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画蛋
于厘
认识事物的规律,一般是从简到繁。何者为繁?何者为简?你得认识了它,才有发言权。譬如一只蛋,乍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要描画它,画个圈圈就成。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记得在小学时代,图画课是从画鸡蛋和苹果开始的。那时在教师的指点下,画了老半天,还是没法画成一个椭圆形。到现在,时隔三十年了,我还是不能准确地画出一只蛋。这就使我更坚信画蛋不易。最近,我听人讲过一个故事:
十五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家辈出,莱奥纳多·达·芬奇是其中的卓越者。芬奇从小爱绘画,他的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斯,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芬奇从师后,老师不是教他创作什么艺术巨构,而是先教他画蛋,而且画了一只又一只,足足画了十几天。这时芬奇不耐烦起来,便向老师问个究竟。老师说:别以为画蛋很简单,很容易,要是这样想就错了,在一千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只形状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同是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例如,把头抬高一点,或者把眼睛看低一点,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也大有差异。所以,如果要在画纸上准确地把它表现出来,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佛罗基奥对芬奇说,多画蛋,那就是训练眼睛去观察形象,训练手随心所欲地表现事物,等到手眼一致,那末对任何形象都能应付自如了,这个基础工作必须首先做好。芬奇听了,便用心学了几年素描,才创造出“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那样不朽的作品,成为一代宗师。
佛罗基奥不愧为一位名师,他遵循着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科学道路,循循善诱地训练他的弟子。芬奇成为一代宗师也非偶然,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头学起,摸索艺术的道路。从画蛋到画《蒙娜丽莎》,这是一条曲折的、艰苦的、不断地观察、分析,不断地描画的艺术创作的必由之路。在这中间,没有半点可以偷工减料、侥幸取胜的余地。要是芬奇当年不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苦心画蛋,相信,即使他活到今天,还是跟我一样不会画蛋,更加谈不上画《蒙娜丽莎》了。
像芬奇所走过的从画蛋到画《蒙娜丽莎》的道路那样,不断观察,不断分析,不断描画,从低到高,从简到繁,从浅入深,这是人们认识事物、表现事物,以至改造事物的规律。所谓规律,就是常理,按理应该人人皆懂,可是,违反常理作事的人常有。想当画家而不愿下苦功画蛋的人有之;没有见过虎而画虎,或者没有好好调查研究虎的形象和习性而画虎的人也有之。
芬奇的画蛋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并非叫人人都去学画蛋,而是“人之初”就需要有一个画蛋的阶段。各行各业的人们的面前都放着一筐筐蛋。如果你不经历一个画蛋的阶段,那么,即使你干到一百岁,也还是不能成为本行业的“老行尊”。不论经济、财政、文教、政治、军事,各行各业都有本行的蛋,比如军队的一个连队,工业的一个车间,学校的一个班,人民公社的每个生产大队,就是各种各类的蛋。在一个人民公社里头,有许多个蛋,如果以为蛋很简单,满足于一知半解,看去的确是大同小异,其实,各个蛋的形象虽然是差不多,而具体情况却是千差万别,没有一个相同。即使同是一个队,从不同的角度看,又有所不同。要是我们不下苦功抓住一两个蛋从不同角度来画一画,我们就没有办法从实际出发,贯彻人民公社的各项政策。对公社的蛋这个基础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深刻的了解,就不可能建设好人民公社。试问画个“蛋”都不伦不类,还绘什么共产主义的美丽图画呢?
