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历史人物

  詹天佑
  ·光启·
詹天佑是我国最早的、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生于1861年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他的家在广东省南海县。关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经常耳闻目睹,所以詹天佑从小就在头脑里埋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
1881年,詹天佑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和铁路专修科。归国后,由于清政府的黑暗腐败,使詹天佑得不到为国效劳的机会,到1888年才由朋友推荐到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当时中国铁路公司由于借用英国债款,行政权、用人权都受到英国势力的控制。詹天佑在这种情形下,无法施展他的远大抱负。
1895年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展开了激烈的掠夺中国铁路建筑权的争夺战。1905年清政府为了维护它的统治,决定用关内外铁路营业余利修建京张铁路。代表英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中英公司,借口关内外铁路有中英借款关系,说什么京张铁路是关内外铁路的延长线,必须由英国工程师继续主持,否则不准中国动用关内外铁路的营业余利。其实,英国早就想控制这条铁路,以达到它扩张势力到长城以北的侵略企图。当时俄国沙皇政府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以李鸿章签订的卖国密约“长城以北铁路不能由第三国承建”为借口,通知清政府:如果找外国人修建,就得由俄国人承包。原来帝俄也早有扩张势力到中国长城以南的野心。由于双方争持不下,最后才同意由中国自己修建。因此清政府才决定派詹天佑任修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任总工程师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重要铁路。
詹天佑接受任务以后,他的爱国热情促使他决定不假借外国人一丝一毫的力量,由中国人自己来修成这条铁路。他认识到这条铁路的建成,意味着在铁路建设方面中国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的胜利。因此他信心百倍地立刻筹组工程局。
筑路工作的第一步是选线与勘测。詹天佑亲自率领一部分工作人员由丰台东柳村测起,经过西直门、沙河到南口。过了南口,弥望尽是崇山峻岭。特别是居庸关、八达岭一带,坡陡山高,必须穿凿隧道才能通过。詹天佑测完全线以后,感到关沟一段由于地势险峻,通过能力低,运输量受到很大限制。于是又寻觅第二条路线。当他从张家口往回测的时候,他取道怀来、延庆,然后沿着从热河到北京的大道,经得胜口、十三陵到北京。这条路线虽然不经过关沟地带,但路线过长,坡度也不小,工程并不比第一条路线简单。詹天佑当时这样想:这是中国人用自己的人力财力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如果选线不好,不仅延长了里程,增加了造价,被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筑路的信心。结果他又由西直门,绕石景山,沿永定河过沙城到张家口,勘测了第三条路线。这是一条理想的路线,也就是今天的丰沙线。这条路线通过能力高,运输量大,可惜由于工程浩大,造价过高,清政府不批准,詹天佑最后只好选定经过南口、关沟这一条线路。
路线选定之后,他亲自复勘关沟一段,他和工作人员一起,插标杆,看经纬仪,共同在悬崖绝壁上定点制图。他经常告诉工作人员说:“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些词,永远不许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所以京张铁路的勘测工程作得非常细致、周密。詹天佑的苦心并没有白费,他所测定的关沟段路线比英籍工程师金达所测定的关沟段路线短了很多,还少开二千多米隧道。外国工程人员听到詹天佑要修建关沟段铁路,用轻蔑的口吻说:“中国工程师决不能修筑这样的工程。”有的甚至说:“中国会修关沟段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诞生!”但是,詹天佑一点也不气馁,他虚心地和群众研究,精确地制出了施工蓝图。他下定决心:一切困难由中国人自己解决,将来用优异的成绩给轻蔑者以回击。
居庸关地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用从两头向中央凿进的办法施工。八达岭比居庸关长三倍,他决定采用中距离凿井法,就是先在洞身的中部开凿一座大井,分向两边开凿。当时的中国,既没有开凿隧道的技术人员,也没有开山机、通风机和抽水机。恰好又正当雨季,山顶的泉水渗入洞中,新困难一个个接着来了。帝国主义者乘机又展开了活动,英国代理人金达公然推荐日本包商(当时英日有同盟关系),日本包商竟上书袁世凯,请求延聘日本技师。但是詹天佑都严词拒绝了。他根据现有的条件,想办法解决。没有抽水机,他便在井口架设辘轳,抽出积水;没有通风机,他便在井口架设扇风机,连接铁管,输入空气;……
由岔道城到张家口一段,工程没有关沟一段艰巨,但需要建筑很多桥梁,如果用钢材,必须由外国进口,詹天佑就利用我国自造的水泥和石料,建成我们祖先所独创的、具有民族风味的旋桥。詹天佑就这样利用中国的人力、物力,在不到四年的光景里胜利地完成了全线工程。
詹天佑不仅出色地建成了京张铁路,而且在工作实践中,有了新的创造和贡献。八达岭附近地势陡,坡度大,詹天佑便从青龙桥起利用折返线的办法,依着山腰创造了“人”字形轨路。这样既缓和了路线的倾斜度,也节省了工程造价。由于关沟段路陡山高,每三十尺就要升高一尺,车厢极易脱离,詹天佑又发明了自动挂钩,使几十节车厢牢固地连结在一起。现在世界各国也都采用了这种挂钩,并且为了纪念他,把这种挂钩命名为“詹天佑”。
詹天佑在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中国铁路建筑权的年代里,和京张铁路全体工作人员出色地完成了中国自筑的第一条铁路,是富有历史意义的。今天,我们纪念詹天佑诞生一百周年,不仅应该学习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行为,而且要学习他的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精神。(附图片)
  启雄插图


