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推广农业技术是农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张庆泰
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积极地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促进今年的农业丰收贡献最大的力量,这是一切农业科学家和农业科学研究人员,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生产高潮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家知道,科学研究工作不仅在于认识客观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客观世界。只有把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和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才能发挥它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作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既是深入群众,使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丰富、发展科学理论的过程。科学来自生产实践,反过来又去指导生产实践。比如韭菜和芹菜一次种植、连续收割的经验,就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旅大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同志们,在深入生产中总结了这个经验,并同农民反复试验研究,终于又掌握了小葱、菠菜、甘兰等蔬菜一种多收的再生规律,在几千亩的土地上进行了推广,有力地促进了蔬菜生产的发展。在推广过程中,他们又进一步总结了群众的经验,使一种多收的蔬菜由原来的少数几种扩大到十几种。这样,就不仅不断地提高了蔬菜生产,而且也大大地丰富了这项科学研究的内容。又如,蔬菜苗期猝倒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蔬菜幼苗生长的病害,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去年沈阳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在公社基点工作的教师和农民共同进行研究,很快就找到了解决办法。农民群众、特别是经验丰富的老农,不仅帮助教师分析了苗床温度、湿度以及播种复土厚薄等有关外界条件,而且与教师一起设计了这个试验,进行了观察记载,有的还配合作了小型辅助试验,使这项研究能在较大的面积上对多种蔬菜进行了多点重复,因而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就获得了可靠的结论。他们采用的新药剂和新措施,可以基本保证蔬菜幼苗不受猝倒病的为害。这个防治方法已经在大面积上推广,有效地保护了蔬菜的增产。同时,教师们也总结了经验,把这项科学研究大大地提高了一步。
这就充分证明,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是提高与普及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结合的越好,工作也就越有成效。那种片面地强调科学研究,忽视技术推广,以为农业科学机关只能搞科学研究,研究人员搞技术推广就会降低研究质量等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农业科学机关必须学会一手抓科学研究,一手抓技术推广,也就是一手抓提高,一手抓普及。只有这样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地使群众从科学技术方面获得帮助与指导,同时使科学理论从生产实践中获得丰富与发展。
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把那些确有把握的研究成果,如优良品种和技术措施等,及时地推广到生产实践中去;另一方面是深入生产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把群众的经验集中起来,加以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再推广到生产实践中去。
推广农业技术应以贯彻“八字宪法”为中心,保证粮食丰收
目前,推广农业技术的工作应该以积极地全面地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为中心,以保证粮食丰收。在这里,重要的是必须从实际出发,抓住农业生产中的主要环节和关键性问题来开展技术推广工作。什么是主要环节和关键性问题?我国地区辽阔,条件不一,主要环节和关键问题也因时因地而异。这里重要的问题是要具有生产观点和群众观点,善于从实际出发进行选择。
例如,在当前春耕生产中,从东北地区来说,如何节约用种,保证苗全、苗壮,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近年来许多地区用种量偏高,种籽浪费是相当严重的。做好发芽试验是决定播种量的重要环节,因为发芽率试验不准确,用量偏低则出苗不全,用量偏高则浪费粮食。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加强对公社生产队种籽发芽试验的技术指导,要教给群众在发芽试验过程
中学会掌握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措施。
在抓好今年生产的同时,还必须从长远打算,为今后发展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切实建立、健全留种和保种制度,广泛利用杂交优势,就是从长远着想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在安排今年生产的时候,农业科学工作者应当帮助公社选留一部分好地做留种田,播种好的品种,建立留种制度,保证做到自留自用,克服某些地区由于远程调运种籽对生产所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充分利用杂交优势,是增产的一项有效的技术措施。这在玉米和白菜上的增产效果尤为显著,品种间杂交一代玉米,较一般品种可增产10%—20%,白菜可增产10%—25%。因此,逐步推广这项先进的技术措施,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这里只是略举一二事例,来说明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对于生产的重要作用。能否说这些工作太平凡呢?绝不能这样说。比如把种籽搞好,真正做到质量好,纯度高,又能切实保管好,使其发芽率达到或者接近100%,再加上做到播种量适宜,从辽宁省来说,每年就有可能节省十万、二十万吨种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种籽工作做好了,能够显著增产。由此可见,即使是一项平凡的细小的科学技术,一经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无法估计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能否说这样做就是单纯重视当前生产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科学发展前途呢?绝不能这样说。一切农业科学研究机关的工作,都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当前广大群众的需要出发。每年每季都应交给群众一些有益的东西,即使是平凡的细小的技术措施也好。当然,我们也绝不能放松从长远着想的研究课题,对这种课题应该进行认真的长期的研究,以期在若干年后把试验研究的成果贡献出来。这就是我们以广大群众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革命功利主义。
