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2月1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公社威力鼓起社员更大的干劲
芙蓉公社田间管理和春耕准备齐头并进
据新华社讯 江苏省武进县芙蓉人民公社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战胜了连续两年的自然灾害,取得了农业生产的持续跃进。最近,通过总结三年来的办社经验,进一步鼓足了社员的干劲,为争取今年有个更好的收成,目前,全社正在展开以管理越冬作物和备耕为中心的生产活动。
芙蓉公社位于长江以南,是一个水网地区,地势低洼。在公社化以前,由于水利条件较差,有一部分田一年只长一熟,而且常常受到旱涝影响,产量不稳定。1958年建立公社以后,建渠造闸,修筑圩堤,增加机电灌溉设备,增强了抗灾的能力。1958年全社粮食总产量比1957年增长26.2%;1959年夏秋都遭到自然灾害,粮食总产量虽然比1958年有所减少,但比正常年景的1957年仍增产18.5%,去年又受到特大雨涝袭击,但粮食总产量比1959年增加8.9%。在战胜自然灾害、取得农业增产的同时,养猪和渔业也有很大发展。1960年成鱼产值比1957年增长四倍。全社共养猪一万多头,平均每户有两头以上。随着农业生产的增长,社员收入逐年增加,1958年社员平均每人纯收入比1957年增长21%,1959年比1958年增长10.7%,1960年又比1959年增长26.5%。
芙蓉公社的农副业生产连年发展,是由于发挥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优越性,充分调动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这个公社是由原来十一个高级社合并建成的。建社时,就以原来高级社为基础,划成了十一个生产大队、一百二十七个生产小队。同时,把土地、劳力、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小队,实行了“三包一奖”。历史上产量较低的双庙大队,1960年大多数生产小队都超过包产。社员们获得超产奖励以后,劳动积极性更高,在冬季生产中,出勤率经常保持在95%以上。
人民公社的建立,为发展农业生产开辟广阔的道路,办了许多原来高级社所办不到的事情。公社化后,公社党委根据当地地势低洼、易旱易涝的特点,对水利建设做了统一规划,然后由各大队包给生产小队兴修;对于超出大队范围的水利工程,则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开展必要的协作。三年来,新建灌溉干渠九条,排水闸十五座,并把全社三十公里长的圩堤普遍进行了加高培厚。与此同时,公社又用社办工厂上缴利润和各大队按比例上缴的公共积累,帮助各大队新建了七个机电灌溉站。使全公社二万四千五百亩水田全部实现了机电灌溉。地势低洼的城湾大队,1957年之前常受雨涝威胁,有30%的面积一年只长一熟,产量极不稳定;公社化以后,修了圩岸,建了一个水闸,有了机器排灌,不仅使原来五百多亩一年只长一熟的田变成一年两熟,而且单位面积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芙蓉公社目前通过总结三年办社经验,干部、群众进一步鼓足了革命干劲,冬季生产和备耕工作已做出很大成绩。全公社一万五千多亩三麦已普遍追足一遍腊肥。同时,又为春播准备好了三十多万担基肥。入冬以来全公社已修造锹、锄、犁、耙、喷雾器等中、小型农具共一万八千多件,公社农具厂和大队修配站还组织铁、木、竹匠轮流到各小队去修理农具。


第3版()
专栏:

缺水地区大种耐旱高产作物 作登公社因地制宜增产粮食
本报讯 据广西日报消息:广西田东县作登公社各个大队,通过发动群众,总结1960年大旱年头种耐旱高产作物获增产的经验,又充分估计到今年还可能出现干旱,因此在制订生产规划时就计划扩种木薯、高粱等耐旱的粮食作物,争取今年农业生产有个更好的收成。全社各大队根据小队计划,规划今年种植木薯由1960年的一千九百亩扩大到一万亩;高粱也由一千二百亩扩大到三千亩。为了排开农活,目前各大队都积极行动起来,全社已种下木薯三千二百多亩。
作登公社党委在领导生产中,特别注意从总结去年农业增产经验入手,更好地指导今年的生产。作登公社是个僮、瑶族聚居的石山区,地多田少,全公社共有耕地三万一千多亩,其中畬地就占二万三千多亩。这里历来又是个缺水的地方。去年全公社遭受近百年来罕有的特大旱灾,上半年共种二万七千多亩早中玉米,旱死近一半,下半年种下一万多亩晚玉米,也受水、虫灾害。但是,也有一些小队因为因地制宜种植了木薯、高粱等耐旱作物,虽遭大旱仍然获得增产或减产较少。如大板大队第四生产小队实现了超包产。这个小队实现超包产的主要原因就是大种了耐旱高产的木薯。去年春天,这个小队的队长郑仕仁听到气象预告说可能出现旱灾,他就根据本小队历年遭受干旱减收、失收的情况和社员商量,种了木薯一百亩。在严重的干旱出现以后,全小队的玉米大部枯死,而这一百亩木薯却继续生长,结果收了三万五千多斤干薯,超额完成了包产任务。
为了在全社推广这一经验,争取今年获得较好的收成,公社党委书记农成善最近又来到第四小队与队委、社员一起进行总结。社员们总结了种木薯的好处是:耐旱,用工少,产量高,用途广,可以随吃随挖,不用薯块繁殖等。接着,公社党委就在全公社中介绍了第四小队的经验,各大队各小队又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去年种木薯的经验。在制订今年的生产规划时,各小队都进行了土地逐块排队,将容易受旱的土地,扩种耐旱高产的作物。并规划利用瘦地、旱坡地、梯地来种木薯;土地少的队,还计划开荒种木薯。
大板大队第二、四小队还总结了他们在冬天种木薯的成功经验。各大队都推广了这个经验,安排劳动力,提前种植。公社党委还注意及时解决各大队缺乏种子等具体困难。


第3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日喀则专区制春耕农具四万件
西藏日喀则专区各县正在展开一个改革和修配春耕农具的活动。今年,这个专区的播种面积和施肥任务都比去年大,条播面积也将增加。因此,各县在备耕中都抓紧了改革农具工作。截至最近,全专区已经制造出铁犁、马车、手推车、条播耧等各种改良农具四万多件,同时还修理了大量旧农具。
榆树全面检查备耕工作
吉林榆树县组织了县、公社、管理区、生产队四级干部全面检查备耕工作,做到缺啥补啥。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对送粪慢、种子保管不好的单位,就发动社员想办法,加快送粪进度和串换种子。通过检查,有力地推动了备耕和全县送粪日进度。
双王管理区看天看地为棉田备耕
全国植棉能手张秋香所在的陕西渭南县城关公社双王管理区,进一步推广了张秋香的经验,从当前的天情、地情出发,又早又细地为棉田备耕。这个地区棉田底墒尚好,但入冬以来雨雪少,土壤下湿上干,管理区按照张秋香的建议,在立春前后及时耙耱保墒。到本月6日,管理区七千八百亩棉田已耙耱四千二百多亩,施肥一千二百多亩,灌溉一百二十八亩。棉籽进行了粒选,农具也修制齐全。
万安训练耕牛为春耕增加畜力
江西万安县在检查备耕工作中,发现各公社耕牛普遍不足。针对这个问题,县委一面组织有关部门到外地购买了七十多头耕牛,并教育社员养好现有耕牛。另一方面,又发动社员采取措施赶快训练成龄小牛耕作。全县母牛最多的窑头公社在短期内教会了二百一十多头适龄小牛耕作,不仅使公社内各生产队得到调剂,还支援了邻社七十多头。
华弹公社边收小春边春播
位于四川南部亚热带地区的宁南县华弹公社小春作物已经黄熟,开始收割;春耕生产也开始了,全社已播了20%的早稻,培育红苕苗八百多亩。这个社在春播中,早稻秧田全部做到了四犁四耙,重施了底肥,种子也都进行了泥水选。


第3版()
专栏:

勤垫栏 勤出栏 改造猪栏
高家公社采取措施提高猪栏出肥率
本报讯 据浙江日报消息:浙江衢县高家公社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畜牧场,总结推广养猪积肥的先进经验,树立标兵,开展竞赛,发动群众在保证肥料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猪栏出肥率。
这个公社党委书记在畜牧场和先进饲养员胡世兰领导的养猪小组一起劳动,总结了他们提高出肥率的经验。一年来,这个小组共积畜肥二万九千多担,大猪平均每头积标准肥一百三十七担,小猪三十五担,比邻近的畜牧场出肥率高50%左右。这个小组的经验是:勤垫栏、勤出栏,改造猪栏,不使粪肥流失;出栏时把栏肥放到粪池里面去,促其迅速腐烂,或把栏肥加工成堆肥,以提高肥效。
为了推广这个经验,公社党委分批召开了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和各级畜牧场场长、饲养员在胡世兰小组参加现场会议,学习经验。这个经验很快传播到了全社二百五十四个畜牧场。目前,已有二百四十七个场的积肥水平赶上或接近胡世兰小组。