第6版()
专栏:百花园

  谈京韵大鼓的流派及其发展
  沈彭年 冯不异
在全国解放前,京韵大鼓由于名家辈出,拥有许多优秀曲目,音乐优美动听,在北方的北京、天津、济南以至南方的上海等地颇为流行。解放后,流行地区更推及甘肃、云南、福建等地,听众相当多。
京韵大鼓本是河北省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清代末叶木板大鼓流入天津、北京演唱,得到了当时的新听众——码头工人、手工业者、士兵、商人以及小官吏等的欢迎。艺人的流动性大,各阶层的欣赏兴趣又各有不同,为了适应新听众的要求,木板大鼓有了艺术上的改革。当时的改革是从内容开始,以原有的《三国》、《隋唐》、《水浒》中精采回目为基础,新创作了短段唱词,并改编了一部分“子弟书”唱词,丰富了演唱内容,演唱的腔调由河间一带的方言改为北京语音,讲究字正音圆,唱腔丰富了,板眼也由一板一眼进为一板三眼,三弦由节奏性的伴奏发展为结合唱腔、衬托曲调,并创造出相应的过门。表演上则吸收京剧表演技巧,化为曲艺的手、眼、身、步的运用。经过京、津两地艺人的不断改革创造,逐步形成为一种新的曲艺形式。这种大鼓在历史上叫过怯大鼓、小口大鼓、京音大鼓、文武大鼓、文明大鼓等名称,由于以北京语音说唱,后来就定名为京韵大鼓,大约有六十年的历史。
清代道光到光绪年间,艺人宋五、胡十、霍明亮都以演唱这种大鼓知名。三人各有拿手曲目,唱调各有道路,是京韵大鼓初期的三个主要流派。其后,又出现了刘、白、张、崔四个流派。
刘宝全是杰出的京韵大鼓演员。他师事宋五、胡十和霍明亮,当过乐师,于是兼采三家之长,独创一格。他有一条甜润清亮的好嗓子,音域宽广;又有独到的艺术见解,参考京剧吐字方法,取团字而弃尖字,结合北京语音来运用,因之吐字清楚有力。他精于音律,感到原有唱腔的简单和不足,就吸收了昆曲、京剧、梆子、石韵、马头调、小曲的音乐来丰富唱调,另创新腔,起伏变化多了,更为动听了,节奏也掌握得随心所欲,并且能在板眼之中“游刃有余”而不受束缚,使人听得悦耳畅心。刘宝全的说唱表现力很强,不论是《单刀会》中关羽的骄矜气度,《刺汤》中雪艳娘的强为欢笑,《截江》中赵云的英勇,《大西厢》中莺莺、红娘的调谑,或是《马鞍山》里的秋江景色,《大西厢》里的庭园风物,《游武庙》里的殿宇庄严,他都能揣摩书情,唱人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唱景物绘色绘香,如临其境。他的善于把语言韵律与声腔合为一体,和能用点到而已的表情动作烘托气势,形成了既能表现多种内容,又有统一特色的独特风格。
在刘派京韵大鼓风靡一时的局面下,异军突起的是白派。白云鹏与刘宝全同时,他的嗓音天赋不如刘,却能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创造。他的咬字语音自然,有力而不浊;唱腔俏巧妩媚,转折灵活,富于变化,但绝少出之以高调长腔,却又余音袅袅,节奏平稳并不板滞,腔调依然摇曳多姿;再加上嗓音低而苍劲,使听众有甜润的回味,非常适合于他所唱的《黛玉焚稿》、《黛玉归天》、《孟姜女》、《怀德别女》、《白帝城》、《金定骂城》等节目的内容。表演上也是寓动于静,以求与内容、唱腔相互谐调。白云鹏的艺术创造形成了与刘派齐名的白派京韵大鼓。
在这两个流派之外还有张派。当时的京韵大鼓演员张筱轩,声音宏亮,唱腔奔放,一段词以至一个唱句,多是一气呵成,不拖长腔。所唱的《草船借箭》、《华容道》等节目,毫无造作气,平易近人。
