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纯粹的共产党员,纯粹的人
龚同文
共产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政党,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都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判断一个党员有无共产主义精神,是否是一个纯粹的党员,也就必须以他是否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来衡量。凡是热爱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利益,对人民群众所委托的工作以高度的热忱和绝对负责的精神去对待,因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的,那就说明这个党员是真正具有共产主义的精神,是一个纯粹的党员。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也“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饶兴礼同志就是这样的人。人们对饶兴礼同志的评语是“一年表现好容易,十年一贯好难得;一件事情办好容易,多数事情办好难得;一人说好容易,群众说好难得。我们的老饶同志,真是难得的好干部。”
群众赞得好,饶兴礼同志是个难得的好干部,好在哪里?好在这个“纯”字上。
在旧社会里,饶兴礼同志是千千万万被压迫、被剥削、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贫雇农中的一个。人们记得:当解放初期,人民群众开始做了主人的时候,饶兴礼同志是开会到会,但是一声不吭,他对自己是不是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开始还是不敢完全相信的。运动深入以后,饶兴礼同志坚定地站在运动的前面了。因为他在党的领导下和群众一起前进中,更深刻地认识了一个真正的人的正确生活态度。这态度就是生活在群众中间,一刻都不能脱离群众,每时每刻都关心群众的利益,把做好人民的勤务员,做为自己最大的享受、最大的快乐。这是他由一个老实的农民而变为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所经历的道路。他在党的领导下,经过群众斗争的大风雨,群众斗争大世面的考验,也就更经得起风险了。因为他在阶级斗争中和自然斗争中改造着社会,改造着大自然,同时也改造着他自己,这是一个共产党员成长的过程。
饶兴礼同志为什么能够一贯地好?是因为他一贯不辜负党的教育和不失做为一个纯粹的党员的光辉。他总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利益。他一贯心里想的,嘴里说的和实际干的,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群众,一贯把个人的利益寓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中。我们知道,他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是中共浠水县委委员,这些光荣的称号是党和群众给予他的应得的荣誉。他是真正懂得如何珍贵这种高贵的荣誉,如何巩固发展这种荣誉的人。他知道要保持这种并不普通的荣誉,就必须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和群众在一起参加普通的生产劳动,永远不忘记生产劳动的意义。从而他也就没有那种一当干部就摆架子、摆资格,不以平等待人的低级趣味;旧社会官气的阴魂就不能缠到他身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思想臭味就不能把他熏染。他在人民的掌声中也就不会像有些人那样的昏昏然起来,而是更冷静地想如何做好工作,搞好生产。这样一贯情愿带头与劳动者一起劳动,共呼吸,劳动者的思想情感当然就会越来越牢固,旧时代遗留下来的精神状态侵袭的漏洞当然就越来越少了。这样就不仅十一年如一日一贯地好,而且越来越好也就理所当然了。
也正因为饶兴礼同志一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与人民群众同劳动同呼吸,他的一颗红心完全交给了群众,群众也就很自然地将心完全交给他了。我们党的组织从来是把联系群众当作自己的生命。饶兴礼同志是通过自己在阶级斗争和自然斗争的实践,更深刻地认识了这个真理。他和群众的关系,因为相互交了心,而就成为水乳交融的关系,他把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种组织的力量,群众中蕴藏着的创造性、积极性就发挥出来了。他有了群众的依托,就有了不竭的生命源泉,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好呢?我们看到有许多同志在工作中犯错误栽跟斗,当然有些人,是因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作祟,“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如不痛下决心,来个“兴无灭资”,当然是要犯错误栽跟斗的。但有些同志,他主观上也是要全心全意、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把工作做好,结果却把事情办坏,犯了错误。这些同志所以做不好工作的致命原因,就是不能从实际出发,就因为他们不能从实际出发,不是时而犯了“左”的错误,就是时而犯了右的错误。其所以脱离实际,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脱离了群众,他们没有将心交给群众,他们不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而饶兴礼同志因为他和群众水乳交融,他不仅听到群众每时每刻的议论,而且得知群众每时每刻心里想的是什么。