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科学技术人员加强支援农业
陕西省农业厅、科学技术协会与有关单位共同组成了加强农业第一线科学技术工作团。参加这一工作的有科学技术工作者、大专院校的师生五百六十多人。截至三月十四日,已有一百五十多人,分赴渭南、蒲城、乾县、凤翔等九个县、市开展活动。
为了适应今年农业生产新形势的需要,工作团采取驻点的办法,围绕小麦、棉花等夏熟作物,从种到收,开展系统的经常性的研究活动。
奔赴春耕前线巡回医疗
河南南阳专区卫生部门抽调了一万九千五百多名医药卫生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
这些医务人员深入基层以后,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从多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发病规律,积极开展疾病防治工作。许多医务人员还深入食堂,帮助食堂炊事人员改进烹调方法,搞好饮食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
加强知识青年思想领导
河北高阳县城关公社魏家佐生产队的党支部加强知识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经常听取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在生产中,支部通过各种方法,向他们介绍农业生产的成就和远景规划,鼓励他们把文化知识献给农业建设事业。
这个公社共有知识青年四十二人,他们在支部的教育下,都能安心农业生产。目前,他们分别担任了技术员、会计、管理员、炊事员、保育员。还有的担任着党、团组织和生产队的领导职务。
指导好学生校外生活
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加强对学生校外生活的指导,全面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
这所小学对学生校外生活的指导,是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入手的。教师们通过讲课和组织参观、访问,请老红军讲革命故事,开展做好事活动等等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方式,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学校还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各个班级普遍组织了“小队之家”,教师们通过这些组织加强对学生校外生活的指导。
坚持干部参加劳动制度
贵州凯里县万潮公社各级脱产干部,坚持“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的制度。今年以来,公社一级干部一般每月有十天时间参加劳动;管理区一级干部每月有二十天时间参加劳动;小队干部除了开会、检查工作外,基本上做到天天参加生产。
通过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干部的工作作风比前段更深入、踏实,更加激发了社员的干劲。
改进托儿所和幼儿园工作
湖南长沙县?梨公社龙华大队党支部在春耕大忙季节,加强对托儿所、幼儿园工作的领导。全大队共有一百六十一个六岁以下的小孩,目前百分之九十都已入园入托,其余的也都有人带管。公社有九十多个有孩子拖累的母亲出工没有牵累,可以安心生产,劳动效率大大提高。


第4版()
专栏:

