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趁雨种植甘蔗大豆瓜菜
福建省季节较早的闽南龙溪地区,春耕春种全面开始。九龙江两岸平原地区广大社员在加紧运肥下田的同时正在溶田、浸种育秧。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已溶田三十一万多亩;浸种一千一百多万斤,占计划浸种量百分之五十五。目前沿海旱田地区正抓紧雨后有利时机,大种甘蔗、大豆、木薯、早地瓜和抢种春瓜、春菜等早熟作物。据不完全统计,已种甘蔗、大豆、地瓜等十二万多亩。
多种早熟作物
贵州安顺专区掀起了以抓“三早两春”——早包谷、早南瓜、早红薯、春荞麦、春洋芋为主要内容的大种早熟作物的热潮。由于各地对多种早熟作物的好处宣传得深透,全专区今年计划播种早熟作物的面积比去年扩大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很多地方自力更生地开辟了种子来源,许多公社还推广了节约用种的经验。现在全专区已种下十万多亩。
复查农具修造工作
江苏江都县抽调力量,深入大队、小队复查农具修造工作,逐项检查已修造好农具的品种、规格、数量是否符合实际需要。对不足的农具,分别轻重缓急,全面安排,分项突击。经过复查,全县除原有库存二十二万件春耕春种农具外,又突击修造了犁耙、风车、水车等各种春耕春种农具和拂榷等配件九万一千多件。
引种野生绿肥
浙江淳安县引用野生绿肥“博落回”种子,作为今年春播绿肥的一个品种。全县已准备好博落回种子六千余斤,计划利用路边、山边、田头地角、溪滩边、屋前屋后等“十边”隙地以及荒山坡地播种一万五千余亩。县委还要求各公社在春花田、茶地试验套种,为今后解决肥料问题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研究寒潮规律防止烂秧
湖南衡阳专区各级气象组织正在集中力量,研究春季寒潮活动规律,帮助各地在春播育秧时防止烂种烂秧。他们从去年八月份起,就开始组织力量,系统地整理气候和物候以及农业气象试验研究等资料。因此,基本上摸清了历年三至五月份的气候变化规律,特别是寒潮活动规律。现在,他们已将这些资料编印成册,印发给有关领导部门和全区气象台、站、哨参考。


第2版()
专栏:

把麦锈病控制在初发阶段
本报评论员
每年在我国主要产麦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锈病发生和为害。根据最近各地调查了解,华北、西北冬麦区的不少地区都发现有锈病的越冬菌源,随着小麦的返青生长,病菌就要开始大量繁殖;福建、广东、云南和南方季节较早的地区,锈病已进入蔓延阶段。
战胜锈病,是力争小麦高产多收的一个重要环节。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在防治锈病工作上,除大力推广抗病良种外,加强田间护理,及时采取人工防治和喷洒各种土洋药剂,也是防治锈病的重要办法。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包括十三个县的三角地带,过去经常发生锈病,1960年由于扩大了抗病品种面积,防治工作抓的早,及时开展了“攻三关”(越冬、返青、孕穗)运动,使病害大流行的时期推迟了十五天左右,发病面积缩小了,受害程度减轻了,损失率比1959年减少10%到15%。
有人认为,今年天旱,锈病发展不起来。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对战胜锈病更是不利的。锈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自然条件确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说,温度高病菌繁殖速度快,湿度大有利病菌的侵染蔓延。入春以来,气温回升快,这就给锈病病菌的迅速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目前各地正积极进行春灌,田间湿度将会增加,这又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如果我们麻痹大意,便给病菌为害留下可乘之机,一旦遇到雨露较多和适合的环境条件,病害便会迅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定防锈信心,一切从坏处打算,向好处努力,才能掌握战胜锈病的主动权。
现在正是小麦返青阶段,越冬潜伏的病菌开始露头,是控制锈病为害的有利时机。这一时期病菌多集中于植株下部的叶片上,就地蔓延,点片发生,检查和防治工作容易进行。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贯彻“以防为主,土洋结合,早治、狠治、彻底治”的精神,坚决把锈病控制在初发阶段。
防治锈病必须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只有把测报工作搞好了,抓住关键时期和重点地区,才能以巧制胜。在小麦返青期,应组织群众普查,澄清病菌越冬数量;根据品种、播种期、地形地势、有无春灌等情况分类排队,首先检查防治播种较早、向阳温暖、低洼湿度大的感病品种田和冬前发病的田;并且根据病情的预测,集中力量抓重点地区的防治工作,优先供应有高效率的灭锈农药和器械,以便及早消灭大量菌源,控制病害的传播蔓延。
锈病流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目前应加强对这一工作的具体领导,不断地同麻痹轻敌思想作斗争,使广大干部和群众认识到防治锈病的重要性,并把查锈病、治锈病的一套技术交给广大社员,开展一个群众性的防锈护麦运动,力争小麦高产多收。


