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有关调查研究的一些问题
洪彦林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提供了革命和建设的根本原理,可是没有也不可能对革命与建设中的每一个实际问题都作出具体的答案。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对本国情况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对革命形势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制定正确的政策、路线和策略。
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同民主革命的时间比较起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经历的岁月还短些。经过实践来认识与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我们还是十分重要的任务。经验证明:凡是那个地区那个部门的领导同志比较注意调查研究,他们就能够比较快地认识与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那里的工作也就开展得比较快,党的路线与政策就执行得比较好。凡是那个地区、那个部门的领导同志不注意调查研究,情况就相反。经过调查研究来认识与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这是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关键。
列宁在1920年5月发给苏联各市、县的电文中曾指出:“调查的材料对苏维埃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上将具有头等的和指导的意义……。”他在同年9月发出的一个电文中又说:“……调查工作对工农政府来说是迫切需要的,因为调查资料将成为苏维埃建设的基础。……”(伊尔库次克省统计局资料第九分册,第五页,1922年版)
毛泽东同志也经常教导我们:向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从其中引出它固有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基础。为此目的,就要详细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及综合的研究。经验证明,在调查研究中所搜集的资料越是广泛、丰富而有代表性,所作的分析越是深刻,那末所得结论也就越是全面、正确,越能接触问题的实质。马克思在著《资本论》的过程中,曾对德、法、英等国的工业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充分利用大英图书馆的丰富资料。列宁研究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曾利用了大约五百种统计资料汇集。毛泽东同志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时,曾经花了三十二天时间,搜集了湖南各地农民运动的极其丰富的实际资料。不但在研究一个重大的问题时,要作到“详细占有资料”,而且在论证某一概念或命题时也要搜集充分的资料。列宁在评论《资本论》时曾说:“在这里,在每一步分析中,都用事实即用实践来进行检验。”(《列宁全集》第38卷第357页)他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社会现象研究中的严峻客观态度的出色的模范之一。”(列宁:《我们究竟拒绝什么遗产》,人民出版社中译本57页)
如果我们搜集了大量资料,可是这些资料是零星破碎的,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不能通观过程的整体,仍然是不能说明问题,不能从中找出什么规律性来。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在研究某一问题时,不能只着眼于问题的个别方面的解决,不应只摘取其个别事实,而必须把握能够标志社会现象的全部事实的总和。正如列宁所说:凡是取自整体、抽自相互联系中的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而且是确凿的。如果不是从整体中从联系中抽取的而是片断的和信手拈来的事实,那就只好称之为玩具或者连玩具也不如的东西。马克思在批评庸俗经济学家的研究工作时,指出他们时常把缺乏真正内在关联的资料和问题硬凑在一起,像是“陌生的和漠不相关的”。
事物本身是有完整性、系统性的,工作和运动的发展是完整的,包括着一系列问题和经验的过程。“凡是经验所给予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系统化的。……我们的知识完全是按照它们本来的样子系统化起来的,而现存的东西的关系是和现存的东西本身具有同样价值的。”(《列宁全集》第38卷第517页)我们所要求的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正是事物本身的客观系统性的反映。也只有把事物当作具有“系统性”的对象去进行调查研究,我们所搜集的资料才能成为有系统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只有对完整系统的资料进行缜密的研究,才能得出严密的正确的结论。当然,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把事物的个别方面、个别阶段,从它们与整体的联系中抽引出来,进行单独的考察,然后又使之复归于整体,是完全许可的和必要的。
