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2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潜力
——东湖农场新三熟制大面积高产调查
本报记者 袁绍棠、朱学亿 本报通讯员 徐乃常
浙江绍兴县东湖农场,在1959年和1960年连续两年创造了新三熟(小麦——连作稻,春马铃薯——连作稻,油菜——连作稻)大面积全年亩产二千斤和一千七百斤的高产纪录。
三熟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潜力
东湖农场位于宁波绍兴平原。全场五百四十五亩土地,六十二个整劳动力,自然条件并不很好。1950年没有建场之前,这里只种一季水稻,平均亩产仅三百八十八斤。可是,1960年这里的粮食亩产达到了一千七百斤。
东湖农场粮食产量飞跃增长的诀窍在哪里呢?主要是他们从本场实际情况出发,在改变农业生产耕作制度上采取了革命的措施。从1951年到1954年,他们把一熟改为两熟,即把一年单种一季晚稻改为种间作稻二熟制和麦稻二熟制。从1955年到1956年,改双季间作稻为双季连作稻,连作稻的种植面积由28%扩大到72.1%。从1956年开始,又从春花间作稻发展到春花连作稻,从大麦本地土种油菜连作稻发展到小麦胜利油菜连作稻。
这种一年三熟的高产耕作制,由于完整地体现了多种多收与高产多收相结合的方针,在东湖农场推行的结果,已充分地显示了它的优越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年三熟制的推行,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土地复种指数。这个场虽然田少劳力强,但是过去复种指数不高,因此粮食产量的增长是不快的。农场又是绍兴油菜产区,随着油菜播种面积逐年扩大,如果不提高土地复种指数,油菜播种同粮食作物就产生了相互争地的矛盾。推行了一年三熟制度,就有效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如全场油菜面积从1953年的三十一亩增加到1960年的一百十六亩,而大小麦面积也比1953年增加了三倍。
第二、一年三熟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夏粮的比重,而且也保证了粮食作物亩产量的稳定增长。全场1959年五十六亩三熟田的亩产量达到二千零十七斤。1960年虽然自然灾害比较严重,但三熟制田粮食的平均产量比全场的平均产量增加30%多。
第三、一年三熟也是增加主粮的重要措施。农场粮食种植面积虽因农田基本建设等原因,五年来减少了1%多,而全场粮食总产量五年却还增长了3%多。去年全场粮食总产量为六十四万六千五百斤,又比1959年增长了7%多,几乎相当于建场前三年的粮食总产量。第四、一年三熟制,每年循环轮作,不仅保证了粮、油、肥样样丰收,又保证了地力不因多种而瘠薄。
三百六十五天和四百天的矛盾
每一种作物都需要一定的生育期。春花作物需要二百一十天,连作早、晚稻的本田期分别要九十天和九十五天,这样三熟一共需要三百九十五天的生育期,再加上收种时间,就超过了四百天。但是,一年总共只有三百六十五天,这不足的时间从哪里来呢?
在党支部领导下,他们研究了绍兴的种植历史。这里春花田种间作稻过去就有的,间作早稻可以缩短生育期,为什么连作早稻不可以呢?他们进一步总结了以往试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品种选择得不对头,秧苗因此瘦弱。在各种不同土壤的早稻田里,他们对十多种不同品种的早稻进行了细心的观察,发现陆才号、卫国等早稻高产良种,一般都要到6月10日左右才开始拔节孕穗。根据水稻的特性,在拔节孕穗前的生长期间,只要秧苗营养条件好、移栽迟早对生长不会有多大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延长秧龄的办法,解决春花田由于迟栽本田营养不足的问题。但它又和当时“早稻秧龄不能超过三十天,否则拔节抽穗,产量不高”的说法不合。这时候,一小块秧田提供了有力的例证:一些已有五十天秧龄的边秧,由于肥足,光照好,长得有一尺七、八寸高,发了很大的棵,却没有一株发生提早拔节抽穗的反常现象。他们体会到多种一熟,不仅要根据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贯彻八字宪法,更重要的是用革命精神来改造自然条件,使它适应农作物的生育要求。于是,他们就着手进行提早播种延长水稻秧龄,缩短本田生长期的试种。他们采用陆才号品种,早稻播种提前在3月底4月初和绿肥田早稻播种同时进行,到5月下旬插秧时,这批早稻已有五十天秧龄,结果普遍生长旺盛,在本田里正常地度过了六十天生殖生长期以后,结下了丰硕的果实。这样,他们便赢得了时间。