他的思想当然也就自然而然能够适合于当时的环境,而不会脱离当时的实际情况了。所以他所做所为就能够实事求是而从实际出发了。他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出身的人,他懂得农民是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来理解一切,接受一切的,即使对农民是大有好处的事情,但当农民还没有通过自己的实践,认识到它的好处,还没有参与这种好事的决心,还不愿意的情况下,就不能贸然从事,而是要树立榜样以实践向农民说明。他知道“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形式而自败,欲速则不达”,所以他总是脚踏实地的干,总是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去进行工作、启发和提高群众的觉悟,在群众出于内在自愿的原则下,逐步地把群众组织起来,逐步开展各种必要斗争,这样当然就能将多数事情办好。也正因为他不脱离实际,紧密地联系了群众,实事求是的从实际出发,所以就能在实践中慢慢摸索认识客观规律,掌握它然后熟练地运用它。这样对于本质的主要问题也就能看得到,抓得起,就能从今天所进行的工作中看到明天要做的事情,从而也就能注意发现新生事物,支持新生事物,敢于做社会的主人,敢于征服自然。这样他就把敢想、敢说、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和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求实精神,很自然地结合起来了。这样就会永不停息地前进。因为今天的斗争中已提出明天的任务,一个事情办好了,另一件事情又等着去办,这样始终站在群众中间,毫不脱离群众,并且以共产党人应有的主动精神和积极态度去领导群众进行工作,当然就会把工作做好。
我们的老饶同志,既然是难得的好干部,是纯粹的好党员,那我们所有的干部,所有的党员,就应当以他为榜样,很好地向他学习。既然老饶同志最难得的是他的高贵品质,那么我们学习他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共产主义觉悟,提高自己的党性,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纯粹的党员,纯粹的人。办法就是像饶兴礼同志一样,听党的话,按党的指示办事,听群众的话,按实际情况办事,永远站在群众中间,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带头和群众一起劳动一起办事。


第7版()
专栏:

为人民利益奋斗不懈的人——饶兴礼
本报驻湖北记者
饶兴礼是一棵松,
根深叶茂青葱葱;
山上青松四季绿,
兴礼思想年年红。
凤凰的美丽是翅膀,
兴礼的美丽是思想;
凤凰的翅膀天生成,
兴礼的思想党培养。
这是湖北浠水县十月公社的社员们对十月公社社长兼十月生产队党支部书记饶兴礼的赞歌。饶兴礼成为全国知名的劳动模范和人民代表,受到广大人民的敬爱和赞美,被人们称颂为纯粹的共产党员,不是偶然的啊!
坚持劳动十一年如一日
饶兴礼是个作雇工、种佃田出身的人。生活的磨炼,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简朴的习惯。从解放以后他领导全省第一个农业合作社起,就始终坚持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经常和社员一起下田,打着赤足和社员一起挑粪。他常常向干部和社员们说:“庄稼人嘛,劳动是根本。”十一年来,饶兴礼正是这样始终一贯地对待劳动。当他成为全省、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浠水十月人民公社社长、中共浠水县委委员,也始终未改劳动的本色。在暴风雨的夜里,他和社员一起守护秧苗;在烈日灼人的夏天,他和社员们一起车水抗旱;在社员欢乐的假日,他下厨房和炊事员一起煮饭炒菜。社员们形容说:“我们的老饶,不管在哪里,不管在什么时候,碰到什么活路,拣起来就干。他队队有工分,丘丘有脚迹,十一年如一日。”
几年来,饶兴礼除了经常和社员一道参加日常的生产活动外,还把种试验田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他选择了十月生产队一向产量最低的落后田“瓮坛冲”。这个冲,有十六亩半田,田小岸高,土质贫瘠,“天晴三天就旱,下雨三天就淹”。由于他和其他参加种试验田的社员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了“瓮坛冲”产量不高的原因,对症下药,最后得到了大丰收,推动了全队干部普遍在落后田里办试验。现在,瓮坛冲已流传起一首新的歌谣:“千年落后瓮坛冲,一跃变为丰产垅。”
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
熟悉饶兴礼的人对他有一个共同的印象,这就是:对群众的关心远远胜过关心他自己。他经常考虑的是怎样使广大社员的生活过得幸福?怎样把人民公社建设得更好?至于个人的享受和得失,对他来说是算不得什么的。
在生产中遇到什么困难时,他总是奋勇当先,领导大家一起向困难搏斗。在生活上,他更是一贯艰苦朴素,从不特殊。拿他在七小队食堂吃饭的事来说吧。食堂炊事员已摸透了他的脾气:一件事情不做完,一样活路不干完,总是不肯罢休的,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所以,每当他吃饭来迟了时,炊事员总要把饭菜热一热,使他吃得舒服些。后来,为了不使炊事员多费工夫,多费柴火,他尽量克制自己,争取在吃饭前把事情办完;有时候来迟了,他就不声不响地端起冷饭冷菜就吃。但这个秘密很快就被炊事员发现了。他们一再地埋怨说:“老饶,你吃冷饭冷菜,把身体搞垮了,我们有责任呀!”而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时,他总是笑着回答说:“只要你们把食堂办好,使大家吃得满意,你们的责任就尽到了;至于我一个人吃得如何,算得了什么?”
