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2月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党的好干部苗族人民的好朋友
党支部书记罗国治艰苦踏实领导少数民族发展生产
本报讯 云南凤庆县犀牛公社紫微管理区党支部书记罗国治,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团结少数民族干部,艰苦踏实地领导群众发展生产。几年的时间,使一个贫瘠的高寒山区的生产逐渐发展起来。
1955年,罗国治从部队转业,被选为合作社社长,1956年被选为副乡长。在工作中,上级党委不断地教导他:汉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要照顾民族特点,从山区具体情况出发,不能一般化。他牢牢地记着党的指示,五年以来,这些指示贯串在他的工作中。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照顾少数民族切身利益
紫微管理区位于黑惠江西岸,有七十五户苗族同胞,聚居在箐上。解放前,他们完全是地主的佃户。解放后,苗家彻底翻身了,1956年合作化的时候,苗族人民积极要求组织合作社。苗族除了种粮食以外,还有种麻、饲养牲畜、打猎的习惯。罗国治根据上级的指示,召开了苗族群众大会,征求他们的意见,共同商讨作出了处理办法:谁家的麻塘留给谁家;另外,生产队又专门培养六、七亩麻塘,除了集体用麻外,还分给每个苗族妇女三捆麻。给各户都留自留地,解决猎狗和小牲畜的饲料。这样做,苗族人民特别满意。他们说:“毛主席的政策,处处都合我们苗家的心。”
办起人民公社,罗国治担任管理区党支部书记,他还是坚持根据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办事。比如,每次安排种植品种,都召开支委会和队长会讨论,大家认为:箐上的三个队,比较寒冷,苗族又习惯种洋芋、苦荞;箐半腰的九个队,气候比较温和,多数是汉族,习惯种稻谷、红薯、甜荞。党支部就根据这些意见来因人、因地作出安排,因此每年的粮食都获得增产。
罗国治经常到各生产队帮助队干部根据苗族的生产专长,来安排活计和使用劳动力。苗族社员打猎、放牧有经验,就安排给他们防兽保苗和饲养牲畜;苗族老人不能做重活,但是纺线织麻是巧手,就安排给他们纺线织麻;同时对苗族妇女织麻布、男人打猎的时间,也有适当安排。此外,对于民族习惯的走亲戚、过节日等等活动,生产队都给予照顾。苗族社员欢欢喜喜,都表示要好好干,过节、走亲戚决不耽误生产。
办公共食堂的时候,党支部征求群众意见。苗族社员说:我们和汉族不是朋友,就是姊妹,吃苦吃甜在一锅吃,都要求苗、汉族合办食堂。汉族社员也愿意这样做,于是就决定一起办。罗国治经常到各食堂教育汉族炊事员,要照顾苗族的饮食习惯。
交知心朋友在苗家山上生根 团结两族社员共同发展生产
罗国治经常深入群众,访贫问苦,和苗族社员交朋友,使自己在苗家山上生了根。苗族社员碰到比较大的疑难问题,总要找党支部书记解决,甚至“做斋”、办喜事都要罗国治到场。苗族同胞称他为“毛主席的好干部,苗家的知心朋友”。这里原先没有碾子,办食堂以前,一家一户吃米,吃一点舂一点,妇女白天下地做活,晚上还得背着娃娃舂米,非常辛苦。罗国治从别的地方请来了一个石匠,他自己参加抬木料,置了一盘碾子、一盘磨,从此,这里再也听不到舂米声了。办了公共食堂以后,苗族多的生产队,蔬菜种不好,他就亲自教给苗族社员种菜,一面种一面讲,苗族社员感激地说:共产党的干部真是太关心我们了!
耐心帮助少数民族干部 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管理区党支部副书记王朝光,是苗族人。开始做工作的时候,每次到生产队以前,罗国治总是和王朝光一起,详详细细研究怎样交代任务,怎样布置工作,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处理,使王朝光胸中有数。同时教育管理区和生产队的汉族干部,要主动向副书记汇报工作。前年冬天,公社通知让王朝光到昆明开会,罗国治动员了王朝光几次,他都说:“人生地疏,路这么远,我不想去。”罗国治就告诉他:“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出去开开眼界,对自己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可是王朝光还担心自己记性不好,汇报情况说不出来。罗国治又把重要的汇报材料给他抄在笔记本上,一项一项地交代清楚。王朝光就高高兴兴地开会去了。从昆明回来后,王朝光增长了不少的知识,学了不少经验,干起工作来更加有信心了。
罗国治每次想起几年来的工作的时候,他都更加体会到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从而更加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指示,认真贯彻民族政策,艰苦踏实地领导少数民族发展生产。(附图片)
云南马关县仁和公社仁和管理区的汉族和苗族社员,在共同劳动和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图为汉族社员彭秀珍(右),在给苗族社员传授养好小鸡的经验,帮助他们发展家庭副业生产
新华社记者 朱于湖摄