  从当地实际出发 集中群众的经验
  西北农学院研究大面积增产有成效
本报西安30日电 西北农学院在农业科学研究中,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从陕西关中地区现有耕作水平出发,研究粮食大面积稳定增产问题。经过几年来的试验研究,已经收到预期的效果。从1954年以来,不论遭受旱、涝或病虫灾害,教学试验农场千余亩粮食作物产量仍然稳定增产:玉米每亩产量连年稳定在五百斤左右;小麦每亩产量除过1957年四百二十多斤外,也连年稳定在五百斤左右,并且从中取得了许多经验。
现在,他们正在向当地人民公社推荐这一经验。下放在兴平县杨陵公社的教师,同社员一起制定了争取今年粮食作物大面积稳定增产的计划,还为实现这个计划,精选良种,进行多品种组合,组织80%以上劳力下田耙耱保墒,并在一万多亩夏田套种绿肥。最近,到乾县烽火公社的教师,也向社员介绍了粮食作物大面积稳定增产的经验。
为使陕西关中地区粮食产量在现有基础上,大面积稳定增产10%—30%,西北农学院在几年前,就在教学试验农场进行试点。这个农场位于渭河北岸,有滩地、水地和旱地。这里的土质、水、肥等生产条件,与关中地区大体相同。在研究试验过程中,他们多次派出大批师生到关中各地详细调查群众现有的耕作水平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仅去年,就有三千多名师生员工,深入人民公社,写出调查报告一千零三篇。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影响关中地区粮食作物大面积稳定增产的因素,主要是干旱、地力和锈病等。根据这种情况,西北农学院集中全院十四个专业综合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解决办法。这就是:在扩大灌溉面积的同时,抓紧耙耱保墒,防旱抗旱;在养猪积肥的同时,大量种植绿肥、进行深耕,提高地力;并实行以多品种组合为中心的综合措施,防治小麦锈病。
这些办法,是西北农学院在认真研究了当地群众经验之后采取的。赵洪璋教授和苏献执副教授等,结合教学,长期住在杨陵公社和烽火公社,深入观察,并总结群众这方面的经验,通过试验研究,然后作出科学的结论。关中地区的群众有五种保墒方法,即“合墒”锄地,皮干要耱,再干要压,过实过虚要耙,土块多了要打。概括起来为五个字:锄、耱、碾、耙、打。教师们用科学道理具体说明这些办法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看土”保墒,切合实际。并把它作为旱地防旱抗旱的根本措施。同时,这里的群众有着豌豆、小麦混种肥田的习惯。教师们发现这个经验后,又作进一步的试验,用种植绿肥(如毛野豌豆等)、轮作倒茬,使这一经验更为完善。教学试验农场坚持应用上述措施,虽然两年来连续遭受严重旱灾,粮食产量仍稳定增产,地力也大有提高。
西北农学院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每一项增产措施。条锈病对关中地区小麦生长危害极大,他们培育的“碧蚂一号”小麦品种,曾经起到抗锈增产的作用,但近年来这个品种也感染了条锈病,他们就及时研究原因,实事求是地压缩“碧蚂一号”品种的播种面积,变品种单一化为多品种组合,并选用了抗锈能力较强的六零二八、南大二四一九、六一四等小麦新品种作为品种组合,还总结推广了当地群众用埋土切叶的方法来防止锈病病菌传播和消灭菌源。近三年中,条锈病虽有较大的流行,但是教学试验农场却基本上控制了条锈病的传播,保证了小麦产量逐年上升。
考虑到研究成果有普遍推广的价值,西北农学院在试验研究粮食作物大面积稳定增产时,还注意核算了投资数、用工量等,使得成本开支大致和当地的一般田相同,而收成要比一般田多。
西北农学院研究出来的粮食作物大面积稳定增产措施,都是从当地群众中来,经过科学的分析,才肯定下来的。而且,实现这些措施的物质条件
(肥料、水分等)和技术条件
(播种技术、管理技术等),又都是人民公社在现有的耕作水平上就能够办到的。因此,受到关中各地人民公社的重视。(附图片)
西北农学院土壤农药化学专业教师分赴兴平、渭南、蒲城等县,总结群众用尿泼回茬麦,使小麦分蘖多、扎根深的经验。图为土壤农药化学专业的教师用养分速测箱测定尿泼回茬麦的效果
本报记者 阎槐龄摄


第4版()
专栏:

  采用分片建点定期考察办法
  上海农业科学人员深入田间
  过去是:作物生长后期总结丰产经验
  今年是:禾苗生长期间促进作物增产
本报上海30日电 上海农业科学研究部门和有关高等院校,采取分片建点、定期考察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组织科学技术力量,深入田间,展开三麦油菜考察研究活动,力争夏季作物丰收。
今年,上海市农业科学技术人员总结了去年进行粮棉考察的经验,改变了过去单纯在作物生长后期,再总结丰产经验的做法,采取了分片定点的系统研究与分期普遍考察相结合的办法,从作物苗期就开始作有计划的考察研究。他们根据上海郊区各个县种植作物、耕作技术、土质、肥料、水利、劳力等不同的特点,把郊区十个县分成四个片,各个单位按自己研究的专长分片包干,在片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产队,先后设立了三十多个研究基点,进行系统的考察研究。同时,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分阶段分片进行普遍考察。在最近进行的第一阶段的考察中,各单位对三麦、油菜越冬生长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针对当前三麦油菜生长情况,向有关领导部门提出了改进春季田间管理的意见,以争取三、四类苗升级,一、二类苗更健旺地生长。
采取分片建立基点和定期考察相结合的办法,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根据作物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系统地了解作物的生长变化规律,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累技术资料。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更加切合实际。以上海农业科学院为主的一支考察团,最近在考察松江、金山、青浦的油菜苗期生长情况时,汇总了多数田块关于施肥、补种、移栽等技术措施的资料,经过分析研究,提出了改进办法,不仅促进了当前的生产,也为今后系统总结油菜丰产经验积累了资料。负责上海、嘉定、宝山地区的复旦大学生物系,早在去年三麦、油菜播种下去不久,就在宝山县罗店公社金星生产队,设立了研究的基点,和县、公社的技术干部一起进行研究。不久前,他们发现油菜生了花叶病毒,立即和公社、生产队干部一起研究,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很快扑灭了这种病毒。


