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2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掌握自然规律,提高领导水平
王劲草
农业生产是人类向自然界索取财富的斗争。它的对象是植物和动物。我们知道,植物和动物都是有生命的东西,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所需要的外界生活条件。外界生活条件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它发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农作物的种类繁多,特性各异,再加上外界生活条件的地区差异和季节变化,使得农业生产变得格外复杂。领导农业生产必须注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正因农业生产十分复杂,就特别需要有坚强而英明的领导。农业生产的领导者,不管是生产大队长或是生产队长,都如同率领千军万马在前线作战的指挥官一样,必须上通天文(天气变化规律),下晓地理(土壤的特性),熟悉双方力量的对比(农作物生活条件的要求和我们能够提供的生产条件),才能做到:运筹帷幄,多谋善断,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换句话说,只有学会了农业科学知识,掌握了自然变化规律,领导农业生产才能胸中有数;才能加强预见性,走上步,看下步;才能善于捉住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性问题,保证农业生产不断跃进。
现在简单说一下领导农业生产应该注意和掌握的几个问题。
全面着眼 合理布局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很复杂,有些是有利的条件,有些是不利的条件。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使农业生产逐步增长。正如打仗有战局,下棋有棋局一样,领导农业生产,也要讲究生产上的合理布局。比如安徽省秋季的气候最不稳定,容易发生旱涝灾害,收成没有把握;冬季气候比较平稳,收成可靠。针对这一情况,中共安徽省委在1953年提出了避灾保收的农业生产三项改革办法,特别是其中的扩大秋冬播种面积,提高夏季收成比重,更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样,就扭转了和自然斗争中的挨打局面,将收成从不巩固的基础上改建于巩固的基础之上,对安徽省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在此基础上,省委又总结了几年来推行“三改”的经验,提出了扩大耕地面积,扩大春播面积,扩大高产作物,扩大复种指数,扩大良种面积的措施(简称“五扩大”)。“五扩大”不仅能够进一步挖掘自然潜力,而且设下了秋种、春种、夏种和增种一季晚秋等四道防线。有了这四道“防线”,我们和大自然作斗争,就有了更大的周旋余地,在正常年份,可以稳夺全面丰收;在发生自然灾害的年份,也可以取得主动,即使一季庄稼受了灾,还可以从另外几季庄稼中捞回来,保证全年总产量有所增加。这是就全省说的。至于各个地方、各个公社、各个生产队,乃至每一块田地,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再加上农作物又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如何根据不同的条件和特点合理布局,是农业生产上的一件大事。
各种农作物有哪些不同的特性呢?就水份的关系说,不怕深水淹的作物有塘稻,喜水的作物有水稻,比较耐短期淹水的作物有花生,苗期不怕旱、抽穗后不怕涝的作物有高粱,最耐旱的作物有芝麻。就肥份的关系说,油菜、棉花分枝多,花期长,边开花,边结果,耗肥量大,施肥越多,增产越大。小麦是“胎里富”庄稼,苗期水、肥是否充足,关系到分蘖的多少和幼穗的发育,只要苗期肥料充足,就有好收成。玉米株高叶茂,耗肥量多,增施肥料,就能穗大、粒多,提高产量。高粱、大麦根系发达,吸肥力强,肥地能高产,瘦地也能保收。黄豆、蚕豆等豆科作物,都生有根瘤,能通过根瘤菌的作用,把空气中的氮气固定下来变成氮肥;只要使根瘤生得早,长得多,不用追施肥料亦可获得较高产量。以上是就不同农作物的不同特性说的。同一种作物,由于品种不同,性格的差别也很大。根据各种作物的特性,我们的安排应该是:水源好的地方种水稻和蔬菜,水源差的地方种旱粮;肥地种棉花、油菜、小麦或玉米,瘦地种大麦、蚕豆、豌豆或者高粱;肥田种粳稻,瘦田种籼稻;砂土地种花生,粘土地种豆类;边远地和瘦薄地,可以多种一些绿肥。这样,把各种作物都安排在它们比较适宜的地方,使它们各得其所,不仅土地得到合理利用,各种作物的优良特性得以充分发挥,而且单位面积产量也可以大大提高。
排开茬口 错开农活
