点地摊开,然后带上他那副老花镜,像找宝似的,把没烧透的煤核、焦块,仔细地拣出来。虽然如此,他还是不满足。他想:“我是个老锻工,能不能在改革工艺上作点文章呢?”他琢磨来琢磨去,办法终于想出来了。过去锻一把车刀得两火,经过他反复研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改为一火,效率提高一倍,一盘炉一天还能节省焦炭三十公斤。全组六盘炉推广了这个经验后,每天节约的焦炭就有一百八十公斤。
(徐连庆)


第5版()
专栏:

  从费煤到省煤
牡丹江铁路局西鸡西机务段是距离鸡西煤矿最近的一个段,段上的机车每天担任运煤工作。有的乘务人员就认为“靠山吃山,靠煤矿烧煤方便,多烧点没啥关系”,对机车用煤量很少计算,大手大脚的,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着费煤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机务段党总支采取了一手抓思想教育,一手抓机车质量的办法,连续召开三次包车队长、乘务人员的会议,讨论节约煤炭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认真地学习和推广了全局节煤标兵刘世国、郝景信等人的先进经验;并将节煤计划落实到包车组、班和个人。接着,他们又将所有机车进行了一次大检查、大整修,使费煤机车提高了发热量,变成了省煤机车。 (原野)


第5版()
专栏:

  丁大爷修炉改灶
在旅大市西岗区长春路一带,经常会看到一位手持瓦具的老人,不是给东院修炉,就是给西楼改灶。他就是长春路煤场的老工人丁春亭。
提起这位丁老大爷,人们都称他是节煤“专家”。有一次沙河口区房产科里来了一位老大娘,恳切地要求给调换房子。理由是炉子长年不好烧,费煤又挨熏。房产科的同志告诉她去找长春路煤场的丁老大爷想想办法。丁大爷知道了这事,当天就赶去给抹了炉膛,打通了烟道。老大娘当场试烧了一下,果然炉子不冒烟了。烟道打通后吸力大,不但为大娘节省了煤炭,焖火也不再“咔吧”响了。谁家的炉子不好烧,费煤,去找丁老大爷,总是“手到病除”。
蓬莱街十号居民大院里本来堆着很多炉灰,可是不知被谁给拉走了,大家都在纳闷。过了些日子,老丁背着些煤砖分给各户居民试烧,并征求意见。居民烧了以后很满意,都要买。这时,老丁才交了底:“这就是我利用大伙倒的炉灰掺上了10%的黄泥和30%土煤制成的”。
从此,居民在丁老大爷的帮助下,学会了煤里掺炉灰烧的好经验。


第5版()
专栏:

  贾清连筛煤核
抚顺市森林调查设计大队食堂炊事员贾清连,瞅着从炉灶漏下没烧透的炉渣,真是心痛。他想:“一块煤从井下开采出来,不知要费多大的劲儿,费多少运力才能运到各用户,要是不把它烧透,当炉灰白白扔掉,真是太可惜了。”想到这,他就把炉灶下面的炉灰一锹一锹地撮出来,再用铁筛子一点点地筛,然后把筛下来的煤核掺在煤里送进炉灶再烧饭。打那以后,他每天都用空闲时间做这件事,一点不嫌麻烦。这样每天可节约好煤二十多斤。
一旗高举万旗飘。贾清连这样做了以后,其他炊事员也都照样行动起来,谁也不让一点能烧的炉渣白白扔掉。就这样,这个小食堂一个月就节约好煤六百多斤。
(抚工)


第5版()
专栏:

  炉灶“医生”
西安燃料建筑材料公司灞桥经营处青年职工们,为了帮助居民、机关团体节约用煤,经常出谋献计,当义务炉灶“医生”,专治各种炉灶“消化不良”病症。灞桥区运输站食堂的炉膛大又深,火力不集中,经他们帮助改小改浅后,每月省煤达五吨。国棉四厂职工浴室的蒸汽管道口大,不好用,他们就建议改小,不但好用了,用煤量还减少三分之一。去年下半年和今年第一季度,炉灶“医生”们利用业余时间,修改了一百三十多个公共食堂的炉灶,一般耗煤量都大大降低。仅据十二个单位统计,今年1到3月份,就节约了煤炭一百八十余吨。 (雷鸣)