要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积极、慎重的方针
要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既积极、又慎重的方针。大家知道,农业生产是极其复杂的,农作物种类繁多,特性差异很大;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较长,并且存在着严格的区域性和季节性。每种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要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它随着土壤、气候、雨水、耕作方法等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着各种不同的新性质和新特征。这里比任何物理、化学上的变化,都更具有复杂性。农作物的产量大小,就是由于土壤、肥料、种籽、雨水、气候、阳光等各种条件,综合起“连因互补”的结果。比如,玉米一般说是一种高产作物,但是,如果不注意它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不弄清它对当地各种条件的适应性,而把它种植在二洼地或粘土地上,就会因为扎根不深而造成倒伏减产,高产作物也就变成低产作物。所以我们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时,必须充分认识农业生产的错综复杂性和因素相关性,掌握自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农业生产如同其他事物一样,对周围其他事物的关系是互相矛盾、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因此在推广某种技术措施时,不仅要考虑这项措施本身是否成熟,而且还要考虑它与周围其他条件是否适应。有时候,实行某项技术措施是可以增产的,应该推广,但是,如果孤立地推行这项技术措施,而其他技术措施不能相应地跟上去,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合理密植,是一项增产的措施,但是只有与浅耕改深耕、少施肥改多施肥等措施全面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农业技术措施是综合相关、互相影响的。不论推广任何一项技术措施,都要有全面观点,如果对它的作用片面地加以夸大,就会在工作上犯错误,给生产带来损失。一切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推广农业技术必须善于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凡是试验成功,又为群众所迫切需要的技术措施,就应该因地制宜地积极推广;凡是没有经过试验或者经过试验还没有把握的技术措施,就不要贸然推广;某些技术措施即使已经试验成功,如果群众暂时还不愿意接受,也不能急于大面积推广。一定要耐心地在群众中进行宣传教育和增产示范工作,使群众真正认识到新技术的好处,然后再逐步地加以推广。所以,“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公社建立工作基点是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方法
科学研究机关在农村人民公社建立工作基点,是推广农业技术和开展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形式。基点工作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典型示范的方法,指导和推动生产全面的发展。有些同志时常提出,到基点工作要不要带研究课题?带研究课题肯定是可以的,问题是看你带什么样的课题。有些研究项目,确是当地群众在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当然应当取得群众的同意,同群众一起进行简易的小面积试验。如果不是这种情况,例如用工过多、用肥过多、比较复杂的研究课题,则坚决不要带下去。总之,基点工作必须处处为群众为生产着想,事事对群众对生产有利,而不能给群众增加麻烦,更不能影响群众的生产。
依靠当地党委的领导,坚持贯彻群众路线,把科学技术真正交给群众,让它在广大群众中生根、开花、结果,这是做好基点工作的关键。所有在基点工作的同志,都应当树立起坚强的群众观点和生产观点,一切从生产需要出发,从群众愿望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欢迎和支持,也只有这样,才真正能对发展生产作出贡献。在辽宁康平县基点工作的技术干部,同群众一起把当地棉花由低产改变为高产的事例,对我们做科学研究工作的人都有着深刻的启示。他们深入实际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先后访问了五名植棉模范和三百多名有经验的棉农,召开了十几次座谈会,前后历经四十多天,终于总结出当地棉花低产的“七大原因”。与此同时,他们又和群众一起反复研究,集中群众的智慧,总结群众的经验,制订出提高棉花产量的“八大措施”。这些措施得到了中共平康县委的支持和群众的欢迎,在全县推广之后,使得当地棉花产量获得了空前未有的丰收。他们所以能够获得这样巨大的成绩,正是因为他们认真地学习并贯彻执行了毛主席历来倡导的遇事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他们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蹲基点工作的同志,只要能够继续鼓足革命干劲,发扬革新的首创精神,忠心地依靠当地党的领导,坚定地贯彻群众路线,经常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真正做到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和群众同商量,就会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力地开展起来。
为了进一步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各地的科学研究基点,还应当帮助公社建立和健全农业技术研究会,认真地吸收老农、青年技术人员参加。县的示范农场既是良种繁殖基地,又是技术推广基地。省、市科学研究所既是科学研究部门,又是技术推广部门。这样,就可以形成一套自下而上的农业科学研究网和农业技术推广网,组织与带动千百万群众为不断改进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而斗争!


