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61-03-25

1961-03-25新闻联播 文字版

苏东坡月夜探石钟

第8版()<br/>专栏:<br/><br/> 苏东坡月夜探石钟<br/> 韩少华<br/> 石钟山,引人思索的名字。钟,字形从“金”旁,金属铸钟,钟声才洪亮、浑厚。洪亮,传得远,报晓的范围才广阔;浑厚,有深沉的余音,催行旅、促耕织的情意才真挚、殷切。这是钟声的特征。而金石质地不同,这钟声的特征,那石韵山音又怎能具备?古人却偏把“石”与“钟”联起来,给这座山命名。究竟什么缘故呢?<br/> 苏轼在《石钟山记》里解释了这个缘故。他描述详细具体,克服了郦道元的过于简括;观察全面,分析周密,避免了李渤的草率粗陋。“苏说”与“郦说”,只有行文详略之差,不必谈了;而苏李认识上的正误,倒值得比较。<br/> 先说李渤。他作到了身临实地,而且亲手敲扣山石,亲耳倾听石韵;却过早地满足于扣石有声,以为“北音清越”,而且“余韵徐歇”,已经很像钟声了,就“自以为得之矣”。刚刚接触了实际材料的边缘,仅仅拾得了似是而非的假象,就止步于潭边水畔的乱石间,觉得够了,回家了。终于没有如实地反映实际。<br/> 再说苏轼。未到实地,先掌握了前人的有关见解。对“人常疑之”的“郦说”,没轻率定是非;对世人并未怀疑的“李说”,倒明确提出了疑点:“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疑得好。凡古人命名山川,往往依其独有的征象而定。如果命名的根据竟“所在皆是”,算什么“独有?”这样的名字没人承认,也必定无从传世了。苏轼的置疑,有道理。<br/> 到了石钟山,听小童扣石,石音“硿硿”!不洪亮,不浑厚,不能报晨昏、促作息,有什么条件与钟声相比拟呢?这“硿硿”闷响,倒是证实了李渤所抱憾的“南声函胡”,可也几乎否定了他所自慰的“北音清越”。东坡先生笑了,对“李说”表明了态度:“不信”。东坡这“不信”,有根据。<br/> 肯于身临实地,有理有据地否定误说,已经难得了;更敢于“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探访石钟,寻求事物的究竟,尤其可贵。<br/> 听,有山音发于水上,不是“硿硿”闷响,而是“噌吰”大声,果然是报昏晓足以传音送远,促作息也能声情恳切。这山音的确“如钟鼓不绝”。到此,“钟”字落实了。<br/> 这“噌吰”山音从哪里来?“徐而察之(注意:不是一瞥,而是详察),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原来如“无射”悬绝壁的山音发自水波沉荡的“石穴罅”,点明了山石与山音的关联。到此,“石”字也站稳了。<br/> 那“?坎镗鞳”的“歌钟”,“钟”与“石”,也同样切合。<br/> 正是水石相击,震荡共鸣,才汇成了如钟的山音。“石”与“钟”统一了。请想,这座山,如此得天独厚,有“无射”的“噌吰”,又有“歌钟”的“?坎镗鞳,”此鸣彼和,朝朝暮暮,回荡在水上山间。这样的山,难道还不该给它个“石钟”的名字!到此,山的命名缘故,交代得切切实实了。<br/> 真的,这夜探石钟一段,真写得好。好,固然好在山音石韵与钟声的特征无不切合,矛盾也逐步统一,还好在写景绘声给人以如临绝壁、如泊深潭的感觉,尤其好在熔铸了理性分析与形象描绘,不但说理真切,印证周延,而且诗意浓,风格高。与“李说”相比,确当和谬误分明,雋美与拙陋自见。<br/> 临近结尾,苏轼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问得虽尖锐,却严肃,有分量,是全篇最可记取的语句。这“目见耳闻”自然必须以“身临实地”为前提,可绝不能仅限于一般的“身临实地”。只有“身临”而且“深入实地”,多见多闻,多占有材料,“得其实”的可能才大。李渤却几乎把一般的“身临实地”当作必能“得其实”的绝对保证,岂不知这仅仅具备了<br/> “得其实”的起码可能。行动刚开始,困难还在前头。他终于错在了臆断上。“身临实地”本来是好事,李渤思想方法不对头,好事却助长了他盲目自信、不求甚解的毛病,反而成了坏事。苏轼则在到了实地之后,进而深入实地,获得了较全面的材料,抓住了本质,如实地反映了实际,避免了臆断,的确,这是读《石钟山记》最应当记取的东西。<br/> 至于那些一向不到实地、又总是随便开口的人,即使面对那位还肯于到山间水畔扣问双石的李渤,也不能不耳热的吧。