第4版()
专栏:

  结合生产进行科学研究
  甄闻
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生产的发展,而生产发展了,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丰富科学研究的内容。西北农学院研究关中地区粮食大面积稳定增产的科学成果,在生产实践应用中收到很好的效果,说明科学研究一旦同生产相结合,就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了和积累了不少生产经验。如何对待这些生产经验,就成为科学研究工作者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家都了解,科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回到实践中去为生产服务。西北农学院的农业科学研究,就是本着这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既没有脱离科学研究,满足于群众的生产经验,也没有脱离群众的生产经验,单纯地进行科学研究,而是把群众的生产经验,同科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关中地区群众有豌豆、小麦混种肥田的习惯,他们就进一步试验,用种植绿肥轮作倒茬,使这一经验更加完善。显然,这种深入生产实际,和群众在一起,从总结群众生产经验着手,开展科学研究,实际的结果就会把群众的零碎、分散的经验系统化、科学化,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西北农学院和生产相结合,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不论是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还是科学研究单位的科学研究,要真正做到服务于农业,支援农业,就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民间有一句谚语:“十里不同天”。在十里之内的气候就有不同,那么各个地区之间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也会是不一样的。科学研究就要针对各自地区生产实践中所提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切实有效的科学研究,逐个加以解决,这是科学研究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群众运动中的重大责任。
如何做到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呢?西北农学院提供了一条极为宝贵的经验,就是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工作作风,科学研究工作也不例外。不难设想,一个高等院校,一个科学研究单位,一个科学工作者,对本地区群众的农业生产经验是什么,当前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果胸中无数,那又怎么能够期望他研究出好的成果,研究出好的科学的增产经验呢?西北农学院的师生,由于广泛地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够在农业科学研究的工作上取得很好成绩。可见,调查研究,对于科学研究人员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第4版()
专栏:

  广州地区医药院校师生
  分赴农村开展卫生保健工作
新华社广州30日电 广州地区二千四百多名医药院校师生组成医疗队,结合教学实习,分批到三十多个县的农村开展卫生保健工作。
这批下乡的教师和学生,到农业第一线以后,同当地医务人员一起,采取边查、边防、边治的方法,对社员进行健康普查和防治疾病工作。到阳山县的医疗队,深入山区和医疗力量较薄弱的地区开展防治季节性传染病工作,收到一定成效。到罗定县的师生,同当地医务工作者一道学习研究,根据中医学的脾胃学说理论,就地取材制造了大批成药,对防治钩虫、蛔虫等寄生虫病效果较好。广州中医学院下乡的师生,推广了针灸、按摩等民间医术防治疾病,并且从群众中发掘出不少有效的土方、验方。到怀集、德封、大埔等县的师生还分别在各个公社开展医术讲座和培训卫生人员的工作,把按摩、针灸、推拿,以及练太极拳、练气功等防治疾病的方法和技术,传授给基层卫生人员;据怀集、广四、罗定、德封等县的统计,先后参加培训的医务卫生人员有七百五十多人。
参加医疗队的师生并积极帮助公社食堂做好饮食卫生和营养卫生工作。他们在德封、广四、新兴、龙川等地帮助食堂建立和健全了各种卫生制度,把卫生知识教给炊事员、管理员,并且同炊事人员一起研究改进了食品烹调方法。