第7版()
专栏:

从实际出发才能实现粮食稳定增产
康迪
西北农学院农场从国民党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时候,土地荒芜得很厉害,有部分土地八年没有上粪,草长的比庄稼高,产量不如农民。十六年前开办时买的六头牲口,瞎跛老弱。库存现金只有八分,而外债却欠了三万多斤小麦。囊空如洗,工资要付,生产资料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在这些困难面前,我们决定从实际出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并提出生产第一,以农为主,勤俭办场,自给自足的方针,继承延安时期的优良传统,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经过恢复、发展,产量逐年上升。到1954年以后,小麦、玉米产量基本上稳定在五百斤左右。如小麦1954年平均亩产五百零九斤,1955年四百九十四点七斤,1956年五百三十一点九斤,1957年四百二十一点四斤,1958年四百七十六点六五斤,1959年五百一十五点四斤,1960年五百六十三斤,七年平均五百零一点三斤。这七年当中除1957年因播种时干旱,扬花时风雨,条锈病严重,因而影响产量外,其余六年既有丰年,也有歉年,但产量大体稳定在五百斤左右。玉米从1954年到1960年七年平均五百二十八点零五斤。这七年中除1955年、1957年两年平均四百三十多斤外,其余五年都在五百斤以上,也基本上达到稳定的增产。群众再不说农学院糟踏土地,反而说一定要向农学院学习。过去是反面教员,现在是正面教员了。
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遵循了毛主席的教导,一切从实际出发,经常调查研究,一切通过试验,坚决执行党的政策。
根据我们的经验,要实现大面积稳定增产,必须深刻地认识和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因时因地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充分发挥其有利于稳定增产的因素,限制其不利条件。这就是说,要正确地执行农业八字宪法。
不断地培养地力,是保证连年丰收的物质基础。我们培养地力的方法是:深耕、倒茬和施肥。根据农民的经验,“儿要亲生,地要深耕。”“犁成的麦子,种成的秋。”深耕可以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根据这些线索,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了蓝田深翻地的小麦每亩少则多收七、八十斤,多则多收一、二百斤。所以蓝田农民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深翻一寸顶茬粪,深翻两寸地生金。”“你有千顷田,我有锨翻地。”我们吸取了这些经验,随着农业机具的不断革新,逐步加深耕层和提高耕地质量。1950年用五寸步犁,小麦亩产二百二十二点七六斤,1951年用七寸步犁,小麦亩产二百三十点六斤,1952年用双轮双铧犁,小麦亩产三百五十五斤,1953年用拖拉机耕地,小麦亩产五百零九斤。这就进一步证明因地制宜地实行深耕,对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有显著作用。
在轮作倒茬上也吸取了群众的宝贵经验。武功农民流行这样的说法:“种麦不倒茬,十年九年瞎”。“一年豌豆两年好小麦,三年苜蓿三年好庄稼”。1956年武功县的小麦所以成为全国的红旗,与该县小麦和豌豆、苜蓿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有着重要关系。从武功黄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采取豆科作物与禾本科粮食作物轮作的方法,制订了小麦、玉米、苜蓿、豌豆(毛野豌豆)等作物的八年轮作制,收到很大的效果。由于黄土比较地缺乏氮和有机质,而豆科作物有繁茂的枝叶和发达的根系,可供给土壤增加大量的有机质,与豆科作物共生的根瘤菌又能供给土壤大量的氮素,因而在苜蓿或豌豆的茬口以后,作物的产量总是比较高。试验证明:豌豆茬的小麦比歇茬麦增产30%左右,增加土壤有效氮224%。
肥是培养地力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我们解决肥料的办法是:发展养猪,实行农牧结合,以农养牧,以牧养农,互相促进,农牧丰收。所谓“猪肥苗壮,猪瘦苗枯”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实行农牧结合,从1954年以来小麦每亩基肥一直保持在一万至一万五千斤,保证了小麦连年丰收。
其次,和自然灾害做坚决的斗争。人要当自然的主人,不能当自然的奴隶。这几年来,我们所遇到的主要灾害,一是干旱,一是条锈病。我们对付干旱的办法主要靠保墒和灌溉。武功地区的年平均降雨量为六百三十四点零八毫米,而小麦全部生长过程需水量不过三百九十八点九七毫米,从数量来说,已足够而有余。但雨量分布极不平衡,当小麦生长期间最需水的时候,降雨才二百三十一点五七毫米,占全年36.5%。而不在小麦生长的时候,降雨量却达四百零二点六四公厘,占全年63.5%,这是小麦生长发育的一个根本矛盾。不解决这个矛盾,就很难获得稳定的产量。灌溉和保墒是解决这个矛盾的重要途径。而保墒在无水可灌的旱塬,就更为重要。保墒工作不是干旱临头才采取紧急措施,而是要坚持抗旱耕作制度,把保墒列入技术措施,从麦子收割以后,即浅耕灭茬,到第二年麦收以前都要注意保墒。所谓“麦收隔年墒”,就是这个意思。要做好保墒工作,必须做到早、快、好、勤、巧。保墒的方法是:耙、耱、碾、锄、打。这样,一方面可以保墒,一方面又可以提墒。只要把保墒工作做好,就可以使有限的土壤水分更有效地为小麦利用。当然,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1957年回茬小麦没有灌溉,亩产只有二百零一斤;1959年实现了水利化,回茬小麦亩产达到五百九十七斤,增产197%。至于灌溉方法,对小麦来说主要是抓雨水,冬灌盘根水,春灌拔节水;返青水要根据情况决定。条锈病是小麦丰产的大敌。我们防治条锈病的办法,主要是几个抗病品种的组合。过去我们只种单一品种碧玛一号,感染条锈病很严重。现在我们改种六○二八、二四一九、六一二、六一四等多品种组合,收到一定的效果。此外,还采取埋土切叶,药剂防治。采取这些措施,基本上可以战胜条锈病了。