探索农作物生长的规律
为了使春花田早稻早熟高产,他们采用了稀播育壮秧的办法。迟熟春花田的早稻秧龄长,每亩播种量就减少到七十斤,使春花田早稻在秧田期中获得良好营养生长;在移栽时,又创造了一套巧施起身肥的经验,做到“株株秧苗带新根下田,嫩根不嫩叶,秧叶颜色淡绿”。
由于稀播育秧大大增加秧田面积,又发生了扩大春花面积和秧田面积的矛盾。他们到马山、钱清公社学习了直播分苗等先进经验:在春花收获后利用绿肥田直播秧苗分苗移植,全场九十五亩直播的早稻,平均亩产达六百五十斤。他们还推广了用中粳稻和早稻作连作晚稻种籽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秧田不足的矛盾。
全面实行新三熟以后,本田生长期相应缩短,带来的又一个问题是迟种与早熟高产的矛盾。他们试验的小麦田早稻插秧是在小满一天结束的,插秧后六、七天秧苗还没有转青,而绿肥田早稻因早插一个月,苗高已近二尺了。这时,有人泄气了,说“绿肥田苗绿株高,小麦田面黄肌瘦,麦田早稻产量肯定比绿肥田低得多。”农场党支部立即发动工人讨论,能不能使小麦田季节和产量超过绿肥田。大家认为小麦田早稻由于秧龄期长,气温高,生长快,秧苗大,因此转青慢,只要狠抓追肥,猛攻返青关,促进早熟,就可以赶上绿肥田。工人们抓住肥、水二字采取了一套促进早熟的措施。施肥方面,除了施足基肥外,追肥掌握早、紧、合理。在插秧时,施足速效性耙面肥,插秧后二、三天,秧苗还未转青时,结合第一遍耘田。追施速效性氮肥,以后每隔三、四天耘田一次,追肥一次,在第一次耘田时,每亩又施猪栏肥二十担。用水方面,做到了浅灌、勤灌,改变了深灌的旧习惯等等。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促进了秧苗早发,使春花田的早稻达到了“种下不落劲,隔天扎新根,三天长嫩叶,二十天破平衡(封行)”的管理高标准要求。结果全场小麦田早稻和晚稻亩产超过绿肥田早稻。“小麦田种不出高产早稻”的迷信被打破了。
做自然的主人
几年来,东湖农场推行新三熟制的成绩十分显著。粮食生产连年都是全县第一。是不是这个场的物质条件特别好呢?不是的。这里五百多亩水田,平均每亩只用国家供应的化肥十五斤,一个劳力要负担十二亩半的耕作任务。他们在为三熟制增加肥料增进地力的战斗中,党支部提出了“像抓粮食一样地抓草肥”、“像办工厂一样地办猪场”的口号。支部书记马金华同志,带头到大江里去放养革命草,经过多次失败,最后终于克服了困难,养活了一百多亩革命草。猪只自繁自养,从少到多,1959年春天每亩平均还不足两头,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二千多头猪的大型畜牧场,平均每亩田达到四头,1960年为粮田提供了十几万担优质厩肥。他们还采取“以肥养肥,豆麦间作”的办法,在绿肥田施上肥料,使绿肥高产,割下部分作为三熟制基肥。这样就保证了增加复种指数后对肥料的需要。
随着新三熟制面积的成倍扩大,劳动力的需要量更大了。经过发动群众,反复讨论,改善作物布局,改进操作工序,大闹工具革新等办法,有效地解决了复种指数提高和劳力不足的矛盾。
合理搭配品种,使收种时间错开,是合理安排劳力的一个有效措施。他们从夺取全年全面高产出发,掌握先熟为后熟,熟熟为全年,今年为明年,一年高一年的原则。1960年二百六十多亩春花田的收种工作,分成三段,段段紧相衔接。在品种搭配上打破了过去的常规,对春花、早稻,实行早熟、中熟、迟熟品种并重,做到早配早、中配中、迟配迟,使成熟期错开,对晚稻以选用早熟品种为主,保证冬季作物能够及时种植。他们还改进操作工序,在大忙季节改收割、脱粒、种植为收割、种植、脱粒,使作物种植不误季节,他们还成套地革新了收、耕、种工具,提高了劳动工效。
去年东湖农场的新三熟制,从播种到收获,工人们一连战胜了七次寒潮和五次旱、虫、涝、病等自然灾害。1960年春天,早稻秧苗受到寒潮袭击,工人们在党支部领导下,进行四次防冻保暖,用熏烟防霜,用泥块在菜秧旁筑起防风岭防风,给秧苗盖草、盖灰,保证了移栽计划的完成。入秋以后,连续五十天低温阴雨,使连作晚稻生长受到严重威胁,工人们日夜轮班精心护理,终于战胜了低温,保证晚稻发棵。
几年来,东湖农场由于坚定地执行了党提出的“以粮为纲”的农业生产方针,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年夏收作物种植面积比去年扩大了20%,种植质量比往年都好。春花的土地利用率达到80%以上。现在,一个力争春花高产的群众运动已经展开。(附图片)
东湖农场副场长胡香泉(左)在向前来学习的人们介绍搭配种植品种的经验 新华社记者 吴元柳摄