有些同志在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方面,由于缺乏这种全局观点和整体思想,往往不能在所考察的问题上得出完全正确的结论。他们不从本单位在党的全部事业中所处的地位、本单位和周围有关单位的相互联系中去研究考察问题,而是孤立地从本单位的局部情况出发去考虑问题。他们在研究与处理本部门所属各个小单位或各个环节的业务时,也不是把它们当成有机联系的整体,而是时常把许多本来互相联系的问题当成孤立的个别问题来研究处理。他们把阅读下级送来的书面资料或下级的口头汇报,作为了解下情的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方法,不了解阅读书面资料和听取汇报,决不能代替对实际情况的周密系统的调查,而实际情况的周密系统的调查则是作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方法。这样,经验主义的思想方法和事务主义的工作作风就长期不能克服,领导工作就不能得到真正的改进。
为了避免上述的缺点,除了依靠经常性的统计、汇报、报告等资料外,最重要的是,必须经常根据下层实际情况和工作发展的各种不同类型,选择一个至几个典型,进行切切实实的调查,把这些典型的底摸深摸透。同时必须经常从全面统计和汇报资料以及典型调查所发现的问题中,根据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的需要,选择一定的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围绕这些专题,特别是着眼于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根据一定的提纲,集中地收集丰富的系统的资料。只有把这些方面的资料结合起来,才能获得一般汇报与统计中所没有的有关下层实际情况和政策贯彻状况的感性知识,进而从工作发展的来龙去脉中了解各方面的问题及其相互关联,发现工作发展的一般规律,窥探各种不同条件下工作发展的特殊规律,从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收集了丰富的资料,如果不能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仍然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应有的规律性。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03页)经过科学的抽象,人们得以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和规律性。把个别环节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东西分解出来,把内在的规律以及决定个别环节的面貌的那些关系分析出来,这种科学分析的过程,也就是从活生生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过程。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进行概括,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人们在认识了这种共同本质以后,就以此为指导,继续向着新接触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并以此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本质的认识。党的政策路线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从研究全国当前情况和工作经验所抽引出来的结论,在调查工作中必须以党的政策观点来分析调查所得的资料,作为研究问题的指针,据以确定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实现党的政策的具体途径和方法。随便修改党的政策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表现;照抄照转,不从实际出发,不进行调查研究,是思想懒汉的表现,是以形式主义的态度来执行党的政策的表现,实质上是对执行党的政策的消极怠工。由于一般规律都是通过特殊规律体现出来,如若找不到特殊规律,不根据各种变化着的环境条件,找到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的具体途径,不根据各种千差万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实现党的决议,那么党的政策和决议是不可能正确贯彻下去的。只有认真从事调查研究,根据基层单位的差别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的工作方法(运用基点的经验,也要照顾各单位的差别),才能把党的政策和决议正确贯彻下去。同时还可以从亲自接触实际中,抓住值得注意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提交党的领导方面研究参考,使上级更充分地了解下层情况的变化,对已有的决议进行必要的补充。只有这样,才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而不是以因循敷衍的态度来实现党的政策和决议。
