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草原上的春光
周而复
在呼和浩特郊外汉明妃的墓上,我看到南边一望无际的辽阔的平原,黑河像一条身上闪闪发光的巨蟒,匍伏在平原上。回过头来看北面,大青山像一座巨大的屏风似的,团团包围着呼和浩特,山峰给一层茫茫的雾霭笼罩着,片片白云萦绕在山腰间。一阵阵浸透肌肤的寒风迎面吹来,使人感到清新而又爽适。这时候,我想起了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呼和浩特虽然还不是草原,但是透过大青山上茫茫云雾,我仿佛已经到了长久向往的《敕勒歌》的境界。
访问昭君墓第三天的早晨,我们真的到草原去了。汽车出了呼和浩特,很快就进入了大青山。它的真面目清清楚楚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只是山峰笼罩在晨雾中,迷迷蒙蒙,像是一个调皮的儿童在玩捉迷藏,一会儿露出半个脸来,一会儿又藏到云雾背后去了。车子顺着蜿蜒的公路慢慢向上开去,山路不陡,但是两边的山峰却很陡峭,放眼望去,如同海洋上的巨浪,突然受到一阵巨大的寒流的袭击,顿时凝结起来了。一个个山峰连接起来,绵延起伏,形成了雄伟的气势,最高的山峰仿佛和天连在一块儿了。顺着山脊起伏,有一条白线也似的物体,像是山脊上一条平静的、细长的白色的溪流,向四面八方伸展开去,好像是给雄伟的山峰镶上了一道道白边,增加了山势的秀丽和俊美。这是山脊没有融化的积雪。车子再往上开去,细长的、白色的溪流像是流入了平原,四散开去,山峰上披了一层雪白的面纱似的,透过面纱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巨人般的结实的山峰。再往上去,山峰就变成满头银丝的老人了。
山顶很冷,一阵阵峭寒的风迎面吹来,但是吹得浑身非常舒适。附近几十里地就是过去的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早在二十二年以前,我在晋绥抗日根据地停留的时候,曾见到领导大青山游击战争的苏谦益同志和一些抗日英雄。他们在大青山一带的冰天雪地坚持最后的游击战争,一把锋利的匕首似的插入敌人的心腹,配合其他战场进行艰苦的斗争,取得了胜利。远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就在这儿建立了革命的武装力量。抗日战争后,这支武装力量更加发展了。剽悍无敌的内蒙古人民骑兵在雪深及膝的草原上行军、露宿,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战斗。经过艰辛的道路,这支部队光荣地走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
在各个时期,除了军事战场外,还有另外一个战场,这就是呼和浩特等城市里的地下工作和群众运动。乌兰夫等同志曾在土默特小学的掩护下进行了长期的地下工作;王若飞同志在这儿领导地下工作时,曾经不幸落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的黑手。我在呼和浩特的博物馆里看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卷宗,企图要把王若飞同志解到山西太原去谋害。王若飞同志出狱后,继续领导革命工作。刽子手的愿望进入了博物馆。
我站在大青山的最高峰上,往事像潮水一般地涌上心头,十六年前在重庆领导过我们工作的王若飞同志仿佛就在我的面前,他那对党无限忠诚的革命意志,在和我们谈论工作时候的坚定而又非常有力的手势,给我留下了永不泯灭的印象,活在我的记忆中。为了党的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的王若飞同志,最后在晋西北黑茶山,献出了最可宝贵的生命!