安排茬口,就是安排上一季庄稼和下一季庄稼相互衔接的关系。茬口安排得好,就可以错开播种、收获季节,避免农活过于集中,保证各种作物都能适时播种,充分利用土地和生长季节,从而获得季季丰收,全面丰收。安排茬口要根据国家生产计划和群众生活的需要,也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劳畜力等情况,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和作物品种,严格防止作物单一化和品种单一化。也就是说,在作物配置上,要保证粮、油和工业原料作物的正确比例,在作物种类和品种选择上,要灵活多样。在沿江和江南地区,双季稻比单季稻增产,但不能全部改种双季稻,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中稻和单季晚稻,早、中、晚稻搭配种植,农活可以错开,中、晚稻和小麦轮作,争取稻麦双丰收,全年的总产量也很高。
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和作物品种,是保证适期播种的主要措施。不同作物对播种期的要求不同,有些作物的要求非常严,如“夏至种黄豆,长死一榔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早了怕焦死,迟了怕霜打”(荞麦);“秋种隔日如隔年”(小麦)“山芋不嫌早,越早越好”。有些作物的要求却非常宽,如玉米中的“火燥子”(六安)、“鱼板牙”(舒城),小米中的“草寒粟”、“白沙河”(阜阳),可以从4月上旬一直播种到8月上旬,各期的产量均相差无几。
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它们的播种期和成熟期也各不相同,必须注意合理搭配,防止单一化。南特号是早稻中产量最高的品种,如果全部用南特号作双季早稻,结果同时成熟,同时收割,插双季晚稻的农活就格外紧张。应该和成熟最早的莲塘早(比南特号早熟约十二天)和成熟较早的有芒早粳(比南特号早熟约六天)搭配种植,才能作到早收早栽,随收随栽。南大二四一九小麦抗病丰产,人人喜爱,但全部种植南大二四一九小麦,必然会有些田播种过早,年前小麦过苗受冻,有些田播种过晚,小麦迟熟减产。如果把冬性、半冬性及春性大的小麦,适当搭配,拉长小麦的播种适期,这样,在调剂茬口和安排劳力上,就可以有先有后,不会像只种单一品种那样,农活窝成疙瘩,劳力忙不过来。
间种、套种和育苗移栽是解决茬口矛盾的有效办法。特别是育苗移栽,可以错开农活,争取季节。如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株,解决了粮、棉争地的矛盾,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又如油菜方块育苗,解决了胜利油菜要求早播和晚秋作物腾出茬口过晚的矛盾,而且可以忙时育苗闲时栽,晴天育苗阴天栽,能够错开农活,工作比较主动。
精打细算 以巧取胜
种庄稼,遇事都要找窍门,想办法,讲究巧用兵,要求花力小,收效大。
首先是多种不花工或少花工的作物。麦茬耩黄豆,二人一畜,一天耩种二十多亩,由于黄豆主根发达,破土力强,虽然板地下种,只要锄一两遍草,即可确保收成。稻田土质板结,碎土困难,在中晚稻收获前,趁田水未干,套种苕子,不犁地,不锄草,苕子自能生长良好;春天摘藤供食,随吃随长,最后仍可收一百多斤种子。至于利用沟塘水面、湖坡洼地、荒滩荒埂种菱、栽藕,种植芦苇、菊芋(俗称洋姜)等,一次种植,不用管理,即可年年收获,更是一劳永逸,一本万利的好事。
其次,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胜利百号山芋藤子粗而脆,不适宜翻蔓,可是有些人仍然按照栽本地山芋的老习惯办事,下一场雨,翻一次蔓,多花了劳力,又把藤蔓折腾坏了,以致山芋减产。“麦浇芽子菜浇花”,小麦是“胎里富”庄稼,应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可是偏偏有人在小麦生长后期大追氮肥,以致恋青陡长,倒伏减产。凡事都有个“度”,都要做到恰到好处。有人看到密植能增产,就认为越密越好;有人看到深耕能增产,就认为越深越好;有人看到施肥能增产,就认为施肥越多越好。都是不对的。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千万不要做。
第三,把钢用在刀刃上。人力物力的使用,都要注意节约。肥料要巧施,水稻沾秧根,小麦带粪下种,都是巧施肥的好办法。病虫害要巧治,在它刚刚发生的时候,抓住时机,普遍防治,彻底歼灭。防治不可过早,早了会扑空,白费劳力;也不可过晚,晚了灾害已成,无法挽救。农活也要巧干。“干扶垅子湿栽芋”,晴天扶垅子,土壤松软,没有死泥块,对以后薯块生长有利,趁雨栽山芋,活棵快,省人工,事半功倍。
登高望远 早作准备
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季节性强,生长期长。因此,领导农业生产要有预见性,必须站得高,望得远,才能做到今年照顾明年,上季照顾下季,事先作好准备,以免工作被动。
