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2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游记

春游蓬莱阁
张岐
正是春光三月,群鸥乱飞的时季,我有机会游览了蓬莱阁。蓬莱阁,俗称为“仙境”,向为人们所神往,历来就是游览和避暑的胜地。《老残游记》第一回,就把它大加赞美了一番。
早晨,东方刚刚破晓,我就怀着十分欣喜的心情奔向阁来。出了蓬莱城北门不远,就望见那高踞丹崖山巅的阁影。丹崖山半部伸入海里,山腰缭绕着淡淡的乳白色海雾,阁顶时隐时现,“仙阁凌空”,果不虚名!
登阁之前,我翻阅了蓬莱县志。从县志上,了解了这个阁子的历史。蓬莱阁,不仅风色著名,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建于宋朝。建阁之前,丹崖山上只有草房三楹,称为“海神庙”。嘉佑年间,郡守朱约看到这里地势高峻、风景幽美,适于游憩和避暑,就在这里修建起一座阁子。明朝万历年间,巡抚李戴又把阁子规模扩大。随后又相继地经过几次修建,才有今天这宏伟壮丽的面貌。
渡过密水桥,眼前展出一条石阶盘路。盘路一直伸向丹崖山顶。登上盘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宽长的红色砖石墙。墙中并开着三个圆门。圆门上横卧着“灵显门”、“白云宫”、“龙王宫”三块大匾。门前是一片桃树、黑松和芙蓉。林丛中探出一座八角亭,上书:“御碑亭”。亭旁矗立着几块巨大的奇形岩石。
阁院宽畅明净。迎着“灵显门”,耸起一座戏楼。戏楼墙瓦簇新,油色泛光,一眼就看出是新修筑的。这戏楼筑得实在巧妙,从正面看来,很像一幢二层阁。
顺着戏楼的甬道,一线通向天后宫。走出天后宫向东跨过一个便门,便登上阁顶。阁内设置精巧秀气,真如《老残游记》中所描绘:“画栋飞云,珠帘卷雨”。在这里展眼望去,真是“西边看城中人户,烟雨万家;东面看海上波涛,峥嵘千里”。
阁子东边是“苏公祠”、“海市楼”、“吕祖阁”、“观澜亭”,西边是“澄碧轩”,后边是“避风亭”。“避风亭”前围着一堵长长的扶手墙。阁子里外,触目皆景。有人喊了一声:“日出!”我回头朝东一望,只见一轮朝日,喷雾而出,冉冉地从海面升起。真是红如丹玉,圆如翠盘。那散射出的万道光线,映得大海一片金鳞闪晃。
蓬莱境内,有出名的十大胜景。这阁子就集中八景。这八景就是“仙阁凌空”、“日出扶桑”、“晚潮新月”、“渔梁歌调”、“狮洞烟云”、“万里清波”、“万斛珠玑”、“海市蜃楼”。在这八大景中最使人神往的,要数着“海市蜃楼”了。春夏交间的雨后,站在阁上,能从海面上看见幻变神奇的楼台殿阁或街市车影。宋朝苏东坡就曾登阁等观过。只是由于他来的时候,正值“海市”不现的秋末季节,因此在阁上等候多日未得如愿。后来他根据人们的传告,在阁上留下一首《咏“海市”》的诗。苏东坡的诗,激起了我对“海市”的神往。眼睛不由向大海眺去,眼前现露出一列小岛。这分明是长山列岛,哪里是“海市”?
是啊。长山列岛不仅是渤海咽喉,京都的屏障,而且富饶美丽,这是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的。
透过柔缦的海雾,清晰地可以望见岛上的红房绿树和那海面上飘荡的渔帆。在“避风亭”东边山脚下是一个渔港。港口宽大,堤坝像两堵巍然的城墙。渔舟往来穿梭,那密密聚集的帆樯,筑成了一座小小的水上村落。港上鱼虾铺岸,卸鱼买鱼的人群熙来攘往,川流不息,呈现出春汛活跃的繁荣景象。这条渔港叫“水城”,过去名叫“备倭城”,也是宋朝修筑的。明朝万历年间,在这里修筑炮台,屯驻战船水师,反抗倭寇侵犯。现在,已经成为四季喧腾的闹市了。
和祖国所有的古迹一样,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蓬莱阁饱受着反动统治者的摧残、蹂躏。他们不仅利用阁子诈骗金钱,还肆意地破坏。蒋介石匪帮盘踞蓬莱的时候,把阁子做成碉堡,阁前阁后挖掘壕沟,宫殿做为仓库,树上安设了望哨……树木伐光,墙壁拆毁,使这座著名的建筑垣断墙残,狼借不堪。那时候人们不能到这里游览,只能痛恨蒋帮的残暴。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一建筑,配备了五名专门管理人员,不断地拨款恢复、修葺。殿阁里外,砌墙添瓦,刷油涂漆,大量植树育花,使殿阁逐渐恢复了原来的气派和丰貌。在阁后,还建筑了灯楼和报风球:灯楼在夜晚给海上船只指路,风球给渔船报告风信。于是,这座古迹建筑,既是人民的游憩避暑之地,又是直接为人民的安全和生产服务之所。


