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遊记

雪海冰川的观察兵
王甡生
汽车从乌鲁木齐出发,车轮碾着厚厚的积雪,朝着横亘在眼前的天山驶去。几个小时之后,我们进入了雪谷,开始爬行缓坡,接着,冰雪世界的景色便呈现在眼前,站在山腰极目四望,到处是冰峰雪坡,冰川上的粒雪被风吹动起来,时而聚成一座座雪柱,时而散成一片雪雾,漫空飞舞。
中国科学院设在冰雪世界里的天山观测站,在天山中部雪峰胜利达板下面的山腰,我们朝着雪坡一座土平房走去。房子非常狭小,一间是寝室,一间是办公室。走进房里,观测站的黄站长告诉我们,天山冰雪年年不断融解,年年不断增厚。山下灌溉农田的河流,就是靠冰山积雪补给的。这个站的设立就是为了查清这一带的冰雪资源,研究冰川积累与消融的变化规律,并进行人工化雪的试验。
天山站是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在新疆的第一个常年观测站。这个站是一支年轻的科学队伍。为了让这千古冰川化成万条春水为农业服务,他们攀登陡峭的冰峰,迎着暴风雪的袭击,终年战斗在冰雪世界,准确地观测着冰川的每一个变化。
高山气候变化无常,骤雨和暴风雪说来就来,很难摸透它的脾气。在山下进行地貌、水文气象工作的同志,有时要攀登数十丈高的峭壁,有时要越过深可没胸的积雪,当冰雪大量融化的时候,又要横渡那急湍咆哮的河水。
观测站同志们的每一项活动,都关系着乌鲁木齐地区人民的幸福。1959年的夏天,水文气象组根据冰川的变化,预测出乌鲁木齐河可能会出现巨大洪峰。他们就立刻行动起来,每隔二小时观察一次水文气候变化,黑夜看不见仪器,就用电筒照明进行工作,及时向乌鲁木齐市防汛指挥部发出预报,使沿岸各族人民安全渡过汛期。
我们和观测站的张金华、袁方策同志攀上了冰川。冰川距站上只有二、三华里远,却走了将近三个小时。出站不远就是很陡的山崖和望不到尽头的雪丘、冰坡,走起来非常吃力,而且愈走空气愈加稀薄,大口大口的喘气,还觉得气不够用。原来,这时我们已上升到拔海四千多米。来到冰川,我们才知道在这里工作要比山下艰苦得多,为了及时准确地观测冰川变化,研究它积累消融的规律,在冬天,观测站的工作人员,每周上来观察一次;夏天就住在冰川上,天天观测研究。那时山下田野里的人们挥汗如雨,而他们却要穿上鸭绒装,戴着皮帽,在冰川工作。
我们真正接近冰川的时候,才发觉这冰川雪岭原来是一个清丽无比的琉璃世界。银色雪峰插入深蓝深蓝的天空,寒风卷起雪片绕着雪峰飞舞,雪峰上被阳光融解而冲成的冰面河道上,平坦处像铺上了白色玻璃的大地,陡峭处则冰柱林立,冰桥横跨,还有那奇妙的冰蘑菇,冰杯……,十分壮观奇妙。但冰川上并不永远这样安静,它有时却像猛兽一样的凶暴,突然刮起了八、九级大风,弥天大雪盖地而来。冰渣和粒雪漫空旋转,霎时便堆起一条条丈余高的雪柱。帐篷被鼓得一起一落,最后终于腾空而起,观察冰川气温变化的百叶箱也被刮坏了……。
冬天,冰川上十分寒冷。我们身着很厚的皮衣,站在这里,仍然觉得寒风刺骨。我们打开照相机,准备拍一张在百叶箱下进行工作的张金华、袁方策的照片,但是快门怎么也按不动,原来是冻上了。张金华同志告诉我们,夏天,他们住在帐篷里的时候,要把整个身子放在鸭绒袋里,早晨起来常发现帐篷上挂满了冰柱。拔海四千多米的冰川上,不能做饭,水烧到八十多度就沸腾了。初来时没有经验,在山上蒸了一些馍馍,结果变成了一大堆稀饼子。
尽管这里工作十分艰苦,但他们生活得很好。两个人担负着白天黑夜观测水文气候变化的任务,每当休息时,他们一个人做饭,一个人拉着胡琴歌唱。在这冰雪世界里的土房中帐篷里,经常能听到同志们的琴声和歌唱声。天山站的同志还共同编了一首《高山冰雪队员之歌》,歌唱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歌唱着党和毛主席给他们的信任和荣誉。