第4版()
专栏:

陈毅副总理欢宴科列加副主席
新华社1日讯 陈毅副总理今天中午设宴招待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斯皮罗·科列加和由他率领的阿尔巴尼亚政府经济代表团。李先念副总理出席宴会作陪。
在充满亲密团结气氛的宴会上,宾主不断为中阿两国人民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为中阿两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和霍查同志的健康,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干杯。
阿尔巴尼亚政府经济代表团团员、阿尔巴尼亚驻中国大使帕里夫蒂应邀出席了宴会。
出席宴会作陪的,还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曾涌泉、李强、刘明夫、陈如龙、杨春茂、张宗逊和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罗士高等。


第4版()
专栏:

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通知
开展春节拥政爱民活动 要求全军大力支援农业
新华社31日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最近发出关于1961年春节期间开展拥政爱民活动的通知。
通知要求各部队深入进行拥政爱民教育,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学习毛主席的有关著作。在地方党委统一安排下,各部队应通过组织宣传队、慰问、联欢、助民劳动等活动,向驻地群众宣传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宣传三面红旗的无比优越性,宣传当前工农业生产战线上的大好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前途。
通知要求全体官兵大力支援农业,积极协助灾区人民进行生产救灾,从劳力、技术等各个方面支援人民公社的冬灌、春耕、积肥和修理农具等农事活动。医疗队要为驻地群众治疗疾病。文工团、电影队要为驻地群众组织慰问演出和放映。各部队要热情慰问驻地烈属、军属,召开驻地复员、转业、退伍军人座谈会,号召他们保持和发扬革命军人的光荣传统,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在劳动生产中起带头作用。全体干部和战士要对家属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努力生产,勤俭持家。
通知还要求各部队通过拥政爱民活动,检查一次部队执行政策法令和遵守群众纪律的情况,学习地方干部的工作方法和优良作风,进一步增强部队政策纪律观念,密切军政和军民关系。


第4版()
专栏:

首都文化界著名人士集会
抗议美国盗劫我国在台文物
新华社31日讯 首都文化界著名人士一百多人,今天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化教育组召开的扩大座谈会,对文化部发言人严重警告美国政府立即停止盗劫我国珍贵文物的谈话,一致表示热烈拥护。到会者在发言中纷纷抗议美国这种对我国的文化侵略罪行。
座谈会由全国政协文化教育组组长胡愈之主持。到会的文化界人士有陈叔通、张奚若、许广平、陈垣、邓初民、徐平羽、范文澜、吕振羽等。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在会上报告了美国十多年来阴谋劫夺我国在台文物的情况。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历史学家陈垣在会上愤慨地说,美国盗劫破坏我国文物,并非今天才开始。解放前,美国政府培养的一些所谓“文物专家”,常常到中国偷盗文物。如敦煌的一部分壁画被美国侵略者用胶布粘去,现在我国许多名胜古迹,仍残存被他们破坏的创痕。陈垣说,台湾一定要解放。美国从台湾盗运的文物一定要追回。建筑学家梁思成说,他曾在美国多年,看到一些美国博物馆把我国古建筑物盗窃搬去,感到十分愤慨。他说,美国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各国的文化遗产也猖狂掠夺,必须向全世界人民揭露美国的文化侵略罪行。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吴作人说,这次被美国盗运的美术品,都是我国古代人民劳动创造的结晶,是我们学习民族优秀传统的极宝贵的遗产。他说,美国盗运的我国历代名画和其他文物,必须不折不扣全部追回来。
历史学家侯外庐说,美帝国主义不仅企图榨取各国人民劳动的活的成果,而且企图搜刮全世界人民历史上的文化财富,美帝国主义是一个戴了白手套的强盗。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说,美国这次盗运的文物,都是极有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品,许多文物每一件就可以写一本专书。美帝国主义过去已经盗劫了我国的居延汉简、缯书等大批珍贵文物,这笔旧账尚未清算,我们决不容许美国又托词“展览”劫夺我国存台的珍贵文物。九十高龄的全国政协委员朱启钤在书面发言中说,四十多年前,他曾把一批清宫收藏的文物,从当时的奉天、热河行宫运送北京故宫武英殿古物陈列所,现在美国盗运品中,包括其中许多珍品,闻之更觉愤恨填膺。
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说,故宫博物院全体工作人员对美国盗运故宫存台文物,都十分愤怒。他代表故宫博物院全体员工警告美国立刻停止盗运我国文物的罪行。
全国政协委员、在京台湾籍人士陈文彬说,一千万台湾同胞同祖国大陆人民一样,坚决反对美国劫夺我国在台湾珍贵文物的罪行。
邓初民、裴文中、唐兰、溥雪斋、韩寿萱、郭宝钧、刘少白等都在会上发言,谴责美国盗运我国存台文物的卑鄙阴谋,并且警告蒋介石集团必须立即停止盗卖祖国文物的罪行。