在清末民初出现的滑稽大鼓,唱调全同京韵大鼓,独以讽刺谐谑取胜。艺人中代表人物有崔子明(艺名老倭瓜)和叶德林(架冬瓜)等,演唱《蒋干盗书》、《吕蒙正教学》等节目,称为崔派。
解放前的京韵大鼓逐渐衰落,它在京津曲艺场所中一向“攒底”(即作为每次演出的终场节目)的地位,已经被相声所代替。刘派京韵大鼓演员有白凤鸣、小彩舞、林红玉、小岚云、孙书筠、侯月秋、桑红林、马书麟等,白派京韵大鼓演员则只有阎秋霞,张派京韵大鼓已无人演唱,崔派也只有叶德林硕果仅存,因为年高久已不登曲坛了。
解放以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京韵大鼓继承了它的优秀传统,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演员们的艺术思想大大开阔了,只以刘派京韵大鼓为正宗的风气逐渐消除,不但各个流派得到继承发扬,而且发展了已形成的和正在形成的一些新流派。
白凤鸣本来学刘派,他的嗓音纯厚,曾在刘、白、张各家影响下,别出心裁,创造了刘派所没有的多用“乙”、“凡”的腔调,称为少白派。
小彩舞也学刘派,嗓音宽窄高低兼备,音色优美,除刘派段子外,曾创演《红梅阁》、《剑阁闻铃》等节目,唱腔中运用了独有的颤音,又善于巧妙地控制音量,富于抒情力,这就使她在刘派基础上兼向细腻清婉的风格发展,成为特色。解放后,她演唱了《黄继光》、《丘少云》等歌颂英雄人物的新节目,也演唱了《正气歌》、《卧薪尝胆》等历史题材的新段子,在艺术探索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良小楼本来久已脱离舞台。北京解放后,人得到解放,艺术上也得到了解放。从唱红楼梦段子和《刺汤》到唱《董存瑞》、《党的女儿徐学惠》等节目,在她的艺术道路上起了很大变化。她用满腔的热情来歌唱共产党、新社会和新的英雄人物,这使她从刘派的框子里一跃而出,打破了一定要把女声喊成横宽嗓音的京韵大鼓艺术清规,使自己圆润的音色发挥出应有的丰富表现力。她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戏和民间曲调,锐意革新,以健康明快的情调树立了自己的风格。
阎秋霞是白云鹏的唯一弟子。她不仅是师承白派唱腔,并且还学习白派根据自己条件来创造的经验,在多半以女性人物为主的一些节目中,作了京韵大鼓表演动作方面的革新尝试。在唱腔方面也吸收评弹等曲种的曲调加以改革。她在新段子《愚公移山》里把白派唱腔大大发展了一步,有了很多刚强响亮的曲调,并且充分运用了唱前说故事、加说白的白派特点。
最近滑稽大鼓老艺人叶德林,也以拿手节目《蒋干盗书》等和北京听众见了面,还准备传授徒弟。
京韵大鼓的各个流派走上了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不但老年的和中年的演员们努力继承优秀传统,发扬各人独有风格,创演新段,力争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新生的一代在党和政府的关怀爱护下也正在成长起来。如学刘派的赵桐光,学白派的赵学艺,良小楼的弟子李惠英等,在老师们的尽心指导下,都有良好的学习成绩,无数听众和前辈艺人们,都非常喜爱他们充满生机的崭新风格,寄以厚望。(附图片)
  刘宝全与白凤鸣
  河北赵桐光在排练《赵云截江》