我们必须学习毛泽东同志从典型调查中突破一点,抓住真理,对重大原则性问题提出明确观点,作出正确结论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学习毛泽东同志从典型调查分析中阐明群众实践所指明的新原理,从而打破迷信和偏见的方法。1955年毛泽东同志研究了湖南长沙县高山乡武塘农业合作社和福建省福安县楼下乡两个农业合作社的经验,对在农业合作社的领导方面树立贫农优势和团结中农的问题,作了极重要的批示。他研究了昆山县西宿乡合作化的经验,肯定了晚解放地区可以和老解放区同时实现合作化的问题。他研究了琼山县第一区红旗农业合作社的经验,作出了“办大型社和高级社最为有利”的指示。他研究了安阳县南崔庄福利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验,指出了“在中国的农村中,两条道路的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贫农和下中农同富裕中农实行和平竞赛表现出来的”这一条真理。
马克思教导我们,要“从批判旧世界中找出新世界”(1843年马克思给露格的信)。马克思主义就是革命的批判的理论。我们在分析研究实际工作或者研究理论中,也必须经常采取严肃的批判态度,没有严肃的批判就不能前进。列宁曾经说过:我们应经常对自己进行检讨,研究整个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了昨天的错误就可以从中学习到怎样避免今天和明天的错误。我们在肯定工作中的成绩和经验的同时,对实际工作中、理论研究中的错误和缺点,对一个指头的问题,也应当经常进行批判、检讨,以今日之是察昨日之非,即以今天的新认识去审察以往的旧认识,发掘错误与缺点的本质,查明原委,以利工作的改进。
实际情况往往不是通过一次调查就能够完全了解清楚的,而只能是通过许多次的调查研究,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步加深其理解。“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起,到战局终结止,这是又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即实行的过程。此时,第一个过程中的东西是否符合于实况,需要重新加以检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73页)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这一段话,不但适用于军事方面,也适用于其他工作。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经常存在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对实际情况和工作发展规律的调查研究,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必须通过螺旋形的前进过程。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矛盾和斗争,人的认识运动的前进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经历着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多次反复的过程。任何事物的过程都不是一根直线,实际情况和工作规律本身,往往不是在人们的一两次观察中就充分明显地表露出来的。因此,企图通过一两次调查研究,就作出一丝不错的估计和分析是不可能的。对真理的认识,是克服无数的谬误之后才能达到的。
为了取得对实际情况和工作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了检验我们的政策、计划、理论是否与客观情况相符合,必须使调查研究同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必须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3页)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才能把客观情况和工作规律摸深、摸透、摸准。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才能够看到事物内在矛盾的展开和本质的暴露,比之在事物处于静态时进行调查研究更易收得预期的效果。因此,从事革命与建设的人们,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长期地从事调查研究,使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密切结合起来,使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逐步克服。