第6版()
专栏:

说“年”
知非
称为春节的夏历新年即将到来。
“年”这个字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古代的字书把它放在“禾”部,原来的写法是“?”,从禾千声。《春秋》上说“五谷皆熟为有年”,常常大书特书“有年”(鲁桓公三年)和“大有年”(鲁宣公十六年)。有年是收成好,大有年是大丰收,现在我们还把农业上的收成叫作年成。谷物的收成大都是一年一熟,引伸起来,于是把年作为岁名,是从周朝开始的。《尔雅》上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古人说“周以稼穑兴”,中国开始以农立国,并以年名岁。
过年成为社会风俗,大概始于汉朝。在《礼记》月令一篇中还没有过年的规定,只是说正月元日“祈谷于上帝”。祈谷是祈祷丰收,东汉崔实著的《四民月令》里虽然有一些过年的材料,但还不具体。到了晋朝人宗懍写的《荆楚岁时记》才具体记载过年的情形,从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开始,仪式十分繁琐,其中大部分风俗一直流传了很久。
我们各个民族对于过年的风俗习惯,在形式上各有不同。汉族和满族对于过年的习俗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比较趋于一致。如祭灶、辞岁、放爆竹、贴春联、吃饺子、年糕等。蒙族的节令,一般和汉族也很相近。夏历正月都穿新衣互相拜贺、献哈达、送礼品,各寺院诵经作法会。定居从事农业的蒙族人民受汉族风俗的影响较多,对于过年更为隆重繁杂。
回族的新年名“古尔邦节”,是在回历九月开斋节后七十天,他们把开斋节叫作小年,把“古尔邦节”叫作大年。互相访问祝贺,送油香(用油炸的面食)等礼品。维吾尔族把古尔邦节叫作库尔斑节,一连三天,除到礼拜寺作聚礼外,人们互相拜贺,青年们歌唱跳舞。哈萨克族也把过年叫作古尔邦,不过更为重视,家家都要宰羊。人们穿着新衣在三天内互相道贺,并举行赛马、刁羊等大会。
新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人们穿上新衣,互相赠送哈达,来往拜年。家家户户用酥油和麦面作成各式各样的糕点,酿制青稞甜酒,并在经堂上陈列着染色的麦穗和青稞苗,预祝丰收。天没有亮,妇女们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亲朋之间互相祝贺“札喜德勒”(吉祥如意),青年男女则在空地上围起来歌舞。
至于苗族、?族的新年,虽然形式不一样,庆祝丰收则相同。
苗族于新年元旦,提瓮吸新水,蒸大粽油团,以祭祖先,亲戚携酒登门道贺,聚饮讴歌,预祝丰年。?族的新年元旦也类似这样,壮丁则比赛射击,并于新年扮演耕作,以三人为一组,一人作牛,一人扶犁,一人荷锄,逐户表演,以示迎接春耕预兆丰年。正月初二为狂欢日,俗名“放牛出栏”,青年男女可尽情歌舞,毫不拘束。


第6版()
专栏:

青海湖
实为
青海湖真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好地方。它在十多条河流灌注之下,群山环抱之中。这里蕴藏着相当丰富的水产资源。它有六百多万亩水面,蕴藏成鱼三十万吨,每年可以生产全国闻名的无鳞湟鱼三万到七万吨。人们称它为“活鱼仓库”,这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水鸟遮天蛋满岛,野羊成群跟人跑,马过湖边踩死鱼,大鱼小鱼筛子捞”,这完全是实话。人们一定想不到在拔海三千多米高的草原上,竟有如此奇迹!然而奇迹还不止于此,据说在拔海五千多米高的唐古拉山和祁连山的湖泊中,同样蕴藏着大量的水产,有些行人曾经用棒子打到过鱼。
人们可能会问,高原水少,气候干燥,为什么会有这样多的鱼?高原地区虽然气候寒冷多变,结冰期较长,但是只要有湖面,有水草,就会有鱼。
青海湖里丰富的鱼群和湖边的资源直到解放以后才开始为人民生活服务。在那里,职工群众根据季节和鱼类活动的规律,积极改革捕捞工具和方法,追捕鱼群。夏季是捕捞的旺季,雨水较多,鱼群大多密集在河中、河口和湖边,抢食雨水冲泻下来的有机质和牛羊的粪便。工人们使用长约八十至二百米的中、小型地拉网,轻装出击,开展浅水捕捞。在集中产区,一般一网可捕鱼四、五千斤,最高网产可达二万多斤。秋季,水温逐渐下降,鱼群游向深水,他们就使用长约三百米的大型地拉网(加长手拉的网绳,达一千米以上),在岸上起网,每网最高产量一万斤以上。冬、春季开展冰下捕鱼,工人们在冰上使用绞盘或用人力拉动冰下拉网,平均一网可打四、五千斤。他们还开展一种成本低、省材料、操作简单的钓钩作业。三对机船已经开始在青海湖上生产,一年可产鱼一千吨。
青海湖的前途不可限量。青海还有不少资源丰富的湖泊,也正在开发和计划开发中。


第6版()
专栏:

潍县年画
王树村
潍县年画创始晚于杨柳青,过去好多历史故事题材画样是来自杨柳青,但杨柳青画样,到了潍县,无论色彩、刻工,都和当地人民欣赏习惯、风土人情融合起来,染上了潍县年画的固有特色。
潍县年画的特色,是:构图匀称饱满,线刻简括遒劲,人物秀杰朴壮,色彩欣赏是讲求对比,鲜丽夺目,形成了一种雄浑爽朗的风格。此外,在画面题词上也富有劳动人民的诚挚感情。有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而且还很自然地宣传了党的政策。如“除四害”就题有“人人除四害,家家讲卫生,儿孙个个壮,黍谷年年丰”词一首,还有歌颂人民公社的幸福生活,如“喜做千家饭”、“巧缝万人衣”等画,很受群众欢迎。(附图片)