再次,是抓紧种、管、收全部生长过程,因时因地运用各种技术措施,如种粒选种,建立留种地。根据品种的特性确定适宜的播种期和播种量,同时不断改进播种方法,提高播种质量,以达合理密植,通风透光,防止倒伏。一般我们播种十八到二十斤,田间管理细致及时,在小麦整个生长阶段,都像母亲抚育婴儿一样,精心护理,特别重视了消灭三类苗,做到勤检查,加措施,促进生长,保证丰收。收获是增产的最后环节,龙口夺食,颗粒还家,才能保证丰收的实现。
人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并不容易。张秋香种棉花要看天看地看庄稼,每年的技术措施都不一样。天有各种各样的天,地有各种各样的地,庄稼有各种各样的庄稼。天、地、庄稼之间又包含着千差万别错综复杂的现象。要找出它们的客观规律,就要做一系列的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就要从各个学科、各种角度进行周密的分析与综合,然后才能逐步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表到里,以至最后比较全面地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
实践是认识之母,人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唯一源泉在于实践。我们要认识大面积稳定增产的规律,就必须通过农业生产的实践。毛主席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那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论》)遵循毛主席的指示,我们在认识稳定增产规律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自己试验取得直接经验;另一方面向群众进行调查、学习,取得间接经验,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对稳定增产的规律有真知。解放十多年来,我们非常重视群众的丰产经验,不断地有许多师生在生产第一线进行调查和总结,虚心向群众学习,并采取多样方式召集劳模会议,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比如对犁地,群众说:“头遍铲破皮,二遍夯扎犁,三遍锄草哩,四遍胡搞哩”。这使我们掌握了浅、深、浅的小麦犁地规律。又如施肥,群众说:“冬月里金,腊月里银,正月里金,二月里土”。这使我们认识了小麦冬季施肥的规律。对自己的试验,我们也非常重视。我们采取了单项试验与综合研究相结合,大面积丰产与小块试验相结合,外地经验与本地试验相结合,试验成果与经济核算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栽培技术措施,如品种、密度、深翻、施肥、灌溉等,都首先进行单项因子的试验,然后把许多因子综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的栽培试验,然后又把试验的结果,投入几十亩至百亩的小块丰产田进行大规模的试验,再把试验的结果,投入全部大面积生产。如此,一步一步地把成功的经验集中起来,就使我们正确地认识了稳定增产的规律。对于外地的经验,我们也是经过本地试验,成功的才能投入大田。由于我们试验的目的在于生产,因此就必须要有经济核算的观点。推广新的经验,不仅要求在自然条件方面是大面积上都能办得到的,而且在成本上也要合算。只有在产量上是增加的,收益上是有利的试验结果,才能用于大田生产。没有把握的事情,可以做试验,但不能用于生产,这是我们取得稳定增产的一条重要经验。


第7版()
专栏:报刊文摘

把思想工作摆在党的工作的重要地位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问题
是一切按照总路线的精神办事
在工业生产中,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党组织的一项经常性的任务,也是搞好企业生产的根本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问题,就是一切按照总路线办事,一切走群众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许许多多事实一再证明,凡是坚持政治挂帅,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抓紧具体措施,切切实实地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将生产工作胜利地推向前进。以九龙岗煤矿为例,今年1月上半月的生产任务完成得不好,原因何在呢?主要是有些干部和工人满足于连续三年大跃进的成就,今年一开始,在新任务面前,产生了松劲畏难情绪。矿党委针对这种情况,坚决按照总路线的要求办事,坚持政治挂帅,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大讲当前形势和有利条件,大讲煤炭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所有干部和工人都懂得煤炭是当前保证生产建设的关键。经过这一系列的思想动员,提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迅速扭转了部分职工的畏难松劲情绪,鼓舞了士气,制订了增产计划和措施,坚持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超产竞赛热潮,因而促使生产面貌骤然改观,生产水平直线上升,下半月平均日产煤量比上半月猛增16%,而且获得了矿际竞赛优胜红旗。这个矿在一个月之内,上半月和下半月的生产情况截然不同,人还是那样多,设备材料还是那样多,一松劲产量就下降,一鼓劲产量立刻上升。问题很明显,在同样的物质条件下,能否把生产搞好,转折点就在“鼓”和“松”两个字上面。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抓好生产的决定因素在于人的思想觉悟,人的精神状态,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坚持政治挂帅,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愈是有困难,愈要有干劲,愈要精神振奋,愈要脚踏实地,及时地、具体地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建设事业赢得一个又一个的光辉胜利。