安排午季作物的时候,就要考虑夏种的茬口问题。早熟作物和晚熟作物,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都要搭配种植,使茬口有早有晚,夏种的农活才能先后错开。安排三秋作物的时候,也要考虑秋种的茬口问题,早秋、中秋、晚秋作物的面积各占一定比例,才能扩大早麦面积,压缩晚麦面积。有人只看到晚秋作物能增加一季收成,便不问土质好坏,不问水利条件,把全部早秋茬都播种晚秋,结果,晚秋作物往往因受旱未长好,下一季的早茬麦变成晚茬麦,秋种的农活又过分集中,为生产增加很多困难。
一个好的棋手,下棋要看好几步。同样道理,一个好的领导者,在领导农业生产的时候,不仅要能看到当前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要能预见到以后还会发生什么问题,如何及早动手,不等这些问题露头就把它解决掉。
处处设防 步步为营
领导农业生产,固然要早订计划,早有准备,早作安排,但在执行生产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善于相机行事,随机应变,这就是俗话说的,要“活抓”,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前面已经说过,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非常大。从长远看,自然变化有它的规律性,四季轮转,暑往寒来,年年都是一样。但对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来说,又常是“天有不测风云”,如果原来安排的生产计划,因为天时的变化已不适时机,就应该随机应变,“看天行事”。比如在天气干旱、水源不足的时候,就应该适当扩大旱粮面积,缩小水稻面积;反之,在雨水充沛的时候,就应该适当扩大水稻面积,缩小旱粮面积。任何一种作物,都有它适宜的播种季节,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丧失了这一种作物的有利时机,就应该立刻转移力量,及时把另一种作物的有利时机紧紧抓住。尽管在作物种类上,我们被迫让步,但在农事节令上仍然力争主动。决不能死板地执行原种植计划而违背农时,也不能犹豫观望,丧失另一种作物的有利种植时机。
“家有十样种,不怕老天哄”。这是劳动人民向大自然作斗争的宝贵经验。它告诉我们:制订的农业生产计划,要有几道“防线”,而每一道“防线”又要有几套安排,万不可存有侥幸心理。大自然变化多端,领导农业生产就必须处处设防,步步为营,随时准备两手甚至是几手,来对付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只有这样,我们在农业生产中,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夺取丰收。
抓住重点 通盘安排
农业生产范围很广,农作物的种类很多,因此,农活也显得特别复杂。尤其是在农事大忙季节,收、种、管等许多农活交错在一起,处处要人,安排农活就要更加合理,更要抓住重点,通盘安排。
所谓抓住重点,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对农业生产上的关键问题,如抗旱、排涝、防治病虫害、抢收抢种,等等,它们的时间性强,工作量大,是庄稼有收无收、多收少收的决定因素,应该集中必要的人力,进行突击。抓住了重点,解决了关键问题,其余一般生产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如果不分轻重缓急,分兵把口,把劳力平均使用,就会失掉时机,影响生产。
所谓通盘安排,就是在安排农活的时候,要瞻前顾后,全面考虑。因为农业生产上的关键问题,常有变化,往往这块田、这种作物是一个关键问题,那块田、那一种作物又是另一个关键问题;现在的一般问题,过了一个时期也会变成关键问题。我们领导生产;安排农活,决不可只顾目前,不顾将来,只顾重点,不顾一般。比如大抓收割脱粒的时候,就要注意做好留种选种工作;大抓“双抢”的时候,也要分配适当劳力用于田间管理,否则,“养草一夜,多锄三天”,锄草不及时,庄稼吃了亏,还要多花费劳力。
“抓住重点,通盘安排”,是对立面的统一,必须紧密结合。为了集中必要人力,突击重点工作,在不影响庄稼生长的前提下,可以尽可能地设法把农活错开。能提前的农活尽量提前,能拉后的农活尽量拉后。如在收获前,集中人力把春季作物管理一遍,到收获时,便可把主要力量用在抢收抢种方面,只要留下几个人照顾一下春季作物田间管理工作就行了。农活有粗有细,有轻有重,什么农活分配什么人去干,也很重要。对劳动力强的人,要分配重活,劳动力差的人,要分配轻活;对经常性、技术性较强的农活,应固定专人负责,务必做到“因活定人,因人定活”,人尽其才,避免窝工浪费,也可以适当缓和实行“抓住重点,通盘安排”中的劳力紧张程度。