第6版()
专栏:游记

  龙祠蜂窝泉
  苗风
山西临汾县姑射山下,有一座古庙——龙子祠,人们顺嘴叫成了龙祠。这座古老的建筑,随着地势越来越高,也还雄伟壮观。一进庙门,爬一段人工石坡,便到献亭;献亭后面是龙王殿,再上去是水母娘娘宫。在解放前多年战争的岁月里,古庙受到很大破坏。
古庙右侧一个山洼里,到处都是泉眼,人们比作蜂窝,叫蜂窝泉。
蜂窝泉的水冬暖夏凉。冬天,蒸气滚滚,人们喻为龙吐云雾。龙祠的人就利用这云雾,培养出了名贵的韭黄菜和明菜。明清两朝,这些菜年年都要“进贡”皇帝。
培养韭黄菜和明菜的土地是一种特殊的土地。下面用砖砌成许多流水道,上面铺二三尺厚的土,栽上韭根以后,再盖上几寸厚的稻草和骡马粪。就靠地下流水的蒸气,不出腊月二十三,第一刀最鲜嫩的韭黄菜就送到北京。正月十五前,明菜(最鲜嫩的韭菜)和黄中透绿的蒜苔也跟着送到北京。
蜂窝泉的水,在龙祠庙前,汇成了几条大河——上官河、下官河、洪渠河、磨河、子母河……好像六七条蛟龙竞游一般。这几条大河,在姑射山下肥沃的田野里,化成了千渠万溪。站在龙祠向下一望,遍地银光闪闪,人们喻为龙抖银须。
蜂窝泉的流水是清澈的,蜂窝泉的传说是美妙的,然而,在旧社会里,蜂窝泉的每一滴流水就是一粒仇恨的种子。世世代代的农民,为了争到一滴水,在地主们的挑斗和利用下,付出了多少鲜血和生命。在浇地的季节里,从龙祠到汾河,方圆几十里,大大小小的岔水口上,都有背着干粮,扛着锨钁,握着刀矛的人守卫着。不论是渠与渠之间、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人与人之间,就是姑舅表亲,父子兄弟,为了水,都如大敌当前,日夜戒备着。
分水的斗争是十分尖锐的。下官河的第一个分水口,是用生铁铸成的,名曰“铁帮铁底”,近两米宽,两米高。就在这个分水口的旁边,有一个很大的坟堆,叫“官圪墶”,据说,里面埋葬着道、府、县三级官员。在铸造铁帮铁底以前,因为三级官员三堂分水不公,被农民活活地埋葬了。
龙祠蜂窝泉的水,搅拌着世世代代农民的鲜血流着,流着……。
解放以后,晋南水利委员会搬进了龙祠。公社化以后,统一规划和调整了渠道,还来了个“北水南调”,开凿了一条“跃进渠”,不仅浇了襄陵,而且浇了侯马。扩大浇灌面积四十多万亩。
在修“跃进渠”的日子里,公社的社员们,不论是临汾人还是襄陵人,不论是上官河的人还是下官河的人,他们挥动着雪亮的锨钁,但他们不是在相互厮杀,而是在为了共同的幸福生活,进行着忘我的创造性的劳动。
在大跃进的日子里,龙祠人民公社在龙祠庙前修建了一座水力发电站,在龙祠的南面修建了一座电气化的陶瓷厂和机械厂,在龙祠的北面修建了一座炼铁厂,在各条渠道上修建了三十多座小型水力发电站,有七座已经开始发电。龙祠庙前一个水闸的扁额上书写着四个鲜红的大字:功在于党。这是多么亲切的语言!


