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人和
白夜
在对敌人作战的时候,我们要识天时,知地利,得人和,才能取胜。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的重要性,按照孟子的说法,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了人和,那就是“有不战,战必胜矣!”在对自然作战的时候,也有这个道理。何时种豆,哪天栽瓜,不错过季节,一定要识天时。水田插秧,旱田播麦,就一定要知地利。可是,最重要的还是人,人是生产力的最活跃的因素。人和,就是团结。而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不是听过雄迈的《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么!把人民群众都团结起来,把生产力的最活跃的因素动员起来,才能发展生产,战胜自然。否则,虽有天时,也无所应其时;虽有地利,也无所尽其利。
我们党的广大干部是从人民群众中来的,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分子。我们党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人民群众当前的根本要求。大家同心同德,这就是最大的人和。“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何况社会主义把亿万人团结在一起?我们高举三面红旗,得到了伟大胜利,正是得人和的结果。剥削阶级也讲“人和”。但是,那种“人和”的美丽的纱幕后面,挤满了丑恶的讹诈和自私、剥削和掠夺。当然,在历史的过程中,作为促进新兴生产力发展的力量的代表者,在特定时期,由于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些群众的利益,也只是部分的得人和。然而,这种好景是不常的。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不断发展生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也就能永远取得人和。
作为我们党的阶级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而提出来的群众路线,从根本上表述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点明了社会主义社会人和的实质。通过群众路线从政治上动员人们的思想,从行动上组织了人们的力量,无论在同阶级敌人或自然界的作战中,都能攻破坚固的工事,拿下险要的关塞,把红旗插上胜利的高地。而这个群众路线,这个人和,正是奠定在坚实的无产阶级立场和鲜明的群众观点的基础上的。任何反动阶级是不愿取得也无法取得这个人和的。
要走群众路线,要得人和,就要有一个起码的待人和气的态度。毛泽东同志就曾手书“说话和气”四个字,作为红军的纪律。待人和气或者不和气,虽然是个态度问题,但是,这实质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群众观点的强弱。所以,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注意态度的。往往见到两个人吵起来,一个说,“你是什么态度?”一个说,“你是什么态度?”当然,“瓜无滚圆,人无十全。”有时候是要闹矛盾的。但是,解决矛盾也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抱着和气的态度,经过善意的相互批评,才能在新的基础上达到团结。不讲究态度,待人不和气,往往就会事与愿违,达不到帮助对方的目的,反而会影响团结。在工作中,待人不和气,有事就不能同群众充分地商量,群众的智慧也就不能充分动员起来。这样,对工作显然是不利的。所以,对于待人和气的态度,必须细心注意,不能粗心大意。当然,得人和,不仅是一个待人和气的态度问题;但是,我们在已经从根本制度上解决了人和的问题,从根本立场(无产阶级立场)、根本观点(群众观点)上解决了人和的问题时,那么,待人和气的态度问题,也就是方法问题,不能不显得突出地重要了。方法问题,必须与立场问题、观点问题相应地予以解决。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主张。
“和气致嘉祥”。人和的局面,也可以说是生动活泼的心情舒畅的政治局面。现在正是春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的时令,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下,看干部和群众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云布风行,搴旗立功,双手托出个好春天来吧!


第8版()
专栏:

  学习革命前辈的斗争精神
——读《一杯青稞麦过草地》
  一
毛主席告诉我们:要懂得中国革命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我们希望在报纸上能多读到一些优秀的革命回忆录,因为它对我们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有很大帮助。读了这些革命斗争的生动记录,不仅可以使我们熟悉革命前辈所创造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而且能使我们从革命前驱者身上汲取丰富的精神力量。
最近,读了《人民日报》3月3日第八版转载的《一杯青稞麦过草地》,红军过草地的情景更久久萦绕于心中,一杯青稞麦过草地的英雄奇迹逼人久久寻思。越想心越亮,多想一遍就多增加一分力量。
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豪迈的革命气魄,都产生于战士们的崇高的革命理想。在那样艰难的环境里,他们依偎着篝火,还热烈地谈论着自己的远大志愿,设想着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描绘着共产主义的瑰丽前景。他们深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必定胜利。崇高的理想,一致的目标,把他们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而且越困难越团结得紧。晚上严寒袭来,他们便挤在一起,互相吸收一点发自彼此体内的同志热。断了粮食,小陈在战友手里接过来的一茶缸青稞麦就慷慨地献了出来,但谁也不接受,争论了半天还是给了集体。余下了一小点,更是谁也不愿吃,推来推去,还是大家“会餐”,预祝即将来到的胜利。同志们体弱病多,行走困难,大家就搀扶着前进。这深厚的阶级友爱,产生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革命力量。
红军过草地的英雄形象,在过去最黑暗的时刻,像灯塔一样照亮了所有革命者的心!在革命胜利了的今天,读到这样的故事,我们前进的勇气就更足,信心就更坚定,斗争意志就千百倍地增长。一杯青稞麦过草地!这样的革命精神是多么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啊!革命前驱者几十年艰苦奋斗,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给我们缔造了优越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多读一些革命回忆录,就能不断地在革命前辈身上汲取力量,更好地艰苦奋斗,埋头苦干,完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
四川重庆 李兴武
  二
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不但有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毅力,而且有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在行军路上,用野菜、蘑菇、草根做成的汤,战士们叫它“三鲜汤”;红军战士们豪壮地说:“埋我们的雪山地球上还没有!过不去的草地也还没长出来哩!”“走山吃山,走水吃水,过草地就吃草地上的野草嘛!”这种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革命精神是多么可贵啊!“只要我还活着,将来就非来这儿不可。”“将来我来开拖拉机,让铁牛来帮这块地翻翻身。”这里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革命前辈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充满了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的必胜信心。他们善于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终于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些都给了我们很深的教育,使我们认识到,在革命胜利后的今天,应该继续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在生活上能省就省,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应该不买,节约储蓄,支援国家建设。长征中那么多的困难都阻止不了红军前进,在今天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止我们前进呢!
河南安阳 李勤书
  三
革命回忆录《一杯青稞麦过草地》是一篇好文章。思想深刻,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真实感人,有强烈的现实教育作用。红军战士的事迹,是一首不朽的诗篇,一支壮丽的赞歌!你看,红军战士们,不管环境如何艰苦,敌人如何强大、残暴,斗争如何严重、尖锐,粮食如何缺乏,却从不叫苦,不畏缩,不掉队。他们见困难就上,见敌人就打,正是这种不可抗拒的毅力,困难被他们一个个打跑了。要说红军战士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比现在何止多千万倍?但由于他们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坚韧不拔,英勇顽强,勇往直前,万难迎刃而解,直到全部胜利!
在那样的情况下,一杯青稞麦是多么的宝贵,它同生命一样可贵,而那位红军战士把它送给了自己的战友,而另一位红军战士又把它献给了集体,他们情愿自己饿肚子,也不愿别人受饥,这种团结友爱大公无私的精神,永为人们敬佩!就在这种情况下,红军战士还是那样兴高采烈地谈论着草地未来的共产主义建设。他们这种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的革命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陕西鄠县 彭 飞


第8版()
专栏:

  五指山组诗
  柯原
舂米新谣碾米机轻轻地唱呀,白米像泉水般流出,姑娘围着机器奔忙,像一头快活的小鹿。祖母从小用木杵舂米,早早地把腰累断了;母亲从小用木杵舂米,早早地头发花白了。舂呵,舂呵,青春在沉重的木杵声中逝去;一袋袋白米被财主抢走,一袋袋眼泪背回家里。祖母说,山里的泉水,都是穷人眼泪流成的;今天,我们都说山泉呀,带来了神奇变幻的电力。母亲说吃米比摘星星难,舂米谣是唱不完的悲歌;今天,层层梯田稻遮满山,碾米机唱不完丰收欢乐。是毛主席来到五指山,在密林里点起幸福灯火,领我们赶走豺狼虎豹,领我们走进满山花开的公社。碾米机轻轻地唱呵,白米像泉水般流出,五指山上照耀着朵朵彩云,五指山下电灯如颗颗明珠。
没字石碑平展展的晒谷场边,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老爷爷在碑下给红领巾讲故事,用深情的话语把英雄赞美。“是那年日寇进山扫荡,五个游击队员掩护大队撤退,他们挡住了疯狂的敌人,自己却也被紧紧地包围。“游击队员奋战到黄昏,子弹打光了,枪托也打碎,他们带着满身火焰扑向敌人,山川草木,一齐迸发出夺目的光辉!“村民们为了纪念烈士,从高山采来巨石,凿成石碑,瞒过敌人哨兵的眼睛,把石碑立在英雄战斗过的岗位。“石碑没有刻字,每个字都是火种,熊熊燃烧在人们的心里;石碑没有刻字,每个字都是子弹,在战斗中消灭着日本鬼子。“这石碑就像无畏的战士,日日夜夜把村庄守卫,送走了漫漫长夜,迎来了红旗飘飘彩云飞。”“为什么现在还不刻碑文?”老爷爷指点山村四处笑微微。只见高山上开遍英雄花,轻风摇着遍野的金谷穗。


