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国营华侨农场是安置归侨的基地
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方方
为了安置归国华侨,国家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五个省(区)扩建、新建和改建了二十五个国营华侨农场。这些农场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证明:只要从国营华侨农场的任务和归侨场员的特点出发,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指示精神和我国的侨务政策,把国营华侨农场建设成为安置归侨生产和学习的基地,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可以办好的。
国营华侨农场,虽然从1952年已经开始兴办。但其中绝大部分是1960年,为了接待安置成批因为生活或环境所迫,不能或不愿继续在国外居留的归国华侨,在短促的时间内,新建或扩建的。所以国营华侨农场虽具有一般国营农场的性质,但又肩负着安置归侨和引导他们参加生产的任务,并且要为继续接待安置成批归侨作好准备。国营华侨农场有些是在国营农场的基础上扩建的,部分是原有国营农场的场员,但绝大部分场员是新归国的华侨。他们虽然大都是劳动者,但他们来自各个阶层、各行各业,具有不同体力、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他们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完全丧失劳动力的老人,以及襁褓中的婴儿和家庭妇女。国营华侨农场的任务和场员的这些特点,提出了农场既要自始至终地从发展生产的观点出发办事,发挥它作为安置归侨的基地作用,同时又必须在安排生活、生产、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面,根据场员的特点,作巨大的努力和妥善周密的安排。
场员大都是在国外流离失所、无法谋生、扶老携幼、举家归国的,一般都两手空空。所以,农场首先一个任务,是要根据中央对归侨“热情接待、妥善安置”的方针,认真做好成批安置的一切准备,包括解决住房、吃饭、被服、医药、子女入学入托以及老人的安置等问题的准备。许多农场都总结出这一条经验:只有做好接待和安置工作,才能迅速引导他们参加生产,树立以场为家、安居乐业的思想。广东大南山国营华侨农场,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迅速完成了成批接待归侨的基建工程,使新归侨到场就可进入新居,并且在种植自给性粮食作物和蔬菜方面,也及早作了准备。同时,因陋就简,迅速地办起学校、托儿所等,解决了儿童的入学、入托问题。无依无靠的老人也得到了妥善的安置。这些措施和安排,使新归侨深受感动,感谢祖国对他们的关怀,从而心情舒畅、积极主动地投入了生产。
由于华侨农场一般是新建或扩建的,因而主要依靠开垦荒地。为了办好农场、安置好归侨,照顾到归侨劳力和专长参差不齐的特点,在服从整个建设规划的情况下,国家多调拨一些农业机械、排灌和现代化运输设备,是必要的。但是农场的领导思想,以及对场员的思想教育,都要从防止贪大求洋和单纯依赖的思想,应当树立用双手劳动创造一切、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思想。归侨大都热爱劳动和富有创业精神。他们之中,已经涌现出来的大批动人事例,说明了他们是有志气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立自己的家园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建设贡献力量的。国营华侨农场负有发展生产和安置归侨的双重任务,所以在做好一切生活上的安置的同时,还要从土地、农具、种子等各个方面做好生产准备,使他们一经安居下来,就有英雄用武之地。这样,就不致虽然在生活上有了安排,却无事可做,仍然安不下心来。许多国营华侨农场就是建立了这种正确的思想和准备工作做得好,所以生产上迅速获得了成绩。仅仅1960年一年就开荒十多万亩。海南岛国营兴隆华侨农场建场时当地只有三户人家,被称为“三盏灯”。几年来已拥有九万多亩耕地,去年一年就开荒达四万多亩,共种有一百多种作物,已成为可以安置一万多场员的大型农场。
归侨到场后,为了在短期内实现粮食、副食品和经费的自给,改变全靠国家调拨供应的情况,国营华侨农场在生产安排上必须根据中央以农业为基础,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精神,先抓粮食、蔬菜、油料、肉类的生产。并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因地、因时、因人、因作物制宜的精神,有重点地全面发展各种经营。这不仅可以适应归侨的不同体力和专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组织更多的归侨参加劳动生产,还可以增加农场收入,扩大再生产。广东陆丰华侨农场执行了这个方针,已经实现了粮、菜、油、肉、糖的自给,并且利用番薯综合加工,可生产大量淀粉。还可以制造葡萄糖。薯渣仍可作猪饲料。兴隆华侨农场除粮食和副食品已部分自给和全部自给外,工资也自给有余。今年各农场已都提出要在短期内实现粮食、副食品和经费自给的要求,并作了全面的安排。
为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进一步办好农场,必须加强经营管理,逐步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超产奖励和评工记分的制度。实行这种制度,能够更好地贯彻勤俭办场的方针和体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促进生产,减少浪费。实行这种制度,在定勤时,对新归侨可以适当照顾,包的项目、工种、时间,也应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短到长,由点到面,取得经验后,再全面铺开。对劳动力少,生活上有困难的,可以酌予补助。但应谨慎地妥善处理工资和补贴的问题,做到使劳动力强、确有专长的归侨更能发挥积极性,逐步增加工资收入,减少国家补贴;并避免补贴过宽的现象发生,使负担多而劳动力少的归侨也能保证一般的生活,安心生产。个别华侨农场已试行了这种办法,场员的劳动积极性和工效都大大提高,生产和经营上都出现了新气象。
政治是灵魂。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办好农场最重要的保证。过去一年归侨场员中涌现出大批积极分子和红旗手,成为农场的骨干力量,是各农场对归侨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结果。农场党委必须在抓生产抓生活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华侨具有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但他们刚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国家回到社会主义祖国,生活方式一时还不习惯,思想认识一时还跟不上形势,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防止急于求成、简单生硬的偏向。要针对他们不同阶层、不同觉悟的不同思想特点,和他们一般缺乏农业生产知识的情况,逐步加强以生产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爱国主义教育入手,逐步进行三面红旗和启蒙的社会主义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祖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长期在农场安居乐业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帮助归侨解决必需而又可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劳动和生活安排等方面,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归侨以比国内一般人民较多的照顾,是必要的。但是,也要防止片面讲照顾、迁就而不进行教育的偏向出现。
华侨农场还应当办好学校,使应当进入中小学的儿童全部入学,并以它为中心开展文化活动,举办各种成人补习学校,教育提高归侨场员及其子女的政治、文化、技术水平。适应有些华侨不通祖国语言文字或是熟悉外文的特点,多推行汉语拼音和普通话。多方面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和农场附近人民公社的关怀支持下,充分发挥归侨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的光荣传统,我们就一定能够逐步地把华侨农场办成为粮食、副食品和经费能够自给的、综合性的、多种经营的先进农场,成为安置归国华侨的基地。