调查研究应当贯穿于实践的全部过程:制定政策、计划时,要进行实际情况和原有工作经验的调查研究;执行政策、计划的过程中,要随时进行检查和小结;在工作告一段落或全部完成的时候要进行总结。只在制定政策、计划之初进行调查研究,在检查和总结的时候不再进行调查研究,是错误的;只在工作全部完成的时候作一次流水账式的总结,而在工作过程中不随时总结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是错误的。1948年党中央曾指出,当时某些地方流行的“等候几个月,或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下面才向上面作总结性的报告,上面才向下面作一般性的指示”的那种习惯必须纠正。中央的这一指示直到现在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毛泽东同志曾指示各县党的领导机关,应密切地注意全县合作化运动的发展情况,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召开会议,作出决定,迅速推行,“不要等到问题成了堆,闹出了许多乱子,然后才去解决。”(《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第1159页)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所作的指示,对任何工作、任何运动,都有着普遍意义。
我们的实际工作从它本身的发展来看,是分析情况、布置工作、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过程,是政策和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领导和群众关系上来说,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过程。任何一个运动的过程都是集中——坚持,又集中——又坚持,因而逐步提高和逐步深入的过程,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而领导和群众更加密切地结合的过程。在这里,集中起来和坚持下去是有区别的,又是统一的:在“坚持下去”的阶段,也包含着倾听群众意见即集中起来的工作。而每次的集中起来,也只有经过坚持下去,同群众密切联系,随时进行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做到。
结合实践进行调查,要求我们善于运用开调查会、个别串连、访贫问苦、遇事同群众商量、访问老农、老工人以及经常密切联系典型单位等各种办法,多方面地搜集资料,把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丰富的斗争经验集中起来,加以细致的分析研究。还要时常把我们调查研究中所得的某些资料和解决问题的初步意见告诉群众,同他们商量,并在群众的实践中加以检验。


第7版()
专栏:

综合利用煤炭 扩大燃料来源
煤炭工业部北京科学研究院
煤炭是一种埋藏于地下的固体可燃矿产。远在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利用煤炭了。世界物质文明发展到今天,是同人类利用煤炭分不开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曾经“翻转世界”的蒸汽机,就是利用煤的热能实现的。二十世纪以来,化学合成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如合成氨、合成液体燃料、合成染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等工业大规模的兴建,又为煤炭更合理利用开辟了无限广阔的远景。煤炭被某些化学家称为未来的“万能原料”,也不算过誉。因此,现阶段对煤炭利用的概念,应该是煤炭不单单是热能的主要来源,而且是极其重要的工业原料。
煤炭在世界天然可燃矿产储量中占绝对多数,若以热量单位计算,各种煤炭占95%以上,其余石油、天然气、油页岩则不及5%。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分布普遍,品种齐全。这就为广泛发展炼焦、炼油、造气、化学及电力等工业,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条件。我国煤炭产量在1958年就远超过了英国,1960年跃居世界第二位。虽然如此,煤炭产量增长的速度,仍然赶不上工农业大幅度增长的需求。因此,如何合理利用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影响的重大课题。
党和政府从来就对煤炭合理利用特别重视。煤炭合理利用对实现国民经济不断持续跃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贯彻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支援农业技术改造,加速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的进程,意义就更加显著。目前农业战线上,各种拖拉机和排灌机器所需的液体燃料,增产粮食所需的化肥、农药及其他工业原料,几乎都可以通过煤炭的加工利用来取得。如果每年用一千万吨煤炭,经过完全气化、合成可制成二百至二百五十万吨合成氨,可增产粮食四百亿斤。由此可见,通过煤炭的加工利用,将带来多么巨大的经济效果。目前煤炭大部分用于直接燃烧,其热能利用率不高,同时许多珍贵化学产品不能回收。我们应尽可能减少直接燃烧,采取综合利用的方法,使煤的热能和宝贵的物质得到充分的利用,达到节约煤炭,扩大燃料来源,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速度的目的。