第2版()
专栏:

宁波专区开展学东湖农场超产竞赛
据新华社讯 浙江省宁波专区以绍兴县东湖农场为标兵,开展竞赛力争春花作物超包产。
东湖农场职工由于掌握春花生长规律,按照春花作物大部分营养生长期在2月中旬以前,春花作物性喜高燥土壤,需要注意防冻保暖等特点,在施肥、培土等方面找到了一套根据生长情况、土质和气候条件,精心培育春花的经验。在中共宁波地委的组织下,全区从去年12月份以来,就因地制宜地积极推广东湖农场的经验。到最近为止,宁波专区每个公社或是大队都已出现了“学东湖”的先进标兵生产队。
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竞赛,不断鼓舞群众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情。现在,全区各地春花作物第一次中耕施肥已基本结束,第二次培育已完成30%左右。


第2版()
专栏:要闻快报

“立春”到 备耕忙
拖拉机手交流经验
山西晋北专区召开全区首次先进拖拉机手代表会,交流经验,迎接春耕。一百六十多名代表在学习讨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基础上,细致地总结交流了办好拖拉机站和管好用好拖拉机的各种先进经验,并且具体讨论和规定了推行“双班作业,双班保养,吃饭、换班、保养三到田”作业制度的措施。
为甘薯育苗积热性肥
盛产甘薯的四川西充县,为了夺取一九六一年甘薯大丰收,在当前给小春积造追肥的同时,发动群众,及早动手,为甘薯温床育苗大积热性肥料。
目前,全县各地正一面抢晴天翻晒牛粪、残渣,一面继续收集其他酿热肥料,保证甘薯提早育苗,育好壮苗。
逐项检查备耕工作
广西忻城县为加强备耕工作,各公社都以大队为单位,由社、队干部,社员代表联合组成检查组,到各小队逐项检查,边检查边采取措施,缺什么补什么。马泗公社龙图大队在检查两千零四十亩早玉米田中,发现还有九百亩没有犁,各小队便立即安排劳力,在四天之内,全部犁完。大塘公社大塘大队各小队,有七十六头小牛已经长大,但还不会犁田,各小队便组织有经验的社员分头驾犁训练。
备足管好春播种籽
新疆喀什专区最近对春播作物种籽的准备工作进行了一次检查摸底。目前,除少数新发展的作物外,玉米、水稻、春麦、高粱、棉花、胡麻、大麻、蔬菜等作物的种籽贮备都较往年充足,而且质量较好。种籽的贮藏保管工作也比过去改进。
除了各公社自选自留的种籽外,各地国家粮仓还储备了大批种籽,供应各地调剂。
送肥下乡支援种菜
上海市区人民目前正在开展一个积肥送肥活动,支援郊区人民公社增产蔬菜。从一月十日以来,各区已先后出动二万三千多人次,运粪肥十万五千五百多担。在区县毗邻的地区,路程较短,城市居民就把粪车直接送到田头。在路程较远的地区,先将肥料送到码头,然后由船只转运下乡。
拦冰蓄水预防春旱
山西左云县各人民公社根据去年冬雪少、墒土干的情况,抓紧当前的有利时机,积极拦冰蓄水预防可能发生的春旱。目前全县已蓄水二千一百四十九万公方,预计到春浇开始,还可再蓄五百多万方,加上可以利用的溪水和井水,可以浇地十万亩良田。
为春耕准备牛绳缆索
湖南汉寿县护城公社王家铺大队延寿生产小队,抓住冬闲有利时机,组织有经验的老农,积极准备耕田用的牛绳、缆索、竹鞭、拖钩和镪耙耳子。入冬以来,这个小队共准备好了牛绳十五根、缆索二十副。


第2版()
专栏:社论

多生产些土化肥
土化肥是速效肥,是农作物追肥用的好肥料。人民公社利用冬季农事活动较空闲的有利时机,发动群众多多生产些优质土化肥,是争取今年农业丰收的一项重要任务;对给夏收作物准备追肥来说,更是一项迫切的工作。
肥料是农作物的“粮食”,大办农业就必须大办肥料。当前农业生产上的紧要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管好小麦、油菜等夏收作物。管好夏收作物的中心一环,是发动群众,采取多种办法大积大造肥料,给全部麦田准备下足够的肥料。为此,既要积造更多的有机肥料,也要制造更多的化学肥料。怎样才能更快地生产出更多的化学肥料?大跃进以来,各地所提供的良好经验是,一面由国家大力兴办化肥工业,一面发动群众用简单易行的办法,大造土化肥。生产土化肥设备简单,原料很丰富,技术比较简单,各地都可以搞。从一个社、一个队来看,生产的数量不很多;可是社社队队都生产,全国计算起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这是贯彻党在肥料方面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多快好省地发展化肥生产的一项好办法。