第3版()
专栏:

改进方法 提高肥效 节省劳力
安徽从多方面准备精肥
本报合肥9日电 安徽许多地区在积肥运动中,认真总结历年积肥经验,促进了积肥运动广泛开展,为夏田作物和春耕生产增加了积肥数量,提高了肥料质量;不少地区还做到了肥料积得多,劳动力用得少。
根据调查了解,安徽各地往年虽然常年平均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劳动力用于积肥、造肥,但仍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许多地区都广泛地发动群众,挖掘各种费力小,收效大的积肥办法,认真总结推广。
中共安徽省委在总结各地积肥经验后,提出的“就地积肥、就地施肥、大搞优质细肥”的办法,正在广泛采用。如全椒县已建田头窖肥库二十多万个,远田薄地已就地建养猪场、土化肥厂四百多个。这个县由于采用这个办法,积的肥料量多质好,目前已积的肥料除能满足冬季施用外,并为春季用肥准备好了半数以上的肥料,其中优质肥占30%。
安徽不少地区在冬季积肥工作中,都注意了努力提高肥效,多积精肥,以节省运肥的劳动力。熏土、办土化肥厂、搞细菌肥等是比较普遍采用的积、制精肥办法。六安县淠东公社淠东大队采取熏肥办法,积得肥料不仅数量多、肥效高,而且大大节省了劳动力。地处淮北平原的亳县城关公社,重视人畜尿的积攒,现在已积细肥八万三千多担。
结合冬季生产进行积肥,是安徽一些地区冬季积肥工作的又一特点。根据这个省的经验,这样,既节省劳力,又多积肥料。结合冬季生产积肥的办法是因地制宜地进行肥源排队,把各项农活与积肥工作结合安排,整修塘坝沟渠等小型水利时,就同时进行挑肥泥,挖稻根,清除田埂杂草;除灭越冬虫害时,就同时进行烧肥和沤肥;很多上山下湖进行打猎捕鱼活动的社员也能做到边搞副业,边积肥。如舒城县千人桥公社,在拔草治螟的同时,熏肥和沤肥十六万担,兴修小型水利所挑的塘泥达三十五万担。河棚公社江山大队上山挖葛根的社员,砍草就烧了火粪两万多担。


第3版()
专栏:

吉昌公社大旺管理区
总结施肥经验加快送肥进度
本报长春9日电 吉林磐石县吉昌公社大旺管理区党支部,组织老农总结去年施肥经验,按作物茬口、土质、地势等情况,制定了今年播种和合理施肥计划,并积极组织劳力,抓紧时机,加快送粪进度。
大旺管理区今年计划播种七百六十公顷,为了更好地完成送粪任务,党支部在送粪前,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老农认真地总结了去年因地制宜,按规划送粪,做到合理施肥的增产经验。老农们在座谈中一致认为要做到合理施肥有三条经验:(1)在送粪前做好规划;(2)按照去年作物茬口和今年播种计划合理送粪;(3)根据土质、地势确定每一块地送多少粪,送什么粪,把任务落实。
全管理区经过和老农座谈,最后确定各类地的施肥、送肥计划。
在送粪计划定出后,各生产队便根据社员的体力情况和特长实行了定额包工,评工记分,超额奖励制度,有效地加快了送粪进度。现在,全管理区每天有四十多台大车和十多张爬犁、三百一十多人送粪,现在,已有一百五十多公顷送了粪。


第3版()
专栏:短评

调查研究的活教材
河北省宁津县张彦恒公社有一块几十里长的洼地,一年四季不是泛碱就是积水,多少年了,年年寸草不收。可是,公社党委书记宋书斌同志来了不久,却在这洼地里种出了满好的稻子。
是宋书斌同志有什么改造洼地的特殊妙法吗?没有。他所以能够让洼地长出稻子,就是因为他牢牢记着党所教导的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并老老实实地实行它的结果。
调查研究是宋书斌同志进行工作的最基本的方法。在他来说,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他逢人拜师,见活动手,不懂就问,不会就学”,随时随地都在向群众学习,向实际学习;随时随地都对周围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听到那里有师可求,就立即登程拜访。对于要了解的问题,总是追根究底,绝不马虎。一人、一处的经验不足以说明问题,就更多地去寻求能者;个别访问了解的情况不够全面,就召集干部、群众商量研究。不把情况和问题彻底摸清,绝不贸然行事。
毛主席从来就教导我们做工作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只有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了解了情况,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计划或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领导农业生产更是要这样,什么地该种什么庄稼,怎样才能种得好,就要对当地的土质、气候、群众的生产经验等等,作一番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当地的自然情况和社会情况,这样才能提出正确的计划和适当的措施,达到增产的目的。否则,情况不明,指挥生产像“瞎子摸鱼”,在不适宜种甘薯的地方提倡多种,在适宜种的地方却要少种,就会把好事办成坏事。
党中央号召全党全民千方百计地争取今年农业的好收成。怎样才能很好地完成这项重大的任务呢?对每一个作农村工作的同志来说,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在这方面,宋书斌同志是一个良好的榜样,他的工作方法是我们学习调查研究的活教材。


