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1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文件
杨石
每当我翻开一帙文件来阅读的时候,常会使自己进入沉思之中,有时想得很远很远。
想些什么呢?
文件的具体内容自然是主要的方面。你看,通过文件表达出来的党的每一项方针政策,是多么的精辟、正确;通过文件反映出来的群众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又是多么的生动活泼而富有伟大的生命力!所以,有时自己简直是在如饥似渴的心情中,贪婪地读完一个文件,咀嚼着文件中的某一段,或者一段中的某些字句,以便从中取得斗争的武器。有时,文件像一把利剑,它那锐利的钢锋解开了自己思想上、工作上的疙瘩,因而常会情不自禁地拍案而起,笑脸舒眉,甚至手舞足蹈。有时,像流星飞跃在深邃的苍穹,文件中突然闪烁着耀眼的亮光,提出了某一个新论点。捉摸着这个新论点的含义,忽然自己的思想境界也好像出现一片日朗天青的景象,空前开阔起来。“哦——这样!”随着这个新的闪光的指引,自己好像也就迈上了新的一层思想阶梯。这时,我就会督促自己说:认真学习文件吧!这是伟大力量的源泉啊!努力钻通它,掌握它的精神。用这些从千百万群众斗争中提炼出来的思想武器,再去武装千百万群众,这就是我们的党、我们的革命队伍之所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无往而不利的根本原因。
可有时发我深思的,不仅是某一个文件的具体内容,而且是文件这个形式,以及在文件这个形式里边包含着的丰富多采、激动人心的斗争史诗。
人类有文字已经好几千年了。它是一种工具,是传达人们思想感情的工具,在阶级社会中,很自然地也就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白纸写黑字,各说各的事。帝王用它写家谱,佞臣用它写颂词,司马迁用它写《史记》,太平军用它写檄文……用文字纪录下来的阶级斗争史,虽然都是白纸黑字,仔细看去,却也完全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斑斑血迹,闻到火药气息,听见刀枪搏击。
但是,文字作为工具而能发挥出历史上空前的作用,则是在它开始纪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史实之后。是集人类思想之大成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赋予文字以最充沛的生命力,是革命的火花,对文字进行了长期的锤炼,是斗争的洪流把它淬砺成钢。用这样的文字写成的革命文件,就是无敌的“莫邪”和“青锋”,永远活跃着生命,保持着青春,放射着灿烂的光华。这样的革命文件,曾经给与了多少追求真理的人们以勇气,擦亮了多少千万双曾经陷于迷茫状态的人们的眼睛,教育了多少代的年青人啊!
每一个参加革命的人,都有着他参加革命的必然原因,但是他是如何同革命队伍发生关系的,却常常通过许多偶然被采用的形式。回想过去,我这个仅仅受过一点启蒙教育的幼稚的少年,就是通过革命文件这个桥梁,走上革命道路的。革命文件,就是它,使我懂得了革命道理,参加到革命队伍中来。当时,来教育我发展我的同志是只比我大二、三岁的小青年,但是我们一见如故,很快就熟悉了。我们已经谈过几次话,从家庭出身谈到世界大势,从理论学习谈到革命斗争,可就只是一般地谈。如何进一步提出参加革命组织的问题呢?我不敢冒失地问,他也不敢轻率地讲。有一天晚上,那位同志到我自己一个人住的地方借宿,两个人抵足而眠,又谈到半夜。第二天一早,他走了,我却在枕头底下发现几本油印得非常精美的小册子。封面上显眼地印着红色的锤子与镰刀的徽记,里面的字每一笔只有头发丝粗,每一个只有绿豆般大,可是,一行行、一个个都十分秀丽,雪白的纸上没有半点墨污。哎呀!这是秘密文件呀,我该不该看呢?迟疑了一下,我还是看了。里面说的全是有关参加组织的问题,我一口气读完了它,又是兴奋,又是像偷偷做了一件不应该做的事情那样感到自疚。晚上,这位同志又来了,却装做没有发生什么事情那样平静,他显然在等待着我先讲话。我一鼓作气把两种心情同时告诉他。向他认错,因为没有得到他的同意就看了文件;又向他提出要求,我要参加组织。他满意地笑了,说:“文件是特意留给你看的。参加组织,我们热烈欢迎。”就这样,通过文件的“帮忙”,我参加到革命队伍中来了。但是,使我深深地悲痛的是,这一位曾经如此细心地教育过我,把我吸收到革命队伍中来的好同志,却在十六年前,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年青的生命。直至今天,每当我一想起文件,想起自己的经历,就很容易想到他,想到这一个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
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印刷文件、散发文件是一场艰苦的斗争,就是阅读文件也是一场艰苦的斗争。我怎样也忘记不了第一次阅读《共产党宣言》时的情景。当时我在一所位于农村的学校里工作。虽然我们的图书馆里有许多公开发行的进步书籍,我又兼做图书管理员,但是,像《宣言》那样的书和其他内部文件,是不敢冒险地夹在一般图书里的。当时正是麦子圆身拔节的时候,于是,我们几个同志在麦地里挖了个洞,埋上一个陶土罐子,四周放些防潮石灰,把文件放在罐里,加上盖,然后铺上土,做个记号。我们几个人则轮流利用中午或不上课的下午,偷偷躲进麦地,躺在沟里,看上那么三几页,而每次都派一个人在路边放哨。看这本《宣言》,我就在沟里躺了十多次,看了一个多月才看完。但是,奇怪,在那样的环境中读过的文件,却印象最深,记得最牢,以致其中整段整段火热的诗一般的句子,在很长的时间内都还可以背诵得出来。
革命文件之所以具有不可抗拒的威力,是因为它是革命的文件,集中反映了伟大的革命运动。革命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产生伟大的物质力量。过去我对于革命导师教导的这句话的理解是抽象的。有时回过头来,看看一百多年来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看看四十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的历史,就可以更深地领会这个科学结论的伟大意义。《共产党宣言》这一本薄薄的几万字的文件,具有着多么磅礴的、翻天复地的伟大力量呀!党中央、毛泽东同志为指导我国的革命和建设而写的各种文件,对我们已经取得和将要取得的胜利,又是具有多么伟大的作用呀!过去,人们形容某种气魄雄伟的文字,说它具有“雷霆万钧之力”,能“横扫千军”。我看,只有为科学共产主义思想浸润透了的革命文件才能当之而无愧。其实,何止有“万钧之力”,又何止能“横扫千军”!这些文件所组织起来的亿万人民群众的斗争怒潮是要摧毁整个旧世界,创造整个新世界!……
这样想着想着,我觉得自己不是坐在桌子旁边看文件,而是置身于伟大的斗争行列中,斗争要求自己,必须前进。这样就不由得自己不排除一些杂念,去掉自己的懒汉思想,不由得自己不平添一股劲,要更认真地努力把文件学好些。
因为,一个人的学习热情,归根到底来自他的政治觉悟啊! 〔原载《文汇报》〕