第7版()
专栏:

妥善安置了归侨 迅速发展了生产
华侨农场建设事业蒸蒸日上
本报讯 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援,1960年国家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五个省(区)投资扩建、新建和改建了二十五个国营华侨农场。这些农场一年来已经陆续安置了大量的新归国华侨。生产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这些国营华侨农场都是在短短的一年时间中迅速建成的。各个农场在扩建和新建过程中,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全国很多省、市、自治区,都调拨了大量的钢材、水泥、木材和许多拖拉机、汽车、排灌设备、化肥、农药等支援这些农场的生产和建设。地方党政部门和农场附近的人民公社,对这些农场的建立和发展,在人力和物力上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根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勤俭办场的方针,一年来各个农场不仅在争取粮食、副食品自给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并且因地制宜地发展了畜牧业、林业、副业,广泛种植了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一些建场较早的农场,如广东的兴隆、陆丰,福建的常山,广西的武鸣等农场,都较大规模地扩大了种植面积。农场作物产量普遍比过去有较大的增长。兴隆农场,去年全年开荒达四万多亩,等于过去八年来开荒总数的四分之三。农场几十种产品产量比1959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粮食、蔬菜、鱼、肉、食油和水果等,已能全部自给或部分自给。初步改变了这个农场过去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粮食、副食品全部依靠国家供应的状况。1960年新建的福建的赤港、双阳,广东的大南山,云南的平远街等农场,虽然建场才几个月,但有的已经有了收益,有些农场还已经做到了粮食、蔬菜部分自给。
各农场场办工业也有了相应的发展,普遍办起了修配厂、农产品加工厂、砖瓦厂、石灰窑和发电站。
广大归侨发扬了刻苦劳动的传统精神,积极参加农场的生产建设。据广东大南山,福建常山,广西武鸣,云南甘庄等十三个农场的不完全统计,新归侨在劳动生产中受到表扬和奖励的已达二千六百多人。许多劳动好、为群众爱戴的生产标兵、五好场员还被提拔为小组长、生产队长或副场长。
农场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还大力帮助新归侨场员修建房屋,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安排好他们的生活。一年来,各地农场为新归侨场员兴建了二十三万多平方米的房屋。各农场还普遍建立了公共食堂、医务所、小学、托儿所和幼儿园。有的还创办了医院、敬老院、中学和业余文化学校等。
今年各农场将继续贯彻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勤俭办场的方针,继续扩大开荒和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力争在粮食、蔬菜、肉类、食油和经费等基本达到自给或半自给。现在,广大新归侨同老归侨场员一样,在农场党委的领导下,正满怀信心地从事农场的生产劳动,决心争取在三、五年内,把自己的农场办成先进的农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附图片)
曾在印度尼西亚当机器修理工人的黎明华,回国后在广东海南岛兴隆华侨农场联合工厂当机器修理工。图为黎明华(左)在老场员、印度尼西亚归侨林金石(右)的指导下,正在研究修理农业机具的技术