饶兴礼不仅从生活上关心群众,而且注意从政治上教育群众,从思想上帮助群众,从各个方面提高群众。与饶兴礼经常相处的贫农陈细坤,过去穷得讨过饭,土地改革后是合作化运动的积极拥护者。但他有一个毛病,人一多就不愿讲话。开会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黑角落里,有的时候干脆就不参加会。党的教育使饶兴礼知道,切莫看贫农暂时还不会说话,在必要的时候,他们会用实际行动来保护集体利益的。因此,饶兴礼从不放松对陈细坤的培养教育,常常对他说:“别人说你的怪话不要计较,不要消极,要想到自己是主人,要当家作主,大胆提意见,积极搞好集体生产。”在饶兴礼同志的耐心培养教育下,这两年陈细坤的阶级觉悟已显著提高,参加了共产党,当了财经队长。他看管粮食,夜晚竟和衣睡在粮堆上。陈细坤当财经队长后,一直没有错过一笔账。
一切从实际出发
饶兴礼在领导生产中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和分析情况,坚持从实际出发。
在大跃进中的一个春天,十月生产队鲁家祠堂垸门口的小塘旁边那块青馥馥的胜利油菜,已经进入雕花结荚的时期。饶兴礼披着衣服,赤脚在田边出神地观察着。他被一种新奇的现象吸引住了:在同一块田里,用同样的品种,施同样的肥料,耕作方法也没有两样,为什么靠塘的一面和不靠塘的一面,油菜的生长情况会那样不同?
打从这以后,他经常到油菜地里劳动。在实践中,他找到了胜利油菜品种的优点、缺点,认识到那块油菜的生长不同,是因为靠塘和不靠塘而产生的不同土质、不同墒情等情况,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油菜的生长。根据这个观察和分析,他对十月队这个既有丘陵又有平畈的地方,应该怎样因地制宜把油菜这种作物安排得合乎实际情况,心里已经有个“底”了。
转眼又到了播种油菜的季节。饶兴礼忙碌地接连跑了好几个生产小队。在五小队,他看到社员种胜利油菜的劲头很大,这是因为五小队土质肥沃,水源好,能够克服胜利油菜怕瘦、怕旱的弱点,和充分发扬胜利油菜耐肥、产量高的优点,因此连年高产。他觉得这正和自己在实践中摸到的经验一样,就鼓励大家多种。可是他到八小队时,那里的社员不满地告诉他:有个驻队干部强调实现“胜利油菜化”,不管水源、土质情况适合不适合,都要一律种胜利油菜。他找到那个干部,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要求群众。对方用满有把握的口气回答说:“胜利油菜产量高嘛!”他又问:“可是为什么群众有意见呢?”那个干部又肯定地回答:“这是群众有保守思想呗!”于是,饶兴礼又进一步问道:“你认真调查研究过没有?亲自试验过没有?”这一下把那个干部问住了。因为他根本没有做过试验,也没有进行调查研究。这时,饶兴礼善意地帮助他说:“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和试验,就难免要犯主观主义的毛病。胜利油菜确实是优良品种,要积极推广,但这里的瘦沙土塝田,土质不好,墒情也不好,加上肥料又跟不上,种上胜利油菜,不一定就比原来的‘油菜白’品种产量高。难怪社员有意见哩!要知道,种什么,怎么种,这是大事情,应该先作调查研究,多和群众商量,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当他把这个意见提出来和其他干部、群众共同商量,主张因地制宜地种植时,大家都认为这样很好。后来,经过干部群众共同讨论,他们从实际出发,安排五、六、七三个小队要多种胜利油菜,其他五个小队仍然以种本地良种“油菜白”为主。结果,这一年几个小队种的不同品种的油菜,都获得了丰收。
胜利越大越谦逊
十一年来,饶兴礼由于自己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赤胆忠心,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赞扬,得到了党和人民给予他的崇高荣誉和奖励。但是,他把这一切都当作党和人民对他提出的更高要求,胜利越大,他越是谦虚谨慎,更加联系群众,更加兢兢业业了。
饶兴礼深深懂得,现在已经作到的一点工作,是党经常对他亲切的教导和培养的结果。他过去是一个种佃田出身的穷孩子,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雇工,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正是由于他一贯地依靠党,依靠群众,一贯地坚持劳动,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成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如今,他还在党的教育下继续前进,忠心耿耿地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不懈。(附图片)
