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灯火辉煌
  杨垦夫
夜晚,走在长安街上,眼前灯火明丽,心却飞向广东梅县的山庄。在那里,有黄森康同志用生命维护了的电站。此刻,电站也该正向四方输送电流,那加工厂的机器正在运转,山村也该正是灯火辉煌。
读了12月3日中国青年报上关于共青团员黄森康同志为抢救电站,抢救国家财产和阶级姊妹而牺牲的报道,使人十分激动。我仿佛看到,在台风暴雨中,他卷起裤脚在山路上艰难地奔向电站。山洪要来,妻子和家可以丢下,但他决不让自己与全公社社员辛勤建造的电站受到损害。他跳下排洪渠,冒着寒冷与危险,打开了排洪闸。在赶往另一电站的路上,又与另一青年合伙抢救了几十根木材和两个女社员。他把两个阶级姐妹救上一幢[chuáng]楼,临走又特地留下自己的木排给她们“以防万一”。而他自己在继续与风浪搏斗中牺牲了。
黄森康同志以坚定与忠诚,在严峻的关头,把所有的精力献给集体和群众。贫苦的过去,解放的欢乐,党的教导,群众的帮助,加上英雄黄继光、丘少云的影响,都在这时像积存在他身上的强大的电能,发出耀眼的光芒。生活曾经在平日的工作中考验过他,他以踏实的行动作出回答:他被评为五好团员,社员们称他是“贫农真正的儿子”。生活又在突然来临的困难中考验他,他又毫不犹豫地舍身以赴,保住了电站和同志。他生前曾要求入党,而他的表现证明他确已具有高度的觉悟,因而,党已决定追认他为党员。
黄森康的英雄行为,不是口头上的虚矫,不是一时的冲动。真金是火里炼就的。他是在革命传统的影响和党的思想教育下所出现的光辉的新人。记得高尔基曾热情地歌颂了丹柯,那个举起自己发光的心,去为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照亮道路的革命浪漫主义的形象。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在人民群众中,又现实地生长起多少新的丹柯。这样的人,是脚踏实地的战士,他们的新品质、新思想,却正通向共产主义的未来。在危难的时候他们一定发光,而更多的则是在平常的工作和建设中发光。他们像大地上新建电站所带来的电灯,愈来愈多、愈亮……
而此刻,我想,黄森康的生命仍在那山区的灯火里闪光。那里的灯火连着地上数不清的灯火,也连着面前长安街上的群灯。人们在明亮的路上走,带着自豪与赞颂,因为,从这里到那里,祖国的山河上是灯火辉煌!


第6版()
专栏:

  民先队成立以后
  李昌
民先队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强调发动全民族抗战和掌握军事技术。民先队的主力处在华北国防前线,他们深深知道,只拿笔杆子,不拿枪杆子,是不能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民族独立解放的。“三·三一”以后,民先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工作方式,如组织读书会、歌咏队、办清寒食堂、扩大民众学校等,而最主要的是抓紧了游击战术训练和政治学习。
最早的游击战术训练,还是秘密进行的。有一次,党组织找到一位打游击有经验的同志,由黄华同志借到燕京大学一位教授家的客厅,开了一天训练班。我当时作了笔记,刊载在民先队报上,供大家学习。但光讲不练,有些抽象;秘密传授,人也太少。到4月28日,就由西郊区队的清华、燕京两个大队开始在西山举行行军和游击战演习,方式生动活泼,效果很好。这是一个新的创造。
5月17日,城里三个区队联合举行军事演习。那天正值大雨,在郊外演习、开会一直搞了六个钟头,大家情绪反而更加高涨。这种行军演习,以后常常举行,它实际上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除了军事项目外,还有文娱表演、工作研究和时事问题讨论等。当时救亡歌曲和街头剧教育作用很大,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荣千祥(高棠)同志的国难大戏,大家尤其爱听。那时参加演习的还有队外的同学,每演习一次,就发展一批民先队员。到了暑假,民先总队部积极筹备夏令营,7月10日开始在西山老虎洞办第一期,一百六十多人参加,搞了七天,很成功。接着办第二期,参加的更多了,有二百二十多人。夏令营虽然由于军警、汉奸的造谣陷害,终于被迫停止,但事隔二十多年,很多参加过的同志对当年老虎洞的活动,还不胜神往!有一段文字,这样记录当时的情景:“雨过天晴了,雄伟的西山,幽静的老虎洞,潺潺的流水,血红的野花,都在欢迎着集体生活的运动。于是山顶上是人们,山谷里是歌声,白天里是行军、演习野战,黑夜里是对各种问题的论战。在这种生活中个人主义毁灭了,大家互相帮助,互相亲爱,而且共同学习。……但最令人不忘的还是一个天黑如漆的夜袭,当在荆棘窝里匍匐前进时,忽然发现了敌人。想到这就是日本帝国主义强盗,就要对准开枪了(拍手代替),心虽然强烈的跳动着,还是警惕自己,不要太过于兴奋。”
为了加强军事训练,民先总队部设有武装部,由杨雨民同志负责。秋后,北平市委又特地介绍了袁也烈和朱明同志当军事教官。军事演习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钓鱼台和西山是经常演习的地方。最初几次,军警还出动干涉,但是队伍化整为零,分进合击,军警根本控制不住;后来也就习以为常,不大管了。这种游击战术的训练,不仅对当时的游行示威很起作用,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大批民先队员抗战后参加了敌后游击战争。
组织政治学习是民先队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实际斗争的开展,遇到的问题日益增多和日趋复杂,队员对革命理论的学习和各种问题的讨论,兴趣也愈浓厚。当时民先总队部推荐了一些书目,如《大众哲学》、《新哲学大纲》、《新经济学大纲》、《从一个人看一个新世界》、《中国大革命史》、《国家与革命》、《两个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倾幼稚病》、《季米特洛夫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萍踪寄语》、《母亲》(高尔基著)、《铁流》、《毁灭》等。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和党内负责同志写的文章是不合法的,只内部流传不公开;有些学校的民先队办有流通图书馆,队员们可以借阅到。学习的方法是个人阅读,集体讨论。收效最大的,是推动大家结合实际工作读了一些书。
为了指导工作和推动队员的学习,总队部还办有不定期的机关报。由于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完全靠募捐维持;由于没有固定的印刷地方,就印一期,算一期;因而机关报的出版,时断时续。为了避免国民党政府的检查没收,先后用过《民族解放》、《解放之路》、《一周间》、《我们的队伍》、《我们的生活》等名称。编辑也由很多人轮流,如顾德欢、杨述等同志,都编过队报。现在看来,如果当时在繁重的组织工作中,还能用更大一些力量,从事思想理论工作,可能在推动广大知识分子和工农兵相结合方面收到更大的效果。
“三·三一”到“一二·一二”这段时间内,由于贯彻执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由于开展群众化的以游击战术训练为中心的多样性的活动,民先队也就一天天壮大起来。刚成立时队员不过三百人左右,经过“三·三一”的挫折,到5月底达到六百多人,6月就发展到一千三百多人。在民先队的发展中,如何正确对待其他的救亡青年组织,清华民先大队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经验。“一二·九”、“一二·一六”之后,清华有十几位同学本着爱国热情,组织了一个自行车队,一方面从北平到南京沿途宣传,一方面向国民党中央政府请愿。到浦口以后,他们被押解回来了。接着,就以自行车队为基础,在清华组织了一个救亡团。这样,一个时期内,清华的民先队、救亡团和国民党学生组织的护校团,几乎是鼎足而立。我们认为,救亡团的主要领导人陈元(清华救国会的负责人之一)虽然动摇于左右两派之间,站在中间派的立场,但是救亡团的团员,特别是自行车队的队员,联系广大中间同学,爱国热情很高,在实际斗争中政治上进步很快,必须主动积极地团结和影响他们。因此,我们对救亡团采取诚恳合作的方针,而对团员则团结争取,对他们如对民先队员一样看待。这样,到“一二·一二”前夕,救亡团从团员到领导,基本上都加入到民先队里来了。他们中大多数人,如沈海清、郭见恩、刘毓珩、高宝琦等同志,后来都先后参加了党。这也就是说,通过团结救亡团团员,我们也把广大中间同学团结在民先队周围,右派更加孤立了。
 〔本文是《“一二·九”回忆录》中《回忆民先 队》里的一段,题目是编者所加。这本书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第6版()
专栏:

  鲁中纪行 四首
  钱昌照
曲阜尼山水库一坝连山百丈开,激流从此不成灾,孔丘若是生今日,定向工农学语来。
曲阜陵城公社东郭生产大队细作精耕排灌好,不愁涝旱不愁贫,倾谈语语皆珠玉,我爱支书郭守明。
肥城桃园公社五级扬水站建站迎流众一心,水区得水易成林,人间自有桃源在,莫学渔翁世外寻。
打渔张灌区六户土壤改良试验站碱地重来看变更,麦棉瓜菜好收成,今朝共饮黄河水,犹忆当年苦水坑。


第6版()
专栏:小诗语文

  续谈多和少
  夏静岩
写文章哪里应该写多一点,哪里应该写少一点,这是很重要的事。删繁削简,煞费商量。《春秋·谷梁传》成公元年有这样一段记载:
季孙行父秃,晋郤[xì]克眇[miǎo],卫孙良夫跛[bǒ],曹公子手偻[lóu],同时而聘于齐。齐使秃者御秃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偻者御偻者。
唐人刘知几在《史通·叙事》篇中批评这样写法太噜嗦了,主张删“齐使”以下等句,只用“各以其类逆”五个字,这是把“写得多”改为“写得少”,这样力求简约是不是好呢?我们认为这是为求简而求简,反而不及原文好,为什么?原文那样写法,神情生动,且有风趣,如依照刘知几的改法,只用“各以其类逆”五个字,简是简了,可是索然寡味了。
再用班固改司马迁的文章为例。司马迁写《项羽本纪》字数非常多,班固改为《项羽列传》字数便少了。且不谈班固的观点错误的问题,即以文章而论,删去鸿门宴上的种种精采描写,如项伯呼张良要同他一道走,张良和刘邦对答以及引项伯私见刘邦等等,都是重要关键,在《汉书》里全没有了。后来在宴会上亚父范增举所佩玉玦[juè]示意项羽要他杀刘邦,樊哙[kuài]带剑拥盾入军门,项庄拔剑舞,樊哙披帷西向立,瞋[chēn]目视项羽,项羽赐樊哙一生彘[zhì]肩,哙复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dàn]之等等生龙活虎一般的人物形象,班固全都删削了,连《樊哙传》中也只字不提。班固一味要求写得少,可是远远不及司马迁写得多更有意义。
由此可见,写得少些虽然是写文章很正确的要求,有时也有例外。应该写得少的地方固然应该写得少,但在应该写得多的地方还是应该写得多。不能一概而论。


第6版()
专栏:读者中来

  复制优秀雕塑作品
  人言
近几年来,雕塑界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人物形象,如“艰苦岁月”、“省港罢工”、“土地”、“播种”、“夏”、“小憩”等,都是十分动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只能偶尔在展览会上欣赏片刻,平时却无缘会面,令人感到遗憾。
在绘画艺术方面,无论是国画还是油画,都可以用较好的复制品代替,满足一般群众的爱好。雕塑艺术也可以通过石膏像、瓷像、陶像等等办法进行复制。可惜目前商店出售的瓷像,几乎都是梁山伯祝英台等古代人物。石膏像也多是维纳斯亚波罗等外国神话人物。虽然也制出了一些领袖像和现代英雄人物的塑像,但品种既少,制作也不算精致。因此希望有关方面重视优秀雕塑作品的复制工作。这样既可以做好雕塑艺术的普及工作,又可以提高石膏陶瓷等工艺美术的水平。


第6版()
专栏:

  上:发竹排 黑白


第6版()
专栏:

  下:亚非大团结 图玛德
〔编者附记〕黑白和图玛德是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留华研究生,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四年,现届研究期满,即将返国。今特选登他们的水印套色木刻两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