同时,我好像看见无数的人民的铁骑纵横驰骋在大青山上,昼伏夜出,神出鬼没,到处袭击着日本法西斯野兽和国民党反动势力,配合着和鼓舞着全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个人倒下去,千百人站起来,踏着先烈的血迹,在革命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我想起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当冬天到来的时候,春天还会远吗?”在严寒的冬天以后,一定要出现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季节。在自然界,在大青山上和山下,我看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明媚的春光。
一过了大青山,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了无涯际浩浩荡荡的大草原,在一层薄薄的白雪复盖下,露出丛丛的发黄的草。有的地方,在雪光的反映下,有些草已经发绿了。大青山上冬天还没有过去,草原上的春天已经到来了。草原上白光点点,像是天空上掉下来一朵一朵洁白的云彩,这是一群一群的羊群。远处,看到红光闪闪,尘头滚滚,那是草原上的奔腾着的马群。
路过武川的时候,我们仿佛离开了草原,到了平原上的一座新的城市。小高炉群冒着熊熊的火焰,发电厂把电送到新的红色的砖瓦房里。工人们把热和光送到我们亲爱的蒙古的兄弟姊妹面前。
离武川不远便是达茂联合旗乌兰图格人民公社。社址原来是个召(庙),这个召是呼和浩特的章克图召的分召。我们去的时候,社党委书记已经在召前等候我们了。他是蒙古同志,早先在东北小学里工作,党调他到这儿来领导牧民建设草原上美丽幸福的生活。
乌兰图格人民公社周围有八百七十平方公里,在内蒙古不算是大社。内蒙古有一个县有十八万平方公里,几乎等于两个浙江那么大。在这样辽阔的土地上,人口少,牲畜也少;解放后,特别是人民公社化以后,人口增多了,牲畜增多了。这个公社里的牲畜几乎增加了两倍,不但有了饲料基地,而且有了十台拖拉机。在草原上,也听到拖拉机愉快的音响。更重要的是从前的奴隶,现在成了草原上的主人!
乌兰图格人民公社第二生产大队,有位老汉,叫做乌力吉景成,蒙古族,今年六十四岁了。他的一生,就是内蒙古人民历史的缩影。他曾经是双重奴隶,不仅仅是章盖(过去的保甲长一类的人物)的奴隶,而且是公里的奴隶。用乌力吉景成自己的话来说:“活尽量的做,哪儿忙哪儿动弹;白天挑水劈柴,黑夜蹓马;饭只准按份的吃(只给一定数量的饭),到了夜里,还不能休息,要‘下夜’(打更),说不定什么时候,不是受骂,就是挨打,夜里也逃不出主人的鞭子;天不亮,又得劳碌了。”解放后,他摆脱了奴隶的生活,成为草原上生活的主人。他现在有七个子女,一个儿媳妇,三个孙子。子女大半在外边,有个儿子在商业局里工作,家里连他在内有三个劳动力,都是半劳动力,实际上只有一个半劳动力。1960年他们除了吃用,还净落五百元,人民银行分行里还有他三百元的存款。另外,他家里养着两头牛、两匹马和三只肥羊。他自己是生产队里接羔的能手。
我们到他家的那天,正好是阴历正月初三,他们一家人穿着蒙古的节日的盛装。他的妻子穿着灰蓝色的蒙古袍,他的儿媳妇穿着橘红色的绸子的蒙古袍。她们俩人头上戴着皮制的风帽,挂着银制的彩色的头饰,一直垂在胸前两边。她们请我们进屋去坐。(他们告别了游牧的蒙古包生活,现在定居下来,住在光线充足空气新鲜的砖瓦平房里。)屋的右首是一条大炕,左边墙上挂着四个条幅,幅幅都是西湖的风景。正面的柜子上摆满了干果和乳制品,墙上挂着一家老小各式各样的照片。这是他们幸福生活的写照,是他们欢乐的留影。这些照片的上面是一幅毛主席的画像。
一进屋子,乌力吉景成老汉就让我们上炕,接着他的妻子和儿媳妇端来了乳茶、酥油、乳豆腐和炒米。刚喝过乳茶,她们又端来了整碗的羊肉和猪肉,给我们杯子里斟满了内蒙古的名产昭君酒。乌力吉景成举起杯子来,欢迎我们。我们边喝边谈,他怀着兴奋的心情,娓娓叙述辛酸的往事,谈论人民公社化以后,草原上人们的幸福生活。他劳动了一生,额头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起茧的双手坚强有力,在他的养育下,羊群要“百母超百仔”,我给他敬酒,祝贺他愉快的晚年和将来更加幸福的生活。
在蒙古包旁边的一个羊圈里,我看到一群生下来不久的羊羔,白的、黑的、黑白相间的,一边咩咩的叫着,一边吃着草,一边相互挤着,一会儿又散开,但马上又聚到一块儿去了。它们身上闪耀着春天般的生命的活力。
在草原上,到处可以看到这春天般的生命的活力。阴历正月初一,我在呼和浩特的大北街和大南街上,看到青年男女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获得丰硕的果实,假日里在街上走来走去,浑身是劲,纵情谈笑,准备休息好去迎接新的生产建设的任务。在公园里的溜冰场上,少男少女们反剪着双手,纵横自如地溜来溜去,闪耀着青春的光辉。
十五年前,我曾到过这儿,那时候叫做归绥,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之下,人民度着严寒的冬天的生活,我看到菜色的脸庞,紧皱的眉头。度过漫长冬夜的人们才懂得明媚春光的伟大意义。十五年后,我看到呼和浩特和内蒙古各族人民满面春光。我所到的每一个牧民和农民家里,都挂着毛主席的像。这不正是草原上人民的心愿吗?