第6版()
专栏:舞台与银幕

  舞台与银幕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新闻简报》,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全国性新闻期刊片。它每周一号,每号一本,每本放映十分钟左右,报道主题在五至八个之间。新闻期刊片简称新闻片或杂志片,是新闻纪录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种体裁的影片的特点是:内容简短多样,出片迅速定期。运用这种形式,电影就有可能紧密配合形势发展和各种政治任务,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迅速反映现实生活,所以,它和纪录片一起,被称为“报纸的兄弟”。
新闻期刊片的重要性早有定评。按列宁同志的说法,它是“形象化的政论”。1920年11月,列宁同志曾亲自选定新闻片的题材。我们党在1938年创办了人民的电影事业,首先拍成的是新闻电影。由于受到当时实际条件的限制,在延安时期还未制作新闻期刊片。1945年,我们接管了伪满洲国映画协会;1946年,在鹤岗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组成“新闻片组”。从此,我们就开始运用新闻期刊片这一形式,报道党和人民的革命活动,至今已有十五年历史。
在1947年到1949年之间,新闻期刊片包含在以《民主东北》命名的新闻纪录片专辑之内。它常常结合具体内容分栏报道。当时使用过的栏目有:《战斗简报》、《夏季攻势简报》、《时事简报》、《建设简报》、《内蒙简报》等。新闻期刊片,一开始就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报道了丰富的革命斗争和人民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民主东北》停刊,1950年改出《新中国简报》,主要由当时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制作,一小部分由当时的上海电影制片厂负责。1951年,改名《新中国周报》,过一年又改称《新闻周报》,到1955年才定名为《新闻简报》。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负责摄制。
今年的《新闻简报》,显得更丰富、多样、灵活;也多一些综合性的消息。《一周时事》集中报道国内重大政治社会新闻;《在人民公社里》介绍各地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情景;《祖国富饶美丽》介绍我国美丽的山河和丰富的物产;此外,还有《体育消息》和《小朋友》。后者专为儿童报道各种有趣又有意义的新闻。
《新闻简报》的新闻摄影师总是长年地深入基层,生活在广大群众之中。他们的足迹和各个战线的革命和建设斗争一起前进。这是《新闻简报》的内容所以真实、准确、动人而有强烈的战斗性、思想性的原因之一。·申饮雪·