第2版()
专栏:

以防为主 防治并重 早治狠治彻底治
山西等地大力防治麦锈病
本报讯 山西、福建、湖北、云南等地的冬麦产区有些人民公社,随着小麦返青,正大力查锈、防锈、灭锈。
山西芮城县委根据往年锈病发生规律,在全县山地、平川、沿河不同地区,确定二十四个重点,组织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术站和重点生产队、生产小队共五十余人,分点进行调查。他们采取的办法是调查与访问相结合,普遍看与重点查相结合,调查与传授技术相结合,边查与边治相结合。调查结果,全县发生锈病的麦田,占麦田总面积一半以上,以沿山地带发生较重;在播种期上,以9月中、下旬播种的发病严重;在品种上,以“碧玛一号”和“白水麦”发病严重。在摸清底子的基础上普遍进行了防治。湖北应山县今年小麦拔节期约比往年提早一个节令,因此,这个县的一些公社在提早为麦田追肥、除草的同时,也积极防治病害。
福建莆田县城厢公社根据以往早防早治的经验,经常对麦苗进行细查,最近,他们发现有许多麦苗的个别植株已经发生锈斑,立即在发病的地方喷射石灰硫磺合剂,在发病的麦苗周围也喷射药剂,有效地消灭了发病中心和制止了锈病的蔓延。云南龙陵县正安公社在发现锈病的麦田里采取润水、追肥、施药的办法防治锈病,没有发病的加强预防,对保水力差的高埂田、沙田立即灌水一次,地下水位高的沟边田、坝田开沟排水,立即进行第二次追肥,同时喷药,也控制了锈病的蔓延。


第2版()
专栏:

坚决依靠群众 认真执行政策
河北铺生产队生产计划订得好
本报讯 据河北日报消息:永年县临洺关公社河北铺生产队,放手发动群众,认真总结连年增产经验,反复讨论协商,因地制宜地订出今年农业生产计划,并逐项落实到地块,大大调动了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找增产关键
这个队位于洺河北岸,盛产粮、棉。从大跃进以来,连年增产。但是具体到各个小队,有的增产多,有的增产少,有的甚至减产,原因何在呢?党支部书记赵清源、生产队长赵振坤,分别深入到条件较差而连年增产的三小队和条件较好反而减产的七小队,通过同老农座谈、登门访问,发动群众讨论,具体分析增产和减产的原因,全面总结了丰产经验。主要的经验是:一、按照国家计划,照顾到社员吃、穿、烧、饲各方面的需要,因地制宜种植;二、提高复种指数,解决粮棉争地矛盾;三、提前准备,不违农时;四、综合运用农业“八字宪法”,精管细管。
粮棉面积都增加
在总结经验,找出增产关键的基础上,党支部根据既服从国家计划,又照顾社员生活需要的原则,充分发动小队干部和社员,因地制宜地制订了生产计划。社员的讨论,首先集中在粮棉种植问题上。一部分社员认为,种棉花收入大、分红多,又支援了国家工业建设,应当多种;另一部分社员认为,当前要大办粮食,应当少种棉花,多种粮食作物。党支部研究了大家的意见,认为这两种意见都有对的一面,但是前一种意见主要考虑到了收入分红,而忽视以粮为纲的方针;后一种意见在抓住以粮为纲的同时,却又忽视了经济作物的增产。党支部一方面向群众进行了政策教育,一方面引导社员寻找解决粮棉争地的方法。老农赵文多提议说:“今年劳力增多了,有条件多种。村边还有一些闲散地,可以种植。耕地面积扩大了,既不少种棉花,又能种粮食。”老农赵永林提出了棉麦、棉豆间作的办法,又建议利用棉田种上一部分土豆。最后会议决定全队开荒三百亩,在棉田中播种早熟作物八十亩。这样,棉田面积可以达到二千一百亩,比去年多4%,夏秋粮食作物面积也比去年增加8%多。
吃穿烧饲全安排
粮棉种植比例问题解决了,争论的焦点又转移到作物品种的问题上。大家根据往年的经验,认为在安排种植计划时,应考虑到吃、穿、烧、饲等几个方面,不能光顾一个方面。社员赵发林说:种庄稼要考虑全面需要,我建议今年适当多种谷子。种谷子的好处:一是谷子产量高;二能照顾社员吃粮习惯;三是牲口有草吃;四是茬口好,能适时种麦。老农赵敬元说:种地既要照顾到今年,还要看到明年,同时还要量力而行。夏播白马牙玉米产量不低,但种得太多了,成熟期又晚又集中,影响秋季小麦适时播种,不如种一部分黄玉米,可以把农活错开。队里根据社员的意见,适当安排了作物品种。
掀起备耕热潮
党支部认为,订好计划以及实现计划,首要的关键是鼓足群众的革命干劲。因此,在讨论计划过程中,帮助各小队通过老农座谈会、社员代表会、群众大会等形式,认真分析了今年的有利形势,人人谈,户户论,畅所欲言。党支部综合了各小队讨论的结果,关于有利条件有:一、通过深入贯彻党的各项政策,社员生产情绪高涨,全队生产出现了“四多”(拾粪的多、开荒的多、出勤的多、置买小农具的多)“三好”(种子、农具、牲畜准备好)的新局面;二、农业生产第一线增加了劳力一百多名,给土地加工、适当间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三、全队四千零四十亩耕地,经过几年来的修渠打井,基本实现了水利化、排灌动力化,其中30%的土地达到井渠双保险;四、农业技术队伍扩大了,队队都有农业技术员;五、大跃进以来,因地制宜地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的经验更丰富了。关于不利因素,主要有春短,白地没耕的多,现有肥料和增产要求还有距离。讨论中,大家认为,只要充分运用有利条件,鼓足干劲,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目前,一个誓夺今年农业丰收的超包产竞赛运动,在小队与小队、社员与社员之间全面展开,突击积肥送肥的成绩很大;大小渠道和十眼机井也都进行了修整;并已开荒地三百多亩。生产队的干部已经分别深入小队参加生产,领导生产。他们首先帮助各小队把50%到70%的劳力集中到了第一线,又对生活进一步作了安排。


第2版()
专栏:

政策和方法
丁山
永年县临洺关公社河北铺生产队的生产计划订得好,原因是这个队党支部的领导工作做得好。
河北铺生产队的生产计划所以订得好,是因为比较正确地做到了因地因时制宜安排种植和正确处理了国家、集体和社员的利益,贯彻了从实际出发和全面安排的原则,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河北铺生产队所以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这个队有一个好的领导。由于这个队的党支部的领导人既了解当地具体情况,又熟悉党的方针政策;既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善于紧紧依靠群众解决问题。概括地说,也就是由于这批干部在领导这项工作中有鲜明的政策观点,同时坚持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群众是直接生产者,他们最了解当地的生产条件,他们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一个好的领导者,首先要善于总结群众经验,善于运用群众的经验来教育群众,指导生产。河北铺生产队党支部正是这样做的。他们深入群众、登门拜访,发动群众总结增产经验和失败教训,从而找到了争取丰收的四条主要经验。因为这些经验来自群众,群众对它有切身体会,有深刻感受,接受起来就容易,效果也就更大更好。
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但是,要在工作中善于发现、分析、集中、提高群众的经验、意见和要求,把广大群众进一步组织起来,还需要干部有全面的政策观点。干部正确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有了思想武器,就能敏锐地发现群众的正确要求和意见,就善于总结和提高群众的经验。河北铺生产队在讨论计划过程中,曾经发生了多种棉花还是多种粮食的争论,这个争论的实质,是全国人民的利益和生产队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如何结合的问题。怎样解决?党支部对这个问题有全面的政策观点。他们不是片面地强调国家计划,而忽略了本队群众的要求;也不是只顾本队群众当前的需要,而忽略了国家——也包括本队社员在内的根本利益。而是根据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向群众进行政策教育,并且积极引导群众采取切实的措施,解决棉粮争地的矛盾。这就既实现了国家规定的植棉计划,又满足了群众多种粮食的要求,同时也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
河北铺生产队党支部领导群众订生产计划的经验再一次告诉我们:要做好任何一件工作,干部必须有坚强的政策观点和正确的工作方法。