农业生产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农业科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不亲自参加农业生产,不熟悉农业科学,不掌握自然规律,想领导好农业生产是很困难的。当然,决不应把农业科学看成高不可攀,把自然规律看成神秘莫测。只要我们在生产实践中,多作、多想、多问,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革命的热情和革命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就可以逐步掌握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农作物生长的规律,不断地提高领导水平,使我们的农业生产从一个好收成走向另一个更好的收成。


第7版()
专栏:

什么叫排队论
越民义
在日常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一种现象,它们具有这样的一些共同性质:即有一些人,或物,或者事件(这些我们在下面统称之为“顾客”),他们带着共同的要求来到同一个地方(下面统称之为“服务站”),希望得到服务。当顾客来到服务站以后,如果发现服务站正在为别的顾客服务,他就按次序等待,因而在服务站前形成一个或长或短的队伍。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排队现象。研究这类现象的学问,我们称之为排队论。它是运筹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我们所讨论的排队现象并不一定都有队伍出现。例如电话,接线台可看成是服务站,呼叫可看成是顾客,通话可看成是为顾客服务,在接线台前是看不到任何队伍出现的。因此,排队论又被称为拥塞理论。由于排队论所研究的对象大多是属于国民经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所以也有人把它叫做公用事业中的数学方法。
实际上,排队论所研究的对象远比我们凭直觉所能想像的要多得多。一般说来,它所研究的是具有下述三个因素的一种过程:(1)有顾客到达;(2)有排队规则;(3)有服务机构。这三个因素在某些场合下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的;但在许多场合,则是必须经过仔细的分析才能看出。
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因素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丰富多采的排队模型。对于不同的模型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这样就使得排队论具有了丰富的内容。现将平常所遇到的模型简述如下:
(1)顾客到达情况。就到达人数来说,有每次一人的,也有每次多人的;就到达时间来说,有到达时间可以预知的,也有随机的等等。就来源来说,则有无限(如电话中的呼叫)和有限(如工厂中待修的机器)等等。
(2)服务情况。决定服务情况的主要有三个因素,即时间、设备和状态。服务时间也分成可以预知的,随机的等等;服务站的设备一般则有一个站,多个站,其中又分顺列(如某些机器零件的加工),并列(如轮船码头)等等;服务状态则有每次一人,每次多人等等。
(3)排队规则。排队规则是根据顾客的性质、到达的情形和服务的状况来决定的。一般出现的有:一、有等待,即发现服务站无空闲时就列队等待,先来先服务;二、有等待,但有的顾客有优先权(如货船让客船);三、有等待,但无耐心的顾客可自由离去;四、只容许一定数量的顾客等待(如汽车加油站);五、无等待,等等。
上述的分类当然谈不上概括了所有的可能。
为什么要研究排队现象呢?总的说来,就是要提高服务质量。在这里,一个必须首先决定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质量好坏。从顾客方面看,总希望到服务站后就立刻受到服务,等待总是一种损失。但由于顾客的到达和服务时间的长短一般是随机的,也就是在服务站无法事先肯定的情况下发生的,要满足顾客“不等待”这一愿望,就必须经常维持足够庞大的服务机构;而从服务站的角度看,又总是希望它的设备能充分发挥作用,希望能尽量减少空间和时间上的损失,因而也就免不了要出现排队现象。例如机器因损坏停工待修,时间等得越久,损失也就越大。为了减少这种损失,可以扩大修理队伍。但如修理队伍过大,在某些时间必然有一部分甚至全部工作人员空闲起来,因而造成浪费。在这种情况之下,衡量质量好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对于某些场合,问题是比较容易答复的。例如对于上述的问题,我们的标准可以说成是:机器因待修而造成的损失和工人因待工而造成的损失两者的总和为最小。对于有些情况,选取衡量的标准却是一件复杂细致的工作。