第6版()
专栏:知识小品

  鱼类的旅行
  佘大奴
生活在海洋、江河、湖泊中的一些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每年到了一定的季节,就要沿着一定的路线,从一个地方游到另一个地方,做有规律的、周而复始的长途旅行。它们旅行的时间、经过的路线、到达的地点,几乎年年相同,并且总是不约而同,成群结队而来,成群结队而去,行动非常迅速。
大马哈鱼和鳗鱼的旅行,常常不远千里地往返。在海洋中度过童年的大马哈鱼,到了性成熟的时候,就成群游向河口,以一昼夜四、五十公里的速度,逆水溯河,到离海五、六百公里的河流上游交尾产卵。它们在旅途中,不思饮食,只顾前进,遇上浅滩夹谷,急流瀑布,也不退却,有时为了跃过障碍,常撞死于石壁之前。能到达目的地的,也因长途跋涉、挨饿而使体内脂肪消耗净尽,身体消瘦,憔悴不堪。绝大多数是产完卵之后就死亡。遗下的鱼卵则自行孵化,孵出的幼鱼又顺水而下,到海中生活四年左右之后,复沿其先辈的老路而来。与大马哈鱼相反,生活在江河中的鳗鱼,每年都要到海洋中去产卵。当它们在途中遇到河道阻塞,无法前进的时候,竟不顾死活地离开水面,沿着潮湿的草地,翻越障碍,奔赴大海。鳗鱼完成繁殖后代的使命之后,或者就死去,或者带着子女,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
我们把鱼类这种往返旅行的现象,叫做洄游,并根据造成洄游的不同原因,分为产卵洄游、索饵洄游和适温洄游。大马哈鱼和鳗鱼的洄游,就是为了找寻一个适合于卵子孵化和幼鱼成长的地方,进行产卵、受精,繁殖后代。像这样的洄游,就叫做产卵洄游,也叫做生殖洄游。不同的鱼类对产卵地点的要求也不同,除了来往于海洋和江河之间的种类外,更多的是从深海到浅海、从外海到沿岸,如大黄鱼、小黄鱼、对虾等,就在每年春天从较深的海区游向近岸浅水处产卵。有的种类,如比目鱼等,则从浅海游向深海去产卵。
居住在水中的鱼类,多以浮游生物和小型鱼虾为食料;而在不同的季节里,海洋的水温、盐度和潮流都经常在变化,使浮游生物和小型鱼虾的繁殖也跟着变化,鱼类为了维持生存,寻觅必要的食物,就不得不跟着浮游生物的变化而搬家。这就是形成索饵洄游的原因。
鱼类的适温洄游,主要是受海洋水温的变化引起的。海洋中的水温,随季节的不同而变化,鱼类为了选择适于自身生活的条件,就必须随水温的升降而作必要的移动。我国渤海和黄海的黄花鱼、对虾等,每年秋末冬初,因沿岸水温逐渐降低而游向黄海中部等较深的海区,躲避寒冷,度过冬天。这种洄游又叫做越冬洄游。
鱼类每一次旅行,往往不是单独为了产卵、觅食或避寒,有时是两三种洄游同时交错地进行,像春天的黄花鱼、对虾,主要是产卵洄游,同时也有索饵洄游的成份,因为它们产了卵之后,就在沿岸一带找东西吃。一些临时的或偶然的海洋环境变化,对鱼类的生活也有影响,往往也造成它们在短距离和小范围之内的洄游。有的鱼因为受光线的影响,在白天或黑夜之间,常常升降于海面、海底,形成了所谓垂直洄游。
鱼类的洄游为什么这样有规律呢?原来各种鱼类对于生活环境的条件都有一定的要求。在一年四季中,天气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海洋水温升降、浮游生物的繁殖以及其他情况的变化,也有一定季节性,并且差不多年年如此;所以,鱼类也只好适应这些外界条件的变化,年年跟着做有规律的移动。就这样年复一年,久而久之,鱼类这种有规律的活动就形成了条件反射,成为生活习惯,并且遗传给下一代,使它们的子孙也有这个习性,甚至像作为一颗卵子就失去爹娘的大马哈鱼,长大了也不会忘记或迷失旅途的方向。