经过三年来的发展,土化肥生产在生产技术、资源利用和工具设备等方面,很多公社和生产队都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当前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有利形势,完全有可能生产更多更好的土化肥。
根据各地的经验,土化肥要生产得数量多,质量好,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对土化肥生产的领导。生产土化肥不同于积造农家肥,也不同于生产洋化肥。土化肥来自群众的创造,制造的方法比较简单,容易为群众所掌握。但制造土化肥毕竟还要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过程,要生产出合乎一定规格要求的土化肥,就必须帮助参加生产的广大群众,学习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懂得生产土化肥的某些科学原理,掌握一定的操作技术,对产品进行必要的科学化验。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出来的土化肥有较好的质量。只有达到一定的质量规格,在质量较好的基础上增加数量,土化肥的肥效才能提高。因此,要搞好土化肥生产,就必须有党、政干部和科学技术人员经常深入现场,深入实际,同群众结合起来,总结经验,改进技术,解决各种关键问题。山东省济宁专区对群众利用煤夹石生产土化肥的领导是作得比较深入的。在省委的指示下,省农业科学院和省的化工研究所、煤炭研究所、商业厅以及专、县、市的有关部门,共同组织了专门的工作组,长期深入现场,进行研究试验,总结各处经验,帮助群众解决生产方法和一系列的技术关键问题,使土化肥的生产达到优质高产,成本低廉。现在各地都有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又有大批干部下放到农村,各地应当发挥这些有利条件,更好地具体指导土化肥生产。
生产土化肥的方法很多,可用的原料也是多种多样的。沿海地区可利用晒盐剩下的卤水,平原地区可利用硝土,产煤地区可利用大量的煤夹石,工厂附近可利用废水、废气,有很多地方出产泥炭、磷矿石、油母页岩等等,可利用的原料不下数十种。磷矿石、泥炭、油母页岩本身就是肥料,经过加工制造,肥效更高,运输、施用更方便。有的地方有硫磺矿,炼硫磺剩下的脚渣,就可以制硫酸铵这种肥效很好的化肥。发展土化肥生产,必须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当地能找到什么样的原料,就生产什么样的土化肥。原料的多少、有无和使用何种原料,对土化肥生产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和成本的高低,有很大关系。因此,应当十分重视原料问题的解决。原料多的地方,应当进行选择、比较,看使用哪些原料进行生产最合算;原料不足的地方,应当发动群众,积极地寻找、试验,只有找到了适当的原料,才有条件组织群众进行生产。
生产土化肥,是农村工业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重要方面。各人民公社应当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多生产些优质土化肥,使公社工业在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冬季农业生产比较空闲,正是发展土化肥生产的好机会。各地应该不失时机地、千方百计地为夏收作物多多生产优质土化肥。