(摘自3月24日安徽日报:《大做思想工作、大鼓革命干劲》)
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就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各个企业的客观条件不可能是一样的,有的条件好一点,有的条件差一点。这种客观条件的差别,就会给工作进展带来不同的影响。不承认这点,就不是唯物主义者。但是,共产党人最大的特点是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决不能在客观实际面前表现得无能为力,做客观实际的俘虏。辩证唯物论与机械唯物论的不同,就在于它不认为客观条件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认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可以改变客观条件和创造客观条件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满怀信心地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因。超越客观所许可的范围,去计划自己的行动,当然是错误的。但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人们的革命干劲如何,也就是在客观所许可的范围内,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常常在工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永远是一切工作的灵魂和统帅。当前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向群众大讲有利形势,让群众充分认识光辉灿烂的伟大前途。同时也要指出,由于农业上两年歉收,给我们带来的暂时困难;三年大跃进,工业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广泛开展,生产力迅速的提高,相形之下,原材料采掘工业和运输业显得落后;就业人数的急剧增加,购买力的增长,消费品就相对地不足;轻工业要加速发展,就必须以农业大发展为前提。如此等等,都是前进中的新问题和困难。如何对待这些新的问题和困难,存在着两条道路、两种方法、两种世界观的斗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来解决。如果不抓思想政治工作,而单纯地抓那些具体业务工作,要想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和充分调动劳动积极性是不可能的。因此,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亲自深入到群众中去,把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经济工作。只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深入细致地作好思想政治工作,任何困难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征服。 (摘自3月15日湖北日报社论)
抓思想要同抓生产密切结合
在工厂企业中,生产永远是中心;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搞好生产。因此,抓思想和抓生产要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从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从生产的实际出发。在日常生产中,以至与生产密切相联的群众生活中,总会不断地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就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回答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十分深入细致的工作。毛主席在谈到对农民加强社会主义教育的问题时指出:“这一工作是艰巨的,必须根据农民的生活经验,很具体地很细致地去做,不能采用粗暴的态度和简单的方法。它是要结合着经济工作一道去做的,不能孤立地去做。”这一指示精神,对于加强职工的思想教育,也是完全适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细致的主要标志,是抓好活的思想,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不断地了解分析群众的思想情况,针对不同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为了使职工对于思想教育的内容有更深刻的领会,需要引导群众采取回忆、对比和组织访问、开座谈会等方法,用群众亲身经历的事实,进行生动的自我教育。要把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和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因为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抓思想,思想工作就会发挥更大的威力。