第6版()
专栏:百花园

  略谈川剧
  刘念兹 泊沧
川剧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剧种,大约有三百年的历史。这一剧种流传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川剧有昆腔、高腔、胡琴腔、弹戏、灯戏五种唱腔。高腔目前是川剧的主要形式。据历史考查,高腔由宋代的南戏演变而来。清乾隆李调元的《雨村剧话》中说,川剧的高腔是由江西的“弋阳腔”发展来的。高腔从曲牌音乐上保存了元、明古代乐曲细致生动地刻划人物和表达感情的优美技巧,积累的曲牌丰富多采。高腔不用乐器伴奏,只用一副拍板调整节拍,有时中间加上几点锣鼓,末尾用帮腔结束。这种唱腔结合着四川话抑扬较大的特色,音调激昂,旋律悠扬动人。在抒发情感时,能够强烈地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加强剧情的感染力。高腔的唱腔,与群众语言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宣叙调、咏叹调的性能,达到用音乐来感染观众的目的。高腔中锣鼓和帮腔的作用,是加重剧情,烘托气氛,进一步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有时演员不容易直接表达的复杂细腻感情,也靠帮腔来完成。帮腔不完全是合唱,它还有定调、代表第三者指斥剧中人等作用。川剧中的锣鼓有近百种牌子,在不同的情景、场合,它有不同的表演方法,起不同的作用。
昆腔这种唱腔,由昆曲转化而来。在道白和语言上虽有了变化,但在剧本、曲牌、演唱技巧方面都还保存昆曲原有的风貌。许多原来昆曲的剧本,还保存在川剧昆腔中演唱。胡琴腔是受了汉调和徽调的影响,易于表达激昂的情绪,描写一些不屈的人物如文天祥的《柴市节》、方孝孺的《一品忠》等。弹戏又名梆子腔,通常称为盖板子(借用伴奏乐器盖板胡琴——板胡而得名)。这种腔调大多用在民间传说的故事剧里,有时也用来描写激昂慷慨的情绪。它有北方梆子慷慨悲壮的特色。灯戏可能是保存下来的较早的川剧。它是农节中最受农民喜爱的广场戏剧。最初,这种演唱只是一个女角,一、二个男角,互相问答、跳舞,后来提炼成舞台剧。剧本取材,大半来自民间,平易近人。音乐曲调也像歌谣。灯戏的形式和表演方法生动活泼,对川剧的其他几种形式有一定影响。
川剧的剧目丰富多采,有所谓“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的说法。川剧的许多优秀传统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荆钗记》、《彩楼记》等,大都反映了人民特别是妇女反抗封建压迫、争取自由的理想。还有许多剧目取材于春秋战国,剧中对那些荒淫无耻的暴君,尽情嘲笑、讽刺和暴露。虽然有时流于粗犷,但却保持了朴素的感情。川剧中的丑角是很有特色的。有些戏常用丑角来扮演封建帝王,如《鸳鸯冢》中的宋康王、《北邙山》中的周襄王。人民的艺术家敢于在这些帝王的鼻梁上给涂上白粉,而且以川剧丑角特有的风格,通过剧中人揭露帝王荒淫无耻的精神面貌,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川剧中也有不少具有强烈的讽刺手法的喜剧。如讽刺不辨黍麦的膏粱子弟,连读书做文章都要请人代替的《做文章》。揭露地主剥削成性,表现奴仆丫头见义勇为、舍己助人的《荷珠配》等等。
川剧的主要特点,一是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秋江》中通过老艄翁一段饶有风趣的四川口语的逗话,生动地刻划出陈妙常的焦急心情。二是刻划人物细腻,如《归舟投江》中利欲熏心的李甲,在杜十娘的逼问下,那种吞吞吐吐难于出口的表情,十分细腻地刻划出剧中人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和丑恶灵魂。三是幽默、讽刺、风趣。《评雪辨踪》中的吕蒙正,一面讲“大丈夫宁可清贫,不可浊富”,一面又预演他将来做了官怎样铺排场面,把这位书生的腐儒寒酸气刻划得淋漓尽致。此外,川剧还有语言精练、雅丽等特色。
解放前,川剧艺术受到压抑和摧残,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失传了。解放后党和政府从1955年起大规模地发动群众分批分期地进行川剧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改编工作。现已初步发掘了传统剧目两千余个,并且整理演出了一百多个剧目。重庆市川剧院目前在北京演出的《绣襦记》、《荆钗记》、《红梅记》等优秀古典剧目,都是经过发掘、整理和革新的好戏。(附图片)
重庆市川剧院演出的川剧《绣襦记》。著名川剧演员袁玉坤饰郑元和,青年演员刘卯钊饰李亚仙
本报记者 钟巨治摄


