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学习辩证法 坚持科学性
——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科学”
师宁
对于一般开始从事研究历史的青年同志来说,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全面地了解到关于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最近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科学》一书,比较系统地辑录了这方面的材料,给人们提供了方便。
这本书虽然是辑录自经典作家不同时期的,各种不同著作中的有关言论,但是体例比较谨严,在逻辑上表现了相当的一贯性,自成一个系统的整体。书中所包含的内容是极丰富和多方面的,但是归结起来,一个最主要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只有抓住这个最根本的东西,才能比较透彻地领会书中的全部内容。
不少青年同志,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领会不够,往往容易用革命的热情和主观的想像来代替历史的科学研究,以致有时产生片面性和简单化的倾向。而这本书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要特别注意学习辩证法,坚持科学性;不懂得辩证法,就不可能真正地懂得马克思主义,也就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历史,给以科学的说明。
这本书首先把《历史和历史科学》列为一章,要求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辩证观点去了解研究历史、编写历史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经典作家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由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阐[chǎn]明的经验总结;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才能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只有深知过去历史的相当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当前活的历史,才能明确地认识眼前事变的意义。单纯的政治宣传是不够的,还应该通过各民族具体的历史来教育人民。要特别重视现代史的研究,这不只是为了可以应用于今天,促进当前运动的开展,而且是为了从今天的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便应用于明天。把今天的斗争和过去的斗争联系起来,将起到鼓舞人民斗志的作用。我们从这里可以更亲切地体会到毛泽东同志一向教导我们要尊重历史,要加强研究历史的深远意义。
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一章中,我们可以比较概括地学习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这个历史观只是进行具体历史研究的指南,不能把它的一些原理当作套语或标签,认为这样就用不着再花什么力气去作踏实的研究了。恰恰相反,只有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充实起来,才能使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得到具体的阐发,使理论发挥它的力量。
在历史研究中,为了真正地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贯彻历史唯物主义,仅仅有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必须深刻领会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辩证法。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特别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应当看到,这里特别强调“辩证”和“历史”两个方面,对于克服历史研究中思想方法上的形而上学观点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情况往往是这样,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般是比较容易被人们所了解和熟悉的,而辩证唯物主义,尤其是辩证法、历史发展中的辩证法,则容易为人们所忽视。经典作家曾经再三强调阐明辩证法对于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历史科学工作者无疑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我们历史研究中还存在有某种程度的忽视辩证法的倾向。其主要的表现是,在对某些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和估计上,往往流于简单化、绝对化,或常有片面性。这影响着我们对社会历史的科学探索。同研究其他问题一样,要如毛泽东同志所教导的,切忌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哲学修养,善于运用辩证法的思想去考察历史上的一切问题。要完全做到这一点,自然是困难的。可是只要这样严格去要求,将使我们有可能防止或克服这种倾向。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辩证法以至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统一地去认识和运用。同时,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谈到辩证法的运用时所指出的,不能把它当作证明具体现象和过程的工具,而只能把它当作研究这些现象和过程的指南。