《石钟山记》原文

第8版()<br/>专栏:<br/><br/>  《石钟山记》原文<br/>     〔宋〕苏轼<br/>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①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其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②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坎镗鞳”③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br/>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④也;‘?坎镗鞳’者,魏献子之‘歌钟’⑤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br/> (录自《古文观止》卷十一)<br/> 〔注〕①:郦道元,《水经注》作者。②、③ :“噌吰”,读如“增宏”;“?坎镗鞳”,读如“款坎汤搨”。都是表示钟声的象声词。<br/> ④、⑤:“无射”,“射”读如“亦”,与“歌钟”都是著名的古钟。

神枪手

第8版()<br/>专栏:<br/><br/>  神枪手<br/>  王恺<br/> 当听到人们唱起“咱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仇敌……”,我面前便浮起一个神枪手的形象,这是我在解放战争期间结识的一位战士。<br/> 那是在一次战斗前的一个黄昏,我来到某连的驻村。刚进村,有一星光亮吸引了我,走近前一看:土墙上有一小洞,洞内设盏油灯,那灯苗跟萤火虫似的发着微弱的光。原来有位战士正在用步枪练习瞄准呢。他带我走向连部,路上我得知他的名字叫石万力。<br/> 次日清晨,在连的墙报上我发现有篇快板诗,正是表扬石万力的。<br/> 石班长是有心人,<br/> 苦练猛练最认真。<br/> 大病小灾不停歇,<br/> 风里雨里更带劲;<br/> 冰冻三尺非一日,<br/> 本领得来靠勤奋……<br/> 站在旁边的连长见我仔细地读这篇诗,便告诉我,石万力是连的优等射手。上月部队把一股国民党土顽军包围在柳镇里,当时上级不打算强行攻击,想开展政治攻势瓦解敌人。因此日夜向敌人喊话、送传单,劝他们投降。但这股顽军的确“顽”得很,凭仗着围墙、寨门和鹿砦拒不缴械,而且还无理叫骂。战士们气得要炸,纷纷要求立即攻击。领导上再三阐明我们的目的,要大家耐心等待。柳镇全是沙底井,平时敌人是靠老百姓从小清河运水供应。现在被围困了三四天,饮水发生了困难。这事很使顽军头疼。但他们想出个办法:用绳索拴住瓦罐,从围墙上抛到外边的沟濠里提取积存下的雨水。三个瓦罐,滴溜溜地垂到沟濠里。石万力迅速地把子弹推进膛去,而后平端起步枪,两眼专注地望着七百米远的围墙。一个个盛满水的瓦罐从沟濠里慢慢被提上去,眼看从围墙上一伸手就可攫住了。只听砰!砰!砰!连响了三枪,三个瓦罐被击得粉碎,仿佛空中爆炸开手榴弹似的,碎瓦片、污水星连同敌人的喜悦全都跌落下来,化为乌有……。石万力拉开枪栓,把第三个弹壳甩出枪膛时,每个掩体里都响起喝采声。<br/> 当晚,战斗打响了。是攻一个县城。我跟这个连队抢进东门,黎明时候我们和守城蒋匪展开巷战。部队运动到十字路口处,从暗堡里吐出马克辛重机枪的火焰,把部队挡住了。连长立即喊:“石班长,消灭敌人的射手!”“是!”石万力答应着,瞄准约莫相距四十米远的暗堡的枪眼一扣扳机,敌人的机枪立即成了哑吧,部队趁机迅速地朝前冲去。过不一会,暗堡里的重机枪重又打响,部队又受阻了。这次没等连长喊,石万力早扣了扳机,子弹射进暗堡的枪眼中,敌人的机枪再没有声息,部队潮水般地扑上前去,消灭了暗堡的敌人,在兄弟连队之前,最先登上城里的制高点。<br/> 我对石万力既钦佩又感谢。他虽然打掉的只是敌人的两个机枪射手,但鼓舞了自己同志的锐气,减少了伤亡,对夺取胜利赢得了时间。他真称得起技术熟娴,弹不虚发。战斗结束后,我请石万力谈点经验。他笑了,说:“这有什么可说的,党要求咱们打败敌人,就要有真本领。真本领怎么来?就靠下苦功练。”他讲得虽然简单,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但是却使我总也忘不了,以后,每当自己工作稍为懈怠的时候,总会想起石万力的这句话。射击要下苦功,干哪样事情又不需要下苦功呢?