第6版()
专栏:知识小品

庄稼的朋友和敌人
高士其
庄稼有许多朋友和敌人。
庄稼的朋友,大多数都是化学王国的公民,有的出身在元素的大家庭;有的来自化合物的队伍,它们都是植物生命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这些朋友以氮、磷、钾三兄弟最受欢迎。这三兄弟就是肥料中的三宝,庄稼不能离开它们而生存,就和不能离开水和二氧化碳一样。
没有氮,就没有蛋白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如果土壤中的氮素不够,植物的茎秆就会变得矮小微弱,叶子发黄,结实减少。
没有磷,细胞核就停止工作,细胞就不能繁殖。
没有钾,光合作用就不能顺利进行,对于病虫害的抵抗力也会减弱。
所以要提高农作物的收获量,这三种元素必须源源不断地加以补充。
除了这三种元素以外,参加植物营养的供应的还有钙、硫、镁、铁、硅五位朋友。这五位朋友的需要量对于植物来说虽然不大,在一般土壤里都能找到,但它们的存在也是不可缺少的。
缺少钙,根部和叶子就不能正常发育;
缺少硫,蛋白质的构造就不能完成;
缺少镁和铁,叶绿素就要破产;
缺少硅,庄稼就不能长得壮实。
参加植物生命活动的化学元素,还有硼、铜、锌和锰这几位朋友,因为它们在植物中的含量极其微小,常被认为是杂质而不加重视,现在我们知道,这些元素朋友也是庄稼所需要的。
有了硼,庄稼就能抵抗细菌的侵袭而不会生病。大麻、亚麻、甜菜、棉花等作物尤其需要它。
有了铜,也可以使植物不会生病;铜元素又是细胞内氧化过程的催化剂。有了它,大麦、小麦、燕麦、甜菜和大麻的产量就会提高。
有了锌,植物的叶子就不会发生大理石状斑纹的毛病。
有了锰,就会使土壤更加肥沃。有很多农作物如小麦、稻子、燕麦、大麦、豌豆和苜蓿草等都需要它。
庄稼的敌人,给植物的生命以严重的威胁,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莫大的灾害和损失。
第一批敌人,是杂草。杂草是植物界的殖民主义者,它侵占庄稼的土地,掠夺走养料和水分,并且给农作物的收割造成巨大的困难。
庄稼在它的生命旅途中,要和六十种以上的杂草进行斗争。这时候从化合物的队伍里来了一位庄稼的朋友,叫做生长素,这是一种化学药剂,能抑制各种阔叶杂草的生长,每公顷土地只需要一二公斤,就能把杂草的地上部分以及深达地下三分之一米的根部都毒死了,而对于农作物却毫无害处。这种化学药剂,又叫做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于它是一种复杂的有机酸,用它可以防止苹果树的苹果早期脱落,又可以使番茄、茄子、黄瓜、梨和西瓜之类的植物结出无子的果实。
第二批敌人,是啮齿类动物,包括黄鼠、田鼠和家鼠,它们都是谷物的侵略者。估计一头家鼠和它所繁殖的后代,一年内能够吃掉上百公斤的粮食。在这里,从化合物队伍里又来了一位朋友,叫做磷化锌,是一种有毒的化学药剂,把它和点心混合在一起,老鼠吃了就会毙命。
第三批敌人,就是害虫和病菌,也包括病毒在内。对于农业危害极大的亚洲蝗虫、甜菜的象鼻虫、黑穗病的病菌以及烟草花叶病的病毒等,都是著名的例子。
农业害虫估计共有六千种以上,每年都给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收成以毁灭性的打击,亏得从化学阵营里又赶来一大批支援农业的队伍,帮助农作物战胜病虫害。例如有一种含砷的化学药剂,叫做亚砷酸钙,它不但可以防治农作物的害虫,也可以用来防治果树的害虫。
还有许多种含铜、含硫和含汞等类的化学药剂,都有杀虫灭菌之功。
庄稼有了化学朋友,就不怕生物界敌人的进攻了。
人们认清了庄稼的朋友和敌人;掌握了它们变化、发展的规律,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农业生产服务。


第6版()
专栏:舞台与银幕

龙灯舞
当你在剧场里看到舞台上辽阔的天空中,白云端,忽然闪出了一条巨龙,它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忽而低下,千变万化,仿佛是真龙一样。你看!那一条两条,二龙抢珠,最后盘在红漆的大柱上。当你看到这个光采夺目,振奋人心的舞蹈时,怎能不为祖国的舞蹈技术的进步而欢呼呢。
“龙灯”舞是流行在我国大江南北的一种最常见的舞蹈形式。这种形式能充分地表现出人民欢快喜悦的心情,所以每在春节、灯节和庙会这些日子里演出。舞龙早在我国一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有了文字和形象的记载。无数年来,经过劳动人民不断的创造,它发展成为一种形式非常完美,具有非凡的表现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舞蹈艺术。
过去,龙灯舞多是在广场上演出,这几年,已由广场搬上了舞台,更加集中和概括了各地龙灯舞的特点。尤其是利用了舞台灯光和布景的效果,所以我国传统的龙灯舞更加优美动人。