要领导好生产,必须精通生产。饶兴礼积极钻研农业科学技术。图为饶兴礼(右)和县农业局驻社干部正在进行小麦发芽试验。
张其军 贾惠摄(新华社稿)


第7版()
专栏:

党委书记刘效中和群众在一起
深入灾区细心安排社员生活
鼓舞了群众信心,推动了佟二堡公社生产救灾工作
本报沈阳2日电 辽宁省沈阳市佟二堡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刘效中,在去年遭受百年不遇特大的水灾以后,带动全社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积极帮助群众克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困难,有力地鼓舞了社员战胜灾害的信心,推动全社的生产救灾工作。
佟二堡公社共有三十三个大队,去年有三十二个大队受了灾。针对这一情况,刘效中就时时刻刻把领导群众战胜灾害,看成是自己的重大责任。去年8月下旬,他患了很重的感冒,别人劝他休息,他却说:现在是群众最困难的时候,最需要我们和他们在一起,我怎么能离开群众去休息呢?有几天,他实在不能出去工作,便躺在家里休息。但当他听说高沙沟等好几个大队由于缺钉子,影响修建房屋的进度时,怎么也安静不下去。他想:如果在上冻前房子盖不好,社员过冬就会受到影响。于是,他便立即让通讯员把供销社支部书记找来,让他彻底检查一下库存的钉子情况。结果,挖掘出一千多斤钉子,解决了七、八个大队修建房屋缺钉子的急需。
刘效中在领导救灾工作中,常和社、队干部们说:“任务越艰巨,困难越多,要求我们做工作越要深入细致、扎扎实实,不能有半点官僚主义。”办好食堂,是灾后安排好社员生活的关键。为了办好食堂,他便带头下伙房,到佟二堡大队第四小队食堂当炊事员,和食堂管理员、炊事员一起,研究推行了计划用粮和节约用粮的好办法,使社员在遭受严重灾害的情况下吃得满意。在全社推广了第四小队办食堂的经验后,使全社公共食堂,在灾后都巩固了下来。在他带动下,对全社灾区进行了十多次生活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社员生活得到了全面安排。公社受灾最重的前河洪大队,社员们虽然都有了房子住,但新盖的房子还没有安上玻璃窗。刘效中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带领公社的干部、木工和供销社营业员等一百多人,拉着玻璃、纸张等,到前河洪大队帮助社员安玻璃、糊窗户。半天工夫,就把四十多间新盖的砖房全部安上了玻璃窗,糊好了窗缝。
在刘效中的影响下,全社从公社到生产队的干部,灾后与群众同甘共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已经形成风气。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全社当前备耕工作,也开展得很好。


第7版()
专栏:

贯彻党的政策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
塘湾公社改进干部作风
本报南昌2日电 江西贵溪县塘湾公社最近结合总结公社建设经验,进一步地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通过贯彻政策,不仅更加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而且深刻地教育了干部,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进一步改进,提高了干部的积极性和完成任务的信心。大塘生产队在贯彻劳逸结合的政策中,开始有的干部认为执行放假制度,会减少劳动时间,影响完成生产任务。后来执行了放假制度后,社员们欢欣鼓舞,干劲大增,同时由于休息好,体强力壮,结果劳动工效比过去提高,虽然劳动时间减少了,但完成的任务比过去又多又好,冬季生产被评为全社的上游队。全队干部受到了政策的教育,此后不仅认真执行放假制度,而且以食堂为中心,全面安排好了社员冬季生活,更好地贯彻了劳逸结合政策。金屯生产队通过贯彻政策,干部学习政策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全社各级干部为了学好政策、执行好政策,还自觉地制定了许多制度,例如确定每月有五天至七天专门学习政策,一季评比一次学习模范,每月进行一次执行政策的检查等。