第3版()
专栏:河北通讯

作风踏实深入的宋书斌
宁丁
在河北省宁津县,人们都说张彦恒公社的面貌变了样。1960年,这个社先旱后涝,中间还来了一场冰雹,受灾面积达二万五千亩,但仍然夺得了较好的收成。这个公社的干部、社员们说起这事来,总是先夸奖一番他们的公社党委书记宋书斌。这里记下宋书记领导生产的几件事。
讨底
宋书斌到张彦恒公社任党委书记,是1959年1月开始的。到那里的第一天,他首先请原有的党委副书记刘玉升、吕金廷等介绍了全社的情况。这些同志的介绍,本来是交代得一清二楚的。但对不熟悉这里情况的宋书斌来说,却觉得像一堆乱麻。就拿土质来说,全社的十一万七千亩耕地,就分沙、壤、红、黑、粘、碱等六、七种土质。从地势上看,四女寺碱河以南的大庄管理区,地势高的几乎和河堤相平,而河北的大单、大付、大瓮管理区地势却比河底还低。在耕作技术和种植习惯上,河南、河北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他想:临来的时候,县委也曾经嘱咐过:“张彦恒公社是个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你到那里以后,要首先把全社的情况掌握起来,否则,领导生产就坐了‘没底轿’……。”想到这里,他暗自下了决心:对!深入调查研究,不坐“没底轿!”
第二天,他把这个想法和几个副书记一说,大家都很赞成。于是,他的“长途旅行”开始了。他逢人拜师,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一天,他来到三洼生产队。这是一个盐碱区。这时,一伙社员正在白花花的碱地里刮碱土。他凑过去,接过一位老大爷的锨一边模仿着社员的动作刮碱土,一边微笑着问:
“老大爷,刮这碱土作什么用啊?”
宋书斌这一问,把老头问乐了:
“哈哈,碱土倒没什么用,可是像这重碱地,不这么办,它就不给咱长庄稼!”
“噢!像这样的地,就叫重碱地,还有轻碱地?”
“有,有。”另一个老头抢着说:“不光有轻碱地,还有湿碱地、花碱地、杠碱地,……好多样哩!”
老大爷说的这一套,对于缺乏种碱地经验的宋书斌来说,觉得都是些新知识。于是他又追问:
“哦!这碱地和那碱地有什么区别呢?”
“唉,区别可大啦!”接着,你一言我一语,把附近各村各是什么性质的碱地,每种碱地各有什么特征,适宜种什么庄稼,等等,挨个儿说了一遍。宋书斌听了社员们这番话,正好印证了党委副书记刘玉升等同志对他介绍的情况,这不仅加深了他的记忆,而且使他的头脑中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全社有三、四万亩碱地,如果全部改造好,这不是很大的增产潜力吗?
就这样,宋书斌不避风霜之苦,在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中深入调查研究,历经十五天的时间,踏遍沙、壤、红、黑、粘、碱等各个不同土质的地区,把全社这块“大花花地”的脾气、各个地区的耕作技术、种植习惯、甚至风土人情等,基本上调查了一遍。
寻师
在四女寺碱河北岸,从于渤海到太平辛生产队之间,有一个三十来里长的带形大洼。这里土质盐碱,地势洼下,春冬泛碱,白如铺雪,夏秋积水,一片汪洋,年年寸草不收。宋书斌发现后,暗想:如果把这片荒地种成水稻,那该多好啊!于是,他把这个想法同公社党委的一些同志作了酝酿,有的人说行,有的人说不行。说行的有根据,说不行的也有理由。“到底行不行?”他决心要把这个闷葫芦打开。
他在全社的支部书记会议上,提出了这个问题。支部书记中好些人都说:“咱没种过稻子,闹不清这事呀!”
“你们想想,咱社有没有种过稻子的人呢?”
“俺们村有个于福禄老汉,他过去在小站种过稻子。”于渤海队支部书记于德奎回答了宋书斌的发问。
第二天上午,宋书斌来于渤海生产队“拜师”了。于福禄老汉对他说:
“要像那个大洼的土质,只要经常有水,准行!怕的就是半路上断了水。……”