综合利用煤炭
煤炭是由极复杂的有机物和无机矿物质的混合物组成的。综合利用煤炭的基本要求,是煤炭尽先不作为直接燃烧的燃料,而作为工业原料来进行加工,也就是尽可能在一个连续的工艺流程中,既能充分利用煤的能量,又能回收某些贵重的有机物及有价值的无机矿物质。例如,在使用年轻泥煤、褐煤为燃料的发电厂,首先将煤进行低温干馏,除可以把半焦和煤气用于发电外,同时还可以获取一系列的液体燃料和化学原料。这就是综合利用煤炭的一种形式,即动力——工艺(能量——化学)的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煤炭的途径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主要取决于煤炭加工方法、煤的性质以及加工利用的目的与产品的用途。目前综合利用煤炭的主要途径,可分为煤炭的高温干馏、低温干馏、气化和煤炭的直接化学加工。
煤炭高温干馏是综合利用煤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不仅起源最早,而且获得最广泛的发展。高温干馏一般是以生产冶金焦为主,回收煤气及化学产品为副;也有少部分以生产化学原料或供应都市煤气为主。目前世界焦炭总产量已逾二亿吨。焦炭除可作为冶金工业的主要燃料和还原剂外,还可作为造气和制造多种碳化物的原料。从高温焦油(占煤的3%至4%)和焦炉煤气(每吨三百至四百立方米)中可提取氨、苯、甲苯、苯酚、蒽、萘等数百种贵重的化工原料。苯是有机化学工业最重要的原料之一,无论制造农药、染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塑料及洗涤剂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苯的来源目前主要依靠煤炭高温干馏取得。焦炉煤气富含有氢(40%—60%)和甲烷(20%—30%),既是高热值的气体燃料,又是廉价的合成原料气。我国钢铁工业的高速度发展,带动了煤炭高温干馏综合利用的大发展,无论焦炭、化学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综合利用水平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发展从低温干馏出发的煤炼油工业,是综合利用煤炭的另一重要途径。焦油是低温干馏的主要产品,产率比高温干馏要多二至三倍。焦油主要系烃类、含氧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所组成,其中含有大量的各级酚类。通过简易蒸馏精制可获得汽油、煤油、柴油及润滑油,等等。从发展趋势看来,低温焦油加氢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焦油经加氢转化后,可以大大提高油收率,获得高品质的汽油、航空汽油、煤油、航空煤油等,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高级酚转化为低级酚。低级酚是制造塑料、染料、合成纤维、玻璃钢、农药、炸药等基本的原料。低温干馏所得的大量半焦(占煤的70%—80%),由于尚含有少量的挥发份,反应性、燃烧性均良好,用途广泛。它不仅是理想的造气原料、动力及民用燃料,还能用于配煤炼焦或直接作为小高炉炼铁燃料。低温干馏煤气亦是良好的气体燃料和合成原料气。世界上凡是石油资源不足的国家,都特别致力于发展煤炼油工业,如德国1944年人造液体燃料产量已达五百五十万吨。我国煤炼油工业在党的领导下,几年来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制取气体燃料和合成原料气,是综合利用煤炭的又一重要途径。它的最大优点是几乎能用各种固体燃料(煤、半焦、焦炭)和在工业上应用受到限制的低级煤、劣质煤作为气化原料。随着气化剂和条件的不同,可将煤全部转化为组成不同、热值不等的煤气。气体燃料具有便于使用,易于控制,热利用率高等优点。所以,各先进工业国的煤气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煤气在整个燃料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也日益增长。但煤气更有价值的用途,是其中所含的一氧化碳和氢,这是合成化学工业最基本的原料和起点。随着催化剂、压力、温度等条件的不同,氢可与空气中氮制取多种含氮化合物(如合成氨、尿素、硝酸等);而不同体积比的一氧化碳和氢,又可合成各种液体燃料、醇类、酮类、醛类、有机酸及其他脂肪族有机化合物等等。用这些重要化学产品,就可以生产成千上万种美化人民生活的日用品,并满足工农业对原材料日益增长的需要。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由煤直接进行化学加工,也是发展综合利用煤炭极有前途的方向。用煤直接进行化学加工,通常采用有机溶剂抽提、氧化、加氢、水解等方法而获取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的化学产品。例如,以吡啶、酚或苯胺作溶剂时,可从煤中抽出20%—30%的有机物质;而采用热溶方法,可使煤的大部分有机物转化为液体产物,它较低温干馏焦油收率还高二至四倍,经过进一步精制或加氢,可取得高级液体燃料和化学产品。