(附图片)
吐鲁番的春天 醒民


第4版()
专栏:

忙春夺夏看年成
焦合文
“一年活路春打头,一年收成夏打半。”这是我们这里农民的一条谚语。
春打头,是真情。地要翻身,麦要返青,土要下种,这就得耕、管、种三管齐下,当然,一只眼睛看问题“单打一”不行;分不清谁轻谁重“一把抓”也不行,反正都离不了干劲,忙春、忙春,就是这个意思。
夏打半,是行话。奔着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公报指的方向走,要夺全年好收成,先夺夏季好收成,“麦收半年粮”嘛!俗话说:“五忙六月站一站,十冬腊月少顿饭”,夺夏、夺夏,就是这个道理。
春打头,就要忙,夏打半,就要夺。忙了春,夺了夏,再加上争了秋,保准是乐了冬。反过来,闲了春,丢了夏,要是再扔了秋,跑不了愁了冬。“人哄地一天,地哄人一年”。春要忙,夏要夺,忙春夺夏看年成。能不能叫人越看年成心越乐?夺夏挺关紧,忙春更重要!
最近,我见过一个巧订丰收计、大鼓增产劲的生产队,就是河北交河县灯明寺公社南姜生产队,家家都开“炕头会”,人人都打“生产谱”,让生产队的计划落脚、生根、开花、结果。社员们说:“春偷懒,秋瞪眼;春耕三,冬余一”。有的提出“大人孩子都下洼”;有的提出“一天要当两天干”。看样子,社员们“想叫春天翻一番”,我想,准是他们吃透了“忙春夺夏看年成”这句话,浑身上下添了劲。
忙春夺夏看年成,给了咱们一个长干劲的法宝:脚踩实地腿生劲,一步一个深脚印。计从春天订,劲从春天鼓,不枉费一分春光,耕、管、种,稳打稳扎,越扎实越长干劲。忙春夺夏看年成,给了咱们一个鼓干劲的妙法:按着规律鼓干劲。“一年活路春打头,一年收成夏打半”,这是规律;忙春、夺夏,这是干劲,干劲鼓在规律上,越鼓越足。忙春夺夏看年成,给了咱们一个用干劲的窍门:看准刀刃巧用劲。忙春、夺夏,是一年好收成的刀刃,忙春要早忙,夺夏要狠夺,让一分干劲生二分光热,就能打响春、夏两声炮,一声一叫好。
“忙春夺夏看年成”这句话,一层意思一层理。话不在多,在理深。


第4版()
专栏:剧评

川剧新人新演技
凤子
好花人人欣赏,好戏人人爱看,欣赏演出时发现了好演员,犹如欣赏到好花,人人争相夸传。好演员犹之是好花,是经过领导、前辈们悉心栽培,加上自己的刻苦锻炼而获得开放出来的好花。同是一种花,百朵百个样。参观过名花展览会的人能告诉人看了多少不同品种的花,可就是同一品种的名花,就颜色、神态来说,朵朵都有它自己独特的风采。我国的戏曲舞台,就是一座盛开的大花园,建国十多年来,各剧种争香斗艳,爱看戏的观众真是目不暇给。这次看了重庆市川剧团的几个戏,感到他们在青年演员的培养方面有很大的成绩。在川剧演员的队伍中又出现了刘世玉、刘卯钊、刘又全、田淑群……他们有的只不过随团学习了六、七年,在前辈们的提携下都是独当一面的担任主要角色,而且能出色的完成任务,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
这里我想谈谈刘卯钊和她创造的李亚仙这个人物,通过一个演员、一个剧目、一个角色,希望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刘卯钊饰演了《荷珠配》中的荷珠,和《绣襦记》中的李亚仙。荷珠并不是主要角色,《荷珠配》主要是表现仆人赵旺的聪明才智。是丑角的戏。善扮生角的李文韵同志这次表现了他多方面的才能。《绣襦记》虽然是写李亚仙的刺目劝学,但基本人物显然是郑元和,袁玉坤在创造这个人物上发挥了他独到的演技。刘卯钊在这两出戏里很好的完成了不同的人物的创造任务,而且是成功地创造了妓女李亚仙的人物形象。