第5版()
专栏:

怎样烧煤面?
有些人做饭和取暖光喜欢烧块煤,不会烧煤面。其实只要掌握了方法,煤面不仅和块煤一样好烧,而且还耐用。
怎样烧煤面呢?煤面最好是掺黄土和炉灰打成煤坯,或湿烧。掺黄土和炉灰的比例,要根据煤的质量和粘结性而定。炉灰的性能可以分解煤的粘结密度,起通风助燃的作用。因此粘结性大的煤,可以多掺炉灰少兑黄土;粘结性小的煤,黄土可以比炉灰多兑一些。一般煤面应兑25%到30%的黄土,30%到35%的碎炉灰较为适合。用黄土、炉灰掺过的煤,打成煤坯,或搓成煤球,分外好烧,不仅上火快、火力强,而且抗炼耐烧,还能节约煤炭。 (文阁 徐彦)


第5版()
专栏:编后

  节约煤炭人人有责
煤炭是工业的粮食,又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要使煤炭更好地满足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本的方法当然是增加生产。但是,生产出来的煤炭,由于使用的合理或不合理,发挥的效能却大不相同。同样是一百吨煤,在燃烧的时候,有的地方只利用了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热能,有的地方则利用了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热能。在前一种情况下,实际上煤炭工人的劳动有百分之五十到六十被浪费掉了,等于少生产了二、三十吨或五、六十吨煤。仔细算算这笔账,就可以看出,节约煤炭是十分重要的。
节约煤炭人人有责,从煤炭生产部门来说,应该努力提高煤炭质量,降低灰分和含矸率,为用户创造节约条件;从分配部门来说,要做到合理分配,使能用劣质煤的不用优质煤,能少用的不多用。在用煤方面,冶金、铁路、发电等“大户”固然要特别注意节约,就是一些用煤量不太多的“小户”也要注意节约;不仅工业用煤要注意节约,就是集体食堂、住家户等民用煤也要注意节约。一家一户的节约行动,看起来好像是在拣“芝麻”,但积少成多,加起来就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


第5版()
专栏:

鞍钢耐火材料厂宋福山烧窑小组,革新操作方法,总结出“勤添煤、少添煤、分层烧透”的先进烧窑法,使烧窑耗煤量大大减少。3月份比2月份平均每窑节煤四点八吨,时间也比2月份缩短四个多小时。这是宋福山(右一)正在介绍他们的操作方法
 新华社记者 苗明摄


第5版()
专栏:

  南京针织内衣厂在棉纱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怎样提高生产扩大业务
  分析客观条件 积极开源节流
职工们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锻炼了意志,提高了觉悟,学到了本领;全厂超额5%完成第一季度产量计划,增加新品种七十六种,节约棉纱三十四万两,利用废料十三万两,管理费用、原材料消耗比去年同期下降50%。
本报讯 据新华日报消息:南京针织内衣厂职工,大搞原材料开源节流,开展修旧业务,今年第一季度,超额5%完成产量计划,新产品增加了七十六种,企业管理费用与原材料消耗比去年同期下降50%,其中,单棉纱一项就节约三十四万两。此外,通过清仓,利用废料十三万两,修补内衣、袜子四万二千多件,并代外厂加工内衣八万七千多件。
人多计谋多
这个厂今年碰到了原材料供不应求的困难,战胜原材料困难,保证搞好生产,成为这个厂党总支日夜考虑的重要问题。
为了战胜困难,党总支一方面组织全厂职工学习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公报,并配合这一学习,举办了一个展览会,展出了几十种耐穿、省料、两用的新产品。另一方面,找财务、生产方面的干部和工人开座谈会,了解情况,摸清家底。经过这些活动以后,一个解决棉纱供应不足的生产方案,逐步形成了。接着,党总支召开了全厂职工大会,把原料供应情况和解决方案,向群众交底。会后,全厂职工进行大讨论,群众情绪异常高涨:从车间到宿舍,从办公室到饭厅,都在开诸葛亮会,只要是能够开源节流的办法,几乎都被他们想到了。就这样,一天之中,全厂职工提出了几百条建议,不仅大大丰富了党总支提出的方案,也使干部们进一步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总支根据职工们提出的建议修改了原来的方案,将全厂职工分成四条战线:一条是降低纱耗,提高现有原料的利用率,增产更多更好的内衣;一条是扩大原料来源,试验采用人造丝、兔毛、羊毛等工业原料和其他原料来织内衣;一条是开展修旧业务,在全市设立十八个门市部,替群众修补内衣、袜子;一条是专门检修设备,准备迎接棉花丰收以后新的生产高潮。
千方百计利用废料
过去,这个厂的工人为了多快好省地完成计划,已经想过不少节约用料的办法。今天,再要省下棉纱、坯布来,那真要费尽心机了。但是,工人还是想出了很多好办法。你看,在成衣车间里,“巧裁缝”们在那里左比右量,一块同样大小的料子,过去裁了一件大人衣衫,剩下的边料就进了废料库。现在呢?大块下脚料先做童衫,做童衫剪下来的下脚料再做手套;做完手套剩下的布条子还被用来编成草鞋;即使最后剩下的一些布渣渣,也要抽成一根根回丝,卖给工厂去擦机器。就是这样,他们战胜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困难,一点一滴节约出的棉纱,几个月,就达到了十三万两,相当于三千多打汗衫的原料。
坚持赶名牌创名牌
赶名牌、创名牌,这是去年他们为了提高内衣质量提出的口号。今天,原料减少了,特别是有一部分棉纱质量也比较低,能不能创造名牌呢?职工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党总支发出赶名牌、创名牌的号召以后,在短短的五天内,工人们就用普通的棉纱,试制出了比较高级的丝光衫、春秋衫、茄克衫等三十二个新产品。这些内衣纹路细、针脚密、纱支发光、颜色鲜艳,质量很好。
自从原料供应减少以后,这个厂的职工们就想到群众修补的东西一定会增加,便主动担当起了补袜子和补内衣的任务。补袜子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可是对于原来一向织造内衣的工人们来说,却增加了不少麻烦。有的底穿通了,有的后跟一个洞,有的原来就有补钉,还要拆下来重补。尽管这样,工人们还是耐心地在对待这种“千家活”。
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当我们结束这个厂的采访时,党总支书记季月英体会很深地向我们说:“在生产上我们遇到了原材料供应不足的困难,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它鞭策了我们前进,在战胜困难的斗争中,我们锻炼了意志,提高了觉悟,学到了本领。”短短几句话,反映了针织内衣厂全体职工的精神状态,他们把原材料的困难,当作一个并不可怕的“鬼”,全厂驱鬼,打鬼,捉鬼,“鬼”就消声匿迹了,他们赢得了胜利。这就是问题的全部答案。


第5版()
专栏:

  寻找生产关键要有全面观点
  上钢二厂发动群众展开讨论,关键抓得好,促使钢材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消耗降低
据新华社上海电 上海第二钢铁厂第四轧钢车间,3月份对全面贯彻多快好省方针的关键在哪里这个问题,进行了一场争论。
争论首先是由车间丙班值班主任张阿法引起的。从1958年大跃进以来,丙班月月超额完成产量计划,产量在各班中最高。因此,他认为,要做到多快好省,保持车间先进,就必须从进一步提高作业率(减少停工时间,增加轧钢时间)、增加产量着手。为了说服别人,有一天,他专门测定了两个班的生产情况。第一班作业率达到83.5%,质量合格率是98.2%,每吨钢材耗煤一百三十公斤;第二班作业率上升到91%,由于产量多了,废品虽然没有减少,但是合格率却相应地提高到99.3%,每吨钢材的耗煤量也相应地下降到一百零七点六公斤。张阿法的结论是:质量和消耗是跟着产量跑的,要实现高质量、多品种、低消耗,只有不断提高作业率。
很多人不赞成他的看法,认为这样实际上只注意了多快,忽略了好省。有的人还批评丙班的质量不够先进,经常出“冷条”(钢材轧制过程中的废品)。接着甲班值班主任朱家才提出他的主张:首先要集中力量抓质量,产量可以慢慢来。但是,大家一算,3月份生产任务很重,产量比一、二两个月还要多,抓产量也丝毫不能放松,因此,否定了这个主张。车间劳动组织员陈万根则认为,劳动力不足是影响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关键;也有的技术员认为事故多是关键。一时议论纷纷。
这个厂的党委为了找个水落石出,将车间干部、技术人员、职能部门的这场辩论,扩大到工人群众中去。工人们对这问题很感兴趣,热烈议论。结果,多数人认为当前本车间全面贯彻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是努力降低原材料的消耗,特别是要降低钢坯的消耗,提高轧钢成材率。他们分析了生产实际情况:3月份生产任务虽然比较重,但就各班的班产量水平来看,只要不放松是可以完成的;而生产中最大的薄弱环节还是钢坯材料的消耗比较大,在轧制过程中,常常出“冷条”事故,既浪费钢材,也直接影响钢材产量和合格率的提高,如果努力降低消耗,不仅做到了省,还可以进一步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实现多、快、好的要求。
降低钢坯消耗的主要环节又在哪里?大家认为在第一道工序——剪刀机工段。剪刀机工段的工人说:过去剪切钢坯的头子,不问钢坯好坏,一律剪切一样长,结果是好钢坯剪切太多,造成浪费,坏钢坯剪切太少,造成轧制过程中的冲塞事故,影响产量和质量。烘炉工人黄锡成还为剪切工段算了一笔账:有一次因为坏头子没有剪干净,班产七十五吨钢材,就出了八吨“冷条”,如果没有这八吨废品,每吨钢材的煤耗只有九十六公斤,而加上废品就有一百零七公斤。职工们还进一步调查研究,发现去年一年由于钢坯剪切头子不当,报废了钢材八千三百九十多吨。
关键找出后,工人们生产劲头更大。剪刀机工段的工人进一步加强了责任感,根据钢坯两头不同的情况,随时灵活掌握切头的多少,使每吨钢材切头的重量比过去下降了50%左右,钢坯质量比过去提高。由于剪刀机工段操作提高及其他工段的努力,3月份这个车间的金属材料利用率比去年平均水平提高了20%,轧钢成材率提高,产量质量都完成计划,产品合格率达到99%以上。
工厂党委觉得第四车间的这个经验很好,就在全厂推广。全厂各车间这样做以后,促进了生产全面提高。从3月初到4月上旬为止,全厂钢材产量超过计划1%,五个轧钢车间的月产量都突破了历史最高纪录。钢材合格率和品种计划都超额完成,消耗普遍下降。(附图片)
鞍钢各轧钢厂职工,按品种、质量轧制出各种钢材,支援农业生产。图为中型轧钢厂工人正在轧制拖拉机用的托板钢材
新华社记者 苗 明摄


第5版()
专栏:

  根据南方特点安排林业生产
  广四县合理安排从事农业和林业的劳动力,坚持三包一奖、评工记分、多劳多得等原则,全县超额百分之三十七完成全年砍伐计划,首季上调计划也接近完成。
本报广州25日电 广东省广四县根据木材生产的季节性,合理安排了劳动力,贯彻执行了按劳分配的政策,到今年春耕以前,全县已超额37.8%完成了全年的砍伐计划,一季度的上调计划已完成98.8%。
广四县木材资源丰富,历年来都是上一年秋收秋种以后上山砍伐,第二年春节后下山,一面投入农业生产,一面把木材运到河边,等待雨水来到再放羊流送。这是当地群众多年来的经验。可是,1959年冬天,广四县的某些领导干部,对于群众中间的固有经验不够尊重,在安排冬季生产的时候,对木材生产的劳动力没有适当安排。结果,1960年第一季度只完成全年砍伐任务的一半,运到河边的更少,绝大部分任务都压到下半年。9、10月间,全县每天出动三万多人上山突击,几乎占了木材产区的劳动力的四分之一,而那时又正是冬种秋收秋种的农忙时期,因此就发生了木材生产和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
去年12月,中共广四县委和各个公社的负责干部,总结了上一年度的经验,认为木材生产和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固有的,只要按照农事季节妥善安排,问题可以解决。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县委重新部署了木材生产任务,着重解决了木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劳力安排问题,并在县委和公社党委建立了木材生产领导小组。同时,还建立了五千四百人的专业队伍。在固定专业队的同时,对组织群众性的砍材和运材,也做到了通盘规划,合理安排,使劳动力得到综合利用。1月份是农闲时期,各公社砍伐木材的劳动力,从平时的三千人增加到六千,日伐量由六百多立方米增加到一千八百多立方米。到了3月,农事活动日趋繁忙,砍伐木材的劳动力也就相应地转到农业生产上来。合理地解决木材生产跟农业生产的矛盾,既利于完成木材生产任务,又促使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木材生产不仅具有强烈的季节性,而且由于南方的森林资源大部分属于生产大队所有,因此,在组织生产中如何根据人民公社以生产大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原则,正确解决公社、大队、生产队和个人之间的互利问题,就成为调动群众积极性、发挥劳动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一环。根据三级所有、大队为基础的原则,广四县在木材生产专业队伍的组织形式方面,改变了过去由几个大队联合办工场的办法,在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采取大队专业队的组织形式,即任务分到生产队后,生产队按劳动力比例抽人给大队组织专业队,大队派干部进行统一领导;在资源分散、任务小的地区,以生产队为主组织专业组,砍伐、制材、运输,全部包干。不论采用哪种形式,一般都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决贯彻三包一奖制,按照具体情况规定生产队和大队的分成比例;二是坚持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三是定额到人,评工记分,超额奖励,严格责任制。广四县贯彻了以上政策后,大队、生产队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南街公社扶楼大队的专业队实行按组按个人进行定额管理后,平均每人每天砍制木材的工效比过去提高两倍。