塘湾公社干部从全面贯彻政策中还体会到:要正确地贯彻政策,必须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正确的工作方法。因此,干部们通过贯彻政策,进一步改进了自己的工作方法,贯彻了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公社副社长潘洪林过去在工作中态度生硬。在这次全面贯彻政策中他得到了深刻的教育,自觉地改进了作风。他在上祝生产队上祝小队领导冬耕中,细心向群众宣传解释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政策,并深入调查过去分配情况,听取群众意见,然后通过群众讨论制定了评工记分的标准与办法,大大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提前完成冬耕任务。


第7版()
专栏:地方报纸动态

多发表些调查研究材料
近来人们从地方报纸上读到了越来越多的调查研究材料。这是我们报纸工作中的新气象。
以《新湖南报》为例。今年以来,在这个报纸的《工作调查研究》栏中已经发表了十多篇文章。这批调查研究材料内容比较广泛,不仅有关于农业生产的,也有关于工业生产的。在农业方面,涉及冬修水利安排、收集家肥、劳力安排和提高劳动效率、种植计划、田间管理,等等。这些调查研究材料,大都提出了当前生产上和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关于洞口县竹市公社生产小队劳动力的调查》,就是一篇比较好的文章。作者调查研究了这个公社自去年7月至12月底从各方面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情况,发现这个社集中劳动力的工作虽然作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大多数生产小队仍然感到劳动力不足。有21%的小队,劳动力严重不足,平均每小队缺五个精壮劳力;有41%的小队,劳动力比较不足,平均每小队缺两个劳力。两项合计,全社缺少劳动力一千个左右。这就用事实提醒人们不能满足于前一时期集中劳动力的成绩,还须深入下去检查和解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中的问题。有没有可能为生产小队配备更多的劳动力?调查报告也用事实作了回答,结论是:完全可能。目前这个公社的社、队两级办的企业和专业队占用的劳动力还是过多,占社内劳动力总数的9.8%。如果把这个比例压缩到5%,全社就能清理出五百多个劳动力,把他们分配到小队,至少可以解决一半问题。而从其他方面,还可以继续挖掘劳动力的潜力。
《四川日报》也经常发表农村调查、厂矿调查、人物调查等调查报告,并发表一些编后、短文或评论员的文章,根据报告内容加以发挥。
有些报纸就某一个问题,连续发表调查报告。例如《新华日报》最近写了社论,号召充分利用水面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在发表社论的同时和以后,报纸连续刊出了《吴江县水面利用概况调查》和《高淳南荡圩利用水面发展生产的调查》。这些调查报告用比较丰富的材料说明了充分利用水面对于支援农业生产、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增加集体和社员个人收入的作用,提出了发展水面生产应当解决的问题,揭示了利用水面的巨大潜力和远大前景,颇有说服力量。当报纸大力倡导新鲜事物时,发表一些内容充实的调查报告,显然会增强宣传的效果。
目前各地报纸发表的调查报告,大都是就某个问题在一个基层单位所作的“解剖麻雀”式的调查。也有另一种调查报告:就某个问题在若干单位进行调查,并加以比较、分析,然后提出作者对解决这个问题的肯定的或探讨性的意见。《辽宁日报》发表的《关于生产小队的规模和形式的调查》便是这样的调查报告。它的作者是中共复县委员会农村工作部,他们在五个公社的二十二个生产大队进行调查,并对生产小队的各种不同的规模和形式作了分析和比较。对于复杂一些的问题,除了“解剖麻雀”外,更广泛地进行调查和探讨,也是有必要的。
报纸上调查研究的材料多起来,标志着编辑部作风的改进。报纸这样做,正是以实际行动对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倡导。人们希望读到更多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内容充实、论点鲜明、表现形式生动活泼的调查报告。


第7版()
专栏:黑龙江通讯

一步一个脚窝
新华社记者 梁维刚
“没把握的事不能做,没把握的话不能说,一定要说到那作到那,一步一个脚窝。”这是转业军人、黑龙江省兰西县幸福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贾继业常对干部们说的话。
幸福公社在五年以前,还是一片大草原,1956年春天,贾继业和一批从外地搬来的社员,来这里开荒种地。在党的领导和国家的帮助下,他们经过五年的辛勤努力,粮食总产量由1956年的三万多斤,增长到1960年的一千二百多万斤。
看的准 干到底