第四章《研究历史的方法》,在全书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几乎占有近一半的篇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是完全一致的。如果把这一章和前两章联系起来读,就会发现这里所谓的研究历史的方法,实质上无非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这一章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是:在社会历史的研究中,只有紧紧掌握阶级分析的方法,才能找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事实和可靠的材料是研究的出发点和根据,理论只是进行具体研究的指南,而不能当作套语和标签。不能从概念出发,用范畴的顺序来编造历史。因此,要求详细地占有材料,有批判地利用材料,把握事实的总和,用历史主义的态度考察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这里重要的是要注意基本的历史联系,不要割断历史;要善于抓住典型,把握主流;要善于分析和综合,通过现象深入本质。对于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的认识,有助于对低级形态的理解,但不能抹杀历史差别。必须坚持科学性,坚持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必须有严肃认真,独立思考,顽强学习和刻苦钻研的态度和精神。
坚持科学性,在我们历史研究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过去一个时期,我们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客观主义倾向,加强了对革命性的要求,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有这样的一种现象,即片面地强调了革命性,而忽视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好像革命性就是一切,有了革命性就自然会有科学性。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不但损害了科学性,而且所谓革命性也就成为没有力量的东西,失去它的真实意义。例如,歌颂古代农民群众反抗封建统治和封建剥削的英勇斗争是完全应当的。但是,如果把古代的农民无产阶级化,把古代的农民战争近代化,看来似乎是表示立场鲜明,革命性强,而实际上由于片面地注意了阶级观点,忽视了历史观点,结果却只能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抛弃了忠于客观实际的科学性,而表现革命的热情并没有能使历史问题得到科学的解决。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这一章的《坚持科学性》一节中可以得到很多生动而深刻的启示。真正的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它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真正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就是革命的,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是要求有科学的态度。必须把非常科学的冷静的态度和坚定的革命精神密切结合起来。对历史上的某些现象表示自己感情上的义愤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事实上,愈是缺乏冷静的态度,就愈不能给历史现象以真正科学的说明。
我们从经典作家的许多论述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科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是因为它是科学的,它的革命性是以科学性作为坚实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之所以具有无比巨大的革命力量,就是因为它批判地继承了过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成就,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指明了革命的途径,给人民带来了希望。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这是集中而明确地提出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和要求。我们应该从这里吸取教益,在历史研究中掌握这个武器,确立这样的科学态度。
为了坚持科学性,提高历史科学的水平,必须有严肃认真、踏实钻研的作风和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经典作家不但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指示,而且他们科学工作的实践本身就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榜样。书中有关的材料给我们启示:在科学工作中不会有侥幸的成就。若想有所成就,必须面对困难,顽强学习,刻苦钻研,付出辛勤的劳动。当然,这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企图用热心和心急等等来弥补没有知识的缺陷,乃是无益的。
科学工作要求人们通过自己的深入研究,多有独到处,相互发明,才会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如果人云亦云,习惯于重复现成的或时下流行的结论,那就只能处于无思想状态,停滞不前。从这本书里可以知道,经典作家是怎样强调科学工作中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经典作家教导我们,要在科学上有新的创造,还必须在善于利用过去有益的传统的同时,敢于冲破陈旧的传统的束缚。我们应当学习他们这种在科学上敢于独创的革命精神。
创造性的科学工作,要求研究者善于独立思考,这并不是说可以离开实际的材料和事实来凭空思想,标新立异,相反的,而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建立在丰富的可靠的材料和事实的基础之上。而且,这种思考力还要有意识地通过加强哲学学习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理论的思维不过是一种天生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