第6版()
专栏:美术杂谈

  铁画
  石谷风
安徽铁画创制于芜湖,已有二百八十年的历史,是与冶铁炼钢技术分不开的。芜湖附近自古就是著名的钢铁产地,相传楚国的干将就在芜湖造铁剑,唐代设有冶铁作坊,明清两代芜湖钢业盛极一时,铁砂原料和刀剪产品驰名于国内外。铁画的创制人汤天池,就是清代康熙年间芜湖的一位杰出的铁工。他和画家萧云从很接近,得到绘画的启示,领悟到笔意与构图精神,融会了自己的技艺所长,以锤代笔,锻铁为墨,通过炉钳之巧与画理相熔,产生了初期的“铁花”。经过他精工提炼,终于成为一种独立的工艺品。汤天池的两个孙子也继承了铁画技艺。乾隆时期,民间画家梁在邦学会炼铁技巧,使绘画和工艺结合。他所创作的山水、芦蟹等铁画的技巧与构思,技艺精绝,将铁画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光绪年间的谭司夫、清末的汤和尚(小尘)和他们的徒弟沈义兴等,都是制作铁画的能手。到解放前,仅存下一位久已歇业的铁画老艺人储炎庆。
解放后,芜湖市从事铁画工艺的艺人和职工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发挥了积极性,老艺人与画家密切合作,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探讨,吸收传统技法精华,得到了改进与提高。


第6版()
专栏:

  梅山水库 储炎庆作画


第6版()
专栏:

  “小鸟天堂”
许多到过广东省新会县的外来客人,总爱到离县城不远的一个引人入胜的地方——“小鸟天堂”去观光。
“小鸟天堂”在环城公社的天马河中,长着一大片茂密常绿的古榕树林,树的四周环水,婆娑的枝叶复荫着十五亩大的地面。远看仿佛是浮在小河上的绿岛,近看又像是原始森林。现在,人们已经找不出古榕树的主干了。在榕树林中,栖居着数以千计的鸟群。仔细看来又只是一个大鸟族里的两个家族:一种是朝出夕归的白鹤;另一种是被当地群众称为“夜游”的夜游早返的灰鹤。早晨和黄昏,那里的景象最是热闹,鹤群归出交替,白鹤,灰鹤,咿咿呀呀的绕林共鸣,怡然自乐。据一些曾经划艇进入过林子的人说,那里树上和地上遍处是鹤巢、鹤蛋和小鹤,惹人喜爱。因为它们在此世代相传,习惯以主人自居,偶然一、二游客隔水叱喝几声,也别想惊动了它们。除非仗着人多势大鼓噪一番,或者放一些震耳的鞭炮,这时候,它们才不安地起飞。那情景,真是群鹤蔽空,蔚为奇观。
关于这个“天堂”,当地流传着种种有趣的传说。据称,远在明朝景泰年间,当地劳动人民开挖了这道天马河。后来碰上灾荒,那里的地主说什么开河不吉利,就迫着农民们把盛满河泥的木船凿沉去堵塞河道。传说沉船那晚,狂风暴雨,一个农民失踪了,只剩下一根撑船篙。说也奇怪,这根篙后来竟变成一株榕树长起来。怀念着自己阶级兄弟的农民,叫这榕树是“神树”。从此,任谁经过树下,都要给它添上些肥沃的泥土。一个早晨,忽然有一只美丽的白鹤飞到榕树上,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他们对自己阶级兄弟的感情深深感动了它,就领来了鹤群,协助他们为榕树衔泥施肥。于是,榕树长得愈来愈茂盛。大家都敬爱这些“仙鹤”,相约禁止捕捉,保护它们长伴榕树世代安居。自然,这些都不过是美丽的神话。原来当地人给这里起名叫“雀墩”。二十多年前,作家巴金曾到那里一游,为它写了一篇名为《鸟的天堂》的游记,此后人们就沿称它为“小鸟天堂”了。解放后,党和政府更注意保护这个名胜,当地政府还在天马河畔新建了一个小公园,方便人们在这里憩息和隔河欣赏“小鸟天堂”的景物。