第6版()
专栏:舞台与银幕

狮子舞
“狮子舞”,相传是一千多年前从西域传入中国的。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常用这种舞蹈来象征着吉祥,驱魔辟邪。
狮子舞是多种多样的:江西有一种“手摇狮”,狮身是许多竹圈连成的,前后两根木棍撑起,由一、两个人耍,显得热火、活泼;还有一种“板凳狮”在一条较宽的长木凳上的一头绑有一个狮头,两个人分握两只凳腿,由三人相互迅速交叉地耍,上下翻转配合紧密,看起来很别致。福建还有一种“抽狮”,是由竹子做成的,由人提着表演,远看非常凶猛、灵活。
在双人扮演的狮子中,大体上可以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种,有些地区也有“熟狮”“生狮”之称。文狮着重于表情,动作细腻诙谐;主要表现狮子的活泼神态和情感;武狮着重于技巧,有时和武术、杂技结合在一起,动作健壮、勇猛,主要表现狮子威武的性格。
各地狮舞都有各自的特色。安徽的“青狮”,动作着重于地面上的反扑、滚翻。湖南有一种“武打狮”,气魄大,花样多,动作刚强有力,具有很高的技巧。四川有一种“高台狮子”可以在十八张桌子搭起的高台上表演。广东的“醒狮”是以表演狮头为主,这种表演也叫“采青”。北京高碑店的狮舞也是着重于耍狮子头,据说最轻的有六十斤,最重的达九十斤。此外还有河北保定的“双狮”,能跳跃、滚翻、过桥、走梅花桩。舞蹈动作轻巧、灵活,宛如一只活狮子,动人可爱。总之,由于全国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在艺术创造上也各不相同,所以在狮舞艺术表现形式上,也形成了不同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风格。


第6版()
专栏:体育

迅速进步的苏联乒乓球运动
全苏国家乒乓球裁判 柯列高尔斯基
乒乓球运动在苏联得到广泛开展,还是不久前的事情。九年以前,苏联才第一次组织全国性比赛,而苏联乒乓球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也只有短短六年历史。但是苏联乒乓球运动的进展很快,按群众性来说,正在迎头赶上田径、滑雪、足球、排球这样一些开展较早的运动项目。现在,苏联参加乒乓球运动的人数达七十五万,大大超过了像英国这样一些开展乒乓球运动较早的国家。
在苏联,每年秋季举办一次全国性团体乒乓球锦标赛。比赛分别在两种基础上进行:一是在各共和国以及莫斯科、列宁格勒的代表队之间进行;另一种是在各体育协会代表队之间进行,这两种比赛按年度轮流交替进行。截至1960年,在体育协会代表队的比赛中,
“斯巴达克”协会成绩最好,五次获取冠军;在共和国代表队的比赛中,立陶宛队最出色,三次获得第一。
全苏个人锦标赛每年举行一次,进入决赛的男、女运动员各八十名分两阶段进行比赛。在已经举行过的九次比赛中,立陶宛选手萨乌诺里斯五次获得全苏男子单打冠军;爱沙尼亚选手列斯塔尔也五次获得全苏女子单打冠军。去年的全苏男子单打冠军是阿维林。
最近,苏联乒乓球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也开始获得了较显著的成绩。1958年布达佩斯举行欧洲锦标赛时,苏联运动健将帕什克维亚丘斯,在苏匈男子团体赛中,打赢过欧洲冠军别尔切克;而在去年的欧洲锦标赛中,苏联获得男子双打第二名。
从去年年末的苏联——瑞典和苏联——英格兰男子比赛可以看出,苏联乒乓球选手的进步是很快的。以拉尔森为首的瑞典队,在莫斯科以1比8败给苏联队,而拉尔森也输给了萨乌诺里斯和帕什克维亚丘斯。接着,苏联队在英国又以五战五胜的成绩打败了老牌的英格兰队。
苏联少年乒乓球选手成长的也很快,去年9月,他们在布加勒斯特以5比3战胜了罗马尼亚少年选手。
在1961年度里,苏联运动员将第一次在北京举行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出现。在这以前,他们还将去罗马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作友谊赛。在世界锦标赛之后,在莫斯科将举行一次欧洲乒乓球好手的友谊比赛。