第5版()
专栏:广东通讯

  从两个大队看木材生产的潜力
  本报记者 袁者萍
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同时,怎样运用较少的劳动力生产较多的木材?最近,记者就这个问题访问了广东省广四县南街公社的扶楼大队和石圳大队。这两个大队条件基本相同,只因做法不同,结果完成任务的情况相距悬殊。
这两个大队都担负着煤矿的坑木生产任务。扶楼大队有劳动力五百七十二个,每个劳动力担负的农田面积为一点八六亩,全队可以砍伐的坑木枕木用材为四千立方米。石圳大队有劳动力五百四十个,每个劳动力担负的农田面积为一点八八亩,全队可以砍伐的木材为六千立方米。交通方面都不太方便(石圳大队稍差些)。两个大队确定搞木材的专业队人数同为二十一个,他们的平均工效,扶楼大队每人每天砍制一点五立方米,石圳大队每人每天砍制零点三七立方米,相差三倍多。扶楼大队今年七百七十立方米的木材生产任务已经完成了七百八十立方米,其中一百一十六立方米已经运到小溪边。石圳大队四百七十三立方米的任务才砍伐下一半,还全部存在山上。
成立专业队 专人负责领导
为什么两个大队的客观条件相同,而劳动工效和计划完成情况竟相距如此悬殊呢?原因要从劳动组织形式、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局部利益同整体利益关系的处理方面来找。
木材生产从砍伐、铲皮、打枝、制材到运输,需要集中一批劳动力进行联合作业,要求有一定的技术。扶楼大队从木材生产的特点出发,采取集中劳动力建立专业队的办法,把任务分到生产队,各生产队按照分配的任务和劳动力抽人给大队组成专业队,由大队派干部实行统一领导。结果使有限的劳动力得到了合理的使用。相反,石圳大队把任务包给生产队后,由各生产队抽调劳动力分别组织专业组分散生产,大队没有专人负责领导。名义上也是确定二十一人搞木材,十六个生产队,每个队确定有一两个人上山砍伐,实际上很少出勤,即使出勤,工时利用也较低,早上八、九点钟上山,下午四点钟收工。
由于大队没有专人管理,春节前,全大队砍下八十立方米木材,食堂就烧了六十立方米。按规定每个生产队抽一两个人砍伐木材,实际上砍下一株松树,从砍伐、打枝、铲皮、制材起码也得四、五个人,一个人上山连拉锯也拉不成。
任务完成得不好,就到生产队里临时抽人。春节后石圳大队投入木材生产的劳动力达一百多人,几乎占全大队总劳动力的五分之一还多,而且有不少都是犁田、耙田的能手,农忙季节一到就得下山种田。其他如学习技术、工具综合利用也都无从进行。石圳大队所拥有的锯子、铲子、大刀都比扶楼大队多,但分散到十六个生产队,却普遍感到工具不足。以上两种劳动组织形式的对比说明,木材生产,扶楼大队建立大队专业队的办法效果是好的;分散到生产队生产,不仅投工多,工效低,而且完成任务也缺乏保证。
贯彻三级所有制 多劳多得
木材生产既是工业性作业,又不同于其他工业,不仅具有强烈的季节性,而且南方森林资源大部分归生产大队所有,所以在组织生产中必须贯彻以生产大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正确处理大队、生产队、个人之间的互利问题,这样才能很好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扶楼大队按照这一原则在处理大队和生产队的关系上,实行木材生产收入中八成归大队、二成归生产队;超额部分六成归大队、四成归生产队;对社员个人则实行定额管理,评工记分,超额奖励,因而调动了生产队和社员的积极性。石圳大队却不然,1、2月份实行全部收入归大队,生产队无益可得,对社员个人没有实行严格定额管理,完成多少算多少。因为收益分配不当,生产队对木材生产积极性不高,爱干就干,不爱干就算。大队把任务分到生产队后,许多生产队既不确定专人负责,也不安排劳动力,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甚至有在山上开荒的。正确处理大队和国家的关系
扶楼大队和石圳大队在做法上的区别还表现在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上。扶楼大队从国家利益出发,把木材生产当作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无论是劳动组织方面、贯彻执行政策方面,都是从保证完成木材生产任务出发。大队还规定了农业上增产的杂粮,木材专业队可以按份额照分。这些办法,对稳定木材专业队的劳动力起了不小的作用。石圳大队却把木材生产作为一项副业包给生产队,生产队即使完成不了木材任务,只要超额完成其他的副业收入,总的现金任务也就超额完成了。因此,大队在安排生产中,从副业收入考虑得多,对木材生产计划完成与否却考虑得很少。生产大队从多方面增加副业收入是必要的,但是还必须从群众的长远利益着眼,从国家的整体利益着眼,而且在林区的生产大队,也只有超额完成木材生产的任务,收入才有保障。扶楼大队的木材生产由于用人少、工效高、产量大,去年6月份以来,全凭着木材(松香)的收入,就做到了全大队月月发工资。作为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大队,统筹兼顾安排生产是非常必要的。
从扶楼大队和石圳大队的对比中,说明了只有根据木材生产的特点改善劳动组织,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才能很好地完成木材生产任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