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怎样正确指挥生产
编者按:怎样正确指挥生产,各地干部都有不少宝贵的经验。下面发表的是3月下旬河北交河县委第一书记阎国钧同志主持的座谈会上,几个公社的生产队长和党支部书记谈的一些经验,供各地参考。
有事同群众商量
在今年备耕当中,我们生产队计划提前半个月送粪、耙地。这一来全队共有二千多车粪需要快送,耙地七百亩的任务也很紧;更困难的是早晚还有冻。当时,队干部都没有想出完成任务的办法来。
后来我们找老农商量,又分头和群众研究,结果办法出来了:午时化冻不好走车,就去耕地耙地;早晚有冻不能耙地就去送粪。这样,困难解决了,九辆大车二十五天就把二千多车粪送完了;七百亩应耙的地七天也耙完了头遍。现在一提起这件事来,干部们都说:“多同群众商量,就能正确指挥生产。”
燕台公社仓二生产队支部书记 任友臣


第2版()
专栏:

深入重点解决问题
事事知根摸底,才能正确地指挥生产。办事没有谱,就难说指挥正确。
怎样才能知根摸底?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解剖“麻雀”。就是在制订生产措施或解决一个较重大的生产问题的时候,深入摸底,反复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拿甘薯育苗来说吧,今年全队计划种八十七亩春甘薯,为了争取高产,经过群众讨论,决定把插秧期由立夏提前到谷雨。可是全队只有十三条炕育苗,到谷雨薯秧只能长到一尺,显然薯苗是不够用的。怎么办呢?我就到第三小队去解剖“麻雀”。我同那里有经验的社员商量出一个办法:在这个小队的三条炕上增加了两千斤薯块,比原来定株增加了66.6%。这个试验证明有效,薯秧大大增加了。后来我们就在全队普遍推广了这个经验,解决了缺薯秧的问题。
阜城公社王村生产队支部书记 胡成清


第2版()
专栏:

按党的政策办事
看你指挥生产方法对不对,还得拿党的政策去衡量,就是说,是不是按党的政策办事。如果违反了党的政策,例如说不按“四固定”、“三包一奖”办事,事情准办不好。为了提高干部的政策水平,正确指挥生产,我们建立了一个干部“政策学习班”,组织生产队干部和小队干部,每星期的晚上学习两个小时。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小队的权限、“四固定”、“三包一奖”、小段包工、定额管理等具体政策。在每次学习以前,先口头提问,测验上次学习的内容,再汇报执行结果,达到了学会、用好。2月下旬,组织干部学习了按劳分配的政策,二小队队长赵广明检查了过去评工记分中没有执行男女社员同工同酬的原则。通过学习,现在这个小队同工同酬的制度执行得很好。“政策学习班”对我们生产队干部的好处更大了,它帮助我们熟悉各项政策,正确指挥生产。例如第四小队原来春耕生产的肥料不足,每亩地比“三包一奖”的要求少一车肥料,可是社员家庭积肥很多。我知道了这个事,就帮助他们贯彻执行了按质论价、现款收买的政策,很快便收起了一百多车肥,缺肥问题解决了。
王集公社李守先生产队支部副书记 张敬先


第2版()
专栏:

交流领导经验
搞好生产,光凭生产队的几个干部,是“手大遮不过天”的,还应当把小队长的作用发挥起来。可是,小队长们有的能力强,有的能力弱;再说,能力弱的不见得没有先进经验,能力强的也有不足的地方。怎样帮助他们互相取长补短,交流经验,共同提高,达到正确指挥生产的目的,是个很大的事情。对这点,我们的办法是定期组织小队干部交流经验,互相取经献宝。例如3月18日小队干部交流经验时,四小队队长韩金胜,在会上介绍了抓紧雨后时机,集中人力畜力突击耕地的经验。经过讨论,第一、二、三三个小队都说按他们的条件可以抢耕;但是第五小队说他们土质盐碱多,雨后适合刮碱土,大家都说五队的作法也好。这样全队耕地、刮碱土都抓住了时机。由于定期的举办经验交流会,既提高了小队干部的领导能力,同时又加强了小队的集体领导。现在,全队五个小队十五个小队干部大都能独当一面,正确指挥生产。小队的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检查研究等制度也都很健全,工作有条不紊。
东光公社井韩生产队支部书记 史连才