第2版()
专栏:

积极准备增种早春作物
梨树公社通过串换、调剂等办法备足早熟作物种籽
马家店生产队早熟作物“三包一奖”指标落实小队
本报讯 吉林辽源市郊区梨树人民公社依靠群众,备足各种早熟作物种籽。
梨树人民公社党委收听了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冬季生产和备耕工作广播大会以后,立即同大队、小队干部和社员商量,早动手、早准备、早安排,争取多种一些早熟作物。根据各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的初步计划,今年全公社将种植小麦等早熟作物四百五十公顷,需要种籽十二万斤,除了各生产队原来准备的十一万斤早熟作物种籽以外,还缺一万斤。为了及早备足这些种籽,公社党委组织商业部门和各生产大队、生产小队本着等价交换的原则,互相串换、调剂。石驿生产大队缺菜籽七十斤,而彩岚生产大队的菜籽却有余,双方经过协商,彩岚大队按照国家牌价把多余的菜籽卖给了石驿大队。全公社二十一个生产大队互相串换和调剂了二千多斤早熟作物种籽。公社供销部也积极收购,根据各队种籽余缺情况,先后供应给各生产队早熟作物种籽九百多斤。全公社所需要的早熟作物种籽已经全部解决。
各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都加强了种籽保管工作,选出有经验的老农担任种籽保管员,建立了保管制度。
本报讯 河北宝坻县大口屯公社马家店生产队,在安排春耕准备工作中,狠狠抓住了早熟作物播种的准备工作。生产队党支部组织干部,深入小队,发动群众,从总结历年种植早熟作物的经验入手,因地制宜制订了早熟作物的播种计划。在计划落实以后,党支部又充分发动群众,认真总结了几年来执行“三包一奖”的经验,对今年如何执行“三包一奖”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今年搞好生产有着很多有利条件:播种计划是经过大队、小队、社员充分讨论的,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种植早熟作物的地块去年进行了普耕深耕;去年秋后新修和修整了渠道,改善了灌溉条件;特别是投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力比去年更加充实了;只要适时播种,加强管理,完全有可能争取较好的收成。生产队根据社员的意见,因地制宜地把早熟作物“三包一奖”指标落实到小队,到地块,作到了生产队、生产小队和社员三满意,激发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早熟作物计划和“三包一奖”落实以后,各小队社员们积极进行播种准备。根据冬季雪少、地干的特点,各小队首先对所有早熟作物土地进行了分类排队,因地制宜地进行平整,晒土保墒情,以便适时播种,争取块块苗全。各小队还积极发动群众为早熟作物积肥、送肥。在播种准备中,设立了专人大抓选种工作,对全队选留的春麦种,进行了曝晒,并鉴定了出芽情况,对种籽不足部分,经过和粮库互换,也已基本解决。