第6版()
专栏:体育

  日本长谷川谈世界乒乓球坛大势
  思升
日本乒乓球队总教练长谷川喜代太郎在从2月初至3月的一个多月内,曾多次发表展望性的评论,纵论世界乒乓球坛大势。
长谷川十分注意中国乒乓球队的实力和优点。他屡次指出:“中国队选手的实力很雄厚”;“中国队是劲敌”。他早在2月5日就对日共《赤旗报》记者说:“中国队的战斗意志特别好。中国有中国的悠久乒乓球传统。确信这种技术只有中国才有。容国团在两年前世界大赛中获得单打冠军。去年,中国队远征欧洲,屡获胜利。这意味着4月的世界比赛是一次激烈的比赛”。他接着谈到中国选手的优点:“特别应该提到,他们从小就接受综合性的训练,体力顽强。在技术方面,反手与正手同样使用。身体站在桌台中央,左右攻击。……各国乒乓球专家对于中国男子选手都有很高的评价。”长谷川对中国女子队也十分注意,他指出近年来中国女子选手有了很大的进步。
长谷川也谈到对中国队不足之处的看法。他几次说,中国选手“经过大场面比赛的人很少,所以跟日本的新手具有同样的条件,我们并不担心”;又说“中国有许多优秀选手,但是大部分年轻和缺乏经验。他们可能在将来对日本造成很大威胁,但是现在还不能”。
长谷川按照自己的看法,拟订了对付中国队的对策和训练方法。长谷川承认,“怎样打败中国选手”是日本乒乓球选手加强集训的主要课题之一。长谷川在《体育日本》上著文说:“日本选手队的集体训练着重于对付中国选手的打法,因此,特地召集了一些打法像中国选手的球员参加了训练。”这次日本选拔代表队也考虑到了对付中国选手这一方面。也就是说,一方面起用新手木村、三木和女选手关正子,他们都具有年轻、攻击力猛锐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屡次远征海外经验丰富的荻村、星野、冈田、伊藤等人继续充任主力队员。按照长谷川的说法是:“中国选手和日本选手一样擅长攻击,因此和中国比赛时,日本要使用能进攻而且有耐久力的选手,如荻村、星野和木村等”;在技术指导方面,由于“中国选手能够同时使用正手和反手,可是日本的正手却主要用在进攻方面,这样,在进行技术指导时把重点放在:首先加强反手的手法,加快左右的活动”。
日本报界认为,长谷川对各国球队的分析,在赛前一般是采取慎重态度的。因此,在注意中国队的同时,日本队认为欧洲一些国家仍拥有不可轻视的、举足轻重的实力。长谷川说过,“东欧国家和瑞典队对日本队的威胁,将同中国队对日本队的威胁一样大”。他并且指出,南斯拉夫、瑞典、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队将威胁日本,其中尤以南斯拉夫和瑞典威胁最大;南斯拉夫的马科维奇和瑞典的拉尔森将在决赛中与日本选手对敌。长谷川还认为,“年轻的瑞典选手在过去数年中崛起,将来很有‘冠军相’,在西德多特蒙德举行的上届世界比赛之后,瑞典选手曾转战英法等地,其中有几人打败了日本选手。”
以上述对欧洲选手实力的估计为另一个出发点,日本队在选拔队员和制订作战方针时,也充分估计到了这一方面。因此,总的来说,由于对手特点的不同,日本队采取了对付中国选手和欧洲选手两面作战的方针。