第2版()
专栏:

因时因地制宜
在推广先进经验时做到因地制宜,也是正确指挥生产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如果不看条件,不根据实际情况,死搬硬套,结果不是行不通,就是造成损失。因之,我们在推广先进经验的时候,首先由干部先到现场去看,再回来和老农、小队长、作业组长商量,并在干部的“指挥田”里进行试验,然后根据各小队情况因地制宜地加以推广。如今年各个小队都计划多种南瓜,这个活占用劳力最多。第三小队为了节省人力,创造了用双轮单铧犁翻阳土,用人工起阴土的办法,一亩地能节省五个标准工,经过观察、商量、试验,第一、二小队都是白土地,去年耕得深,牲畜也壮,和第三小队情况相同,这两个小队就推广这个办法;可是第四小队是黑土地,去年又是高粱茬,秋季耕得浅,牲畜也比较弱,我们就告诉他们不必生搬硬套。
灯明寺公社南姜生产队队长 李树荣
(附图片)
及时把党的政策交给群众 里果


第2版()
专栏:

听老农意见 帮老农提高
后铺大队种植计划和增产措施更加切合实际
据新华社杭州10日电 浙江丽水县城关人民公社后铺生产队(生产大队基本核算单位,下同)干部,在领导生产中请老农当顾问,跟老农同谋共断增产大计,使今年的种植计划和增产措施切合实际,有效地促进了春耕生产。
这个生产队的干部,根据过去领导生产的经验,从去年冬季起,专门聘请了十一位熟悉乡土自然情况,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老农,组成老农顾问小组,采取“一交、二听、三帮、四排”的办法,发动老农积极参与生产领导。“交”,就是向他们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听”,就是虚心听取老农的意见,安排每个时期的生产。“帮”,就是帮助老农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丰富他们的经验。“排”,就是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安排半个月的生产计划;老农回到本小队(即生产队,包产单位,下同)后,和小队干部、操作组长等一起,根据生产队提出的任务和要求,订出小队的小段生产计划,而后再向社员贯彻。
这个生产队采取上述办法,发挥老农作用后,干部在安排和指挥生产上更加切合实际。去年冬季制订1961年生产规划时,有的干部主张把新开荒的二百多亩水田全部种上早稻。老农彭福田、张新善等提出不同意见,他们列举了去年早稻面积过大,在插秧、收割等大忙季节发生劳力不足的矛盾,使两季生产都受到影响的事实,说明早稻面积的扩大,必须考虑到劳力、肥料、季节等条件,按实际情况办事。因此,他们建议今年改种一部分中稻。党支部把这个意见交给社员讨论,大家一致拥护。经过群众讨论,将全队可以种植早稻的五百七十多亩田规划种植早稻,其余二百三十多亩不适合种早稻的小麦田等全部改种中稻。这样安排,社员非常满意。
在向老农学习、向老农问计的过程中,由于干部对于老农的某些保守思想和狭隘经验,采取了耐心解释和说服教育的方法,也提高了老农的觉悟和他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因此保护了老农的积极性。如讨论今年早稻插秧时,有的老农主张不用插秧机。对于这种意见,干部不是采取批评的办法,而是运用摆事实、讲道理方法,由他们自己去作结论。在讨论时,大家拿去年队里的两名插秧机手作了对比:雷炳宽一机日插六亩多,插得直、插得匀,没空株;吴根朝一机日插七亩多,秧插得不好,缺株多。通过对比讨论,老农们一致认为:插秧机工效高,只要提高操作技术,机插质量是可以提高的,因此大家认为在今年插秧中,应当努力提高插秧机手的操作水平,使插秧机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2版()
专栏:

领导干部深入基层 摸清情况解决问题
永年县春灌进度显著加快
全县投入的排灌机械已由三百八十台增至六百十五台
本报天津10日电 河北省永年县在春灌运动中,县委第一书记侯顺德同志亲自到第一线,针对目前春灌中普遍存在着的排灌机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深入下去,摸清情况,找出原因,切切实实帮助社、队干部解决问题,因而有效地推动了全县春灌运动的开展。
永年县今年春灌一开始,就暴露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是排灌机械利用率不高,严重地影响了春灌进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委第一书记侯顺德同志就亲自深入到大北汪公社几个生产大队、生产队进行了访问,他和干部、老农、司机手座谈,摸情况、找病源。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找到了排灌机械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有些社、队干部对机器的保管维修不够重视,保管维修制度不健全,造成零件缺损,不能正常开动;其次,工、商部门和机械修配部门还没有很好地和社、队挂起钩来,机件坏了不能及时修理。
根据这些情况,侯顺德同志立即在这个社召开了由商业、工业、机械等有关部门参加的会议,发动大家,清仓摸底,拿出现有库存物资,优先供应社、队修配机械。同时又帮助各生产队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互相调剂余缺,也解决了一些机械配套所需零件。此外,侯顺德同志还主持召开了由社、队三级领导和司机手共同参加的座谈会,帮助制定了一套提高排灌机械利用率的办法:(一)加强对排灌机械使用、保管工作的具体领导。各生产队都由一名队长专门负责这一工作;(二)实行机器、司机手两对口,规定固定使用和建立维修责任制;(三)加强对司机手的政治教育和技术指导工作,合理解决他们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四)由公社机械修配部门抽出技术工人,分片包干,到井台、渠边,及时检修机器,做到随坏随修,不误使用。
大北汪公社经过侯顺德同志的帮助,采取上述措施以后,排灌机械利用率大大提高。全社修好了排灌机械十五台、水车二十一辆,投入浇地的机器由原来的十三台上升到四十五台。大北汪的情况变了,县委就及时把这一经验总结起来,推广开去,因而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的春灌运动。现在,全县投入春灌的排灌机械已经由原来的三百八十台,猛增到六百十五台,浇地日进度也由八千八百亩上升到一万一千五百亩。


第2版()
专栏:

征询各方意见 总结历年经验
红旗大队合理修订劳动定额
本报上海10日电 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红旗大队各生产队,发扬民主,合理修订劳动定额。这个大队党支部曾数次召开老农、青年、妇女中不同劳动等级社员参加的座谈会,总结历年来实行定额管理的经验,根据新的劳动条件和社员操作技术水平的提高,全面调整修订了劳动定额;并明确规定生产队有权修改不适合本队具体情况的定额。各生产队本着“农活未干、定额先行”的精神,在把具体任务落实到组到人的同时,也就落实了劳动定额。这样每个社员既知道自己所干农活的质量、时间要求,又知道了完成任务后的劳动报酬。在评工记分方面,各劳动组通过社员讨论,都民主选举出一个认真负责、大公无私的记工员,做到了评工记分田头清、日日清。
红旗大队修订劳动定额后,社员干活积极主动,劳动热情格外高涨。劳动组与劳动组间、社员与社员间,开展了比按时完成计划、比完成农活质量和比遵守劳动纪律的劳动竞赛。
红旗大队还因人因活推行了各种形式的包工制度,严格执行了评工记分。


第2版()
专栏:

贵州兴义县马岭公社乌拉生产队各小队在立春以后,及时安排了劳力,开始了培育稻秧的准备工作。图为第一小队的社员在秧田糊田埂
 新华社记者 陈维钧摄


第2版()
专栏:河北通讯

生产小农具要“两手抓”
认真执行专厂生产和生产队生产相结合的方针
苍彩霞
中共河北省沧县县委财贸部,最近在大褚公社选择了三个不同类型的生产队,对小农具的需要和生产情况作了调查。
调查说明:今年各生产队和社员个人对小农具的需要量大大增加了。这三个生产队今年上半年共计划增添小农具二千四百六十五件,比去年上半年实际增添数增长近一倍。其中以镰、锄(包括耙锄)、镐(包括大小镐)、锨等农具需要量最大。
今年小农具的需要量比去年增加很多,原因有以下几条:
(一)党的政策深入人心,进一步鼓舞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许多社员争先恐后备足农具迎春耕。(二)生产小队实行“四固定”以后,小队添置小农具的积极性高了。(三)投入农业第一线的劳力增多,他们必须配备足够的小农具。按这个社的情况看,一般生产队增加的劳动力约占总劳力的12%左右。全社共增加劳力一千多名,每人配备镰、锄、镐、锨四小件,就共需四千多件。(四)社员自留地进一步落实和提倡利用闲散地扩种作物,也需要添置一些小农具。(五)有些生产队或社员,由于过去几年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损坏的农具比较多,今年也需要添置。
调查材料还说明:解决小农具的生产问题,必须本着“两手抓”的精神,认真执行专厂生产和生产队自行生产相结合的方针,而且生产队自行生产是主要的办法。
大褚公社1958年至1960年,每年生产资料平均供应总值比1957年增长54.6%,其中小农具增长44.7%。虽然工业部门为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有了很大增长,但距农业生产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这个社1958年至1960年三年中,每年依靠生产队或社员自己生产的小农具,就占供应总量的32%到48%,如果再加上队与队、社员与社员之间相互调剂的部分,就占到生产队和社员增添小农具总数的65%左右。小农具的特点是品种多、数量大、规格复杂,这就充分说明依靠县以上工业部门生产和商业部门拨货,在品种、规格、数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社办工业也只能把一部分铁活和比较精密的木器工具,以及大型机具的修配任务担当起来;至于一般修配和绝大部分小型农具的生产,还得依靠生产队和社员自行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地生产或互通有无的办法来解决。
大褚公社在小农具生产上,贯彻一手抓社办工业,一手抓生产队生产的思想很明确。去年四季度,商店就抽出八名职工,利用春冬农闲时机,结合副业生产,组织起二千七百六十八名社员生产小型农具。初步统计,生产了四十八种农具共一万七千一百零八件,这比社办工厂同期生产数多一点零七倍,比县商业部门进货量多九点八倍。群众生产的这些小农具,除二千七百一十五件交售商店外,有55%是自产自用,45%是队与队或社员与社员之间互相调剂。
调查还说明:组织生产队或社员自行生产小农具的条件是具备的。首先是农村有技术人材。大褚公社有一千七百一十三人有多种专业修造技术,仅铁、木工匠全社就有二百六十八人,相当于社办工厂工人的三点三倍。其次是有原料潜力。木材、席苇、柳条、青麻等,只要发动群众想办法,基本上能得到解决。这几个生产队用群策群力的办法解决了镰把、木锨头、锨把、耠子架等十余种木制品的原料。第三,群众历来就有修配和制造小农具的习惯。第四,生产队或社员自己生产的小生产工具规格对路,适合群众需要。
根据这几个生产队的经验,组织生产队或社员自行修制农具,必须切实做好如下三项工作:
(一)妥善安排好劳动力,充分发挥社员的技术潜力。可本着农闲多生产、农忙少生产、大忙不生产的原则。
(二)社办工厂和生产队生产的品种要作适当分工。大褚公社的分工是:铁活和比较精密的木制活由社办工厂生产;木活、编织等由生产队生产。这样既便于公社领导和安排生产,也便于生产单位集中力量生产好主要产品。
(三)商业部门要在做好对社办工业的原料供应、产品收购的同时,积极做好对生产队的原料供应、调剂和产品的收购、调剂工作。为了切实帮助生产队解决原料问题,首先要积极调拨国家供应和外地购进的原材料,其次是采取有效措施挖掘群众中的潜力。
(附图片)
农具巡回修配组 陈健