第4版()
专栏:

入队了
黄?玉木刻
江城配诗
戴上红领巾,
心里喜盈盈,
革命的道路,
今天走上第一程。
戴上红领巾,
心里跳不停,
共产主义大厦,
又添一个接班人!


第4版()
专栏:

琴弦
——访问波兰诗抄
严辰
琴弦〔卡托维兹青少年宫所见〕哪里传来悠扬的琴声,像湖面上吹过一阵清风?打开音乐练习室的房门,但见一个女孩一位老人。他们如同祖父和孙女,共着一把小小的提琴,老人像喀尔巴阡的雪峰,小女孩像一钩新月刚刚上升。小女孩垂着两条发辫,明亮的眼睛比泉水晶莹,乘着音乐的变幻的旋律,她探索那多彩的新的旅程。生活像一幅灿烂的油画,强烈的阳光里花开如锦,唱吧,笑吧,舞吧,美好的未来正张手把她欢迎。老琴师却是白发苍苍,该已经历过人生不少艰辛,琴弦上奏出过爱情的甜蜜,抒发过对敌人的深刻的仇恨。如今他把一生的心血,和他的追求他的希望,都化成了三春的雨露,滋润着、鼓舞着稚嫩的心灵。一老一少那么全神贯注,完全进入了忘我的意境,他们互相充实,互相丰富,大地在琴弦上发出回声。
乡村酒店翻过一个山坡,又一个山坡,绿色的松林一路招手,山脚的小河唱不完欢迎歌。太阳早就偏西,早就偏西,停一停长途奔波的车子,到乡村酒店稍稍休息。请进,过路的朋友,过路的朋友,酒店也许太过于朴素,热气腾腾的却多么暖和。来一杯樱桃啤酒,一杯樱桃啤酒,它有着春天百花的芬芳,有着高山牧人惯常的豪爽。来一碟新鲜的生鱼,一碟新鲜的生鱼,它像朝露一样鲜嫩,像山泉一样洁净。来一块刚烤的面包,一块刚烤的面包,它带有喀尔巴阡山积雪的颜色,带有松枝的清香的味道。我们从遥远的国度来,从遥远的国度来,山民们伸出友谊的手,亲切的问候,无限的关怀。明天就是枞树节了,就是枞树节了,山民们发出诚恳的邀请,让我们在这里共度良宵。这并不是陌生的地方,并不是陌生的地方,友情像酒一样使人沉醉,路上的山村无异亲爱的故乡。