(摘自3月15日天津日报社论)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文汇报讨论
梁启超思想体系的阶级性问题
上海文汇报在3月31日发表了蔡尚思的《梁启超后期的思想体系问题》一文,对梁启超思想体系的阶级性问题特别是他的后期思想的发展变化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接着文汇报编辑部又邀请上海史学界的部分人士,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针对蔡尚思的文章提出的意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蔡尚思在文章和发言中认为:(一)梁启超后期的思想体系是代表了还带有一定资产阶级色彩的时代化地主阶级的。梁启超在前期曾经是一个资产阶级改良派,起了进步作用;但至后期,则下降为地主阶级的封建复古主义者,退回到地主阶级立场,再谈不上什么改良主义者了。梁启超后期虽然同时具有封建地主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但其中心思想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二)他在后期不仅反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且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去反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三)由于梁启超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尊孔,他不可能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员,而是站在新文化运动的敌对地位。当时的所谓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并非资产阶级内部的论战,而是时代化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论战。
关于梁启超的思想体系的阶级性,许多人在发言中认为:梁启超的思想体系基本上是属于资产阶级的,至少资产阶级思想多于地主阶级思想。有人指出:梁启超思想体系的阶级性确实很复杂,前后变化多端,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改良主义的黑线。十九世纪末由于国内民族危机严重,内部阶级矛盾尖锐,民族资产阶级要求继续发展,很多地主都向资产阶级转化,或要求向资产阶级转化,梁启超便是这类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但是他立足于地主阶级,企图在不触动他的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走资本主义道路,因此称他为地主资产阶级是可以的。他的思想体系和他的改良主义思想的本质是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所谓改良主义思想,便是由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汇合起来的。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派来说,康、梁是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始终处于顽固派与革命派之间。维新时期的改良派曾经是进步的,但是由于时代不断前进,改良派就由进步、落后转到反动。不过,他们的地主资产阶级立场始终未变。有些人在发言中指出,说他是地主资产阶级基本上是可以的,但是梁的思想体系还带有买办资产阶级的色彩,他在维新时期曾经投靠过帝国主义,在他后期更为帝国主义辩护过,因此说他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更为适合。地主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的投靠不是那么明显的,而梁启超的依靠帝国主义,主客观始终是一致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本身就较复杂,有封建思想,有外来的乌托邦思想,也有资产阶级思想。尽管他前期是维新派,后期是保皇派、立宪派,但改良主义这根黑线却贯穿在他前后期的思想体系中。
至于梁启超后期究竟是否反对资本主义以及站在什么立场上来反对,很多人发言不同意蔡尚思所说的梁启超后期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反对资本主义。他们认为,反对和批评资本主义的不仅仅是地主阶级,而梁启超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反对资本主义的,因此他只是在形式上反对资本主义。有的认为梁是站在地主资产阶级立场反对资本主义。有的认为梁启超后期实质上也还是想要发展一些资本主义的。
至于梁启超是否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来尊孔,许多人的发言中也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凡是地主阶级都尊孔,这是对的;但是当时的资产阶级右派也曾讲尊孔、复古,因此说梁启超由于尊孔就是代表地主阶级思想的理由是不够充分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