第2版()
专栏:

江西及早准备防汛
据新华社南昌13日电 江西各地根据今春雨水多,汛期到来早的情况,积极进行防汛准备工作。
目前,江西省已完成中小型水利配套和整修工程四千多座,大中型水利工程的续建配套工作,大部分即将完工。沿江滨湖地区圩堤的培修加固工作,现已完成50%以上。为了力争在汛前做好防汛准备,各地根据省委指示,对水利工程逐个进行了检查,分别主次和轻重缓急,作了妥善的安排。赣南地区决定对汛期前完不成的一部分工程,只组织一定的劳动力进行工程保护和防汛准备工作;汛前能完成的工程,则组织人力、物力突击抢修。瑞金县已组织五千多个劳力抢修五座今年可以全部或大部发挥灌溉效益的工程。余干县组织了一万五千多个劳动力突击培修圩堤,已完成培修土方计划的85%。
各地还清理和准备了防汛器材。


第2版()
专栏:

利用农闲做好防涝排渍准备
洲上公社全力投入春耕
本报南昌13日电 江西清江县洲上公社完成水利配套和岁修工程,全力投入春耕。目前,洲上公社已修成一座排洪闸、近百条小渠道和流水圳,并对旧有渠道塘坝和排洪闸进行了维修。
这些工程的顺利完成,不仅能保证去年遭受严重涝灾的五千亩稻田能获得较好的收成和围垦九百多亩洼地扩种早稻,还能使今年用于春季排涝的劳力比去年减少90%以上,使今年绝大部分劳力能投入春耕。现在,社员们正在围垦洼地,修理犁耙,只等春分来到,便放水翻田。
洲上公社处于赣江和袁河的中心,四面环水,地势低洼,易涝易旱。去年就有三千六百亩被渍水浸死,一千五百亩受涝减产三成以上。为了确保今年早稻丰收,去年秋收冬种结束后,公社即安排了部分社员在春季受涝的重点区兴建一座排洪闸,并对原有的四座排洪闸进行了维修,在低洼地区新挖了三十多条流水圳,与排洪道相连接,组成排洪网,将低洼地区稻田的渍水及时排除出去。灌溉方面,全公社已新修成十九条支渠和三十六条毛渠,从而使通过公社境内的“袁惠渠”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保证全公社70%以上的稻田实现灌溉自流化,比去年扩大灌溉30%。
在水利工程配套中,洲上公社还注意帮助有困难的生产大队解决具体问题。例如,袁泉、洲山等四个大队有二千多亩田,由于地势较高,渠水难于引向田间。公社就把社里的抽水机借四部给这四个大队。他们修好了从斗渠到水塘的渠道,又从水塘旁向稻田修起抽水机道,使这二千多亩稻田实现了机械灌溉。