历史科学工作是整个革命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同对待一切革命工作一样,对它抱有强烈的责任心,培养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而书中选录的拉法格关于马克思的科学工作责任心的生动材料,正给我们提供了这一方面的最高范例。
上面只是着重就这本书的某些方面作了极其粗略的介绍。为了要对某些论述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还需要不厌其烦地去查找经典著作的原文,联系上下文来读,反复体会其中的意思。应该说,编者把毛泽东同志《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放在这本书的前面,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就是要求读者必须遵循毛泽东同志所一向教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5版()
专栏:

好汉要吃眼前亏
龚同文
在旧社会流行的一些成语,像“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生由命,富贵在天”等等,都是财产私有制度的上层建筑——适合剥削阶级利益,为剥削阶级所倡导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好汉不吃眼前亏”这种观念,同样是反映阶级社会人们之间的利害冲突的。这是一种带有防御、自卫性质的自私自利的观念。在新社会里、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的关系,以及根本利益的一致,反映到思想意识领域里来的,应当是克己奉公,大公无私,见义勇为,见困难就上、见方便就让,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等等的共产主义崇高精神。但是,毕竟新社会制度形成得不久,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那种自私自利或者损人利己的思想还有某些市场,剥削阶级的某些观念还在支配着一些人的头脑。这也就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一种表现。可以这样说,那些持有旧社会剥削阶级的观念的人,身体虽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旧社会里。我们共产党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向人们从旧社会带来的旧思想作斗争,帮助人们破除旧观念,树立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新观念,这就是要“换脑筋”,这是破和立的一个过程。思想政治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坚韧不拔的工作。
我们有的党员干部,有时也不加思索地说出“好汉不吃眼前亏”这句话。他们没有想到,这种观念是跟共产主义思想恰恰相反的。我们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主张“好汉要吃眼前亏”。这就是说,我们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党教导我们,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共产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这就是说,要学会“吃亏”。共产党人常常被自私自利的人称为“傻子”。谢天谢地,我们心甘情愿做这种“傻子”。我们革命斗争的胜利就是依靠着成千上万的这种“傻子”得到的。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同样需要千千万万的不怕吃亏的“傻子”。我们把这种“傻子”叫做英雄好汉,把这种作风叫做共产主义风格。
在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队伍里,那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人,那种主张“好汉不吃眼前亏”的人,他们迟早要吃大亏的。因为他们走的是违背集体利益、违背整体和长远利益的邪路,这种邪路必然使他们处处碰钉子,最后陷入不能自拔的泥坑。主张“好汉要吃眼前亏”的人,使个人、局部、暂时的利益,服从集体、全局、长远的利益,走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光明大道。这是走向胜利和幸福的道路。
一个人像一滴水,把它投入江河的洪流里去,才能进到大海大洋。
作者附注:我所说的好汉不是像某些人所理解的那种好汉。用兵多多益善的那位韩信,曾经受过胯下之辱,有人说他是能吃眼前亏的好汉;但韩信是从个人利益出发的。我所说的好汉是毛泽东同志在一首词中所说的那种好汉,“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的革命战士《六盘山》。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中国地理学会
举行经济地理学学术讨论会
中国地理学会于12月上旬在上海召开经济地理学的学术讨论会。会上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经济地理学如何更好地为农业服务。经过讨论,大家明确了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配置(布局)的科学,农业生产配置(布局)应该做为经济地理学为农业服务的研究中心。其中主要的研究项目为以下三方面:
1.土地资源的农业经济评价和土地合理利用。有人认为,土地利用研究是农业地理学的核心问题,但是也有人认为,土地利用研究还不能包括农业地理学的全部。并且,土地利用包括的范围很广,经济地理学必须与其他科学共同分工协作。
2.农业各部门和作物的地理配置(布局)问题。这也是农业地理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大家认为,当前应该着重于现状的研究,通过总结我国农业生产的丰富经验,研究各部门和各种作物历史形成过程,探索它的地区分布规律,指出目前配置中的不合理现象,以便进一步考虑它的发展远景。