另一个更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则是如何达到最优标准的问题。
排队(或拥塞)是国民经济和生产管理中所出现的一种现象。一般说来,它所牵涉的因素是很多的。要澄清那些因素是影响我们的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要找出这些因素之间的种种内在联系,然后从这些关系中决定我们的策略,寻求达到目的的方法等等。这是在使服务质量达到最优标准时所需要回答的一些问题。
排队论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对这些问题寻求解答,为主管部门在决策时提供一个合理的基础。
实际的排队问题在两种方面可能发生:一是在设计新的服务机构的时候;另一则是在改变现存服务机构中的某些因素,如设备、安排等等,使得整个机构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的时候。对于一般的实际问题来说,要得到完全正确的解答是很困难的。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牵涉的因素较多,在处理时,因为工具的限制,不能不将问题作某些简化;另一个原因则是在处理问题时我们所依据的主要是过去的一些统计资料。由于前面所提到的几个主要因素一般带有随机性,而且实际工作经常随着时间变化而发展,这些资料只能起一定程度的参考作用。因此,通过我们的处理所得出的只是某种程度上近似的结果。尽管如此,这些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常常带来很大的益处,而对于某些情况,所得的结果与实际状况相近的程度的确使我们感到非常满意。随着对于问题了解的深入,高速计算工具的发展,我们所得的结果也必将越来越接近于真实的情况。
目前一般处理实际排队问题的方法大致是下列三种:1、随机模拟方法;2、根据辅助机械理论进行分析;3、根据状态方程进行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它的优点和缺点。大致说来,前两种是速度快而费用高,后一种则是费用低而速度较慢。假如出现的排队模型不是过于复杂,我们通常都是采用第三种方法。
排队论的应用范围是十分广阔的。应当说,凡是出现排队(或拥塞)现象的地方,就有运用排队论的可能。但是实际工作是错综复杂的,而且排队论毕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还有限。已经知道的行之有效的,计有下列各个方面:
一、存储问题:包括(1)水库,例如把上流来的水看成顾客到来,水在库里的停留时间看成服务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调度库里的水使得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总起来能获致最大的经济效益;(2)商品存储;(3)粮食存储;(4)医院门诊挂号,等等。
二、交通问题:包括(1)铁路列车编组;(2)公路交通管理;(3)空中交通管理与飞机着陆;(4)轮船码头的使用与修建规模的设计,等等。
三、机器的维修问题,包括机器维修,纱厂接线等等。
四、电话分品问题。
五、记数器问题。
六、其他。
不难设想,那些顾客较多而费用很大的场合就是排队论应用的最好场合。在这种场合,只要我们改进了组织工作,便能取得很大经济效果。
排队论是在二十世纪初由瑞典工程师埃尔兰首先开始研究的。埃尔兰在研究电话分品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有关话务计算方面的理论。他所得出的计算公式不久即被广泛采用。这可认为是排队论的开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排队论被运用到军事上去。例如大批飞机在执行任务之后归来着陆,这时由于飞机上所余燃料不多,着陆时间就是一个争分夺秒必须仔细研究的问题,于是排队论得到了应用。但它真正受到广泛的注意和得到迅速的发展还是近十年的事。如上所述,排队论现在已经被用来处理许许多多的问题。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排队论在理论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展。目前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于一些典范的排队模型探讨实际应用中所作的一些假设是否合理。例如在服务时间经过很久之后,队伍长度在统计上是否保持平稳的问题;以及求解问题,探索解答是否存在的问题,等等。