第4版()
专栏:

  福建前线部队大种蔬菜
据新华社福建前线30日电 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在保卫海防间隙中种植的早春蔬菜,收获很好。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头两个月,已收获蔬菜一千一百多万斤,许多单位达到蔬菜自给有余。
福建前线部队去年冬季大力开垦了海滩、荒山和海岛扩种蔬菜。某海防部队改造沿海盐碱地种植蔬菜四百六十一亩,由于官兵们勤浇水多施肥,战胜了各种虫害,并割草筑墙防风沙,今年头两个月,已收获了大批包菜、菠菜、蒜苗等。
目前,前线部队又准备了各种蔬菜、花生、玉米、篦麻等种籽,准备在新开垦的土地上种蔬菜和油料作物。


第4版()
专栏:

乒乓之声整日响不断 练习馆里友谊气氛浓
  抵京各国乒乓球队开始赛前练习
新华社30日讯 北京工人体育馆和北京体育馆的练习馆里,今天从早到晚“乒”“乓”之声不断,有十一个参加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外国乒乓球队在这里进行了紧张的练习。其中包括今天刚刚到达北京的缅甸和尼泊尔的乒乓球队。
蒙古、越南民主共和国和古巴乒乓球队是最早到达北京的一批选手,他们已经是这两个体育馆的“常顾之客”了,几天来已分别进行了多次练习。
前天到达北京的日本乒乓球队的六名男选手和四名女选手,经过昨天一天的休息,今天上午和下午精神焕发地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练习。男女选手在练习中都表演了熟练的基本技术,他们击球准确,动作富有节奏。曾获得两次世界男子单打冠军的荻村进行了多方面的练习,不仅练习正手抽球,而且练习反手攻球;他一会儿又练削球、放高球,一会儿又在削几板后猛然进行反攻。1960年日本男子单打冠军星野和另一名选手村上,都显示了凶猛的远台攻球力量。第一次参加世界锦标赛的三名日本男子选手——涩谷、木村和三木,也都有很快的速度。
最近以来各方面谈论得很多的日本选手的弧圈形上旋球,今天在日本选手练习中,除了荻村打得较多外,其他选手在练习中打得不多。
同日本选手的情况相反,横握拍的欧洲选手在练习中使用弧圈形上旋球的次数却很多。例如匈牙利的皮格尼茨基,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德里亚迪斯、斯塔?克和波拉科维奇,波兰的库辛斯基,南斯拉夫的马科维奇、沃格林奇等人,都使用了这种打法。
欧洲选手在今天的练习中攻得很多,削得较少。
第一次参加世界锦标赛的加纳选手练习中十分引人注意。小个子的奥·卡耶只有十三岁,是参加这一届锦标赛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但他大板扣杀,攻势十分凌厉,并且在练习中也使用了弧圈形上旋球。
两个练习场所里充满了一片活跃和友好的气氛。匈牙利的西多,捷克斯洛伐克的斯蒂佩克和安德里亚迪斯参加世界锦标赛都已经有十五年以上的历史,这次再度相逢格外亲切。他们一休息就在一起交谈。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男子和女子选手还分别进行了共同练习。各国选手在练习中还彼此进行观摩。


第4版()
专栏:迎接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参加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罗、缅、尼三国乒乓球队到京
据新华社30日讯 在世界乒乓球坛上久享盛名的罗马尼亚乒乓球队,和我国亲密的近邻缅甸、尼泊尔乒乓球队,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他们是前来我国参加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
当这些朋友们走下飞机后,本届锦标赛组织委员会的代表走到机前同他们一一亲切地握手,表示热烈的欢迎。
具有很高水平的罗马尼亚乒乓球队,由罗马尼亚乒乓球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瓦西里·波普率领,一行十人。其中有四名男选手和三名女选手。缅甸乒乓球队由缅甸乒乓球联合会理事会理事吴貌貌盛率领,一行五人,共有四名男选手。第一次参加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尼泊尔乒乓球队,是在本届锦标赛中一支初试锋芒的新军。这个球队由领队巴耳·戈帕尔率领,一行八人,其中有三名女选手和五名男选手。