3.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和农业区划问题。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农业地理中富有生命力的研究新领域。研究各地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揭露作物结构地区分布的内在规律性,对于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的合理安排和提高产量,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农业区划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大家认为,今后应该根据我国生产实践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地进行农业区划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为我国各级农业区划的划分进行必要的准备。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科学性质。在这次讨论中,大家一致使用生产配置、布局或分布的名称做为对象定义的术语,只是在个别论文中尚用生产力配置这个名称。也有人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科学。
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会上大致有以下四种不同的意见:1、生产发展对生产配置的要求与作用于(或影响)生产配置的生产发展诸条件之间的矛盾,是对象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简称为要求与条件(或需要与可能)之间的矛盾,它决定着生产配置的一切主要过程和一切主要方面。2、生产部门与生产地区之间的矛盾是对象的基本矛盾。3、生产配置与生产发展条件之间的矛盾是对象的基本矛盾。4、生产与生产配置之间的矛盾是对象的基本矛盾。
会上也有人把上述四种意见归纳为“要求与条件”和“条条与块块”两大矛盾,并且认为这两对矛盾不在同一层次上,生产部门与生产地区的矛盾,可做为经济地理学领域内的一对特殊矛盾,而它是被“要求与条件”之间的矛盾所制约和决定着。讨论中对“要求与条件”、“条条与块块”两个矛盾的两个方面的主次地位,也有分歧的意见。
关于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会上大致有以下四种意见:1、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2、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3、经济地理学是在基本经济规律对生产配置起主导作用下,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有着自己的特点的社会领域内的边缘科学。4、经济地理学是一门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地理科学分支。
经济地理学具有阶级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是大家基本上同意的。但是对于这三者应该以何为主,仍有不同的看法。
在这次讨论中,大家一致强调经济、技术和自然三者相结合的必要性。但是对于这三者的主次地位,也仍有不同的看法。
三、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大家认为今后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努力:1、大力开展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2、加强经济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专门与综合并举,并且还要把农业地理学的研究放在首要地位;同时还要相应地发展工业地理学,运输地理学,人口居民点地理学等等。3、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与可能,部门与地区相结合,综合规划与专题研究相结合,以及远近相结合的原则,多方面地承担国家生产建设中的有关任务。4、在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系统总结有关的科学资料,分批编写出各种经济地理专著。5、提高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工作方法。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抗菌素组
召开第二次全国抗菌素学术会议
最近,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抗菌素专业组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抗菌素学术会议。会议听取了张为申的《抗菌素的现况和展望》、童村的《我国抗菌素生产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方纲的《与寻找新抗菌素的工作方法和途径有关的一些问题》、沈其益的《抗菌素在农牧业和食品工业上的应用》和戴自英的《抗菌素临床应用的进展》等报告。这些报告使大家对于国内外抗菌素的现况与今后发展的方向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接着,会议分成四个专业组——新抗菌素研究组、生产研究组、农牧业食品工业应用研究组和临床应用研究组。这次学术会议共收到论文二百多篇,选出了百余篇分别在各专业组上宣读和讨论。
生产研究组着重讨论了在生产中如何提高发酵单位和产品质量,扩大新产品以降低粮食原料消耗等问题。新抗菌素研究组的中心讨论题是如何更有效地寻找具有价值的新抗菌素的方法等。临床应用研究组主要就某些细菌对抗菌素产生耐药能力的规律,处理方法,合理使用抗菌素的原则,以及如何减少或避免某些抗菌素的副作用以增加治疗的效果等问题作了讨论。农牧业食品工业研究组着重讨论了寻找新品种的方法及其应用效果等问题。
最后,会议对抗菌素今后研究方面的问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大家认为,今后在抗菌素的研究工作中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更广泛地应用新技术。在寻找新抗菌素的工作中,主要应该寻找能治疗抗耐药性细菌感染的,顽固的细菌如绿脓杆菌、内脏真菌、小型病毒引起的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新抗菌素。在抗菌素应用方面,必须加强临床应用的研究,巩固已有的在农牧业食品工业中应用的效果,并有重点地扩大应用。(申)