第6版()
专栏:知识小品

  洗涤剂
  石洋
谁都知道,要洗掉衣物上的油渍污垢,单单用水是不行的。因为油污和水是互不溶解的。但是,为什么洗涤剂就可以除去衣物和身体上的油垢呢?这是由于洗涤剂是一种由两个不同性质的基团构成的化合物,一种基团能溶于水,称为亲水基团,另一种基团不能溶于水而能溶于油,称为活性基团或憎水基团。在洗涤的时候,活性基团吸附在织物的油垢上,把它们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团团围住,再依靠溶于水的亲水基团的作用,和一些机械的振动如用手搓洗等,油垢就脱离织物而被溶到水里去了。
我们根据洗涤剂在水中是否离解成离子,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二大类,离子型是我们最常用的洗涤剂,肥皂也属于这一类。日常所用的肥皂绝大部分是用可供食用的动植物油脂加碱在大锅熬煮后,再加上各种填料和香料制成的。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已可以不用或少用食用油脂制取肥皂,而通过化学加工的方法把一些工业产品,例如石油中的石腊制成与天然油脂性能相似的合成脂肪酸,再用合成脂肪酸制取肥皂。
人们喜欢用肥皂洗手洗脸。但是,用肥皂洗涤织物还存在一定的缺点。肥皂在含有较多矿物质的硬水中使用时,由于矿物质的沉淀作用,相当一部分肥皂被浪费掉了;在酸性溶液中,肥皂也会失去洗涤能力。因此,必须发展各种合成洗涤剂来改进这些缺点。
合成洗涤剂是一门年轻的工业,至今只有二十多年历史。在五十年代里,合成洗涤剂工业从石油工业中获得充足的原料后,它的发展极为迅速。
常用的合成洗涤剂有烷基璜酸盐、烷基硫酸盐、烷基苯璜酸盐等,这些都是阴离子型的。我国上海所生产的工农牌合成洗涤剂,就是烷基璜酸钠。它是用精制过的石油中煤油馏份为原料,在强烈的紫外灯照射下通入氯氧和二氧化硫进行加工,所得的产品再用碱中和,然后除去盐分和未起反应的煤油,加入填料就得到成品。在一般情况下它是液体的,或呈膏状,加入填料和干燥后,得到白色粉状物。这种洗涤剂的效果比肥皂大四倍左右,并且不论在井水、河水甚至海水中都可使用。去污力强、泡沫丰富的烷基苯璜酸钠,它的性能比烷基璜酸钠还好,是一种高级洗涤剂。
为了适应纺织、印染等工业需要,扩大洗涤剂的范围,还必须发展非离子型洗涤剂。它们和硬水完全不起作用,并且不论在中性、碱性或酸性溶液中都能起到良好的洗涤效果。
在我国广大农村中,还广泛使用着各种天然洗涤剂。在华南、西南一带盛产的野生植物皂荚和油珠等,它们的水溶液具酸性反应,对毛织物一无害处。在湖南、江西一带出产的油茶、茶叶等,它们的子实经榨油后,其残渣中含有茶碱,可以用来洗衣和毛织物。这些天然洗涤剂都有良好的性能,而且可以就地取用。


第6版()
专栏:你知道吗

  热带鲈鱼
热带有一种鲈鱼,在产卵后就吞掉自己的卵。这时候,它躲在水草里不食不饮,等鱼卵十天后在嘴里孵化成幼鱼。
幼鱼们偶尔游出去觅食,当遇到危险来临时,雌鱼用特殊的转头姿势通知它们,命令幼鱼们快回到嘴中来,等危险过去了,幼鱼们又抢着从嘴中游出去。只有在幼鱼有了独立生活能力时,它们才向母亲的牙齿“摇篮”告别。


第6版()
专栏:你知道吗

  第一批抵达美国的麻雀
美国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才出现第一批麻雀,这是从英国运来与毛虫进行斗争的。在这以前,美国根本就没有麻雀。