第4版()
专栏:

越南歌舞团赴南宁访问演出
新华社1日讯 越南民主共和国歌舞团结束了在北京的友好访问演出后,今天上午乘火车离开北京前往南宁。
前往车站欢送的有: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屈武、中越友好协会副会长孙晓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陈其通、中国演出经理公司经理丁波以及首都文艺界人士。
歌舞团在京期间共演出了四场。他们的精彩表演,受到了首都观众的热烈赞扬。越南艺术家们在北京还参观了人民大会堂、全国农业展览馆,访问了北京舞蹈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并同中国艺术家们进行了座谈,交流经验。


第4版()
专栏:

越南驻上海总领事馆开馆
新华社上海1日电 越南民主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今天正式开馆。
今天上午,越南民主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阮进拜会了上海市市长柯庆施。拜会时在座的,有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张耀辉。


第4版()
专栏:新疆通讯

建设共同的幸福生活
——记新疆乌苏县东风公社民族团结的事迹
本报记者 谈风 王新生
去年12月上旬的一个早晨,一辆四轮马车载着我们穿过铺满白雪的田野,从新疆乌苏县城来到了多民族的东风人民公社。山脚下,一群群头戴连肩风帽的哈萨克人正在同汉族和维吾尔族兄弟一道,刨开积雪,挖修渠道。积肥队里,打稻场上,不时传来不同民族语言的吆喝声。被人民公社共同利益的纽带联系在一起的汉、哈萨克、维吾尔、回、蒙古等各民族社员,在民族团结的大家庭里,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地建设着共同幸福的生活。
在民族大家庭里
我们访问的甘河子大队,是东风公社各族社员团结互助、发展生产的一个缩影。这个大队包括三个以哈萨克、维吾尔族社员为主和四个以汉族社员为主的共七个小队,有农民也有牧民。公社化后,各族社员为了发展集体生产,共同劳动,互相帮助,彼此学习,紧紧团结在人民公社这个大家庭里。以汉族为主的二小队和以哈萨克族为主的三小队就是这个大家庭中一对团结互助的模范,被大家称为“兄弟队”。在一个雪后初晴的傍晚,我们见到了三队的队长,他一面给我们倒奶茶,一面热情地谈起“兄弟队”的故事。
前年三队冬播面积扩大,浇过水后由于人力、畜力不足,一些麦地都要干了,还犁不过来,眼看着有播不上的危险。一天清早,三队党支部书记刚一出门,就远远看到一群汉族社员牵牛、拖犁,向三队最远的待犁麦田走去。原来是二队的社员前来支援来了。事情是这样的:头天在三队讨论两队间红旗竞赛的二队党支部书记杨福才知道三队的困难后,便立刻赶回本队,当晚就召开了社员会,向大家说明三队人力畜力不足,可能完不成冬播任务。汉族社员一听,齐声说:“哈族兄弟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纷纷要求参加突击队去支援,十二名年青力壮的社员组成了一个犁地突击队,第二天一早,就赶到了三队。
三队党支部书记哈斯木当时看到这种情形,心里禁不住一阵激动,亲自带着哈族社员热情地送茶、送饭,到地里慰问。支援队采取换牲口不换人的办法,烟不吸,脚不停,一口气干到了下午三点,直到全犁完了才回去。去年这一块小麦获得了丰收。哈族社员在挥镰割麦时经常回忆起汉族兄弟的情谊。因此,当二队几百亩地麦捆躺在地里不能及时拉回来的时候,他们当即派出了强劳动力,连车带马的运输队,到二队帮助抢运了七天,到了场光地净才回去(两队的支援都按照等价交换原则,事后结算清工分)。
不同民族的兄弟