第5版()
专栏:

新三熟制是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
——永福大队解决推行新三熟制中的矛盾实现增产的调查
刘凡 严介生
浙江省海宁县许村人民公社永福生产大队地处杭嘉湖平原,是个粮、麻、蚕桑并举的半粮半经济作物地区。由于历来是春花单季中稻二熟制,一年两熟的亩产只有三四百斤。1956年以前,每年国家要统销粮食五六十万斤。从高级社成立的那年起,开始把春花单季中稻二熟制改为春花双季稻新三熟制,几年来,改制面积逐年扩大,粮食连年增产。1958年,三熟制面积占水稻面积的58%,亩产达到一千一百七十斤,除了粮食自给,还储备十万斤;1959年,三熟制面积扩大到62.5%,亩产提高到一千二百二十点六斤,卖给国家十一万斤;1960年三熟制面积扩大到66%,亩产达到一千二百五十五点六斤,超额五十万斤完成粮食征购任务,各生产队留足口粮、种子、饲料和生产队的超产奖励粮以后,还储备五万斤粮食。今年,三熟制面积又扩大到67%,估计产量比去年还要增加一些。他们几年来粮食飞速增加的情况说明,因地制宜地、积极地推行新三熟制(小麦——连作稻,蚕豆——连作稻,油菜——连作稻),是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
永福大队是怎样解决新三熟制带来的季节、劳力、肥料等矛盾,从而使三熟都增产的呢?
怎样不脱季节?
二熟制改为新三熟制,首先要解决的是怎样使三季作物不脱季节。永福大队90%的粮田都种春花,其中大部分是迟熟的小麦和蚕豆。收完小麦再插早稻,晚了十五天至二十天,脱了季节。迟插就迟熟,产量不高,还会使晚稻赶不上季节。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党支部书记凌祖兴、队长曹金祖(当时是高级社社长)和几个老农,在1957年组织了技术研究小组,带头搞试验,同时发动群众搞试验,经过三年的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集中了群众的智慧,终于找到两条办法:一是培育早稻壮健秧和连作晚稻“稀播分蘖[niè]秧”,延长秧龄期。早稻每亩秧田下种一百二十斤。晚稻每亩秧田下种四十斤左右。因为秧田播得稀,管得好,早晚稻秧龄期从三十天分别延长到四十天和五十天,秧苗发育正常,老健壮实,并且开始分蘖。这样,小麦田里插下的早稻看来迟了十到二十天,其实不迟,它不过是在“托儿所”里多住了十到二十天,生育期没有缩短。一条是“迟种早培育”,他们采取在秧苗移栽前先施足基肥,移栽后三天就浇粪,促使秧苗在七天内返青,十天便耘趟。由于秧苗“先天”条件好,加上培育得早,生长快,七天顶十天,很快就赶上季节。这样,迟插的早稻既如期成熟,又能高产。三年来这个大队早稻的平均亩产一年比一年高:1959年亩产五百零三斤,1960年五百十一点三斤,1961年也超过五百一十斤。
采用,稀播分蘖秧”后,秧田面积扩大了。(早稻秧田占大田面积七分之一,晚稻秧田占五分之一。)同时秧田要等秧苗拔完才能插秧,拖迟十五天左右,这样脱了季节,秧田的稻子就会减产。永福大队用了“拔秧留苗”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在拔秧时,依照大田插秧的密度把秧苗均匀地留下来。这样,这块田的秧苗没有一个返青期,不但赶上了季节,而且比大田的稻长得快,比大田的单产要高些。1960年,永福大队共有晚稻秧田五百零五亩,平均单产比大田高三十多斤。
永福大队在推广新三熟制中,碰到另一个问题是:高产的晚稻品种成熟期要比一般晚稻迟半个月左右。晚稻收得迟,便拖迟春花播种时间,影响产量。这就产生了晚稻高产与春花高产的矛盾。永福大队在实践中找到两个办法,解决了这个矛盾。办法之一,迟熟晚稻收割后,栽上胜利油菜。他们依据水稻“稀播分蘖秧”能拖长秧龄期的道理,延长了油菜的秧龄期。虽然迟栽了一些,第二年不推迟成熟期,产量也不受影响。这样,被迟熟晚稻推迟的天数就补了回来,新的一年三熟作物都跟上了季节。办法之二,今年开始大面积以单季中稻的种子当双季晚稻的种子种下去,不用迟熟高产的晚稻品种,好处很多:(一)产量高,不低于迟熟高产品种的晚稻产量。(二)比双季晚稻早熟二十天,春花可以种得早,不脱季节。(三)虫害少,省农药,产量稳定。它在7月下旬就插下去,比一般晚稻早,这段时间没有螟虫。到8月中旬螟虫为害时,这种稻子已圆秆拔节,叶老秆壮,螟虫不能为害,因此白穗少,产量稳定。(四)中稻“吃肥轻”,只需追肥一次,比晚稻省一遍肥料。这在三熟地区肥料紧张的情况下是很有意义的。另外,这种稻子涨性好,出饭率高,在试验成功之后,深受群众欢迎。
怎样解决劳力不足?
实行新三熟制以后,每亩稻田全年用工从二熟制的二十八个劳动日增加到四十三个劳动日,劳力十分紧张,特别在春花收、早稻种和早稻收、晚稻种的季节,劳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以今年夏收夏种为例,从7月下旬到8月初,这个大队要收割早稻,要种晚稻,也正在这个时节,还有一千九百三十五亩络麻要培育,三百四十七张秋蚕要管理。几项农活挤在一起,结成疙瘩,平均每个劳力要在这半个月里做三十五个劳动日,就是说,每天做二十三个工分。
永福大队是采取两个办法解决劳力不足的矛盾的:一是合理搭配品种,把收种时间错开。春花作物有早熟、中熟和迟熟之分,早稻也有早熟、中熟和迟熟的品种。永福大队在栽种早稻的时候,照顾到劳力的情况,采取早搭中、中搭晚、晚搭晚的办法,种了一千零六十亩早熟的早稻,四百零二亩中熟的早稻和三百四十五亩迟熟的早稻。这样,今年一千八百零七亩早稻分早、中、迟三批成熟,收种的时间错开了,熟一批,割一批,插一批,可以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二是匀开农活,将许多挤在农忙季节里的农活,提前做完。如种晚稻用的基肥,原来要等割完早稻,耕好地,才从家里、河边挑出来。现在他们在夏收夏种开始前就把肥料运到田头;又把一千九百三十五亩络麻提前做好管理工作。这样,夏收夏种期间的总工数便减少到二万四千三百十四个劳动日,加上收种时间从十五天拉长到二十一天,每个劳动力每天的负担减为十二个半工分。劳力紧张的状况大大缓和了。大队通过上述办法,再合理组织劳力,不失时机地按质按量地完成了夏收夏种任务。
永福大队还通过各种办法,千方百计节约劳力,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在作物的分布上尽量做到合理布局。今年冬种中,他们把油菜地和蚕豆地交错相插,明年油菜田种早稻,部分蚕豆田做晚稻秧田,使秧田和大田十分靠近,减少了运秧苗的劳力。永福大队一直注意从工具改革方面节约劳力。他们根据新三熟制的生产特点,注意改革收、种、管的工具。由于采取了稀播育秧的办法,秧田面积扩大得很多,平整秧田如果还用过去水稻区用的平秧板,进度慢,而且不能保证质量。他们制造了一种平秧板,既快又好,提高工作效率二倍多。他们还根据当地水稻密植的程度,自制成一种耘田器,比过去用手耘田,提高工作效率一倍多。
肥料增加一倍,从哪里来?