排队论本身是一门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学科。它只是为生产服务的一种工具。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排队论已受到广泛的注意。他们运用排队论来建立工业企业中电力负荷网设计的理论,同时也把它用于电工方面。我国在1958年大跃进以来,排队论的研究工作已在逐渐开展,研究队伍也逐渐成长。
要它能真正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数学工作者就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与广大实际工作者一起,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李秀成自述(校补本)即将影印出版
研究太平天国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忠王李秀成自述(校补本)》,将在最近影印出版。这部自述是李秀成在他被执牺牲前短短的八天内写成的。自述不仅概括地叙述了太平天国发生、发展以至失败的重要事迹和经过,而且对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作了分析。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太平天国后期,他担当了军事指挥的主要责任,对继续抗击反动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的军事进攻,支撑太平天国后期危局,作了出色的贡献。因此,研究太平天国史的人,对他的自述都非常重视。但是,这部自述曾被曾国藩作过很大的删改,一直深藏在湘乡曾家,秘不示人。解放以前出版过的忠王自述,与原稿出入很大。及至1944年,前广西通志馆为寻求忠王自述原稿真迹,特派吕集义先生前往湘乡曾家采访,始获见原稿。吕先生除了将原稿重要部分摄下以外,还补抄和校正了被曾国藩删去和篡改的文句。比如,《天朝十误》是忠王自述中很重要的部分,这段记载对研究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它全被曾国藩删去,经校补后,得窥全豹。值得注意的是,自述中还有忠王一再向曾国藩提出的“要防鬼反为先”的警句(鬼是指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太平天国坚持反对外国侵略者和争取民族独立的严正立场。
过去,罗尔纲同志曾对忠王自述原稿进行过研究,并为它作了考证和笺注,于1950年出版;1958年梁岵庐先生也曾把忠王自述校补本借去整理排印出版。但是,与原稿比较起来,罗本有错简,梁本也仍有误漏之处。例如,梁本第十一页“官兵不能勇进”一句,“官”字误作“我”,以致内容完全正相反;第十二页“不准担挑,妇女亦由”一句,漏“妇女亦由”四字;第十四页“李昭寿与张乐行、龚得树有交”一句,漏“龚得树”三字;第二十四页,有一句甚至漏了十五字。同时,梁本把忠王原来写在簿眉上的文字用一个个方框嵌在书的上方,好像原文纲目,使人不明其意义所在,并且也没有标明哪些是曾国藩删改过的文字。
为了使《忠王李秀成自述(校补本)》依其原样与读者见面,为了使读者了解刽子手曾国藩究竟删改了哪些重要的内容,最近中华书局接受广西僮族自治区通志馆的委托,重将《忠王李秀成自述(校补本)》影印出版。这个校补本系据北京大学影印九如堂刻本(即曾国藩所刻本)《李秀成供》,对照湘乡曾家富厚堂所藏忠王李秀成亲笔原稿校勘,将曾国藩删改部分补抄校正而成。影印时,对凡被曾国藩改过、现经补抄改回的文字,一律用红色印,以资识别。《招降十要》、《天朝十误》及自述后部,原来全被曾国藩抽掉,现在全部补抄回来,字体也用红色,并摄有照片,以便对证。就在《招降十要》、《天朝十误》及自述后部,曾国藩还在原稿上作了不少增删篡改。为了易于识别,影印本对曾国藩增删篡改的地方也都分别用不同的符号予以注明。自述原稿中所有别字、讹字及遗漏的字句,一律仍旧。而对九如堂刻本中的错误,则在原处一一补正。


第7版()
专栏:

广西僮族自治区博物馆、通志馆
搜集整理太平天国文物史料
广西僮族自治区博物馆大力开展了征集、普查太平天国革命文物的工作,获得了很大的成绩。解放以来,他们共搜集了太平天国革命文物一百七十三件(包括复制品五十五件)。
在搜集的文物中,关于太平天国初期革命活动的有:洪秀全在贵县赐谷村进行宣传活动时经常坐的石墩,金田拜上帝的遗物等。关于武装斗争的准备、金田起义以及太平军转战广西的有:陆川赖九打造武器的铁砧和铁锤,洪秀全、胡以晃在平南花洲聚众誓师时用的八仙桌,太平军在金田起义时使用的旗帜、刀、矛、钩镰、曲镰、短火枪、盾牌、“蹄子”(类似掷弹筒)等武器,太平军在武宣东乡使用的铁炮,太平军在象州中坪之战中使用的风柜,来王陆顺德北上时遗留在家乡藤县大黎古制村的木马鞍等。关于太平军在永安活动的有:太平军在水秀战斗中使用的抬枪和炮弹,永安天王府柱础石等。关于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建立政权所颁布的有关经济制度的文物有:听王陈炳文颁发的田凭,太平天国镇库钱和钱币等。有关外交政策的有:干王洪仁玕致艾约书。关于翼王石达开回广西活动的有:石达开部遗留在富钟、柳城和田林的皮盔、铜炮和双刀,以及石达开在宜山白龙洞的诗刻等。