健康的笑声

第8版()<br/>专栏:<br/><br/>  健康的笑声<br/>  老舍<br/> 今天的相声已与解放前的大不相同。这是因为:党的领导、关切,与广大人民的鼓舞,使相声演员们都感到幸福,从而要求自己在思想与业务上争取进步,逐步提高。人的思想进步了,艺术也就跟着起了变化,听众的笑声越来越爽朗健康。<br/> 更可喜的是相声演员有了后起之秀。仅以北京而言,这几年来已有了马季、赵振铎、赵世忠等广受欢迎的青年们。<br/> 马季被认为侯(宝林)派相声的继承人。这有特殊的意义。侯宝林先生对相声技术有所创辟,自成一家。他不甘保守,勇于尝试:不但敢说敢写新节目,而且对旧段子也敢涤旧翻新,加以修改。他的语言已是一种新的相声语言,不但力避粗野,而且善用新时代的语言引起新的谐趣。他对相声的推陈出新作出了贡献。马季继承这一流派,会对相声的发展与提高起些作用。各派的风格应当不同,可是对发展与提高须一致努力。侯派后起有人,使人看到推动相声的提高与发展的新生力量。<br/> 马季年轻,技艺还未臻成熟。但是爱好相声的广大群众都对他期望甚高。我想,以他的才力,若能不断努力提高思想与文化,他的成就是未可限量的。<br/> 在业务上,我们也希望他勤学苦练,更结实一些。比如说:侯宝林先生在相声段子中学唱的京戏与地方戏,不仅照样儿唱出来,而且极有韵味。他对戏曲下功夫钻研过,能够入弦上板。我不知道马季下过这么大的功夫没有。他若是仅以摹仿侯老师为能事,那就不易青出于蓝,超过老师去。当然,这只是举例而言,该下功夫的固非仅此一端。<br/> 赵振铎也是大家所喜爱的青年相声演员之一,肚子里宽,技巧好。他会很多传统的节目,虽然也时常表演新段子。恐怕是因为他的老底子厚吧,我总觉得他的表演方法还欠新颖。在台上,他似乎也有点过于矜持,不大自然。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感觉,不一定正确。<br/> 赵世忠是个很难得的捧哏的。在相声界里,我们常常听到:“你说吧,我给你量着点。”此处,“说”即是逗哏,“量着点”即是捧哏。这个词儿非常恰当。是的,捧哏的实在掌握着一段相声的尺寸。他必须稳当,不随便出声。他必须严守纪律,把起承转合的带有关键性的字句精确地、严密地递出去,尺寸差一点也不行。同时,他还要不使观众觉出他立在那里,不过是个“配角”,可有可无。不,他的语言、表情,必须与逗哏者紧密结合,虽然他说话不多,可是使观众觉出他的分量,无可轻视。捧哏很难!今天,我们相当缺乏捧哏的好手。大家都重视这位年轻而稳练的捧哏者,也希望他层楼更上,成为第一流的青年相声演员。<br/> 北京还正在培养一批青年相声演员,我们希望在不久即能看到新的人才出现,使我们听到更多的好相声节目,欣赏新的技巧与风格,发出更多的健康的笑声。(附图片)<br/>  中央广播说唱团演员马季、于世猷表演相声“一条街”<br/>              吴化学摄

煤城春早

第8版()<br/>专栏:<br/><br/>  煤城春早<br/> 孙友田诗 莫测木刻一片春光照山川,煤山煤海亮闪闪,井架迎着春风站,山沟平原闹声喧。煤矿工人抱电钻,万花丛中打炮眼,响声惊得山鸟飞,震落一山红花瓣。高高山上红旗展,响起开山炮一串,朵朵白烟腾空起,炸开宝库门两扇。宝山流下乌金泉,青春火焰遍地燃,祖国煤城春来早,发出热力放出电。<br/> 矿山礼炮井架上曙光已露,矿门口彩灯未熄,黎明响起报喜锣鼓,彩旗飘在晨风里。烟筒托起冲天的干劲,煤仓高举三面红旗,矿山洋溢着节日的喜气,处处张贴着火热的诗句。矿井下也在欢度佳节,煤层里传出动人的消息,红捷报一张接着一张,矿工挥动着手中大笔。地层下响着阵阵炮声,节日里听得特别清晰,这是天安门礼炮的回音,向祖国汇报矿山的奇迹。地层下响着阵阵炮声,像春雷滚过欢乐的大地,矿工的心飞向北京城,捧着煤山献给毛主席。这炮声像催阵的战鼓,敲得喜报满天飞,我们擂战鼓参加游行,向地球发起猛烈攻击!这炮声炸碎了万年煤壁,乌黑的金子一泻千里,矿车像一排整齐的酒杯,祝贺胜利跟着胜利。

红花开遍苗岭山(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红花开遍苗岭山(木刻)   贾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