第2版()
专栏:

就地取材 就地加工 就地使用
两英公社努力制造土化肥
本报广州3日电 广东潮阳县两英公社,实行三级办化肥厂,解决了肥料不足的问题。现在全社有一个示范肥料厂、十八个中心肥料厂、一百二十五个制肥场。每个生产队还有二至五个制肥小组。仅去年第四季度,全社三级化肥厂所制土化肥就有二十三万二千多担(包括高效细菌肥一万八千九百多担),保证冬种小麦追足三次肥,各类禾苗也施足应施的肥料。
这个社的三级办厂是公社一级建立示范肥料厂,规模较大,生产高速效细菌肥,高质量土化肥,培殖第一代菌种,负责中心肥料厂的技术辅导;生产队建中心肥料厂,有简陋的制土肥设备,繁殖第二代菌种,就地取材积制土化肥,负责对生产队临时性制肥小组技术辅导;生产队有制肥场,没有固定厂房,突击生产时利用食堂炉灶、工厂鼎灶、晒谷场等设备,根据季节和农作物需要临时组织生产,农闲大搞,小忙小搞,大忙停搞。
去年12月10日,为了解决冬种小麦追肥需要,全社三级厂和九百个临时性的制肥组一起行动,一天就制胡敏酸钾一千八百多担,高效抗生菌肥二百三十多担,相当于过去半年的产量。
由于三级办厂,便于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使用,减少了原料和成品的运转。
最近汕头专区在两英公社召开了现场会议,推广这个公社的做法。


第2版()
专栏:

革命精神和踏实作风
金凤
一年只有三百六十五天。浙江绍兴东湖农场的同志却要办四百天的事情。他们要在一年之中,争取小麦(或油菜)、早稻、晚稻三熟。这三种作物的生长期共需三百九十五天,加上收种,超过四百天。这似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但是,东湖农场的同志们,发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革命精神和踏踏实实、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已经连续两年在大面积做到了。这真是人们一步步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壮举。
浙江省七山二水一分田,地少人多,全省平均每人不过一亩多耕地。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跃进,既要发展粮食生产,又要发展经济作物,统统要在这每人一亩多的地里打主意。出路就是改革耕作制度,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甚至三熟。但是,这里无霜期只有二百四十五天,时间不足,如何解决?
在困难面前退缩还是勇往直前,是革命者和一切懦夫懒汉的分界线。东湖农场的同志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立志要在从来只一熟、顶多二熟的土地上,收三季庄稼。经过两年的努力,他们胜利了。
成功当然不会是偶然的。东湖农场同志们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既有着创造新的耕作制度、变低产为高产的革命精神,也有着踏踏实实、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革命的雄心壮志,不敢触动一下旧的耕作习惯,不敢变革现状,新的耕作制度当然不会出现。但是,如果仅仅怀抱改革耕作制度的雄心壮志,而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再好的雄心壮志,也是不能实现的。路是要一步一步走的;堡垒是要一个一个夺取的。东湖农场的同志们,正是这样的,他们首先详细调查了当地耕作的历史状况,详细调查了土壤、气候和作物品种的情况,又在不同土壤的田里,对不同品种作了对比试验。他们先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二熟,再改一年二熟为一年三熟。他们先做小面积的试验,取得经验之后再大面积的推广。他们先利用延长秧龄、缩短本田生长时间的办法,解决了时间不足的矛盾;然后集中力量,从肥、水、田间管理几方面下功夫,终于夺取了早稻迟种、早熟、高产的胜利。
改革耕作制度,是关系到当前的农业生产,又关系到今后农业生产的大事情。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要成功,就要像东湖农场的同志们那样,既要充分发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革命精神,又要具有踏踏实实、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2版()
专栏:

春早人更早
 广东新会县礼乐示范农场场员忙着积塘肥
本报记者 郭伟祺摄


第2版()
专栏:

为麦田蓄肥  柯明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