有人说:贾书记从来不干冒失事。这话当真。但这绝不是说贾继业优柔寡断,胸中无数。凡是经过他周密考虑,看准了,得到群众赞同的事,就非干不行,而且要干到底。例如,他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经过实地考察,和老农座谈,得出幸福公社要更快地发展农业,根据当地条件,应该加速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发展耕马。有了这一条,一可以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二可以精耕细作,三可以大量积肥。当时有人说:很快就要机械化了,用拖拉机干活,马没前途了。贾继业坚决不同意这种不从现实情况出发,坐等机械化的意见,决心发展畜牧业,狠抓耕畜工作。他到马厩里,和饲养员住在一铺炕上,研究怎样饲养马匹问题;他拿起鞭子,教给新使役员,怎样赶好牲口;他亲自拉马配种,研究怎样才能全配全准;他提出意见,整顿畜牧业的队伍,选拔政治觉悟较高的社员来管理马匹。他还亲自给管牲口的社员上课,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使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
怎样才能看的准呢?贾继业的经验是:根据党的指示精神,注意调查研究,到群众中去,眼看,口问,耳听,亲手干,把通过这些办法得来的材料,加以综合分析,胸中有数,才能抓住关键。在推行新式农具问题上,他就是这样。去年下铲时,外地推行新式畜力铲趟机,又省马工,进度又快,有人要在这里大量推行。他和群众一商量,这里的土地条件不比别的地方,地是新开的,地势洼,草多,土沉,必须深趟,多培土,而他所见到的新式铲趟机,趟的不够深。他想:我们搞工具改革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多打粮,不利于多打粮的事,就不能干。但是,当他在附近远大公社举办的工具改革展览会上,看到用柴油机带动的包米脱粒机效率高,什么地方都可以应用时,他专门派宣传委员殷富和工业主任杨琴去画回图样,组织力量制造。去年全公社的包米有80%是用这种脱粒机脱粒的,大大加快了进度。
多做少说 做完再说
1958年夏锄时,第五管理区的干部最先前来“报捷”,说已经铲趟完毕。贾继业立即前去调查,看到他们为了追求进度,不顾质量,地没铲净,很多草还在地里长着,苗根附近没有抬土。他批评说:你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我们共产党员,要老老实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乱加花点。他要求返工,重新铲趟,并且带领这个管理区的干部到铲趟搞得好的第六管理区去看人家怎么干的。这件事对干部的教育很大,从这以后,再也没发生这种现象。
贾继业到上级党委去汇报工作,也本着这个原则,没做到的事从来不讲,做到一点就讲一点,不缩小不夸大。
对于那些干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工作,贾继业总是先亲身去干,摸出经验,再要求别人。他说:这样干,我提要求才有把握,说话才有根据。以前,第五管理区生产比较落后,公社干部分工时,很多人不愿领导这个区。贾继业说:“我来试试看”。贾继业到那里之后,和社员一起商量,帮他们制定生产计划,同社员一起干活。为了使外地搬来的社员能很好地掌握当地生产技术,他把技术要领编成顺口溜,使社员都能记住。收割时,他把割谷子的技术要领编成这样一首诗:“根朝东,穗朝西,大毛腰,楂要低。”经过一年埋头苦干,这个管理区终于改变了落后面貌,社员们高兴极了。小孩子们这样唱着:盐碱薄地涝洼塘,如今变成米粮仓,多亏书记来挂帅,感谢恩人共产党。”
处理问题 因地制宜
去年麦熟的时候,公社秘书接到县生产办公室打来这样一个电话:“你们公社小麦割了吗?”答:“还没有。”接着,电话里便说:“别的公社都开始割了,你们怎么不动手?你们的行动已经是全县最落后的。”谁还愿意甘居下游呢?秘书提议马上组织力量割麦。当时,贾继业正在第五管理区和干部、老农实地观察小麦成熟情况。他们看小麦还有15%左右没硬粒,他便对秘书说:万万不能乱动手割麦,生产办公室是从全县情况出发讲的,咱们这里地势低,成熟晚,割早了会少打粮,对国家、对社员都没好处。于是,贾继业就自己打电话给县委第一书记,把小麦成熟情况作了汇报,县委书记说:“没熟就别割。”
推行每一项增产措施,贾继业都能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从当地情况出发,并且和群众商量。去年春天种小麦,上级要求适时早播,有的干部没很好领会指示的精神,一味要提前,正月就要下种。老农说,咱们这里地势洼,气温低,不能种太早了。贾继业同意这种意见,他说:上级组织是要适时早播,只有适时,才能多打粮。按照群众的意见办了,小麦长得很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