综合利用煤炭,可以大大提高煤炭的经济价值。综合利用煤炭的程度愈高,利用范围愈广,经济效果就愈显著。除了煤中的有机物质有着广阔的用途外,即使无机物(硫化物等)和炉渣,也可利用来做化工原料、耐火材料、建筑材料、肥料等。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元素锗(半导体的重要原料),尽管在煤中仅有百万分之几,但由于煤炭消耗量很大,通过综合利用各个过程可以富集回收,仍然是提取锗的主要来源。因此,要充分体现综合利用煤炭的优越性,充分合理利用煤中有机的和无机的物质,既利用其能量又回收化学产品,就自然要求有关利用煤炭的部门,如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以及一般工业交通燃料、民用燃料等方面组织起来,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和协作。因此,只有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才有可能全面地实现综合利用煤炭,最有效地利用煤炭资源。
扩大燃料来源
扩大燃料来源的途径很多,如大力开发石油、天然气及油页岩,积极发展水电事业,千方百计地增产煤炭等等。但是,通过有效地利用来节约煤炭,是扩大燃料来源更重要的一面。我们国家如果每年能节约煤炭5%,即相当于增建一百万吨的新矿井二十对以上。要达到节约煤炭,扩大燃料来源的目的,除逐步实现综合利用外,目前应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1,节约炼焦煤,扩大炼焦煤的来源。钢铁工业对煤炭的质量要求比较严格,用煤量大。实际情况表明,钢铁工业节约煤焦的潜力很大,目前高炉炼一吨生铁所需的焦炭(即焦比),在先进和落后企业间差别很大。我们知道,炼焦用煤的需用量,主要取决于炼铁高炉的焦比、洗煤回收率、成焦率和粉焦率等几个主要指标。因此,提高洗煤回收率及成焦率,降低炼焦精煤灰份、粉焦率及焦比,都是节约钢铁工业用煤的基本环节。只要我们对节约炼焦煤的重要性有了明确的认识,在洗煤、炼焦和高炉冶炼技术及管理制度等方面,作不懈的努力和改进,一定能获得显著的成效。
其次,必须设法扩大炼焦用煤的来源,因地制宜地拟订经济合理的配煤方案。在配煤中要尽可能增加弱粘结煤、不粘结煤、半焦及焦粉的比例。此外,在保证焦炭强度和节约用煤的前提下,推广和试验单煤炼焦和用无烟煤直接炼铁等方面,都是扩大炼焦用煤来源的重要途径。
2,扩大液体燃料的来源。从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来看,远比天然石油来得广泛。因此,充分利用全国各地的小煤矿所生产的煤炭,发展县级或人民公社级的小型低温干馏工业,制取地方工业和农业所急需的液体燃料、化肥和农药等,不仅是扩大液体燃料来源的积极措施,而且十分有利于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另外,尽量提高现有各厂的焦油回收率和质量,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使焦油得到充分的利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不增加或少增加煤炭消耗量的条件下,增辟液体燃料的来源,还必须大力回收各种工业(特别是大电站及其他动力工业)、土法炼焦、交通运输及民用煤中的焦油。
3,提高煤的热能利用率,扩大气体燃料的来源。将煤加工制成不同热值的气体燃料,其热能利用率比直接烧煤要高得多。用发生炉煤气做一般工业及民用燃料,比直接烧煤可节约煤炭10%—30%。锅驼机(烧煤)的热效率只有5%,而煤气机的热效率可达25%—30%。一吨煤经低温干馏后,仅所得煤气(半焦和焦油不算)通过煤气机所获得的动力,就比一吨煤全部通过锅驼机所获得的动力要多。一百万吨烟煤经高温干馏后,除获得大量化工产品外,煤气及焦炭(再造气)全部供城市使用,就可相当于一百三十万吨煤直接燃烧的效果。同时,高热值煤气完全可以代替液体燃料,用以开动汽车及拖拉机等。因此,煤气化是一项扩大燃料来源,节约煤炭的有效措施。
4,动力及民用煤的节约。我国动力及民用煤所占比重很大,一般热效率均较低。铁路机车热效率不及10%,一般锅炉为20%,生活炊事为15%。为了提高热效率,除经常维修外,还须改进锅炉、炉灶等设备,提高燃烧技术。此外,制取都市煤气做为动力及民用燃料,利用半焦、无烟煤做成型的无烟燃料等,不仅能节约煤炭,而且有利于改善环境卫生。
5,充分利用一切燃料及热能。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烟煤的需要量日益增多,必须尽量利用无烟煤代烟煤,以次煤代好煤,燃烧劣质煤、洗煤厂的中煤等。为了降低煤耗,需加强原煤的筛选,改进设备,提高技术,加强煤炭合理调运及分配制度。并要充分利用废热、废气及一切热源,如小高炉、土焦炉的煤气等。充分利用一切燃料及热能,不单是一项节约用煤的措施,而且是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任务。
煤炭科学研究的任务
解放十余年来,我国煤炭合理利用和综合利用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随着煤炭产量的增长及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今后煤炭科学研究任务势必日益增多。