这些珍贵的文物对于研究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太平军在中坪之战中用来做为作战工具的木制风柜的发现,有助于了解太平军初期的战术。
几年来,广西僮族自治区博物馆还对整理、研究太平天国革命文物做了很大的努力。首先是整理和辨别文物的真伪,对文物的来源和历史事实不仅广泛的收集了流传在群众中的口碑材料,而且查对了有关的文献资料。此外,还撰写了有关太平天国革命文物的考证和研究的材料。
广西僮族自治区通志馆自1959年9月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也开展了研究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史的工作,组织力量进行调查访问。从1960年3月到9月止,调查人员先后在太平天国当年在广西和广东从事革命活动的地区作了四次深入的调查采访。所到地区有十五个县市和五十三个人民公社,访问了六百多人,记录了口碑资料约二十七万字,拍摄文物照片三百二十张,收集了不少有关的抄本、手稿、族谱、碑文和信札等。对过去很少人调查过的地区如藤县、博白、陆川、高州和化县等,也进行了访问,并收集到许多新的资料。这些资料反映了洪秀全在赐谷地区进行革命活动时,为了争取群众而进行水利调解的情况,太平天国革命的基本群众如炭工、矿工、种蓝人和担夫等的生产、生活和参加革命的情况,石达开的家庭情况和他在青年时代进行革命活动的情况,李秀成青年时代的情况,赖九、黄文金、凌十八、胡以晃和韦昌辉等参加革命的情况,以及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一般情况,等等。
通志馆与广西师院历史系合作,进行资料整理与编写工作,已编出了《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初稿)第一辑。


第7版()
专栏:

南京史学界举行座谈会
纪念太平天国革命一百一十周年
为纪念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一百一十周年,不久以前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史学会筹委会和南京大学历史系等单位联合举行纪念座谈会。
会上提出纪念性论文六篇,其中有四篇是研究太平天国的反帝斗争的,有两篇是探讨太平天国土地制度问题的。后两篇论文在太平天国是否实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制度问题上,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史一兵的《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及其作用》一文认为,“天朝田亩制度”集中地反映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对农民革命有鼓动作用。因此,它的革命的一面是主要的,空想、倒退的一面是次要的。但是由于事实上做不通,太平天国实际上实行的是“以实种作准”的耕者有其田制度,并没有按田亩制度的规定机械执行。南京大学历史系四年级学生合写的《太平天国究竟实行了怎样的土地制度?》一文则认为,太平天国实际上也没有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太平天国虽然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给予了沉重的打击,但基本上把它保存下来了。太平天国革命前期在安徽、江西、湖北都是允许地主收租的,并得到天王的批准。后来在苏南吴县、昆山、常熟、无锡等处,也无不如此。他们还对目前一些史学家用来证明太平天国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的史料,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的解释。
在论文报告结束以后举行了座谈。许多同志都结合了本身从事研究工作的体会,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对今后太平天国史的专题研究,文物的搜集、保管和陈列,史料的征集和整理,以及论文著述等问题发了言。并且,他们都表示要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争取更大的成绩。
(中国科学院江苏分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