“怕的就是半路上断了水!”在回公社的路上,宋书斌反复咀嚼着这句话。他想:这片大洼,南靠四女寺碱河,北有龙庄河,水源不会有什么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单凭一个老农的看法,是不是靠得住?于是,他决定再寻师访友,奔走一程。
一天,他听人说,交河县东光公社有一个姓焦的老头,种了好几十年的水稻,人称“水稻把式”。这个消息使宋书斌太兴奋了,他当即登程,直奔东光而去。来到东光公社,通过公社党委的帮助,他找到了这位姓焦的老农,向他请教了种水稻的事。焦老汉的说法,和于渤海队于福禄的说法一样。这一下,可乐坏了宋书斌。他认真地记下了焦老汉的话,又详细地询问了种植水稻的技术。第二天一早,他就急着回张彦恒公社来了。
在一次常委会上,展开了一场热烈的种植水稻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一致同意先试种七十五亩,由张彦恒生产队来搞。这个建议向张彦恒队提出后,多数干部、社员赞成,但也有的认为,这里从来没长过庄稼,更没种过稻子,如果不行,岂不是劳民伤财?还有的认为,种水稻太麻烦,不如把人力、物力用到别的地里去。这些认识,都被宋书斌用充分的理由和根据说服了。通过宋书斌的直接参加和干部、社员的一致努力,这七十五亩稻子,获得了亩产二百五十斤的好收成。
深入
在常委会讨论全社作物种植计划的前一天夜里,宋书斌同志反来复去地琢磨,脑子里想起了社员们说过的事情:
大付管理区的社员曾说:“俺们管理区尽是些碱地,最适合种棉花和高粱。可是,前年有人主张多种高产作物,实现地瓜(即甘薯)化。这下子,地瓜秧子碱死的碱死,淹死的淹死,一下砸了锅。心是好心,可是没好结果。”
大单管理区的干部、社员曾说:“俺们管理区是沙壤土,种地瓜最合适。前年,俺们这里有一多半耕地种了地瓜,可捞着大的了,除自己吃以外,还卖出六十三万斤地瓜干,支援了兄弟地区。谁知去年给俺分配的地瓜种植面积又减少了,结果产量就没有前年多。”
这些话,一连串地响在宋书斌的耳边。他想起了县委负责同志说过的话:“我们共产党人是实事求是的,是尊重客观事实的,无论办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
在宋书斌的主持下,常委会根据历年经验和今年的国家要求,讨论了作物种植布局问题。哪个管理区适宜多种地瓜,哪个管理区适宜多种棉花,又有哪几个管理区,根据土质宜多种玉米、谷子、多穗高粱等杂粮。……
可是,常委会这个打算是不是完全符合每个生产队的实际情况呢?宋书斌同志想:“具体到每一个生产队、生产小队,一定还会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他把这个意见提交到常委会,常委会觉得很有道理,当即决定领导干部分头深入下去,了解情况,帮助各生产队和生产小队更好地安排好生产计划。
宋书斌来到冯庄生产队里询问他们怎样安排生产计划,能不能种棉花?支部书记冯宝其向他反映了这样一个情况:在冯西庄村四女寺碱河彼岸,有五百四十亩碱洼地,其中有二百亩十年九涝。根据过去的经验,除种高粱把握较大以外,种棉花很少收成。宋书斌听了这番介绍,便和支部书记冯宝其同志,坐着小船到了河西,反复观察了地形、土质,又经过认真的分析、考虑,就鼓励他们因地制宜安排种植。果然,这个生产队便把这片洼地全部种了高粱。
后来,这二百亩洼地,除三十亩因涝没有播上种以外,其余一百七十亩,虽然遭了涝灾,但都获得了较好的收成。


第3版()
专栏:

广东新会县环城公社茶坑大队各小队为了提高春种作物种子质量,组织半劳动力把春豆种子进行精选。图为第一小队的社员在精选豆种
本报记者 郭伟祺摄


第3版()
专栏:

广东番禺县万顷沙公社沥心大队第四小队,集中力量挖取河泥肥,迎接春耕。 本报记者 罗渺伦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