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我们党的传统作风,今天已经发展而为革命的纪律了。纪律是严肃的,凡是有雄心壮志为党和人民创伟业的人,得下决心,从画蛋这个基础做起。在我们的行列里,有谁满足于一知半解,自以为是,连对蛋的发言权都没有取得,又不甘心从画蛋做起,就在那里呱啦呱啦地大发议论,我们就要毫不客气地像批改小学生的试卷那样,在他大发空论的试卷上画一个“红鸡蛋”,让他从而猛醒起来,下决心去画蛋!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让花儿开得更艳丽
——北京几位女工谈影片《向阳花开》
史焕珍(北京市民用灯具厂钳工):
在“三八”节的前夕,我和几个姐妹们一起看了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向阳花开》,心里感到挺高兴。出现在银幕上的先进女工周玉珍,真是我们女工的好榜样。周玉珍在生产上是红旗手,可是她并不以此骄傲,反而对自己要求的更加严格,积极带头,关心集体,关心别人,千方百计地帮助落后的谢金芳赶上了自己。影片里换车那场戏是很动人的。周玉珍把自己那台好使的机车换给谢金芳,还主动地给金芳表演换针的快速操作法,而且手把手地把她教会,这些都充分表现了周玉珍的“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别人”的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
但是,影片中有些对话比较生硬,不像是今天的工人阶级所说的。我只记得这么几句:当大家提出订公约要团结谢金芳时,女工冯阿香狠狠地说:
“团结也要看对象!”周根发师傅见到女儿玉珍换车后产量下降,讽刺地说:“你这不是自找吗!”“好得连指标都完不成啦!”还说:“家庭不开批评会!”等等,这些话听来比较刺耳。我觉得对话应当切合每个人物的身份,而且要正确的反映现实生活。
李玉萍(北京市同益水泵厂铸工):
《向阳花开》是一部反映先进女工事迹的影片,表现了大跃进中工人姐妹们的革命干劲和共产主义的风格。影片中的周玉珍积极热情、大公无私、耐心地帮助阶级姐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可是,我仔细琢磨起来,还感到不够劲,特别是对老工人周根发的处理有点过分。例如:小组开会帮助金芳,阿香等人因为急躁而彼此争吵起来,金芳气愤之下不辞而别。当时,周师傅慢条斯理地说,“能将就就将就下吧,干吗弄得生气别别扭扭呢!”又说:“闹得大家不和气,成天像是冤家”。这些话实在太差劲。
邰玉珍(北京市西城区缝纫一厂共青团支部书记):
《向阳花开》在描写周玉珍帮后进的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是突出的,对我这个作共青团的工作的人来说,的确受到了教育和启发。影片也证实了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生产跃进,发挥人的积极性的首要动力。在进行人的工作中,要像周玉珍那样耐心、细致地帮助别人。如通过谈心、访问、讲新旧对比、看革命故事书籍……等生动活泼的方法,效果也就好。
《向阳花开》也有缺点。对金芳的转变过程描写得不细致,只是几次谈话、看了一本书、用上了好机器,就马上转变当上了红旗手,使人看不出到底解决了些什么思想关键问题才赶上了先进。
影片上有一点我觉得很好。故事发生的时间,不是简单地打一个字幕来说明,而是用巧妙的方法来表达。我们看到谢金芳在电车上读《向秀丽》,立即产生一个问号,这书是哪里来的呢?紧接着出现一个镜头:在《向秀丽》一书上写着“周玉珍赠”的字样,下款写着1959年6月,这不但点明了周玉珍对谢金芳的帮助,又很自然地说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郑玉莲、李玉兰(北京市无轨电车公司):
当我们看了《向阳花开》这部影片之后,周玉珍同志那种为了共同事业、集体荣誉来团结群众、舍己为人的帮助后进赶上并超过自己的伟大形象和她那见荣誉就让,见困难就上的高贵品质,使我们激动的心情很久不能平静下去。看了这部影片,对我们来说好像是上了一课。
谢金芳在周玉珍的帮助下被评为红旗手后,周玉珍高兴的和谢金芳拥抱起来,这一切都充分反映了周玉珍同志为了集体忘却了自己的崇高品质。
我们两人都是普通的电车工人,一个是每天为千百万乘客服务的售票员;一个是在公司的食堂工作的服务员,虽然和周玉珍同志的工作性质不完全一样,但她那种高贵的思想行为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一定要向她看齐,在售票工作中做到一心为乘客,耐心、细致地体贴乘客。在食堂工作
中,要保证让在生产第一线的职工吃得满意。我们要随时随地用周玉珍同志的事迹来检查我们的工作,团结广大群众都来搞好本职工作,做到“万紫千红才是春”。
(附图片)
金芳被评为红旗手后,惊喜交集