第7版()
专栏:

国家亲切关怀 教师认真辅导 同学热情帮助
归国侨生思想学习双跃进
本报讯 全国各地归国华侨学生在祖国的关怀培养教育下,正在迅速地健康成长。
目前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学习的归侨学生,来自亚洲、非洲、美洲、澳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为了适应华侨学生回国人数日益增多的需要,国家在广州设立了华侨学生接待站,在北京、广东、福建、广西、云南、武汉等地开办了六所归国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四所工农业技术学校和一所华侨大学。有的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也在学期中间接纳了一部分归侨学生。安置归侨的各个农场普遍设立了小学,适龄的归侨儿童已全部入学。
归侨学生入学后,学业基础差的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个别辅导。广州、集美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的许多学生在海外没有学过物理,物理教师就耐心地帮助他们补课,使他们迅速达到了应有的水平。各个学校的许多老同学提出要把自己的优良成绩变成大家的成绩的口号,主动地帮助新同学赶功课。新归侨学生谢国桢,去年刚入集美补习学校时,物理、化学、数学等科都不及格,现在每科都考八十多分。他感动地说:祖国的学校真好,同学和亲兄弟一样,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归侨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刻苦钻研,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去年参加高等入学考试的南宁、集美两个华侨补习学校的一千一百八十名归侨学生,被录取的达98%以上。据上海曹杨、控江、南洋、继光等四个学校统计,在这些学校学习的一百三十七名归侨学生,上学期各科考试成绩达到优良的占70%以上。
广大归侨学生都热烈拥护
“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逐渐养成了勤学习、爱劳动、勤俭朴素的好风气。各学校都涌现了大批的“三好”学生和劳动积极分子,许多人参加了少先队、共青团。据广州、杭州两市十九个大中学校统计,去年被评为“三好”“四好”学生和劳动积极分子的归侨学生共约六百人。杭州市有十名归侨学生还被评选为浙江省、杭州市群英会的代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系的印度尼西亚归侨学生黄谦光,曾到江南造船厂参加我国第一艘万吨货轮的建造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同老工人一起,创造了一种可以减轻体力劳动的工具,被评为学习积极分子。山西农学院畜牧系归侨学生陈榜伟领导的一个小组到附近公社实地研究,制成一种治疗猪气喘病的药品,帮助当地制止了猪只大量死亡的现象,受到了社员们的热烈赞扬。由于他学习好,劳动好,和同学们团结好,被评为全省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在生活上,各个学校和有关部门也为归侨学生作了很好的安排。每逢节日和假日,组织他们参观工厂、农村,游览名胜,开联欢会,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经济上有困难的,国家给予助学金或贷款;冬天来了,各学校都把新制的棉衣、棉被发给有困难的归侨学生。归侨学生都感到祖国的伟大、可爱,热情洋溢地歌颂党和毛主席。


第7版()
专栏:

荒野变成了乐园
——大南山华侨农场见闻
林映海
在最近重访广东省普宁县国营大南山华侨农场的途中,我不断的回忆着去年2月初的第一次访问。
大南山国营华侨农场座落在景色秀丽的隆江江畔,土地肥沃。可是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坡野地。现在,荒野已经初步开垦出来,并且种上了粮食、蔬菜、荔枝、菠萝、柑橘、香蕉、桃、李等水果和香根、香茅等亚热带作物。场员们已经吃到自己种植的粮食和蔬菜。粮食已做到基本上自给,蔬菜不但自给还有余。农场里有养猪场、三鸟场,养着一千多头猪、牛、羊,六千多只家禽。八百多名新归侨都住进了新建的一幢幢砖瓦房,场内还建起了学校、商店、托儿所、食堂、医务所、发电厂、农具修配厂等。夜里,电灯在闪闪发光。农场的道路、水渠也安排得有条有理。工地上,场员们正在兴建一座小水库,建成后可使全场七、八千亩水田实现自流灌溉。
去年2月,一决定在这里建场,普宁县委就提出“安置好归侨,建设大南山”的豪迈口号,由县委第一书记挂帅,组织了专门办公室,并下放一批干部参加建场工作。为了妥善安置新归侨,关怀与支援的手从四面八方伸来。普宁县委集中了大批基建力量和物资,并且从大南山华侨农场老场调来了一百多名场员作建场的开路先锋。普宁县拖拉机站开来了拖拉机为农场开荒,准备耕地。县农场修配厂的工人为农场赶制了大批农械、农具。附近隆江公社的社员们,不仅在百忙中帮助农场进行基本建设,还热情地送来了种籽和种苗。这使第一批新归侨到达农场,就立即住进了新屋,并且有翻耕好的地可种。许多归侨感慨地说,在旧社会,在国内无法生活,不得不到国外找出头的日子,但是在国外照旧是出不了头。现在回到新生的祖国,可算找到了“出头天”了。
有了房子住,解决了吃的问题,还有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得把孩子们安顿好。一定要让新归侨的子女尽快地入学、入托。农场党委领导着归侨们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在十天里头,就办起了小学和托儿所。现在小学已经有了三幢教室,教学设备也逐渐增加,三百多名适龄儿童都入了学。
就这样,这片原来的荒坡野岭,在场员们的辛勤劳动下,按着“边建场、边安置、边开荒、边生产、边积累、边扩大”的方针,一天天在改变着自己的面貌。
大南山华侨农场的归侨,绝大部分是来自印度尼西亚邦戛地区的劳动者。去年2月,一场突然的大火,把他们世代劳动所得烧得一干二净。现在,充满着希望的农场生活,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万紫千红的崭新景象,已经消除了他们脸上的风霜和愁容。
在党和国家及全国人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鼓舞下,新归侨场员都把建设好农场,看作是祖国给予自己的光荣任务。几个月来,已经涌出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和满堂红的家庭。整个农场沉浸在紧张的劳动和浓郁的欢快里。
这就是第一次来访时的荒山吗?回答是千真万确的。重访时看到的这个蒸蒸日上的新建的村庄,正是我去年2月初来时看到的荒坡野地。(附图片)
广东普宁县国营大南山华侨农场建场一年来,已饲养了六千多只鸡、鸭、鹅。这是归侨场员赶着鹅、鸭群放牧       (中国新闻社稿)


第7版()
专栏:

老木工
荣获云南甘庄华侨农场特等奖的印度尼西亚归侨老木工陈亚昔,在去年将要回国以前,就将自己积存下来的一些钱全部买了木工工具。有人问道:“你怎么买这些东西,不买点吃的带回去呢?”陈亚昔回答说:“我回去的目的是要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些木工工具就是我建设祖国的本钱。”
陈亚昔就这样怀着建设祖国的满腔热情回国了。当他到昆明时,接待机关看到他年纪大,准备把他留在昆明安度晚年。但是他却坚决要求到农场去为农业生产出力。到农场的第二天,还没等到分配工作,他就拿起自己带回来的工具到农场木工厂参加生产了。并且要求农场挑选一些青年学徒给他培养。由于他的积极劳动,年终评奖时,他和他所培养的几名学徒,都受到了农场的奖励。(附图片)
启雄插画


第7版()
专栏:

“胡椒专家”有了用武之地
在广东兴隆华侨农场,人们都说印度尼西亚新归侨张凤南是“胡椒专家”。
张凤南年青时学过农,从来就是个“胡椒迷”,但在国外几十年,要靠教书维持生活,只能在业余作些试验。去年3月回国后,政府按照他的志愿和特长,安排他到兴隆农场当胡椒生产队副队长,并拨出土地给他作试验。他热爱这个工作,每天起早贪黑地在胡椒园里工作,晚上还要把一天的经验整理记录下来。胡椒生长期中忽然发生叶尖变黄的病状,张凤南便整天围着这些胡椒仔细察看,发现根部有一种吸吮作物液汁的细菌,立即采取对策扑灭,使全部枝叶回青。张凤南还提出过许多促进胡椒大面积增产的建议,得到了领导上的重视。
现在,他不仅有了专门的试验园地和许多有经验的助手,而且还在领导支持下将在国外久久没有写成的《种植胡椒经验介绍》一书写成。最近,他还被选为基层人民代表。


第7版()
专栏:

女拖拉机手
刘秀兰,一个普通的华侨妇女,现在成了广东陆丰华侨农场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她来到华侨农场以后,工作很积极。领导上决定培养她作拖拉机手。她只读过一年半小学,到农场后虽然经常参加文化学习,但要掌握拖拉机原理还是很困难的。她努力学习,终于用两个月的时间学到能够单独开荒了。
去年,她和男拖拉机手轮班开荒,完成了一万亩地的机耕面积,几次受到表扬和奖励。刘秀兰常常说:“在南洋的时候,我就很喜爱机械,经常在我丈夫驾驶的汽车旁转来转去。可是我始终没有坐上驾驶台,只有回到祖国,才实现了这个愿望。”(附图片)
(柳济生插画)


第7版()
专栏:

几代愿望今日实现
印度尼西亚归侨蔡明进参加了广州华南缝纫机厂的第一车间,他的任务是生产缝纫机上的油管弹簧。第一个工作日,他做了二百多件,第二天做了七百多件,第四天做了九百多件……
蔡明进出生在国外,父子几代都渴望有个富强的祖国。他们一家人早就有个心愿:要买架国产缝纫机,用它来缝制一家人的衣服。可是,解放前哪有国产的缝纫机呢?蔡明进的父亲没有盼到国产的缝纫机便死去了……
回忆起父亲的愿望,想到今天自己和妻子居然都能参加制造国产缝纫机的生产,他感到说不出来的兴奋。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恨不得赶快变成一个心灵手巧的熟练工人。他总是千方百计地利用一切时间钻研,设法提高工作效率。


第7版()
专栏:

好护士
在国营福建晋江双阳华侨农场的卫生所里,有一位整天忙碌的女护士,她就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庄丽花。庄丽花在印度尼西亚做过两年护士,但是除了分药、量体温、测血压以外,并没有学到多少技术。来到农场卫生所工作,碰到了不少困难。但是,为了做好工作,解除病人疾苦,她没有灰心,而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她不懂中文,就抄下药名请同志们教她念,一边念一边注上印度尼西亚文,下班后还反复默读,直到记熟为止。两个月以后,卫生所里的全部药品,她都会念、会写和懂得用途了。她还学会了医治一般疾病的技术。
庄丽花不但刻苦学习技术,还时时注意学习祖国医务人员的优良作风。她经常到场员当中去宣传卫生常识,动员场员把散落在各家的空药瓶送回来,为国家节省开支。深夜有人分娩,庄丽花知道了便立刻赶去,替医生准备好所需的药械,便利了接生工作的进行。
现在,她已经成为人人赞扬的好护士。


第7版()
专栏:假日生活

双阳山下
福建省晋江双阳山下,溪流纵横,一排排红瓦黄墙的崭新房屋,衬托着青绿的田野和蓝天白云。田野里种植着各种粮食、蔬菜和经济作物。屋旁菜地上,也开着洁白的菜花,长着碧绿的青蒜。这就是国营双阳华侨农场的情景。
每天早晨,沿着田间小路到双阳华侨小学的路上,走着成群结队的归侨儿女。不少孩子已经带上了红领巾。白天,青壮年都去上工了,老人们不是到邻舍和老友们畅谈今昔,就是聚精会神地在下棋。
两千四百多名一九六零年才安置在这里的归侨,已收获了他们亲手种下的庄稼。他们的晚造水稻平均亩产五百一十斤,最高的达一千斤。
到处是欣欣向荣、幸福宁静的景象,人们唱道:
双阳是个好地方,五谷丰登花果香。
生产建设大发展,归侨场员喜洋洋。
阳光赶走了晨雾,鸡鸣唤醒了群山。广东梅县国营华侨农场的一个假日开始了。早饭过后,果牧场的“新村”里的归侨场员,三五成群地骑着崭新的脚踏车,浴着晨风,迎着朝阳,到蕉岭去赶圩。中午他们带着在圩上选购的日用品或可口的菜肴,愉快地归来了。
刚刚结婚的夏云秋和曾锦招没有去赶圩。他们在家扫除,把玻璃窗擦得在阳光下灿灿发光。
一群华侨小学的归侨子弟在屋后练习舞蹈;还有几个小学生在练习拳击;十几个归侨姑娘在旁边看热闹。下放干部小朱拿着照相机把他们都摄入了镜头。小朱非常满意他在这个假日的收获。
食堂里,“新村”的李书记在帮忙烧火,广东省侨委的两个下放干部在帮忙洗菜、蒸饭,给场员端饭。他们希望食堂工作人员能得到休息,使场员们在假日吃得更好。 (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