新三熟制虽然多种了一季粮食,肥料却要增加一倍多。这里历来以河泥为主要肥料,二熟制时,全大队每年需要的河泥不到三十万担,改制后,骤增至六十多万担。怎样解决肥料问题呢?他们的办法是:积得多、管得好、用得得法。
永福大队河流交错,肥源充足。为了多积河泥,他们充分利用现有的船只,实行“停人不停船”的办法,一年四季,除了刮风下雨,全队七十二条船从不停歇。他们有一百个人专业积肥。此外,还发动群众利用零星时间积攒杂肥,把扫地的垃圾、场地的杂草积起来,日积月累,每年每户可积三十担到五十担。他们依靠常年积肥,解决了全年用肥的65%。还有35%的肥料,大队抓住冬、春、夏农闲季节,发动群众,开展三次突击性的积肥运动来解决。永福大队依靠常年积肥和突击积肥相结合的办法,基本上满足了三熟作物所需要的肥料。随着改制面积的扩大,他们积的肥料不断增加,1959年全大队积肥五十八万担,1960年积肥六十万担,1961年积肥将近七十万担。羊粪是这里使用的主要粪肥。一头湖羊每年积的羊粪,基本上可以满足一亩田两季水稻所需的粪肥。永福大队十分重视湖羊的繁殖,同时注意发展养猪。三年来,全大队猪羊的存栏数都稳定在二千五百头以上,基本上做到一亩粮田一头羊或一头猪。
常年积肥带来了一个新问题:所积的肥料要放置几个月、甚至半年以后才施到田里,如果保管不好,容易受到损失。所以,永福大队十分注意肥料的保管工作。这里历来有田头“搭窖造肥”的习惯,这是一种科学的保管肥料的办法,永福大队很好地继承了下来。这个大队每块田头都有一个肥坑,平时积的肥料放在里边,然后按一百担河泥拌十担羊粪的比例,把河泥和羊粪拌和。上面用稻草加盖,封得严严实实,这样,河泥就不会被雨水冲掉,也不会被太阳晒干。羊粪和河泥拌和后,羊粪烂在河泥里,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肥力,而且使河泥由迟效变为速效。这个大队每家场地上都挖有一个肥坑(有的两家合一个),用来盛放平时积攒的杂肥。为了保持羊粪的肥力,群众都勤垫草泥,同时,各家在粪缸上都搭了草棚,使粪肥不被雨水冲淡,不被太阳晒干。
永福大队还有一套合理用肥的办法:(一)节约用肥。这里有“四不”的讲究:满水田里不施肥,干田里不施肥,刮风不施肥,天要下雨不施肥。田里水太满,粪漂在水面上,庄稼吸不到,被“太阳吃去”;田里无水也不能施,粪浇不匀,有的土地吸不完,有的地方吸不到;刮风浇粪,肥力受损失;天要下雨也不施,防止肥料被大雨冲走。一定要到天气晴、田里只有一层薄水的时候才施肥。(二)看作物品种,看地质施肥。同是晚稻,由于品种不同,要施不同的肥料。红壳稻吸肥力强,需要有长力的肥料,就施羊粪,洋糯稻则需要速效的人粪肥;同一块田里,这一半是黄砂土,那一半是半砂土,土质不一样,施的肥料也要不同。(三)抓住火候,把肥料用在“刀口”上。例如当水稻圆秆拔节的时候,就要施一遍“吊头肥”,用量虽少,但施这一遍与不施这一遍,亩产往往相差五十斤以上。永福大队由于合理用肥,肥料利用率有显著提高。以往,平均每担肥料只产粮十斤,1960年平均每担肥料产粮十五斤。
为了解决肥料问题,永福大队还采取了其他许多办法,如麦地里、油菜地里套种蚕豆(当绿肥),河里放养革命草等。永福大队就这样解决了肥料问题,促使粮食年年增产。


返回顶部