第2版()
专栏:四川通讯

春暖花开气象新
——川西平原孝德公社的备耕热潮
本报记者 于竞祁
川西平原上孝德公社的社员们,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个个都在发挥聪明才智,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向新的增产目标前进
一个个竹丛环绕的院落里,接连几天晚上,都充满了议论和笑声,那是社员们围着明亮的灯光,充满信心地讨论着今年的生产计划。
孝德公社连年增产,今年还能再增上去吗?
在三管理区社员大会上,一小队社员罗天福站起来,说出了大家的共同愿望:“行!我们今年保证还能增产!”他接着说:“我们有利条件很多,不要说大家的干劲大,干部领导更有办法,光是补一下去年生产漏洞,就能比去年增产。一队和四队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但产量却比四队低,认真一比,就看到技术措施上有漏洞,比如密植没有全部因地制宜;好田、坏田施肥一样多,不合理;中稻种得太少等等。全队商量好了,今年首先要从这些方面改进。”
四小队也能增产吗?社员代表张义德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还能增产!”他说,虽然去年增产大,可是还有潜力,比如:秧田留得过多,十几亩田便少收了几百斤;三十多亩稻田因单纯讲规格,误了季节,每亩就少收了一、二百斤……
这些日子,在孝德公社各个生产队都展开了类似的讨论,大家的增产干劲鼓得足足的。
与此同时,以生产小队为单位组成的有老农、中年社员、青年社员和技术员参加的调查规划小组,也整天在地里东奔西跑,调查研究每块田的历史的和当前的情况。大家争论着种什么,怎么种,产多少。老社员殷盛巨为了改造一块低产田,找了几个老朋友整整研究了半天,然后又连夜向队长汇报改造的办法。饲养员、蔬菜员、副业队员也都提出了养猪、种菜、种药各方面发展的意见。每一个指标,每一项措施,都被反复推敲着:能实现吗?符合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要求吗?
困难吓不倒的人
公社党委书记杨功贵和一伙人蹲在麦地里,大家拔出了一把麦子传看着,然后又挖起泥土来。
“你们看,原因在哪儿?”杨功贵问:
“田土干板,根子串不长,肥吃不进。”老农们回答。
为了夏季多收,今年全社尽可能地多种了一些小麦和油菜,精耕细作花了不少功夫。不料种的时候多雨,随后又遭干旱,苗架一直不好。这是影响增产的一关。
突破这一关的搏斗开始了。
按照老农们的建议,要给麦地和油菜田普遍松一次土,再灌一次春水。这就意味着,每亩地要多花七、八个工。由于许多公社共一条堰,放水时间有限,水也随着紧起来。但社员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最先这样做的庐尚洪作业组就是这样。他们一锄一锄地挖完了全部麦地和油菜田。他们组成了突击队,每班几小时,上班接下班地干,三天全部田地都灌上了水。其实,像这样干法又何止庐尚洪他们几个?全社几乎都是这样,只用了十来天就把全部土地松过并浇灌完。许多高地还采取了都江堰灌区从未有过的干法:用人挑水浇灌。
庐尚洪说的好:“大办农业我们最拥护,贯彻政策干活更有劲,这还怕啥!”社员们在今年生产中的确碰到不少困难,但困难被他们克服了。
后进队赶先进队
最近,孝德公社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许多原来的后进队赶了上来,评比竞赛的优胜红旗,不再停留在少数队了。
九管理区五小队过去生产和生活都赶不上别的队。总结办社经验中,大家找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干部没有很好地依靠群众。新选出的队长殷乾跃深深地接受了这个经验教训,遇事和群众商量,特别是首先听取贫农、下中农的意见。于是,上下一致,干部群众同心同德的局面出现了。在贫农、下中农会和社员代表大会上,大家一致决定:坚决摘掉落后帽子!他们说干就干,在备耕中出工快,人数齐,干劲大,办法巧,真可以说是面目一新。
老贫农徐大冰提出:要生产好,必须肥、水当家。于是队干部带头挖光了三年来没有挖净的大小粪坑,把肥料送到田头。副队长易文新带着二十七个社员突击了三天,把所有大小渠道整修出来。下中农李士兰高兴地接受了群众的选举,当了炊事员。她虚心征求意见,改进饭菜花样,讲究口味,注意卫生,很快把一个三类食堂办成了红旗食堂。五小队在最近一次评比中,已经名列前茅了。
开源还须节流
二管理区会计打完了算盘,兴高采烈地找到支部书记马富贵:“马书记,这下要节省六千多元呢?”这就是说,今年按社员建议少买商品肥料,多积农家肥,商品肥料投资便由占肥料投资的40%减少到10%。
“会打会算,一世不穷。”社员们在热情百倍地大搞生产、大搞建设中,从没忘记这句至理名言。人们爱护集体的一草一木,关心一分一文的节约。二管理区社员算了账:一斤粪能抵一斤麻枯(肥料),而后者七、八分一斤,前者不到一分。建议被接受后,人们立刻展开了积造农家肥的高潮。家家户户订了计划,仅大春一季人粪尿就可以积六万多担,比去年增加20%,鸡、鸭、羊、兔、草灰等更比去年多一倍以上。在远地放鸭子的社员听到消息,连夜派人把鸭粪挑回。不到十天,所有粪坑都装的满满的。
为了适应春耕的需要,社员们开展了修旧农具运动。被称为“土专家”的唐生德,不仅自己修,还到处帮人修,一个人便修好了二十多副粪桶。


第2版()
专栏:

山西省稷山县翟店公社坞堆生产队党总支在领导春耕生产中,请老农当顾问,共谋生产大计。图为党总支副书记翟根元(左)同老农翟炳儿(左二)等共商春耕生产措施 新华社记者 董荣贵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