第8版()
专栏:

  我国最早的农家历——《四民月令》
  朱仲玉
不违农时,抓紧时间进行耕作,这是古人谆谆告诫我们的农业生产方面最宝贵的经验。因此,他们根据气候条件的变化,定出了二十四节气,并制订了具体的农家历。我国最早的农家历是东汉时候崔寔制订的《四民月令》。
崔寔字子真,涿郡安平人(今河北省安平县)。他的祖父是和班固齐名的文学家崔駰,父亲是和张衡友好的文学家崔瑗。他自己也是一个颇有声名的文学家,和蔡邕并称为“崔蔡”。
在汉顺帝汉安二年时,崔寔因为父亲去世,办了一场丧事,家产都花光了。因此,他就只好走上当时读书人所鄙视的经营工商业的道路。他在河南洛阳开办了一所小小的酿酒作坊,酿酒贩卖。同时,他也雇用了几名短工,帮助自己耕种一些土地,经营农副业生产。《四民月令》就是他从事农业生产七八年的经验的总结。
《四民月令》的内容是士农工商“四民”每月所应做的事情,其中关于农民所应做的事情,在今天还值得我们拿来作参考。
《四民月令》中具体地记载了小麦、大麦、春麦、粳稻、麻、大豆、小豆、芝麻等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期和收获期。如春麦在正二月里播种,七月里收获。小麦在八月里播种,第二年五六七月收获。大豆在二月或四月里播种,十月或十一月里收获等等。同时,它也记载了蔬菜作物的播种期和收获期。《四民月令》中还有着关于经营蚕桑、畜牧和果树竹木等方面的记载。
《四民月令》不仅是一部农家历,告诉农民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同时也体现了农业生产的计划性,可以从它那里学习到一些如何以农业生产为中心来安排生活。《四民月令》还告诉人们一些勤俭的道理。如在二月底下记载说:“榆荚成,及青收,干以为旨蓄。色变白,将落,可收为?酱。”这就是说,在二月里榆钱刚长成的时候,把它收起来晒干贮藏好,准备在冬天蔬菜缺少的时候拿出来当菜吃;或者等它成熟了变成白色时,采集来做成酱吃。
《四民月令》的不足之处是:它仅仅只记载了洛阳一带的情况;并且它只告诉人们什么时候应当做什么,没有连带着告诉人们怎样做的具体方法。我们为了真正做到不违农时,及时进行耕作,并且争取耕作得好,做到五谷丰登,应该按照本地具体的气候条件,掌握自己的“四民月令”,切实做到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千方百计
  西安 张紫来
“为了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支援农业生产,市新华书店成立了农业图书资料室,备有有关农业生产技术、农田水利、农业机械等书籍资料,供读者借阅……”。
这是三月十三日西安晚报刊登的一则新闻;我读着这则新闻,被新华书店同志们的主动的工作精神所激动了。为了支援农业,他们确实下了功夫。
千方百计支援农业,是各行各业的政治任务,也是每个人的光荣职责。只要真正树立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深刻体会到支援农业的重要意义,作一个支援农业的“有心人”,就会有支援农业的“千方百计”。新华书店的同志,不是已经用事实作了回答吗?西安铁路局的职工,不是也为支援农业办了好多好事吗?这里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个居民王大娘,她听说要支援农业,立刻就联系到日常生活,一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样能离开农业生产呢?起初她也感到“力不从心”,支援无门。后来她反复思谋,“计”上心头。什么“计”呢?她每天倒垃圾时,把炉灰和垃圾分开,不再把它们混在一起,好让农民得到好的垃圾作肥料。这件事情虽小,不是也说明各行各业的人支援农业是大有可为的吗?


第8版()
专栏:

  渡口(中国画)    魏紫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