第6版()
专栏:体育

  以攻为主
  ——介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乒乓球队
德国的乒乓球运动,在国际乒乓球坛上有很久的历史,是世界乒乓球联合会的最早的会员之一。在1959年以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乒乓球队,一直是组成一个统一的德国队参加世界锦标赛的。从1959年第二十五届世界锦标赛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乒乓球队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乒乓球队才开始单独参加世界锦标赛。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选手虽然全部是横握球拍的,但是多数以攻为主,以守为辅,他们的打法很像捷克斯洛伐克选手一样,侧重于进攻,善于对付守球手。在削守技术上,也有相当高的水准。
在报名参加这届世界锦标赛的八名男女选手中(男、女各四名),最著名的是施奈德,他的进攻意志很强,并且能够左右开弓。攻球出手快而稳,且线路很多,是一个很有希望的人物。女子选手中的主力队员是二十二岁的孔兹。她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女子单打全国冠军,并且是双打和混合双打冠军的获得者之一。她的特点是控制球的落点好,并且在守中能够进行突击,战斗意志也很顽强,在不利的情况下,打得沉着、稳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乒乓球队,是一支有相当潜力的队伍,在这一届世界锦标赛中,也会取得新的成就。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男、女乒乓球选手虽然都是横握球拍,但大多数的特点是长于进攻。参加本届世界锦标赛的四名男选手中,男子单打第十一号种子弗伦多费尔,曾蝉联九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男子单打冠军,去年在萨格勒布举行的欧洲乒乓球锦标赛中,获得了男子单打第三名。他左手执横拍,用正贴海绵胶粒板。能攻能守,技术比较全面。他的长处是步法灵活,正手攻球出手快,斜直线都能扣杀。他的削球比较稳健,而且常常运用飘球,使对手不易捉摸。
马丁·尼斯和沃尔夫刚·普兰克都是第一次参加世界锦标赛。十九岁的马丁·尼斯也是能攻能守的选手。十八岁的普兰克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乒乓球界视为“最有天才”的运动员。
(道、淳)


第6版()
专栏:体育

  强有力的捷乒乓球队
在世界乒乓球运动史上,捷克斯洛伐克的选手们有着光辉的战绩,一共取得过二十九次包括男、女团体,男、女单打,男、女双打和男女混合双打世界冠军的称号。他们取得的优胜,仅仅次于匈牙利而占第二位。从1926年举行的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以来,捷克斯洛伐克的选手始终是世界锦标的有力的争夺者或决战者。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恢复的十二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从十四届到二十五届),捷克斯洛伐克的男子选手就获得了四次团体赛的锦标,仅次于日本而超过匈牙利和英格兰。
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的乒乓球选手中,安德理亚迪斯是最负声誉的一位。他曾经取得过四次男子双打世界冠军,一次混合双打世界冠军,在欧洲曾经被誉为“没有缺点的攻球手”。1954年的世界锦标赛的团体赛中,他曾经击败了当时十分强有力的三位日本选手——其中包括获得这次比赛男子单打世界冠军称号的荻村。稍后,又出现了一位技术全面,在欧洲选手中少见的具有灵活的推挡技术的选手斯蒂佩克。他和安德理亚迪斯配合参加几次双打,都获得很好的成绩。在1955年和1957年两届世界锦标赛中,都取得了世界冠军。斯蒂佩克是一个经验十分丰富的选手,1955年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二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的乒乓球比赛中,他曾经以不同的战术,战胜过我国最优秀的攻球选手之一的王传耀和当时在守球技术上有相当高的水平的姜永宁。
安德理亚迪斯和斯蒂佩克都是年近四十岁的老将,但在近年来的一些国际比赛中,曾经显示出他们有很强的实力。在已经公布的捷克斯洛伐克的选手名单中,不见这两位老将的名字,足见捷克斯洛伐克的乒乓球界中不缺后继之人。据讯,捷克斯洛伐克乒乓球队仍然有可能起用这两位和匈牙利选手西多一样闻名于世的乒乓老将(按国际乒联规程规定,在抽签以后各协会增加或更改参加比赛的运动员,需经赛前举行的仲裁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接受报名)。
捷克斯洛伐克的另一名老将维纳诺夫斯基,在上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男子双打比赛中,和斯蒂佩克一起夺得过男子双打的亚军,也是一位攻守全能的选手。
斯塔涅克和波拉科维奇是捷克斯洛伐克代表队中两位年青一代的选手。斯塔涅克是新的全捷男子单打冠军,曾经参加过第二十五届世界锦标赛,是一个攻守结合、体质很好的运动员。十八岁的波拉科维奇,曾经有战胜过匈牙利选手西多的纪录,这是一对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从已经抽签的结果来看,捷克斯洛伐克和我国选手队的一场激战,必将是十分激烈、紧张的。这场比赛,对决定这一组的分组冠军,会是一场带有关键性的争夺战。
捷克斯洛伐克的女子队在上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取得了第六名。在参加这届世界锦标赛的女队员中,克鲁波娃是一个突出的选手。她和什瓦佐娃、乌赫罗娃也将在即将来临的世界锦标争夺战中,大显身手。 (任)(附图片)
女子单打第十三号“种子”选手什瓦佐娃(捷克斯洛伐克)
           新华社稿


第6版()
专栏:

  河山似锦(木刻) 郭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