第6版()
专栏:动物园

  动物园里百鸟争春
鸟类,是动物园里最早的知春者。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百余种鸟类中,有来自世界各洲的巨大鸵鸟和有体重只有几克的珍珠鸟,还有产在澳洲的各种鹦鹉以及我国特产的几种雉鸡。它们都以华丽的盛装,嘹亮的歌声,歌颂着春天。
善鸣的鸟
这里饲养着各种各样的鸣禽,它们都以嘹亮善鸣的歌喉著称。百灵、黄鹂、画眉、八哥等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笼鸟。百灵又名云雀,在我国沿海一带极为常见。它们常以柔美嘹亮的歌声高唱着,飞入云霄,隐而不见,故又以告天子得名。白玉鸟又名金丝雀,经过人工的长期驯养,已经培育出白色、粉红、红眼、凤头等不同色彩的变种。黄鹂有不少芳名,如黄莺和金衣公子等。它们的歌声婉转清脆而富音韵,我国古代诗人称它们是善于吟咏的鸟。
锦装鹦鹉
来自世界各地的锦装鹦鹉,是鸣禽馆里的主角。春天,各种鹦鹉都穿上了华丽的羽毛,有的披以五彩缤纷的盛装,也有的是清装素裹。这里最引人注意的,是来自苏联的金刚鹦鹉。这种鹦鹉不仅毛色鲜艳,而且体型巨大,成年的可长到一米,毛色以红蓝为主,所以又名“红蓝鹦鹉”或“大五彩鹦鹉”。这种鹦鹉原产在中、南美洲热带高大的密林里,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种类。
孔雀开屏
雉鸡栏里,几种美丽的孔雀隔笼相望。印度孔雀打开了头上扇形的冠羽,颈部宝蓝色的羽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爪哇孔雀以鱼鳞般的颈毛和一撮冠羽为特色。最吸引人的是素装如玉的白孔雀,这是印度孔雀的变种。孔雀素以矫健的体躯和华丽的羽毛而称著。美丽的尾羽是孔雀绝妙的装饰品。我国古代传说中对凤凰的描绘,其实就取材于孔雀。现在正是孔雀交配产卵的季节,它们不时展开自己美丽的尾羽,在雌鸟面前显示自己的美丽,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孔雀开屏”。
鸵鸟孵雏
在鸵鸟房的广阔运动场上,漫步奔驰着美、澳、非三洲出产的鸵鸟。这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鸟类。成年的非洲鸵鸟身高两米,体重约八十余公斤。它们都非常喜欢生活在广阔的沙漠草原。它们的双翅早已退化,失掉了飞翔的能力,但却有着强健的双足,极善于奔驰,一小时可以跑二、三十里。几年来,在饲养人员的精心管养下,这里的澳洲鸸鹋(鸵鸟)已经繁殖了几十只小鸵鸟。
·蒋绍钟·(附图片)
  澳洲鸸鹋(驼鸟)


第6版()
专栏:祝你健康

  从沐浴日谈起
  许欣成
农历三月初三日(公历4月17日)为上巳,也称作沐浴日。这天古人以水祓除宿垢,清除不祥,故又称“祓禊”(禊即洁,见《说文》)。《后汉书》礼仪志说:“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宿垢疢为大洁”。
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殷商时代龟甲上,就记载着“浴”“澡”“洗”等原始的象形文字。《诗经》中有:“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的诗句。汉初《淮南子》有“汤沐具,而虮虱相吊”之语。古希腊和埃及的圣堂寺院中,设有专门的浴室,患有疾病的人常用浴身和按摩来解除病害。
沐浴和按摩对于身体有极大益处,古人认为不仅可以去污垢,而且还能疏导经络和气血,使身体健康。“浴之荣卫通畅,旬则数满复还真气在脑,沐之则耳目聪明肌体光泽”(《西山记》沐旬浴五)。罗马医生阿斯克列皮阿德(公元前128——56年)认为,人的皮肤有许多“乳道”和“孔道”,身体中有各种“粒子”在运动,只有当“乳”“孔”通畅,粒子运动才能正常,身体方能健康。他提倡用沐浴来加强皮肤的这种不可见的“呼吸作用”。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皮肤既是排泄和呼吸器官,又是感觉器官。人的皮肤总面积有1.5—2.0平方米,而一平方厘米就有一千多根汗腺。人们在劳动时,一天可以排出6公升汗,高温作业工人甚至达到12公升的汗量。身上的污垢就是汗中排泄出来的固体产物(如尿素等),毛发附近分泌的脂肪,以及死亡了的皮肤表皮细胞。人的全身有五十万个感受触觉和压觉的神经末稍,感觉温度的点有二十万个。所以,当沐浴和按摩时,压力和温度的刺激就会使这些神经兴奋,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加速了血液循环,改善了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营养状况,提高了组织的新陈代谢作用。许多体育爱好者,喜欢用冷水浴锻炼身体,对增进健康效果很好。由于水比空气导热快二十五倍,在散热快和温度变化激烈的情形下,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了锻炼,植物性神经的各种机能加强了,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也就会随之增强。现在,有些医院常用“水浴疗法”来治疗慢性患疾,苏联还有用“苏打浴”来增进健康防止衰老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