在甘河子大队里,最为社员津津乐道的,是大队党总支书记马凤歧(汉族)副总支书记哈斯木(哈族)之间亲密团结的动人事迹。他们两个人是一对同甘共苦的好战友,团结互助的好模范。公社化以后,马凤歧和哈斯木共同领导着甘河子大队的各族农牧民发展生产,人们称他俩为不同民族的“两兄弟”。
甘河子大队地不靠河,全靠山水灌田,是个缺水的地方。去年4月间春播用水紧张,扩种的小麦也正值拔节扬花需水时期,眼看着有一部分麦田有浇不上水受旱的危险,两人都为这件事发愁。有一天,哈斯木到地里检查时,发现一块地冬季雪厚仍有雪墒,他想到能不能利用雪墒抢种,省出水,多浇小麦。但出不了苗怎么办?这时,他便想起应该找马凤歧商量,这已成了他多年的习惯。每遇到困难事,两人一商量就会迎刃而解。他骑马到大队把马凤歧找来,两人在地里经过了一番详细检查,同时又请来一些老农共同商量,大家都认为能利用雪墒下种,这样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水去浇小麦,但是要抢时间。哈斯木和马凤歧都很高兴,当晚就召集了社员进行动员。他俩带头扶犁撒种,各族社员也鼓足了干劲,第二天,六十亩地全部播上了玉米。八天以后嫩绿的幼苗铺满田野,长得又茁壮,又整齐。一百多亩小麦由于浇足了水,长得很旺。社员们都夸奖两个书记的干劲。
马凤歧和哈斯木在解放前都是贫苦农牧民的儿子。一个十几岁就当长工,一个自幼给牧主当羊倌,都在剥削阶级的压迫下流过悲苦的眼泪。解放后,通过共同的战斗,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结成了血肉般的兄弟情谊,在一个岗位上手携手地为党和各族社员勤奋地工作。
友谊水库
天山雪水流过东风公社的大泉沟,注入由西湖大队汉族社员和头台大队的哈族社员最近合作修成的大泉水库,浇灌着周围两个大队的农田。这个水库恰好座落在西湖和头台的中间,两队之间走亲访友,互相支援生产的社员,走过这里总免不了要立在水坝上看一看,感念着人民公社给他们带来了团结的水库,带来了共同的丰收,带来了两个大队,两个民族社员之间亲密的友谊。
西湖绝大部分是汉族农民,头台则全部是哈萨克牧民。两村都在大泉沟沿岸,共同引用着大泉沟的水种地。过去由于没有一个蓄水的地方,每年秋冬大量闲水空流到戈壁上,有时还淹了村子。春季枯水期,两村又都要同时灌田播种,水却不够用,经常发生纠纷。合作化后两村都扩大了面积,用水量增加,更是解决了上游顾不了下游。1957年头台种的七百亩稻子因为缺水,就有二百多亩旱死了。
人民公社化后,两个村成了东风公社的两个大队。这时两个大队的党组织根据群众的要求,经过共同研究,决定在两个大队之间的大泉沟旁一块洼地上,修建一个水库,彻底解决两队的用水问题。这个决定得到了公社党委和县委的积极支持,并且派出了水利人员帮助设计施工。在公社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经过两个大队的共同劳动,很快就完工了。
大泉水库灌溉着两个大队的二万多亩农田,滋润着象征两个民族友谊和幸福的秋苗,现在最后一期扩建工程又开始了,水库的库坝将更加高和巩固,同时两个民族间的友谊也将一天更比一天巩固,一天更比一天加深。


第4版()
专栏:

中越两国政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予越南民主共和国贷款的协定、中越两国政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予越南民主共和国技术援助和供应成套设备的议定书,于1月31日在北京签字。
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和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副总理、越南政府经济、贸易代表团团长阮维祯代表双方政府签字。
本报记者 吕相友摄


第4版()
专栏:

陈子平大使在为庆祝中越经济贸易协定签订举行的宴会上讲话。
新华社记者 刘庆瑞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