由于煤炭工业的机械化和水力化开采的迅速发展,粉煤产量增高,必须加强粉煤的物理机械性质、热加工方法、成型工艺技术等问题的研究。年青煤的分段炼焦技术,是解决各种不同粘结煤炼焦和粉煤炼油的新途径,试验研究利用气煤、弱粘结煤、不粘煤炼焦方法,可以扩大炼焦煤的资源。此外,改进低温干馏方法,探索新工艺流程,解决大量火电站用煤的动力——工艺综合利用的工业化问题,进一步改善焦油加工方法,煤气及半焦的有效利用方法等等,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各种高效能的气化方法和粉煤、低级煤和劣质煤的气化新工艺也需要深入研究。煤的地下气化是采煤技术和综合利用煤炭的新方法之一,也有待继续努力研究。
为探索更有效的加工利用新方法,加强对我国煤炭资源的成因、分类、基本性质、组成结构和在热加工与化学加工过程中各种反应和转化机理的基础研究,仍然十分必要。
大跃进以来,我国广大群众创造了许多综合利用煤炭的先进经验和新技术。认真地总结、巩固、推广、提高这些宝贵的经验,促使我国煤炭合理和综合利用水平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是当前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地质年代的修正
地质年代的测定,历来多用古生物学的方法,即根据地壳中包含的有机化石来查明地壳的相对年龄。二十世纪初叶,地质学家认为地球(地壳)年龄为一亿年左右。但是,由于放射性方法的出现,这个数值有了很大的改变。
J·巴勒弗和A·霍耳默斯,最初利用矿石中的放射性元素铀或钍,以一定速度转变为氦或铅的作用测定了矿石年龄,而确定出各个地质纪和世的延续时间。他们在1917和1927年分别指出,地球年龄为十亿年以上。当时,许多地质学家对这种测定法的可靠性表示怀疑,这种学说没有得到公认。到了1930年,放射性方法才得到大家的信任,许多学者肯定了地球年龄为二十一至三十三亿年。
后来,放射性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1939年,A·O·尼尔用质量分析计分析了矿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1946年,W·F·利布用C14法进行了测定。1947年,L·H·阿列阿斯对铷—锶法的实用化作出一些贡献。1948年,L·T·阿耳德里赫和A·O·尼尔创议了钾—氩法。于是在1950年,许多地质学家发表了新的测定结果。A·波耳德尔瓦尔特等人指出,在加拿大尼托巴州和非洲罗得西亚发现的世界最古的岩石,已有二十七亿年的年龄,在包含这种岩石的地层中可以找到古代植物(藻类)的化石。C·帕特桑指出,地球年龄为四十五亿年左右。这个数值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承认。
1957年以前,一般认为古生代的开始为大约5.1亿年前。最近,C·F·达比德桑和A·霍耳默斯用钾—氩法进行了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分别提出修正意见。霍耳默斯指出,古生代的开始为大约6亿年前。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各个纪的纪初如下:寒武纪为6±0.2亿年前,奥陶纪为5±0.15亿年前,志留纪为4.4±0.1亿年前,泥盆纪为4±0.1亿年前,石炭纪为3.5±0.1亿年前,二叠纪为2.7±0.05亿年前,三叠纪为2.25±0.05亿年前,侏罗纪为1.8±0.05亿年前,白垩纪为1.35±0.05亿年前,第三纪为0.7±0.02亿年前,第四纪为大约100万年前。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神经的疲劳和恢复
英国学士会不久以前在伦敦举行了成立三百周年纪念会。会上,剑桥大学的A·L·霍迪金教授以《神经纤维的活动及其疲劳和恢复》为题作了学术报告。
据报道,他用大西洋产的枪乌鰂(乌贼)的神经纤维作了实验。这种神经纤维表面有一层薄膜,以膜为界,内侧钾离子浓度较高,外侧钠离子浓度较高。神经冲动传来时,部分离子透过薄膜互相交换,一对离子交换所需时间为千分之一秒以内。冲动走过以后,经较长的时间,离子才能恢复原来的位置。如果在尚未恢复原来位置之前,又传来一些新的冲动,就会产生疲劳现象。疲劳的神经要借外力,即要供给高能磷酸盐,如磷酸精氨酸或三磷酸腺甙,才能使离子恢复正常位置。用示踪原子所作的实验证明,磷酸精氨酸的一个或二个分子能够赶出一个钠离子。因此,疲劳程度严重时,供给大量的磷酸盐就能使神经恢复正常。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木星周围有强大的放射线带
澳大利亚的电波天文学家J·A·罗伯特博士和印度的天文学家拉达克利希南博士,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电波望远镜,发现了从木星磁场中的高速电子发射出来的电波,波长为9·91厘米。后来,这种电波又得到各地电波天文台的确认。这种电波的发现说明,在木星的约三十二万公里上空有强大的放射线带,它的渗透力很大,比不久以前在地球周围发现的放射线带(本阿伦带)大1014倍。这种放射线带,可能使宇宙飞船的接近发生很大的困难。
他们对木星以外的太阳系行星——水星、火星和金星,也进行了同样的观测,没有发现任何电波带。这一科学观察如果可靠,将来宇宙飞船飞向水星、火星和金星,可能没有多大问题。
(金连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