第4版()
专栏:

爸爸
牛耕
爸爸是个补鞋匠,人们叫他“鞋大夫”,不论多破的鞋,经他的手一整治,就像新的一般,既美观又经穿。爸爸收我当他的徒弟。记得我上班的前一天晚上,他找出早存着的半罐子桐油,油他那手推车子。他把我叫在一旁,告诉我怎么油得均匀,怎么油得好看。他说:“慢慢你就懂得咱们这一行的乐趣了,顾客满意地穿上了你修好的鞋,你心里就仿佛喝了口蜜,甭提多甜了。”
第二天,我推上车子,爸爸嘴角带着笑意,紧跟在后边。我们摊好摊子,坐在马扎上,身上围好了帆布围裙,听到一个声音:“同志,修鞋!”我抬头一看,是我小学的老师。不知为什么,我的脸腾地一下子红了,老师惊讶地问:“周炳文,是你?”连我自己也忘了当时是怎么回答老师的。活不忙的时候,爸爸温和地对我说:“当个修鞋匠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在咱社会主义社会里,没贵没贱,只要是为人民服务,就有意义。你说对不对呢?”
当我头一次拿起顾客送来的一双鞋要修补的时候,心也慌,手也抖,左比比,右比比,有点像狗咬刺蝟下不得嘴。爸爸在旁边看着,他说:“胆要大,心要细,比好了就不用犹疑。”我一听到他这句话,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握紧了剪刀,剪了下去。爸爸常常提醒我:“年轻轻地,跑跑腿没什么,顾客没工夫来取,你就给他送到家去。”我照着爸爸的话一做,受到了不少顾客的表扬。同行的叔伯们也不断地夸奖:“炳文进步得快呀。”爸爸还常对我说:“要不是有了新社会,一个人有多大本领也不行。在旧社会,我学徒的那工夫,一年之内还不让换家具哩……。”
有一天下午,一位男同志来换前掌。我心里想,这种活儿是家常便饭,把坏的前掌起下来,换上一个好的就行了。我拿起了钳子,刚要拔原来鞋掌上的钉子,爸爸在旁边喊了声:“不忙拔!”我一楞,他把那双鞋接了过去,反着看了又正着看,拉了拉原来的前掌,他说:“很结实,甭全换,前边打补一块就行了。”爸爸见我没吱声,又说:“这样给国家节省了材料,顾客修一双鞋又少花三角钱。”就打这次以后,我觉得修鞋上边的学问还大得很呢,一点不能马虎,一点不能大意。所以,只要一下班回来,我就把家具活计摆一地,跟爸爸一块研究,怎么修省材料,怎么补结实。一到这时候,弟弟就来凑热闹,不是摸锤子,就是摸剪子,有点碍手碍脚的。爸爸呢,不但不发脾气,用手指头一勾弟弟的小鼻子:“炳勋,快长,长大了爸爸也收你当徒弟!”


第4版()
专栏:大家谈

几张饭票
上海 长红
在一个公社里,听到这么一件事。一个社员全家六口,省吃俭用,节约了一些饭票。他想把这些饭票兑成粮食,拿回家自己调剂伙食,可是,食堂却不愿兑给粮食。因此发生了争执。幸亏公社党委书记知道了这个情况,及时地纠正了这个食堂的做法。
这个食堂的工作人员认为粮食给那位社员称回去是浪费,他们以为余下的粮食放在食堂里,放在集体的锅子里才合理……但事与愿违,结果反影响粮食的节约。
这个问题在哪里?在于这个食堂没有按照党的政策办事。党的政策明明规定得很清楚:以人定量、指标到户、粮食到堂、凭票吃饭、节余归己。这几条是缺一不可的,这个食堂记住了“以人定量、指标到户、粮食到堂、凭票吃饭”,偏偏把“节余归己”忘掉了,这怎么能准确地执行政策呢?党的政策是群众利益的集中表现,离开了党的政策,也就违背了群众的利益。航船不把稳舵,就会迷失方向,行驶得越快,离开目的地就越远。做工作如果单凭“想当然”,离开了党的政策这个“舵”,无论你主观愿望如何,也会得不到应有的结果。


第4版()
专栏:

春上高原(中国画) 王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