第4版()
专栏:赛前漫笔

  当个好观众
  易和元
首都的观众对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怀着极大的兴趣,庆幸自己有机会看到各国优秀乒乓球选手的精彩表演,并发扬我们一贯的风格,决心当一个好观众。
热情、谦逊、公正、守纪律、守秩序,是我们首都观众一贯的风格。大家认识到一场比赛要进行得好,除了比赛双方队员认真顽强的战斗,裁判员不偏不倚、公正无私裁判之外,还要依靠观众热情的支持。因此,在看球的时候,大家都模范地遵守场内的秩序和纪律,不大嚷大叫,不起哄,不随意干涉裁判的工作。
我们的观众是热情的、谦逊的和公正的,这在国内历次的重大比赛和同外国球队的比赛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大家为胜队的精彩表演欢呼,也为负队的精湛技术喝采,而不管这胜队、负队是谁,是中国队还是外国队,他们都一视同仁。不计较一球一分的得失,而以友谊为重,这是我国运动员的风格,也是我们首都观众的风格。
观众热情的支持,给了比赛双方运动员很大鼓舞;而运动员之间的亲密友谊和良好的体育道德,又给观众以很深刻的教育。时常出现这样的场面,在一场比赛完毕之后,比赛双方运动员之间,在观众和运动员之间,在整个比赛场地内,洋溢着一片热情友好的气氛,使人深深感动。
现在,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快要开幕了,我们首都的观众一定会进一步发扬固有的风格,为保证比赛顺利进行,为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尽自己一分力量,无愧于做一个新中国的有教养和有文化的人民。