李亚仙在《绣襦记》中只有三场戏,第二次出场、第三次出场是一个高潮又一个高潮。刺目劝学这场戏,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演员掌握了角色的“爱之以诚”的核心,感情表达的既细腻而又有层次,经过一再耐心劝说而对方仍无动于中时才迫不得已出此下策,所以引针刺目的动作才能那样令人信服。如果演员一开始就意识到这最后的一个动作,前面的反复劝说就可能流于形式,就不可能展示出人物的复杂内心。恰恰相反,演员在掌握劝说的行动中是十分有信心的,信心的基础一是他们之间互信不渝的爱情,一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这其间也包含着她对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妓女的身分的压力的反抗。她是妓女,可她是一个有志气的女人。谈到志气,不能脱离人物所生活的历史时代和具体环境。封建社会求功名是读书人的出路,李亚仙不愿因为自己的卑微出身影响了郑元和的前途,她既爱郑元和,那末除了希望他中试之外还能有别的理想么?她不满足于整日里卿卿我我的甜蜜的小日子,正是她对当时的礼教社会的一种有力的反抗行动。可惜郑元和偏偏沉湎在爱情中,偏偏不能理解李亚仙的这番苦心。他们虽是相爱而并不相知。为了求得这个知,李亚仙才苦心设计,刺绣伴读,一再劝说,而对方是顽石不化。她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美貌是阻挠自己所爱的人上进的祸根,这时爱恨交织,恨也源于爱。恨郑元和辜负了自己的爱情,恨自己徒然生了一双曾是美慧而并不识人的眼睛。这一刺目不但感动了郑元和,也深深感动了观众。使观众从艺术形象的感染中理解了流传千年之久的可爱而又可敬的妓女李亚仙。
还目荣归一场演员的表演虽还称职,只是剧本在这里有匆匆收场之势,人物感情的起伏过程不够。李亚仙的毁容牺牲同郑元和的荣归,夫妻间原有的矛盾似应解决了,可是荣归带给李亚仙却是哀愁大于喜悦。新的情况造成的人物的自我矛盾大于郑元和赴试前夫妻之间的矛盾。郑元和不再是人们鄙视的沉湎于女色的浪荡子,而成为那个时代的官宦子弟和读书人的表率了。那末新的问题随之而生,天子门生能同妓女共偕白首么?状元府第能容得妓女出身的女人么?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之外,还有一个更残酷的现实问题,爱情还能否持续的问题。所以人物这时候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矛盾重重的。据说旧本原有几段唱词,描写人物的内心痛苦,可惜我们看的这次演出被删去了,整个戏在刺目以后未能形成比刺目更为动人的高潮,本来丰满的李亚仙的人物形象无形中被削弱了,这应是美中不足的。话虽如此,通过李亚仙这个人物,我们发现了刘卯钊这个青年演员,是可喜的事。


第4版()
专栏:读者中来

多上映革命故事片
我们部队里的同志,都非常喜爱看革命传统教育的影片。通过对革命前辈们艰苦斗争的描写,能使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当前的暂时困难,拿出更大的革命干劲。
我们都很熟悉《万水千山》、《党的女儿》、《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等影片。当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红军教导员李有国同志,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仍然坚持战斗,直到最后不能走路,还不让别人照护的情形。当我们看到《党的女儿》中李玉梅为了让山上的同志吃到一点咸菜,冒着生命危险四处筹集,往山上送的时候。……当看到这些情形,我的心如同烧开的水一样不安宁。每看过一次电影,就如同上了一堂政治课。通过影片,使我们更加热爱今天的新生活,更加热爱伟大的党和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多看几次革命传统影片,能使我们时刻不会忘记过去,激发起我们工作和学习的干劲。所以,除上映新片外,还要轮流上映一些革命旧影片,是很有意义的。
解放军战士 刘少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