第2版()
专栏:山西通讯

到群众中找增产窍门
本报记者 莎荫
人说:成材的树儿还得修,何况一年的生产还刚刚开头。所以,刚过春节,山西汾阳县万年青公社几个党委书记们就注意起挖生产潜力的事儿来。
在东关生产队安营扎寨的是公社党委副书记王庆玺。一天,他发现一块地里有大畦,也有小畦,就问党支部书记孔庆寿是咋回事。老孔笑着说:“这可是老农们的发明哩!”原来是这么回事:去年,在这块地里试验了多种作物间作,大畦种麦,畦堰种玉米,小畦种春菜;收了小麦回茬小谷子,收了春菜回茬倭瓜。结果,一亩地里收了三百二十斤玉米,二百斤小麦,一百三十斤谷子,三千斤春菜,两千斤倭瓜。三十二亩地比单一种植多收了三千八百四十斤粮食和十六万斤蔬菜。听了这段叙述,老王高兴地说:“好啊,看来生产潜力还很大哩!”以后他又发现一块土壤不好的地里有谷茬、豆茬,还有高粱茬。他以为这是去年没捉住苗,种了“五花地”。可是一问社员,他又乐了。原来这个队去年试验了三层楼种植方法,高秆作物高粱、中秆作物谷子和低秆作物豆子间作。这三种作物有的根钻土深,吸收的是深层养分;有的扎根浅,吸收的是地皮肥料。所以能够发挥地力。秋收下来,一亩地收了二百五十斤谷子、一百五十斤高粱和三十斤豆子,比单种谷子或高粱,一亩地多收下一百多斤。一连几天功夫,老王摸到的门路越来越多了。
正是老王在东关深入田间,发现许多高产多收窍门的时候,公社党委书记杜慕成也在米家庄、陈家庄一带找到了多种多收的新路数。最初是老杜在米家庄发现了一块叫娘娘泉的地,八十多亩,去年连一点收成都没有。问干部们是咋回事。干部说,八十亩地里七个泉眼,又是碱地,捉不住苗。杜慕成听了就找到合作化前种这片地的王清河,问他那块地能不能长庄稼。王清河说:“人勤地不懒,早年咱在这里有二十来亩地,作务得好,也不少打粮。”老杜又找到了另外两个在娘娘泉种地的社员,问他们去年为什么没收成?这两人说:“去年光顾了高产田,这里没下多少肥,又没好好经管。”老杜又问他们村里像这种地有多少?他们说有四百七十多亩。这一下,老杜觉得问题大了,第二天一早又跑到陈家庄。陈家庄是个连年增产队,去年每亩地的平均产量就超过五百斤。所以今年年初讨论增产措施的时候,有些人就说:“海再大还有个边哩,只要保住去年的收成就行了。”当时老杜觉得这想法不对头,可是一时又提不出个好主意来说服大家。这次在米家庄发现了娘娘泉的问题,心里有了数,一进陈家庄,他就向干部、社员们提出了保证近地、好地,大抓远地、劣地的建议,让大家考虑行不行。党支部副书记白振声一听,恍然大悟,说:“这可是个好主意。咱队有八百多亩远地、劣地,往年不当回事。这些地要是肥足水饱,加意管理,一亩地多打二百斤是手到擒来。”这一下,干部们劲头也大起来了,算了算肥料、运输力的账,第二天就套上车送粪,一亩地三十五担。
从陈家庄出来,老杜又跑了几个队,发现队队都有这种地,他觉得这问题不解决,生产要受损失,就赶紧和几个党委书记交换意见。并且把从群众中摸到的门路总结成两条经验:一条是高产多收,推广东关生产队的经验;一条是多种多收,推广陈家庄的办法。接着就在一向重视远地劣地,平均亩产达到五百八十斤的贾家庄生产队开了一次干部会议。各大队的干部、小队干部和作业组长都来了。东关、贾家庄、陈家庄的干部给大家介绍了经验。大家一听都说办法好,众口交赞。会后不几天,全公社就掀起了一个远田、劣地施肥的高潮,满共两万亩远地、劣地,几天工夫都上了肥,最多的达到三十五担,最少的也有九担好肥料。好多队又重新调剂和安排了种籽,准备推广东关的经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