第6版()
专栏:体育

乒乓球史话
根据现有资料,有关乒乓球运动的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叶。最初叫作“室内网球”,所用的球拍同目前的板羽球拍类似。后来又出现了复有牛皮纸或砂纸的拍子。最早的球,是用硬而轻的质料制成的实心球,外面还蒙有一层薄的编织物,以防伤人损物。
“室内网球”可以在长餐桌上打,也可以在地上打。
随着“室内网球”的开展,又有人用软木和橡胶来做球。十九世纪末年,出现了赛璐珞制的空心球。二十世纪初,橡胶拍又代替了牛皮纸和砂纸拍。由于采用了赛璐珞球和橡胶拍,“乒乓球”这个名称也就应运而生。因为空心的球击在较硬的球拍上发出“乒”的声音,而落在球桌上则发出“乓”的声音。
后来乒乓球完全限于在桌上打,于是有人把它叫作“桌上网球”。这个名称在许多国家一直沿用至今。
乒乓球在我国开展起来是四十多年前的事。起初叫做“台球”,也有叫“桌球”的。最初使用的球是带有彩色花纹,里面装有砂子,打起来沙沙作响的赛璐珞球。球拍先是凿有小孔的木板拍,后来又有三合板拍、五合板拍、软木拍和橡胶拍等几种。近几年来,更采用了海绵、海绵胶粒和海绵反胶粒等各种新式的拍子。
乒乓球技术在木板拍时代是比较简单的。由于木板拍很难使球发生强烈的旋转,主要打法是平挡和推来推去,偶尔有一两下直扣。橡胶拍的出现使各种加旋、弧线、抽削的打法成为可能。而弹力大、回球速度快的海绵拍,更为这种运动提出了新的技术问题。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以后,国际乒联对在国际比赛中使用的乒乓球拍作出了新的规定,即球拍大小、形状、重量不限,但必须是木制的,木板上可以复有颗粒向外的橡胶皮,其厚度每面不得超过二毫米;也可以复有海绵胶皮(即海绵上面再贴上一层颗粒向外或者向里的胶皮),其厚度每面不得超过四毫米。
另外一个曾经影响乒乓球技术的因素是网高。过去球网的标准高度是63/4寸(合17厘米多一点)。由于球网较高,对防守型的战术比较有利,但却限制了攻击型战术的发展。几年以前,国际乒联规定把网高降低为6寸(合15.25厘米)。这样就为攻击型战术开拓了新的天地,也给防守型的战术提出了新的课题。(周立芳)


第6版()
专栏:

“泥人张”的新创作
天津“泥人张”的彩塑艺术,是以塑造历史故事人物出名的,同时也有不少作品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解放以后,“泥人张”第三代和第四代,大力发展了这一独具风格的民间艺术,塑造了不少新的人物形象。如今“泥人张”彩塑艺术,不仅突破了旧有的题材和方法,还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表现能力。
在最近为迎春节所制作的近百种作品中,大都具有浓厚的民间趣味和现代风格,如《毛主席万岁》塑造了一个带着黄色老虎头帽的小孩,用力挑着一个比自己还大的大纱灯,纱灯上写着:“毛主席万岁”五个大金字。这五个闪闪发光的金字就像是从小孩嘴里喊出来的。又如《迎春》,一个穿着蓝布“皮猴”的小孩,双手带着一张大红“吊钱”,满面笑容,像是对人说:“春天来了”。
这些别具匠心的作品,将在春节里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欢乐和趣味。(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瑞雪映晴空
儿童塑雪翁
雪翁开口笑
预祝大年丰
辛丑春节 子恺并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