第4版()
专栏:西藏通讯

  扎西邓珠和他的六弦琴
  悦登平措
在拉萨市北城区幸福二巷一号的院子里,经常传出悦耳的琴声和歌声,吸引着过路的人。歌手兼琴手是一个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老人,人们称他为扎西邓珠阿爸。他在每天傍晚工余之后,总是怀抱着一张系着洁白哈达的六弦琴,唱着自己编的歌:
缤纷彩云飘满天,冰雪融化灌农田,
金色青稞堆成山,肥壮牛羊遍草原,
朵朵鲜花数不尽,幸福歌儿唱不完。
提起扎西邓珠和他的六弦琴,有着说不完的辛酸事。这张六弦琴,是扎西邓珠的“传家宝”,他的祖父传给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又传给了他。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很难辨认琴身的颜色了。每当扎西邓珠抱起六弦琴的时候,便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家世,想起了自己半生的流浪生活。
扎西邓珠的祖父,是一个铁匠,也是一个六弦琴手。父亲继承了祖父的手艺,也打得一手好铁,弹得一手好琴。尽管扎西邓珠的父亲是一个有才有艺的人,但在罪恶的封建农奴制度下,也只能过着饥饿和屈辱的生活。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带着家人到处流浪。在那些黑暗的年月,扎西邓珠的父亲就用他那六弦琴和歌声,抒发着内心的苦痛:
翠绿的青杠树呵,你为何永不雕零?
行乞的流浪人呵,你的命运为何这
样苦?
三尺长的破帐篷,是我终生的旅舍。
流浪人的眼里,常年饱含着泪珠。
我不是为高兴歌唱,而是为痛苦呻
吟……。
扎西邓珠二十岁时,父亲在饥饿中死去。他又接受了父亲的遗产:一柄铁锤,一把钳子,一个牛皮风箱,一张琴。年轻的扎西邓珠,不仅跟父亲学得打铁的好手艺,而且学会弹一手好琴,唱一口好歌。二十四岁那年,扎西邓珠和铁匠的女儿正吉结了婚。夫妻俩雄心勃勃,想依靠自己的手艺换来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是,万恶的三大领主又逼着这对年轻夫妇流浪起来。他们一直在山南、日喀则、藏北草原流浪了二十多年。在流浪中,他们生下了十七个子女,其中七个被冻饿而死。到了四十岁以后,扎西邓珠看着偎依在帐篷里衣服褴褛、嗷嗷待哺的孩子,心里像刀绞一样痛,联想起自己在流浪中所受的凌辱、鄙视、咒骂、毒打,心里充满了悲痛和愤怒,于是也像父亲一样,常常弹起六弦琴,面对着草原和雪山倾诉:
山巅的白雪众目可见,
唯有我满腔的悲愤没处倾诉,
我愿变成一只矫健的雄鹰,
飞向那自由的天空,
愿在这世界上,别再听到凄凉的歌声!
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的叛乱被平息以后,伟大的民主改革运动像春雷一样响彻草原,五十多岁的扎西邓珠,也和所有的奴隶、农奴一样,被从九层地狱里解放出来。封建农奴主阶级被打倒了,劳动人民挺起了腰杆,当家作了主人。扎西邓珠搬进了新居,两个儿子参加了工作,一个儿子被送到北京学习,年幼的儿女也进了学校。生活的变化,曾经激动得扎西邓珠多日睡不着觉。这个受尽三大领主残害的老铁匠和老艺人,到处看,到处听,在听和看的当中,他得出了结论:“共产党、毛主席是劳动人民幸福的太阳!”于是,他又弹起了六弦琴,演唱着自己编的第一支歌颂新生活的歌:
昔日的眼泪流不尽,
今日的歌儿唱不完。
五十多岁的扎西邓珠,
弹起了悦耳的六弦琴。
第一支歌,献给救星共产党,
有了您——太阳升起,
百万农奴得翻身;
第二支歌,献给恩人解放军,
有了您——江山换貌,
农奴当家作主人,
第三支歌,献给翻身农奴和奴隶,
要记住——饮水思源,
吃果莫忘种树人。
民主改革以后,扎西邓珠变成了“老积极”。党号召成立手工业生产互助组,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并且动员其他人一块儿参加。当成立互助组那天,他看到挂起“先锋铁器生产互助组”的牌子时,兴奋得手舞足蹈,弹着六弦琴,在人群中歌舞起来:
往日是卑贱的奴隶,
今日是光荣的建设者。
组织起来力量大,
互助组就是我的家。
建设西藏,建设家乡,
要把高原建成人间天堂。
互助组成立起来以后,街上有人议论说:“全组二十多个人,只有扎西邓珠老俩口懂技术,人多不顶事,赚的工钱还不够吃?粑的。”扎西邓珠说:“不懂技术,我可以教,我们能把三大领主打倒,难道就学不会技术吗?”领导上支持了扎西邓珠,并告诉他只要紧紧依靠群众,一定能够办好互助组。他按照党的话办了,组里的人很快学会了技术,生产发展了,组员的收入增加了。街上的人看到互助组确实好,纷纷要求参加,到今年2月全组就增加了六十八人。互助组的人多了,力量更大,生产的工具质量也提高了。扎西邓珠看着这一派繁荣景象非常激动。今年藏历新年那天,他和组员们在一起欢乐过节,一边弹着琴,一边告诉组员们说:“这张琴,传了我家三代,祖父和父亲从未用它弹过一支欢乐的歌,我在旧社会里也未弹过一支欢乐的歌。今天,我们不仅翻身了,而且互助组的力量也壮大了,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我们应该歌颂缔造幸福的恩人、永不落山的太阳——伟大的毛主席和共产党。”
随着扎西邓珠的六弦琴声,组员们一起唱道:
举起吉祥的祝酒,系上洁白的哈达,
弹起心爱的六弦琴,幸福的人们,
让我们唱一曲颂歌,歌颂金光万丈的北京
城,歌颂伟大的共产党,歌颂领袖毛主席。
          (新华社拉萨30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