第8版()
专栏:

北京晨曲
刘宓庆
我爱清晨。我觉得黄昏、月夜都没有清晨那样美、那样迷人。我向往绚丽多彩的江南拂晓,赞赏泰山日出的磅礴辉煌。但是,在北京生活得越久,我就越爱北京的黎明。北京之晨有它那异样的美,我爱它也爱得异样地深切。
我喜欢陪伴这美丽的城市告别夜色,迎接曙光的到来。这当儿,站在高处纵目四望,轻纱似的雾霾渐渐消逝了,眼前是一片浩瀚无垠的苍茫树海、楼影、轻烟。古老的城垣环抱着紫禁城里的宫殿,展现着它那灰蒙蒙的轮廓。迷雾飘逸,却遮不住人民英雄纪念碑那挺拔的英姿。天空,蓝湛湛的,不染一丝阴翳。星星走远了,但见点点灯火,若隐若现。那是人们还在工作。我仿佛看见,就在这点点灯火下,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同志们,正在伏案思考。一百次的研究,一千次的推敲,为祖国安排下灿烂的明朝!革命斗争的戎马生涯,使他们的眉目荡漾着永不消弭的光泽,今日彻夜的操劳又给他们的两鬓增添了银发。是他们披荆斩棘,用日日夜夜的辛劳换取了这清晨的和平恬静,和孩子们睡梦里安详的呼吸……
呵!是天安门广场第一个披上朝阳的彩衣。在初升旭日下,那旷魄坦荡的一片,像巨人袒露着赤呼呼的胸怀。如果是严冬,冰雪又会给它描绣出另一番景色:广场,白茫茫的,洁净,明朗,远看像一大块白玉。云彩劲柏烘托着高楼,脆滴滴,亮晶晶,纯洁得如同一簇丰硕的海石花。矢直的长安大街,气贯东西,宛似“银河落九天”,不,那造物的安排,怎能与这人间的杰作比美?!大地,只有在我们伟大的劳动人民手里,才会塑造得这般壮丽奇观。
东升旭日给北京带来的是无比的灿烂辉煌。这时候,人们极目四望,找不到破晓时分的半点朦胧。得闲时节,我喜欢看彩霞染透北海的水,朝阳拨开青枝绿叶穿进露珠晶莹的荷池。但是,最使人心旷神怡的,还是站在白塔之下眺望眼前的满城奇景:在夺目春晖里,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鼎立中央,相互辉映。刚劲的前门箭楼给它们平添了一派清新和协,却不减那逼人的浩然气势。这是北京的中枢。明净的苍穹之下,祖国母体的心房孕育着无比雄浑的生命力,此刻,从这里涌向四面八方。要是天安门的一砖一石也能说话,它该要道出多少人间的变迁啊!
如今,天安门广场上人民大会堂巍然矗立,擎天柱托起我们的国徽,它在朝阳的照耀下,是那样鲜红明亮!东方旭日在颂歌声中缓缓上升,金光四射。北京啊——祖国的心脏,它容光焕发,生气勃勃,正迎接着新的更美好的一天!


第8版()
专栏:

师傅早起去上班
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 李清联师傅早起去上班,穿衣镜前换白衫。师娘说他老来俏,上班不是把亲串,谁个不知翻砂脏,莫非想把白衣染成炭?师傅听了抿嘴笑,说师娘是个近视眼。不出二门看阴晴,关门闭户胡乱言,翻砂车间出喜事,大锤送进博物馆。老汉从今把行改,穿着白衣按开关。指头一动红灯亮,嘟,就能制出产品来。听得师娘着了迷,两眼扑闪几扑闪。哟,最近没把厂门进,出的奇事恁新鲜,榆木圪瘩你开了窍,乐得老来成神仙。师娘说着低头想,两道黑眉皱成团,嗯,俺食堂也要机械化,明个就去做试验!


第8版()
专栏:

淮北江南人
田上雨“稻改老师”来自江南,和淮河相隔千里远,阶级友爱穿过山山水水,江南淮北一线相连。过去淮北人到江南逃荒,眼泪滴落在长江岸;如今江南人来帮助种水稻,秧针儿绣绿淮北大平原。淮河的流水依然滚滚流,而时代却已完全改变,生活整整翻了一个过,人民正亲手著一部淮河新传。江南人也来参加这一创作,在淮北大地上挥写诗篇;淮北人和江南人的手合在一起,紧握成一个征服大自然的铁拳!“稻改老师”汗洒淮河岸,要叫淮北胜江南。工地上常听到他那口江南调,新河里映着他黝黑的笑脸。徒弟们第一次下秧田,他兴奋得一夜没有阖眼;新稻籽扬花结穗时,他沉醉在飘满清香的田间……。三年岁月在他手上添了一层厚茧,平原上铺展开巨幅锦缎——那是稻海麦浪远接天际,河网收来了幸福万年。“稻改老师”决心在这里安家立业,全家人都跟他迁来平原,妻子去年生了个小淮北,起个动听的名字叫“大欢”。江南人深深爱上了淮北的土地,——虽然故乡的炊烟最使人留恋;现在他宣称自己是淮北人,——尽管他的口音还没大改变。


第8版()
专栏:

初晓〔中国画〕 方振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